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范文

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

第1篇: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范文

關鍵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兒童;護理措施;預后效果

白血病屬于一類造血系統惡性疾病,主要指的是患者的造血器官之內出現白血病細胞惡性增生以及非造血器官之內出現白血病細胞浸潤現象。一般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在兒童中比較多見,患者年齡在3歲到4歲屬于發病高峰期,其中男性患者的發病幾率大于女性患者[1]。本文選取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進行化療的患者資料58例實施回顧性分析,對58例患者的護理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研究和分析,現將具體報告匯報如下。

1 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到2014年10月的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進行化療的患者資料58例實施回顧性分析,58例患者全部符合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的年齡處于3~14歲之間,平均為3.8±3.6歲。58例患者中屬于標危型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有39例,屬于高危型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有19例。58例患者全部進行大劑量甲氨蝶呤治療,為患者靜脈滴入3.0g/m2,之后通過四氫葉酸鈣實施解救,間隔6小時靜脈注射1次,每次劑量在15mg,為患者進行水化以及堿化尿液。

2 護理方法

在患者剛剛入院的時候,幫助其了解醫院的環境,關懷患者,使其感受到溫暖,因為患者年齡比較小,使用化療藥物的劑量比較多,患者容易出現消化道反應以及過敏反應,很多患者的心理表現為緊張和恐懼,所以,在實施化療之前,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心理疏導,向其介紹化療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和需要注意的事情等,為年紀稍大的患者講解白血病的有關知識,幫助患者建立信心,向患者介紹治療康復的病例,使患者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面對治療[2]。針對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在發病初期一般會出現貧血、乏力以及血小板低的現象,患者需要進行臥床休息,待到病情得到控制之后方可提高活動量,在此期間需要為患者實施皮膚護理,為患者按時的更換,確保患者使用的床單等干凈整潔,避免出現壓瘡的現象。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是感染,兒童患者的免疫能力相對比較低,使用化療藥物對患者的骨髓出現抑制,引起患者的中性粒細胞降低或者是缺失,造成患者的免疫能力降低,所以,需要為患者實施隔離,保持患者所處病房的干凈,空氣清新,為病房實施紫外線照射,防止出現交叉感染,對患者是否出現感染嚴加注意,遵照無菌操作實施,避免出現醫源性感染。確保患者的口腔衛生,防止發生損傷和出血情況,在患者進食之后,指導其進行漱口,當患者的口腔出現粘膜炎之后,按照醫囑為其進行口腔護理,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口腔PH值,使用碳酸氫鈉、滅滴靈或者是過氧化氫進行漱口。當患者由于口腔潰瘍出現疼痛的時候,通過利多卡因噴劑為患者進行止痛,在實施護理工作中,對患者的口腔情況嚴格注意,觀察患者的口腔黏膜是否發生顏色變化、破潰以及充血等現象。白血病患者的主要癥狀為出血,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所以,為患者實施出血護理以及預防工作非常必要,為患者以及其家屬實施健康教育,指導患者不要進行劇烈的運動,降低出現磕碰的可能,防止發生外傷[3]。指導患者勤剪指甲,當患者進行靜脈注射或者是骨穿之后,對注射位置進行壓迫15分鐘左右,當患者的鼻腔發生出血的時候,使用冷敷頭部以及棉球填塞的方式進行止血,當患者的牙齦發生出血的時候,使用冷鹽水進行漱口。保持患者絕對臥床,嚴格禁止出現搬動現象,為患者準備搶救藥品等。進行甲氨蝶呤化療,能夠造成患者的口腔以及肛周黏膜出現潰瘍,需要提高對患者的口腔護理以及肛周護理,進行水化以及堿化,幫助患者降低藥物對其黏膜造成的刺激,按照醫囑為患者實施四氫葉酸鈣拮抗,降低毒副反應,在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甲氨蝶呤的時候,需要將藥物用黑色紙張包裹,防止在輸液時出現藥物分解現象。患者化療期間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就是消化道反應,在患者實施化療之前30分鐘,為其服用止吐藥,在實施化療的過程中,對患者的胃腸道反應嚴格注意[4]。在患者化療期間,會出現惡心、腹瀉以及嘔吐現象,所以為患者進行少食多餐的飲食方式,為其準備清淡好消化的飲食,確保患者每天攝入的水量充足,使尿酸的排出得到加強,避免出現高尿酸血癥。58例患者中有49例患者發生消化道反應,患者表現為食欲降低、惡心嘔吐;5例患者發生過敏反應;6例患者發生口腔潰瘍或者是潰瘍破潰;13例患者發生骨髓抑制,通過有效的治療以及護理之后,患者全部得到緩解。

3總結

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出現幾率比較高,實施合理的化療能夠緩解患者的病情,所以,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實施化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了解化療用藥的操作方法,為患者和家屬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向其講解化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采取有效的護理方式,降低患者在化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幾率,幫助患者提高預后[5]。通過對本文選取的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進行化療的患者資料58例實施回顧性分析,對58例患者的護理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研究和分析,結果顯示,58例患者中有49例患者發生消化道反應,5例患者發生過敏反應,6例患者發生口腔潰瘍或者是潰瘍破潰,13例患者發生骨髓抑制,通過有效的治療以及護理之后,患者全部得到緩解,由此可見,針對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采用有效的護理方式,能夠降低患者由于化療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使患者的預后獲得改善,應該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廣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楊峰,梁爽,翟鳳平.大劑量甲氨蝶呤聯合四氫葉酸鈣治療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29 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9):54-56.

[2] M. A. Lones,A. Auperin,M. Raphael,K. McCarthy,S. L. Perkins,SFOP PathologyPanel,K.A.MacLennan,A.Ramsay,A.Wotherspoon,M.Gerrard,M.S.Cairo,C.Patte.Mature B-cell lymphoma/leukemi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tergroup pathologist consensus with the Revised EuropeanCAmerican Lymphoma Classification[J]. Annals of Oncology . 2010,22 (01):527-528.

[3]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血液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療建議(第三次修訂草案)[J].中華兒科雜志,2011,44 (05):392-395.

第2篇: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范文

關鍵詞:兒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護理干預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腸道病毒7(EV71)以及柯薩奇病毒A16(CA16)等所致,傳染性疾病,多見于嬰幼兒[1]。患者的癥狀多較為輕微,但部分患者可發生呼吸道感染、腦炎、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以及腦炎等,極少數患者的病情進展較快,極易造成死亡等。近年來,手足口病的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應引起高度重視[2]。本文主要分析了兒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并探討了其護理干預措施,旨在為臨床治療及護理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手足口病患兒92例,均符合《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中關于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斷標準。

1.2方法 統計92例患者的一般資料,主要包括年齡、性別、職業以及發病時間節等,對病例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并以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兒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并做好人員強化培訓以及預檢分診,強化消毒隔離措施并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宣教等護理干預措施。

2 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組92患兒中,男44例(47.8%),女48例(52.2%),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P>0.05)。年齡在1個月~7歲,平均為(2.01±0.63)歲,其中,≤3歲63例(68.5%)。92例患兒中,61例(66.3%)為散居兒童,27例(29.3%)為托幼兒童,4例(4.3%)為學生。患兒四季可發病,其中,4~7月發病臨床最多,占總數的64.1%(59/92)。

2.2臨床表現 患兒起病較急,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口或者臀部皰疹、發熱等。92例患兒均具有皰疹,發病部位以及皰疹個數不等,直徑在4mm左右,且水皰呈透明狀,內部的液體比較少,皰疹周圍存在炎性紅暈;皰疹位于口腔黏膜者疼痛明顯。81例(88.0%)發熱。部分患兒合并流涕、咳嗽、惡心、頭痛、嘔吐以及食欲缺乏等癥狀。患兒的住院時間在3~11d,平均為(5.8±2.1)d。

