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外部環境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086
在日常生活中,色彩的運用使人們的生活空間變得繽紛多彩,將色彩合理的運用于建筑設計中可以彰顯出建筑外部環境的整體藝術效果,這對建筑設計來說非常重要。然而當前色彩在外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還有很多不足存在,因此繼續我們進行創新與改革。色彩的運用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將建筑設計與色彩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將設計中的藝術效果凸顯出來,合理的將色彩運用于建筑外部環境設計中,可以體現出建筑環境獨有的風格和特色,目前色彩已經在我國建筑外部環境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 色彩元素在建筑外部環境設計中的作用
建筑物不僅是一種物質產物,同時它也是一種文化產物,其中包含著精神層面的內容,緊密的將自然與社會統一在了一起,在建筑中應用色彩可以體現出周圍環境的特點,同時也能體現出人的心理特點。色彩是建筑物外觀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展現建筑物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將色彩積極運用于建筑外部環境設計中,可以創造出很多藝術效果,因此色彩元素設計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建筑外部換進給設計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建筑外部環境色彩設計主要利用現代色彩學與美學中的方法,設計建筑物的外部墻面、門窗及屋頂等,使建筑物形成一個統一的色彩系統。對于建筑設計來說色彩設計水平直接影響著建筑的整體審美效果及藝術質量,合理運用色彩元素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多姿多彩的視覺感受,為人們創建一種和諧絢麗的環境。
2 建筑外部環境藝術設計中色彩選擇的影響因素
2.1 文化內涵因素
建筑外部色彩不僅可以為人們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和反應,同時還蘊含著一定的文化內涵,該內涵主要體現在不同的民俗風俗、地域性審美哲理等方面。對于不同地理環境、不同國家及不同社會傳統來說,建筑外部環境藝術代表的象征意義都是不同的,可以通過建筑色彩對某種抽象精神意義進行暗示,例如紅色在東方世界代表著幸福、熱烈、喜氣等。
2.2 地域氣候因素
地球南北方地理差異、氣候差異較大,因此通常南方在建筑色彩上通常利用高明度的中性色彩或者冷色,例如珠海的建筑通常設計為灰色,為人們彰顯出一種淡雅、大方的感受,這種冷色比較適用南方的氣候特征,同時與當地人的心理需求也比較適應。而北方地區通常比較寒冷,其建筑一般會采用中等明度的暖色調。
2.3 材料因素
對于建筑物來說,建筑材料是構成其外部藝術形象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它是建筑主體結構的表面,需要鋪設在建筑物表面,構成建筑物外部表面色,不僅可以起到保護建筑主體、滿足人們需求的作用,與此同時,還能同時在材料色質、光感等方面達到一種美觀效果。所以,在使用建筑材料時,應結合材料色彩、質地的不同,對其進行合理組織及應用,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視覺效果。
3 色彩在建筑外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3.1 建筑外部環境色彩設計的主要內容
建筑外部環境色彩設計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門窗。建筑物門窗包括門框、窗框、玻璃及遮陽板等部分,門窗看似只是建筑物很小的組成部分,但是在建筑物中卻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色彩設計必須引起人們的重視;(2)外墻。在建筑外部環境設計中外墻是主要部分之一,具體包括四面圍墻、外部開口部分等,人們將外墻看做建筑物的外衣,因此其色彩設計也必須慎重;(3)屋頂。主要包括斜屋頂、平屋頂、異彩屋頂及屋頂花園等;(4)建筑周圍環境。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建筑周圍的山石、植物、水池及疊泉等,該部分也是建筑外部環境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色彩是否與建筑物色彩協調,直接關系到建筑物整體的美觀效果。
3.2 建筑外部設計中色彩的應用效果
(1)突出主題。建筑色彩應該與其主要功能相協調,盡量迎合建筑使用的目的。雖然前大部分建筑的使用功能都很單一,但是現代人非常注重建筑外部裝飾,建筑裝飾不再局限于建筑內部。例如市政府辦公大樓一般應設計為穩重、莊嚴、大方的色彩,通常大面積利用單調,其色彩純度不能太高,采用有規則、有秩序的視覺“紋理”變化;娛樂場所建筑需要激發出人們的熱情,起到喚醒人們內心憧憬的作用,因此多數情況下會利用飽和度比較高的色彩,其材料視覺紋理更加粗獷、自然、前衛,體現出時代性的特點。
(2)和諧統一。建筑物建造的目的在于為人們所用,為人們衣食住行提供空間,所有建筑物均以“人”的主體為核心展開活動,那么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構建出和諧的生存環境呢,其關鍵的一點就是注重建筑色彩與整個城市的和諧統一。很早以前就已經存在和諧城市的范例,但是當時為無意識的行為,但是現代很多城市交通物流方便了,就失去了原來的地理文化,不僅要求城市的形式一致,同時連色彩都要求一樣的,根本體現不出城市獨有的特色與風采了。因此,城市規劃與建設必須與當地的地理條件相結合,合理使用建筑色彩,彰顯出城市特有的風采。
(3)美化環境。成功的建筑設計不僅要從外形上帶給人美感,同時還要在色彩上打動人,例如,一片金色的麥浪中聳立著一座白墻、紅瓦、綠門窗的木屋,在環境的烘托下建筑顯得更加美麗,同時由于建筑的“點睛之筆”環境也更有詩意。雖然現代城市中這種愜意的場景不能得到實現,但是從單體建筑來說,應綜合考慮建筑周圍場景的相互映襯,同時滿足場景內文化內涵的需求。在自然界中建筑設計應綜合考慮其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
4 結語
綜上,建筑外部環境藝術設計與色彩的應用是密切相關的,應結合色彩表現出的特點彰顯出建筑的整體藝術效果,同時在建筑外部環境藝術設計中,人們還需要進行不斷的創新和探索,在以后的建筑設計中以及其他設計行業中,色彩的運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效果。隨著建筑設計越來越完善,色彩應用將會受到更多設計者的重視與青睞,在設計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色彩起到的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
關鍵字:建筑外部環境;植物景觀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 concrete analysis of landscape design, using garden art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eans, through transforming the terrain, planting trees, flowers and plants, build buildings and decorate the way such as garden road creation and built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ife, the recreational context to reflect social ideology, for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 of spirit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ervice. Create a beautiful scener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appeal of healthy, comfortable convenient garden space, meet the visitors visited, rest and recreation and fitness activities in the function requirement.
