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服務業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產業結構;產業規制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2
現代服務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它與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乃至構建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密切相關。其特征體現在“三新”和“三高”,即新生產方式、新組織形式、新技術、高附加值、高知識人才和高技術含量。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前景非常廣泛,但也面臨許多問題。國家“十一五”規劃也提到,要“大力發展面向生產者的服務業,深化細化專業化分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1]
一、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低
1.我國服務業發展總量不足,滯后特征明顯,與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明顯滯后于世界服務業發展水平。
2.從服務業就業比重來看,我國服務業吸納社會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都是最低的。但我國吸納就業的總量最高,勞動密集程度在世界罕見。每萬美元的就業吸納能力是這些國家的數十倍。
3.我國能夠享受服務的有效需求人口比例較低。在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下,城市居民相當一部分人處于最基本生活需求的邊緣,對服務業的需求還沒有達到相應的臨界點,導致服務業的需求不足,另外,農村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對服務業的許多產品幾乎沒有需求。[2]
(二)服務業結構問題突出
服務業與第一、二產業及服務業內部之間結構問題突出。目前,我國服務業發展結構問題突出,具體表現為服務業與第一、二產業之間的三大產業結構以及服務業內部行業結構。其中,三大產業之間的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偏低,這與錢納里等人提出的“標準產業發展模式”差距較大。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具體表現在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產出結構、就業結構以及投資結構上。產出結構和就業結構均表現為傳統服務業為主,現代服務業比重不突出的特征,目前我國服務業就業仍然處于傳統服務業為主渠道的內部自我調整時期,現代服務業作為吸納就業主渠道的作用還沒有發揮。傳統服務業仍將是服務業新增就業的主要來源。
(三)區域服務業發展不平衡
對于中國的省、直轄市、自治區來說,不論整個國民經濟,還是區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都需要服務業強有力的支撐和促進,區域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更離不開發達完善的服務業。但我國的省市區的服務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呈現出一種非均衡發展態勢。中國區域第三產業發展的水平、速度、規模在區域分布、城市和鄉村、沿海和內陸之間的非均衡差異非常明顯,綜合發展水平差別很大(最大差距達3倍多),各個區域第三產業發展之間的協調性也很差。[3]
(四)城市化進程慢
城市作為服務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城市化是推動服務業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但目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與世界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多少年來,盡管我國做出了種種努力,但城市化水平一直提高不快,國家的城市化發展目標不僅一直沒有實現,而且差距較大,對服務業有效需求的增長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加快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和城市化步伐,是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根本措施。
二、產業規制
(一)產業規制理論基礎
產業規制就是對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結構調整進行整體布置和規劃。基礎理論主要有:發展階段理論、產業結構理論、勞動地域分工理論、產業集群理論和各種不均衡發展理論,如區位論、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點―軸開發理論、梯度推移理論,以及一些優勢產業相關理論,如高新技術產業等。
產業規制理論與方法的現有研究,也證明了產業規制具有上述基礎理論:鄒軍在研究新時期的城鎮體系規劃時,指出其經濟、產業發展的理論主要是各種“發展階段理論”和“產業結構理論”,經濟空間分布理論主要是“增長極理論”、“點―軸漸進理論”等。汪宇明等也將“全球化、產業集群、產業轉移、勞動地域分工理論”作為城市工業布局總體規劃的基礎理論。顧朝林等在分析概念規劃的理論與方法時,指出“產業結構的重組、轉移和優勢產業選擇”是產業發展戰略的重點,理論依據主要有“產業結構理論”、“梯度轉移理論”、“主導產業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4]
(二)產業的規制一般方法
通過對若干典型規劃成果的分析,筆者檢驗并驗證了城市規劃過程中,產業規制有其規制方法:首先進行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分析,以明確當前產業問題和預測未來發展方向。其次根據全球、區域或周邊城市產業轉移、區域政策和本地產業特征等,分析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優劣勢。針對現狀和發展條件,提出產業發展的總體戰略,如結構升級、集群化、高技術化、區域協調分工等,并按一定標準確定優勢(或主導)產業及其戰略。最后,根據現狀產業分布和“發展連片,企業進園”等原則,確定“點、軸、帶、圈、片、區”的總體布局,或提出優勢產業布局意向,明確各產業類型及規模;有些則將產業布局任務交給空間部分。
三、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設計與產業規制
(一)打造服務業發展宏觀環境
首先我們要認真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傾力打造服務業發展的優勢宏觀經濟環境。服務業發展是勞動分工發展和深化的重要表現之一,服務業的發展必將成為衡量一國經濟總量的重要方面,打造服務業發展的優勢宏觀經濟環境,需要重點要處理好以下三對關系:
1.商品生產與服務生產之間的關系;
2.服務業的就業功能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3.市場化與非市場化之間的關系。
其次在處理好關系的同時我們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服務業發展投入機制。資本要素的投入對服務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引導各種國內外資本,不斷改善和提高資本投資規模與結構,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有利于服務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升級。
最后還要盡快建立和健全服務業統計指標體系,實現我國服務業統計指標與世界接軌。從目前情況看,由于服務業的統計十分復雜,有些部門、行業的增加值指標難以計算,這里既有理論問題,也有實際問題。要盡快建立必要的核算制度,充實統計機構,并同時提供有關資料。國家統計局、財政部應會同有關部門盡快研究第三產業各部門的統計指標和統計辦法,以早日建立和健全第三產業和國民生產總值的統計指標體系。[5]
(二)優化產業結構
優化產業結構,合理調整服務業與第一、二產業以及服務業內部比例關系。首先,合理調整服務業與第一、二產業的產業結構。鑒于我國的國情,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沒有辦法擺脫農業大國的現實,這就迫切要求我們解決好農村、農業與農民的“三農”問題。同時,我們又處在工業化初級階段,盡管我國的工業發展已取得巨大成就,與世界先進國家以及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建設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仍任重而道遠。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工業發展的資源約束還不是很明顯,但從更長的時間內則堪憂。因此,在確保農業與工業穩步發展的同時,保持服務業與其余產業的協調均衡發展,改變服務業發展滯后的局面就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實踐上,今后有步驟、有重點的發展占人口優勢的服務業,在最終消費型服務業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加快中間型服務業發展的步伐,一方面可以有力促服務業整體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協調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關系。
(三)協調區域服務業發展
第一,區域服務業發展要立足本地的資源稟賦條件,因地制宜,要尋求重點行業、重點地區的突破。區域服務業發展應該注意選取有助于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的服務行業,以盡快形成本地特色。例如,東部地區產業基礎好,服務業發展水平高,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種資源優勢,不斷提高服務業發展的水平與質量,積極參與國際服務業分工的大格局,使服務貿易與國際接軌,比如國際金融保險服務業、通訊業等。廣大中西部地區可以充分的借助本地的各種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包括特色服務業。比如,旅游資源是廣大的西部地區極具優勢的行業,可以通過不斷的拓展新景點、新路線,積極倡導旅游新概念,積極發展旅游服務業。依靠這種發展思路,選擇重點行業、重點地區突破,以點成線,以線成面,最終形成區域服務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促進區域服務業快速發展。[6]
第二,注意保持區域服務業與一、二產業的協調發展。由于不同地區條件差異,經濟發展不平衡,服務業發展也必然各有側重。東部地區第二產業發展水平最高,要充分考慮發展金融、保險、教育與綜合技術服務業;中部地區由于工業發展水平較低,因此,服務業的發展除了保持最終消費型服務業的穩定發展之外,還要大力促進中間型及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西部地區整體發展水平落后,因此,服務業的發展要重點發展保障居民生產生活行業,有效的保證人們生產生活的順利進行。
第三,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的高低從根本上要受服務消費需求的制約,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改善:
1.適當調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2.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增強農民和城鎮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
3.樹立正確的服務消費觀也很重要。我們要解放思想,樹立服務消費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促進身心健康的觀念,鼓勵中高收入階層擴大服務消費,只要是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的服務消費,就應大力鼓勵和提倡。
(四)加快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
當前,城市服務業發展在我國服務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全面提升城市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對于促進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國不斷提高城市化水平,需要實施積極的城市化政策:第一,修訂《城市規劃法》第4條“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提法,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益優先的原則,對不同地區、不同環境約束條件下的大城市確定不同的環境容量,制定不同的發展政策,如鼓勵發展、一般限制或嚴格控制等,避免一刀切的簡單化處理辦法。第二,對上海、北京、廣州、天津、深圳、大連、青島等處于沿海城鎮密集地區的核心城市,要通過調整行政區劃給予足夠的發展空間,在鼓勵有條件的中心城市向國際化大都市方向發展的同時,密切與周邊地區的經濟聯系,促進我國沿海地區幾個大都市帶的形成。第三,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包括城鎮的戶籍管理制度和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進程,也是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條件。
四、結論
通過以上的研究和分析,針對現代服務業和產業規制發展,筆者認為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著力開展:
1.打造服務業發展的宏觀環境;
2.優化產業結構,合理調整服務業與第一、二產業以及服務業內部比例關系;
3.協調區域服務業發展,立足本地的資源稟賦條件,因地制宜、尋求突破,同時注意保持區域服務業與一、二產業協調發展,縮小區域收入差異,增加居民收入;
4.加快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白玲,朱慧娟.論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服務業技術創新的實現[M].國際經貿探索,2004:13-16.
[2]朱春明.關于我國服務業發展中幾個戰略問題的思路[J].中國經貿導刊,2004(12):13-15.
[3]來有為.當前我國需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J].改革,2004(05):11-17.