2.3實驗室檢查 本組92例患兒中,85例(92.4%)白細胞計數正常,41例(44.6%)輕度心肌酶升高,2例(2.2%)輕度門冬氨酸轉氨酶及丙氨酸轉氨酶升高。有48例患兒接受EV71的核酸PCR檢測,其中,16例(33.3%)呈陽性。有1例患兒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發生率為1.1%。

3 討論

3.1兒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手足口病是臨床常見傳染性疾病之一,嬰幼兒為高發人群。本組研究資料顯示,3歲以下患兒的發病率最高,占68.5%;男女發病率較為接近,與相關研究報道一致。致病原因分析顯示,EV71感染為主要原因,本組48例接受EV71檢測,其中,有33.3%的患兒呈陽性。該病全年可發,其中又以4~7月最為集中。病情程度而言,本組患兒多為輕型,熱程以及住院時間較短。經實驗室檢查顯示,約有92.4%的患兒白細胞計數正常,而大部分患兒均存在輕度心肌酶升高。認為EV71感染多以輕癥為主,但病情變化較快,應引起高度重視。

3.2兒童手足口病的護理干預措施

3.2.1加強人員培訓 全面加強醫務人員的手足口病防控知識培訓,提高其防控意識,加強相關科室,例如兒科、皮膚科以及急診科等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識以及健康知識培訓,全面預防和控制手足口病。

3.2.2加強對患兒家長的健康宣教 定期組織手足口病健康講座,介紹手足口病相關知識,如實解答患兒家長提出的問題。應教育兒童家長在本病流行期間,勿帶兒童到空氣流通性較差、人群聚集等公共場所;維持環境衛生,勤曬衣被,室內應經常開窗通風[3]。介紹兒童手足口病常見癥狀,囑家長一旦發現異常癥狀應立即就診。對于居家治療者,切勿與其他兒童接觸,以免疫情傳染。

3.2.3規范就診程序 在流行期,應設置預檢分診,增派經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對就診患兒進行常規檢查,對于疑為手足口病患兒,指導其就診,如為高度疑似患兒,則可通過綠色通達直接進行診療。設置專門的隔離留觀室,對患兒進行輸液輸液。設置手足口病專區,對于確診入院的患兒及其陪護人員應予以針對性健康宣教,并嚴格執行隔離措施。如癥狀較輕,可進行居家隔離和觀察,并加強健康宣教;對于EV7l陽性者,應予以單間隔離。

3.2.4嚴格執行醫院消毒隔離措施 嚴格執行科學合理的消毒隔離措施,要求醫務人員在各項診療以及護理操作過程中必須認真洗手、穿隔離衣并佩戴手套等。住院患兒所用過的物品均應實施嚴格消毒處理。對監護室以及治療室等病區,應做好空氣消毒。此外,公用電梯、運轉車、洗漱間、衛生間以及門把手等均應加強消毒頻率。對患兒及其家長應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要求其應做到飯前便后以及外出后均應以洗手液或者肥皂洗手,并避免與其他的患兒接觸[4]。患兒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等均應進行嚴格消毒處理,奶嘴及奶瓶等在使用前后均應進行徹底清洗。

總之,充分調查并分析兒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提高醫護人員以及兒童家屬對于手足口病的重視度以及防范意識,結合該病的流行特點以及高危人群等,積極予以預檢分診、加強健康宣教、強化消毒隔離措施等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降低醫院感染率,并可有效預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冉琴,龍鑫,陳潔,等.兒童手足口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145-146.

[2]孫嵐,張玲,韓其英,等.兒童手足口病67例護理體會[J].山東醫藥,2010,50(33):54.

第3篇: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范文

摘要:目的:探討PICC在惡性血液系統疾病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03年6月~2007年12月對158例惡性血液系疾病患者實施PICC技術,進行化療的資料。結果:本組158例患者PICC導管留置時間36~325天,平均108.5天,發生靜脈炎13例,導管堵塞2例,導管折斷2例,其余141例病人PICC治療過程均滿意。結論:PICC在惡性血液系統疾病患者中的應用具有優越性,值得推廣,在臨床上,應注意治療中的護理。

關鍵詞: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惡性血液系疾病化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R714.2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8)10-0158-02

惡性血液系疾病均具有血、感染及貧血等特點,化療是其主要治療手段;重復靜脈穿刺所導致的血腫和感染,以及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引起的靜脈炎及滲漏性損傷,甚至皮膚壞死,血管的破壞,往往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和下一周期的治療。因此,建立一條好的靜脈通道,可以大大減少病人重復靜脈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療藥物對外周靜脈的破壞和局部組織的刺激,從而保證化療過程的順利進行,有利于疾病的恢復。我院于2003年6月~2007年12月對158例惡性血液系疾病患者實施PICC技術,進行化療,其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58例惡性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其中男75例,女83例,年齡22~76歲,平均49歲。經外周靜脈中心靜脈插管(PICC)后應用各種化療藥物,每次以多種藥物聯合化療。其PICC導管留置時間36~325天,平均108.5天,發生靜脈炎13例,均濕敷、理療后痊愈,導管堵塞2例,肝素水沖管后再通,導管折斷2例,1例因病人不當活動所致,1例由于家屬不當按摩所致,換管后進一步治療,149例1次穿刺成功,9例失敗是因穿刺角度不當,而導致穿刺失敗;穿刺成功率94.3%。拔管48例,1例因感染原因而拔管,后證實發熱與之無關,斷管1例拔管,5例由于出院后護理不當拔管,其余為死亡后拔管。135例病人PICC治療過程均滿意。

1.2操作方法

選用美國巴德三向瓣膜式經外周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一條,及常規靜脈穿刺用物。具體操作:首先確定靜脈和插管穿刺點[1],患者上臂與身體呈90°角,為防止插管誤入頸外靜脈,指導患者頭部偏向同側貼近肩部,測量穿刺點至第3肋間的長度,所得長度為PICC管導入血管的長度。然后消毒,范圍為穿刺點上下10cm,兩側至臂緣,常規鋪無菌洞巾。打開PICC管包裝,用生理鹽水10mL預沖導管。靜脈穿刺后觀察回血,保持針的位置,向前推進插管鞘進入血管,保持插管鞘的位置,輕壓穿刺點上方止血,從插管鞘內撤出穿刺針。將導管推入插管鞘,并緩慢推進至所量長度,從靜脈內撤出插管鞘,再緩慢將支撐導絲撤出。安裝減壓套筒及連接器,將機翼狀卡子卡在距PICC穿刺點1cm處,碘仿酒精棉球放置穿刺點處,用貼膜及膠布固定導管。最后經X線透視確定導管達到理想的上腔靜脈預定位置,并根據情況適當調整[2]。

2護理

2.1一般護理

包括:①置管前向患者解釋置管的目的、優點、過程、操作步驟及配合要點。可讓已留置PICC導管的病人作現身說法,解除病人的心理負擔,積極主動配合穿刺;②置管后第一日換藥1次,如無特殊以后每周換藥1~2次,每周換正壓接頭1次,換藥時注意觀察穿刺局部有無紅腫、滲血、滲液,記錄導管的刻度,并保持體外導管部分呈“S”型彎曲。沖管時用20mL注射器抽生理鹽水20mL以脈沖式動作推注,在管腔內產生湍流,清潔管壁。不同化療藥物之間用生理鹽水沖管,以防止藥物的配伍禁忌致沉淀物堵塞管腔。封管時用20mL注射器抽生理鹽水20mL以脈沖方式封管;③拔除導管時,常規備止血帶1根,動作輕柔,拔出后應檢查導管是否完整,導管末端一定要完整。將穿刺針眼按壓5min,然后用無菌紗布覆蓋24h。

