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對策;天竺山森林公園;福建廈門
生物多樣性包括所有植物、動物、微生物物種以及所有的生態系統和它們形成的生態過程,通常分為3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或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多樣性[1,2]。筆者對天竺山森林公園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以探討天竺山森林公園多樣性的特點及其保護對策。
1自然條件
天竺山森林公園位于廈門市西北郊,地理坐標為東經117°53′~117°57′,北緯24°35′~24°39′,東毗灌口鎮,南鄰東孚鎮,西連龍海市,北接長泰縣,距廈門市區36km,離漳州市區35km,至集美區、海滄投資區約10km。天竺山森林公園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23℃,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1℃,全年基本無霜。年均降雨量2 300mm,年降雨天數130d左右,雨水主要集中于4~6月,7~8月常受熱帶風暴影響。境內有溪頭湖、兩二湖、天竺湖、坑內湖、小龍潭湖等大小人工湖5個。天竺山森林公園屬低山丘陵地貌,山體為博平支脈,大致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山峰連綿起伏,海拔大多在700m以上。廈門市區最高山峰均分布于該公園內,最高峰天柱山海拔933m,為茂密森林所覆蓋;次高峰仙靈旗海拔916m,頂部巨石成群、形狀各異。公園成土母巖主要為花崗巖,土壤以山地紅壤為主,質地為黏質土或砂壤土,土層較薄,立地條件差。公園植被中,喬土層樹種以馬尾松為主,其次有杉木、相思樹、木荷等;灌木層主要有桃金娘、杜鵑、柃木、冬青、小葉赤楠、黃瑞木、黃梔子、鵝掌柴、野牡丹、亮葉圍涎樹、巖柃等;草本層主要為蕨類和禾本科植物,常見有芒萁、扇葉鐵線蕨、芒、五節芒等。公園境內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金錢豹1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蘇門羚羊、蟒蛇2種。
2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
天竺山森林公園原始植被幾近絕跡,現有植被多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其面積分別為1 658.87hm2和351.80hm2。植被類型層次結構簡單,且林下地被物較缺乏。鄉土植被缺乏,起源不清,影響遺傳性狀。樹種種類單一,針葉化和純林化嚴重,馬尾松面積為1 531.2hm2占樹種總面積的76.1%,占絕對優勢;杉木和硬闊也占一定比例,面積分別為262.73 hm2和216.73hm2。成過熟林所占比例最大,占林分面積的62.3%;其次為中齡林,占16.6%;幼齡林最少,占7.5%。野生動物種類貧乏,其生境條件較差。
3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
3.1進行功能區劃,恢復生物多樣性
森林公園建設基本上按照原林業部華東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總體規劃和原林業部調查規劃設計院總體設計,確定森林公園的功能分區。在保證森林公園各功能區建設的同時,將生態保護區和生態經營區中原始植被區(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劃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研究區,并計劃沿溪頭-兩二湖外圍建設秋色季相林帶。從生態系統水平上和人為與自然更新條件下,在風景旅游區內開展退化人工林生態更替研究,使已退化人工林(或單一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得以迅速恢復,使已失調的生態系統日趨平衡和穩定。
3.2發展混農林業,使森林保持喬、灌、草、蘚復層結構
由于自然植被群落具有長遠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而經濟效益在短期間不易立即見效,發展混農林業則可把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相結合,對于植被的恢復和保護具有深遠的意義,有益于森林保持喬、灌、草、蘚復層結構[3]。可充分利用森林公園空間組成多層結構,包括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的植物群落,提高系統的生產力及自我維持能力,減少病蟲害的侵襲。可結合森林公園景觀改造及林分、林種調整,實現用材林與經濟林、喬木與灌木、喬木與草本植物、林木與經濟灌木、草本植物的結合。
3.3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確立禁伐區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是就地保護野生生物資源的主要措施和有效途徑,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4]。在森林公園生態經營區和生態保護區內,把一切有保存價值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盡可能就地保護起來,對于相對面積小、具有當地特點、典型代表仙靈旗風景區外圍交通不便地塊的森林生態系統或天然林分應確定禁伐區,嚴禁人為活動,以減少干擾。
3.4從物種、遺傳基因等方面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
在森林公園綜合利用區內建立種子庫,在生態經營區建立標本園及植物園,將優良無性系及其他優良基因保存起來,保護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為改良林木品種、利用優良基因、提高林分產量和質量奠定良好基礎。同時,應注重對鄉土樹種挖掘和培養,鄉土樹種因其獨特的分布區仍以原始種狀態分布和栽植,有利生物多樣性保護。
4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林業部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保護司.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 李雙躍,胡妍妍,黃俊軒,等.城市水域生態景觀設計探討[j].華北農學報,2006(s3):140-143.
關鍵詞:氣候;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
自18世紀60年代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們為了更好的生存以及尋求更好的生活環境,不斷向大自然爭取生存空間、獲取生存資源,大氣環境已經發生了變遷。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不再只是局限于地表,而是擴張至大氣,將影響逐漸布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數據顯示,大氣中的CO2濃度已由產業革命前的280μmol?mol-1,增加到20世紀 90年代初的350μmol?mol-1,地球表面年均溫也隨之上升0.6℃。而由于大氣的變化,也同樣影響到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生態系統內各種生物的生活環境遭到破壞,進而對生物多樣性的穩定遭到破壞。因此,探討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及其內在機理具有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著手于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等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綜述。
1.研究背景與進展
能引起氣候變化的因素非常多,比如石油燃料的燃燒、汽車尾氣的排放等,其中均含有能污染大氣改變氣候的物質。迄今為止大家較為熟知的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時,會引發溫室效應,導致各項氣候問題的出現。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直接或間接引發的全球、區域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大量證據表明,由于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含量的增加,全球的平均溫度從1900年開始已經增加了0.8℃。且氣候變化越惡劣,物種滅絕的風險就越大。中國幅員遼闊、氣候條件較為復雜、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極易遭受氣候變化所引起的不利影響,因此清楚認識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所產生的影響,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2.氣候與陸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關系
2.1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它具有很高的生物生產力和生物量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圈的穩定,維護全球生態系統的功能平穩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森林生態系統與氣候變化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氣候的變化將在某種程度上對森林生態系統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影響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隨著氣候的變化可以發現,氣候不僅影響著森林的分布還影響著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有研究表明,北半球一些森林林線有明顯向更高海拔的區域遷移的趨勢。另外森林生態系統是眾多物種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當氣候變化超過了物種的遷移能力時,這些物種則無法抵御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惡劣影響,使其生命遭到威脅,甚至出現滅絕的可能性。據預測,氣候變化可能導致43%的物種消失,即大概5.6萬種地方植物和3700種地方脊椎動物將會滅絕。
2.2氣候變化對草原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草原生態系統是草原地區生物和草原地區非生物環境構成的,典型草原是溫帶內陸半干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草原類型,其植物主要為旱生和廣旱生多年生叢生禾草,中國的典型草原主要分布于北緯35°―55°之間。據調查,每年因春旱嚴重導致草原植物返青率平均下降10%一20%;樂馗珊凳溝猛寥浪分蒸發量大于降水量,鹽隨水分蒸發被帶到地表,使大量鹽分積聚于地表,進一步加劇了草原的退化。且當干旱發生時,草原土壤的蒸發量將遠大于降水補給量,植被的生長也會受到嚴重的限制。
2.3氣候變化對濕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濕地生態系統屬于水域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沼澤、湖泊、河灘、海岸灘涂、鹽沼及稻田等。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陸生種類組成,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物種遷移與演變活躍,具有較高的生態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氣候變暖會使濕地分布面積縮小,大片的蘆葦、苔草濕地退化為堿蓬地甚至鹽堿光板地。使大量生存在濕地中的物種受到嚴重的影響,尤其是水生生物,由于水比列的下降使其生存空間受限,同時水中的含鹽量增高,影響淡水生物的存活。除了水生生物,氣候變化還會引起其他生物群落的變化,甚至有的種群可能會逐漸消失,嚴重危害濕地中生物的多樣性分布。
3.展望
通過上述總結可以看出,氣候的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陸地生態系統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主體,必須得到及時的改善與防護,其中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其穩定發展是基礎。對于生物多樣性已經遭到破化的生態系統要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通過適應性調整,減輕生態系統的脆弱性,降低損失。但對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還需要從根源的環境保護做起,建立應對預案。在未來的幾年中,我們仍然將重視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積極與廣大人民群眾配合,合力改善現有狀況。讓大家清晰地認識氣候變化背后的嚴重性,自覺從身邊小事做起,保護環境,倡導綠色,旨在建立一個良好的氣候環境,創建一個穩定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顏廷武, 尤文忠. 森林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綜述[J]. 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2010, 30(12):70-73.
[2]趙慧穎. 氣候變化對典型草原區牧草氣候生產潛力的影響[J]. 中國農業氣象, 2007, 28(3):281-284.
[3]牛建明. 氣候變化對內蒙古草原分布和生產力影響的預測研究[J]. 草地學報, 2001, 9(4):277-282.
[4]於P, 許紅梅, 尹紅,等. 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和海岸帶地區的影響解讀[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4, 10(3):179-184.
[5]王春磊, 晁暉, 孫迪. 氣候變化對中國草地生態系統的影響[J]. 河北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1): 127-130.