[4]李慶楊,呂瑤.論現代服務業的作用及發展對策[J].集團經濟研究.2006(07):23-24.
[5]張國云.發展服務業是當今經濟轉型的戰略選擇[J].浙江經濟.2007(07):14-15.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現狀;對策
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后,全球產業發展出現嶄新的跡象,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現代服務業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集中體現其精髓的生產業部門的作用逐漸凸現。當今社會,現代服務業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一、現代服務業及其最新發展趨勢
1.辯證看待現代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是我國國內的提法,先后在黨的十五大報告、十五屆四中全會關于“十五”計劃綱要的決議以及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使用。在此之前,我國經常使用第三產業這個概念。
我國出現現代服務業提法的文件并沒有給出其明確的定義,在我國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中也沒有確認現代服務業的界定范圍。在國際上并沒有正式使用過現代服務業的提法,而是劃分為傳統服務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我國學者多數認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來自于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分工的專業化等需求,它既包括新興服務業,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其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
一般認為,與傳統服務業相比,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特征包括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等,具體可概括為“兩新五高”。[2]“兩新”指新服務領域和新服務模式。前者指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服務業突破了傳統的消費業的領域,形成了新的生產業等新領域;后者指現代服務業通過服務功能換代和服務模式創新,而產生的新的服務業態。“五高”包括高文化品味、高技術含量、高增值服務、高智力密集、高服務質量。此外,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的區分也是動態變化的。傳統服務業以新技術、新管理方法改造后可以轉化為現代服務業;舊時代的“現代服務業”因歷史推移而落伍也可能蛻變為新時代的“傳統服務業”;一個服務行業中同時存在著傳統部門與現代服務部門。
2.現代服務業的最新發展趨勢[3]
(1)現代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當前世界發達國家的產值和就業中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均達到了70%以上,已經成為其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
(2)現代服務業不斷出現分化與融合的趨勢伴隨著技術進步、生產專業化程度加深和產業組織復雜化,制造企業內部的設計、研發、測試、會計審計、物流等非制造環節逐漸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專業化服務部門,如商務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物流業等。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服務業和制造業的許多行業相互融合,產生了一批新的現代服務業行業。
(3)創新和創意在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當前,創意經濟正在全球范圍內以迅猛的勢頭興起。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價值已達到220億美元,并以5%的速度遞增,在一些國家增長的速度則更快,如美國達14%,英國為12%。
(4)服務外包成為現代服務業國際化轉移的重要途徑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測算,20世紀70年代初,服務業只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總量的1/4,但20世紀80年代之后,服務業的跨國投資逐漸成為國際投資的一種主要形式。
(5)品牌成為現代服務業核心價值的決定因素國內外的經驗都證明,沒有品牌的服務企業是沒有生命力的服務企業,沒有品牌的城市是沒有競爭力的城市。越來越多的現代服務業企業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紛紛加強品牌建設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6)服務制造業集群成為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美國,硅谷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超高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其完善的生產服務體系,為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提供各種配套的專業化生產的服務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遼寧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把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加以推進,相繼出臺了推進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專門成立了各級服務業委員會,各服務業相關部門都把加快服務業發展,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著力點,全省服務業得到長足發展。
振興以來,我省的服務業規模持續擴大,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由2003年的2487.85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5829億元,年均增長11%。隨著其發展規模的擴大,社會貢獻日益突出,2009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7.3%,拉動GDP4.9個百分點,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實現地稅收入707億元,占全省地方稅收的63.2%,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實現新增社會就業61.7萬人,占全省新增就業人數的53.8%,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重要載體;同時2009年遼寧省現代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79億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資的51.1%,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吸引外資的主力軍。
但是,從與發達地區的對比來看,我省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存在更多的不足:
1.現代服務業總體規模偏小,比重偏低
與發達地區相比,我省現代服務業總體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現代服務業已達到占GDP70%以上的水平。我國的發達地區現代服務業比重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如2009年北京市服務業比重為(75.6%)、上海(59.4%)、廣東(45.7%)、天津(45.3%)。與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地區的經濟結構相對照,遼寧服務業依然是全省經濟發展中的一塊“短板”。
資料來源:遼寧統計年鑒2010
2.現代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優,創新能力不足
與發達地區相比,我省的現代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夠優化。我省的服務業中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以批發零售業為代表的傳統成分較大的服務業,占服務業總量的比重為24%,而金融業占10%,科技研發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等占比不到5%。作為現代服務業核心的生產業發展明顯不足。從世界現代服務業發展趨勢來看,在現代服務業內部結構中,信息通信、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中介和專業咨詢服務、科技研發等生產所占比重不斷增加成為服務業的主流,在主要工業國已達50%以上。我國的發達地區現代生產業也已經成為現代服務業的主體。2007年北京地區生產業占服務業產值的55%,占北京市GDP比重接近40%,廣東分別為51.1%和22.1%,浙江分別為50.6%和20.5%;江蘇分別為48.6%和18.2%;山東分別為48%和16.1%。與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省現代生產業發展相對不足,占服務業比重和GDP的比重分別為34%和13%。(由于統計口徑的變化,最新的數據無法得到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趨勢)現代生產業發展不足,尤其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的高端服務業比重小就會導致現代服務業對其他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的滲透能力不強,難以支撐制造業的技術升級,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3.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于城市化進程,集群水平較低
現代服務業有兩個特點,一是絕大多數服務產品,即服務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同時進行,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應,即人口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服務企業才能盈利,才能作為產業來經營,這就是現代服務業往往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
2009年我省城市化率超過了60%,全國平均水平為46.6%,城市化水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我省的現代服務業卻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9年全國服務業比重為43.4%,我省為38.7%。可見,我省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于城市化進程。
國內外中心城市發展規律表明,現代服務業在中心區域具有高度集聚的特征,尤其是以金融和商務為主導的核心集群,往往在推動城市建設中扮演著主引擎的角色。
4.缺乏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
企業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主體,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快與慢、好與差,關鍵在于現代服務
業企業的發展狀況。一個區域現代服務業企業發展得快、競爭力強,那么這個區域的現代服務業就會發展得快發展得好。而我省缺乏規模型、有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企業。2010中國企業500強名單中,我省現代服務業中大商集團123位。另外,巨大的品牌效應對服務企業、行業、地區或國家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帶動作用。目前我省的現代服務業還缺乏國際知名品牌,對現代服務業的帶動力不強。
三、促進遼寧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思路對策
1.改革體制機制
第一就是深化社會事業改革,打破行業壟斷。繼續推進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改革。第二、促進制造業分工深化,加速生產業產業化進程。第三、建立和完善行業標準,加強對服務業的市場監管,可有效降低由于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道德風險和無序競爭,對現代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2.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
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是一個地區產業發展長期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這需要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進而提供有效的支撐:一是發揮大學等科研就夠的支撐作用,形成政府的支持、研究機構的科研開發、企業的推廣應用一體化的創新體系。二是培育科技創新中介服務體系。三是構建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體系。
3.培育和集聚服務業人才,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訓
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是當前遼寧省培養和集聚現代服務業人才的首要途徑。加快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應重點立足遼寧省產業發展需求,在專業設置上要突出實用性和實踐性。同時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建設具有先進水平的職業教育訓練基地。
4.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作用
整體來看,我省的行業協會由于歷史原因,依附于政府的官方色彩比較濃重,在行業治理方面的職能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我們還需要在政會分開上下功夫。應確立行業協會的獨立地位,對行業協會實行在機構、人員和財務等方面與政府部門的徹底脫鉤。明確行業協會獨立職能,界定政府與行業協會的職能邊界。調整行業協會結構布局,推進現有行業協會的重組整合。
5.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承接國際現代服務業轉移
遼寧在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方面也具有自己的比較優勢。無論生活業還是生產都有潛在的份額巨大的市場需求。遼寧人口眾多,且收入水平增長較快,對生活業的需求很大。遼寧是我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國際轉移客觀上為遼寧服務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拉動作用。許多制造業跨國公司轉移到新興經濟國家,在轉出國為其提供服務的服務業企業也隨之而來。因此我省要通過積極創造良好的引資環境,吸引國際現代服務業的流入,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管理模式,改造傳統服務業,拓展新興服務業,以提高我省服務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水平,提高現代服務業附加值。
6.加強集團化、品牌化建設
我省要依托有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收購、托管等方式,鼓勵引導企業做大、做強,發展一批大公司、大集團,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同時創新服務產品,服務方式,大力推進服務業企業自主品牌開發和建設,以品牌促發展。對確認的國家名牌產品、省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企業要加大扶植力度,比如重點培育東軟集團、大商集團、大連萬達集團、遼寧出版傳媒、大連商品交易所、聯合物流等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市場競爭力強的本地大公司。努力提升服務業的產業能級,增強服務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我省現代服務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1]張國云.服務崛起――中國服務業發展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蔣三庚.現代服務業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3]顧乃平,陶鋒.現代服務業知識干部讀本[M].廣東:公東經濟出版社,2010.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 制造業; 交互創新; 集聚化;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后,服務產業內部結構不斷變化,知識密集、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迅速增長,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增長點。特別是現代服務業領域進一步拓展,導致整個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
對于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關系的研究目前有以下四種流行觀點:(1)需求論;(2)供給論;(3)互動論;(4)融合論。上述四種觀點是隨著制造業的發展,產業的升級而遞進的。而關于現代服務業集聚化與制造業互動的研究主要來自和針對發達國家和地區。曲波遠、于慧芳等分別對比分析了紐約、東京以及我國北京、上海、香港等較發達地區現代服務業集聚現狀。韓明華指出,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環境下,發展現代制造業需要有與之相配套的生產業的有力支撐,而集聚是生產業發展的有效組織形式。學者林強認為分析不同區域和不同類型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互利關系,有助于探索特定地域單元中服務業促進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最有效路徑。那么,針對山西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國內外發展服務業的先進經驗是否同樣適用?如何探索出服務業促進制造業結構升級的有效途徑?