2.2常見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

(1)導管異位和脫出。置管后最常見的異位是導管進入頸靜脈。當穿刺導管頭部到達肩部時,囑病人頭轉向穿刺側,下頜盡量貼近肩部,可避免導管進入頸靜脈。本組1例導管末端進入鎖骨下分支靜脈并回折,在x線片確定后將導管撤出6~8cm后,用20mL注射器抽20mL生理鹽水一邊脈沖式推注,一邊重新置入導管于鎖骨下靜脈。胸腔內壓力改變、穿刺側肢體活動過度、導管固定不當等均可致導管脫出。因此,囑病人避免劇烈活動和穿刺側肢體負重,每次換藥后妥善固定導管。

(2)導管堵塞。發生率會隨置管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導管堵塞可分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堵塞。本組有2例于輸液過程中發生堵管。將10mL的注射器抽注肝素水推注后再通[3]。如為脂肪乳劑堵管時,可選擇70%酒精進行再通[3]。

(3)導管斷裂。包括體外導管部分斷裂和體內導管部分斷裂。本組體外導管部分斷裂1例,剪除斷裂部分,更換連接器,修復導管。體內導管部分斷裂1例,加壓固定導管以防止導管漂移,在上臂近腋窩處扎止血帶,明確導管位置,將靜脈切開取出導管。因此,在操作中嚴禁高壓注射沖管、經導管高壓注射泵推注造影劑,不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推注液體。

(4)穿刺局部滲血。一旦發現穿刺局部出血、滲血,應立即給予換藥,穿刺針眼上方放置一塊無菌小紗布并加壓包扎,囑病人避免穿刺側肢體劇烈活動,1~3天內癥狀可消失。

(5)感染的預防。包括①穿刺部位應無感染病灶;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③消毒皮膚時待消毒劑干后再穿刺;④加強置管后的護理,導管脫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內;⑤穿刺局部有紅腫、滲血、滲液應增加換藥次數,敷料潮濕或松脫應隨時更換。必要時局部涂抗生素藥膏或口服抗生素。

2.3帶管宣教

向攜帶PICC導管出院的病人詳細宣教,內容包括:①PICC導管可留置1年,并且保護導管對于完成化療非常重要;②避免穿刺側手臂負重、特別是穿脫衣物時易拉出;③可以淋浴,不可盆浴、泡浴,浴前用保鮮膜在肘部纏繞2圈,上下邊緣用膠布貼緊,淋浴后檢查透明敷料下有無浸水,如有浸水及時來院處理;④保持局部清潔干燥,注意觀察穿刺針眼有無發紅、腫脹、疼痛、滲液、敷料松脫等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來院處理;⑤堅持每7天來院用生理鹽水沖管、換藥、換肝素帽1次;⑥導管可進行常規加壓輸液或輸液泵給藥,嚴禁用于高壓注射給藥、推注造影劑。

3討論

經外周靜脈中心靜脈插管(PICC),目前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應用于補液和化療中,能滿足各種液路要求。本院于2003年6月率先在血液科對于惡性血液系疾病患者實施PICC,效果滿意。

保持血管是化療護理中非常重要的護理措施之一。普通留置針因位置表淺,易受病人肢體活動影響,加上化療藥物對患者血管刺激非常大,易導致血管發生靜脈炎及滲漏性損傷,甚至皮膚壞死,給患者帶來肉體上的痛苦和經濟上的損失,甚至引起醫療糾紛。同時臨床出現血管損傷及疼痛也較常見[4],往往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和下一周期的治療。而PICC置管為化療患者解決了這一難題。

PICC置管導管感染的病死率為3%[5]。本組病例中無一例發生感染。主要有如下經驗: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根據局部的滲血、滲液情況決定換藥時間,一般穿刺后24h換敷料1次,以后3~7天更換1次,如有滲血、滲液要隨時更換,適時行分泌物培養,調整抗生素。

本組病例PICC置管成功率較高,留置時間長,沒有出現滲漏損傷,化療過程順利。成功的關鍵在于:①正確選擇血管,盡量選擇首次化療的病人;②嚴格實施無菌操作;③正壓封管,且動作迅速[6];④加強健康宣教。PICC置管方法簡單、安全,有效減輕了病人的痛苦,解除了病人的后顧之憂。并且大大減少了并發癥,避免了多次穿刺,也使病人的整體治療費用下降,節約了成本。非常值得在惡性血液系統疾病化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魏娟,曹亞紅,陳秀敏,等.外周靜脈穿刺植中入心靜脈導管在腫瘤化療中的應用[J].護理學,2000,15(8):471-472.

[2]于健春,王秀榮.X線輔助外周至中心靜脈置管與傳統中心靜脈置管的對比研究[J].中華放射學,1999,33(6):378-380.

[3]LoughranSC,BorzattaM.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areportof2506catherdays[J].JPEN,1995,19(2):133-136.

[4]張惠蘭.腫瘤護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495.

第4篇: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范文

1月-2015年1月筆者所在科收治的4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應用長春新堿出現滲漏損傷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20例,試驗組長春新堿靜脈滲漏應用水膠體敷料+喜療妥治療,對照組采用硫酸鎂濕敷治療,對比兩組患兒治愈率。結果:試驗組治愈率8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長春新堿; 滲漏; 水膠體敷料+喜療妥

doi:10.14033/ki.cfmr.2017.6.05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6-0088-02

藥物滲漏至靜脈周圍組織,造成軟組織壞死、神經肌肉功能損傷即稱為靜脈滲漏損傷[1]。長春新堿是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常見的化療藥物,由于長期靜脈用藥及兒童血管特性及長春新堿的藥物刺激等原因,常出現長春新堿的滲漏[2]。長春新堿出現滲漏危害大,可出現皮膚表面水泡,并伴有疼痛感等,嚴重時可造成功能障礙,是藥物外滲護理治療的難點。在本研究中,在對40例兒童急性淋巴白血病患兒出現長春新堿靜脈滲漏損傷患者進行水膠體敷料+喜療妥護理,與傳統的50%硫酸鎂濕敷相比較,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筆者所在科收治的4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應用長春新堿出現滲漏損傷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40例長春新堿滲漏的患兒隨機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20例,試驗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5~12歲,平均(8.0±1.2)歲。以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進行劃分,包括疼痛、水泡13例,局部腫脹15例,局部皮膚發白、皮膚溫度下降5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7例,年齡5~13歲,平均(8.0±1.7)歲。以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進行劃分,包括疼痛、水泡16例,局部腫脹14例,局部皮膚發白、皮膚溫度下降4例。兩組性別及各臨床表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用注射器在原部位盡可能吸出局部外滲的殘液,并保持一定的負壓再拔針的前提下,對照組按照傳統的治療靜脈滲漏的方法,50%濃度硫酸鎂濕熱敷,取4層紗布浸透50%濃度硫酸鎂后覆蓋于患處,治療30 min,間隔2 h后重復,直到水腫改善。試驗組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鹽水沖洗后貼水膠體薄膜敷料,水膠體薄膜敷料每天換1次,在滲漏局部涂抹喜療妥,1次/d。