[6]倪健. CO_2增濃和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J]. 大自然探索, 1998(1):1-6.
生態系統健康評估成為21世紀生態系統健康研究的核心內容。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的評估研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森林健康是森林生態系統健康和恢復的簡稱。對林業而言,森林健康是一個新的術語,是國際上森林健康討論的基礎性內容。現有文獻當中,對森林健康的定義有許多種不同的理解(趙良平,2007),是因為各個定義的立足點不同。因此對森林健康的理解和闡述有著本質的不同(曹國江,2007)。
一部分學者(Alexander等,1999;Covington等;1997;Richard 等,1997)認為,森林健康最早是指如冠層稀疏,不正常脫葉,葉子卷曲,脫色,大面積死亡等森林衰退的現象,以及風折、多發森林火災、病蟲害人和工林雪壓等現象。而到了后期,許多學者開始研究森林在受壓狀況下的直接變化,并且將研究的范圍從個體森林群落擴展到區域和國家范疇。
從森林健康的研究內容來看,20世紀90年代之前,關于森林健康的相關研究主要涵蓋了物種多樣性保護、森林資源的持續管理和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 能 的 變 化 等(Society of American Foresters,1993)。從干擾的形式研究來看,包括病蟲害、空氣污染、林火、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特定問題。從空間尺度研究來看,現代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的研究范圍和對象包括森林群落、森林生態系統、林分以及森林景觀(肖風勁等,2003)。從管理的相關研究來看,包括了森林的森林經營、森林的利用和恢復。從對森林生態系統特點研究來看,包括了森林生態系統活力、承載能力、恢復力、組織力(Allen Eric,2001)、服務功能(Aamlid等,2000)。
隨著研究的不斷進展,近年來中國學者也開始關注和參與了森林健康的相關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徐燕等(2005)對森林健康從3個層面進行了解釋:一是從生態系統層面來看,健康的森林是充分發揮動物、植物、和物理環境的平衡的生態系統;森林健康應強調生態功能為主要功能的綜合效益,強調生態狀態和過程以保證實現潛在的對森林的多種目的,而不應過分關注木材產量,在此基礎上,實現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目標。二是從目標角度來看,森林生態系統理想的健康狀態是,非生物和生物對森林的影響不會威脅現在和將來的森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需求。這看似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但卻強調了未來性,實質上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三是從綜合角度來看,森林生態系統健康是指森林既能夠維持其復雜性,同時又能滿足人類需求的森林生態系統的一種理想狀態;與之相近的觀點認為(甘敬,2006),森林健康實質上是森林生態系統既能維持多樣性和穩定性,同時又能持續滿足人類對森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需求的一種狀態,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載體。森林資源管理的目標不應該僅僅指的是木材以及各種林副產品,還應包野生動物保護、森林游憩、木材資源、水源涵養、放牧等森林的多種價值和用途。健康的森林并非就一定沒有枯立木、沒有瀕死木和病蟲害等,但它們一般均在一個較穩定的水平上存在,它們能夠保持森林結構的穩定,維護健康森林中的生物鏈和生物的多樣性。高均凱(2008)等綜合中美森林健康合作項目的實踐以及對近年來林業生態建設的系統思考,認為現代社會條件下森林不僅具有自然屬性、經濟屬性,還具有基礎設施屬性;而健康的概念具有社會性、多維度等特點。進而提出森林健康的定義為:即森林作為一個結構體,保持自身良好存在和更新并發揮必要的生態服務功能狀態和能力。
2關于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研究
美國林務局將森林健康監測、森林資源調查和森林健康的評價相結合設立了森林健康評價指標體系。這一體系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林地生產力維護、水源涵養、森林生態系統健康與活力土壤保持、全球碳循環等6個領域的多個指標。其中,森林健康與活力是指狹義的森林健康,由3個指標組成:基本生態過程(如種子傳播、土壤養分循環、授粉)以及生態連續性(檢測到重要的功能性物種如喬木、附生植物、真菌、線蟲、黃蜂、甲蟲等),發生改變的森林面積和比例及超過某些干擾因素歷史正常范圍的森林面積和比例,受嚴重的空氣污染或足以造成傷害的紫外線影響的面積和比例(John W,Coulston,2005)。
實際上,這一指標體系是在剔除了法律政策框架部分標準體系之后,直接采用蒙特利爾進程中關于森林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作為森林健康指標體系(曹國江,2007)。
國內許多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劉苑秋(2001)對人工恢復和重建的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進行了特定的研究,提出這類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應該包括生物多樣性、土壤健康指標、生產功能健康、環境健康等。李金良、鄭小賢等(2004)對北京市水源涵養林健康狀況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草本層蓋度、灌木層蓋度、枯落物層厚度、年齡結構、林分蓄積量、病蟲危害程度物種多樣性、群落層次結構、林分郁閉度等9個評價指標。有學者采用健康距離法評估森林健康狀況,并基于自然—經濟—社會的框架,設計了生物多樣性、物質流、能量流、彈性維持力、組織結構;社會健康度、社會化水平、社會環境等健康成分、價值產出、經濟投入;并具體到林窗和不同年齡結構的斑塊、國際保護運動的力量和影響、林分垂直層次等64 項具體指標(陳高等,2004)。有學者認為,森林健康評價應從生態、生理、環境以及氣象等五個方面進行,并將指標體系的構成相應地設計為生態要素:生物多樣性、植被結構、植被類型、郁閉度、死亡率、林齡結構;生理要素:呼吸速率、NPP、光和速率;脅迫要素:污染災害、病蟲災害、氣象災害;環境以及氣象要素:年均降水、有效積溫、總輻射等19個評價指標(肖風勁,2003)。周立江(2008)基于對森林健康內涵、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在分析我國森林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區域森林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共包括5類20項指標組。
(1)森林生態系統健康與活力評價:森林資源與布局,森林質量,森林安全,退化控制與恢復重建。(2)森林生物量及碳匯能力評價:碳貯量,碳循環能力。(3)森林生物多樣性評價:物種與遺傳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景觀多樣性。(4)森林功能及價值的評價:森林水土保持功能,森林水源涵養功能,防風固沙及荒漠化防治能力,農業水利的生態安全,人居環境,社會經濟效益。(5)森林健康社會支持能力評價:法規、制度的建設,經濟政策,經營機制,經營水平,社會參與能力及生態文化建設。
3關于森林健康評估方法的相關研究
Mageau 等(1997)較早提出了森林健康評價的價值評價趨勢模擬法。這種方法將多時間尺度、多空間尺度有效結合與互補,使用網絡分析、模型模擬和信息技術等多樣化的技術手段,評價森林健康狀況。此后,中國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陸凡等(2003)提出了VOR評價模型,該模型的評價對象的尺度可以從全國尺度到某一地塊的林分尺度。陳高等(2004,2005)在對小班尺度的森林健康狀況進行評價的研究中提出了健康距離法(HealthDistance,HD)、綜合構成指數法(Integrated Com posed Index,ICI)。肖風勁等(2003)參考生態風險評價的方法,認為森林健康風險評價包括危害性分析以及風險綜合評價、風險源分析與暴露等部分,并從可持續性、穩定性、和結構、功能完備性出發建立的評價模型。對全國的森林健康風險進行了總體評價研究結果表明,西南和東北地區森林健康指數較高,但由南向北健康指數逐步降低。張志誠等(2003)對典型脅迫的生態系統健康理論模型進行了探討,并總結出有害生物脅迫下生態系統健康的理論模型(王晨,2009)。
4對相關研究的評價
森林健康問題受到關注開始于歐洲和美國,因此這些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目前的先進研究水平。因為重點關注的森林受害類型不一樣,美歐的研究發展歷程并不相同(王彥輝等,2007)。
20 世紀 70 年代,由于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森林受到了大面積酸雨危害,導致林木生長力衰退、樹葉變色、冠層稀疏、甚至林木死亡,因此成為當時普遍關注并延續至今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對全球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覺醒和事業發展起到了劃時代的推動作用(王彥輝等,2007)。從1983年起,德國就率先開始了森林健康(受害)監測,并很快擴展形成了覆蓋歐洲的監測網絡。德國等歐洲國家提出了具體的監測與評價技術和評價指標體系。
美國森林資源,特別是一些生態環境已發生變化的森林長期受病蟲害、干旱、火災的威脅。因此,美國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森林健康概念。在20世紀60~70年代,美國防治森林病蟲害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70年代末又發展了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適當調控生態系統的各種物理環境、生物區系、寄主的抗病性、病原物的生存和繁殖等的“病蟲害綜合治理”新概念,使病蟲害損失及數量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形成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90年代開始,明確提出了森林健康的思想,將火災防治、森林病蟲害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高度。2003制定了全國森林健康戰略,還對森林健康進行了立法,提出了“森林健康關系人類未來”的理念,成為森林管理過程中一條始終貫穿的原則,森林健康理念已在全國形成共識。
美國以前主要強調河岸帶恢復、林火、外來有害生物、生物多樣性等四個森林健康問題,最近又變化為荒地減少和無控制的森林游憩、林火和可燃物、外來有害生物入侵。而德國等歐洲國家,則主要針對工業污染導致的酸沉降對森林的影響,以及人工恢復的森林風折、雪壓等抵抗力降低的問題(高均凱,2009)。
歐美上述研究的不同在于,歐洲更多強調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森林損害,美國更多強調火災和病蟲害對森林健康的影響。其實,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目前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評價技術和森林健康監測指標方面,而對如何維持和調控森林健康,還只處在經驗總結的階段,仍缺乏理論性地系統研究。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
一、前言
一般而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分為“就地保護”(insituconservation)和“遷地保護”(exsituconservation)兩種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補充措施。普遍認為,生境的“就地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為有力和最為高效的保護方法。就地保護不僅保護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種個體、種群或群落,而且還維持了所在區域生態系統中能量和物質運動的過程,保證了物種的正常發育與進化過程以及物種與其環境間的生態學過程,并保護了物種在原生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種內遺傳變異度。因此,就地保護在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三個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護,它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根本的途徑。