本文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根據山西省服務業和制造業空間集聚水平的測度,實證研究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這一研究在理論上將有助于彌補此前研究的不足,在實踐上可以為山西經濟快速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二、研究數據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山西省的服務業與制造業。為了能夠更加明確說明服務業對制造業效率的影響,選擇各行業的增加值作為其效率指標。數據來源于2002年~2010年《山西省統計年鑒》,由于統計年鑒中缺乏制造業的增加值,所以本文暫用工業增加值來表示制造業增加值,用第三產業的增加值來表示服務業增加值。
三、實證研究
為了能夠準確的說明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山西省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互動關系,本節嘗試采用計量回歸模型加以論證。
1.服務業對制造業效率的影響
為了能夠明確而簡潔地說明服務業發展對制造業整體效率提升的影響,直接采用最簡單的一元回歸模型,模型如下:
ΔM =α+βχ+ε(1)
式中:ΔM表示制造業增加值,是被解釋變量;χ為解釋變量,用服務業增加值ΔS表示;α、β為估計的參數,ε為隨機誤差項。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ΔM=6198.586+1.56ΔS+ε(2)
根據式(2),方程的擬合度非常好,R2=O.94,F值為109.37,顯著性水平小于1%,可以通過所有統計檢驗,解釋力很強。這表明制造業增加值與服務業增加值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符合預期。但兩者的聯系并不是非常緊密,服務業對制造業增加值的貢獻還不是很高,服務業促進制造業發展的功能未能充分體現。
2.制造業對生產者服務業的經濟影響
下面再以服務業增加值(ΔS)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制造業增加值(ΔM)作為解釋變量。建立如下回歸方程,用以說明制造業對服務業的帶動作用:
ΔS =α+βΔM +ε(3)
ΔS =132463.818+0.603ΔM+ε(4)
根據方程(3),回歸分析后得到式(4),以制造業為解釋變量,服務業為被解釋變量,回歸方程可以通過所有的統計檢驗,兩者相關系數達到96.9%,有很強的解釋力。這表明制造業升級對服務業發展有正向的促進作用,符合預期。當山西省的制造業增加值比重提高1%時,服務業的增加值平均提高0.603%。
實證研究表明,山西省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但相互間的投入和貢獻值還不高。這可能是由于山西省服務業因發展時間較短,規模較小,市場化率較低等因素造成發展緩慢,因而難以滿足制造業發展和升級的需求,而制造業本身迂回程度不高,發展水平低,處于國際價值鏈低端,無法對服務業產生強大的派生需求,從而帶動其發展。
四、討論
針對山西省現階段服務業和制造業互動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需要通過轉變生產方式和增加經濟增長點來克服經濟下行趨勢,而以服務業集聚作為核心內容的空間結構調整可以帶動經濟發展,同時,通過服務業集聚促進制造業的優化升級,也為實現第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要重點進行現代服務業的體制改革,制定有利于其發展的政策;其次,在國家政策基礎上,加快市場化進程,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的現代服務業;再次,山西要挖掘自身優勢,建設具有山西特色的服務業發展模式;最后,要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制造業向服務化方向發展,促進兩者的融合與滲透,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Eswaran, Kotwal.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7
[2]呂政,劉勇,王欽.中國生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基于產業互動的研究視角,中國工業經濟,2008(8):5~12
[3]曲波遠,大連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0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主成分分析;發展路徑
一、引言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壯大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日益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導性力量和贏得國家綜合競爭的制高點。重慶市近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已取得了比較可觀的成績,現代服務業正逐步成為促進其服務業產值增加的強大動力,這也成為了重慶城市發展進程中的一大閃光點。然而,重慶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不僅僅是與我國部分城市的發展水平相距甚遠,其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都亟待改善。
二、重慶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在現代經濟中,各國經濟活動中的一個共同的趨勢是――服務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并上升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重慶服務業規模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保持著高速增長,從2003年到2012年,重慶第三產業總值從1081.35億元增加到4494.41億元,翻了4倍左右。
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角度看,由于工業突飛猛進的發展,重慶市服務業的整體發展良好,但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卻不升反降,由2003年的31.3%降到了2011年的24%。盡管2012年又上升到30.6%,但與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美國78.6%、日本71.4%、德國71.1%、英國77.7%,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占GDP比重――印度60%、菲律賓57%,國內發達城市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北京76.4%、上海60%、天津47.0%相比,重慶這一指標仍顯得比較低。
不管是從重慶市服務業發展的規模的角度看,還是從服務業的整體所占GDP比重看,服務發展較為滯后,其制約了經濟的協調發展。
可以看出,盡管現代服務業的總產值與增長率都是在逐年上升的,但與其余幾個直轄市城市相比,重慶市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總體規模不大。
三、現代服務業的影響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
我們用人均GDP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假定現代服務業和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正相關的關系,用gdp來表示。
2.產業結構水平
使用第三產業增加值與GDP的比重來衡量產業結構水平,假定它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正相關,用stru來表示。
3.消費需求水平
用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衡量消費需求水平,假定它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呈正相關,用cons來表示。
4.單位GDP能耗
單位GDP能耗與現代服務業是負相關的,即單位GDP能耗的增加,會引起現代服務業發展比重的降低;單位GDP能耗的減少,會增加現代服務業的比重。用ener表示單位GDP能耗指標。
5.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是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本文選用城鎮人口比重來反映城市化水平,假定它與因變量正相關,用urb來表示。
6.國際化影響因素
本文選擇人均利用外資情況來反映國際化影響因素,該指標由實際利用外資數額除以經濟活動人口得到,假定它與因變量正相關,用inter來表示。
假定現代服務業因變量與6大影響因素之間存在以下關系:
其中,ln()表示對變量取自然對數,t=2003,…,2012,為常數項,至為系數,為模型的隨機誤差項。
利用SPSS軟件,將2003~2012年的因變量和自變量數據利用回歸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帶入式(1)中,得到以下結果:
Lnserv=1.192+0.128*lngdp+0.255*lnstru+0.032*lncons-0.24*lnener+0.003*lnurb-0.025*lnint(2)
a(1)=0.99*lngdp+0.162*lnstru+0.989*lncons-0.941*lnener+0.966*lnurb+0.963*lnint(3)
a(2)=-0.046*lngdp+0.984*lnstru+0.022*lncons+0.022*lnener+0.001*lnurb+0.056*lnint(4)
兩個主成分對模型的總方差解釋程度達到95.791%,表明兩個主成分完全可以代表6個自變量。
模型表達式(2)中,除去單位GDP能耗和國際因素這兩個自變量外,其他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都是正向的,與當初假定的一致。
四、結論
通過建模,確定了影響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因素,為我們確定現代服務業發展路徑提出了基本方向:
1.要以服務民生為宗旨
在考慮現代服務業發展路徑時,要重點關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就業及公共服務業,諸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搞好這些行業的發展,等于解除了后顧之憂,間接提高了生活水平,有利于解決民生大問題。
2.以城鎮化為重要載體
研究結果表明,城市化和服務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在現代工業社會,城市是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平臺,服務業的規模和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規模。(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參考文獻:
[1] 丹尼爾?貝爾.后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 龐毅,宋冬英.北京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0):42-45+82.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1
現代服務業指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產生,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它是伴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發展而出現的新型業態,是推動和促進工業、農業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自從“十二五”規劃以來,西安的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快速增長,在經濟中的作用不斷加強,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要使西安經濟快速有效增長,近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就必須要大力發展西安現代服務業。
本課題組采用層次分析法,對現代服務業的中的不同產業的競爭力進行分析,確定了不同的行業的不同類別。其中綜合優勢明顯、競爭力較強的行業包括: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有結構優勢但缺乏競爭力的行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新興但發展緩慢的行業:會展業,現代金融業。不同的類別的行業在產業結構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需要不同的策略發展。課題組把優勢明顯、競爭力較強的行業,具體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稱為典型現代服務業行業。本文通過分析西安典型現代服務業行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發展策略,以期使西安現代服務行業持續增長,促進西安經濟的進一步快速有效增長,實現西安產業結構升級。
一、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
(1)發展特點
西安物流已經形成了交通、運輸、郵政服務的立體物流網,經過幾年發展,物流企業規模日益壯大,營運能力不斷增強。西安已初步形成了以行業發展為特色,具有物流產業區域聚集特點的現代物流發展格局,國際港務區的物流功能框架已經顯現,西安市物流業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是西安市現代服務業中增長較快的行業,其增長速度高于陜西省平均水平。特別是隨著科技的投入,傳統運輸、倉儲、商貿流通企業向現代物流業轉變和工業制造業等產業部門主輔業分離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的涌現,全市現代物流框架正在形成;專業化物流業得到發展,物流產業形成區域特色;交通、運輸、郵政服務業成為物流產業的重要組成;物流企業集聚“內陸港”,港務區物流體系發展格局已經顯現。
(2)存在問題
西安市物流業迅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物流企業規模偏小,實力不足,總體經營能力較弱;多數物流企業只能簡單的提供運輸和倉儲服務,企業增值能力較弱;信息應用技術水平低,經營方式落后,現代物流行業的發展相對滯后;物流成本過高,制約了物流業的發展。
(3)發展策略
首先,加快公路等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提高陸運和空運之間協調與配合,增強其服務社會的功能,逐步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其次,進一步完善西安運輸信息系統,建立公共信息平臺和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使現代信息技術更快的在物流企業中應用。最后,通過物流企業兼并聯合、改制重組、整合改造等方式,使西安物流企業層次不斷提升,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專業化的現代化物流公司和配送公司。
二、文化產業
(1)發展特點
西安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84.03億元(快報數),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7%,2011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250.7億元,占GDP比重6.49%,較上年增長31.4%,占陜西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7.3%,文化產業增速連續三年平均達到25%以上。另外,作為全國教育大省,教育在陜西特別是西安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西安市現代服務業中增幅最大競爭能力最強的行業,其競爭力相對于陜西省平均水平而言優勢較為明顯。以盛唐文化為品牌的曲江新區、以文化創意產業為品牌的高新區、以印刷包裝為品牌的經開區、以生態旅游為品牌的灞生態區和城墻景區、臨潼文化旅游區、秦嶺北麓沿山文化旅游帶等七大文化產業板塊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2)存在問題
