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盆肌修復的基本手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黑龍江省北安市人民醫院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約占腰痛病人的1/5,也是坐骨神經痛的主要病因之一。自1934年mixter和barr系統地報告此病以來,人類對它的認識已經四十多年了,在臨床治療上取得了豐富經驗,約95%以上的病例可以保守治療(推拿、牽引、理療等)得到治愈,5%的病例因突出物較大則需要手術治療。在保守治療中推拿最為理想,但在推拿治療中能正確地掌握每種手法應用的時機比較困難,筆者就自己的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一、基本手法
俯臥位:
1、用揉法施術于腰背部,反復操作,直至皮膚潮紅,使軟組織放松。
2、用拇、中指拿下腰部及第三腰椎橫突部位,然后揉按背部,使肌肉放松。
3、點穴以脾俞及腎俞和腰部痛點,環跳、殷門、委中、昆侖、懸鐘等穴為主,以止痛,然后按壓腰部矯正腰彎。
4、一手按在腰部(病變部位),另一手扳肩部,兩手相向同時用力,一扳一按(使腰后伸);然后手按腰部(病變部位),另一手扳起下腰,兩手同時相向用力,一按一扳,強迫髓核還納。
5、醫生雙手握住患者兩小腿髁關節上方,提兩小腿連續交替作劃圓動作,使患者骨盆交替起伏活動,帶動腰部運動,然后屈小腿按壓使足跟挨近臀部,強迫腰彎前凸壓后牽伸下肢。以上動作連續反復三次。
側臥位:
6、術者站在病人前面,用一肘放在肩前,另一肘放在髂后,兩肘互相配合同時用一巧力旋轉腰部,可以聽到響聲,腰椎關節可以作被動旋轉活動,然后再作另一側。
7、醫生一手握其髁關節,另一手按住腰部病變處,先作被動屈膝屈髖,此時腰可后突,然后在伸直后拉患者小腿,同時抵腰一手用力,使腰部后伸,每側作三次。
8、屈膝屈髖作左右環轉使腰部活動,然后伸直下肢結束。
9、坐式旋轉復位法:
術者坐在病人背后,助手扶住病人的膝部以防病人的躲避。術者一手從腋部穿過搭在頸部,另一手拇指按住腰椎的棘突,這時兩手相互配合,一手牽拉頸部使上身向側方旋轉,另一手向反方向推擠棘突,此法也能使之發生響聲,并在拇指處感到棘突有輕微的移動感,兩手拇指從上至下將棘上韌帶理順,同時松動腰肌。
以上為基本手法,在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的病理變化加減應用。
二、不同類型及其手法的選擇
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展階段和突出的程度不同,所引起的病理改變及臨床癥狀也有區別。一般可將髓核突出的程度分為隱藏型、突出型和破裂型。
1、隱藏型病變初期常為隱藏型,即纖維環由里向外形成裂隙,髓核移位或碎裂,但髓核突出不明顯,僅在承受壓力時可使纖維環向四周膨出,所以應以較溫和的治療手法,如:手法1.2.3.5.7為主,解除肌肉痙攣,使局部組織充血,為纖維環的修復創造一個良好的機會,重點在于止痛。應避免用重手法,以免加重纖維環的損傷,并應減少對髓核的壓力,特別強調臥床休息,如腰痛重則采取半臥位,坐骨神經痛重則采取屈膝屈髖位。
2、突出型(幼稚型) 若纖維環的裂隙進一步增大,髓核則開始由此向外突出,但纖維環的破裂往往不完全,突出物外面尚有包膜,經休息和一般的治療仍可還納。臨床表現主要為發作性腰及坐骨神經痛,此期治療應以手法9、3、4、6為主。首次治療應作手法9一次,如成功,突出的髓核被還納,神經根受壓基本解除,但還有不同程度的水腫,需配合應用脫水藥、激素等,使水腫消失,防止神經根粘連,一周后加強背肌訓練,提高肌力,加強外平衡的作用,使內平衡得到穩定,以減少復發。
張衛華教授系陜西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跨世紀學科學術帶頭人、突出貢獻專家,曾分別榮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陜西省教育廳和咸陽市科技成果二等獎。張教授從醫30余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治療多種疾病尤其是在治療痛癥方面有著獨到見解和特殊治法[1],現將其運用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LDH)的獨特經驗介紹如下。