Key word: build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Plant 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J5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概況
浙江林學院學生活動中心位于學生生活區、教職工住宅區的交叉點,為校園干道所包圍,環境人流量大,但位置十分重要,是學生上課、用餐,教師授課必經之路。該區域有近3米的高差,屬于南方丘陵地形,有良好的綠化基礎。屬城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實施的借地綠化。本設計范圍為學生活動中心周邊環境。規劃地塊原為水稻田,其中部分低洼,長年積水,將以回填坊形式提高標高。
二、自然條件
1.氣候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溫度為16.l℃,極端最高溫度36.5℃,極端最低溫度-6.9℃,年平均相對濕度68%,年平均降雨量1153.7mm,年平均日照19OO小時,全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及東北風。很適合亞熱帶北緣觀賞植物生長,但須注意冬季凍寒。
2.水文
規劃區塊中河網水系比較發達,無侵蝕性,地下水位較高,無確切數據,但必須考慮植物的耐濕、耐淹問題。
3.土壤
規劃區塊中的土壤主要為水稻土,顯中性,PH=6.2左右,適應樹種范圍較廣。
三、設計依據
《城市綠化條例》
《浙江省綠化管理條例》
《杭州市綠化管理實施辦法》
《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
《杭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臨安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綠地樹種規劃》
《浙江林學院總體規劃》
國家現行的相關設計規范、規定
四、綠地性質
浙江林學院東湖校區位于城郊,該綠地在作為建筑外部環境綠地來使用,其功能主要為:
1.做好浙江林學院東湖校區學生活動中心周邊綠地,美化學生活動中心周邊的生態環境。
2.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休息、游樂的場所。
3.做好附近地區居民的游覽、參觀場所。
從長期發展看,該綠地應屬于城市公園綠地。
根據浙江林學院規劃以及學生活動中心周邊環境的現狀,確定本次浙江林學院學生活動中心周邊環境景觀設計的設計目標為:建設布局合理、內容豐富、融自然景觀為一體、富有個性、與浙江林學院總體綠地系統規劃相統一的環境優美、方便群眾游憩的現代化綠地。
五、設計理念
設計目的
1、因地制宜,發揮并創造特色;
2、綠地景觀設計與浙江林學院綠地系統整體規劃設計相協調;
3、綠地景觀設計與浙江林學院的綠地景觀設計的目標相結合。
以生態學的原理作為設計指導思想,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科學,尊重歷史,處處體現出人(包括文化與人的行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設計理念。
設計原則
1.注重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首先要建設一個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態環境,形成生態循環。同時景觀建設也是一個動態過程,社會發展規律決定,我們無法預測今后人類的需求,因此設計須留有余地,提供景觀再塑造的空間,使得景觀建設有持續性。
2.理性與浪漫的統一
園林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園林設計是具有嚴格的理性,園林同時又是一個人們休閑,追求情趣,張揚個性的場所。
3.“以人為本”的原則
景觀與功能結合,注重功能、技術與使用特點,打破對人發展的禁銅,體現出有效性、靈活性、舒適書及主動性。
4.注重植物造景
以植物造景為主體,植物是軟質景觀,與城市形成強烈的對比,柔化城市硬質景觀,更富有人情味。植物景觀富有可塑性,景觀變化更為豐富。
5.注重水票處理
人對水天生就有一種親和性,對水有特殊的喜好。中國古代稱景觀為“山水”就可一斑,水是景觀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有機整體。又云“水令人遠,石令人古”,水中光影飄渺,不僅增加園林靈性,還可擴大綠地的空間感。
六、構思
本景觀綠地性質為建筑外部環境綠地景觀。以服務建筑為目的。在設計過程中以綜合觀景、休憩、服務運動,并依次作為其特色,并充分利用植物特色組織景觀,為學生與教師提供一個多功能的服務性綠地。其中服務性設施如停車場、運動看臺等均體現人為關懷。
根據使用功能,該綠地可分為五個分區,即停車服務區、林間休息區、運動服務區、主體建筑區、鋪裝廣場區。
停車服務區:提供室外停車場,其中既分布有供各類型汽車的停車位,還增加部分自行車停車位,方便學生。
林間休息區:學生活動中心周邊環境是一個特殊的位置,既需要提供給人們一定的觀賞景觀,也需要提供給適量的休息處。而將休息坐凳安排在林間則能讓人們在能盡興觀賞景觀的同時,也能得到更好的休憩。
運動服務區:學生活動中心邊上為一個露天球場,在此做運動的學生教師數量相當大,需要一個集中的休息地點,而運動看臺就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一個好的運動看臺既能在比賽時讓觀眾有一個好的觀看角度,又能讓運動員們有一個良好的休息地點。
主體建筑區:在建的學生活動中心是一個多方位的活動中心。其中不但有一流的運動器材和運動場所,而且活動中心內部還安排了如咖啡館等休閑場所。
鋪裝廣場區:學生活動中心主入口為大型的鋪裝廣場,利用鋪裝的形式來體現現代學生的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同時也用以體現浙江林學院的特色。廣場還擔負著集中和疏散人流的作用。廣場中心的水景猶如珍珠般鑲嵌其中。
植物景觀說明:
春天:觀景植物:櫻花、杜英、合歡。將春天帶到人們身邊。
夏天:紫薇。花期長,且花色豐富艷麗,吸引人們目光。
秋天:無患子、楓香、桂花。利用色葉植物展示一個豐收的秋季,并且讓人們能彌漫在桂花清新的花香中。
冬天:梅花。暗香撲鼻。在寒冷的冬季只有她臨寒獨自開。
另外,紅楓、香樟、欒樹、孝順竹等均可在四季形成各自獨特景觀。
七、植物配置
植物景觀的營造盡可能的應用、保留原生植被和鄉土樹種。立地、物種特性和上層郁閉度要協調。上層大喬木以落葉闊葉樹為主,形成上層界面空間,以保證夏季的濃蔭和冬季的充足陽光。中層喬灌木以常綠闊葉樹種為主,同時結合觀花,觀葉,觀果及芳香樹種。下層采用耐蔭的底矮花灌木,地被及綴花草地。
植物配置注重以下幾點:
•注重生態性,喬灌草合理搭配,形成上中下三層立體結構
•注重品種的多樣性,配置植物品種豐富多樣
•植物種植以片植為主,主調樹種大量成片種植,形成規模效應,配調樹種零星點綴。
•種植疏密有致,創造不同的景觀和空間形式。
•邊緣地區的植被為立體結構,喬、灌、草搭配形成上中下三層,以觀賞為主,人無法入內。中心區域以喬木為主,下鋪草坪,適當點綴灌木、草本花卉。人可入林內嬉戲、活動。
八、建筑小品風格
建筑小品現代感強,簡潔、色彩明快。與學校整體規劃的氣氛融合。要追求曲線變化,視覺柔和,以取得與園林自然景觀融合。
紅色的水簾墻即可生動展現新一代大學的活潑向上精神。配合噴泉,既增加整個廣場的濕度,又營造景觀。
九、技術指標
十、投資框算
十一、總結
關鍵詞:外墻外保溫;建筑能耗;系統
1 建筑節能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達全社會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產能耗約13%,建筑總能耗已達全國能源總消耗量的45%。我國現有建筑面積為400億平方米,絕大部分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億平方米,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繼續執行節能水平較低的設計標準,將留下很重的能耗負擔和治理困難。
2 真正貫徹落實全面的建筑節能設計
(1)整體及外部環境的節能設計。建筑整體及外部環境設計是在分析建筑周圍氣候環境條件的基礎上,通過選址、規劃、外部環境和體型朝向等設計,使建筑獲得一個良好的外部微氣候環境,達到節能的目的。
(2)合理選址。建筑選址主要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地質、水質、地形及周圍環境條件等因素的綜合狀況來確定。建筑設計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保持適宜的微氣候環境,為建筑節能創造條件,同時又要不破壞整體生態環境的平衡。
(3)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在建筑位址確定之后,應研究其微氣候特征。根據建筑功能的需求,應通過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來改善既有的微氣候環境,創造建筑節能的有利環境,主要方法為:①在建筑周圍種植樹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擋風沙、凈化空氣,還能遮陽、降噪;②創造人工自然環境,如在建筑附近設置水面,利用水來平衡環境溫度、降風沙及收集雨水等。
