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范文

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

第1篇: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范文

一、當前吉安市古村保護及開發狀態

吉安市保留著渼陂、釣源、燕坊、湴塘等數量眾多的歷史文化古村落,其中渼陂古村以其珍貴的社會歷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及宗教文化被評為“廬陵文化第一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被美譽為“將軍村”“電影村”;釣源古村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傳統村落名錄,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燕坊古村也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等。為保護古村資源、發展旅游產業、弘揚廬陵文化,吉安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古村落保護領導小組;先后編制了一系列規劃,如《渼陂古村總體規劃》;對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普查;培養村民保護古村的意識;大力推動古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提高吉安古村落知名度等。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對古村的保護主要集中在對歷史建筑、文物古跡進行結構上的加固和形式上的修繕。“修舊如舊”的做法對保持古村原風貌,保存古村落的歷史信息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完整的開發策略

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缺乏精品景區,很難讓人印象深刻;(2)“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除“游”外五大要素均不足,缺乏配套的餐飲、住宿、購物和娛樂服務,且交通不便,在網上只可以查詢到前往渼陂、釣源和燕坊古村的公共交通,其他古村落幾乎只能通過自駕游的方式前往。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客流量和游客在古村駐足的時長,落后的服務水平大大降低了古村落的吸引力;(3)宣傳力度仍然不夠,旅游熱度不高,游客絕大多數都是本省人,吉安古村落在外省和國際上的知名度不高。人們只知廬陵,不知廬陵古村。

(二)古村落缺乏生氣

古村經濟基礎薄弱,一方面致使古建筑年久失修,沒有完全反應歷史風貌;另一方面導致青壯居民遷出,通過外出打工來改善生活條件。古建筑或閑置,或由老人和兒童留守,使古村喪失了生機和活力。

(三)保護和發展的矛盾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針對民居生活設施陳舊、采光通風效果差等問題,村民普遍出現了新建或改造原有住房的需求,但由于建材的差異和建筑工藝的流失,部分新建和改造的房屋建筑風格與傳統民居格格不入,極大地破壞了古村的整體風貌;而傳統街巷空間越來越小,村落的界面被嚴重破壞。(四)生活環境質量下降由于年久失修,排水系統淤積,路況越來越差,線路老化,鋪設雜亂,存在極大的火災隱患。生活垃圾隨意丟棄,水環境惡化等不僅降低了村民的生活質量,而且嚴重影響了古村的形象。如渼陂古村28口池塘已不完整,無法體現28星宿格局,對古村風貌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三、保護和開發吉安古村落的策略

(一)擴充融資渠道

通過廣泛吸引社會資金的方式,解決政府資金不足的問題。吸引大企業投資,打造精品景區。加大資金投入,健全服務體系,讓游客不僅在這里看,還在這里吃、住、玩。可以通過“農家樂”的形式,讓游客充分領略古村的生活魅力,同時也給村民帶來收入。開展民俗風情活動,如再現傳統的婚喪嫁娶儀式,一方面確實需要這樣的方式來傳承民俗文化,另一方面能豐富景區游覽內容,增強古村吸引力。大力弘揚民間手工藝,開設手工藝品、紀念品商店,相信會受到游客的喜愛和歡迎,同時能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爭取在古村舉辦全國性的乃至國際性的傳統文化、廬陵文化、民俗文化等的研討會,強化古村文化內涵,打造廬陵古村落的品牌,提高知名度。

(二)保護古村落的整體空間

保護古村的建筑風格和綠化風格。對古村歷史環境進行分級保護:核心保護區,風貌控制區,協調發展區。核心保護區內應保持傳統的街巷布局,古建筑只能修繕,不得改建,更不能擅自進行新建活動;風貌控制區內新建、擴建、改建建筑,包括地面、廣告牌、公共設施等應當在高度、體量、色彩、空間布局和風格等方面與古村的風貌特色相協調;協調發展區內應維持原有的農田、河流、池塘、山體等自然生態體系,新建建筑在不破壞古村整體風貌的情況下鼓勵低層。

(三)激發村民愛護古村積極性

引導村民價值觀,激發村民熱愛古村、保護古村的積極性。從設計到施工,指導村民對住房自行改造,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審核把關,在改善內部生活設施的情況下,確保外部風格與傳統民居和諧一致。強化村民愛護生活環境的意識,再現古村山環水繞、天然形勝。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舒適度,也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四)作新農村建設的有益探索

利用古村的歷史文化資源,建立影視基地、寫生基地,開設類似竹編工藝、木雕工藝等的培訓學校,這無疑將大大豐富古村旅游的內涵,增加村民收入,創造社會價值和效益。包括發展旅游業本身,這都是新時期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探索。通過保留和強化古村落自身的價值,使其具備新陳代謝的能力,可持續發展。

(五)抱團發展

打造一條吉安古村落旅游熱點線路,將渼陂、釣源、燕坊等古村串聯起來,形成合力,彰顯廬陵文化,在江西省乃至全國樹立自己的文化品牌。而同時兼具紅色資源的渼陂村,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借井岡山大旅游線的東風,發展紅色旅游。

(六)開發要適度

第2篇: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范文

關鍵詞:滾龍壩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 A

Gunlongba of Enshi, Hubei Province is the third installment of the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Gun Longba village has the greatest scale of architectures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city of Enshi.The whole village of Gun Longba has preserved in a relatively sound state, which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value of research and preservation.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this article is to identify some major problems. According to its natur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we proposes the values of the village;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Gunlongba’s natural, 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landscape to 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ourism.

Key words:The Chinese Historic and Cultural Village-Gun Longba;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項目背景

1.1 我國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進程

2003年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了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進一步完善了歷史文化名村的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革命紀念意義,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2008年國務院通過并公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條例自2008年7月1號起施行。這意味著,從國家層面明確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命名。自2003到2014年,中國先后分六批將252個古鎮、276個古村落納入國家級歷史文化村鎮。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滾龍壩村便是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的一員。

1.2滾龍壩村現狀概況

1.2.1區位

滾龍壩位于恩施州恩施市崔家壩鎮東南部一個山間平地。滾龍壩村過去為行政村,鄉鎮改制合村后為隸屬于鴉鵲水村的自然村落。距318國道2公里、鴉鵲水集市2公里、崔壩鎮10公里。村內公路已柏油化,進出十分便利。依托恩施市的旅游發展狀況,滾龍壩具有很強的旅游發展潛力。

1.2.2場地現狀

1.2.2.1自然環境

滾龍壩村四面環山,林木蔥蘢,古樹參天。南北兩條河水經流其間――尖龍河和洋魚河。兩條河流如滾龍狀匯入了天坑,便有了村落的稱謂,即滾龍壩,村落內坪壩周圍諸山拱衛。

1.2.2.2鄉土景觀

(1)古建筑:滾龍壩村留存有相當規模的明清古建筑群,擁有恩施地區最大規模的明清古建群。建筑的整體風格,除了馬頭墻和屋頂的起翹裝飾體現了土家族和當地的建筑風格外,基本上都是按徽派建筑的樣式來建造的。其后建筑形式發生了改變,雖然有吊腳樓的向存道屋廂房已毀,但仍可以從現存的建筑和村民的介紹中發現土家族建筑文化與徽派建筑已在此有了充分地結合。

(2)古墓:滾龍壩村的墓葬主要分布在茅坎山、馬鞍山、尖銀山等地,以茅坎山墓地最大,稱祖墳嶺。有些墓葬雖下葬于明代,但由后代族人在清代補立了墓碑。

(3)古樹:滾龍壩村四面環山,林木蔥蘢,古樹參天,風景秀美。滾龍壩現存樹齡500年以上的古樹7根,分別為青檀(俗稱糖果樹,果實味甜可食)與銀杏。

1.2.3 歷史文化背景

滾龍壩原居住黃氏,據說于800年前遷來,另有向大元一族,即向述后、民間所傳“八耳鍋”向氏;后因今滾龍壩向氏先祖向大旺攜家人家丁到滾龍壩落業發達后,陸續遷走。滾龍壩不僅是向氏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還是封建時代基層軍事組織“塘” 與國家糧庫“社倉”所在地。

2、滾龍壩村典型問題分析

滾龍壩作為恩施古村落的典型代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現狀往往難以適應人們對現代居住生活環境的要求,保護與使用的矛盾進一步凸顯出來。這些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1生態

現在村落所根植的自然環境,破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山體的破壞,其二是水體的污染。滾龍壩村的山體破壞主要是由資源開采所造成的,非法開采造成了山體的嚴重破壞。長期以來,古村落傳統農耕生產生活方式與水體的自凈能力之間保持著平衡關系,有效避免了污染的發生。但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排水設施的陳舊落后造成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對古村落水體的嚴重污染。

2.2生產

滾龍壩的歷史悠久,但是其生產產業比較單一。滾龍壩村耕地面積約500余畝,其中水田200余畝,基本沒有經濟作物,主要以打工、養殖、加工為經濟來源。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旅游價值也沒有開發出來,導致現在滾龍壩現在人均收入很低。

2.3生活

2.3.1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包括公共建筑和公共活動場所。滾龍壩村現在的公共建筑很混亂,沒有完整的村委會,作為潛在的旅游景點,基本沒有任何公共的旅游設施。現在的公共活動場所,既不能滿足當地村民的生活休憩,更不能滿足游客的所需。

2.3.2建筑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居民對于其居住環境有著求新求變的心理。發展中的鄉村大多向城市看齊,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現代文明的標志,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風格,不顧古村落的空間格局、尺度和原有風貌,在村落內填河建路,拆古居民建新住宅,“大拆大建、推倒重來”,盲目追求“煥然一新”的城鎮風貌,這些觀念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是極為不利的。

3. 滾龍壩村落價值

3.1歷史文化價值

傳統建筑是遺產保護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滾龍壩歷史文化名村留存有相當規模的明清古建筑群,其建筑本身也極具特色。傳統建筑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村民的社會生活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因而,滾龍壩村是地域民族文化的典型體現,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3.2旅游體驗價值