西安文化產業知名品牌較少,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不足,不具有市場競爭優勢。西安傳統文化例如書法、戲劇、影視、出版、民間文化等有很好的基礎,但西安對文化資源整合力度不夠,文化企業尚未建立相關文化產業集團,不能更好地發揮集團作用。文化產業引進民間資金和國外資金的能力足,投資方式和投資主體單一。文化產品對外宣傳不足,營銷手段不靈活,仍未形成能夠吸引人的眼球的鮮明特色,經濟效益難以顯現。人才機制不健全,產業缺乏與眾多專業人才之間交流的平臺,導致專業人才資源浪費、閑置、外流,阻礙了西安文化產業的發展。
(3)發展策略
西安首先應該充分發揮科技教育優勢,培養一批頂尖科技人才,成為各行各業的決策力量,打造一批知名教育品牌,形成西安教育品牌優勢,促進社會的發展;第二,創新發展多種教育模式,提升普通從業者的自身素質及執業素質,第四,充分發揮大學城集群優勢,加大科研與生產資源的整合力度,實現科技向生產的有效轉換,惠及廣大人民,創造社會財富,促進社會及行業的進步。西安需要擴大知名度,可以通過與其他城市或地區聯合的方式,也可以借助交易會、展銷會。重點培養幾個代表性企業,使之成為西安文化市場的主力軍和文化產業的重要投資者。建立健全文化市場門類,使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的流動更加合理。不斷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法規及制度,為文化產業提供完善法律氛圍。合理發展和有效整合現代文化資源,形成歷史文化資源和現代文化資源齊頭并進的發展局面。
三、信息產業
(1)發展特點
在“十二五”期間,西安信息產業發展迅速。目前,西安高新區已經擁有國家授予的信息產業領域基地和示范園區12個,軍民融合通信創新型產業集群列入首批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同時西安是我國重要的通訊、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的教育科研和生產基地,也是全國通訊產業六大基地城市和四大數據中心之一,是西部最重要的通訊交換中心和電子通訊產品的市場集散地。西安軟件產業快速發展,電信服務業平穩增長,廣播電視業蓬勃發展,電子商務逐步興起,數字內容創意產業快速崛起。
(2)存在問題
西安軟件業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人才結構性短缺的矛盾突出,加上國內發達城市對西安市現有的創作、設計等專業人才的吸引,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短缺。通信、計算機類產品生產和投資能力下降,電子信息產品由于市場競爭加劇,信息產品增產不增收同步發生。企業招商引資難度加大,部分企業產品老化,技術含量低、難以吸引外面資金投入,另一方面資產負債率高,財務狀況較差,融資難度大。
(3)發展策略
信息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競爭優勢直接關系到現代服務業的整體發展速度,因此,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加速其發展。一要加快國家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建設,興建大規模的軟件產業集聚區,積極培育和扶持一批軟件龍頭企業,重點培樣和發展一批能夠承接跨國公司服務外包業務的大型國際軟件外包骨干企業,加快建設服務外包專業園區和支撐平臺,重點發展高端服務外包,打造國家級研發服務外包示范基地。二要大力建設“數字西安”,鼓勵數字內容服務商在數字傳媒、文化娛樂、電子商務等領域開發,發展新型信息傳輸服務業,加強城市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三要加快發展數字內容創意產業,深層次挖掘西安歷史文化和信息資源,發展創意產業,完善創意產業園區,發揮集聚效應,進一步發展以數字媒體為內容的產業和西安動漫游戲創意產業。加快西安碑林動漫產業平臺建設,構建西安創意產業聚集區。四要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引進。利用西安高校、科研院所和培訓機構集聚的優勢,制訂現代信息服務業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規劃,加快培養一大批應用型現代信息服務業人才,鼓勵企業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對從業人員進行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積極引進國內外高端人才,吸引和聘用國內外高級人才,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西安創業,為其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
參考文獻:
[1]張淑媛.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市現代服務業發展戰略研究,碩士論文.
[2]耿雪鳳,周應萍.加快西安市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 (10).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創新績效;感知利益;感知風險
中圖分類號:f7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3)09001407
隨著服務經濟的興起,服務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當前已進入服務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尤其是以金融業、網絡購物、航空運輸和法律服務等行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需要不斷進行服務創新,才能提供更加符合顧客需求的新服務。現代服務業區別于一般服務業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具有更高的創新。因而,顧客在感知到更高利益水平的同時,還會感知到更高水平的風險。因此,在服務提供過程中,顧客會與企業進行積極地互動,主動參與到服務創新之中[1]。顧客是服務創新的重要來源,但以往的顧客參與理論只關注于服務的生產與傳遞過程,卻忽視了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過程,未能回答“顧客參與服務創新,進而提升創新績效的內在機制”問題。因而,本文關注于服務創新中的顧客參與,并結合現代服務業顧客的不同類型分別探討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機制。這是因為顧客參與在提升創新互動性的同時,也讓創新變得更加復雜,這無疑增加了服務創新管理的難度與風險。以顧客的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為依據,對參與服務創新的顧客進行分類管理將大大提升服務創新的績效,為服務創新中的顧客管理提供更為科學的借鑒依據。
一、文獻回顧
1.感知價值權衡理論
感知價值的核心是顧客所獲利益與付出代價的權衡,是顧客對可能產生效用的總體認知。顧客根據感知利益大小和感知風險水平的高低,得出綜合價值評價。因而,感知價值權衡理論證實顧客的決策過程是“利益”與“風險”雙向權衡的結果。
2.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理論
(1)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概念
“顧客參與”是在服務生產與傳遞的過程中,顧客所提供的資源及實施的行動。而“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為服務創新過程中服務企業與顧客間的合作,通過開發新穎的服務以滿足顧客的潛在需求[2]。carbonell等[3]將“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界定為新服務開發過程中服務提供者與顧客進行的互動。盧俊義和王永貴[4]將“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定義為在服務開發的各個階段,服務企業與顧客以成功開發新服務為目的的互動。根據以往文獻,本文將“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定義為:企業在新服務開發過程中為滿足顧客需求,以顧客提供資源及采取行動為基礎的互動。
(2)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維度構成
lengnick-hall[5]認為“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包括資源提供、共同生產、購買及使用3個維度。bettencourt[6]認為“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包括信息分享、合作開發及產品推廣3個維度。nambisan[7]提出“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包括資源投入、價值創造和產品使用3個維度。bendapudi和leone [8]提出“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包括用戶與系統開發的關系、溝通、親自動手、責任4個維度。fang[9]提出“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包括信息分享、共同開發2個維度。本文整合以上學者觀點,結合現代服務業的獨有特征,將“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劃分為信息分享、合作開發、使用與推廣3個維度。
3.創新績效理論
創新績效包括創新速度和創新程度兩個方面,創新程度和創新速度之間存在一個權衡機制[9]。carbonell等[3]認為創新績效的操作性維度包括技術質量和創新速度兩個方面。此外,gallan等[10]提出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會對創新績效產生顯著影響。顧客參與能幫助產品新穎度的提升,顧客參與和創新程度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同時,顧客參與會影響產品創新的及時性,大大縮短產品的開發
期。本文將創新績效分為創新程度和創新速度兩個維度,創新程度為創新服務的新穎程度;創新速度為創新服務研發和推廣的時間長短。
二、現代服務業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機制模型
1.感知利益對感知價值的影響作用
感知利益對于感知價值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顧客在選擇服務時,會同時考慮服務過程和服務結果。社會利益、技術知識和財務回報等都是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活動中可能感知到的利益。感知利益會對感知價值產生積極影響。感知利益水平越高,感知價值水平就越高。據此提出:
假設1:現代服務業顧客的感知利益(pb)對感知價值(cpv)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
2.感知風險對感知價值的影響作用
與一般服務業不同的是,現代服務業往往要滿足顧客的獨特需求,服務的個性化需求特征更為突出。因而,現代服務業的服務結果具備了更多不確定性,加劇了顧客的感知風險。顧客在接受服務時,可能產生較高水平的感知風險。作為顧客感知價值的權衡因素之一,感知風險對感知價值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故此提出:
假設2:現代服務業顧客的感知風險(pr)對感知價值(cpv)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作用。
3.感知價值對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影響作用
顧客參與受到內在與外在動機的雙重影響。其中,內在動機是顧客參與創新活動的主導因素。顧客會主動參與到其認為有價值的服務創新活動之中,不會為了沒有價值的服務創新活動而投入資源和精力。因而,感知價值是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活動的主要動因之一。隨著感知價值水平的提高,顧客會更積極地投入到服務創新之中。從而期望通過服務創新為其帶來更多價值,如更多的服務選擇、更高水平的產品判斷力及更低的價格等。只有顧客感知到較高的價值水平時,才會積極地參與到服務創新活動之中。因此提出: 假設3:現代服務業顧客的感知價值(cpv)對顧客參與服務創新(cp)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
4.感知利益對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影響作用
服務的核心利益是顧客進行行為決策時的關鍵考慮因素。感知利益會誘發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行為。服務對于顧客越重要,參與行為就越顯著。顧客不會為了其認為毫無利益的服務而提供服務創新所需資料并采取相關行動。同時,享受合作生產的過程,也是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重要原因。某些顧客甚至會不惜犧牲某種便利性,也寧愿參與到服務創新中來。因此提出:
假設4:現代服務業顧客的感知利益(pb)對顧客參與服務創新(cp)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
5.感知風險對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影響作用
因創新性而可能產生一定的風險是現代服務業的主要特征之一。當顧客產生感知風險時,會通過尋求降低風險的方法以減少服務結果的不確定性。顧客會通過參與服務創新以降低創新可能產生的不利結果,并提升可能產生有利結果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說,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是一種降低感知風險的行為,能幫助顧客對創新的過程與結果產生更為現實的期望。負面結果出現的可能性越大,顧客的關注度就越高,相應參與程度也越高。通過與服務提供者合作創新,顧客會感覺自己對服務結果具備了一定掌控力,對于服務的創新過程及結果也會產生更為深入的認識。據此提出:
假設5:現代服務業顧客的感知風險(pr)對顧客參與服務創新(cp)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
6.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
顧客知識是服務企業外部知識的關鍵來源,也是企業實施創新活動的主要依據。chan等[11]顧客參與是決定服務創新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盧俊義和王永貴[4]提出顧客參與有利于創新績效的改進。hoyer等[12]提出顧客與企業合作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顧客參與能夠實現顧客與企業在服務創新活動中的有效互動。最大限度消除顧客需求信息傳遞的障礙,將顧客的真實需求最直接地反饋給服務企業。充分的信息交流使創新結果更接近于顧客的創新期望,從而提升服務的創新程度及創新速度。據此提出:
假設6:現代服務業顧客參與服務創新(cp)對創新績效(ip)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
假設6a:現代服務業顧客參與服務創新(cp)對創新程度(id)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
假設6b:現代服務業顧客參與服務創新(cp)對創新速度(is)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
7.感知關系質
量的調節作用
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過程強調企業與顧客之間建立共同的聯結。通過服務創新提升創新績效,是以關系維系為基礎的。顧客參與服務創新能產生雙贏的結果,通過此過程能共同創造價值。企業通過與顧客共同分享創新經歷,與顧客達成對于創新目標的統一認識。維系良好的關系在創新管理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顧客對于企業的信任是影響顧客參與創新的重要因素。dabholkar和sheng[13]提出關系的建立能影響顧客的意識狀態及行為,對于顧客目標的達成有重要影響。在服務創新過程中,企業與顧客任何一方都無法完全行使控制權,因此要求雙方進行及時反饋與回應。據此提出:
假設7:現代服務業顧客的感知關系質量(prq)正向調節顧客參與服務創新(cp)對創新績效(ip)的影響作用。
假設7a:現代服務業顧客的感知關系質量(prq)正向調節顧客參與服務創新(cp)對創新程度(id)的影響作用。