(4)合理的規劃和體型設計。合理的建筑規劃和體型設計能有效地適應惡劣的微氣候環境。它包括對建筑整體體量、建筑體型及建筑形體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確定。
日照及朝向選擇的原則是冬季能獲得足夠的日照并避開主導風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風并防止太陽輻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總平面的設計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會歷史文化、地形、城市規劃、道路、環境等條件的制約,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滿足夏季防熱和冬季保溫是困難的,因此,只能權衡各個因素之間的得失,找到一個平衡點,選擇出這一地區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較好朝向,盡量避免東西向日曬。
(5)單體的節能設計。單體的節能設計,主要是通過對建筑各部分的節能構造設計、建筑內部空間的合理分隔設計,以及一些新型建筑節能材料和設備的設計與選擇等,來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氣候環境條件,以達到節能和改善室內微氣候環境的效果。
3 外保溫優于內保溫
(1)外墻外保溫延長了建筑物的壽命。外墻內保溫的保溫層構造位置使得建筑物的外墻與內墻分別處于兩個不同的溫度環境。內墻及樓板處于室內的溫度環境,其年溫度差的變化為60℃~80℃,使建筑結構長年不得安定。這種永遠不安定的建筑結構會導致在多處墻面產生裂縫,并破壞沿外墻的屋面防水,引起地下室防水的滲漏等。同樣這種不同溫度環境會產生不同變形的原理也會發生在夾心保溫和保溫層表面的剛性厚抹灰層上,保溫層上濕貼石材等做法其保溫層外側部分都面臨同樣的形變破壞。外墻外保溫的保溫材料保護了主體結構防止風吹雨淋和風化以及堿骨料的反應等對主體外墻的侵蝕,相對延長了整個工程的使用壽命。
(2)外保溫是消除熱橋的合理途徑。外墻既要承重又要起保溫作用,外墻厚度必然較厚。采用高效保溫材料后,墻厚得以減薄。但如果采用內保溫,主墻體越薄,保溫層越厚,熱橋的問題就越趨于嚴重。在寒冷的冬天,熱橋不僅會造成額外的熱損失,還可能使外墻內表面潮濕、結露,甚至發霉和淌水,而外保溫則可以不存在這種問題。由于外保溫避免了熱橋,在采用同樣厚度的保溫材料條件下,外保溫要比內保溫的熱損失減少約20%,從而節約了熱能。
關鍵詞:節能構造設計;建筑設計;闡述
1、建筑節能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達全社會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產能耗約13%,建筑總能耗已達全國能源總消耗量的45%。我國現有建筑面積為400億m2,絕大部分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億m2,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繼續執行節能水平較低的設計標準,將留下很重的能耗負擔和治理困難。
2、真正貫徹落實全面的建筑節能設計
2.1 整體及外部環境的節能設計
建筑整體及外部環境設計是在分析建筑周圍氣候環境條件的基礎上,通過選址、規劃、外部環境和體型朝向等設計,使建筑獲得一個良好的外部微氣候環境,達到節能的目的。
2.1.1 合理選址
建筑選址主要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地質、水質、地形及周圍環境條件等因素的綜合狀況來確定。建筑設計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保持適宜的微氣候環境,為建筑節能創造條件,同時又要不破壞整體生態環境的平衡。
2.1.2 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
在建筑位址確定之后,應研究其微氣候特征。根據建筑功能的需求,應通過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來改善既有的微氣候環境,創造建筑節能的有利環境,主要方法為:①在建筑周圍布置樹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擋風沙、凈化空氣,還能遮陽、降噪;②創造人工自然環境,如在建筑附近設置水面,利用水來平衡環境溫度、降風沙及收集雨水等作用。
2.1.3 合理的規劃和體型設計
合理的建筑規劃和體型設計能有效地適應惡劣的微氣候環境。它包括對建筑整體體量、建筑體型及建筑形體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確定。
日照及朝向選擇的原則是冬季能獲得足夠的日照并避開主導風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風并防止太陽輻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總平面的設計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會歷史文化、地形、城市規劃、道路、環境等條件的制約,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滿足夏季防熱和冬季保溫是困難的,因此,只能權衡各個因素之間的得失,找到一個平衡點,選擇出這一地區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較好朝向,盡量避免東西向日曬。
2.2 單體的節能設計
單體的節能設計,主要是通過對建筑各部分的節能構造設計、建筑內部空間的合理分隔設計,以及一些新型建筑節能材料和設備的設計與選擇等,來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氣候環境條件,以達到節能和改善室內微氣候環境的效果。
2.2.1 建筑各部位的節能構造設計
建筑各部位的節能構造設計,主要是在滿足其作為建筑的基本組成部分的要求之外,通過對各部位(屋頂、樓板、墻體、門窗等)的造型、結構、材料等方面加以進一步設計,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氣候環境條件,達到節能和改善室內微氣候環境的效果。
1)屋頂的節能設計。屋頂是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一個重要部分,主要節能措施為:①采用坡屋頂;②加強屋面保溫;③根據需要,設置保溫隔熱屋面(架空隔熱屋面、蓄水屋面、種植屋面等)。
2)樓板層的節能設計。主要是利用其結構中空間,以及對樓板吊頂造型加以設計。如將循環水管布置在其中,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環降低室內溫度,冬季利用熱水循環取暖。
3)建筑外圍墻體的節能設計。墻體的節能設計除了適應氣候條件做好保溫、防潮、隔熱等措施以外,還應體現在能夠改善微氣候環境條件的特殊構造上,如寒冷地區的夾心墻體設計、被動式太陽房中各種蓄熱墻體(如水墻)設計、巴格達地區為了適應當地干熱氣候條件在墻體中的風口設計等;而在馬來西亞,楊經文設計的檳榔嶼州MennamUmno大廈外墻中,則外加了一種“鋪風墻”的特殊構造設計,在建筑兩側設陽臺開口,開口兩側外墻上布置兩片擋風墻,使兩通風墻形成喇叭狀的口袋,將風鋪捉到陽臺內,然后通過陽臺門的開口大小控制進風量,形成“空氣鎖”,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內通風。
4)建筑門窗的節能設計。據統計資料,在我國既有的高耗能建筑有40%的耗能是通過門窗散失的。因此,解決好門窗節能的問題相當重要。門窗的節能設計應主要考慮:①控制建筑不同朝向的窗墻面積比;②設置遮陽措施,我國節能標準中規定,夏熱冬暖地區、夏熱冬冷地區以及寒冷地區中制冷負荷大的建筑的外窗(包括透明幕墻)宜設置外部遮陽;③根據需要合理地組織門窗的通風換氣,盡量采用自然通風;④嚴寒、寒冷地區建筑的外門宜設門斗或采取其它減少冷風滲透的措施,其它地區建筑外門也應采取保溫隔熱節能措施;⑤選擇高性能的建筑門窗和幕墻技術,建筑門窗和建筑幕墻要改變消極保溫隔熱的單一節能觀念,把節能和合理利用太陽能、地下熱(水)能、風能結合起來積極選擇節能和用能(利用太陽能、冷能、風能、地熱能)相結合的門窗及幕墻產品。
5)建筑物圍護結構細部的節能設計。細部的節能設計對于建筑物的整體節能也非常重要,應從以下各部位著手:①熱橋部位應采取口可靠的保溫與“斷橋”措施;②外墻出挑構件及附墻部件,如陽臺、雨罩、靠外墻陽臺欄板、空調室外機擱板、附壁柱、凸窗、裝飾線等均應采取隔斷熱橋和保溫措施;③窗口外側四周墻面,應進行保溫處理;④門、窗框與墻體之間的縫隙,應采用高效保溫材料填堵;⑤門、窗框四周與抹灰層之間的縫隙,宜采用保溫材料和嵌縫密封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界面開裂,影響門、窗的熱工性能;⑥采用全玻璃幕墻時,隔墻、樓板或梁與幕墻之間的間隙,應填充保溫材料。