古村落作為充滿歷史底蘊的與城市不同的人類聚居形態,能為游客提供一種全新的精神體驗。其豐富的生態資源也是區別于城市旅游的優勢條件,古村落旅游是村落歷史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有效途徑,能夠有效地推動村落發展,而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更強調古村落的文化和生活體驗作用,不需要通過提高服務設施標準來吸引游客,因此可以減少對古村落的破壞,這樣的旅游開發使得古村落文化通過游客得到了延續和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義。

4.保護對策

滾龍壩村的保護現狀讓人擔憂。針對滾龍壩村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內歷史文化名村已有的成功做法,根據保護規劃的原則,提出以下保護對策措施。

4.1加強制度和機構建設

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辦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制定適用于滾龍壩村實際的保護管理辦法,通過法律手段進一步完善保護工作,使村落保護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2加強宣傳提高保護意識

通過各種途徑和多種形式,強化宣傳教育,提高保護意識,調動村落居民的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和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全面開展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和普查工作,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制定嚴格的保護制度和保護規劃,讓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都能自覺地參與到保護歷史文化村鎮中來。

4.3積極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

通過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保護方式,促進古村落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以實現古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應堅持以人為本的保護理念,認真處理好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進一步拓寬保護資金的投入渠道。對滾龍壩村的保護行動必須是一種動態的保護。

4.4尋求保護與發展雙贏的最佳途徑

保護活動并不是靜止不動地保護,健康適度的旅游開發等經濟活動,在展示遺產風貌和籌集保護資金等方面,反而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要做到保護規劃與旅游規劃相銜接,共同指導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施,而在歷史文化名村旅游事業快速發展時期,應未雨綢繆,及時對古村落的旅游容量進行合理預測,保護好歷史建筑及其環境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以防止旅游過度保護對村落造成無法逆轉的傷害。

5、總結

獨具特色的自然環境與淳樸熱情的民風民俗,更增加了這片土地的魅力。村落的發展需要村民的熱愛、政府的指導與游客的關注。只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與努力,才能將滾龍壩的發展帶入一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參考文獻

[1]張斌少數民族村落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策略反思 華中農業大學資助創新基金項目(2009JC014)2010-11-01

[2]張強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研究――以岳陽縣張谷英村為例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05-09.

[3]趙勇,崔建甫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研究 2003-11-14

[4]武靜鄂西納水溪古村落景觀及其變遷研究華中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06

[5]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4,3-6

[6]《向氏族譜》編纂小組.恩施滾龍壩土家族向氏族譜,2002

第3篇: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范文

【關鍵詞】傳統鄉村聚落;新農村建設鄉村景觀;保護與利用;鄉村文化;婺源鄉村聚落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不同的鄉村景觀、不同的鄉土民俗等都為開發鄉村旅游提供了豐富的旅游資源。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鄉村游的興起,中國的古村落,以其淳樸的民風、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眾多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吸引了大量久經都市喧囂的人們慕名而來。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中國一些城市的旅游市場開始導入鄉村旅游模式。鄉村旅游為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找到了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并成為我國廣大農村發展第三產業的一條重要途徑。傳統鄉村聚落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美麗家園,亦是我們后代賴以寄托的精神家園,是我們夢里的“老家”,保護好這些古村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傳統鄉村聚落在新農村建設中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如何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促進傳統鄉村聚落的保護與發展,是我們亟待解決的課題。

二、傳統鄉村聚落有計劃的保護與開發的意義

(一)保護我國傳統歷史遺產的意義

傳統鄉村聚落是中國積淀文化、傳承文明的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人在這一方水土中休養生息,辛勤勞作,進行物質創造、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形成了燦爛的村落文化。這其中包括古建筑物、歷史遺址、工藝品等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風民俗、傳說故事、地方戲曲、舞蹈和各種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江西婺源吉村落以傳統的徽派民居建筑著稱,是鄉土建筑的精華,擁有江灣、李坑、汪口、思溪、理坑等許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這里古祠堂、古民居、古橋、古亭等古建筑遍布鄉野。江西婺源白墻黛瓦的古民居在炊煙裊裊中若隱若現,如夢如幻、海市蜃樓的風景與高大的百年紅楓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徽派古村落形成了一幅幅天人合一的水墨山水畫。同時古村落的居住理念、村鎮布局、外形意蘊、三雕藝術等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容,這筆制作精美的建筑遺產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極具研究保護價值及審美價值。

(二)推動中國廣大鄉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鄉村游的興起,中國的古村落,以其淳樸的民風、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眾多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吸引了大量久經都市喧囂的人們慕名而來。

以婺源為例,婺源近些年來一直充分利用縣內保存完好的生態和傳統鄉村聚落的種種資源,依托“中國最美麗的鄉村”這一金字招牌,著力推動發展鄉村旅游及相關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這樣,使得婺源本地的旅游業發展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婺源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同時也提高了婺源古村落的知名度,增強了普通民眾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讓古村落的保護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三、婺源鄉村聚落開發中的文化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婺源鄉村旅游發展異常迅速,也正是這樣蓬勃快速的發展讓婺源人民措手不及,遠遠沒有做好對本地文化保護的思想準備。在新農村建設與全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大背景下,婺源鄉村旅游發展腳步的不斷加快,旅游開發和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越發激烈與突出。本地的政府已經逐步意識到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并且婺源縣政府各個部門也都為保護鄉村文化作了不少努力,但同時也仍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本地政府的一些保護措施在鄉、村一級往往會沒有落到實處,這可能會使得縣政府的文化保護政策與村落實施相脫節。有的村委和旅游開發商為了眼前私利,加之保護意識薄弱、保護知識有限、制度不全、資金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對一些文化旅游資源未能實施保護措施或保護不到位。

近年來婺源縣的李坑村和曉起村由于隨意新、改、擴建古建筑,古村中出現了許多現代風格的民居,使用了大量的現代材料,改變了古建筑的結構和用途,讓整個村落的古風消減不少。李坑村部分村落巷道青石板年久失修,下水道排水不暢,雨天雨水排放受阻,巷道里污水橫流。加上垃圾的侵襲和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對村落環境造成局部污染。政府在強制保護一些重要古建筑的同時,對普通民居的維護和維修方面做得不夠,出現了古村落整體風貌保存不完整的現象,對古村落的整體性保護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許多古村落試圖通過發展旅游業來促進新農村建設,而原生態的古村落被開發成為游人如織的景點后,大量的游客涌入,停車場、水泥路、旅館的修建破壞了古村落的原貌及其獨有的幽靜和美麗。同時,許多古村落景區不限制游客人數,大大地超過了古村落環境人口容量,對古村落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如婺源秋口鎮李坑村,在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五六千人,甚至上萬人,這嚴重破壞了古村落及其生態環境。不敢想象,如此過度的開發,若干年后,曾經的“小橋、流水、人家”是否依舊。此外,當古村落成為“景區”后,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的鄉風民俗受到市場經濟和現代文明的沖擊,在許多古村落,家家戶戶都開起了餐館、旅館和小賣部,景區商業味太重。當前古村落新農村建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古村落中很少有人知道本鄉本土的歷史,很少有人能說出傳統的禮儀、風俗,更沒有人去關心和繼承帶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民俗活動、傳統工藝、地方戲曲等。同時,古村落的旅游開發也僅僅停留在古村落建筑、鄉村自然風光開發上,而對于古村落的民俗文化、傳統技藝的開發較少,沒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整理、挖掘和展示。

四、對婺源鄉村聚落開發中文化保護的建議

婺源豐富的古建筑文化旅游資源和世外桃源式的鄉村風光.是本地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共有的文化與自然遺產。但如不健壘保護措施,切實保護婺源古建筑及其生態環境,它們就會不斷受到損害,從而危及婺源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婺源旅游發展速度極快,一切都在迅速變化之中。對婺源鄉村文化的保護應該是動態的、變化的、系統整體的。要把古村落當作一個歷史整體加以保護,而不是對單個的歷史建筑的保護。不但要保護好有重大文化藝術價值的歷史古建,也要保護鄉村最根本的組成部分—普通民居和村民的普通生活。因此,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1)進一步加強對婺源古文物的保護

(2)進一步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

五、結語

第4篇: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范文

【關鍵詞】古村落;風水;古村落保護;安義古村;江西

【 abstract 】 due to the lack of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theory, the existing protection planning too much concentration on the scope of the residential gathered, and neglected the ancient villag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eng shui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y the ancient village construction, it contains the ancients wisdom,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 guiding idea and work methods in now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Yi ancient village, for example, from the theory of feng shui, the ancient village put forward protec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ancient village provides a new solution.

【 key words 】 the ancient village; Feng shui;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Yi ancient village; jiangxi

中圖分類號:[F2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前言

古村落又稱名村。一般是指“至今保留古樸民風、傳統生活方式與歷史建筑的自然村落”;從村落保護角度看,古村落是指“歷史年代久遠,具有科學研究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且需要保護或已經受到保護的古代民居建筑群落”。

至今,江西省內1293個鄉、鎮的15303個村中還保存著眾多原生態的古村落。(黃浩,《江西民居》)。

2我國古村落研究現狀

2.1研究歷程

我國古村落的研究最早發起于社會學領域。1980年代后的研究由建筑研究學者主導,重點是對于具有鮮明個性特點、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古村落的個案研究。進入1990年代,部分學者開始研究如何在旅游開發的同時保護好古村落的歷史文化遺產。

近年來,隨著大眾對歷史文化遺產認識的不斷提高,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也進入新的時期。

2.2現狀古村落保護研究的不足

關于古村落的研究發展相對于中國現階段快速城市化進程而言較為滯后。已有保護規劃均較少涉及古村落周邊環境的保護或者周邊環境如何保護才更有效的問題。在這種由點及面的保護思路下,既便制定了保護規劃,仍有許多古村落個性語境逐漸消失,陷入到光華不再的尷尬境地。這其中有管理上的問題,也與規劃理念的缺失有關。

3風水理論在古村落保護中的借鑒

自唐宋以來,江西古村落建設主要受形勢派風水的影響。形勢派風水著重于村落選址與村落外部環境的護佑。分析傳統形勢派風水理論,結合目前古村保護規劃思路,提出江西古村落保護的幾點借鑒:

3.1江西古村落保護原則——“天人合一”