就地保護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有效管理,從而使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的人為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廣,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的自然保護區8619個,面積達79226.6萬hm2,約占全球土地面積的6%。中國自然保護區始于l956年建立的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經過近40年的努力,全國已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763個,總面積6818.4萬hm2,約占國土面積的6.8%,其中,與保護生物多樣性有關的生態系統類和野生生物物種類自然保護區717個,面積6607萬hm2。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保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中國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現狀與評價
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分為森林、草原與草甸、荒漠、內陸濕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個類型,已建自然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共433個,面積4703萬hm2。
2.1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中國地域遼闊,森林類型很多,分布很廣,森林面積13370萬hm2。據研究,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共分27大類460個類型,而森林生態系統就占了16大類,約185個類型。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開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多半是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至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371處,面積1429萬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l80個,面積337.8萬hm2。兩者面積合計1766.8萬hm2,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3.3%。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的建立不僅有效地保護了大量的森林資源,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各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態系統,在科學研究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已建的森林類型保護區不僅數量較多,為全國自然保護區主體;而且分布較廣,遍布全國所有林區和生物地理區域,代表著各種森林植被類型。比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護寒溫帶針葉林的黑龍江呼中保護區;保護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的黑龍江豐林、涼水保護區,保護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的遼寧白石砬子、醫巫閭山,河北霧靈山,河南老君山等保護區;保護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林的河南雞公山、安徽馬宗嶺等保護區;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安徽古牛降、清涼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岡山,湖南公山、壺瓶山,廣東鼎湖山,廣西大明山,四川縉云山,云南哀牢山,察隅等保護區;保護熱帶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雙版納,海南尖峰嶺、白水嶺、五指山等保護區。此外,我國還建立了一批保護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帶譜的保護區,如吉林長白山、陜西太白山、湖北神農架、貴州梵凈山、云南高黎貢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護區。我國森林類型自然保護區已初步形成全國性網絡,具有一定的基礎,但與我國森林資源和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雖然自然保護區面積已占森林面積的13.92%,但與我國林業用地面積相比,僅占林業用地面積的6.72%。在保護區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布比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廣東等省,自然保護區面積與其森林資源擁有量還不相適應,有待加強。此外,大興安嶺林區和黃土高原、太行山地區水源涵養林區的自然保護區建設也有一定差距。
2.2草原與草旬生態系統的保護
我國草原資源十分豐富,現有草地約17300萬hm2,占國土面積18%,主要分布在東北西部、內蒙古、黃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區以及青藏高原。草原類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類。我國草原和草甸自然保護區建設起步較晚,發展也較緩慢。至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14個,面積137.8萬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4.4萬hm2。兩者面積共計142.2萬hm2,約占我國草地面積的0.82%。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護草甸草原的黑龍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護區,保護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內蒙古錫林郭勒保護區;保護干草原生態系統的寧夏云霧山草地保護區;保護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鞏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護區。我國擁有廣大面積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眾多,并孕育了比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然而,已建的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不僅數量偏少(僅占保護區總數的2%),而且面積也很有限(亦僅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態系統至今尚沒有建立自然保護區。另外,從草地資源保護的角度看,現有保護區也遠遠不能滿足我國草地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的要求。
2.3荒漠生態系統的保護
我國荒漠面積約192OO萬hm2,占國土面積的30%左右[6],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和青藏高原。主要類型有草地荒漠、典型荒漠、極旱荒漠以及高寒荒漠。我國荒漠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到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此類型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3006.7萬hm2;另建有荒漠生境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560.2萬hm2。兩者面積總計3566.9萬hm2,占我國荒漠總面積的l8.58%。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護原始高寒荒漠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動物的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保護高寒荒漠、高寒草甸和珍稀野生動物的羌塘保護區;保護極旱荒漠生態系統的甘肅安西自然保護區,等等。我國已建的荒漠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雖然數量不多,僅占保護區總數的1%,但面積很大,占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45%。這些保護區的建立對維持和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保護野生動物和植被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荒漠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荒漠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特別是西北地區將是21世紀我國能源和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因而當前更要注重荒漠類型保護區的建設,盡可能多地劃定一些保護區。另外,由于荒漠保護區面積大,難以封閉管理,因而要采取特別措施,加強對已建保護區的管理,禁止在保護區亂捕濫挖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要阻止保護區內非法采礦活動。
2.4內陸溫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的保護
內陸濕地和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澤。我國湖泊、河流眾多,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蒙新地區和云貴高原;沼澤主要分布在東北山地、三江平原和川西若爾蓋高原等。內陸濕地和水域總面積380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4%。我國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始于70年代后期,目前已建自然保護區16個,面積91.6萬hm2;另建有內陸濕地和水域生境的珍禽、候鳥、水生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64個,面積675.4萬hm2。兩者面積合計767萬hm2,約占我國內陸濕地和水域總面積的20%。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保護區有:保護原始沼澤生態系統及珍禽的黑龍江洪河保護區;保護高原濕地的貴州草海保護區;保護湖泊生態系統和珍禽的內蒙古達賚湖、吉林查干湖、云南茨碧湖、瀘沽湖等保護區;保護河流生態系統的海南文瀾江、四川通江諾水河等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滯納洪水、抗旱排澇、凈化水質和調節氣候等功能,并且還是許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與繁衍場所。但濕地生態系統也具有脆弱易變的特點,易受自然條件制約和污染影響。目前,由于鄉鎮工業污染日益嚴重,許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響到人體健康。因此,應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的建設,而目前濕地類型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都偏少。我國河湖眾多,類型豐富,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面積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個,此類型保護區的發展潛力很大。