2.2.2 合理的建筑空間設計
合理的空間設計是在充分滿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對建筑空間進行合理分隔(平面分隔和豎向分隔),以改善室內保溫、通風、采光等微氣候條件,達到節能目的。
2.2.3 選用建筑節能材料
合理選用建筑節能材料也是全面建筑節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選擇應遵循健康、高效、經濟、節能的原則。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斷被研制并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去,更好地起到節能效果。另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發掘出一些地方節能材料,更好地應用到建筑節能中去。
3、加強建筑節能設計方面的學習
3.1 學習現有的節能技術
當前,很多建筑師不太懂節能技術,以及如何把節能技術應用到建筑當中。建筑師不能只是設計時套用標準圖,更重要的是要明白節能原理,才能在設計中按照不同的工程、不同的部位,采取相應的節能措施,所以必須加強建筑節能方面的學習。
關鍵詞:低碳建筑;低碳經濟;設計
Abstract: low carbon energy conserv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necessary way of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is paper for low carbon buildings are reviewe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ow carbon building design and advantag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words: low carbon architecture; A low carbon economy;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低碳經濟是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也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共同選擇。在倡導低碳環保的今天,各行各業向“高能效”“低排放”轉變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在許多城市中,建筑產業都是最大的能源使用者。也就比其他行業有更多的潛力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使用高效的節能技術。經測算,建筑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排放的46.7%。因此,用低碳的理念推進城鎮建設,使城鎮更加宜居宜業。低碳建筑作為一種“低碳生活”方式,可以理解為: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要控制自然資源的使用,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它是既適應地方生態而又不破壞地方生態的建筑。它具有節地、節能、改善生態環境和減少環境污染等優點,體現在無廢無污、生態平衡,也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通常低碳建筑的技術體系分為8個方面:低碳設計、低碳用能、低碳構造、低碳運營、低碳排放、低碳營造、低碳用材。
當前低碳建筑分析及應用現狀及優勢
1、當前低碳建筑現狀
節能建筑應用較多的目前應該是玻璃幕墻,對屋頂、外墻以及樓地板的研究使用較為欠缺。同時,低碳建筑夏熱冬冷地區的研究,較寒冷地區的研究多,主要原因是夏熱冬冷地區采暖和空調能耗均較高,節能設計需同時考慮圍護結構的保溫和隔熱性,而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要想達到既保溫又隔熱的目的,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許多。目前關于建筑物體排放二氧化碳的研究表明:建筑物的日常耗能占建筑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絕大部分,此
外,建材的生產與運輸階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一小部分。由此可知建筑節能減排首先要從降低日常能耗開始,這也是效果最明顯的一個環節,其次則是從建材的生產和運輸等方面。
2、低碳節能建筑的優勢分析
(1)低碳節能建筑明顯地降低了能量的消耗。經相關人員研究表明,建筑物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消耗能源大于50%,同時生成34%的污染物。低碳節能建筑能有效地減少能耗,據統計數據,低碳節能的耗能與一般的建筑相比能夠降低超過 70% 。
(2)低碳節能建筑再現新型建筑藝術 。傳統的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的生產技術設計和建設過程 。低碳節能建筑突出強調了將本地的文化和原材料融入建筑設計之中 ,不違背當地的自然和氣候條件,展現出本地風格并形成新的建筑美學。
二、內部環境設計
1、聲、光環境設計
天然采光方面,整棟樓的設計為了增加日照時間,可以設計成波浪形或弧形。每個房間要考慮窗的面積及方位。設置反射光板或光導管等天然光導入設備,建筑內裝修可采用淺色調,增加二次反射光線,通過這些手段保證獲得足夠的室內光線,并達到了一定的均勻度,由此減少白天的人工照明,節省照能耗。夏季要有可收放的遮陽篷在夏季盡可能減少不需要的太陽輻射熱進入室內,門窗設置還要有利于自然通風,帶走熱量。冬季又有利于太陽光進入。針對聲環境設計來看,設計師應考慮將臥室設置在背向噪聲源的方向,這樣可降低噪音30dB,有時可能和采光沖突。這就需要合理布局。采用隔音窗也能顯著阻隔室外噪音;在住宅區沿路適當栽植綠色植物,對降噪也有一定效果。在實際的聲環境設計中,可以采用多孔吸聲材料,用亥姆霍茲共振原理組成的吸聲構造。理想的做法是在建筑設計的同時進行音質設計,已達到人性化的溫馨環境。
2、水、熱環境設計
低碳建筑講究節水,并且要考慮水質和水量兩個問題。低碳建筑采用的節水方法有:選用有良好節水型供水設施;安裝收集雨水裝置,建立污水處理系統,就地處理污水。小區景觀用水要專門設計并將其納入全局一并考慮。熱環境的實現尤其重要。小區的熱供應應該滿足居民的舒適度的要求,并能實現建筑節能和環保的要求。夏季空調的室內適宜溫度為22―27℃,冬季供暖的室內溫度宜在20-24。可采用制冷、取暖、生活用熱水聯合供應的熱環境技術。
三、外部環境設計
1、綠化設計
首先,應將建筑空間與城市綠化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達成統一。其次,將建筑與綠化復合,做到雙方效益的最大化。建筑與綠化覆蓋結合。再次,這種設計方式是一種人性化的方式去解決建筑與城市的生態問題。最后,這種方式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間體系的整合。綠化是與自然環境有機的結合,而不是脫離地面而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整體;同時,由于這種空間的連續性,建筑的可達行增加了,人們也能夠從一個外部環境輕松地進入建筑的上部空間,并享有這份空間提供的視覺與心理上的輕松、愉悅。
2、智能系統設計
在滿足需求的前提下,優化設備運行,減少設備開啟臺數和運行時間,節約電能,減少電廠大氣污染物的排放,保護環境。通過建設方便、快捷的信息設施系統和信息化應用系統。使用戶足不出戶即可進行信息交流和應用,減少人們出行的交通壓力及C02排放量.保護環境;另一方面是緊跟低碳建筑的發展趨勢,積極開發智能化技術在環保生態設施和系統中的應用,如對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雨水及污水綜合利用系統的監控與管理等,與環保生態系統共同營造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為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在建筑智能化系統中最具節能降耗潛力的是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具有對建筑設備進行測量、監視和控制的功能,不僅保證各類設備系統運行穩定、安全和可靠。提高效率,降低運行費用,而且能改善環境,并達到節能和環保的要求。
結論
總之,低碳經濟時代的新建筑若想要有開拓性的創新,必須要破除傳統的建筑學觀念,深入研究低碳建筑相關的技術與方法。同時,需要建立科學與低碳建筑設計交融的框架體系,積極運用新科學影響下的各種技術手段尤其是計算機技術,探索高效的低碳建筑設計技術與
方法,推動我國低碳建筑的發展。
參考文獻:
殷文慧.綠色建筑實現目標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5.(13).