江西古村落基本處于偏遠地區,村鎮聚落一般都能保持傳統的舊貌,并與自然環境共處于統一和諧的關系之中,景觀也多富有變化。這種情況體現了人們傳統的意識和觀念——即尊重自然,不違“天命”——即“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風水)思想。

3.2江西古村落保護思路——由宏觀到微觀、整體到局部

縱觀中國風水理論形勢派發展,就相地而言,其注重用地的整體性把握,“基本形成了一套從區域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的選擇程序,這是一個以尋找生氣為目標多方面綜合的過程”。“其為說,主于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與現今單體建筑定位類似),專注龍、穴、砂、水之相配,其他拘忌,在所不論”—— 王祎《青巖叢錄》。因此,可以判斷“定位向”即定向是目的,而“尋龍、察砂、理水、定穴”均是分析過程與操作措施。

3.3江西古村落保護標準——傳統自然美學標準

風水理論中古村落風水格局的選址布局除了“尋龍、察砂、理水、定穴、立向”的技術手段外,還需滿足審美體系的要求。簡而言之,技術手段只是單個考核指標,這些單個指標能否組合成一個“聚集生氣”的整體環境,還需以審美的眼光評價山水形勢的吉兇,將吉兇與景觀的美丑聯系起來,是風水評價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手段。即體現生命之美、人倫之美、靈活變通的和諧之美、意境之美。

4江西安義古村落保護策略

安義古村落保護范圍應選取最有利于古村“藏風聚氣”、生態系統較為完善的區域。此區域北至毛崗北端,南至赤崗南端,東至梅嶺羅漢峰,西至南潦河與九嶺山余脈,總用地面積約10k㎡。

最早在安義古村保護的目的既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又是為古村落可持續發展道路指明方向。其保護可以總結為“內外并舉,軟硬兼優”八個字。“內外有別”是指兩個層面:一是古村外部環境的整治,二是古村內環境的整治;“軟硬兼優”是指營造兩種環境:一是硬件營造即對古村空間進行重塑,二是軟件營造即對古村文化進行修復。

根據風水格局理論,古村落選址建設設包括:龍、砂、水、穴、向五個方面;其中,外部環境主要包括:龍、砂、水三個方面,真正涉及古村內部環境的主要為穴、向兩個方面。這里要強調的是,古村保護規劃既要講求現代語境,但同時又要與傳統文化契合,因此,除了古村落環境外,必須強調 “人”的活動的引導。筆者將古村的管理政策與居民素質的提升放在內部環境(也是軟環境)整治中進行表述,以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

4.1古村落外部環境的保護策略

(1)“龍”的保護

將梅嶺的保護納入《梅嶺——滕王閣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之中,明確禁止亂砍亂伐,采石取土等行為,古村的龍脈將得到有效保護。

(2)“砂”的修復

必須通過劃定綠線的方式將山體控制起來,然后采取退耕還林政策,還原赤崗蜿轉騰挪的氣勢以及毛崗墩實厚重的山形。

(3)“水”的治理與改造

在京臺村以西100m左右規劃一人工湖,一則聚集潦河地氣,二則匯聚羅田水庫及周邊丘陵地表水,由此營造“交鎖織結”的水勢,形成良好的景觀水面,三則可打造古村落較佳觀賞點。為有效控制水道、水質,必要時可在潦河沿線劃定藍線進行開發控制。

4.2古村落內部環境的保護策略

(1)“穴”的調整

①為了確保古村環境、展現古村風貌,需對古村建設范圍進行劃定,參考風水中“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尺度標準,對古村規模進行限制。

②為展現安義古村景區風貌,在條件成熟的情形下,對現代居民住宅進行拆除,統一在村外另辟區域進行安置,村內建設須與古村現存建筑風貌統一,并頒布古村規劃建設標準。

③為了恢復生態、限制村內用地開發,為體現古村風貌,還需在風水格局范圍內劃定限制建設區。

(2)“向”的重塑

在現有布局的基礎上,結合舊有建筑改造與公共空間建設的契機,重點打造“天心十道”兩條軸線:一是羅田崗至九嶺山青溪壟的橫向軸線,二是赤崗至毛崗的縱向軸線。

(3)“人”的提升

根據“天人合一”的風水思想,人是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行為必須與生活環境和諧、統一。培養古村落居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技能,逐步轉變其生活觀念與生產方式。

5結論

本文以安義古村為例,提出古村保護策略:首先遵循“天人合一”的古村落保護原則,解決古村落三個主要矛盾:村民與古宅之間、村民與旅游公司之間、村民生產與古村落周邊環境之間的矛盾,提出將村民生產與部分生活功能遷出古村,將村民傳統的生產勞作轉化為提供旅游服務,將古宅作為旅游資產入股旅游公司的策略,較好地化解上述矛盾。其次,針對現狀古村格局面臨的問題,筆者按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古村落保護思路,分析和梳理古村落格局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解決的策略。第三,在古村格局修復過程中,筆者采用風水理論的美學標準與“喝形”方法,提出植被修復、在村口修建景觀匯水池等策略,從而恢復古村“生氣”,展現古村原有生活風貌與生態特色。上述可知,風水理論有效拓展了古村落保護的解決途徑。

參考文獻

鄢澤兵,萬艷華.淺議“風水”的生態思想和生態實踐.華中科技大學.

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 .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第2版)

黃浩.《江西民居》.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第5篇: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范文

關鍵詞:古村落;旅游地;歷史保護;制度設計;社區發展

Abstract:The current our country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traveling development has many problems.The historical protection is based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traveling and the travel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system protection, is a new topic.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lerant, the respect and the revival are the ancient village traveling history protection premise and the background.The ancient village traveling must explore and consummat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which the localization company operation and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imultaneously, pursues the ancient village traveling and the traveling “the village” and the adaptation, the inhabitant participates in aspects and so on traveling and host and visitor benignity interaction 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original real.

Key words:ancient villages;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istricts;historic conservation;system design;community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12-67(6)

1 古村落概念界定

古村落是指建村歷史長久,保留近代以前所營造的相對完整的村落形態格局、相對完好的特色民居、相對傳統的生活方式、至今仍為村民居住生活的村莊聚落(可延伸至古鎮),如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樓、苗族村寨、江蘇甪直古鎮等,特別是各級歷史文化古村鎮的社區型文化遺產地,如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我國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福建土樓、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日本的白川鄉和五屹山歷史村座,以及日益成為旅游熱點的北京爨底下村、江南周莊古鎮、藏羌碉樓與村寨、黔東南苗族侗族村寨等文化遺產旅游地。

古村落是一個群體、社區、宗族、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智慧結晶,是一個集鄉土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民間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宗族、耕讀等文化內涵于一體的人居空間。古村落保護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牽涉到古村落保護的緊迫性、時代意義、保護思路與理念以及規劃與措施,包括保護古村落物質文化遺產,即古民居、村落選址原續性、建筑環境和布局的和諧性,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和文化傳統的延續性。

我國在古村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經驗尚顯欠缺,任重而道遠。基于此種現狀,本文將古村落作為一個完整的包括自然、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復合因素的動態與發展的有機體系去研究,運用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方法,提出古村落保護與社區發展的可行性政策策略[1],針對古村落及其旅游可持續發展、旅游效應、文化遺產保護、古村落社區發展、社區增權、社區參與、主客關系、旅游原真性等基本課題展開論證。

本文主要運用旅游學、城市規劃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和人文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理論和知識展開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獻分析法、實地調查法和定量分析法等。

2 理論闡述

2.1 古村落旅游地

古村落是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具有獨特文脈特征且延續至今的村落,是存在于中尺度地理空間上的一種特殊景觀,是由歷史遺留下來的民居、事象、藝術、環境、生產以及一種抽象的文化內涵、風格、古韻氛圍等組成的綜合景觀體。古村落既包括村落起源、形態布局、民居建筑、工藝構件等實體文物型文化遺產,又包括民風民俗、傳統技藝、節日慶典、生活方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村落是文化遺產體系中的一種重要類型,是人類智慧和自然環境的結晶,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是一筆亟待保護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旅游資源,隨著旅游產業縱深發展和旅游活動高品位化趨勢加強,文化遺產旅游已成為旅游消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古村落也需要進行經濟建設,以保持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持續發展,利用古村落的文化價值科學發展旅游,既能保護文化遺產資源,又能給古村落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古村落旅游既是一種民族或民俗文化的遺產旅游,亦是一種民族或民俗社區旅游。古村落既有珍稀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有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雙遺產的綜合體;它既是傳統社區的歷史文化遺存形態,也是作為現代社會一部分的人居村落社區。

因此,對作為現代農村社區的古村落進行保護,對古村落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和活態保護,既須保護文物古跡不受破壞,更須尊重原住民的生活意愿、符合其生存利益,保持當地居民社會生活的穩定性和歷史文化環境,但最終還是必須落實到處于城鄉統籌基本制度支撐下的古村落自我成長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發展上。而制度因素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旅游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文化遺產資源管理體制和保護利用制度取決于社會制度和環境,以制度因素為研究角度和切入點,有利于深入認識和探討文化遺產保護的學術研究和實踐課題[2]。因此,在旅游開發背景下,古村落旅游資源原真性的保持機制與古村落旅游資源本體的可持續性、古村落社會資本的運行機制,應是今后國內古村落保護與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點。

2.2 歷史保護

現代意義的保護觀念與實踐,其實是一種詮釋歷史建筑在當今時代意義與價值的獨特方式。由于對歷史的無知而造成的保護性破壞,原真性(authenticity)成為近年來歷史保護的關鍵概念[3],這表明保護的進程已需在理念和實踐上向更深層目標邁進。歷史保護(historic conservation)是為減緩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衰敗速度,對保護項目及其環境所進行的科學細致的調查、勘測、鑒定、登錄、修繕和改善等動態性管理活動,更是一種觀念和方法[4]。歷史保護學已成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5],它包括,對于古村落旅游地的歷史保護,對具有濃郁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遺產、歷史傳統、社會環境、居民網絡、生活方式、價值體系和信仰的弘揚與復興,以及城鄉統籌下古村落社區發展,使文化遺產旅游地得到可持續發展。