2.5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的保護
我國瀕臨太平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近海水域縱跨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區。面積達470多萬km2。大陸岸線長達1.8萬余km,近海有5100多個島嶼。我國近海因地域差異形成許多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如河口、港灣、紅樹林、珊瑚礁、島嶼和海流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到1993年底,我國已建立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25個,面積37.8萬hm2;另建有海洋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31個,面積336.3萬hm2。兩者面積374.1萬hm2,分布于從鴨綠江口到北侖河口的海岸沿線和近海海域。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保護區有:保護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海南三亞、臨高角等保護區;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海南東寨港、青瀾港,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廣西山口、北倉河口、福建龍海等紅樹保護區;保護海涂濕地等保護區;保護島嶼生態系統的海南萬寧大洲島、浙江南麓列島等保護區。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近海海域面積相當于陸地面積的l/2,隨著海洋國土意識的不斷加強,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將逐年增加,海洋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劇。與其要求相比,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存在較大差距,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面積上都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三、中國野生生物物種的保護現狀與評價
中國是世界上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動植物種類約占全球動植物區系的10%左右。由于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特別是自第三紀后期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未受冰川覆蓋的影響,保存了許多在北半球其它地區早已滅絕的古老孑遺種類,特有種、屬也很豐富。加強中國野生生物資源的就地保護將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巨大貢獻。我國野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建設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充分發展。至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野生生物類自然保護區284個,面積1904.1萬hm2。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257個動物種和類群以及國務院環委會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354個植物種的大多數都已得到有效的就地保護。
3.1野生動物的就地保護
在284個野生生物類保護區中,有214個為野生動物類型,面積1800.l萬hm2。其中:——保護陸棲哺乳動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保護大熊貓的四川臥龍、唐家河,甘肅白水江、陜西佛坪等16個保護區;保護金絲猴的陜西周至、芒康等保護區;保護東北虎的黑龍江七星粒子保護區;保護亞洲象的云南南滾河保護區;保護長臂猿的海南壩王嶺保護區;以及陜西牛背梁羚牛保護區,海南大田坡鹿保護區等。
——保護水生哺乳動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湖北長江新螺段和天鵝洲兩白暨豚保護區;廣西合浦儒艮保護區;新疆布爾根河貍保護區;遼寧大連斑海豹保護區等。
——保護以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浙江尹家邊揚子鱷保護區;廣東惠東海龜保護區;新疆霍城四爪陸龜保護區;江西潦河大鯢保護區;遼寧蛇島保護區等。
——保護珍禽及候鳥的代表性保護區有: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遼寧雙臺河口、江蘇鹽城、申扎、云南會澤、甘肅尕海等鶴類保護區;山西運城、山東榮城、新疆巴音布魯克等天鵝保護區;山西龐泉溝、蘆芽山等褐馬雞保護區;陜西洋縣朱鹮保護區;江西鄱陽湖、青海青海湖鳥島、內蒙古達里諾爾、甘肅蘇干湖等侯鳥保護區。
——保護珍稀魚類和其它珍貴水產資源的代表性保護區有:黑龍江呼瑪河、遜別拉河保護區;福建宮井洋大黃魚、長樂海蚌保護區;遼寧三山島海珍品保護區;廣東海康白蝶貝和海南臨高白蝶貝保護區;等等。我國野生動物資源就地保護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相當數量的野生動物種處于瀕臨滅絕的危險之中,如華南虎、東北虎、白頰長臂猿、白掌長臂猿、朱鹮、赤鶴等種群數量均在100只以下。而且以往的保護主要集中在珍稀瀕危動物種,而忽略了一些常見野生動物種的保護,繼而使這些種類也走向瀕危,如黃羊、狼、黑熊等。另外,以往的保護偏重于脊椎動物,特別是大型哺乳動物,而忽視了無脊椎動物,如昆蟲、貝類的保護。對水生動物的保護也重視不夠,這些物種都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得到重視。
3.2野生植物的就地保護
我國已建立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70個,面積104萬hm2。其中:
——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保護原始水杉林的湖北利川、湖南洛塔保護區;保護洪桐的湖北星斗山保護區;保護銀杉的廣西花坪等保護區;保護桫欏的貴州赤水、四川金花、鄰水等保護區;保護金花茶的廣西防城上岳保護區;保護蘇鐵的四川攀枝花、云南普渡河保護區;等等。
——保護珍貴用材樹種的代表性保護區有:吉林白河長白松保護區;福建羅卜巖楠木保護區;福建三明格氏栲保護區;等等。
——保護珍貴藥用植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黑龍江五馬沙駝藥材保護區;廣西龍虎山藥材保護區;等等。雖然絕大多數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已在自然保護區得到保護,但由于有些物種種群不集中,在保護區內的種群量比較有限,而種群的相當部分散生在保護區之外,這些種群極易遭受威脅,應以建立自然保護點的方式加強對保護區外種群的就地保護。有些經濟藥材植物極易遭受人為破壞,即使在保護區內,也遭到偷采偷挖,如人參、杜仲、天麻等植物,對此,需要采取特別的保護措施。此外,以往的植物就地保護比較偏重于大型木本植物,常常忽視對草本及灌木植物的保護,而草本植物往往因生活強度弱,對環境改變特別敏感,常因人類影響而更易走向滅絕。在今后的保護區發展規劃中,應注意這些方面。
四、中國遺傳資源的就地保護
遺傳資源是指馴化家畜動物、栽培作物的品種資源及其野生親緣種。我國農業歷史悠久,遺傳資源極其豐富。隨著外來品種的引進、推廣和高產品種的種子專業化生產,使家畜和作物的遺傳多樣性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特有的一些地方性古老、土著品種已逐漸消失。隨著自然生境的不斷縮小,一批農作物野生親緣種正遭受生存威脅,有些已經消失。這些野生親緣種對改良作物品質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應當得到有效的就地保護。在我國已建的自然保護區中,以遺傳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不多,主要有:保護栽培果樹野生親緣種的新疆鞏留野核桃保護區、塔域巴旦杏保護區等;保護野生花卉資源的湖北保康野生臘梅保護區、黑龍江老山頭荷花保護區等;保護淡水魚類種質資源的江西鄱陽湖鯉鯽魚產卵地保護區等。遺傳資源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受到國際社會的日益關注。中國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據統計,在我國栽培的600多種作物中有237種起源于本國。而我國在遺傳資源就地保護方面差距較大,甚至尚未起步,很多工作有待于開展。例如,我國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分布有3種野生稻,但至今尚未建立野生稻生境自然保護區,隨著農業開發,野生稻生境將日益縮小,不久將會消失,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遺傳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已成為國際性關注的熱點,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是一項關健內容,涉及到國家的利益。因此,加強遺傳資源的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問題,應給予特別的重視,在自然保護區規劃中,應十分重視遺傳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力爭多建立一些保護區。
關鍵詞:連山林場;生態公益林示范區;技術措施;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127-02
廣東省連山林場為省直屬國有林場,坐落于廣東省西北部,林場范圍分布在連山、連南縣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6′~112°12′,北緯24°33′~24°41′。林場經營總面積9 749.5hm2,其中生態公益林占比超過61%,由6個工區8大塊組成,林場群山綿綿,生態環境好。林場內的廣東鷹揚關森林公園和金子山景區是當地生態公益林建設的典范,現已成為了當地著名的森林旅游休閑景點,在當地及周邊地區也很有名氣。全場林地中山、低山和丘陵的面積和占比分別為:923.8hm2(10.2%)、7 049.3hm2(78.1%)、高丘面積1 052.8hm2(11.7%)。林場森林資源豐富,活立木總蓄積量325 290m3。林場的土壤類型為紅壤和黃壤為主,系由頁巖、花崗巖和沙巖發育而成。林場山地植被大致可分為蕨類大芒型、灌叢型、草被型和芒箕、崗松型。
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廣東省開始了生態公益林建設的高峰期,先后開展了系列的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在水源涵養、防火林帶、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林分改造、森林碳匯、生物廊道建設、森林公園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開展建設工程,林場形成了完善的森林體系結構,在植物群落保護與恢復、生物多樣性、林分改造、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方面成為了省內的示范。現在廣東開始了新一輪綠化造林大行動,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和管護遇到了許多制約與瓶頸,因此,廣東省率先在全省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和集體林區,開展生態公益林示范區建設。連山林場做為省級直屬林場,是第一批省生態公益林示范區建設單位。通過開展生態公益示范區建設這一載體,在建設和經營生態公益林上立足創新,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新體系、新模式、新路子和新經驗。通過生態公益林示范區以點帶面發揮著示范典型作用,提升了廣東省在生態公益林建設、保護和經營管理水平等方面再上新的臺階,改變了當前生態公益林林分質量不高、林相簡單單一、補償平均主義、生物多樣性缺乏、發展水平不高、生態功能不強的現狀。
1 示范區建設的目標與內容
1.1 示范區規劃 生態公益林示范區規劃首先要求生態區位重要,要能起到試驗田和窗口的作用。對于林地要求連片集中、面積適中、便利交通、明晰產權管理方便和補償落實。