假設7b:現代服務業顧客的感知關系質量(prq)正向調節顧客參與服務創新(cp)對創新速度(is)的影響作用。
綜合上述研究假設,構建現代服務業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機制模型,如圖1所示。
圖1現代服務業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機制模型
三、基于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權衡的顧客識別模型
服務創新需要顧客參與,但不一定所有顧客都要參與。因而,收集參與服務創新顧客的相關資料,以識別顧客類型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感知價值權衡理論,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作為橫縱坐標,進行顧客識別模型構建,如圖2所示。并根據此兩個維度上賦值的高低對現代服務業顧客進行識別,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8: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為依據,可
將現代服務業顧客劃分為感知高利益—高風險、感知低利益—高風險、感知低利益—低風險和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四類顧客。
圖2基于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權衡的顧客識別模型
四、樣本調研及數據檢驗
1.樣本調研
本文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現代服務行業進行調研,包括金融、快餐、航空、網絡購物、會計、旅游、快遞、電信、法律服務、醫療、電力、教育、酒店、廣告設計和管理咨詢15個行業。并將調研對象界定為曾參與過這些現代服務業服務創新的顧客。調研區域設定為經濟相對發達的北京、上海、天津和廣州等城市。
同時,為探討現代服務業顧客的類型分布,本文進行了大規模調研,調研共發放1 5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 112份。實地調研與網絡調研各發放問卷750份。其中,實地調研回收有效問卷558份,網絡調研回收有效問卷554份,回收結果較為理想。
2.信度與效度檢驗
對感知利益、感知風險、感知價值、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創新績效和感知關系質量的測量量表進行的信度檢驗,各變量的cronbach’s α 系數分別為0.84、0.75、0.82、0.84、0.89和0.83。可見,各系數皆超過0.7,表明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水平。
然后,針對顧客參與服務創新變量和創新績效變量分別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兩變量的kmo值分別為0.74和0.75,且bartlett檢驗結果皆顯著,表明測量量表適合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通過efa最終萃取出顧客參與服務創新變量的3個因子,與概念模型中界定的3個次級維度吻合。且萃取出的3個因子能解釋變量總方差的75.17%,因子分析結果理想。通過efa最終萃取出創新績效變量的兩個因子,與概念模型中界定的兩個次級維度吻合。且萃取出的兩個因子能解釋變量總方差的80.23%,因子分析結果理想。 3.結構模型的整體性檢驗與分析
針對模型中的研究假設,進行結構模型的整體性檢驗與分析,包括模型的整體擬合度檢驗和標準化路徑系數檢驗。“現代服務業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機制模型”的整體擬合度指標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指標皆符合評判標準,模型與樣本數據擬合良好。
進行模型的整體擬合度檢驗之后,對路徑關系假設進行檢驗,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除假設6b不成立之外,其余假設皆成立。這表明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創新速度沒有影響作用。
4.感知關系質量的調節效應檢驗
將感知關系質量引入模型,分別討論感知關系質量對于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和創新程度與創新速度的調節效應,如表3所示。結果表明,感知關系質量皆能正面調節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于創新程度和創新速度的影響作用,假設7a和7b皆成立。
五、基
顧客類型的模型檢驗
1.顧客識別矩陣分布
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為依據進行顧客類型識別。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皆由5個問項構成,且問卷采用7分量表。兩個變量的取值皆在5分—35分之間,中位數為18。因而,皆以18為分界,對現代服務業顧客進行識別。最終,第一象限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顧客為527人,第二象限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顧客為274人,第三象限感知低利益—低風險型顧客為98人,第四象限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顧客為213人。可見,第三象限分布的樣本數量非常少,這主要是由現代服務業的高利益與高風險特征所決定的。因而,本文僅就其他3個象限的顧客樣本分別進行結構方程模型的檢驗與分析。
2.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水平
對各類型顧客的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平均值及水平進行分析,總體的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水平包括3個問項,因而得分為3—27之間,如表4所示。
4.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對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綜合影響作用
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對于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綜合影響作用包括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綜合影響如表6所示。結果表明,僅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顧客的感知風險對于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綜合影響作用大于感知利益。
5.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
分別探討各類型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于創新程度和創新速度的影響作用,如表7所示。結果表明,對于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顧客來說,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于創新程度和創新速度皆具有正向影響作用。對于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顧客來說,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僅對于創新程度具有正向影響作用,而對于創新速度沒有影響。對于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顧客來說,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僅對于創新速度具有正向影響作用,而對于創新程度沒有影響。
6.感知關系質量調節作用
將感知關系質量引入模型,分別探討各類型顧客感知關系質量的調節效應,如表8所示。結果表明,對于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和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顧客來說,感知關系質量皆能正面調節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于創新程度和創新速度的影響。而對于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顧客來說,感知關系質量僅能正面調節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于創新程度的影響,而不能調節對于創新速度的影響。
六、研究結論及啟示
1.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是影響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關鍵因素
模型檢驗結果表明,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是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關鍵影響因素。其中,感知利益對于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并發揮了比感知風險更為顯著的作用。尤其對于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和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顧客來說,感知利益在對于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綜合影響作用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因而,提升現代服務業顧客的感知利益水平既可以直接提升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水平,也可間接通過感知價值提升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感知風險不僅對于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作用,而且會通過感知價值間接影響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感知風險對于感知價值具有負向的影響作用,而感知價值又會對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感知價值在感知風險與顧客參與服務創新之間承擔了中介作用。雖然,感知風險是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關鍵動因。但服務企業仍需將感知風險保持在顧客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如果感知風險水平過高的話,其仍會通過感知價值間接影響到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水平。從對于顧客參與服務創新的綜合影響來看,對于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顧客來說控制感知風險水平更為關鍵。
2.應特別關注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水平高的顧客類型
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作為依據,可識別出現代服務業顧客的四種類型。且四種類型的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水平存在顯著差異,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顧客的顧客參與服務創新處于較高水平;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顧客和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顧客的顧客參與服務創新處于中等水平;感知低利益—低風險型顧客的顧客參與服務創新處于較低水平。現代服務企業應對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水平高的顧客類型給予特別關注。
3.區分各類型顧客在服務創新中所發揮功能的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現代服務業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構成維度的重要程度存在差異。各構成維度的重要程度體現了此類顧客在服務創新活動中所承擔的角色與功能。對于感知
高利益—高風險型顧客而言,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構成維度的重要程度由強自弱依次為合作開發、信息分享、使用與推廣,此類顧客更多地承擔了合作開發的功能。對于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顧客而言,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構成維度的重要程度由強自弱依次為信息分享、使用與推廣、合作開發,此類顧客更多地承擔了信息分享的功能。對于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顧客而言,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構成維度的重要程度由強自弱依次為使用與推廣、合作開發、信息分享,此類顧客更多地承擔了使用與推廣的功能。
4.顧客參與服務創新不一定能提升創新績效
從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于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來看。對于整體樣本來說,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于創新程度具有積極作用,但對于創新速度沒有影響。針對各類型顧客的檢驗結果表明,對于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顧客來說,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于創新程度和創新速度皆具有正向影響作用。對于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顧客來說,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僅對于創新程度具有正向影響作用,而對于創新速度卻沒有影響。對于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顧客來說,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僅對于創新速度具有正向影響作用,而對于創新程度卻沒有影響。
5.注重客戶關系管理以發揮感知關系質量的調節作用
將感知關系質量引入模型中的研究結果表明,對于整體樣本來說,感知關系質量能正向調節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于創新程度和創新速度的影響作用。而對于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和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顧客來說,感知關系質量皆能正面調節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于創新程度和創新速度的影響。對于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顧客來說,感知關系質量僅能正面調節顧客參與服務創新對于創新程度的影響,而不能調節其對于創新速度的影響。這表明顧客的感知關系質量在大多數情況下發揮了積極的正向調節作用。因此,現代服務企業應通過有效的客戶關系管理使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成為提升創新績效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olsen,s. o.,mai ,h.t.x. consumer participation: the case of home meal preparation[j].psychology & marketing,2013,30(1):1-11.