文化遺產旅游地歷史保護是基于文化遺產旅游及旅游地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系統保護,是一項新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課題。本文跨越學科界限,通過借鑒并整合社會學、人類學、城市規劃學等學科理論,力圖以其解釋力顯示對理論、政策和實踐的特定價值,構建多學科多層次的文化遺產旅游地的歷史保護體系和策略。

2.3 社區發展

社區在狹義上是指農村相對獨立的自然樹落和城市內有一定人口規模限定的地緣性生活共同體。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是政府、居民和相關社會組織整合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塑造居民社區認同與歸屬感、培育社區參與、互助與自治的過程[6],是一種有計劃的社區動態變化過程,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從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超越于1991年民政部首倡并逐步試點的由政府推動側重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的“社區建設”,社區發展不僅要幫助居民爭取當前要求,更重要的是居民自我成長與發展[7],前者是指社區經歷了特殊變故后的重建,或是彌補某些不足的過程,后者則是針對城鄉現代化的分離性冷漠化現狀,通過增加社會資本,提倡人文關懷和人際聯絡的社會整合方略。社區發展應符合解決問題、由上而下、全體參與、相互合作、物質與精神發展并重等原則[8],它更強調運用民間組織增強居民社區意識、社區體系內外相關單位協同整合等方面。

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視野下的社區發展更應延伸至鄉村社區。社區發展應圍繞城鄉區位功能,現有資源配置合理性、適度性的要求,破除與之相關的制度障礙。如果說政府對社區自治的幫助扶持是治表,推動社區發展則是治本,在超社區范圍內形成有廣泛利益基礎相對緊密的功能性聯系,進而從內生要求上而非外在強化上提升社區意識,改變社區自治和民主監督受表層化局限的封閉性狀態。

推進城鄉統籌,促進鄉村社區發展,必須改革現有社區建設體制。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后發型農村社區發展需要內源發展與外部干預相互整合與協調,不僅需要培養和激發社區居民的需求和發展欲望,同時要形成社區互助合作的機制,通過制度性誘導、政策保障和資金扶助,推動農村社區全面綜合發展。本文認為,古村落歷史保護的目標在于推動其從衰落走向物質形態、經濟結構與功能的全面振興,營造具有歷史感的親和社區,這一目標可通過古村落內外各種資源共同推動的社區發展達成。

3 古村落旅游地歷史保護的制度設計

3.1 傳統文化的寬容、尊重與復興

文化自鄙是古村落文化遺產消亡的根本原因,而文化自毀是對更為致命的因素,培養文化自珍意識是保護的最有效途徑。在古村落保護過程中,讓文化擁有者認識到自身文化價值,克服自鄙心理,樹立文化自珍意識,防止自毀現象發生[9],尤為急迫。徽州古村落旅游開發的實質,既是中國古文化的開發,也是原住民文化傳存的開發。因此,對傳統文化的寬容、尊重與復興成為古村落歷史保護的前提條件要素和人文生態環境。

要建立起古村落居民自發保護的機制,激發和提高居民的保護意識,通過宣傳和教育傳授保護的知識和方法,幫助居民克服對古村落文化的“自鄙”心理,使其自發樸素的行為變為一種自覺、有意識、科學的保護行動。這種傳統文化的重新建構,是一種動態的真實,是傳統文化在吸納現代文明基礎上而出現的一種文化創新。

探索古民居村落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充分尊重地方傳統文化和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保持傳統建筑文脈的延續, 充分發揮設計師與當地居民的參與作用, 使傳統建筑遺產在保護中發展, 在發展中進一步得到保護。我們既不必“嚴防死守”,更不可“另起爐灶”,應科學有序“疏導”歷史文化遺產的河流,使古老文明與現代社會融匯共進。當代人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10],文化遺產以歷史為資源,以當代社會為基礎,可望“創造未來文化遺產”[11]。

在創造新傳統主義與鄉村重建方面,日本處在世界前列。當代日本國內旅游的懷舊與新傳統主義,持續增強日本文化遺產旅游的全球吸引力。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基石是倫理道德,它影響了我們幾千年的生活和價值取向。要想復興傳統文化就必須從傳統倫理道德做起,就必須將傳統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潛移默化到每一個中國人心里去。在居民和游客的調查問卷中,“如何看待村莊建造講究風水”,絕大多數選擇了“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可適當利用”(游客100%;居民97.3%),表達了對文化傳統的寬容態度。

為促進古村落及其旅游可持續發展,黃山地區有必要推進黃山市徽文化發展戰略,設立徽州文化院,建立徽州文化發展基金,宣揚與傳播徽文化,同時,讓徽文化走進黃山市中小學生課堂,將古村落相關歷史文化知識,傳統文化禮儀等,編成中小學補充讀本,讓廣大青少年接受古村落傳統文化熏陶,從小樹立遺產保護意識。特別是在西遞明經書院和周邊鄉村中小學開展徽文化教育,讓孩子們習得傳統禮儀,了解傳統民俗,學習傳統技藝。邀請民俗專家在社區、學校舉辦徽州民俗講座,搜集整理和設計恢復已經消失或瀕臨滅絕的傳統民俗。

3.2 城鄉統籌與社區發展架構

城鄉統籌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是全面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城鄉一體化準確反映城市和鄉村的內在聯系, 有利于在城鄉聯系層面上推進城市化進程, 有利于城市化與解決“三農”問題, 使之成為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改變二元經濟結構的新思維和推動力[12]。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新目標和新模式,城鄉一體化的戰略重點應放到新農村建設上。

從社區發展的角度來理解,并不是所有的古村落都宜于把旅游業作為社區發展的主業,而應通過社區自主能力的培植,結合科研機構和學術專家的規劃,政府構建社區旅游整合的平臺, 將社區發展與旅游發展相融合,形成社區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13]。

從根本上說,農村社區發展的最終目標在于通過社區建設賦權于民,培育社區居民的自立、互助、合作精神,增強農村社區自我整合和發展的能力[14]。如皖南古村落的査濟村古建筑群保護協會非盈利的鄉村民間組織,缺乏制度扶植和資金支持,在行政管理和商業經濟的雙重圍攻下而陷入尷尬和消亡的境地。

3.3 本土化公司運營與社區參與管理機制

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均衡是推動旅游目的地及相關社區制度變遷的重要動力。在社區共生系統中,社區各個利益主體對社區旅游參與程度不同,旅游社區的發展模式也會不同,其發展模式的差異主要取決于社區集體、社區居民、開發商、地方政府以及中介組織的參與程度。

西遞、宏村分別采用以村鎮為主體和公司租賃經營為主體的兩種模式進行旅游開發。宏村旅游管理公司在景區開發、營銷和服務水平上的優勢無可置疑,但在社區發展、居民致富方面考慮欠佳,與社區溝通比較欠缺,由此引發的居民與政府、開發商、旅游者的矛盾沖突以及居民遺產保護積極性受挫等,已對旅游地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西遞村鎮經營在就業、提供商機、旅游分紅等方面向本村居民傾斜,居民得到較多實惠,因而旅游參與度較大,但在集聚發展資金、管理水平、營銷宣傳方面存在弱勢,缺乏發展后勁。從長遠來看,西遞目前經營模式和經營狀況很難保證社區旅游參與度再提高,因此合適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社區旅游參與水平的根本保障[15]。作為可持續旅游的一種實現形式,社區參與旅游的成敗與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協同程度和行為的協作方式密切相關。貴州天龍屯堡“政府+旅游公司+農民旅游協會+旅行社”四位一體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在全國頗具典型性[16],西遞和宏村可資借鑒。

在我國,旅游社區居民自治型社區參與模式起步較晚,但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例如,一些鄉村旅游社區成立了居民全員參與或自愿參與的集體性旅游股份公司,集體和個人都在公司占有股份,統一旅游業的經營活動,這種發展模式有效防止“飛地化”現象和社區居民邊緣化,充分調動了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但原住民的生活形態怎樣最大限度保存下來,成為古村落保護的兩難問題:沒有了原住民,古村落失去了人的歷史;有了原住民,其現代化的生活要求又可能破壞古村落的風貌。烏鎮以其所宣稱的“保護最徹底,功能最完備,環境最優美,管理最科學”,采取“先整體搬遷,后規劃返遷”[17],然而,這一“烏鎮模式”讓居民成了臨時工與雇員,何以再“脫胎轉世”為世代生息的原住民?令人深思。

關注社區居民的文化感知和保護態度,關注旅游發展利益分配,強調社區參與旅游規劃與決策過程,提高居民主體地位,強化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力度,關注社區民生問題,提升居民地方認同感[18],是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可試驗“政府主導+社區主體+企業經營+第三方力量介入+法制規范”的社區旅游發展模式[19],以完善古村落文化遺產旅游地本土化公司運營與社區參與等管理機制。

4 古村落旅游地歷史保護的制度保障

4.1 整合型歷史保護管理措施

在保護理念、方法和手段上,古村落旅游地須由過去文物考古和建筑修復,演進為多學科共同參與的綜合行為,進而具有多學科、綜合性和多樣化的特點,使保護從建筑師、規劃師和文物保護者單方面參與行為轉化為更廣泛的社會調查和民眾參與。同時,要建立有效的歷史保護工作學術和職業的動態網絡和合作機制,建立有效的信息網絡和體系,獲得來自居民、企業、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等相關團體的反饋信息,從而構筑并落實多學科全方位、延續性并具備內在協調管理機制的文化旅游地歷史保護研究與實施體系。

4.2 社區發展式歷史保護體系架構

在古村落旅游地歷史保護的宏觀架構層面,本文提出為古村落歷史保護和古村落旅游可持續發展,在挖掘和提升古村落及其旅游發展動力的同時,需要借助社會資本的“增權”和制度體系的支撐,在新農村建設和社區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圖1)

在古村落旅游地歷史保護的內在機制構建方面,本文提出在城鄉統籌和社區治理雙輪驅動下,推動古村落居民參與旅游,通過社區發展、本土化公司運營和文化原真性保護等途徑達成古村落及其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既定目標(圖2)。