1.善用推拿手技
腰痛為LDH的典型表現,患者為了減輕疼痛而采取保護性的動作極易引起腰椎關節代償性改變即小關節的錯位,故張教授認為在治療中應以糾正小關節紊亂為首要。張教授通過其獨特的推拿手技改變病變部位腰椎椎體及其上下關節突、神經根的比鄰關系,使錯縫的關節復位,進而緩解腰部肌肉和骶棘肌的緊張狀態,松解粘連,擴大椎間隙,糾正人體解剖學的病理改變,恢復正常的解剖關系,以達到消除炎癥、緩解疼痛的目的。治療在先行滾、按、揉等基礎手技對腰背肌充分放松的前提下再行:
1.1過屈過伸扳法 即將過度屈髖、屈膝與腰椎過伸扳法相結合?;颊哐雠P,雙腿屈曲使患者膝部靠近腹部,術者將患者雙膝關節用力向下按壓3次;再俯臥,術者一手將患者腰部向下按壓,另一手向上托起患者膝部,雙手同時用力,重復3次[2]。
1.2動靜結合扳法 患者健側臥位,健側下肢伸直,患側在上并屈曲放在健側小腿的上部,術者與患者面對而站,術者右拇指點按于突出椎間盤之棘突外上方(壓痛處)固定不動—靜,右肘抵住骨盆,使脊柱下段向內扭轉,左肘抵住左肩關節,使肩關節外展;雙手向相反方向用力,當腰椎扭轉達到患者忍受上限,猛然用力,可聽到或感受到“咔嗒”聲響—動。
2.突出部位注射法
腰椎間盤突出常見于L4-5、L5-S1。張教授認為將有關藥物直接用于病變椎間盤處,可使藥物在局部組織發揮更為直接、快速的作用而解除消除突出腰椎間盤局部的炎癥刺激,降低其突出局部的免疫反應,雖然對突出的腰椎間盤沒有直接的消核、熔核作用,但對壓迫神經根而突出的髓核起到消炎、消腫的作用,從而減輕或消除疼痛,促進康復。
在注射的具體操作中,張教授要求精確定位,嚴格消毒,準確進針,而針尖穿過黃韌帶直達硬膜外腔和緩慢推注是其操作要點。注射藥物可分為三類:第一,激素類藥物(地塞米松注射液)能抑制局部血管擴張,減輕白細胞浸潤和吞噬,減少炎癥滲出物(如組胺、白介素-1、白三烯、磷脂酶A2等)[3]對神經根的刺激從而對炎癥刺激和免疫反應引起的疼痛有直接的治療作用,并通過消除局部炎癥刺激對壓迫神經根引起的疼痛有緩解作用,故為首選和必選藥物;第二:利多卡因可直接作用于神經根,阻斷疼痛的傳導通路,解除病變部位的肌痙攣及血管攣縮,改善血液循環、氧供和組織代謝,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4],起到消炎鎮痛的作用,同時還有助于手法操作及椎間盤還納;第三,B族維生素具有抗炎、鎮痛、保持有鞘神經功能的完整性,修復神經髓鞘,調節神經機能,促進神經細胞再生的作用。
3.獨特的電針夾脊刺激法
在臨床治療中,張教授經過臨床實踐和經驗總結出了其獨特的針刺治療方法。他認為LDH多因感受寒濕、氣滯血瘀,故治療應以溫補為主,針刺相應的夾脊穴并施以雀啄法(小幅度、快頻率的上體下插)、環轉法(左右環轉約360度),其目的在于貫通督脈、膀胱經氣血、散寒通絡、行氣止痛,并緩解肌緊張和松解粘連組織;并加用電針以加強刺激,同時針刺病經之環跳、委中、承山以助通經活絡,散瘀止痛而提高療效。具體刺法為:取1.5寸毫針,選取病變累及椎體及其上下相鄰兩椎體之夾脊穴(如L4-5椎間盤突出,選取L3-4、L4-5、L5-S1之夾脊穴),向內側呈15-20度方向斜刺,得氣后行雀啄法、環轉法各3min,再加用電針,點量以患者可耐受為度;再取2.5寸毫針常規針刺手法針刺患則環跳、委中、承山穴并得氣,最后TDP照射20-30min。
4.注重功能鍛煉
在LDH治療期間及治療后,張教授主張每位患者均應注重腰背肌的功能鍛練,這種功能鍛練,可加強腰背肌的牽拉力,平衡腰部左右兩側肌群,增強腰椎的外在穩定性,起到穩定和保護腰椎的作用,糾正腰椎畸形;可緩解肌肉緊張痙攣,減輕疼痛,降低腰椎負荷;還可預防或緩解神經根、脊硬膜粘連。其鍛煉的主要方法為燕子飛法、直腿抬高訓練法和拱橋式法。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張教授發現該功能鍛煉法可起到縮短療程,加速康復,減少復發的作用。
5.典型病例
毛某,男,42歲,2012年11月初診?;颊咚緳C,因工作原因長期坐姿,一周前出現腰部疼痛伴右下肢放射痛,表情痛苦,強迫,以手扶腰不能自由屈伸。查:L3-4、L4-5棘突間壓痛,第L4、5棘突右側壓痛并沿臀部、大腿后側放射至小腿部,右側直腿抬高試驗30°,加強試驗陽性。CT示:L3-4椎間盤膨出;L4-5椎間盤突出。診斷為LDH。治療:①基本按摩手法放松腰背肌后,行過屈過伸扳法、動靜結合扳法;②L3-4、L4-5椎間盤定位注射;③按上法針刺L2-3、L4-5、L5-S1夾脊穴,右側環跳、委中、承山。首次治療后上癥明顯減輕,經3次局部注射、5次推拿手技、電針和TDP照射,患者疼痛消失。囑患者長期堅持腰部功能鍛煉。半年后隨訪無異常。