1.2 建設目標 通過強化措施,因地制宜,一區一策,采取有效措施,將示范區逐步實現“林分質量提升,保護管理規范,經營利用合理”,充分發揮生態公益林示范區的規范建設、高效保護、科學管理、林業科普、生態監測、科技示范推廣的示范功能,充分展示其建設成果,在經營管理的模式上試驗探索[1]。將生態公益林示范區打造成森林生態效益監測的基地,宣傳生態文明的窗口,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的勝地,連山最美森林的典范。通過建設,使生態公益林示范區內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使一、二類生態林的比例提升到90%以上,天然林、次生闊葉林、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林比例大幅度提高。全面實行封山育林等管護措施,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更新和演替。以生態公益林示范區的建設為契機,動員全社會力量,掀起新一輪綠化連山新,為將連山打造成南嶺真正的綠色生態屏障作出更大的貢獻。生態示范區的設立及建設,將提高生態公益林質量,使生態公益林保護和經營管理體系得到全面的建立、健全,進一步建立補償的長效機制,不斷創新,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使全省的生態公益林建設、保護和經營管理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
1.3 主要建設內容 根據實際情況和建設條件,該示范區為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示范建設,主要保護珍貴優良鄉土闊葉樹種,保護北江水源、水質,維持生物多樣性發展,使示范區逐步實現“林分質量提升,保護管理規范,經營利用合理”,成為展示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成果的窗口,探索經營管理模式的試驗田,開展森林生態效益監測的基地[1]。具體建設內容和技術方案為:一是設立宣傳牌、警示牌,借助各種宣傳媒體,對生態公益林保護的相關法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廣泛的宣傳,使大眾的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意識得到提高。在生態公益示范區主要入口處設立大型示范區標志和建設規劃圖,在人為活動較為頻繁的區域,設置永久性宣傳牌(碑、欄)。二是加強森林管護工作,建立健全護林責任制。落實示范區管護責任,按200hm2/人規定聘請專職護林員,并簽訂管護合同,劃定責任區,制定護林員管理考核辦法并嚴格執行。三是在示范區內實行全面封山,加強防火設施建設,促進森林生態功能等級不斷上升,充分發揮功能作用。對現有防火林帶進行維修,開展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打造綠色的防火立體網絡系統。應用無人機、防火了望臺和先進的監測設備,打造現代化的防火監測網絡體系。防火工作中,實行分片責任制度,做好群聯群防工作,保護好森林資源。加速現代防火設備的應用,建設現代化的防火體系。落實好各項森林保護措施,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更新和演替。四是搞好示范區內林道建設。示范區內林道既是保護管理和護林防火的需要,又是展示示范區建設成果的需要,要在現有林道基礎上進行維修和擴建林道。五是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加強大眾生態文明意識。六是在示范區建立永久性樣地,進行植物生長、群落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觀測。
2 項目預期效益分析
2.1 生態效益 在生態效益上,項目實施有利于保護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項目建成后森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生態功能更能得到充分發揮,區內生物種類種群數量更為豐富,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水源涵養和水土保護能力更強。每年1hm2的森林年可增加蓄水300m3,按每1m3經濟替代值0.5元計,年蓄水效益150元/hm2。在固土與保土效益上,按標準林分平均每hm2森林每年保土30t,按10元/t計,每年每hm2其固土經濟替代值300元。在氣溫變化中,相對于無林地,森林有儲碳和吸收有害氣體的作用,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來凈化空氣,為人類提供高負離子、高氧、低菌、少塵埃的清新怡悅環境。根據相關測定,每年每hm2森林可吸收135~170kgSO2;每天每hm2森林可吸收1tCO2,產生750gO2。此外,生態公益林在降低噪音、吸滯塵埃、調節氣候、改善人居環境改善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作用也很顯著。
2.2 社會效益 生態公益林示范區的建設在建設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勞動力,可為社會提供一定的勞動崗位,解決部分社會就業。研究表明,森林的最大價值不是木材產品,森林生態效益的總價值是其立木價值的幾倍乃至幾十倍。森林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主體,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結構最復雜、生物產量最大的生物庫、基因庫、綠色水庫,是維護生態平衡和調節氣候的主要調節器[1]。生態公益林建設關乎國土安全,是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和整治的基本內容,完善的生態公益林體系,有利于保障現代農業生產以及水利相關設施的長期發揮功效。生態公益林的成功建設,能形成迷人的森林色彩和絢麗的生態景觀,可以通過生態旅游業發展帶來強大的社會效益,從而大力促進了當地旅游經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2.3 經濟效益 森林蓄積按每年生長量為3m3/hm2和600元/m3計算,“木材儲備效益”1 800元/hm2以上。而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可以為林農增收,帶動當地的第三產業發展。
3 結論
生態公益林示范區的建設是對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與管理的補充與完善,示范區集保護、管理、建設、監測、科普、示范推廣于一體。通過示范區建設,可以提高生態公益林建設質量和管護水平、提高生態公益林經營管理積極性和有效生、完善生態公益林管理機構。建設生態公益林示范區,研究森林調節氣候、固碳釋氧、涵養水源、凈化水質、保持水土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內容,為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支持;通過生態科普中心的宣傳,讓公眾認識到森林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生態示范區建設,有利于保護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森林生態系統,維護保護區的原始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和改善生存環境,從而可為當地生態公益林的建設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物資產 資產評估 評估方法
一、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背景
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地球上多種多樣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為人類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食物、纖維、木材、藥物、工業原料和服務。與此同時,由于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對生物資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而且,由于生物資產本身的一些特性,其在人的勞動與自然力的共同作用下生長的,受自然規律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另外每種生物資產的生長、發育、成熟、結果都不同,因此,對生物資產的研究不管是從會計角度還是評估角度都是比較重要的。從會計角度看,全球范圍內不管是組織、協會還是個人已經認識到生物資產的確認與計量問題,在這方面研究最早的是澳大利亞會計準則委員會(Australi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簡稱AASB)于1998年頒布的1037號(AAS35)會計準則,即自生和再生資產(self-Generating and Regener-atingAssets簡稱SGARAs)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第41號――農業》(以下簡稱IAS41)對生物資產的研究從概念的界定、初始確認到后續計量作了詳細具體的介紹。我國在借鑒國外會計準則的基礎上,2006年頒布《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
但從資產評估的行業講,對生物資產的價值評估的研究很少。目前具體的生物資產的價值評估準則,這給從事生物資產的企業的經濟活動帶來了不便,制約了其快速發展。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向信息使用者傳遞一些有用可靠的信息,影響了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為了保證會計與評估的相互協調與合作,進一步體現評估對會計的補充和完善作用。在當前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的大潮中,生物資產的租賃、重組、典當、保險、交換等經濟行為的不斷增多,不能僅依據生物資產的賬面價值來反映,還要借助于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相關理論與方法,以資產評估結果重新確定其價值。
二、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意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涉及生物資產的企業與日俱增,探討生物資產價值的評估問題,對評估行業和企業都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從理論上講,首先,為生物資產價值評估做出理論貢獻。通過借鑒其他國家對其他行業,尤其是農業資產評估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價值評估理論,可以得出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目的、依據和方法。在評估范圍越來越細、越來越廣的情況下,可以為進一步研究資產評估理論體系和評估方法、模型提供參考,對于推動資產評估理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其次,可以推動會計學相關理論在該領域的應用。從實踐上講,有利于建立全行業統一的評估準則,使評估機構能夠很好的按照規范行事,使生物資產的評估更加明朗化;有利于持有生物資產的企業更好地掌握本企業的資產價值情況,促進企業加快生產,提高企業資產價值;有利于不同地區企業持有的生物資產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比性;有利于生物資產的信息使用者獲得全面、詳實、可靠的評估信息;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和完善評估準則,加快我國評估領域的發展;有利于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發展;有利于協調有關評估各方的經濟利益。
三、西方國家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現狀分析
英國《評估指南》(紅皮書)1996版指南12――森林與林地資源評估,提到了關于資源類植物價值評估的一些方法。《歐洲資產評估準則》(EVS)2000版指南5