4.3 古村落及其旅游的原真性追求

首先,這種原真性表現在古村落及其旅游地的“鄉村性”和生活化。“鄉村性”(rurality)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依托。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994)將鄉村旅游定義為在鄉村開展的旅游,田園風味(即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而作為文化遺產地的古村落就是農村,“鄉村性”理所當然而又不可忽略是其特性之一。

立足于原真性保護,在城市化過程中古村落古鎮應保護和延續農業社會聚落特征,比如,“小橋流水人家”是江南古鎮的聚居模式,也可構成新城鎮的“江南基因”,保護古鎮水鄉文化的原真性,營造和諧的整體人文生態系統體驗[20]。古村落的農業、鄉村與居民保障了鄉村性,西遞炊煙雞鳴是古村落社區的生活寫真;西遞難斷的血脈親情是村莊的社交與關聯,是古村落延續的命脈。但西遞村的樹林和田野里的水泥路則破壞了這種原真的古“鄉村性”。有研究者指出西遞街巷路面上有馬糞,“衛生需要改善”,筆者在調研中發現,馬匹作為生產生活的交通工具,與古村落原真性的居民場景不可分割,完全可融入古村落的旅游項目和鄉村風景,只是在管理力度上要予以加強。

永久居民的存在是鄉村性旅游的必要條件。居民活動是古村落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建筑形式、改善居民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維持人們的傳統交往模式、保護地方建筑文化, 復興已衰落的社區交往空間,使之恢復生機。

應規避文化旅游地傳統文化的過度涵化與過速變遷而導致的消極影響,如象麗江古城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活動正被功利庸俗的商業和旅游活動所取代而蛻變為“游客的古城”的負面后果應避免[21],更不宜提倡居心叵測遷出古城古村居民實施“空城計”。

其次,這種原真性表現在古村落居民與旅游者之間的真實互動性上。筆者在同村民交流互動過程中發現,多數人表現出親切的待客態度,允許拍照合影,并主動要求把照片寄回以示保存。保護古村落文化生態系統的原生形態,要用盡可能接近文化精髓的生活樣式為旅游者構建觀賞、參與和體驗文化事象的原真性或“舞臺真實”。

古村落旅游的體驗性程度一方面決定于旅游者的心理,另一方面則取決于旅游地原真性的文化氛圍。最具文化體驗性的旅游活動,表現形式應盡量采取“原生態”式,使旅游者在游覽過程中融入現實旅游目的地的社區生活,在與當地居民交流、溝通和互動過程中獲得原真性體驗。在西遞,筆者注意到游客在古村落的祠堂里登上花轎、在古民居坐上太師椅、在池塘邊同居民一道洗菜等,并拍照留念,獲取片刻的親身體驗與享受。

5 結語

圍繞古村落旅游地的保護與開發,探討在傳統復興和新農村建設等大的社會背景下,古村落所面對的社區發展趨勢與方向,借鑒其他學科理論和實踐,嘗試建立古村落旅游地歷史保護的綜合研究體系框架和制度設計構想。

參考文獻:

[1] 陳麥池,黃成林.古村落型文化遺產旅游地歷史保護體系、原則與策略[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43-51.

[2] 王京.關于日本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幾個問題——以民俗及民俗學的關聯為中心[J].文化遺產,2012,(1):94-104.

[3] 盧永毅.歷史保護與原真性的困惑[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7(5):24-29.

[4] 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9-15.

[5] 張松.從歷史保護教育看當今的熱點話題——青年學子的認識與觀點[M]//《理想空間》編輯部.城市遺產研究與保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122-128.

[6] 徐永祥.社區發展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5.

[7] Thomas,D. N..The Making of Community Work[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3:138.

[8] 于顯洋.社區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06-311.

[9] 鄭土有.“自鄙”、“自珍”與“自毀”——關于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07,(2):135—137.

[10] Graburn,Nelson.當今日本的過去——當代日本國內旅游的懷舊與新傳統主義[M]// Nelson Graburn.人類學與旅游時代.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45-162.

[11] 魏小安,王潔平.創造未來文化遺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24-125.

[12] 杜受祜.城鄉一體化:統籌是關鍵、協調發展是目標——對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思考[J].農村經濟,2005,(12):3-6.

[13] 余向洋.古村落社區旅游的另一種思路——借鑒臺灣社區營造經驗[J].黃山學院學報,2005,7(5):42-44.

[14] 許遠旺.規劃性變遷:機制與限度——中國農村社區建設的路徑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130.

[15] 楊效忠,張捷,唐文躍,等.古村落社區旅游參與度及影響因素——西遞、宏村、南屏比較研究[J].地理科學,2008,28(3)::445-451.

[16] 陳志永,李樂京,梁濤.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下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貴州天龍屯堡“四位一體”的鄉村旅游模式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08,(7):106-114.

[17] 陳向宏.烏鎮保護之謎[N].成都日報,2005-4-30.

[18] 盧松.歷史文化村落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模式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64-177.

[19] 孫九霞.旅游人類學的社區旅游與社區參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24.

第6篇: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范文

依托旅游資源,開創中國鄉村旅游先河

改革開放后,西遞村開始著手整理和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探索旅游發展之路,是黟縣第—個開發的旅游景區,開創了中國鄉村旅游的先河。

西遞旅游于1986年9月起步,成立了西遞旅游景點管理處,村委會貸款1.2萬元維修景點、整修石板路、治理河溪、實行封山育林、整治村容村貌,村內有文化的熱心老人擔當義務導游員和宣傳員。當時在香煙盒上寫字加蓋村委會公章充當門票,票價為0.2元,當年門票收入不足千元。歷經8年發展,西遞旅游事業初具規模,旅游設施和環境得到逐步完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到1993年,成立了西遞旅游公司,旅游接待人(次)從不足千人(次)增長到3.38萬人(次)。2000年11月,西遞村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2009年開始,啟動了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于2011年5月榮膺國家級5A景區稱號。2012年旅游直接收入較1986年翻了近4萬倍。預計到2015年,西遞村旅游接待量將達120萬人(次),旅游直接收入將達6600萬元,西遞旅游公司累計實現凈利潤1200萬元。

這些年來,西遞村以其獨特的古村落資源,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充分挖掘傳統歷史文化,形成集楹聯文化、遺產展示、徽派園林、宗族文化、祠堂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特色文化旅游;連續七年協辦了國際山地自行車賽和攝影節活動,推出了特色節慶旅游;依托胡氏祭祖和拋繡球活動,開發了古家具、古農具等民間作品的展示,發展了特色民俗旅游;修復了以豬欄酒吧、三號小鎮、西遞行館為典型的一批精品文化客棧,拓展了特色休閑旅游;打造了“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摘農家果、做農家事”的體驗活動,形成了特色體驗旅游;挖掘了諸如臘八豆腐、山珍野菜、臘味燒餅、桂花糯米餅等系列地方小吃,帶動了特色小吃旅游。

旅游產業的發展,直接帶動了西遞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保護第一,堅守傳統文化合理利用

這些年來,西遞村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則,探索建立“三三”機制,維系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弘揚傳統民族文化,延續了文化遺產的傳承。

探索建立規章、組織和保障“三體系”。先后出臺《西遞景區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暫行辦法》《關于禁止在西遞古民居群內燃放煙花爆竹的決定》《關于在西遞古村落嚴禁新增經營活動和經營場所的決定》《西遞村規民約》等規章制度,明確了村民對古村落保護的各項職責和義務。制訂《西遞古村落保護規劃》《西遞新區總體規劃》和《西遞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充實了古村落保護規劃體系。組建了西遞遺產保護委員會和西遞旅游管委會,綜合協調、指導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成立西遞村遺產保護協會、衛生保潔隊伍和民兵義務消防隊等專項保護組織。設立西遞景區警務室,維護景區治安。成立了景區執法大隊,加強日常保護、現場管理和監管監控。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積極破解古民居保護的資金“瓶頸”,強力推進古民居保護。積極爭取國家文物保護資金、省政府專項保護資金。打捆使用“百村千幢”、亮點建設等多方面資金。每年從門票收入中征收20%的文物保護資金,專門用于古民居保護修繕。與此同時,創新黨員認領古民居保護機制,組織“創七星爭五員”活動,有力促進了文化遺產保護。

探索構筑生態、安全、控違“三張網”。注重古村落保護的整體性,將古村落的核心區建筑與周邊生態環境、田園風光一體保護。在《西遞古村落保護規劃》中將西遞劃分為遺產核心區和遺產緩沖區,規定在緩沖區內要保持傳統種植地(菜園、農田等)、河流和自然山水景觀等與古村落密切相關的自然生態環境。嚴格落實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和綠色質量提升等各項工作,加強日常監管和防護,不斷強化生態網絡建設。制訂《西遞古民居建筑綜合治理白蟻危害的防治技術施工方案》和《西遞古民居白蟻滅治技術措施》,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采用國家指定藥劑,實施白蟻防治工作。嚴格落實《西遞古村落消防專項規劃》,探索建立專職人員和民兵相結合的消防隊伍,實行24小時值班值守和應急處理突發事件;堅持30年如一日的夜間打更制度,提醒村民注重夜間防火、防盜。安裝了消防栓、購置了手抬泵等消防設施。2011年,結合三線地埋工程,對所有家庭室內電氣線路實施套管,將消防供水與縣自來水聯網,增加水壓,全面消除古村落電氣防火方面的安全隱患。凍結核心保護區內建設行為,嚴禁新建和改建與古村落不相協調的建筑物、村內道路及公共設施等,避免建設性破壞。建立土地巡查月報制度,進行動態巡查,對違法違章建設—經發現堅決制止,限期拆除。

探索建立宣傳、論證、考評“三制度”。通過媒體宣傳、村規民約、開展“文化遺產日”活動等形式,宣傳古民居保護的法律法規和重大意義,提高村民對古民居保護的認同感,使保護古民居成為村民自覺行動;以舉辦國際山地車節、攝影節等具有影響力的活動為載體,宣傳推介古民居保護利用成果,動員各界力量參與古民居保護利用。本村房屋建筑維修嚴格執行九項程序,反復論證確立最佳修繕方案,并進行公示,接受村民監督,使用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確保“修舊如舊”和“不改變原狀”。制訂《西遞景區管理辦法》,實行村民百分考評制,以考評手冊的形式發放到每個農戶,對違反規定的亂拆亂建、店外店經營等行為除強行拆除外,并按百分制實行扣分制度,與年旅游分紅相掛鉤。