參考文獻:
[1]張培國,馬若峰.張衛華教授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經驗.廣西中醫藥,2011,34(2):43-44
[2]張衛華,李永峰,等.針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療骶髂關節錯縫120例.2002,13(12):1116-1117
【關鍵詞】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下肢不等長;臨床分析;對策
下肢不等長是全髖關節置換(THA, total hip arthroplasty)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肢體不等長不僅會減低患者的滿意度, 還可影響正常步態和手術效果, 帶來一系列并發癥。因此, 髖關節置換術保持雙下肢等長非常重要, 也是骨科醫生面臨挑戰解決的問題之一。作者采用5種方法綜合應用來解決術中雙下肢不等長的問題, 現將2009年8月~2012年8月間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骨外二科收治的64例單側THA病例的臨床治療及隨訪結果, 進行探討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男35例, 女29例, 年齡43~78歲, 平均62.4歲。左側41例, 右側23例?;疾☆愋停汗晒穷i骨折28例, 股骨頭壞死19例, 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股骨頭壞死7例, 髖臼發育不良3例, 創傷性關節炎3例,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2例, 類風濕性關節炎2例。術前Harris[2]評分平均53.4分(45~63)。病例收錄的均是初次單側THA病例, 有術前術后影像資料和髖關節功能評分。手術在全麻或椎管麻醉下進行, 健側臥位, 主刀由同一醫師完成。使用關節類型:非骨水泥型假體56例, 其中Depuy人工關節24例, Zimmer人工關節15例, 北京蒙太因人工關節17例;混合型8例, 均為Depuy人工關節。
1. 2 術前評估 術前進行雙下肢長度對比和X線測量比較作為術中下肢長度的平衡重要依據。測量雙下肢長度, 以雙下肢長度差小于10 mm定為雙下肢等長[3]。術前在髖關節X片上標出股骨頭旋轉中心, 用模板測試來選擇合適的臼杯及股骨假體型號, 股骨頸截骨位置, 比較模板與X線片兩者股骨頭旋轉中心的差值, 如果兩者吻合, 就選擇標準頸長的假體;若兩者不一致, 則選擇加或減頸長的假體。如果患髖股骨頭旋轉中心無法確認, 就用健側股骨頭旋轉中心對比來確定??傊?, 先確定股骨頭旋轉中心, 再用模板和臨床測量來設計股骨距截骨、假體的型號和置入位置。髖臼發育不良患者需CT掃描, 了解股骨干、股骨頭和髖臼的變異情況。
1. 3 手術方法 本組64例均由同一醫師主術完成。在全麻或椎管內麻醉下進行, 取健側臥位, 采用后外側入路, 縱行切開臀大肌纖維束, 切開外旋短肌及關節囊。顯露股骨頭及髖臼, 在髖臼上緣打入1枚克氏針作標記, 充分伸直髖關節和膝關節, 然后在股骨大轉子處用電刀作一橫形標記, 測量兩標記間距。根據術前設計行股骨頸截骨, 保留股骨距1.5 cm左右。磋磨髖臼和擴大股骨髓腔, 安裝試模假體復位, 再次測量兩標志之間距, 記錄其差值, 下肢短縮時加長試模假體調整, 下肢延長時可重新擴髓和修正截骨平面, 觀察股骨頭中心與大轉子尖是否平行, 并將下肢長度調至術前預計值的范圍內。調整后用腿與腿比較法檢查雙髕骨是否平齊, 再行穩定實驗、Shuck實驗或Drop-kick實驗等進一步判斷驗證, 通過判斷選擇加減頸長的假體, 達到雙下肢基本等長。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P
2 結果