貸款為目的的農業資產評估中將農業資產劃分三個大部分來說明:第一部分介紹農業資產包含的內容以及相互之間的區別、評估方法以及市場價值的確定;第二部分介紹了多年生植物的存在形式――正在生長著的、培育中的、收獲的和其他形式的,還介紹了一些牲畜;第三部分主要介紹了在評價這些動植物時影響因素和多年生植物的評估方法。《IVS指南10――業資產評估》2005版該指南中指出了生物資產是活的動物和植物,評估中將其劃分為附著地的生物資產和非附著地的生物資產,將其區別于農業資產和個人財產進行評估,要求根據農業生物資產的類型和周期性按照市場法對農業資產進行評估。《澳大利亞評估準則與實踐》對鄉村資產評估進行了介紹,其中包括對生物資產相關不動產的闡述,如果園的建設投資、養殖設備、設施等評估。國外學者進行很多有關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的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的研究,從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的類型、評估方法和案例研究等方面進行論述,國外比較流行的是條件價值法。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福利經濟學對消費者剩余、機會成本、非市場化商品與環境等公共產品價值的思考,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的評估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方法體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OECD)將評估方法分為三類,即實際市場價格法(市場分析)、模擬市場法和替代市場法。
從上述國外研究現狀來看,雖然國際評估準則和發達國家的評估準則中對農業資產評估的研究有許多可取之處,但相對于其他資產評估研究來講,起步較晚,而且也不成熟。各評估準則中只是粗略介紹影響生物資產的自然因素,都沒有詳細說明生物資產具體的評估依據、評估原則和不同生長階段下的評估方法及一些參數的選取,未將其作為重點進行研究.、隨著社會的進步及評估的范圍的不斷擴大,現有的國外的理論與方法不能滿足生物資產發展的需要。
四、我國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資產評估行業是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屬于新興行業。1989年,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下發了《關于國有資產產權變動必須進行資產評估的若干規定》,這是我國首次提及資產評估問題的政府文件。1993年中國資產評估協會成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資產評估項目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涉及行業越來越廣,技術復雜程度也越來越高。1996年頒布了《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規范(試行)》,2001年又頒布《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具體準則。但目前關于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文獻很少,而且部分都是從森林資源或者森林生物多樣性角度進行的,尚未對生物資產有較全面和系統的研究。本文從生物資產概念、森林資源價值評估、森林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作物種質資源價值評估和果園資產評估等方面進行說明。
(一)生物資產的概念2006年以前,一些專家學者們借鑒IAS、《澳大利亞自生和再生資產會計準則》和其他國家的會計準則,對生物資產的界定還沒有統一的認識,2006年的《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給出了生物資產的定義:生物資產指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并將其劃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為了研究方便可將生物資產劃分不同種類:按其生物學特性分為動物和植物;按其生長周期長短分為一年生生物和多年生生物;按價值轉移方式的小同,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
性生物資產;還可劃分為成熟生物資產和未成熟生物資產(何夢圓、馬慧,2006)。
另外,我國學者在會計核算基礎上總結出生物資產和其他資產相比,具有下列基本特性:一是生物資產形成的特殊性。一般資產完全是依靠人們的生產勞動取得的,而生物資產是通過人的勞動和生物自身的生長、發育過程相互作用形成的。生物資產的價值形成除凝結有人類勞動以外,自然力作用的生長、發育會形成其增值;生物資產的經營受自然規律的制約,遵循自然規律,生物資產就會順利地生長、發育,不斷再生,反之則會消亡,失去其價值。二是生物資產的多樣性。生物資產的種類繁多,這使其各自的生長、發育特點差異很大,增加了計價難度。三是生物資產經營周期的既定性。生物資產的投人、生產、經營、回收的周期完全決定于生物的生命周期,不同于工業生產周期以及資產價值轉化的周期可人為控制。生物資產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生物資產會計處理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二)資源類價值評估資源類的價值評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森林資源價值評估。我國資產評估協會尚未制定有關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的相關規定,1996由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和林業部制定《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以適應我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事業的發展,規范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保護森林資源資產所有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和《林業部、國有資產評估管理局的通知》等有關文件制定的,具體規定了森林資源資產的評估程序和基本方法,對林木資產評估、林地資產評估、森林景觀資產評估及整體林業企事業資產評估作了詳細規定,規范了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行為。按照大范圍森林資源包含的經濟林也屬于生物資產的范疇,此《規范》中指出了森林資源中林木、林地、森林景觀及整體林業企事業的評估程序和評估方法。
侯元兆等(2005)第一次比較全面地評估了中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出了生態服務價值,即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和凈化大氣的經濟價值三項生態服務價值,首次得出了森林的這三項環境價值遠大于立木價值的結論.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的理論。王強(2006)按照森林資源資產的特殊性,以及影響森林資源資產價值因素的復雜性,詳盡的介紹了各類森林資源資產的具體評估方法,包括市場成交價比較法、市場價倒算法、年凈收益現值法、年金資本化法、收獲現值法、重置成本法、序列工數法、歷史成本調整法,重點介紹了運用收益現值法時應考慮的折現率問題和質量調整系數。該項研究中還按照不同種類介紹了各評估方法的應用,其中林木資產評估中從用材林、經濟林、竹林、防護林和特護林方面,詳細介紹了評估方法的應用及評估時涉及的影響因素。何夢圓、馬慧(2006)研究指出,按照生物資產的特征,消耗性生物資產采用重置成本法和市場倒攤法進行評估,生產性生物資產按照生長階段確定評估方法。鄒繼昌(2006)采用收益現值法對用材林林木資產進行評估,給出了評估參數及評估公式,說明了采用收益現值法的理論依據。謝德新(2006)提出了經濟林按照生長階段產前期、始產期、盛產期和衰產期進行評估,指出成本法主要適合于產前期,市場法理論上適合于任何長階段,但現階段因前提條件不具備限制了這一方法在經濟林資產評估實踐中的實際應用。經濟林的收益年限在整個經濟林壽命中所占比重最大,故經濟林的資產評估主要以收益法為主。
(2)森林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北京大學教授張穎開創性地利用市場價格法、機會成本法和支付意愿法,對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進行核算,得出了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成果。吳火和(2006)研究認為,針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不同價值需要采用不同的計量評估方法,主要采用市場價格法、替代市場法和模擬市場法(假想市場法)。為提高評估的效率和評估結果的準確性與可信度,在綜述了國內外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研究和應用進展的基礎上,嘗試設計了基于專家知識的智能型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價值評估專家輔助系統(ESEFBA)。而且文獻還列舉了龍棲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物多樣性生物資產類價值評估,從木材生產價值評估和林副產品生產價值評估角度對直接實物資源資產進行評估,其中林副產品采用的是市場價值法。李銀霞(2002)以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為例,從直接使用價值評估方法和間接使用經濟價值評估方法兩方面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進行論述。
(3)作物種質資源價值評估。作物種質資源又稱作物遺傳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朱彩梅(2006)在對作物種質資源的價值概念、價值屬性、價值特點、價值分類、價值內涵以及價值評估方法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地探討了作物種質資源的價值構成分類及其評價方法,提出了作物種質資源價值評估的原則和依據。其中涉及資產評估基本方法――市場法的應用。
(4)果園資產評估。應容樞(1998)在對果園調查研究基礎上,根據果園的特征、經營果園面臨的行業風險和涉及到的果園時間價值補償因素,得出果園應采用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現值法。
從以上對國內的生物資產價值評估研究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到,對于生物資產的概念界定問題從會計上已基本達成共識。由于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對生物資產的分類還是還存在爭論。我國目前還沒有完整的農業資產評估準則,就生物資產的角度,對植物經濟價值的評估的文獻還是較多的,具體有經濟林及林副產品,但沒有涉及到其它植物,如蔬菜、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的評估方法及影響因素。并且對動物的評估理論與方法的研究較少。
關鍵詞:美麗珠海;綠化建設;規劃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7003003
1 引言
珠海市在圍繞開展創建“廣東省林業生態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的目標上,組織編制《美麗珠海綠化建設規劃》,對珠海市建設城鄉一體的區域綠色安全格局進行研究。
2 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
2.1 地理位置
珠海市位于廣東省南部,珠江口西岸,瀕臨南海。地理坐標處于北緯21°48′~22°27′和東經113°03′~114°19′之間。東與香港、深圳市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西鄰新會、臺山市,北與中山市接壤。
2.2 自然條件
珠海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暖濕潤,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全年氣溫都在0 ℃以上,是降水資源和熱量資源都較豐富的地區之一。多年平均氣溫為22.4 ℃,月平均氣溫最低為14.6 ℃,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8.5 ℃,極端低氣溫1.5 ℃,極端高氣溫38.5 ℃;年日照時數1605~2545 h,全年無霜日358 d,年平均相對濕度79%。
全市地勢平緩,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依山傍海,有奇峰異石和優美的海灣、海灘。珠海市地處西江下游濱海地帶,境內河流眾多,西江諸分流水道與當地河沖縱橫交織,屬典型的三角洲河網區。珠海土壤可分為三大類:水稻土、自然土壤、旱地土壤。
3 森林綠地資源現狀
據調查統計,全市保有林業用地面積48676.9 hm2,其中有林地32337.9 hm2,占林業用地66.43%;灌木林地14071.5 hm2;無林地1932.4 hm2;未成林地198.9 hm2;苗圃地136.2 hm2。有林地中喬木林31787.4 hm2,紅樹林518.1 hm2,竹林32.4 hm2。