[2]magnusson,p.r.,matthing,j.,kristensson,p. managing user involvement in service innovation[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3,(6):111-124 .
[3]carbonell,p.,rodriguez-escudero,a.i.,pujari,d. customer involvement in new service development:an examination of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26(5):536-550.
[4]盧俊義,王永貴.顧客參與服務創新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j].管理學報,2011,8(10):1566-1574.
[5]lengnick-hall,c.a. customer contribution to quality: a different view of the customer-oriented fir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3):791-824.
[6]bettencourt,l.a. customer voluntary performance: customer as partners in service delivery[j]. journal of retailing,1997,73(3): 383-406.
[7]nambisan,s. designing virtual customer environments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oward a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3):392-413.
[8]bendapudi,n.,leone,r.p.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co-production [j].journal of marketing,2003,67 (1):14-28.
[9]fang,e. customer participation and the trade-off between new product innovativeness and speed to market[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8,72(4): 90-104.
[10]gallan,a.s.,jarvis,c.b.,brown,s.w.,bitner,m.j. customer posi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s: an empirical test in a health care context[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3,41(3):338-356.
[11]chan,k.w.,yim,c.k.,lam,s.s.k. is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value creation a double-edged sword? evidence from profess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across cultures[j].journal of marketing,2010,74(3):48-64.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發展策略;江蘇
本文為江蘇省2009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江蘇服務業創新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09SJD790050)階段性成果,項目負責人:顧全根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當前江蘇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具體任務與保障措施研究
收錄日期:2013年3月26日
現代服務業是衡量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通常可劃分為四大類:基礎服務,包括通信服務和信息服務;生產,包括金融、物流、批發、電子商務、農業支撐服務以及社會中介等專業服務;個人消費服務,包括教育、醫療保健、住宿、餐飲、文化娛樂、旅行、居住、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務,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務、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醫療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務等。發展現代服務業對于江蘇省來說是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創造就業機會和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為此,江蘇省將在國家大的環境政策的指導下,根據江蘇省的實際情況,結合國家的現代服務業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制定江蘇省現代服務業發展問題戰略。這對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江蘇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江蘇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江蘇省服務業有較大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乃至我國部分發達省份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一)江蘇省服務業相對落后。江蘇省服務業產值雖然由1999年的4,577.47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15,825.18萬元,占GDP比重由1999年的35.6%上升到2008年的38.1%,但幾乎每個年度均落后于我國的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71%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二)服務業吸收就業比重不斷增加。江蘇省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從1999年的920.45萬人增加至2008年的1,771.23萬人,共增加了850.78萬人,而服務業從業人員共增加109.55萬人,比重由1995年的21%上升到2008年的38.1%,高于我國平均水平,這雖然說明江蘇省服務業已經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但仍遠遠低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三)服務業總體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由于缺乏先進的現代物流服務技術裝備和物流管理體系,物流成本相當高,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高達22%左右,約為美國的2.2倍;如此高昂的流通成本將成為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重大瓶頸。
二、江蘇省現代服務業發展具體任務
(一)強化現代服務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開發
1、現代服務業共技術研究開發。支持基于面向服務架構(SOA)的現代服務業共技術支撐平臺建設,支持可集成和重用的安全認證、在線支付、在線征信、計量計價、商務搜索、授權管理、責任認定等服務組件的研究開發,形成配套的服務及服務接口技術標準和符合性測試工具,為信息平臺互聯互通提供基礎技術條件,推動江蘇省現代服務業各領域持續、快速、和諧發展。
2、電子商務與物流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重點突破電子商務交易與平臺技術、客戶關系及供應鏈管理技術、現代物流過程優化與監控技術和電子商務及現代物流系統間的數據、應用、業務集成技術和標準規范,建設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公共服務和集成平臺。加大無線移動、射頻識別、智能終端等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改變制造與流通業的生產經營方式,降低中小企業電子商務與物流應用門檻,帶動江蘇省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科技的創新發展。
3、數字內容關鍵技術與平臺建設。以支持數字內容服務業態快速發展為目標,以內容交易為核心,重點研究數字內容版權保護與管理、數字內容智能分類和搜索、各種業務模式的交互和數字媒體內容轉換技術,建設數字媒體技術與虛擬現實系統開發平臺,支持數字動漫及數字影視創作、數字作品整合和營銷、面向公眾的內容綜合應用服務等。
(二)強化現代服務業關鍵技術推廣應用。圍繞現代服務業重大技術突破與行業應用,結合市場需求,在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數字媒體、制造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數字社區、信息化遠程醫療、數字旅游等應用領域實施科技服務示范,培育一批現代服務業龍頭企業。
1、電子商務服務科技示范。綜合應用電子商務交易、供應鏈管理技術,探索新型電子商務模式。大力發展第三方交易與服務、生產企業供應鏈信息交換和整合服務,形成具有行業特色的電子商務模式。通過應用示范,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
2、現代物流服務科技示范。通過現代物流信息整合及過程優化技術的綜合應用,探索新型物流運作與管理模式,廣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無線射頻識別(RFID)、移動終端等先進的物流技術,建設區域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務與應用平臺,面向物流企業,提供物流供需信息、服務交易、過程優化與跟蹤、信息系統外包等服務。優化物流資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基礎設施及裝備的利用率。
3、數字媒體服務科技示范。重點支持數字媒體內容的技術開發、系統集成與營銷運營平臺建設,圍繞動漫創作、數字影視、數字點播、網絡出版、互動影音內容聚合與服務等若干領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資質的龍頭企業,建設動漫產業基地。
4、制造業信息化服務科技示范。支持建立江蘇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服務聯盟,集成聯盟所提供的技術服務資源,圍繞企業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基于軟構件的企業業務流程重構服務、產品協同設計、工程分析、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網絡化辦公、咨詢與培訓服務等方面,建設基于應用服務提供商(ASP)模式的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跨企業的制造資源共享和企業間的設計、制造協作,提高企業和行業的信息化水平。
5、農業信息化服務科技示范。研究開發引種與良種推薦、合理施肥、節水灌溉、病蟲害綜合防治以及綜合栽培(養殖)調控等五大系統,構建網絡化、數字化的農業科技信息共享平臺。以建立全省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為目標,圍繞農業供應鏈管理技術、農產品流通裝備、農業流通信息技術、農業標準化體系等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研究開發,開展農村物流服務、農村配送服務、綠色農產品供應鏈、農村現代物流協同信息平臺等示范建設。
6、數字社區服務科技示范。以實現社區醫療、社區教育、社區安全、社區設施和社區人口等方面的服務資源共享與優化配置為目標,支持以現代通信手段和三維地理信息技術為支撐,基于網絡的社區管理與服務協同支撐平臺和智能化小區建設,為社區信息化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探索具有推廣價值的管理模式。
7、信息化遠程醫療服務科技示范。以醫療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務共享為目標,以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為依托,支持區域協同醫療共享平臺建設,探索建立以區域服務為半徑的包括社區、中、高級醫院為一體的三級衛生服務共享架構,使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最大化,培育服務于醫療、公共衛生以及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新型第三方醫療服務企業。
8、數字旅游服務科技示范。以風景區、旅行社、網絡票務和電子銀行為發展基礎,支持景區旅游資源數字化、票務和銀行支付網絡化協同服務等關鍵技術集成、標準規范的研究開發,在共技術、通訊服務基礎設施和旅游目的地營銷信息化平臺支撐下,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促進旅游目的地營銷信息化產業發展,探索具有推廣價值的服務模式。
(三)強化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能力。發揮市場優勢,整合現有資源與技術力量,促進現代服務業科技成果研究和應用轉化,采用開放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機制,鼓勵相關產業聯盟的形成和發展,開展現代服務業應用人才培訓與工程技術服務,健全政策、法規、培訓、咨詢、評估等服務體系。
1、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立足江蘇省區域特點和產業特色,以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為主線,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原則和思路,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科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科技文獻信息、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生物種質資源、知識產權、檢驗檢測、人口與健康、高性能計算中心等基礎性、公益性、開放性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根據江蘇省重點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在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工程、醫藥、新材料和能源、資源、環境、農業等領域,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和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平臺。
2、加快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政府扶持和市場導向作用,推動科技中介機構按照服務標準化、管理規范化、機制市場化的要求發展,使之成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重點支持一批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大學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特色產業基地等科技服務機構建設,進一步健全各級、各類技術市場和技術產權交易機構,在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技術咨詢、人才培養、特色產業培育等方面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江蘇省現代服務業發展保障措施研究