術后刀口均Ⅰ期愈合。本組64例均獲隨訪, 隨訪時間8~34個月, 平均15個月。有1例老年男性因原因, 術后出現前脫位, 經手法復位及功能鍛煉后無再脫位。術后8例下肢延長10~20 mm, 2例分別短縮1.8 mm和2.4 mm, 余54例雙下肢等長, 本組總等長率78.8%。其中短縮2.4 mm及延長20 mm的2例患者跛行, 經墊高鞋墊后跛行明顯改善。本組術后6個月Harris評分為80~92分, 平均88.5分, 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 1 雙下肢等長在THA術中的重要性 雙下肢不等長是THA術常見并發癥之一。THA術改變了髖關節的生物機械性能及肢體長度, 雙下肢不等長會導致骨盆及脊柱傾斜, 引起下腰痛、跛行及假體無菌性松動, 縮短假體使用壽命[4]。一般認為下肢不等長在1.0 cm以內不會引起臨床癥狀, 也不會引起髖關節肌力的明顯改變。大于2.0 cm的肢體不等長會引起跛行、關節疼痛及下肢痛等臨床癥狀[5]??梢?, 平衡雙下肢長度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3. 2 雙下肢不等長的原因及預防措施 THA術后肢體不等長, 以肢體延長多見。置入假體選擇不當和術者經驗技巧是造成肢體不等長的主要原因。具體原因:①患者高齡, 肌張力下降, 或受麻醉影響使原本松弛的肌肉更松弛, 為防止脫位選擇長頸假體。②術前模板測量不恰當而選擇長頸假體, 或假體柄呈外翻位置入。③股骨頸截骨時股距保留過長。④術中在糾正關節屈曲內收畸形松解軟組織時, 也使肢體延長。⑤髖臼旋轉中心下移過大。
術中作者采用5種方法綜合應用來調整雙下肢長度。①利用術前X線測量和長度測量預計截骨量、假體型號和位置。②骨盆定點測量法測量股骨頭脫位前和試模復位后的差值, 調整假體的長度。③目測假體中心是否平齊大轉子尖。④采用腿與腿比較法使患者處于標準側臥位, 觸摸雙髕骨下緣是否平齊。⑤穩定實驗、Shuck實驗或Drop-kick實驗等。
穩定試驗:安裝試模復位后, 對關節進行屈伸、內旋、內收或伸直外旋, 觀察髖關節是否容易脫位, 以判斷關節的穩定性。Shuck實驗:試模假體復位后, 患肢取伸直位, 由助手用力牽引患肢, 觀察關節間隙的改變, 一般認為牽開2~5 mm為宜。Drop-kick實驗:試模安裝后, 術者用力后伸髖關節, 同時膝關節屈曲至90°, 如果患肢過長, 則表現為伸肌緊張, 松開患肢, 膝關節有被動伸直回彈。
這些方法操作簡便, 臨床較多采用, 但易受麻醉致肌肉松弛的影響。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 但只要術中注意把握, 還是有較大的參考價值。作者綜合應用這些方法, 術中反復調整驗證, 使本組患者術后肢體長度獲得了滿意的結果。
總之, THA主要目的是獲得一個無痛、穩定和活動良好的人工關節, 術前精心設計、術中細心操作與手術效果密切相關, 保持下肢等長的同時要重建股骨偏心距, 以恢復髖外展肌的力矩, 增加髖關節的穩定性, 對于恢復雙下肢等長也很重要。
參考資料
[1] Bhave A, Mont M, Tennis S, et al. Functional problems and treatment solutions after total hip and knee joint art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5, 87(Suppl 2):9-21.
[2] Kladny B, Albrecht C, Haase I, et al.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follow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a study using the Harris hip score. Z Orthop Ihre Grenzgeb,2001.139(6):536.
[3] Clark CR, Huddleston HD, Schoch EP 3rd, et al. Leg-length discrepancy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J Am Acad Orthop Surg,2006,14(1):38-45.