植物種類豐富,共有維管植物202科、770屬、1402種,其中野生維管植物約189科651屬1196種,栽培植物206種。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6種,其中蕨類7種、被子植物9種。常綠針葉林有馬尾松-桃金娘、崗松-芒萁群落和馬尾松-崗松、桃金娘-鷓鴣草群落。常綠季雨林有黃桐、胭脂、假蘋婆、鴨腳木群落和猴耳環、降真香、亮葉杜英一棕竹群落。海灘紅樹林即濱海鹽漬紅樹林有秋茄樹群落和桐花樹群落,科目10多種。另外,防護林有木麻黃群落、臺灣相思林群落和水松群落。
4 綠化建設的現存問題
4.1 生態用地受到破壞,林分質量不高
近年來,珠海市城市建設用地迅速擴張。城市建設用地的增長建立在耕地、林地、水域等生態用地逐漸減少的基礎之上,林地征占用現象普遍發生,導致城市生態基底遭受一定程度的削弱。全市森林資源林分質量不高,人工純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過熟林少。森林主要樹種為松樹、桉樹和速生相思。鄉土闊葉樹林分較少,且林分的質量等級不高。森林生態功能等級以Ⅱ、Ⅲ級為主,森林生態效益較低。
4.2 城鄉綠化發展不平衡,缺乏系統性規劃
一直以來,珠海市綠地系統規劃僅立足于建成區,呈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市區、郊區森林發展不平衡,側重于城區綠地建設規劃,忽視了城郊山體綠化、江河和道路林網等建設。對于鄉村的生態建設不夠重視,忽視了城市與鄉村的相互作用與聯系。主干道和主要河道沿線林網化、森林化建設力度不足,城區綠地與郊區森林的連通性不強,景觀破碎化較嚴重,城鄉綠地系統網絡尚未建立。
4.3 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建設相對滯后,公園規模較小
自2009年以來,珠海市開展了鳳凰山、黑白面將軍山等9個森林公園和橫琴濱海濕地公園、淇澳紅樹林濕地公園等生態濕地公園的規劃工作。目前,已完成部分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的建設,但由于資金投入不足,林地林木權屬不集中,全市森林公園建設還未形成規模,與珠三角周邊城市比較,建設規模與成效等方面均有較大差距。
4.4 城市綠地結構相對單一,生物多樣性不足
現有城市綠化建設片面強調綠地景觀效果,盲目追求大色塊和景觀的一致性,單純追求綠地面積,忽視生態過程,導致綠地平面化、草坪化,森林和防護綠地所占比例偏小,大大降低了城市綠地的生態功能。
5 森林綠地規劃
5.1 森林綠地生態建設規劃
5.1.1 城區添景增綠工程
(1)建設思路。在城市及其周邊見空增綠、見縫插綠,通過建設物立體綠化、林蔭停車場綠化、森林家園等工程的建設,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營造生態優美的宜居宜業環境,實現“城在林里、林在城中”。
(2)建設目標。通過城區添景增綠工程,有效提高城區的綠化總量,提高喬木和鄉土植物的使用比例,增強中心城區各類綠地的生態功能、景觀效果,保障中心城區綠地結構的完整。對全市停車場進行綠化改造,使林蔭停車場推廣率達到60%以上;推動立體綠化,以主要道路沿線兩側建筑物、公園綠地、邊坡護欄等為立體綠化實施點,逐漸匯點成線,再集線成面,構建整個珠海的城市空間立體綠化雛形,使珠海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實現國家森林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的創建目標。
5.1.2 鄉村綠化美化工程
(1)建設思路。結合“幸福村居”建設,科學統籌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運用生態學、林學、美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生態優先、反映特色的規劃理念和保護與建設并舉的綠化方針,大力開展村莊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綠化和公共綠地的建設,完善村莊綠地系統,推進村莊綠化美化,改善農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環境秀美的幸福村居”遠景藍圖。
(2)建設目標。在現有“萬村綠大行動”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通過綠化建設,使鄉村中的綠地、水系、山脈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緊密聯系,形成開放的景觀生態格局;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綠色景觀空間系統,重塑鄉村綠化景觀;推動鄉村農林產業和生態旅游發展,實現“全年常綠,四季有花,林路一體,花木配置,紅綠點綴”的村莊綠化新格局,呈現出“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優美鄉土景觀。通過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生態修復、基礎設施的改善與提升、人居環境的生態化改造,為村民提供舒適優美的生活人居環境。
5.2森林綠地綠地資源保護規劃
5.2.1 生物多樣性保護
通過采取森林生態保育、森林生態恢復等技術措施,保護現有植被群落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增加物種多樣性,改善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同時加強對珍稀瀕危動植物、古樹名木等重點對象的管護,大力推廣鄉土樹種種植,落實各項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1)大力推廣鄉土樹種,突顯區域特色。有效開展植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促進鄉土植物的回歸利用,增加各區的植物多樣性,優化城市綠地結構,促進鳥類、爬行類等野生動物在城市綠地中的棲息和繁衍。提高城市園林植物選擇的多樣性,形成喬木、灌木竹類、藤本、草本、水生植物多品種、多層次的園林綠化景觀,為構筑豐富的園林植物群落奠定基礎。
(2)建立種質資源保護研究基地。以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為主體,建立植物遷地保護基地。圍繞植物物種的收集、引種馴化、栽培利用,開展植物多樣性遷地保護研究。保護珠海地區典型生態類型和名貴園林植物品種的多樣性。同時,加大珍稀瀕危植物的人工繁育研究,形成一定數量的瀕危植物保護種群,逐步建設園林植物收集和保護中心。
5.2.2 濕地資源保護
(1)加強管理建立市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濕地保護管理牽涉多個部門,包括林業、海洋、水利、國土、環保等部門,濕地的保護管理必須由一個專門的部門來進行管理和協調,建議成立濕地保護管理局,配備相關的濕地保護和監測設備,提升珠海濕地保護管理水平。制定珠海市濕地保護條例或細則,同時建立濕地保護執法隊伍,使濕地保護管理能具體實施。建議執法隊伍應和濕地保護管理局合署辦公。
(2)推動建設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目前珠海的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太少,建議增加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建設。建議新建斗門水松林省級自然保護區、鶴洲南濕地自然保護區、金灣雞啼門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大浪灣黑臉琵鷺自然保護區等四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對紅樹林、鳥類本棲息地進行保護。
5.3 森林綠地生態保障規劃
5.3.1 森林生態旅游建設
加強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將鳳凰山、黃楊山、淇澳島、東澳島、外伶仃島等5個景區打造成森林生態旅游景區;在中部依托山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游,西部平原區開展農家特色生態游,東部海島開展海洋海島特色生態游。積極開展海島觀光游和近岸紅樹林風景游,打造具有珠海海洋生態和海洋文化特色的濱海旅游品牌。加強旅行社建設,建立網絡化的旅游信息服務體系。不斷提高旅游產品開發水平和檔次,提升城市旅游競爭力。
5.3.2 生態文化科普設施建設
生態文化體系是珠海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利用生態文化的力量引導社會科學認識城市森林生態的地位和作用,積極倡導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和現代林業發展觀,滿足人們向往自然、回歸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主要包括森林博物館、植物標本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城市園林等森林文化設施建設通過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和提高城市綠地生態服務功能,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時尚追求,為人們提供更多學習知識、陶冶性情、休閑放松的場所,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文化素質。
6 結語
珠海市通過珠海綠化建設規劃,提升珠海市現有的森林綠地水平,為珠海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使城市貼近自然、融入自然、實現城鄉一體化,構建生態功能穩定、結構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欒 勇,陳紹輝,尹忠東,等.珠海市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及問題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
[2]徐期瑚,羅 勇,薛春泉,等.森林珠海發展的理論與路徑探討[J].林業調查規劃,2014.
[3]李健博.城市園林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研究[R].珠海:珠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6.
傳統觀念是城鎮、鄉村林業各唱各的調,而且追求的目標與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和我國經濟社會、人類需求不相適應。城鄉造林綠化是林業建設的核心內容,承擔著生產生態產品、生物產品和環境效能服務的重要任務。本文結合柳北山區幾個縣的實際情況,分析了過去林業發展、森林經營中存在問題,提出在綠色發展的引領下,應樹立幾個新觀念,建設城鄉結合、一體化的森林生態經濟有機整體;把握幾個抓手,實施城鄉低消耗、高產出的林業發展轉型升級。
關鍵詞:
綠色化;理念;林業;轉型;升級
指出,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中國經濟要適應新常態[1]。黨的十五中全會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城鄉一體化發展林業,將助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推動林業發展轉型升級。
1綠色化理念是新常態下林業發展核心價值的體現
西德的VolkerKohler于1981年向國際林協第十七次大會提交“西德多效用林業的評價技術”研究報告,提出“:對森林的一切效用同等看待,不強調木材生產的主導作用[2]。”森林是多功能、生物多樣性的森林生態系統。世界上沒有任何生態系統替代森林的諸多生態功能,特別是固碳能力。減少碳排放最有效的舉措是增加森林面積。現在,我國和世界許多國家已經認識到生態資源的價值,擴大鄉村造林綠化,把森林引入城市,發展“城市林業”,防治環境污染,改善人居環境。地處桂北山區的三江、融安、融水等縣,資源型產業比重75%~80%以上,木、竹半成品企業成為工業企業主體。資源消耗多,經濟效益低,污染物排放嚴重。隨著工業化提速,城鎮化加快,加大了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森林經營不相適應的狀況,使經營粗放,管理水平較低。人工林杉、松、桉、油茶、果木產量普遍較低,用材林不及全國平均單位面積蓄積量的一半,林分質量低。城鎮林業偏重于視覺享受,生態產品生產力低,污染較嚴重。城市林業與鄉村林業,共同本質是經營森林生態經濟系統的產業。城鄉森林不僅是生物產品、氣候資源、景觀資源、文化資源的碩大寶庫,同時蘊藏潛在、巨大的生態資源生產力。城鄉建設一體化森林生態體系,重在協調和共享。桂北雖是“老少邊山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環境治理較滯后,但擁有生態資源生產力高、生物多樣性的天然闊葉林,柳州市屬六縣及柳北、柳南區,均有較大面積、較穩定的國有林場林區,森林面積都在數萬公頃以上,是綠色生態與安全屏障的可貴財富和靚麗名片。改變傳統觀念,發揮地理自然有利條件和資源優勢,必將實現林業發展轉型升級目標。
2綠色化理念引領城鄉林業發展轉型升級的探索
“美麗鄉村,生態城鎮”建設活動是新常態下綠色發展的重要實踐,造林綠化是重要抓手,筆者認為應樹立如下幾個觀念:
2.1造林綠化,優化環境,營造民生福祉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森林,是陸地上生態產品、環境服務效能為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比擬的生態系統。釋氧固碳、降塵吸塵、吸毒滅菌、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減輕自然災害,發揮重要效能。隨著科技進步,森林開發利用已向生物產業、旅游觀光、生態療養等新領域延伸。增大環境的生態容量,緩解生態承載壓力,關鍵舉措是增加森林面積,發展城鄉林業。
2.2注重整體效益,建設城鄉一體化林業系統科學理論表明,高層次的事物,可以具有低層次事物所沒有的性質,即整體可以具有部分所沒有的性質,這一點可以用景觀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來說明。生物多樣性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當代森林經營進入到森林生態系統經營,走向整體、綜合、協調。一句話,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一個縣的范圍之內,自然、經濟、社會、人文諸要素相似,連接緊密,建設城鄉一體化森林生態經濟系統,首先要承認城鄉林業差別,其次要逐步減少這種差別。城鄉林業統一規劃,有機布局,分類指導,建設一個有機森林生態整體,實現城鄉林業整體下功能與效益1+1>2的飛躍。[3]
2.3樹立低消耗、高產出生產方式變革觀念在國際一系列學術會議上,普遍認為“森林可持續經營是一種包括行政、經濟、法律、社會、技術等的行為,涉及天然林和人工林。它是有計劃的各種人為干預,目的是保護和維持森林生態及其各種功能”。[3]鄉村森林與城市森林都是森林生態經濟系統范疇。在新常態下,應該是把傳統的高消耗、低產出變為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益,實施科技突破和生產方式變革。這是綠色生產、綠色經濟的要求。既是對生產方式的新要求,也必將成為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3綠色化理念引領城鄉林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對策
3.1資源重點看質量,產品體現在生長量和效益從生態經濟角度看,經濟增長但生態環境惡劣,不是我們的追求,山青水秀且生活富裕才是我們的目標。森林覆蓋率、綠地率、有林地面積、年造林綠化面積、活立木總蓄積,是林業數量層面上的指標,是衡量、考核林業生產、建設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的考核指標。因為林業肩負著建設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產業體系,兩者缺一不可,而且生態體系建設置于首位。例如,柳北三縣石漠化依然嚴重,水土流失、干旱、水災、內澇在一些鄉村、地域常有發生,生物性病蟲害也常有發生,甚至形成災害性危害。唯經濟觀不考慮經濟活動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重近利、輕遠謀,重生產,輕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近10年來實施的“珠防林”、石漠化治理、“一河兩路”等較大林業工程,尚未發揮明顯效能。新常態下的綠色發展,必須強調生態經濟長遠賬、整體賬和綜合賬,決不能重演為生產“進賬”而生態“虧損”。
3.2多舉措發展城鄉人工林,保護天然林造林綠化是培育森林資源、提供生態產品的重要載體,是充分發揮森林功能、效益的有效途徑。城鄉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社會資源、財力資源,借助政策扶持和驅動、調動多種形式和手段,大力發展人工造林與天然林經營保護,創辦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果場、公司+科研+農戶聯合,放開林地租賃、青苗轉讓,暢通林地和森林資源流通渠道,盤活資源家底,放開市場運轉。工農接壤區,城鄉結合部實行資金、勞力分擔,效益共享。以城帶鄉,以工促林,工農互惠。水域、道路、城郊等林帶、林地推行承包種植、管護。政府與承包人簽署合同,定期檢查、核實,包量包質。融安縣闊葉林面積占森林總面積21.91%,公益林與商品林面積之比為3.1︰6.9,混交林面積僅占全縣有林地面積2.83%。一是反映出調查資源數據有矛盾,二是闊葉林面積比例少。全國闊葉林面積占林分面積的49.3%。公益林也應采取承包方式,政府主導,加大公益林生態資源資金投入和政策、法規管護力度。運用道路、河流、農用地等,建設生態廊道把城鄉森林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盡多地把自然林地、綠地引入城鎮,形成高效率、生產力高、碳匯能力強的森林生態系統。
3.3實施科技突破,建立穩定高效森林生態系統降低消耗,提高產出率,是生產方式變革的新要求,也是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科技突破,減少土地占用率,降低人力、物力、財力等的消耗。商品林選用較高立地類型的土地實施基地集約經營。水、肥消耗大,易降低地力的桉樹,逐年減少造林面積。連續經營二代的杉木林地,不應連栽第三代。融安縣西山種子園生產的杉木嫁接良種,綜合指標年生長量比普通杉木種子提高20%,并實施工廠化培育壯苗,近年來已大量推廣。油茶、金桔等經濟果木林推廣優良品種,淘汰老化劣種,對低產林進行技術改造。城鎮造林以鄉土樹種為主。綠量大、固碳能力強、生長穩定的闊葉樹種應占有主導地位。柳北三縣選用城鎮綠化鄉土樹種,例如:樟、陰香、桂花、酸棗、細葉榕、紫荊、柳、苦楝、黃蘭、廣玉蘭、掛綠竹、蒿竹等。城鎮森林生態主導,結合美化、香化。城市、鄉村造林在突破科技實踐中,注重優化林種樹種的水平結構、垂直冠層結構、齡級結構。應用生態系統共生原理建立多種生物、多層結構、多功能的生態系統。運用生態位配置原理與生態位相適應的生物物種,利用環境資源的異質性,提高生產潛力,形成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
3.4森林分類經營,謀取主導功能高產出從1998年開始,我國實施森林分類經營。指導思想是森林資源和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分類經營的依據,專家們提出是“兩論一化三劃分”。即:林地分工論和林木定向培育論;林業產業結構合理化;商品林、公益林、多功能兼融林。鄉村森林、城市森林同樣如此分類經營。實際上,鄉村與城市森林就是實施分類經營,統一規劃,區別指導。鄉村的商品林,傳統習慣僅指用材林范疇。根據市場需要,商品經濟發展,經濟林、果木林的生產和供應以商品形式在市場銷售,都應歸商品林。城鎮郊區果木林和其他非木質林產品,均可培育商品林。選用優質土地,優越的地形、地勢和坡位,優良品種,集約經營。城鄉防護林、特用林、水源林、森林公園、公共綠地、名勝古跡觀光景區以及庭院綠化等森林統稱公益林。在公益林區和地段,視所處具置,主導功能,分類經營。江河沿岸、道路兩側、街道村旁、農宅庭院等營造的斑塊狀、條帶狀、網絡狀喬、灌林木,防護、綠化、美化多功能融合,綜合經營,認真管護。
3.5產業建設生態化,禁止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林業的重要載體是森林、綠地。貫穿高山、峽谷、平原、城鎮、鄉村、工廠、庭院。切實貫徹綠色發展,重要舉措之一是城鄉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生產、建設的每個環節、每個方面,都要從根本上消除生產和制造污染物。植樹造林徹底改變煉山整地的傳統方法。變革山地煉山、全墾整地的方式,減少或避免采伐剩余物突然釋放大量能量、大量有機碳和營養元素移出跡地,導致水土流失、水體與空氣污染等狀況。林地變更用途、伐木挖篼、林下間種、采摘果皮以及林下多種經營生產活動要嚴格規范,不能有大量泥石等污染物產生和排放。林木主伐、間伐注重林地清理和枝椏材充分利用。有專家提出,在林區生產林木半成品,城鎮生產成品,有利于資源充分利用,同時減少廢棄物形成的污染。城鎮周邊、河岸道旁、小區庭院,嚴禁各種污染物、垃圾亂堆亂倒和建筑廢料的亂堆亂放。嚴禁污染物倒入河中。加強重點污染區基本設施建設和防護林帶的營建、管護,把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地面污染減少到最低限度。單位和居民小區、醫療衛生機構、工廠車間是污染源雜亂區域,需打破舊觀念,綠色化引領這些區域建設以喬木為主,喬、灌、草、花多品種、多層次的多形狀小片森林或綠地,切忌草坪、水泥地板占據主導地位。營造清新、氣爽、宜居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楊勇誠.以綠色化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J].廣西日報,2015,10,8(7).
[2]張嘉賓.系統林學[M].昆明1992,4,1(15).
1.1生態景觀綜合因子調查根據我國森林資源相關質量等級的評定標準,可以將生態景觀綜合調查因子主要內容歸納為景觀質量評價因子、環境質量評價因子、開發條件評價因子。以森林生態景觀綜合因子調查為例,內容如:地文、水文、天象、生物、人文資源的評價(典型度、自然度、吸引度、多樣度、科學性)及其等級,相關組合和旅游特色的評價;大氣、水質、土壤質量,空氣負離子、空氣細菌含量,公園面積、區域條件、交通、基礎設施、適游期等。固碳作用。對森林固碳效益的測度分兩個部分:年積累量和現存儲量。固碳作用的具體測算也分為兩部分:①要測算被評估森林資源資產的固碳總量;②要考察其釋氧總量。對兩部分的評估值加和方為森林的固碳作用總經濟效益。
1.2生態景觀綜合評分及分級通過蒸發量、森林固碳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綜合效應來測定被評估森林對當地氣候的影響。也可采用機會成本法,即通過對地形相似地區為維持與本地區相似的氣候環境所付出的成本來測算被評估森林對氣候調節的經濟效益。依據生態景觀綜合因子調查,參照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標準,對各項指標的評價等級進行數量化,依據數據化得分值確定評估區生態景觀資源質量等級,從而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此外,還可以維持生物多樣性。其經濟價值的確定,采用機會成本法:通過對每種動物的生活密度、人工飼養成本、成長周期等數據的計算得出被評估森林維護物種生存降低的人工支出,再考察被評估森林物種多樣性情況對其進行折現,可得因被評估森林存在降低人類維持生態多樣性的成本,即森林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2森林資產核查方法
2.1傳統的資產核查方法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技術規范》要求,有效的森林資產清單應依據規劃設計調查、作業設計調查、林業部門建立并逐年更新至當年的檔案資料編制。因此,森林資產核查方法可采用抽樣控制法、小班抽查法、全面核查法。在全國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完成后,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重點將轉向以林農為主體的小范圍資產評估,在生產實踐中全面核查法將廣泛使。
2.2新形勢下森林資產核查方法新形勢下森林資產核查方法是在傳統方式上發展起來的,主要是對生態和社會效能的核查。如植物生物量、植物貯光能系數、土壤侵蝕情況、土壤理化相關數據、森林調蓄相關數據、森林旅游相關數據等,以及風景等級評定相關的核查內容,如森林景觀質量、環境質量、開發條件等相關資料。在評估調查范圍內,新增森林資產核查內容存在以下特點:核查內容不可能全部小班同時存在,小班內分布情況不均衡,部分因子沒必要全部核查。針對此特點,資產核查方法也應作出相應變化,除傳統資產核查方法外,設置調查樣點和布設踏查線路等典型調查是非常必要的。樣點核查內容主要有:大氣、地面水、土壤、負離子、空氣細菌、土層厚度、枯枝落葉厚度等。線路踏查的核查內容主要有:景觀資源質量、環境質量、土壤侵蝕類型等。
3森林資產價值評估
3.1生態效能價值森林景觀資源在環境、生態和美學上都有極高價值。森林景觀屬公共商品,沒有交換市場,不存在一般意義上的市場價格,可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其進行核算,或采用模擬市場價格進行核算。評估依據森林生態小班資產明細統計內容、評估時期各種生態效能單位價值、評估時期資本化率、其它相關部門資料調查數據,按照國內外評價森林生態價值的流行方法,可測算“政府層面”森林生態價值,視具體項目評估此價值可同林木商品價值同時計入林木價值。以生態損失評估為例,其生態效能“政府層面”評估結果如:森林吸碳、放氧、保土保肥、調蓄、貯能、凈化大氣、生物多樣性保護、減災、生態旅游等價值。
3.2社會效能價值該指標測定應通過對被評估森林的科研貢獻大小折算成經濟效益,對其折現并加總即可得被評估森林的教學科研價值。對相關科研成果的統計工作可通過成立行業協會等方式進行。生態價值主要表現在生態旅游方面。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娛樂和休閑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渴望親近自然,調節緊張的工作節奏,舒緩心情,使身心放松。對該指標的測定可直接通過其開展森林生態旅游所獲得的營利收入確定森林資源資產的收益能力,對其折現求和,即被評估森林的生態旅游價值。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