1.3 觀察指標

觀察試驗組及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患者疼痛、水泡、局部腫脹、局部皮膚發白、皮溫下降等癥狀消失的為治愈;癥狀改善的為好轉。

1.4 統計學處理

將本研究的數據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試驗組治愈率8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兒童存在多方面的特殊性,除了由于兒童本身因血管細、患者血管壁薄、通透性大,增加了外滲的可能外,與兒童皮膚松弛,小兒哭鬧、亂動,配合性差,工作人員疏忽、缺乏巡視等因素有關[3-5]。且血液病患兒需進行長期輸液處理,藥物濃度、藥物酸堿度及滲透壓均可對患者的血管壁及體內細胞代謝產生一定影響,產生局部靜脈壓升高所造成的液體外滲情況[6]。

長春新堿是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常使用的化療藥,是一種雙吲哚型生物堿,具有使細胞分裂(有絲分裂)在中期停止的作用。該藥滲出后對局部組織刺激大,嚴重會導致局部嚴重壞死[7-9]。該藥滲漏后出現局部疼痛、水泡、局部腫脹、局部皮膚發白、皮溫下降,甚至會出現嚴重的不易愈合的傷口,可對患者的組織、肌肉等造成損傷,嚴重時可出現局部功能障礙。是兒童化療藥滲漏后護理治療的難點。

在處理長春新堿靜脈滲漏中,首先要避免兒童靜脈滲漏的發生,有多種方法可以減少靜脈滲漏的發生[10]。應該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培訓,使護理人員掌握靜脈注射針的穿刺技巧,選擇正確血管,減少多次穿刺。當出現穿刺部位疼痛不適時,護理人員應立即停止藥物滴入,并密切觀察穿刺部位的情況,必要時更換部位再穿刺。應該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讓家屬了解靜脈滲漏損傷的危害,使得家屬重視,在輸液過程中注意觀察[11-12]。可通過心理護理及使病房環境更加溫馨來減少患兒及家屬的焦慮,提高患兒及家屬的醫從性。

本次研究顯示在應用水膠體敷料+喜療妥護理治療長春新堿滲漏中治療效果好。水膠體敷料的親水性材料具有吸收性能,具有優越的吸收滲出液的性能,并且可以防水、透氣,阻隔外界細菌入侵。而喜療妥具有抗炎、促進水腫吸收,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刺激受損組織再生的功能,可迅速緩解疼痛和壓迫感,減輕水腫。兩者的聯合應用,可以加快長春新堿滲漏的吸收,并改善由于長春新堿外滲導致的局部組織及血管損傷。故使用水膠體敷料+喜療妥的護理治療方式優于單純使用50%濃度硫酸鎂濕敷。

若發生長春新堿滲漏后應先用注射器在原部位盡可能吸出局部外滲的殘液,并保持一定的負壓再拔針,盡量將滲出藥液抽出[13]。并盡早進行局部封閉,以減輕炎癥擴散、止痛,增強組織對藥物的抵抗作用[14]。可用生理鹽水20 ml+地塞米松2 mg+2%利多卡因在超過外滲部位0.5~1.0 cm處進行局部封閉,1次/d,連續3 d[15]。

在長期、多療程應用化療藥的白血病患兒病情及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進行PICC置管。使用PICC化療可以減少化療中的靜脈損傷[16-17]。但是置管費用高,對置管技術要求高,且患兒化療時間長,整體化療時間甚至間歇持續幾年,且PICC管道要求定期維護,至少每周1次,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維護,可能發生堵管、脫管等情況,這些都限制了PICC的使用[18]。

通過本研究,可以得出水膠體敷料+喜療妥的護理治療對長春新堿靜脈滲漏治療效果明顯,試驗組治愈率8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吳平.血液病患者靜脈滲漏性損傷的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12):139-140.

[2]齊娟,劉名清,崔秋媛.喜療妥聯合水膠體敷料治療化療性靜脈炎20例效果觀察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8):71-72.

[3]趙友風.化療藥物外滲的防護[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124-125.

[4]蒙金蘭,韋玉蘭.長春新堿滲漏性損傷的觀察及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4,20(13):1289.

[5]單靚.水膠體敷料聯合喜療妥治療氨基酸外滲所致靜脈炎的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28):4356-4357.

[6]郝彩霞.小兒化療藥物外滲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疾病監測與控制雜志,2011,11(5):770-771.

[7]張雪燕,周樂山.化療藥物靜脈外滲的護理[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6):3502-3504.

[8]陳長英,孫巧枝.腫瘤科護士應掌握化療藥物外滲的防治知識[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4):353-354.

[9]錢小潔,席淑華.談風險管理在外周靜脈化療中的應用[J].護理雜志,2008,25(3A):59-60.

[10]劉麗芳,吳唯勤,金鳳芳,等.水膠體敷料固定PICC導管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9,23(2):168-169.

[11]譚斌.水膠體敷料在惡性腫瘤患者預防化療性靜脈炎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2):139-140.

[12] Lin M C,Chen C H.An investigation on the nursing competence of sourth Taiwan nurses who have passed N3 case report accreditation[J].J Nurs Res,2004,12(3):203-211.

[13]邱萍,張婷婷,黃敏英.長春新堿治療小兒急性白血病藥物滲漏3例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0,17(5):106-107.

[14]歐陽秋蘭.惡性血液病患兒化療藥物滲漏的原因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學,2009,10(3):108-109.

[15] Verity R,Wiseman T,Ream E,et al.Exploring the work of nurses who administer chemotherapy[J].European Joumal of Oncology Nursing,2008,13(3):244-252.

[16]李佳,萬京梅,李玉芝,等.康惠爾水膠體敷料透明貼在治療留置針靜脈炎及液體外滲的效果觀察[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3,36(5):112.

[17]盧秀芳.腫瘤專科護士在預防經外周靜脈化療致藥物外滲中的作用[J].全科護理,2015,13(29):2959-2961.

第5篇: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范文

關鍵詞:兒科;呼吸系統;疾病;臨床2013年,國內關于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針對兒科呼吸系統疾病,其肺炎、反復喘息和慢性咳嗽、肺結核等等疾病的就診指南已經廣為人知,現將2013年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最為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3年的兒科呼吸系統的病例,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來進一步分析和研究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有效的應對措施。

2結果

通過分析,最終決定在肺炎、反復喘息和慢性咳嗽、肺結核、哮喘、肺間質性疾病等幾個方面展開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得出進一步的結論。

3討論

3.1肺炎 肺炎在兒童中發病的概率較高,發病的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根據以往的研究,表明組鏈球菌感染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一直以來,我國對其的研究不夠深入,不過,SARS在我國流行后,我國開始深入研究冠狀病毒,特別是對病毒的研究更加的多見,有學者通過研究北京周邊地區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兒標本,發現其中有病毒NL63基因,這一研究表明兒童呼吸道感染和病毒NL63基因之間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1]。同時,禽流感病毒肺炎的出現使得人們對此病毒的診治有了新的認識和經驗積累。有密切接觸史,如果出現了長時間的高熱、劇烈咳嗽、肺部顯著變化的兒科患者就要診斷是否為禽流感病毒肺炎。由于以往甲型流感病毒較為普遍,研究人員主要對甲型流感病毒進行了深入研究。支原體、衣原體也逐漸的在兒童呼吸道分泌物中被發現,這些研究結果都說明支原體、衣原體可以感染呼吸道。這些年的研究也證實了在兒童病患中存在性革蘭陰性桿菌肺炎,對于這一點,應該引起研究者的重視[2]。