方法:3日齡早產大鼠36只隨機分為:高氧組、干預組、空氣組,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各組早產鼠視網膜HIF-1和VEGF表達水平。
結果:空氣組HIF-1α、VEGF均呈低表達,未見或罕見突破內界膜的內皮細胞核;與空氣組相比,高氧組突破內界膜的內皮細胞核明顯增多,HIF-1α及VEGF表達的表達均顯著增加,(P分別
結論:高氧暴露早產鼠視網膜內可觀察到VEGF和HIF-1α的高表達,舒血寧使高氧暴露早產鼠視網膜HIF-1和VEGF的表達明顯下降,突破視網膜內界膜的內皮細胞核數量明顯減少,減少新生血管的形成,對高氧性視網膜病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關鍵詞:視網膜病新生鼠缺氧誘導因子-1α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舒血寧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01-02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n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原稱晶體后纖維增生癥,是一種因視網膜血管異常增殖而導致幼兒視力嚴重喪失的疾病,嚴重威脅早產兒存活和生存質量。目前的研究以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治療為熱點[1]。本實驗我們觀察舒血寧對高氧暴露早產鼠視網膜HIF-1α和VEGF表達的影響,探討高氧暴露下視網膜HIF-1α和VEGF表達增加的機制及舒血寧的保護作用。
1材料與方法
1.1ROP動物分組和處理方法。提前1天剖宮產出生的新生早產大鼠36只,適應性生長3天后進入實驗程序,隨機分為:高氧組、干預組、空氣組。三組鼠均置于同一實驗室,室內溫度25~26℃。其中高氧組和干預組均吸入濃度≥90%氧,每日監測氧濃度3次(CYS21數字式測氧儀,上海嘉定學聯儀表廠),用鈉石灰吸收二氧化碳。高氧組、干預組每天開箱1h,添加水及飼料,更換墊料,并與空氣組互換母鼠,避免母鼠因氧中毒致護理能力下降,7天后返回空氣5天;空氣組置于同一室內空氣中。干預組吸氧同時每天還接受舒血寧腹腔注射(黑龍江省珍寶島制藥有限公司產品,每支5ml,折合銀杏葉提取物為17.5mg,含總黃酮醇苷4.2mg;含銀杏內酯0.70mg),舒血寧用生理鹽水20倍稀釋,劑量為0.15ml/10g。高氧組和空氣組每天用等量生理鹽水腹腔注射。實驗結束即頸椎脫臼處死,摘除眼球,每組12只鼠,24只眼球,經固定、脫水、石蠟液浸蠟包埋,作平行于角膜至視盤的矢狀位的4μm厚度連續切片,制作視網膜組織切片。
1.2視網膜新生血管內皮細胞計數。每只眼球取5張視網膜組織切片,石蠟切片脫蠟至水,常規HE染色并用CD34抗體標記視網膜內皮細胞觀察視網膜血管數量和形態情況,光鏡下計數突破內界膜的內皮細胞核數目,計算5張切片的平均數。
1.3視網膜組織HIF-1α及VEGF蛋白檢測。SABC法[2]。在高倍顯微鏡(×400)下隨機選取10個視野,數出每個高倍鏡視野的細胞數及陽性細胞數,并計算陽性細胞的百分率。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軟件系統,標準差計量資料用均數(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以α=0.05作為檢驗水準。P
2結果
2.1新生血管內皮細胞數。空氣組均未見或罕見突破內界膜的內皮細胞核。高氧組可見到大量突破內界膜的內皮細胞核,與空氣組相比增加明顯[(22.90±6.27)vs(2.22±1.07),t=213.30,P
2.2HIF-1α的表達??諝饨M有微弱表達,高氧組的表達明顯著高于空氣組[(41.90±8.07)vs(2.27±0.63),t=227.45,P
2.3VEGF的表達。空氣組有較低水平VEGF的表達;高氧組VEGF表達明顯高于空氣組[(39.44±6.83)vs(11.89±3.98),t=66.26,P
1對象與方法
1.1病人來源。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份本市各縣級以上醫院確診的病人,其診斷具有影像學依據。
1.2入選標準。
1.2.1診斷標準。結合脊柱外科學和Marchetti及Bartolozzi改良的1994年對脊柱滑脫的分型。主要有以下幾點:
(1)無明顯的腰部外傷及手術史。
(2)癥狀:腰部疼痛,或伴下肢放射痛、麻木,間歇性跛行,臥床不起等。
(3)體征:要部活動受限,膀胱及直腸反射功能降低或障礙,下肢肌肉輕度萎縮,膝或踝關節反射減弱。
(4)X線攝片,常規正側位及雙斜位片,CT掃描,MRI攝片以排除病理性滑脫。據此判斷脊柱的穩定性和分級。
1.2.2分度標準。采用Meyerding提出的滑移分度標準:I°:滑移為0-25%;Ⅱ°:滑移為25-50%;Ⅲ°:滑移為50-75%;Ⅳ°:滑移大于75%。
1.2.3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40-75歲之間;③常規檢查無明顯異常;④能積極配合,完成臨床觀察。
1.3過程與方法。
1.3.1治療方法。采用研究小組研制的椎體矯正術?;颊吒┡P,掌握治療參數的醫生,明確診斷后,用國家專利儀器:椎體移位矯正儀,根據參數固定橫突,力點選在突出的棘突和橫突上,借助腹肌施力于脊突旋轉以矯正移位的脊椎,使移位現象消失。5次為一療程,隔日一次。一般治療一至三療程,平均二療程。
1.3.2輔助治療。在患者頸部查找到移位椎體用手法或打磨過的牛角側臥位按壓以矯正頸椎移位,暢通神經信息,啟動神經免疫調節;少部分患者配合內服草藥湯劑,基本方劑為:防風、防己、威靈仙、炒棗仁、蒼術、白術、羌活、獨活、知母、桂枝等。因癥加減。或西藥:魯南貝特配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三次/日,療程一周。
1.3.3功能鍛煉。囑患者每日俯臥于凳上兩腳離地半小時;或者腰背肌鍛煉,病人俯臥,腹部墊一薄枕,使腰椎保持平行位置,抬伸上身和腿,以鍛煉腰背肌肉。
1.3.4觀察指標。療效指標根據日本整形外科協會的JOA評分標準來判定腰痛的治療效果,所有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后一年及最終隨訪時均JOA評分,以評價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評估指標主要包括主觀癥狀(腰痛、腿痛、步態)與臨床體征(感覺和運動障礙、直腿抬高試驗)日?;顒邮芟耷闆r及膀胱功能,腰椎X線片CT或MRI以明確滑脫情況和椎間情況。統計學處理采用配對資料的t檢驗;治療后恢復率參照Hirabayashi法計算。
1.3.5療效的評價標準。根據JOA評分標準,大于30分為優秀,20-30分為良,10-20分為中,小于10分為差。結合治療前后腰椎側位腰椎滑脫程度的測量。
2結果
2.1資料分析及療效。本組40例患者,男15例,女25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46歲。I°滑脫18例,Ⅱ°滑脫22例。隨訪時間為1年至3年,平均2年。JOA評分治療前為11.4+3.6,治療后一年位24.4+3.5,最終隨訪時為24.6+3.8。治療前后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后原發腰腿痛癥狀明顯緩解或消失,X線片顯示35例滑脫完好復位,4例部分復位,1例無明顯變化。
2.2安全性評價。收治病人中有4例出現局部紅、腫、痛反應,經過進一步治療,癥狀體征消失。
2.3本治療法的禁忌癥:孕婦、肝硬化、骨結核、肺大泡、氣胸、胸腔積液、嚴重缺鈣、內臟器官損傷、內臟大手術后、腦溢血、嚴重精神病、晚期腫瘤等。
3結論
對于原發性脊柱滑脫手術較多,基本方式主要包括:單純椎板減壓,減壓和脊柱融合,以及在減壓和橫突間植骨基礎上運用的內固定.非手術仍然被大都數患者所接受.非手術療法主要有:推拿,功能鍛煉,理療配合藥物等,椎體移位矯正術屬于非手術療法范圍。本法主要的優點如下:
(1)治療時間短,非經皮手術,幾乎無創傷,安全且治療費用低,為綠色療法。
(2)治療后不需臥床休息,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
(3)療效較好,可能與脊柱神經系統的修復及免疫調節的啟動有關。
(4)患者的骶骨和骨盆前移,改變了患者的力線,對于滑脫復位后的穩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5)方法簡單安全,基層醫院值得推廣普及。
理論探討:
(1)通過矯正椎體的輕微移動,小關節的錯位得到糾正,同時在脊椎緩慢旋轉的過程中,起到了減壓、解除神經根壓迫的效果,有利于椎間盤回納修復。
(2)對骶骨及骨盆的向前方向移動,有利于改善身體前后力線方向,使身體容易平衡,解決了“翹臀”步態問題,同時有利于背部肌肉群的功能恢復。