關鍵詞:低碳建筑;低碳經濟;設計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低碳經濟是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也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共同選擇。在倡導低碳環保的今天,各行各業向“高能效”“低排放”轉變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在許多城市中,建筑產業都是最大的能源使用者。也就比其他行業有更多的潛力來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使用高效的節能技術。經測算,建筑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排放的46.7%。因此,用低碳的理念推進城鎮建設,使城鎮更加宜居宜業。
同時又要控制自然資源的使用,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它是既適應地方生態而又不破壞地方生態的建筑。它具有節地、節能、改善生態環境和減少環境污染等優點,體現在無廢無污、生態平衡,也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通常低碳建筑的技術
體系分為8個方面:低碳設計、低碳用能、低碳構造、低碳運營、低碳排放、低碳營造、低碳用材。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耗能是我國現在所面對的一大問題,這個問題將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建筑發展的一個弱點。因此,解決這個問題,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所以我們將建筑功能與技術更好地結合,創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節能建筑。低碳式建筑設計是一種很好的節能措施。
1 當前低碳建筑分析及應用現狀及優勢
1.1 當前低碳建筑現狀
節能建筑應用較多的目前應該是玻璃幕墻,對屋頂、外墻以及樓地板的研究使用較為欠缺。同時,低碳建筑夏熱冬冷地區的研究,較寒冷地區的研究多,主要原因是夏熱冬冷地區采暖和空調能耗均較高,節能設計需同時考慮圍護結構的保溫和隔熱性,而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要想達到既保溫又隔熱的目的,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許多。目前關于建筑物體排放二氧化碳的研究表明:建筑物的日常耗能占建筑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絕大部分,此外,建材的生產與運輸階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一小部分。由此可知建筑節能減排首先要從降低日常能耗開始,這也是效果最明顯的一個環節,其次則是從建材的生產和運輸等方面。
1.2 低碳節能建筑的優勢分析
(1)低碳節能建筑明顯地降低了能量的消耗。經相關人員研究表明,建筑物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消耗能源大于50%,同時生成34%的污染物。低碳節能建筑能有效地減少能耗,據統計數據,低碳節能的耗能與一般的建筑相比能夠降低超過70% 。
(2)低碳節能建筑再現新型建筑藝術。傳統的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的生產技術設計和建設過程。低碳節能建筑突出強調了將本地的文化和原材料融入建筑設計之中,不違背當地的自然和氣候條件,展現出本地風格并形成新的建筑美學。
2內部環境設計
2.1 聲、光環境設計
天然采光方面,整棟樓的設計為了增加日照時間,可以設計成波浪形或弧形。每個房間要考慮窗的面積及方位。設置反射光板或光導管等天然光導入設備,建筑內裝修可采用淺色調,增加二次反射光線,通過這些手段保證獲得足夠的室內光線,并達到了一定的均勻度,由此減少白天的人工照明,節省照能耗。夏季要有可收放的遮陽篷在夏季盡可能減少不需要的太陽輻射熱進入室內,門窗設置還要有利于自然通風,帶走熱量。冬季又有利于太陽光進入。針對聲環境設計來看,設計師應考慮將臥室設置在背向噪聲源的方向,這樣可降低噪音
30dB,有時可能和采光沖突。這就需要合理布局。采用隔音窗也能顯著阻隔室外噪音;在住宅區沿路適當栽植綠色植物,對降噪也有一定效果。
1.2 水、熱環境設計
低碳建筑講究節水,并且要考慮水質和水量兩個問題。低碳建筑采用的節水方法有:選用有良好節水型供水設施;安裝收集雨水裝置,建立污水處理系統,就地處理污水。小區景觀用水要專門設計并將其納入全局一并考慮。熱環境的實現尤其重要。小區的熱供應應該滿足居民的舒適度的要求,并能實現建筑節能和環保的要求。夏季空調的室內適宜溫度為22~27℃,冬季供暖的室內溫度宜在20-24。可采用制冷、取暖、生活用熱水聯合供應的熱環境技術。
3 外部環境設計
3.1 綠化設計
首先,應將建筑空間與城市綠化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達成統一。其次,將建筑與綠化復合,做到雙方效益的最大化。建筑與綠化覆蓋結合。再次,這種設計方式是一種人性化的方式去解決建筑與城市的生態問題。最后,這種方式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間體系的整合。綠化是
與自然環境有機的結合,而不是脫離地面而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整體;同時,由于這種空間的連續性,建筑的可達行增加了,人們也能夠從一個外部環境輕松地進入建筑的上部空間,并享有這份空間提供的視覺與心理上的輕松、愉悅。
3.2 智能系統設計
通過建設方便、快捷的信息設施系統和信息化應用系統。使用戶足不出戶即可進行信息交流和應用,減少人們出行的交通壓力及C02排放量.保護環境;另一方面是緊跟低碳建筑的發展趨勢,積極開發智能化技術在環保生態設施和系統中的應用,如對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雨水及污水綜合利用系統的監控與管理等,與環保生態系統共同營造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為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在建筑智能化系統中最具節能降耗潛力的是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具有對建筑設備進行測量、監視和控制的功能,不僅保證各類設備系統運行穩定、安全和可靠。提高效率,降低運行費用,而且能改善環境,并達到節能和環保的要求。
4結論
總之,低碳經濟時代的新建筑若想要有開拓性的創新,必須要破除傳統的建筑學觀念,深入研究低碳建筑相關的技術與方法。同時,需要建立科學與低碳建筑設計交融的框架體系,積極運用新科學影響下的各種技術手段尤其是計算機技術,探索高效的低碳建筑設計技術與方法,推動我國低碳建筑的發展。