3.2反復喘息和慢性咳嗽 嬰幼兒反復或持續喘息是非常多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除了哮喘這個因素之外,還有很多的原因會導致氣道狹窄。臨床上,很容易把嬰幼兒反復或持續喘息等等的各類疾病判斷成是哮喘,所以,對于診斷哮喘,需要明確的知道病因。嬰幼兒反復哮喘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分類:呼吸道病毒感染、支氣管、肺發育不健全[3]。一般來說,針對嬰幼兒反復或持續喘息的病因是比較難以定奪的,因為比較復雜,所以,在病因的診斷中,哮喘患者接受治療時候的反應,以及是否是陽性家族過敏史,這些因素是區別哮喘和非哮喘的一個可參考的因素。

3.3肺結核 肺結核作為一種慢性的傳染病,其原因多由于感染了結核桿菌,這些年,結核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依照有關資料顯示,3個人就有可能有1個人患上結核,如果人體遇到機體免疫力下降的情況,更加容易患上該疾病。兒童的年紀比較小,不夠注意個人的衛生,比如,不勤洗手等,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提高了感染疾病的概率。兒童在公共場所很容易感染到結核桿菌。針對兒童肺結核患者,要提高治療的效果,一定要使用正規、聯合的治療用藥方法,治療的時間通常要達到6個月,肺結核治療藥物對于兒童肝臟的副作用較大,所以在用藥的期間一定要注意檢查兒童的肝臟情況,一旦發生肝臟異常,就要停止用藥。同時,要協助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4哮喘 小兒哮喘發病率是非常高的,經常是由于微生物的感染、生活習慣、吸入氣體等等的原因導致哮喘的發生,隨著物化吸入治療研究的深入,該疾病治愈的概率也得到了提高,死亡率大大降低[4]。

3.5肺間質性疾病 間質性肺炎是肺部感染性疾病,按解剖來進行分類的話,算是比較罕見的,但是從發病率來看,有不斷攀升的趨勢,病死率也比較高,對于患病比較輕的患者能夠存活3~5年,如果發病比較迅速,有可能在六個月內就出現肺廣泛纖維化,從而導致死亡。通過統計分析,在兒童中的發病率也在攀升,導致感染的因素是微生物感染、藥物、吸入粉塵、大氣污染,同時,有可能會出現繼發結締組織類的病癥。國內對兒童肺間質性疾病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今后,對該類疾病,要多家單位、多學科的聯合起來研究和分析,有必要的時候還要和成人呼吸科進行聯合研究,從而深入分析兒科肺間質性疾病的分類、影像學和病理學特征,并分析出有效的治療方法。

4結論

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作為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嚴重威脅著兒童的身體健康,因此,在今后的醫學發展中,要對兒科呼吸系統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完善治療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體系,提高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再歷.兒科呼吸系統疾病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03.

[2]李靜,陳正賢,王首紅,等.纖維支氣管鏡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內鏡雜志,2013,04:12-14.

第6篇: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范文

[關鍵詞] 基礎醫學 形態學實驗 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一、形態學實驗室現狀

根據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項目實施計劃和山東省教育廳關于高等院校實驗室體制改革等文件精神,我校實驗室合并工作于1998年完成,至今已有12個年頭。當時合并的學科有醫學生物學、組織學與胚胎學、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和病理學。2009年學校決定成立生物技術系并單獨招生,醫學生物學科脫離形態學實驗室;醫學微生物學教研室和人體寄生蟲學教研室合并為病原學教研室,實驗科目也相應合并,所以目前形態學實驗室承擔《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和《病原學》3門學科的實驗課程。隸屬于基礎醫學院,實行院系二級管理。形態學實驗室現有教學人員34人,其中正高職稱8人,副高職稱10人;實驗專職人員10人,其中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5人。編寫實驗教材4部。共有18個顯微鏡實驗室,08年又斥巨資建立了12個數字顯微互動實驗室。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先進的教學內容,達到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從形態學實驗室成立至2009年末,我們的教學模式基本是實驗課跟隨各學科的理論課分開運行,由各教研室制定教學進度,實驗人員按進度各自準備實驗器材和切片,配合教研室進行教學,沒有獨立設課。現在病原學教研室成立,原來的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實驗基本合并。根據學校要求,借鑒其他院校的教學模式,順應醫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我們決定對《組織學與胚胎學》和《病理學》的實驗作部分調整,以達到兩門形態學科的融合,以便學生在學完人體正常組織結構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病變后組織結構發生的改變,進而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人體各種組織結構從正常到異常的過渡,為今后從基礎到臨床的轉變打下基礎。

二、形態學實驗教學的新模式

2009年下半年,學校決定自2009年級開始,臨床醫學、中西醫臨床、精神衛生、預防醫學、醫學檢驗、口腔醫學、醫學影像學等專業本科學生的培養方案適當調整,減少《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的總學時,原則上是減少理論課學時,加強實驗教學。為此我們作了如下調整,《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由原來的80學時(理論48學時,實驗32學時)調整為76學時,減少了4學時,主要減少了理論課,由48學時調整為44學時,實驗課學時未變,仍然為32學時,在第一學年的第2學期開課。病理學的總學時為92,其中理論課學時56,實驗課學時36,在第三學年的第5學期開課。自2009~2010學年第2學期開始,針對2009年級各專業本科的學生,《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和《病理學》實驗課合并為形態學實驗,組織學實驗課在2009~2010學年第2學期只完成28學時,另外4學時安排在第5學期病理學開課時,加入到病理學的實驗課中。計劃在病理學講解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疾病時,在實驗課中分別加入組織學的內容,這四個實驗內容每次給組織學安排一學時的時間,由組胚教研室的老師給學生講解該系統主要器官的正常組織結構,再由病理教研室的老師講解該系統器官的各種病理變化,比如在病理學上呼吸系統疾病的實驗時,先由組胚教研室的老師講解肺的正常組織結構,使學生能夠復習和回顧這些器官的正常結構,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病變后組織器官發生的各種改變。

三、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

組織學和病理學在授課內容上部分融合,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相關的邊緣學科知識。要熟悉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和相關的臨床知識,講解時要重點突出,注重邏輯,讓學生理清思路,按照正常向病變的過渡、病變帶來相關功能的改變、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和體征這一主線。注重每一個器官的正常結構和各種病理變化,注重每種疾病的動態演變過程,加強各種疾病的動態發展過程的訓練。病理學和組織學的教師要互相隨堂聽課,然后進入實驗室進行輔導、答疑。這樣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統一,理解正常組織結構向病變組織的過渡和轉變,克服了學生學習組織學時對基礎學科不重視的的錯誤觀念;克服了學習病理學時遺忘了器官組織正常結構的弊端。上實驗課時,在每個實驗臺上擺放實驗課所學器官的大體標本和正常、異常切片標本,便于隨時觀察、學習、提問、教師答疑。要求學生掌握與本次實驗有關的基本理論,提前預習。先看正常的形態結構,再看其病變后的大體和病理切片,了解其病理變化并聯系病變后其機能的改變,聯系臨床癥狀、體征。克服機械記憶、片面理解、缺乏聯貫的學習模式。在學習中,正常與病變、系統與系統、前面與后面的知識等能夠有機的聯系,拓寬思路,培養靈活運用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一實驗組的同學可圍繞一種疾病展開討論,將競爭的學習機制引入實驗課。克服各自學習時不思考、不發言、不認真,以及枯燥乏味的學習方法,做到人人進取,開拓思維,增加理解和記憶。