(一)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依據國家產業政策完善和細化服務業發展指導目錄,從財稅、信貸、投融資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一是落實省國稅局、地稅局和科技廳等對高新技術企業和軟件企業、技術轉讓和技術服務、創新載體與平臺以及創新資助等方面的稅收扶持政策;二是優化現有科技專項資金使用結構,積極支持現代服務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加強現代服務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相關地方政府和部門應通過相應的計劃進行配套支持。同時,加強與863計劃、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計劃、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科技計劃的銜接;三是統籌安排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服務機構相關計劃和經費,圍繞“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任務,切實提高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機制。推動企業成為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的主體,把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機制建設作為推進現代服務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主要手段,把引導企業創新發展模式和經營業態、拓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空間作為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各級、各部門要結合自身實際,研究制定相關措施,積極營造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圍繞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支持企業加強與國內外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培育一批現代服務業龍頭企業和以現代服務業先進技術、優秀軟硬件產品研究開發為主導的高新技術企業。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鼓勵、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開設相應專業課程,建設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與共性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相結合的研究中心,開展現代服務業重大理論與專業技術問題研究,為江蘇省現代服務業可持續發展儲備高級專業人才。制定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措施,鼓勵、倡導高校師生和廣大科研人員領辦、興辦科技服務機構。加大現有科技服務機構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多層次培訓、教育力度,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鼓勵支持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等科技服務機構,在支撐現代服務業的優秀軟件產品推介、咨詢、二次開發、集成、監理等各個環節,每年舉辦不同形式、不同類型、不同專業的培訓班,培養一支研發、管理、應用、服務相配套的專業人才隊伍。積極拓展對外合作交流渠道,加強專業人才引進和人才輸出培訓工作。完善科技咨詢師、科技評估師、項目管理師、技術經紀人等專業培訓和執業資質考核認定工作體系,努力培養一支高素質、高層次、懂管理、善經營、熟悉國際通行規則和慣例的科技服務專業人才隊伍。
(四)推進現代服務業標準化。將服務標準的制定與推廣作為江蘇省“十二五”現代服務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優先主題。通過科技計劃實施,支持企業牽頭或參與研究制定現代服務業通用數據標準、數據交換格式標準、交易流程標準、共標準、服務接口標準、服務質量和服務集成標準等標準規范,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與國家相關行業標準銜接、滿足江蘇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強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服務標準研究,開展工程技術文獻信息咨詢、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科技評估、技術交易和技術產權交易等科技服務標準化工作,為建立健全江蘇省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提供支撐。加大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步伐,引進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提高我省科技服務業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五)建立信用評價與績效考核體系。強化服務信用治理和信用結構建設,以服務誠信度、服務績效和社會認知度為重點,加快制定、推行相關指標體系與考核評價辦法。強化行業協會的功能,依托行業協會探索建立科技服務機構的信譽評價體系和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認定制度。支持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的建設,大力開展聯合征信與增值服務,促進信用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六)深化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加強科技服務業的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吸引國際知名機構參與江蘇省現代服務業發展,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提高江蘇省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擴大服務出口,支持有能力的服務企業到境外投資創業,參與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與合作。推動科技服務業的國際交流,通過產業融合、市場開發和人力培訓等多種途徑,在信息、技術、創業、投融資等領域開展長期合作。
主要參考文獻:
[1]楊映明,李利,劉柯宏.促進云南省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J].云南科技管理,2008.4.
摘要: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與變化,現代服務業在經濟活動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它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地方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目前河南省服務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促進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河南省服務業;現狀;問題;對策
圍繞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河南省正處在三化兩型社會加速發展時期。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盡快使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對河南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河南服務業發展現狀
(一)總體規模不斷壯大,企業實力增強。近年來,河南全省服務業增加值一直以高于10%的速度穩定增長。服務業總量居全國第九位,在中部六省居第一位。2011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4%。物流、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房地產業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5.6%,銷售額增長32.7%。特別是近年來形成了一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行業和企業,如以建設鄭州商貿城為契機迅速發展壯大的批發零售貿易業,對周邊地區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全國舉足輕重。
(二)內部結構持續優化,先進業態發展良好。河南大力發展服務業,積極支持重點服務業企業發展,持續改革,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傳統服務業比重不斷降低。2010年,全省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42.5%。金融、房地產開發、現代物流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河南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僅2009年一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達到39843.43億元。在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行業年均增長速度均在15%以上,勢頭良好。
(三)產業聚集效應初步顯現。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區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它對促進服務業內部創造相互需求,放大服務業輻射功能,推動服務業集約發展。全省服務業產業集聚區發展成效日益顯現,產業聚集效應初步顯現,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鄭州市的物流業、商貿服務業、金融業、科技信息等聚集效應非常顯著。
二、河南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從上面的分析可知,河南省的服務業有了了長足的發展,但相比全國和其他經濟發達地區,仍比較落后,與河南省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及中原經濟區建設“三化”協調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一)總體規模較小,在經濟總量中比重不高。河南省的服務業總量占GDP的比例多年來來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如2009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9%。比世界平均水平60%低很多,低于世界低收入水平國家36%的指標,僅僅相當于其90年代初的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3.52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位居下游,在中部六省中倒數第一。
(二)業內企業規模偏小,缺少龍頭企業。服務業企業規模較小,缺少品牌優勢和大型企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2009年全省100家服務業重點企業收入超過5億元的只有14家,在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中只有2家企業上榜。在中部六省倒數第一。企業競爭力和一些發達地區相比缺乏競爭能力。
(三)內部結構不合理,先進業態不突出。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先進業態的現代服務業如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雖然在服務業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由于基礎差、規模小、在總體結構中仍然水平較低。河南現代服務業結構不合理,影響制約著經濟的協調發展。
(四)聚集效應不顯著,拉動作用不明顯。雖然河南省服務業產業聚集效應初步顯現,但集群規模偏小,集群定位模糊,集群層級較低,集群內知名品牌缺少,品牌帶動力不足,等等,這一切都影響了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五)地區發展不平衡,整體提升能力弱。從全省各地情況來看,不管是服務業總量、服務業規模在GDP中的占比和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及服務業就業人數等方面各個地方差異較大,發展水平不平衡。如2009年,鄭州占全省現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了30.8%,南陽市僅為7.7%,個別城市由于經濟規模的原因甚至不到全省的1%。這種不平衡狀況對于河南服務業的發展和整體競爭能力的提升是一個不小的障礙。
三、河南服務業現代化改造的對策研究
立足于我省服務業發展的現狀,為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實現河南三化協調發展,遵循河南省服務業發展指導原則,河南省必須抓住當前機遇,以更加積極和開放的姿態,多管齊下,加快河南現代服務業發展,促進服務業的現代化改造。
(一)解放思想,解決觀念問題。實現快速協調發展,首先必須改變一些傳統偏見與思想觀念,強化對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重要性的認識,改變重產品、輕服務的偏見,準確把握服務業發展規律。其次,要理清發展思路,堅持工業強省、工業立省不動搖,并提高現代服務業的地位,使三大產業協調發展。大膽創新,銳意進取。
(二)深化改革,解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問題。體制改革的滯后與制度規章的缺位制約了現代服務業發展。河南省要加強制度創新,消除制度,不斷完善現代服務業的市場化機制。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有利于市場公平競爭的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運行機制,調整服務業管制框架及其政策,打破服務壟斷經營,引入競爭機制。
(三)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制定有力的政策舉措。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拓寬發展思路,不斷優化河南省服務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
1.加強規劃管理落實產業規劃布局。圍繞河南省各區域產業重點領域和重大技術方向,以重點功能區建設為依托,加快形成產業集群。發揮政策體系對規劃的支撐作用,研究和制定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產業政策、人才政策等優化政策環境,激發區域發展活力。