(3)神經根壓迫的解除,椎間盤的復位椎體移位的復位,有利于神經信息的調節,重啟免疫修復,恢復腰部及下肢功能,排除陳舊黏連及無菌體毒。
(4)頸部椎小關節復位,對于全身的免疫修復有一定意義,也有利于背部肌肉群和下肢神經肌肉的恢復。
(5)囑患者經常爬凳及肌肉功能鍛煉,有利于預防滑脫的再發生,鍛煉背部肌肉群。
參考文獻
[1]賈連順,袁文,等.退變性滑脫的診斷與治療.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8,5:485-487
[2]呂工一,趙合元.退行性脊柱滑脫的X分析.中國中西醫矯形外科雜志,2003,4:9,2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 診斷 綜合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我們在臨床中常見的疾??;按目前的醫療條件和水平,其診斷已并非難事,有效的治療方法亦很多,甚至在普通醫院也可實施手術治療。但是,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與治療出現了頗多的誤區,現就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作一討論。
1 對臨床癥狀、體征的認識
患者主訴慢性腰腿痛時,如醫生不進一步詳細了解病情,只想到腰椎間盤突出癥,極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臨床經驗告訴我們,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關鍵是癥狀與體征的獨特表現。
1.1發病年齡腰椎間盤突出癥好發于青壯年,尤以30~40歲為多,如果超過50歲,甚至60歲,除非曾患有腰腿痛,否則診斷應當謹慎,考慮的范圍應當更廣些。
1.2痛的部位絕大多數病人有腰痛伴單側或雙側下肢至膝以下的放射痛、麻木,少數L3-4突出病人為腰痛伴大腿前方放射痛,但如果僅腰痛無腿痛或僅伴臀部或大腿后方痛者,則多不屬此癥;僅腿痛無腰痛,也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然而,其它病變如腫瘤、炎癥波及神經根也有腰腿痛,卻不是椎間盤突出癥。
1.3痛的性質除了少數椎間盤破裂、髓核脫出或游離于椎管并有粘連時,其腰腿痛可為持續性外,大多數病人是間歇性痛。因此,對持續性痛者應首先排除炎癥、結核或腫瘤等。
1.4痛的程度多數病人的疼痛可以忍受或口服消炎止痛藥后可緩解。對疼痛時間長達1周以上,難以緩解者診斷該癥應謹慎。
1.5痛的規律大多數病人的疼痛有規律性,活動時痛加重,靜止時減輕;翻身、站立時加重,臥床減輕;下午比上午重,白晝比晚間重;咳嗽及大小便腹內壓增加時痛加重。
1.6痛的發作腰腿痛病史多較長,數周、數月或數年,反復發作,時重時輕,而對于長時間疼痛不減輕或是進行性加重的病人則應考慮其它疾病,特別是腰椎腫瘤。
1.7腰部外形及活動度腰椎間盤突出癥多數表現為“身斜、臀歪、腿跛行”,以減輕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對神經根的壓力或張力,故腰椎活動時多以某一方向受限為主。如腰椎各個方向活動受限及疼痛者,則應考慮急性腰扭傷、腰椎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等;如站立位腰前凸增加、腰椎有階梯樣凹陷畸形者,為峽部裂并滑脫。
1.8直腿抬高試驗95%病人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急性腰扭傷、強直性脊柱炎、腰骶椎腫瘤、骶髂關節和髖關節病變等也可陽性。加強試驗是區分真假根性坐骨神經痛的有效辦法。相反,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則大多數不屬此癥;但L3-4以上或輕度中央型,或外側型,或神經根長期受壓萎縮,或椎管腔寬大的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也可為陰性表現,應注意鑒別。
1.9肌肉萎縮神經根受壓時間較長,可出現下肢局限性肌肉萎縮,一般都與間盤突出的水平相對應,如L3-4突出引起股四頭肌、L3-4突出引起伸長肌萎縮,巨大的中央型突出或脫出可致馬尾神經損害引起小腿前外側肌群萎縮或足下垂,但如出現普遍性的肌肉萎縮則不一定是椎間盤突出癥。
2 對影像學檢查的認識