四、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組織學是研究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能的科學,這門學科是隨著顯微鏡的出現、在解剖學的基礎上從宏觀向微觀發展形成的,研究內容包括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需要借助顯微鏡觀察其結構,進而了解其功能。學習和掌握機體各組織、器官的微細結構,是為以后學習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以及臨床各課打基礎的,尤其是病理學。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在病因作用下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以及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的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改變,闡明其本質,從而為認識和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病理學除了側重從形態學角度研究疾病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以及形態改變與功能變化及臨床表現的關系。因此,病理學與基礎醫學中的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等均有密切的聯系,也是學習臨床醫學的重要基礎,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可以看出組織學和病理學雖然同屬基礎醫學、形態學科,但是組織學和胚胎學更是病理學的基礎,只有掌握了人體正常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器官的發生,才可以理解病變后組織器官發生的變化,進而理解由于病變而造成的功能改變,具體的體現就是病人的臨床表現和體征,這也就和臨床學科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從基礎經橋梁過渡到臨床,實現對醫學生培養的連貫性和綜合性。為此我們計劃組織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和病理學教研室合作,編寫《形態學綜合實驗組織學和病理學分冊》一書。編寫時注重融器官組織的解剖、組織結構、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于一體,介紹器官組織正常結構與病變的動態演變,加上正常與病變組織的圖譜,做到圖文并茂,便于對照,使學生掌握的知識能夠綜合應用。教學改革的成敗與否,體現的教學效果如何,關鍵是教師,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是影響教學改革和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們將更加注重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制定每周業務學習和集體備課制度,完善新進教師導師制培養和系統聽課制度。注重提高實驗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素質,做到以老帶新、多學科聽課,不定期的舉辦技術比武等。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的提升,必然帶來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將不斷改進教學手段,保證綜合實驗的教學質量,深化實驗教學改革,推進全面的素質教育,為學生順利實現基礎向臨床的過渡、將來很好地適應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驗教學內容上進行調整,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我們計劃逐步將形態學列為獨立的一門學科,獨立授課、獨立考試。盡量做到少一些單一性實驗,多一些綜合性實驗;少一些驗證性實驗,多一些設計性實驗;少一些演示性實驗,多一些操作性實驗;少一些傳統性實驗,多一些創新性實驗。我們采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我們的互動實驗室,力爭做到對各系統器官組織的正常結構――病理變化――臨床表現的整體展現。運用動態的學習方法,圍繞知識、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發展這條主線,轉變教育觀念,從傳授理論到加強創新能力的訓練,從傳授技能到知識、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從共性教育到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認識到由正常組織發展到病理改變的一系列動態演變過程,使形態學實驗成為連接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臨床之間的紐帶,培養學生運用綜合知識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與方法,訓練學生由基礎走向臨床的基本技能,達到知識與技能、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雙豐收,培養出具有時代特征、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具備高素質和發展潛力的醫學人才。

五、預期的效果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醫學信息的日益增加,國內外教育改革的蓬勃發展,大大地推動了醫學教學課程改革的進程。為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醫學人才的需求,必須提高醫學生的培養質量,提高他們的綜合醫學知識和操作技能,還要培養他們良好的醫德醫風。我們將形態學實驗教學獨立設課,將組織學與病理學的實驗合并,構建新型的形態學實驗教學模式,就是要求我們醫學院校從基礎學科開始,注重相關學科的知識相互滲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造就具有高素質的醫學精英,培養復合型人才。旨在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訓練學生善于分析、觀察、綜合、判斷問題的動態思維方法,開拓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順利從基礎知識向臨床技能過渡,從學校順利走向社會,為國家培養有過硬技術和高尚醫德的醫學人才,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鄒仲之.組織學與胚胎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李玉林.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第7篇: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范文

【關鍵詞】病理學形成性評價教學

《病理學》是溝通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不僅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校原有病理學考試模式采用期末終結性評價考試的方式進行,理論課考試占總成績的70%,實驗課成績占20%,平時成績僅占10%,基本上是單憑一次期末考試就完成對一個人一門課程的評價。學生臨時抱佛腳,短時間死記硬背,也能取得好成績。終結性評價考試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表現,不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1]。形成性評價是美國教育學家斯克里芬1967年提出的,是指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對學生知識技能及態度形成過程的跟蹤評價與完善,讓教師與學生明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及時修改或調整活動計劃,以期獲得理想效果的一種教學評價方法[2]。為此從2013年開始,嘗試將形成性評價應用于《病理學》本科教學中,希望提高學生能力,特別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臨床思維、推理能力等,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形成規范、完善、有效的學習成績評定體系。現就試點性的形成性評價,談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形成性評價的課程內容與結構安排

《病理學》是本科學生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必修考試課,教學安排為理論課73學時、實驗課3時。

1.理論部分

病理學分兩大部分,即總論和各論,總論主要介紹細胞和組織的適應與損傷、損傷的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癥、腫瘤等基本病變。各論主要介紹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淋巴造血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傳染病等重要疾病。

2.實驗部分

主要圍繞病理學理論課所講內容,觀察常見疾病的大體標本、組織切片的病變特點,觀看教學錄像,開展病案討論。同時還針對性開展了一些開放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項目。

二、明確考核方式

在每學期第一次上病理課時即要明確告知學生考核成績的構成:期末理論考試(50分)、期末實驗課測驗(20分)、平時課堂評價(10分)、讀書報告(5分)、臨床病例分析(5分),期中測試(10分)。

1.期末考試

理論課結束后的期末閉卷考試是考核的重要一環,占總成績的50%。題型有名詞解釋、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問答題等,覆蓋面廣。為了拉開層次,另有部分為較高層次的應用性論述題和病案分析,書本中沒有現成答案,得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2.實驗課測驗

實驗課結束后,對所學標本和組織切片進行測驗,占總成績的20%。

3.平時課堂評價

占總成績的10%。包括上課考勤、平時課堂提問、實驗報告等,由帶習教師綜合考核后給出成績。

4.讀書報告

占總成績的5%。讀書報告范圍由上課老師指定,主要圍繞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拓展。但必須是參考其他書籍或文獻,而非教材上的內容,并附參考文獻。要求800字以上,手寫而非打印。

5.臨床病例分析

圍繞教師給出的臨床典型病例,進行病理診斷和鑒別診斷,寫出詳細病例分析報告,占總成績的5%。教師介紹報告寫作的基本要領和格式、技巧,要求內容科學,觀點明確,論述合理,層次清晰,用詞準確,字數不限,獨立完成,不得雷同。

6.階段性測試

主要針對已學過的理論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隨時多次進行階段性測試。主要題型為名詞解釋和簡答題,考核同學掌握病理學基本概念的情況。

三、形成性評價的效果

學生座談會上,大部分學生對應用形成性評價給予充分肯定,表示以前的學習平時松懈,到期末搞突擊,知識掌握不牢,形成性評價有利于督促和監控自己平時的學習,能夠及時預習和復習,期末考試也感到輕松。

四、形成性評價的應用體會

1.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

在形成性評價中,學生的測試次數、種類明顯增多,并記錄在平時課堂評價中。實踐表明,此方法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起到了督促學生課后復習,提升教學效果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受到激勵的狀態下,其學習能力僅能發揮最佳能力的20%~30%,如果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其學習能力就有可能發揮到最佳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3]。2.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形成性評價中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臨床病例分析。臨床病例分析使學生面對具體的臨床問題,將各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知識點貫穿于一個病例,使各學科互相滲透,融會貫通,培養學生以病例診治為中心的發散思維和橫向思維[4]。

3.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為了完成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需利用圖書館的書刊及電子閱覽資源、網絡等前沿科技刊物廣泛查閱文獻,這樣能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刻苦鉆研、勇于探索的精神。