5 參考文獻
【關鍵詞】老年建筑;發展現狀;設計特點;設計要點
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具有獨特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公寓、老年住宅、養老院、護理院、托老所等老年建筑的需求越來越大。作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載體,城市老年建筑設計和建設水平對于提高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內外老年建筑發展現狀
對于老年建筑,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德國等發達國家對老年建筑比較重視,有針對性的建設了老年公寓、老年住宅、養老院、護理院、托老所等多層次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從老年建筑的開發設計、建設施工、主體結構、外觀內飾等方面,都充滿對老年人的關愛。
當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為使老年建筑的設計更加符合老年人體能、生理和心理對建筑物安全、衛生、適用性等基本要求,住建部和民政部聯合頒布了《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對城市新建、擴建和改建老年人建筑的設計規范做出了詳細規定,但這一設計規范在落實中還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有的房地產業發展已經與老年人的需求脫節,需要進一步加大落實力度。針對我國老年建筑設計規范欠缺、人文關懷不足等問題,迫切需要建筑設計從業者從思想上提高對老年建筑的重視,從每一個規劃和設計細節做起,更多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在相關政策文件的指引下,設計出更加人性化的老年建筑,盡快建立起適應我國老齡化社會發展需求的城市建筑體系,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場所。
二、我國老年建筑的設計特點和要點
1、我國老年建筑的設計特點
老年建筑作為老年人居住和活動的場所,除滿足一般生理需求外,還需要滿足老年人對居住環境、心理需求等諸多要求,在設計中要把握以下特點。
一是安全方便性。老年人由于身體狀況等原因,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應急處置能力不足,當發生地震、火災等自然或人文災害時,老年人的傷亡比例較高,所以在老年建筑設計中,低層建筑因安全性和便捷性更加適合老年人居住。
二是舒適性。老年人由于特殊的心理、生理原因,對居住舒適性要求較高,在老年建筑設計中,要把握好建筑朝向、通風和采光等要求,在條件允許情況下,要保證老年建筑開闊的視野和優美的環境。
三是社交性。老年人不愿受到忽視,比較傾向于“群居”,但隨著現代建筑風格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進入老年公寓或老年居住區的老人們有時無法與其他老人有效交流。在老年建筑的開發設計中,應設計和提供老年人交流的空間和條件,并提供必要的場所,讓老年人一起鍛煉、聊天,共享晚年。
四是私密性。雖然老年人有社交性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個人隱私,并非所有的老人都喜歡長時間的交流,如果將老年人被動的放到一個開放的空間中,會對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傷害。所以在老年建筑的設計中,要為老人設計一定的區域,使老人在可以看到來往人員活動,但自己的活動不會輕易被別人發現,保持老年人的私密性。
2、我國老年建筑的設計要點
老年建筑在滿足其特點要求,保持低層建筑、方便老人居住、兼顧社交性和私密性的基礎上,還要把握室內外環境設計要點,為老年人打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建筑。
一是老年建筑的內部環境設計。室內空間是建筑的實際空間,空間布置形式決定著老年人使用是否安全、方便、舒適,老年建筑的內部環境設計需要按照以下技術要點進行設計:老年建筑門口應設計坡度不超過45度的坡道,而非一般建筑的臺階,方便老年人進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老年建筑應采用低層建筑,如果是高層老年建筑,則應該設置電梯,且電梯的寬度在一米以上,電梯出口處要與建筑物的地面處于同一水平線,方便老年人進出電梯和上下樓;老年人行走中一旦摔倒會造成很大的身體傷害,所以在樓道、樓梯和坡道上都要采用防滑建筑材料,保證老年人行走的安全性;在老年建筑中,所有的門口,包括廁所、浴室、陽臺等,都要區別于一般建筑,避免留有門檻或者是臺階等不平整地面狀況,在其他部位也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地面凸起;為方便老年人如廁,在老年建筑的廁所內都要設計有扶手的坐便器,廁所門應設計成外開式或側面推拉式,方便坐輪椅的老年人進出廁所;老年人經常會遇到突出情況,而老年建筑中的老年人一般都沒有子女陪伴,所以在老年人經常逗留的寢室、浴室和廁所等處都要安裝安全電鈴,遇到緊急情況時方便老年人呼救;為避免夜間老年人起床走動時出現危險情況,在設計時要將電燈開關設置在安全開闊的地方,避免設置在暗處或不方便的地方,而且在廁所和寢室需要設計安裝夜間照明燈,方便老年人生活;老年人對溫度和環境變化非常敏感,所以在老年建筑內,特別是寢室和廁所等處最好設計恒定溫度25攝氏度左右,但要注意老年建筑的通風設計,在保證室溫的同時,保證建筑通風使室內空氣質量達標;老年人對噪音非常敏感,噪音可能導致老年人失眠、心煩等,所以在老年建筑的設計上要盡量在墻體上使用隔音材料,或是加裝隔音設備。
二是老年建筑的外部環境設計。外部空間是建筑師設計創造的外部人為環境,通過在設計上進行創新應用,可以賦予其一定目的,使其具備一定的功能。建筑的外部空間主要是建筑的形狀、比例、尺度等。老年建筑在外部環境設計上,要綜合考慮安全、實用等原則,不宜建在公路邊,門口也要與人流密集區離開一定距離,防止發生危險;要在建筑中設計非常樓梯、隔煙隔火門窗等,保證老年人居住安全。
三、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對國內外老年建筑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隨后重點對老年建筑的設計特點和要點進行了論述,從而對老年建筑的設計進行了有益探究,有助于為老年人打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楊傳芳.老齡化背景下上海新型老年公寓設計初探[J].山西建筑,2009(01).
[2]張蕾,張品.老年人居住空間中衛生間無障礙系統設計的研究[J].包裝工程,2003(06).