完善設施。扮靚西遞旅游新天地

近年來,西遞村累計投入3.4544億元,通過遺產保護、業態升級、設施配套、交通優化、社區和諧、機制創新、管理加強七大系統建設,使西遞步人了集遺產保護、觀光、居住、文化體驗、度假休閑于一體的快車道。

圍繞公共服務,完成了農村基本設施建設,如:文化中心、幼兒園、留守兒童之家、農家書屋、居民健身和老年活動室等服務設施,農合行網點、郵政所、小型農貿市場、便民超市等經營設施配套,旅游公廁、游客接待中心、售票處等旅游服務設施齊全。

為改善交通環境,對石小線、西西線升級改造;對村內小街小道石板路進行了整修并亮化;新建花園式停車場2處,滿足了游客和村民停車。建立垃圾中轉站,添置了垃圾保潔設施,聘用專職保潔人員20余名,全天候服務景區保潔,實現了垃圾處理無害化。

第7篇: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范文

【關鍵詞】基本生態控制線;古村落;保護;利用

引言:深圳市早于2005年在全國率先劃定了 “基本生態控制線”[1],并頒發了《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對控制線內974平方公里的土地,提出了除四類情形 外嚴禁建設的要求[2]。這一管理極大地保障了基本生態控制線內古村落免受城市開發帶來的沖擊[3]。然而,隨著市民對近郊戶外旅游的需求日益上漲,位于基本生態控制線內的古村落變身為農家樂集聚地,導致問題頻生,如污水橫流、垃圾遍地、溪流變黑,生態環境破壞嚴重[4]。在不能進行大規模建設活動的背景下,如何保護與利用生態控制線內的古村落,是一個必要及緊迫的研究課題。

1、概念界定、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論文所指的基本生態控制線,是為了保障城市基本生態安全,維護生態系統的科學性、完整性和連續性,防止城市建設無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和合理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深圳市實際情況劃定的生態保護范圍界線[1];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的相關認定標準,古村落是指“村落規模占地面積在1公頃以上;其中歷史建筑占所有建筑的比率在60%以上;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能夠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時期的傳統文化、歷史風貌、地方特色或民族風情的地區”[6];本文的古村落是指位于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內,除客家圍屋、廣府排屋以外,歷史建筑集中成片、傳統風貌較為完整的地區。

開展本論文研究,以生態休憩與古村落空間互動發展為切入點,構建古村落保護體系,建立古村落資源數據庫,努力拯救一批瀕臨破滅的山地型古村落;探索古村落空間功能轉變方式,提升老宅土地價值;挖掘生態控制線內旅游設施的可行性,促進城市背景轉化為生活空間,發揮自然人文以及空間資源的價值,拓展市民休閑活動空間。

2、古村落特色及價值評估

2.1古村落空間分布與形制特色

(1)呈西廣府東客家民系布局

深圳,常以經濟特區、創新先驅以及現代大都會形象被人感知。由于地處廣府民系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全市古村落呈西廣府東客家民系布局[7]。其中廣府民居以特有小式飛帶式垂脊特點而專門命名為寶安式廣府民居[8],主要分布在深圳西部寶安、松崗、沙井、光明一帶,代表有羅湖筍崗老圍;客家民居則有圍龍屋和變種方圍,主要分布在深圳東部坪山、龍崗一帶,代表有鶴湖新居、大萬世居、中國最南的圍龍屋龍崗正埔嶺[9]等。兩大民系相互碰撞、交融,形成獨特的城市文化。

(2)形制以圍屋、排屋為主

從形態結構上看,深圳古村落可分圍合型和開放型,其中圍合型又分圍屋型、排屋型,開放型為自由組合無圍墻。其中圍屋型為方形圍屋,背山面水,結構以中間的正堂或堂屋為基準,正堂左右兩旁為同樣是方正結構的橫屋,圍屋前有半月形水塘,是客家文化中風水理論的體現,坪環社區的大萬世居;馬巒社區的光背村、老圍村、馬巒村、羅屋等均屬此類型。排屋型,客家建筑的延伸,結構上講究和諧對稱,墻身厚,屋梁高,家家戶戶并排建屋,左鄰右舍墻瓦相連,四周種植芭蕉等植物,福永鳳凰古村;浪心古村;馬巒社區的建和村、徑子村等屬此類型。開放型古村落,依山就勢,自由布局,以小巷聯系交通,主要有深圳東部沿海的半天云、高嶺、下沙、溪涌、大小梅沙和坪地西湖塘新圍等古村落。

(3)建筑與地貌特性有機集合

從地形走勢來看,深圳東西狹長、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多為低丘陵地,間以平緩的臺地,西部沿海一帶是濱海平原。因此,東南部古村落群依山就勢,背山面水,前有開闊場地和菜地,旁有溪流環繞,建筑與郊野環境塑造了山區人家,如馬巒社區古村落群等。西北部古村落群散落三角洲平原,遙望珠江,被蠔田、灘涂、基圍、紅樹林包圍,描繪海上人家的基圍生活場所,如松崗碧頭,完整清代民居15棟,建筑多為單層三開間、兩進布局,磚瓦木石結構,多數墻體使用蠔殼做建筑材料,是深圳市惟一保存完整蠔殼墻的村落。

2.2古村落價值評估

古村落群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如庚子首義等反映了近現代革命歷史,大萬世居反映客家文化,筍崗老圍反映廣府文化等;其次,具有獨特的選址觀,古村落大都選擇在山谷內相對開闊的陽面或山側南向緩坡上,通常依山傍水、枕山環水、背山面水,負陰抱陽,隨坡就勢,蘊含著“天人合一,順勢而為”、“山主子孫水主財”等文化思想;再次,體現了考究的營造方法,古村落大多背山而建、坐實向虛、中軸對稱、堂屋居中、橫屋相圍,常見的有“兩堂兩橫一圍龍”、“三堂二橫一圍龍”等[10],圍前有月池,陸上屋為陽,屋前水為陰,體現了宗族禮制、防御、風水等村落營造理念;最后是提供旅游服務功能,由于地處生態控制線,缺乏必要的旅游服務設施,經有效保護、有序利用后,可延續現有綠道驛站、旅游服務等功能。

3、古村落現狀

目前,位于基本生態控制線內的古村落,普遍在以下問題。在保護方面,由于經年累月受風雨等自然侵蝕,且無成型的保護規劃,大多處于崩壞狀態,亦存在拆除新建、違建等行為,對古村落群的布局和有價值的建筑造成不可逆的破壞,開展搶救性工作迫不容緩;在利用方面,受生態控制線影響,建設開發行為受到限制;整體缺乏保護意識,古村落群空置率較高、農家樂盛行,由于缺乏保護意識,存在不同的利用不當;在環境方面,違法建設及傾倒垃圾嚴重影響古村落環境,農家樂排放污水和傾倒固體廢棄物對村落環境造成較大污染;在旅游配套設施方面,旅游服務設施嚴重欠缺,尤其是道路設施;在管理方面,存在多頭管理職權不清的情況。

4、古村落保護與利用

4.1建立古村落群保護體系

基于原真性、文化優先、最小干預等原則,詳細勘察調研古村落的村落、客家民居、宗祠、碉樓炮樓、古井古樹等方面空間載體,建立由村落體系、重點村落、重點院落、重要歷史建筑、一般傳統建筑組成的古村落群分為村落體系。其中,重點院落主要保護整體格局、街巷空間、歷史環境等;重點院落主要保護院落形制、立面、構建、裝飾等;重要歷史建筑與一般傳統建筑主要保護建筑立面、建筑結構、特色構建、特殊裝飾等;以馬巒山古村落為例,形成以馬巒村等重點村落,以光背村客家圍、庚子首義舊址為重點院落、以羅氏宗祠、羅屋炮樓、碉樓為重要歷史建筑的馬巒古村村落體系(圖1)。

圖1 古村落群保護體系圖

4.2分級分類保護措施

按照分類分級保護原則,把古村落分為完全保留型、總體保護型、局部保護型等保護類型(表1),采用相應的保護措施。以馬巒山古村落為例,庚子首義舊址采用完全保留型;徑子村等采用總體保護型;老圍等采用局部保護型。

表1古村落群保護類型一覽表

以光背村為例(圖2),保留建筑2、3、4、5、6、7;修繕保存狀況較好的建筑1;改造保存狀況一般的建筑8。

圖2光背村保護利用方案

4.3古村落利用

由于地處生態控制線,古村落周邊環境大多為山地丘陵、基本農田、森林、郊野公園、高地、河流水庫濕地等自然景觀。隨著生態旅游理念及珠三角綠道網絡建設,生態控制線內的郊野公園成為深圳人短途休憩、戶外度假的熱門目的地,市民對配套的旅游服務設施需求日益上漲。結合綠道建設及生態控制線內可建設旅游設施的條件,有序利用古村落空間載體,開創雙贏局面,將是未來古村落利用的重要方向。

本論文基于保護優先、審慎利用、特色發展、適度有序等原則,為古村落建立面向旅游服務的利用模式。借鑒深圳市觀瀾版畫基地、莫干山裸心鄉裸心谷、深圳龍崗甘坑客家小鎮等生態地區的利用及營造理念,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置換舊建筑功能,強調與自然融為一體,發展人文旅游、生態觀光、餐飲休閑、特色民宿、創意休閑、民俗體驗、康體養生等功能(圖3)。

圖3古村落群功能引導示意圖

以馬巒山古村落庚子首義舊址為例,結合其現狀條件,把其發展為集文化旅游、歷史教育博覽、休閑農莊、特色客棧、特色美食、商務會議、節日慶典等為一體的綜合旅游服務區(圖4)。