4.加強教師自身素養,提升人格魅力

教師的教學魅力、學識魅力、人格魅力能夠深深吸引學生,引導他們認真學習、認真思考。因為喜歡某位老師,就更加喜歡這門課程,也就更有利于教學。所以教師也需不斷學習,認真備課,提高內涵,才能教學相長,互相進步。

5.隨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隨時與學生溝通,從而發現學生的學習薄弱點。比如先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注意并思考,假如學生反應比較快,回答問題的熱情比較高,說明學生對該問題掌握較好;如果學生表情非常茫然,甚至害怕與教師的眼神接觸,就應該及時調整教學進程和教學方式,如反復講授或換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講授,直至學生弄明白為止。

五、形態性評價在進行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1.反饋要及時、個體化

形成性評價的信息反饋要及時,有利于學生根據反饋信息來判斷自己的學習情況,盡快改進學習態度和方法,彌補不足,同時也有利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動態調整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但目前相對于學生數量而言,教師的數量相對不足,通常一位教師承擔2~3個班的教學任務,教師個人的工作量大幅增加,與較多學生交流的時間時常無法保證,使反饋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2.形成性評價標準要一致

同一專業同一年級的病理學課程,是由不同教師承擔的。在評價過程中,不同教師進行形成性評價時掌握的標準可能不一致。因此,形成性評價要制定客觀、易掌握的標準。

3.臨床病例的選擇

在進行病理教學時,要注意病例的選擇既要能充分體現教學目的,又具有適當的啟發性、趣味性,同時應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

4.現有評價的主體主要是教師,還沒有達到學生的自評、互評

總的來說,通過這兩年形成性評價的應用,教研室的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效果均明顯提高,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形成性評價體系的逐漸完善,其對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將會更加顯著。

參考文獻:

[1]白楊.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4,32(5):89-92.

[2]周小春.形成性評價方法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27(6):63-64.

[3]高原,王哲,于丹,等.形成性評價在中醫院校七年制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21):3328-3329.

第8篇: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范文

1.1國外醫學模式現狀早在19世紀末,西方就有學者認為,在人為割裂的學科和知識結構中學到的知識是支離破碎的。20世紀50年代,歐美國家為了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及社會對醫學保健的需求,開始對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探索。1952年美國西儲大學醫學院提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學習模式”[2],按照器官系統、形態與功能重新組合課程,以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融合。20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醫學院實施的“新途徑”綜合課程計劃更是將醫學與人文之間、基礎醫學各學科之間以及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學科之間進行整合,以知識集約的形式將醫學有關理論及必要的知識重新組成課程集群[3-4]。1993年在英國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上倡議醫學院校應全面推進綜合型課程模式[5],包括“以器官-系統為中心”(organ-systemorientedintegratedprogram,OSOIP)及“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兩種模式。這標志著全世界眾多醫學院校均開始擺脫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模式,進入一個全新的整合模式。在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于2001年6月確定的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中,提出了“課程計劃應該將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整合”,并強調“學科整合包括課程組成部分的橫向整合”。1.2國內醫學模式現狀通過借鑒國外醫學院校的課程改革經驗,國內一些醫學院校,如北京大學醫學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第三軍醫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等陸續開展了課程整合改革的研究。部分院校開展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積累了一些經驗[6]。但實際上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綜合模式教學的醫學院仍少之又少(如表1所示)。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整合改革主要是基礎學科間的水平綜合及基礎與臨床學科間的垂直綜合,在臨床學科間開展橫向綜合相對較少,可借鑒的經驗也較有限。1.3國內部分醫學院校八年制醫學課程整合情況目前,器官系統教學模式正以不同的形式和深度在國內外展開,各醫學院校正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大膽的實踐,課程整合存在多種模式[7-10]。1.3.1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醫學課程整合北京大學醫學部開展八年制課程整合的原則是:基礎醫學形態與機能課程的分別融合、臨床課程自身融合,并使基礎科學、臨床科學與學術研究緊密交織[7]。整合課程包括:①形態學課程;②機能課程;③臨床醫學課程整合;④早期接觸科研與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此外,北大醫學部還成立了醫學人文研究院,以加強醫學人文教育。1.3.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課程整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參照美國醫學院的課程設置方案,自2003年起在教改班中采用新的課程模式[11]。在入學后的前三學年完成公共基礎課、生命科學課程及基礎醫學總論;后四學年包括進行四個階段的革新性課程,包括以器官系統為基礎開設綜合性的整合課程;內、外、婦、兒課程;臨床通科實習和社區醫療服務以及臨床二級學科強化培訓。1.3.3第二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課程整合第二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教研室也開展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并進行了基礎學科重組、臨床學科重組,大大節省了理論授課時間,增加了學生的自我空間、課堂討論和實踐教學的機會,目的就是在于強調“理論聯系實踐”[12]。將原來的內科學、外科學的教學內容整合成臨床醫學概論、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及腎臟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神經精神系統疾病、運動系統疾病等8大系統、9門課程,以床邊教學、邊見習邊授課的形式進行教學,強調自學和PBL學習,加強器官系統間的聯系。

2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教學模式的橫向整合方式

2.1基礎學科的重組基礎學科的各個部分按照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的理論進行各學科之間的橫向整合,形成從生理到病理再到病理生理機制,最終歸結到治療藥物的課程主線,使得學生學習解剖學時,又能系統地掌握生理功能,將結構和功能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宏觀和微觀的統一[13],隨后的課程進入病理、藥理的學習,充分讓學生系統的認識到正常-異常-用藥的過程,并引導學生去思考。例如:學習泌尿系統,泌尿系統的正常結構(宏觀和微觀的結構,包括解剖學和組織學)正常結構時有什么功能(生理)異常結構是什么(病理)這樣的異常結構是什么導致的(病因)異常后該怎么辦(藥理)[9]。因此,在基礎課中只學論和各論部分,總論部分編寫《人體形態結構》、《人體代謝與調節》、《致病微生物與寄生蟲》、《免疫學總論》、《病理學總論》、《遺傳學總論》、《藥理學總論》。各論部分按照上述流程進行學科的交叉和滲透,《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代謝與內分泌》、《皮膚與結締組織》、《神經系統》,等。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整合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加和,而是依據各自特點重新整合,形成符合認知規律,有嚴密邏輯結構的功能模塊,使得內容更為連貫,大幅度減少授課學時,剔除重復內容,加入最新的系統前沿進展[14]。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個相對獨立,卻又相互關聯、循序漸進的理論體系。課時的減少為學生創造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也為理論課與PBL教學的完美結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種教學流程把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轉化成具體的臨床診治能力。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醫學人才[15]。2.2臨床學科之間的重組臨床學科的學習主要為內科學(包括物理診斷學)與外科學,同時還涉及在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中醫學”。對于每一個系統的疾病,甚至同一系統的不同疾病,都有各自的特點,教學內容應當按照具體的疾病進行新增、刪減、重組[16]。刪除外科中與內科重復的基礎各論,內科主要教授疾病總論及實驗室、影像學檢查部分,外科主要講述疾病的外科治療,之后根據疾病的特點,選擇性安排影像學、流行病學、預防醫學、醫學心理學等相關內容,進行學科的交叉與滲透[17]。讓學生能夠通過之前的基礎知識的學習,進一步思考泌尿系統疾病典型的臨床表現,需要做什么檢查和檢驗,怎么去診斷和鑒別診斷,怎么去預防。隨著醫學的發展,在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康復等方面提倡打破學科的概念,建立多學科綜合治療體系,并逐步成立由多學科組成的診治中心[18-19]。