隨著CT、MRI等影像學現代檢查手段的應用,不僅為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提供了直接的影像征,還可通過三維觀察做出突出物大小、類型、位置等的判斷。這些現代檢查手段的優點使一些骨科醫生容易忽視或缺乏了解它們的不足之處,進入唯影像學診斷而與臨床癥候脫節的誤區。
2.1X線片 由于X線片不能提供直接的影像征,而被誤認為可以省略。其實,x線片可提供對脊椎整體的了解,觀察腰骶椎有無骨性畸形(如骶椎腰化或腰椎骶化)、炎癥、腫瘤等,避免漏診、誤診。
2.2脊髓造影 目前的碘水造影劑毒副作用很小,行腰椎脊髓造影具有價廉、直觀、觀察范圍廣的優點,準確率達90%以上。但對椎管腔寬大,突出又較小的也可出現陰性表現。
2.3CT它為間盤突出的診斷提供了直接、詳細的影像征,其準確率各家報道相差較大,一般為70%左右。假陽性假陰性并不少見,這與機器的性能、質量、掃描技術和閱片者的經驗有關。常見的誤區是。沒有照x線片,只做CT檢查,出現漏診、誤診,特別常見的是將膨出診斷為突出,故治療無效并非少見。
2.4MRI對間盤突出的診斷準確率達90%以上,但由于價錢昂貴而難于普及。有腰椎畸形者或機器性能欠佳者診斷準確率常受影響。
3 診斷的問題
診斷上對一些基本概念應搞清楚。
3.1椎間盤膨出不等于突出 膨出是間盤髓核及纖維環的張力、彈性開始退變,其形態結構仍正常。影像學表現為:間盤前方或后、外側方的均勻膨起,40歲開始出現,年紀越大越明顯,可無臨床癥狀,也不需任何處理,除非合并有椎管骨性狹窄或黃韌帶肥厚、小關節增生,才會出現椎管狹窄癥的臨床表現。有些在基層醫院手術后仍有下腰痛的患者,復閱其CT片僅見間盤膨出,也沒有根性坐骨神經痛的癥狀,手術效果差并不奇怪。因此,切勿把間盤膨出當成突出而行手術治療。
3.2突出不等于突出癥 間盤突出的病理改變為某一區域的纖維環部分或大部分破裂,髓核變性突出。影像學表現為:間盤邊緣某一位置山峰狀的突起,一般在間盤后緣最多見;如有相應的根性坐骨神經痛的癥狀、體征,才能診斷為間盤突出癥。骨科醫生不應把無癥狀、體征的影像學突出診斷為間盤突出癥,也不應籠統地將腰腿痛癥狀主觀地與影像學突出聯系起來。
4 治療方面的問題
4.1保守治療一成不變
4.1.1保守治療的方法包括牽引(1)水平牽引(氣動或電動牽引),(2)自體重量倒懸牽引,(3)三維牽引及中藥內服、推拿按摩、熱敷、熏洗和物理治療等,臨床治療應以牽引為主,推拿按摩、熱敷、熏洗、硬膜外(骶管)封閉和物理治療為輔;其中,無論牽引或按摩都必須嚴格按推拿按摩禁忌癥的規定施術,而不能盲目使用牽引、按摩治療,有效避免醫源性事故的發生。實際治療中還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采用不同治療方案;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急性發作期宜采用氣動牽引床水平牽引,在快速牽引下配合手法按壓腰椎間盤突出部位,使髓核還納,再囑患者臥硬板床72小時,當急性癥狀緩解后,再施用推拿按摩、熱敷、熏洗和物理治療,方可達到滿意療效。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腿痛明顯,非急性期患者宜采用電動
牽引床或三維牽引床水平牽引,配合推拿按摩、熱敷、熏洗和物理治療,如腰腿痛仍不緩解者宜采用自體重量倒懸牽引法治療(推拿按摩禁忌癥者禁用);自體重量倒懸牽引法具有療效好,比電動牽引床牽引患者更能接受,解決了電動牽引床牽引固定時患者兩脅下受壓迫,疼痛、呼吸困難;牽引中骨盆牽引帶容易松、滑的缺點。因此,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不能一成不變,必須因人、因癥治宜。
4.2保守治療對病史短、臨床癥狀和體征較輕、脊髓造影或CT等影像學檢查輕度陽性表現者適用,一旦經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應及早放棄保守治療或改用手術或其它治療方法。
4.3手術適應癥選擇不當:常見的有:①只有影像學的突出征象而無相應癥狀體征的做了椎間盤手術;②初發病人,癥狀不重,未經正規保守治療即匆匆做手術;③只有臨床癥狀,影像學不典型的做了椎間盤手術;④因錯誤的診斷導致的適應證選擇錯誤,例如腰骶部惡性腫瘤、轉移癌、強直性脊柱炎或腰椎滑脫誤診為椎間盤突出而行間盤手術。
5 手術后康復
術后應積極進行腰背肌練習,一般1~2周內可下地。術后3個月可參加工作,半年內免彎腰搬重物。但具體康復應根據患者年齡及手術具體情況而定。
6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