關鍵詞: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
一、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概念
目前,在國內外,對于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它是集中了商務寫字樓、時尚休閑購物、城市花園、高尚住宅、主題酒店、娛樂會所等形成的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的建筑群體。建筑群體之間是相互依賴和共同發展的關系,通過建筑群體的街區作用,交通系統之間的有效聯系,使城市外部空間得到了有機結合和利用,擴大了城市空間的利用價值。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進步以及現代城市的發展,城市商業綜合體是時代背景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在日益迅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商業綜合體具有特殊的區位價值和高度整合的功能,對城市空間造成很大的影響,也逐漸成為城市中充滿人氣與活力的公共空間。城市綜合體外部空間在城市發展和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和其它類型的建筑外部空間不同之處就在于它具有深刻的城市內涵,所以,在發展迅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強調和關注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有利于提高城市品質,也是實現城市空間有機結合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手段。
二、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景觀空間環境設計
在城市建設與發展中的作用商業綜合體外部景觀空間既作為城市商業綜合體空間的一部分,又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具有混合空間的雙重身份。城市商業綜合體景觀環境設計融合了城市空間與建筑空間的優勢,強化了參與者的空間感受。現階段,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我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商業設施逐步完善并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現代化的城市商業綜合體在城市交通、城市形象以及空間布局都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城市商業綜合體在城市的發展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地位。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不但是商業空,還是人們生活中溝通、交流的活動場所,是城市社會生活的重要載體。城市商業綜合體景觀空間環境設計在延續城市活力、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風貌和城市特色的同時,還應該具有景觀地標性。因此,在這么功能復雜、多元的人類活動空間中,如何在緊張的用地上滿足各功能業態的需要,如何更美化城市空間,這就需要對商業綜合體景觀空間的設計引起足夠的重視與規劃師、建筑師共同合作,努力創建出優秀的特色的混合型城市空間。商業綜合體外部景觀空間作為密集人流的活動場地,其與人的關系更親密,人們對此空間的感受也就更清晰。在商業綜合體逐步向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的今天,如何在滿足各功能的同時,又要發揮出“大而專”的地標性、藝術性的特色,這就需要在設計中應以積極的心態充分挖掘區域文化,并將其加以提煉整理以一個鮮明的主題設計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體驗式的商業綜合體外部景觀空間。
三、我國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現代建筑對商業綜合經濟體的外部空間進行了整合的設計,建筑的室內空間和外部的商業空間都是它所包含的內容,商業綜合體不但是一個商業活動場所還是一個休閑娛樂的復合型綜合體系。然而,現階段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商業設施室內環境設計和室外環境設計沒有很好的呼應,給人帶來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下面就現階段我國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的不足作簡要分析。
(一)室內設計與室外景觀的失調
一方面,一些商業綜合體環境設計僅僅重視建筑單體本身,尤其是立面,要么講究豪華氣派,要么講究新穎奇特,而外部景觀空間作為建筑坐落在地面上的載體,反而被忽略了,僅僅以廣場磚簡單覆之。另一方面,很多的商業建筑為了提升商場的檔次,投入大量的資金將室內進行豪華的裝修,但是對于室外的公共環境的裝修和設計卻沒有投入多少心思,以致于建筑空間室內外環境品質差異化增大,而且過于明顯,這種室內外環境品質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利于商業活動的繁榮發展。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只重視構成景觀以及硬件景觀環境設計,對于綠地等軟質景觀設計則缺乏必要的重視,綠色在景觀環境中設計的很少,而花崗巖、不銹鋼等材料應用的越來越多。
(二)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的淡薄
設計師們在對商業綜合經濟體進行設計之前必須要先考慮到其規模的大小,然后再考慮設計成公眾性或群體性。社交活動是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最核心的部分,商業綜合體的外部空間在滿足人們通行的基礎上,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休息和停留的空間場所。在進行環境設計時既要考慮商品本身以及商品的營銷,還要顧及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休憩空間在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使用率是最高的,但是在實際的環境設計中,由于一部分設計師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淡薄,缺乏對其的重視,如在休閑座椅的設置方面非常的不合理,把休閑座椅設置在一些商場的死角位置,還有的商場里面只有大量的商品,外面直接是擁擠的城市道路,沒有供人停留休息的地方更沒有讓小孩游戲的場所,人性化環境設計的理念淡薄。
(三)地域性及文化內涵的缺失
為了過于追求現代城市化的發展,我國很多城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已經慢慢的失去了其最本質的特色,對于地域文化性特征等因素在城市建筑中體現的并不明顯,很多的外部建筑的設計都趨于類似,往往是通過簡單的材質拼貼和變化來充成,又沒有進行空間的劃分;到處可見的垃圾桶、街示牌等設施使得商業空間的特色更加難以展現。
四、提高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的對策
為了能夠讓商業綜合體的功能體現得更加明顯,一定要讓人們有強烈的欲望參與進來,這就需要為人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活動場所,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向性的需要。在對城市綜合體外部空間進行環境設計時,應該為人們創造更好的空間條件,以激發和組織更多的城市公共活動。
(一)室內外景觀呼應、協調設計
重視城市建筑的室內和室外環境設計,縮小室內外景觀質量之間的差異,增加城市建筑由內到外的吸引力,提高環境設計中綠色的介入,使室內外景觀遙相呼應,相互協調。另外,設計者還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環境設計理念,一切從人們的實際需求出發,促進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和諧、健康發展。
(二)創造具有城市文化品格的外部空間
在商業綜合體的外部環境設計上,一定要能夠讓消費者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因為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是為人們提供服務和便利的場所,具有一定的場所精神,而這些恰恰可以使消費者可以較為清晰的認識到活動空間的地域差異,形成對該活動空間特別的印象和記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設計者在進行環境設計時不但要考慮到消費者的行為需求,也不能忽視可能發生的諸多活動。在商業空間中形成場所精神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設計者在進行環境設計之前就要對周圍空間形態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在分析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的基礎上,深入了解該地區的人文習俗以及環境等要素。在對商業綜合經濟體進行環境設計的時候,必須充分的考慮到其所在的地域性因素,和地域的人文景觀相結合,并充分挖掘城市地域文化,在進行環境設計時體現出該空間的獨特性和文化特征,形成并提高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基于環境質量的外部空間環境設計
通過對城市商業綜合體的空間進行改善來影響消費者在參與和使用過程中的積極性,如果其外部空間在設計上沒有考慮到環境質量,人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就會降低,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只能是人們必要活動的場所。而外部空間進行環境設計,室外環境質量提高,例如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有很多供人們停留和休息以及娛樂的空間和設施,人們參與的積極性會有很大的提高,會形成自發性的活動,有利于形成具有良好氛圍的社會活動場所,更有利于商場的長期穩定、和諧發展。所以,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設計是要充分考慮環境質量,把環境設計作為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設計的重要方面,為人們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景觀條件,讓人們積極的參與進來,在改善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城市的發展。
(四)基于消費者行為需求的外部空間環境設計
人們在商業綜合體的外部空間的一些活動,能夠真實的反映出人們的一些需求,如人們在馬路邊的欄桿上休息,實際上是人們的休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反應,所以,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的環境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到人們的各種行為。在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景觀設施中對于動態、靈活多變與一成不變的景觀元素,人們更趨向于喜愛前者,例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中可移動的而且比較靈活的座椅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而對那些比較大的混泥土雕塑則相對反感。人們在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中的行為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外部空間在進行環境設計時要尊重人們的使用習慣和使用要求,盡可能的通過運用多種景觀元素來實現和促進交往活動的發生,在滿足人們行為需求的基礎上,更好的進行外部空間的環境設計,進一步促進城市商業綜合體和諧發展。
五、結語
城市商業綜合體,這種源自“城市綜合體”的新概念已逐漸被人們認識和了解,并引導了現代商業地產的升級與變革,形成了以業態多樣化、消費享受化為特征的休閑商業聚集。在改善城市形象的同時,其營造的外部空間也為城市大眾活動拓展了新的場所。所以,當代影響商業綜合體環境設計的因素以及它未來發展的方向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參考文獻:
[1]黃神繼.城市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分析[J].低碳世界,2016,(07):24-25.
[2]徐巖.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及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3]劉雨涵.城市綜合體景觀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6.
關鍵詞:建筑 空間 設計 節能 策略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space desig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pace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the energy strategy.
Keywords: building space design energy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筑能耗的相對值和絕對值都將持續增長,建筑節能工作任重而道遠。建筑節能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低碳經濟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建筑發展的大潮流、大趨勢。只要加快建筑節能政策的制訂和落實,推廣和應用建筑節能技術,加大建筑節能的宣傳和教育力度,培養城市市民的節能意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建筑節能定能結出豐碩之果,達到世界發達國家的節能水平.