2.加快產業創新體系建設。主動對接國家或地區重大發展戰略和項目,鼓勵支持技術創新,實現資源的優勢整合和產學研互動。省地市聯動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升企業創新競爭力,加快構筑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3.引導產業聚集。集聚化是現代服務業提升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各級政府應加強主體規劃指導,引領和推動相關服務企業和機構向一定區域集聚集群,形成產業定位明確、集聚效應突出、能承載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產業載體。
4.優化服務功能,加強協調管理。加強服務政府建設,優化政府職能配置,形成透明、高效的行政體制和運行體制。加強依法行政,健全政府信息公開機制。
(四)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協調引領作用。引導現代服務企業在自愿的基礎上建立行業協會,鼓勵發展中介組織,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實現行業自律,化解行業危機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實現政府、中介組織、行業協會和現代服務業企業之間溝通聯系以及服務業各行業間的協調配合。
(五)提升現代服務業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企業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微觀主體,企業競爭力直接決定了服務業的競爭力。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擁有知名品牌、市場競爭力強的大型服務企業的培育力度,并充分發揮其帶動效應,增強服務業發展的生機與活力,走出一條依靠大企業、大品牌帶動中小企業發展的新路子,促進全省服務業更高層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袁金星:河南省現代服務業存在的問題、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企業活力2011-09
[2] 鄭松波:鄭州建30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計劃2016年建成﹝N﹞,大河報2012-06-18
[3] 顏廷標.服務業發展比較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關鍵詞:安徽省 現代服務業 產業集聚 生產業
國務院批準了“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力圖通過體制的突破來實現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省政府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作為安徽未來發展的五大主導產業之一,現代服務業在五大主導產業中的比重最大,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對于安徽省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的研究,有利于為當地現代服務業發展,更好地服務產業西遷和為當地經濟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安徽省現代服務業現狀
皖江經濟帶的發展將成為安徽工業制造業發展的發動機,而皖江城市帶的現代服務業將為其做好支持和配套的工作,也必然得到發展的契機。
(一)安徽省現代服務業呈現較快、平穩的發展
現代服務業規模是通過現代服務業產值和第三產業總產值進行比較得出的百分比。2007—2012年安徽省的現代服務業規模分別是45.5%、49.15%、49.22%、47.92%、48.35%、49.17%。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影響較大,金融、地產、商業服務發展速度較快,而知識技術密集型的信息技術、計算機、軟件、科研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安徽經濟發展的重點仍然是第二產業,這和國家鼓勵產業西移不無關系,自《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規劃》頒布以來,占GDP比重逐年提高,現代服務業作為服務制造業的重要一極,有必要保持穩定增長,確保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支持服務,強化經濟貢獻。
(二)現代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增強,但還具有很大的提升潛力
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經濟增長意味著工業主導向服務主導轉向,工業隨著生產率的提高吸納就業人口變得有限,而現代服務業的就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加。
2007—2012年安徽省的從業總人口數量一直呈現上升的趨勢,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也從1121.4萬人上升到了1448.6萬人,現代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上升速度很快,從172.2萬人上升到了232萬人。占比方面,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口占總從業人口比例不斷下降,第二產業從業人口占總從業人口的比例由于受到產業對接政策的影響呈現上升,第三產業總體也是保持著一個上升的態勢。占比充分體現出了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口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而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5%—16%之間,說明安徽省第三產業的發展結構還是以傳統和新興服務業并駕齊驅為特點。第一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一直在減弱,第二、三產業的就業吸引力不斷加強。但是第三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就業人口與其他發達省份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例如上海、廣東、山東等省市的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18%—22%的比例,而且這個比重還不斷提高中,表明安徽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還有很大提升潛力,現代服務業尚未進入穩定增長期。
二、基于CES模型安徽省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效應分析
(一)方法與指標
產業集聚效應是用于衡量產業集聚經濟大小的指標,它是產業集聚作用的表現。不變替代彈性生產函數(簡稱CES生產函數),被認為是測量集聚效應的較為理想的理論框架。CES生產函數的表達式為W=AQBLr,其中W表示工資,Q表示工業總產值,L表示勞動力投入,β是產出工資彈性,r是勞動力的收入彈性,A為系數。由于產業集聚經濟實質上是通過規模經濟的獲得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長期平均成本。德瑞米斯(P.J.Dhrymes,1965)根據不變替代彈性生產函數推導出規模系數h,h是規模報酬參數,用來衡量集聚效應的大小,它可以通過CES形式的函數求解出。德瑞米斯的規模效益是以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為條件的,因此有較大的適用性。
我國學者唐杰(1989)則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在實際測算中將CES生產函數改寫為下述方程:P=AQBKr,這是從城市層面對產業集聚經濟進行測算。其中,P為某產業部門實現的利潤,K為其某年份固定資產凈值,β為產出利潤彈性,r為固定資產占用的利潤彈性。此變式通過對某一地區利潤總額、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凈值等指標的回歸分析,測算該地區的集聚經濟效應,說明固定資產占用的效率與實現利潤的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固定資產占有水平提高,則每增加單位固定資產,就會引起成本上升,從而使集聚經濟效果h下降,其中,B作為產出利潤彈性,表明每增加單位產出所提供的實現利潤,r作為固定資產占用的利潤彈性,表明每增加單位固定資產所提供的實現利潤。①
(二) 集聚效應分析
1、安徽省現代服務業集聚的總效應
利用Eviews軟件對這些樣本數據(利潤總額、現代服務業總產值和固定資產凈值),進行分時段回歸,回歸結果如表1:
將所得數據代入公式■,就能計算出h值,具體h值如表2:
從表2所顯示的結果來看,1998年以來,安徽省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效應h值都是大于1的,說明安徽省現代服務業整體上存在報酬遞增,也就是存在著集聚效應,并且這種集聚效應在1998年到2008年是上升期,之后幾年呈下降趨勢,但集聚效應值依然大于1。
2、安徽省現代服務產業集聚內部效應分析
產業集聚作為一種經濟現象,是由若干個經濟因素構成的,各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促進了集聚效應的提高。一般地,h共由三個因素構成,即內部集聚經濟(ISE)、布局集聚經濟(LOC)、城市集聚經濟(UBE)。內部集聚經濟(ISE)是指某一部門內部企業規模擴大所引起的企業和整個部門長期平均成本的下降。這里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內部集聚經濟(ISE)用企業平均固定資產凈值加以測量,ISE=固定資產凈值/企業數。布局集聚經濟(LOC)是指受當地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的綜合影響,某一工業部門在一特定地區布局有可能獲得比在其他地區布局更大的集聚效果。用安徽省現代服務業所占GDP的比重與全國范圍現代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相比得出,城市集聚經濟(UBE)一般是指各產業部門在一定的城市內集中所帶來的長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收益,用來估計某一行業的企業之間能否充分利用同類工業企業集中布局所形成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集聚效應,一般可用一定時期內某一行業企業數的變化來表示。②
ISE、 LOC、 UBE計算的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發現:
1、安徽省現代服務業的ISE值不斷增大,說明安徽省現代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并且平均成本持續減少,是符合現代服務業發展趨勢的。
2、LOC值一直大于1,在1998—2008年期間不斷增大,保持一個比較高的值,而在2009—2011年期間則處于比較低的值,這說明安徽省現代服務業布局較好,一直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但是在2009年之后,這一區位優勢開始減弱。可能的原因是集聚區的建設依賴政府部門主導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例如信息通訊、醫療、樓堂館所、道路橋梁的建設。但是目前安徽省政府的公共基礎設施投入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投入力度有限,道路橋梁的資金需求量高,而當地的“土地財政”收入有限,制約了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二是投資的方向,安徽省的政府基礎投入更傾向于交通設施,因為這些投入見效快、容易出政績,而對于文化教育機構、市政投入力度就不大,造成投資結構的偏差。投入少、方向偏差使得現代服務業的產業集聚效果受限。
3、UBE的值在1998—2000年期間大于ISE值,之后一直小于ISE值,這說明一開始城市集聚作用比內部集聚作用明顯,而隨著時間的發展,行業內企業規模增大,外部集聚的作用越來越弱。說明安徽省服務業發展產業的關聯性很有限,無法形成強力的支撐。科研服務產業集聚區內擁有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然而其偏向于公益性的一面,對于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圍繞著市場需求的研究較少。說明生產服務業的集聚還需要很大的提升。
四、結論和建議
以上分析說明安徽省現代服務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政府一直比較重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但是并沒有促成一個良好的集聚效應,沒能把握好現代服務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產業的關聯性有限。
二是安徽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呈現較快平穩的發展,盡管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勢頭不及承接東部產能的制造業,但是現代服務業作為制造業的配套和支持,有著很大的潛力。
針對安徽省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定位不清、人才匱乏、投入有限和集聚水平不高的問題,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通過政府部門的扶持、改善現代服務業企業集聚的發展環境;
二是安徽經濟的支柱是現代制造業,而生產型服務業是制造業有力的支撐和配套,安徽省應加快提升生產型服務業效能,提升集聚輻射力。
三是發揮作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優勢,完善人才的培養引進機制,營造出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選拔機制,構建具有安徽省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區發展模式。
注:
①李濱.CES模型的浙江省產業集聚效應分析[J]. 經濟研究導刊,2010(5)30—32
②黃康,張福莉.基于CES模型的重慶市產業集聚效應分析[J].商業文化,2012(4)26—27
參考文獻:
[1]徐康寧. 當代西方產業集群理論的興起發展和啟示 [J]. 經濟學動態,2003(3)
[2]徐康寧. 產業集聚形成的源泉 [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Kemble,D. ,Wilkinson,F.ed.High—technology clusters networking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in Europe[J]. Ashgate Aldershot, 2000(2)12—20
[4]Lale Berkoz.Locational preferences of producer ser-
vice firms in Istanbul[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8(3)333—349
[5] Moulaert, F, Gsllouj. The locational geography of advanced producer firms: the limits of 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 in Daniels[J]. The geography of services Frank Cass,1993(4)
[6]甄峰等. 西方生產業研究述評[J]. 南京大學學報,2011(3)
[7]章義,趙惠芳,王沖.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安徽省現代服務業發展評價[N].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8]華興順. 安徽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路徑探討[J]. 理論建設,2010(3)
[9]李濱. CES模型的浙江省產業集聚效應分析[J]. 經濟研究導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