圖4庚子首義片區規劃平面圖

5、馬巒山古村落保護與利用行動計劃

5.1建立古村落資源數據庫

推動村落的保護與開發工作,首先需建立古村落資源數據庫(圖6),根據現狀建筑測繪,收集并梳理出有價值村落的村落形制、格局、建筑風貌及特色、建筑材料等,將歷史建筑圖紙化、信息化,形成以文字、圖片等多種方式記錄的文獻檔案保存,為以后的保護和利用提供參考依據。以馬巒山古村落為例,對現狀113棟建筑進行分類保護與更新,綜合整治后新建2棟建筑,在115棟建筑中,其中保留21棟、修繕49棟、改造37棟、更新8棟。

5.2編制單體建筑保護利用規劃

在對古村落進行全面普查的基礎上聯合有關文保部門,聘請專業的古建筑設計團隊,制訂詳細修繕方案。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基礎上,運用原來的特色建筑材料和傳統建筑工藝,對建筑進行適當修葺和改裝;二是適度增添新材料,以服務建筑新增功能為目的;三是根據建筑的用途,在盡量保留原有建筑結構和風格前提下,謹慎選擇裝修改造方式。最終由文物相關專家對修繕方案進行審核。方案審核后須由持有古建筑修復資格的施工單位及專業團隊進行施工。

5.3運營及管理模式

在運營及管理模式上,建議由政府統籌管理招商引資、洽談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古建修繕監督、營業內容監管、物業管理監管方面工作,由專業團隊支持古建筑修繕、古建筑維護、古建筑管理、環境衛生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工作,引導市場主體及專業組織經營的模式。在市場主體經營方式中,市場主體開展經營管理、文化包裝、對外宣傳、古建修繕等工作,并享受一定程度的減稅免稅獎勵;在專業組織經營方式中,以政府聯合專業組織,共同培育文化創意產業。(圖7)。

圖6古村落保護利用運營模式圖

6、結語

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大,古村落數量多,記憶了深圳市先古人民與自然的關系,在當前生態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保護和科學開發其古村落,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本文在綠線與紫線雙重約束的基礎上,對基本生態控制線內古村落的保護與利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古村落護育工作及生態空間開發提供了路徑。未來,這些古村落將提供一個集人文旅游、生態觀光、配套服務的游憩空間。

參考文獻

[1]深圳市政府.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R].深圳,2005.

[2]深圳市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規范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的實施意見[R].深圳,2013.

[3]盛鳴.從規劃編制到政策設計: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的實證研究與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0.(7):48-53

[4]劉婷婷.溪流變黑,農家樂臟了馬巒山古村[N].南方日報2013-6-5

[5]中國日報網.深圳簡介[N].北京.中國日報網2009-10-9

[6]趙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M].2008

[7]李禹辰,羅述龍,趙品明. 論都市古村落保護與再生――以深圳市寶安區古村落為例[A].古村落保護研究.1674-4144(2011)-05-46(7)

[8]翁松齡,黃文德.深圳古村落現狀調查與保護策略探析.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

第8篇: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范文

某驢友在網上發了幾張偶然發現的一個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邊風景清幽,建筑雖顯頹態但仍隱隱透出當年的繁華。不少網友急切打聽村子的位置,該驢友卻不肯透露,說怕來來往往的人太多,干擾了當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為過度開發而破壞了它本來的面目。

跟帖的網友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樣的古村落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它的價值。有人說,如果缺乏必要的開發性保護,這些古建筑用不了多久就會消失。也有人說,只有經得起時間的打磨而保留下來的才有意義,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辦法。

【審題】

一、從審題的角度來說,應該是圍繞著古村落,談如何對待古村落。審題的關鍵一是“古村落”,一是“如何對待”。二、如果由“古村落”引申開來,涉及其他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和非物質),應該都屬于切合題意。即:古村落——古遺址、藝術品、歷史文化名城(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表演藝術、手工藝技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物質和非物質)三、“如何對待”文化遺產:要不要保護、怎么保護?要不要開發、怎么開發?

以下這些觀點可供參考:

1、要保持本色、真實、原生態。

2、拒絕圍觀,拒絕被同化,拒絕成為標本。

3、反對過度商業化,反對過度開發。

4、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它的價值。

5、要進行開發性保護

6、任其自然。

【例文】

遙遠的絕響

驢友的偶然發現卻讓自身又喜又憂,喜于繁華野草處仍殘著清幽小村,憂于生怕被外人侵擾,變成一處被明碼標價的“文化囚牢”。

江南水鄉余韻悠長,麗江春*流連忘返。只生怕這靜謐的古村成為了一種絕響;只生怕離我們如此相近的風景卻成了一種時間上的遙遠。

當余秋雨擔心魏晉風流、士人精神已不復存在時,便將他們形容成一種在時空上離我們遙遠的絕響。而我,在這個將一切歷史遺留的古跡淪為“廢墟”,將一切文化明碼標價的時代,擔心某些在時間和空間上并不遙遠的古村卻因人為的過度開發,侵擾和利益化下,漸漸的變成了遙遠的絕響。

當對古村落的吟詠成為遙遠的絕響時,是人心的離初衷的遙遠,是保衛的贊歌成為了絕響。麗江春*使人心醉,鳳凰古村民風淳樸,可這已成為過去,成為被人工翻新的“古街”,被“表演”的文化舞蹈,被價值化、同化的“記念品”。越是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那么,蝴蝶便離你遠去。沒有深入了解文化背后的風土人情便一一用金錢利誘,民風變了;用人工翻新一一“做舊”,文化的韻味也變了。

追回遙遠的絕響。當我們放棄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蝴蝶便靜靜的停在我們的肩上。沒有一處古村的韻味是上天所賦予的,它們積淀了文化的記憶,傳承了淳樸的民風。然而,人們的過度開發卻讓這種在靜謐中的吟詠成為了絕響。我們應嘗試去發現、去保護、去歌頌每一處在我們周邊被遺忘的古跡,追回失落的遺址。更重要的是了解背后的民風與人情。

保衛遙遠的絕響。驢友的沉默是值得認可的,并非自私,而是保衛。一旦將位置公諸網絡,游人一多,素質便參差不齊。或許,的確有文化的行家,但也必定有素質低劣的破壞者,也唯有沉默是最安全的眼下之策。然而,長遠之計必定是提高自身素養,用心去體會,而不是用照相機簡單的留念與粗暴的刻下“到此一游”的炫耀。

他們就在我們的周邊,靜謐而安詳的存在著,并不遙遠。切勿因人心浮躁,金錢利誘使之成為遙遠的絕響。

金谷殘顏仍需護

桃花夭夭,煙柳飄飄,縱繁華隨水而去,仍留素顏清秀,稀缺古村落的驚艷重現,引人唏噓議論,于我而言,雖“金谷”繁華已逝,勿讓其再默默無聞。保護古建筑,時不我待。

古村落重現而引起軒然大波,正是由于人們對古建筑文化的保護不慎。盡管王爾德曾贊:“美是不受時間傷害的東西。”但無悉心保護,古時的高山流水,古時集工匠心血的金鑾寶殿,古時凝智者智慧的典籍文化,只能在記憶中不受傷害,時光荏苒,終也漸漸模糊了它的殘顏,開放性保護,使紫荊宮門庭若市,使蘇州園林游人如織,使古村落生機盎然。

對古村落的保護,不是拍腦門的一時發熱,不是拍胸脯的信誓旦旦,而是群眾、政府、社會的實際性行動,是深入觀念的古文化保護意識。曾記否,三峽大壩的蓄水淹沒了白帝城;曾記否,斷壁殘垣的倒下,倒下的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思想迸發?后悔莫及須謹記,建立起社會的文化價值觀,規法立法,方能于煙雨中隱見南朝四百八十寺。

保護,一項大工程,政府社會的門面不可少,可基石仍是由個體堆積而成。美國女孩朱麗婭希爾力護紅杉樹,竟居樹上兩年多而使太平洋公司放下砍刀,斯德哥爾摩學生組成人墻,終也能使市政鐵路繞過“王國花園”。普通人也有大力量,古村落的保護,,需要每個個體的文化價值意識,保護觀念,而不是視之為歷史遺留廢墟而熟視無睹,更不是以之為稀而貴者而加以過度開發,刻意守護。

第9篇: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意義范文

1.1村落格局

中國傳統村落的選址與布局大多受風水觀念的影響,普遍遵循后有靠山,前帶流水的相對封閉的空間模式[1],村落布局強調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蔣家村地勢平坦,背靠亭山,面臨大源溪,前有珠山,村落布局依山就勢,巧妙自然,大量民居(當地人稱為“臺門”)布置期間,巷道縱橫,錯落有致(圖1)。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蔣家村逐漸形成了以宗祠為核心的宗族聚居形式并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村落格局與空間尺度。

1.2古建遺存

蔣家村作為歷史悠久的氏族村落,古建筑遺存較為豐富,在規模、布局和建筑藝術上都體現了村莊的發展歷史,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村落的核心建筑蔣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祠堂建造考究,內部雕刻精美,經專家研究,認為是東陽木雕的經典作品。村內現存包括“錫紀”臺門、“慎脩思永”臺門等古民居共計18處,大多為清代建筑,部分建于民國時期。這些民居大多保存較為完整,建筑格局、門窗等構件能夠體現當時的特色,建筑的木雕、石雕精美。特別是一處建于民國年間的“篤慶錫光”臺門的12扇開門中,有4扇絳環板上刻有火車、汽車、輪船、自行車、留聲機等當時的西洋產物,極具歷史文化價值。

1.3民間文化

村民提倡孝道文化,重祭祀,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歷代蔣氏宗譜中的《家箴十則》和《家訓八則》亦是佐證,村中有清明節祭拜祖先的蔣氏祠堂和兩處“香火堂”;蔣家村有兩次村民共有的節慶日:即農歷二月半(二天)和十月半(四天),期間有“社戲”,以鼓勵農民生產及慶祝豐收;蔣家村一向重視教育,舊有私塾啟蒙,一九一九年蔣氏族人創辦鼎新小學并置校產,解放后稱民樂完全小學,其間涌現大量文人、學者,如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麥家,著名黃公望研究專家蔣金樂等。