1. 建筑空間節能設計的問題
在以往的規劃設計中,設計人考慮的往往是容積率、日照間距、空間形態、以及建筑與周邊環境協調等問題,而很少從節能的角度來指導設計,節能設計只有在單體方案設計階段才有所重視,從而產生了許多單體設計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提倡建筑節能首先應該重視規劃節能。規劃節能是指在規劃設計當中充分考慮建筑與外部環境的關系,以節能作為指導規劃設計的主要原則,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從總體上為建筑節能創造先決條件的設計方法。其中,規劃節能對于居住建筑尤為重要,建筑圍護結構對建筑保溫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其中的熱橋問題往往是人們所最容易忽略的。當代建筑由于追求造型的變化,立面上的凹凸進退增多,突出墻體、屋面的構件也越來越多,外飄窗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這些設計手法豐富了建筑造型,卻無形中增加了熱橋的產生,對建筑節能帶來不利的影響。產生熱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該部位的傳熱系數比相鄰部位的傳熱系數大得多,熱阻小,保溫性能較差;二是因為該部位的受熱面積遠小于其散熱面積,從而失熱過多,內表面溫度較低。圍護結構中鋼筋混凝土梁、柱、板的相互交接處,外墻與外墻、內墻、以及窗戶的連接處,保溫門窗中的金屬門框,以及突出屋面的女兒墻、排氣孔與屋面交接部位等,都是圍護結構中熱橋形成的主要部位,在寒冷的季節,室內的熱能就會通過熱橋大量地流失。不妥善處理好這個問題,對于建筑節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2.建筑空間的節能措施
2.1整體及外部環境的節能設計
建筑整體及外部環境設計是在分析建筑周圍氣候環境條件的基礎上,通過選址、規劃、外部環境和體型朝向等設計,使建筑獲得一個良好的外部微氣候環境,達到節能的目的。
2.1.1合理選址
建筑選址主要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地質、水質、地形及周圍環境條件等因素的綜合狀況來確定。建筑設計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保持適宜的微氣候環境,為建筑節能創造條件,同時又要不破壞整體生態環境的平衡。
2.1.2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
在建筑位址確定之后,應研究其微氣候特征。根據建筑功能的需求,應通過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來改善既有的微氣候環境,創造建筑節能的有利環境,主要方法為:①在建筑周圍布置樹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擋風沙、凈化空氣,還能遮陽、降噪;②創造人工自然環境,如在建筑附近設置水面,利用水來平衡環境溫度、降風沙及收集雨水等作用。
2.1.3合理的規劃和體型設計
合理的建筑規劃和體型設計能有效地適應惡劣的微氣候環境。它包括對建筑整體體量、建筑體型及建筑形體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確定。
日照及朝向選擇的原則是冬季能獲得足夠的日照并避開主導風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風并防止太陽輻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總平面的設計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會歷史文化、地形、城市規劃、道路、環境等條件的制約,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滿足夏季防熱和冬季保溫是困難的,因此,只能權
衡各個因素之間的得失,找到一個平衡點,選擇出這一地區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較好朝向,盡量避免東西向日曬。
2.2單體的節能設計
單體的節能設計,主要是通過對建筑各部分的節能構造設計、建筑內部空間的合理分隔設計,以及一些新型建筑節能材料和設備的設計與選擇等,來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氣候環境條件,以達到節能和改善室內微氣候環境的效果。
2.2.1建筑各部位的節能構造設計
建筑各部位的節能構造設計,主要是在滿足其作為建筑的基本組成部分的要求之外,通過對各部位(屋頂、樓板、墻體、門窗等)的造型、結構、材料等方面加以進一步設計,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氣候環境條件,達到節能和改善室內微氣候環境的效果。
1)屋頂的節能設計。屋頂是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一個重要部分,主要節能措施為:①采用坡屋頂;②加強屋面保溫;③根據需要,設置保溫隔熱屋面(架空隔熱屋面、蓄水屋面、種植屋面等)。
2)樓板層的節能設計。主要是利用其結構中空間,以及對樓板吊頂造型加以設計。如將循環水管布置在其中,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環降低室內溫度,冬季利用熱水循環取暖。
3)建筑墻體的節能設計。墻體的節能設計除了適應氣候條件做好保溫、防潮、隔熱等措施以外,還應體現在能夠改善微氣候環境條件的特殊構造上,如寒冷地區的夾心墻體設計、被動式太陽房中各種蓄熱墻體(如水墻)設計、巴格達地區為了適應當地干熱氣候條件在墻體中的風口設計等;而在馬來西亞,楊經文設計的檳榔嶼州MennamUmno大廈外墻中,則外加了一種“鋪風墻”的特殊構造設計,在建筑兩側設陽臺開口,開口兩側外墻上布置兩片擋風墻,使兩通風墻形成喇叭狀的口袋,將風鋪捉到陽臺內,然后通過陽臺門的開口大小控制進風量,形成“空氣鎖”,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內通風。
4)建筑門窗的節能設計。據統計資料,在我國既有的高耗能建筑有40%的耗能是通過門窗散失的。因此,解決好門窗節能的問題相當重要。門窗的節能設計應主要考慮:①控制建筑不同朝向的窗墻面積比;②設置遮陽措施,我國節能標準中規定,夏熱冬暖地區、夏熱冬冷地區以及寒冷地區中制冷負荷大的建筑的外窗(包括透明幕墻)宜設置外部遮陽;③根據需要合理地組織門窗的通風換氣,盡量采用自然通風;④嚴寒、寒冷地區建筑的外門宜設門斗或采取其它減少冷風滲透的措施,其它地區建筑外門也應采取保溫隔熱節能措施;⑤選擇高性能的建筑門窗和幕墻技術,建筑門窗和建筑幕墻要改變消極保溫隔熱的單一節能觀念,把節能和合理利用太陽能、地下熱(水)能、風能結合起來積極選擇節能和用能(利用太陽能、冷能、風能、地熱能)相結合的門窗及幕墻產品。
5)建筑物圍護結構細部的節能設計。細部的節能設計對于建筑物的整體節能也非常重要,應從以下各部位著手:①熱橋部位應采取口可靠的保溫與“斷橋”措施;②外墻出挑構件及附墻部件,如陽臺、雨罩、靠外墻陽臺欄板、空調室外機擱板、附壁柱、凸窗、裝飾線等均應采取隔斷熱橋和保溫措施;③窗口外側四周墻面,應進行保溫處理;④門、窗框與墻體之間的縫隙,應采用高效保溫材料填堵;⑤門、窗框四周與抹灰層之間的縫隙,宜采用保溫材料和嵌縫密封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界面開裂,影響門、窗的熱工性能;⑥采用全玻璃幕墻時,隔墻、樓板或梁與幕墻之間的間隙,應填充保溫材料。
2.2.2合理的建筑空間設計
合理的空間設計是在充分滿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對建筑空間進行合理分隔(平面分隔和豎向分隔),以改善室內保溫、通風、采光等微氣候條件,達到節能目的。
2.2.3選用建筑節能材料
合理選用建筑節能材料也是全面建筑節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選擇應遵循健康、高效、經濟、節能的原則。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斷被研制并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去,更好地起到節能效果。另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發掘出一些地方節能材料,更好地應用到建筑節能中去。
3.結束語
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使各類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與管理單位均逐步走向了秩序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發展正軌, 并進一步促進了建筑節能設計、節能生產等相關環節的系統性提升。基于節能環保的策略, 進一步完善建筑空間設計的節能策略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范存養.大空間建筑空調設計及工程實錄[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華東建筑設計院.高層公共建筑設計實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