3總結

第9篇:病理學呼吸系統疾病范文

【摘要】 病理學實驗教學是醫學生學好《病理學》的重要環節,直面病理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能夠為有針對性地、切合實際地進行改革提供思路,從而促進病理實驗教學的全面發展,為培養21世紀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創造條件。

【關鍵詞】 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

病理學實驗教學作為病理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病變最生動、直觀、感性的直接體現,尤其是當學生首次這么近距離地觀察各種疾病病灶,在感官上受到強烈的刺激,從而激發好奇心,調動學習興趣。而當這種好奇心被平鋪直敘的、冗長的解釋和說明一次次重復抑制,學習的過程變主動為被動,味如嚼蠟,索然無趣,這是病理學實驗教學的核心問題所在。病理學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而病理學實驗課又是理論聯系實踐的紐帶,因此實驗課的教學尤為重要。改革單一化、封閉式的課堂教學,提倡多樣化的、開放型的創新教學勢在必行。

1 病理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1.1 傳統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導地位 病理學實驗教學由本系統知識回顧(課件復習理論課內容)、大體標本觀察與講解、顯微鏡切片觀察與講解三部分構成,基本上傳承著傳統的“灌注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大體標本和切片的觀察也在教師的講解中進行。雖然傳統的授課方法較為系統與深入,而且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全面復習理論課內容,但卻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缺乏活力,不利于培養創新開拓型人才[1],出現了“高分低能”,“知識”和“能力”嚴重脫節現象[2]。目前,高等教育正在逐漸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人才的培養由專業型向復合型轉變[2],本科教育的目標定位是培養社會中堅,以培養具有寬廣知識面和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從事一切非學術研究工作的高素質實用復合型人才為主[3]。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側重在通識教育模式與實用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結合上,培養從事科技開發和推廣以及將設計、規劃等轉化為現實產品的實用通識型和專業型人才[3]。因此培養各專業本科醫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邏輯判斷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臨床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成為新世紀的醫學教學重點。

1.2 陳舊的教學思維限制實驗課授課效果 師者僅僅“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思維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現代教育學界對“教學”賦予的新涵義是“教學生會學”[4]。病理學實驗課是學生對理論課所講疾病的具體實踐,不僅是學生掌握疾病本質,深刻體會和全面、真正理解疾病的過程,更為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獨立分析、思考能力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因此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才是教學的雙重目的和最終歸宿。

1.3 病理學實驗教學條件限制 學生觀察切片需用顯微鏡,陳舊的顯微鏡不易觀察或視野不清,影響學生與教師隨時良好的教學互動。此外,由于學生數量的增加,所用的大體標本和切片標本相對不足,需要隨時加以補充。尤其是新增專業的實驗教學,如口腔醫學,《口腔組織病理學》的實驗標本和切片的相對短缺,會影響教學效果。

1.4 病理學實驗課內容多,學時數相對不足 針對臨床醫學的學生,有些重要疾病也只能是概要講解,大致觀察。比如: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病率近0.5%,是北方地區的常見病,應該在重點講解病理變化的基礎上擴展開來,強化臨床病理聯系,讓學生了解到患者在原有肺疾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外,又出現了以呼吸功能不全和右心衰竭為主的臨床表現,甚至是臨床上常規的治療原則都應該大致介紹,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疾病的認識,又增加了趣味性,從而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 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措施

2.1 采用PBL[5]開放式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如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即是在教師的參與下,圍繞具體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病理臨床聯系、結局和轉歸等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對已有的臨床資料要靠自己去思考、分析和判斷。甚至除了病人的臨床表現外,還有實驗室及特殊檢查改變、疾病演變過程,甚至涉及其他相關學科的一些知識等等,這些是教材所沒有的,這就促使他們去認真讀書,查閱資料,甚至相互討論。這樣使學生由機械的學習變為靈活的學習;由灌輸式學習變為發現式學習;由封閉式學習變為開放式學習;由被動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思考分析判斷能力和全面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輔之以適當的傳統講解的方法,這樣既能保證學習的重點內容達到精、深、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確保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講授教學大綱中需要學生熟悉和了解的內容,兩種教學方式取長補短、相互補充。在我國有部分醫學院校已經試用PBL教學法,教學效果良好[6-7]。

2.2 改進教學思想,注重培養能力 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學習一種疾病,然后對該病作一個全面的介紹,甚至包括臨床檢查項目和可能的預后,鍛煉學生主動學習能力;通過精心收集、編寫各種側重點、考核點不同的病例,采用PBL教學,鍛煉學生的全面分析、思考能力,或實際問題處理能力,或創新思維培養等等。也可以充分利用醫院病檢的標本,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動手,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等等。要做到授課效果最佳,則需要在實踐中摸索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授課內容及方式。

2.3 實行病理學實驗課考試制度 病理學理論課考試是考核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對知識的記憶程度,而實驗課的考試應該是對學生能力的測試。學生的實驗報告只能算作平時成績。考試形式可以多樣,試題需要精心編寫或設計。考核內容主要是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邏輯判斷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臨床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等等。如此才可以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也可以檢驗教師的教學水平。

2.4 發揮主觀能動性,改善病理學實驗教學條件 充分利用病理外檢資料,收集和補充典型的大體標本和切片。同時可以通過數碼照相和圖文分析系統將制得的標本或切片轉換為圖片格式,作為多媒體實驗教學課件的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可以下載相關的圖片和資料供學生學習,也可以將實驗課課件直接掛在校園局域網上,學生隨時可以上網瀏覽學習。

2.5 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積極開展病理學創新性實驗 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學生協助教師進行尸體解剖,熟悉尸體解剖的整個過程,在教師指導下認真仔細觀察各個重要臟器是否有病變及病變特點,并初步分析其死因。之后,可以讓學生參觀并了解病理切片整個制作過程,然后進行鏡下觀察,分析討論,最后書寫尸檢報告。本教研室已開展此項工作,學生踴躍參加,積極發言,認真分析,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思考分析判斷能力和全面考慮問題的能力。

總之,適應當前醫學教育的發展形勢,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效果更好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充分發揮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優勢,將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以后臨床課的學習及創造性工作奠定結實基礎是病理學實驗教學的目的,如何進一步完善、提高病理學實驗課教學質量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徐筱紅.以問題為基礎學習教學法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7,27(2):81.

[2] 馬云,何淑雅,曹運長,等.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加強生物學科創新人才的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42.

[3] 周連君,莊緒德. 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J]. 中國成人教育,2006,12:21.

[4] 蘇敏,田東萍,楊棉華,等.病理學CPC開放式教學法實踐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0,24(5):52.

[5] 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等. PBL: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J].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2001,22(2):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毛片观看 | 三级网站国产 | 热之国产|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12 | 毛片在线视频观看 | 精品69久久久久久99 | 午夜性生活视频 | 一级特黄特黄的大片免费 | 久热中文在线 | 精品四虎|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全国最大色成免费网站 |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 欧美洲视频在线观看 | 99re99热|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 隔壁的放荡邻居在线看 | 免费特黄级夫费生活片 | 免费人成网 | 韩国福利一区二区美女视频 |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 国产欧美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 国产成人18黄网站免费 | 国产xxxxx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网 | 自拍偷拍欧美亚洲 | 免费在线视频成人 | 青青草国产 | 向日葵在线观看视频免费2019 |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天天干天天干天天插 |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我和闺蜜小敏在ktv被八人伦 | 欧美无遮挡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 免费亚洲一区 | 国自产在线精品免费 | 日韩看片 | 韩国美女爽快一级毛片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