2歷史風貌現狀與存在問題

2.1歷史文化要素保護乏力

蔣家村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在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生產、生活方式急劇改變的社會背景下,這些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落后的代名詞,村民的認同感逐漸減弱,再加上缺乏建筑、規劃等相關專業人員參與,古村獨有的歷史文化無法受到科學、有效保護。2.2村莊布局、肌理面臨挑戰由于現代居住、出行等方式的改變,村落傳統的建筑、道路布局已經很難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家族聚居的合院式傳統民居逐漸被拆除或廢棄,取而代之的是獨門獨院的別墅式住房,而這些建筑在風格、色彩、高度上較為隨意、多樣,與現存歷史建筑產生了較大反差,傳統村落質樸淡雅的色彩、相對統一的格局逐漸弱化;出于方便車輛出行的考慮,村莊內的原卵石、石板路面多被水泥地面覆蓋,僅部分偏僻的小巷內還有一些遺存。因此,村落傳統肌理遭到破壞,地方特色風貌也逐步喪失。2.3配套設施有待完善主要表現為村落內部道路未形成系統,人車混雜,缺乏合理的停車場地,部分道路年久失修,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坑洼不平;村內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和部分用戶雨、污混合水直接通過溝渠排放到附近水體中,對環境影響較大;電力電信線路多架空鋪設,甚至直接與古建筑木構件接觸,不僅影響歷史村落的景觀,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村落內缺少村民集聚、交流的文化娛樂設施和可供休憩的綠地。

3規劃理念與思路

3.1留住歷史文化的記憶

古村落歷史遺存的價值不僅在于其令人緬懷的建筑物或構筑物等物質內容,更在于它承載著發人深省、蘊涵豐富意義的歷史記憶等精神內涵[2]。規劃注重村落傳統的格局肌理、古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村民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等的全面保護,保持村落歷史文化的原真性[3],讓人們從文化遺存中探尋村落悠久的歷史記憶。

3.2注入有機更新的活力

在村落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的基礎上,注重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環境質量,提升村落宜居性;將村落豐富的歷史文化要素與景觀營造、產業培育相結合,提升村落的吸引力,激發村落發展的活力。3.3激發村民參與的動力村民是組成村落歷史文化的主體,因此村落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要注重維護村民的利益,尊重他們的意愿,若具有重要價值且切實可行的項目不被廣泛接受或認可,可先通過試點示范,讓農民逐步理解并參與其中;注重激發當地村民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他們的文化自覺和自 信[4-5], 使其認識到村落文化遺存的價值,愿意留住在村里并主動加入到歷史文化的保護中來。旅游業等產業的順利開展,也給村民帶來了經濟收入[6],進而激發了村民的積極性,使鄉村的歷史文化能夠源遠流長。

4規劃策略

4.1布局分區延續鄉村肌理

規劃通過對蔣家村的綜合分析,充分尊重蔣家村傳統的布局模式,從村莊特色、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入手,可將蔣家村劃分為三個區域,即歷史文化區,新農村建設區和田園風光區(圖2)。歷史文化區,是以祠堂為中心的傳統聚落區,以保護傳統鄉村肌理為主線。區域內現存的古建筑、古街巷、古樹等含有歷史記憶的要素都要登記評估和保護,禁止破壞,現狀基礎上禁止再進行大拆大建,以保持歷史村落布局的整體性。完善區域內的水電、消防等基礎設施,改善村民生活條件。新農村建設區,是近幾年來村落的新建部分,以疏散歷史文化區域內的村民,避免歷史文化區域的過度開發,同時還為歷史文化區內騰出住房開設旅館、茶室等服務場所的村民提供了住房。規劃注重呼應歷史文化區內的傳統聚落布局及建筑風格,尊重周邊自然環境,實現村落的良性發展,同時該區域還可利用新村完善的現代化設施作為旅游服務區[7],為體驗歷史文化村落的游客提供住宿、餐飲、購物等服務。田園風光區,是村落現有的耕地以及部分經濟林區,以田園風光和休閑農業為特色。保護現有村落耕地,可對作物種植種類進行規劃,形成統一的規模化的田園景觀,完善灌溉設施、機耕路等基礎設施,結合周邊山體景觀的修復,部分田地退耕還林,創造優美的鄉村田園景觀。另外還可借助村落旅游產業開展,大力發展以休閑采摘、菜園租種、農耕體驗、觀光農園等形式為主的休閑觀光農業。

4.2街巷里弄串聯古村景觀

街巷空間是組成村落格局的重要部分,體現了村莊的整體脈絡[8]。規劃保留傳統街巷的空間格局,保持原有的尺度、斷面、鋪裝和步行方式,不輕易拓寬或占用。村落街巷的道路采用條石、石板、石塊等傳統材料和傳統工藝進行修復,并注意區分主要道路與次要道路鋪裝形式的不同,增強村落街巷的可識別性。宗祠前的澳溝路是村落最具特色的路段之一,周邊有宗祠以及數量較多的古建筑,開辟成為歷史文化特色街,路邊的澳溝進行疏浚,形成村莊內的水系,還原村莊傳統的水系布局,集中展示村落獨特的街巷結構(圖3)。對以村莊原有“古道”為基礎的后山游步道的鋪裝進行改造,打造俯瞰村落全景的最佳觀賞線。最終以街巷空間為核心,結合大源溪濱河游步道、澳溝路、后山游步道等線性元素構成古村落觀賞線,串聯起村莊內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場所如蔣家祠堂、古建筑(臺門)等。

4.3遺存保護傳承歷史文脈

蔣家村的歷史文化區內存有數量較多的古建遺存,但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毀甚至已成危房,若全部修繕,難度很大且成本很高,因此在規劃中可視現狀對歷史建筑進行有針對性的修繕。對于現狀質量較好,建筑類型較為典型的傳統建筑進行修繕、缺失構件修補、防腐等措施,恢復其原有風貌,而建筑內部進行改善,尤其是地面、墻面的防水防潮處理,以及安裝室內衛生間等必要的生活設施,改善居住條件。部分歷史建筑賦予其新的功能,可改造為民宿,讓游客近距離感受蔣家村的民居文化,也可開辟為展覽館,全面展示蔣家村村莊歷史、農耕文化、著名人物成長史等。對于建筑損毀較為嚴重或已部分坍塌的、修繕成本很高的建筑可對遺留部分進行加固處理,以“露天廢墟博物館”的形式展示出中國傳統建筑的消逝,配合建筑知識講解牌等給人以教育的意義;村落內建筑木雕等工藝精湛,可以將古建筑區域設置為實習基地,供相關專業人員的實習,使村莊的歷史建筑煥發新的活力并延續下去。

4.4節點構建體現文化特色

規劃利用村落主要出入口、中心建筑、古樹名木等重要的空間節點,結合歷史文化要素進行節點景觀營造,展示村落歷史文化,并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娛樂的場地。村落的主要出入口是人們對村落的第一印象,是展示村落歷史文化特色的重要節點,規劃選擇村落的兩個主要出入口進行景觀營造,龍門灣入口節點以“臺門迎客”為主題,選取蔣家村最具特色的臺門、高墻、窗花、農具等為景觀元素,組成一系列的動態景觀序列,展示蔣家村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文化,同時也可成為游客的最佳駐留點(圖4);老虎頭入口節點以一株百年古樹為景觀核心,結合景石、傳統石材鋪裝場地,展示蔣家村悠久的歷史(圖5)。蔣氏宗祠作為村落的精神核心,是村落歷史文化的代表,規劃在保護蔣氏祠堂建筑的基礎上,利用祠堂周邊廣場設立碑記園,介紹蔣氏祠堂歷史以及歷代名家題詞等,全方面展現蔣氏祠堂的文化價值,同時結合綠化營造,構成蔣家村標志性的景觀節點。村落道路周邊可利用水系、埠頭、空地、古樹名木等景觀元素進行景觀節點營造,以滿足游客的駐留賞景及村民的集聚、休閑的需求。

4.5產業謀劃激發鄉村活力

蔣家村歷史資源較為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可在村落歷史風貌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以傳統民居、孝道文化以及村落周邊優美的田園風光為特色,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推動鄉村經濟健康發展。規劃歷史文化區內可發展以地方傳統民居為特色的古村落精品游,以村落傳統的街巷布局為基礎,合理規劃參觀線路,設置多樣的參觀、體驗內容,如古民居、傳統手工作坊、蔣家村歷史文化展覽館、傳統建筑科普館等,使游客近距離感受村落古老的歷史;新農村建設區集中設置游客服務區,集住宿、品嘗農家飯、土特產品購物等為一體,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歷史文化區的游客得以疏散,減輕游客人數過多對古建筑等的不利影響;田園風光區通過規模性、季節性的農作物種植,形成多個色塊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田園景觀,開發觀光、攝影、采摘、花卉休閑、鮮花生產等多種旅游項目;設置家庭農場區,將農具開發成可供兒童游戲的道具、設施,并可適當布置露宿營地、自行車道及配套設施,提供鄉村郊野可參與的農業生產綠色空間。蔣家村村民重視孝道,尊老敬老的傳統深入人心,以此為特色,可發展鄉村養老產業,利用村落內空置住房以及部分新建的住房開發養老地產,同時加強商業、醫療和老年文化活動等設施的建設,注重老年病相關醫療人才和護理服務團隊的培養[9],將村落建設成適合老年人養老養生居住生活的樂土,同時也解決了村內部分人口的就業問題。

5小結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2020天天堂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夜色91 | 日韩午夜在线观看 |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 99久久精品国产片久人 | 99热精品国产麻豆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色老大 |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麻豆传煤天美传媒 | 久久综合色区 | 国产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午夜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四虎 | 欧美人与禽zzz000xxx | 女人洗澡一级特黄毛片 | 天天视频免费入口 | 久草视频在线资源 |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观看性 | 欧美日韩精品国产一区在线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w | 日韩伦理免费在线观看 | 免费污污视频网站 | 亚洲视频在线不卡 | 亚洲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大片线上免费看 | 国产国语对白一级毛片 | 丁香婷婷综合网 | 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 | 97国产精品最新 | 在线免费日韩 | 日本免费精品视频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 | 天天舔天天干 | 不卡免费播放 | 久久九九免费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 va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观看 | 国产精品黄页网站在线播放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