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學常規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巧練集合站隊
一年級新生剛入學,集合站隊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學生的排隊意識及位置概念模糊不清,他們的表現也往往是茫然而不知所措。如何使學生在集合時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是解決這道難題的關鍵。在教學中,筆者采用了以下組織手段以促進學生集合站隊能力的提高。
方法一:為每位學生編號,如第一排的第一個學生為一排一號,第二排的第五個為二排五號,以此類推,每個學生都對號入座。
方法二:舉起寫字的手,放在右邊同學的肩上,記住自己右邊同學是誰,如有用左手寫字的同學需個別指導。在以往的教學中,讓學生記住自己前后左右站的都是誰,由于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很小,很難記住四個方位的同學,往往容易記混,采用這種方法只讓學生記住右邊的同學就容易多了。
方法三:左手叉腰找位置。一年級新生集合站隊往往會調整不好自己與同伴之間的間隔,站隊時擁擠在一起,因此在站隊時讓所有同學都左手叉腰找位置,很好地解決了站隊擁擠的問題。
方法四:變換站隊方位,鞏固集合站隊的能力。在學生初步體會了站隊的方法,明確了自己所站位置之后,改變原來站隊的方位,進一步鞏固站隊的能力。但這一方法不要刻意去組織,要將這一手段穿插于其他活動之中,或者中間安排一些小游戲將隊伍調離原先的位置,再組織集合站隊。如穿插模仿各種形象地走、配樂自主舞蹈、老狼老狼幾點鐘、摸小兔尾巴等游戲,使組織教學自然順暢,學生興趣盎然。
二、規范常規習慣
一年級新生對體育課堂常規的要求還陌生,活動隨意性很強,致使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練習活動,影響教學效果,這對教師的組織教學提出很大挑戰。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小學生喜歡童話故事的特點,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參與熱情,在故事活動中使學生的行為逐步得到規范。
在教學中筆者嘗試通過魔法師的故事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并使學生學會聽教師的口哨聲。以魔法師的哨聲有“魔力”,作為組織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學生聽到哨聲要立刻變成“定海神針”――孫悟空的金箍棒,做到原地、立正、面向教師三點要求,這樣魔哨在學生身上就施不了“魔法”了,對個別沒有達到要求的學生,教師則馬上在其身上施“魔法”,讓其假扮成小動物并模仿小動物的形象,如果模仿逼真,得到大家的認可,“魔法”自動解除,否則將繼續模仿。對于這個游戲,剛開始有的學生故意犯錯以求得讓教師施“魔法”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抓住這個時機,向學生進行教育,并及時表揚“定海神針”做得到位的學生,以此激勵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在學生剛入學的前幾周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在學生自主學練的過程中多穿插這一游戲,強化學生自覺遵守課堂常規的意識,逐步養成聽從指揮的學習習慣,使教學收放自如。
三、激活體育課堂
小學一年級學生具有求新、求奇、求變、求異的心理特點,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時間占主導地位,喜歡游戲,因此,在教學中要多運用模仿性、游戲性的活動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活動的樂趣,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技能。剛入學的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如果長時間地做一個單調的動作,就容易疲勞。要使一個學生在一堂里興趣盎然地學習、鍛煉,教師就要從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充分運用一年級新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發課程資源,活化教學內容,變換教學組織形式,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如在30米快速跑教學中嘗試以彩帶、降落傘、毛毛球為教學資源,以生活化、游戲化的活動,創設“奇、趣、融”的教學氛圍,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新課程理念,設計“讓我的彩帶飄起來”“小傘兵賽跑”“30米快速跑”“拾物接力”“追擊跑壘”等游戲和活動,發展學生快速奔跑的技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在自己喜歡的游戲中盡情活動,使體育課堂充滿了活力。
四、共創和諧氛圍
【關鍵詞】教學常規;一體化教學;案例教學
0引言
教學常規是落實學校教育教學任務的中心環節,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是規范教師教學行為的主要依據。教學常規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合理的具有可行性的教學常規可以有效規范教師們的教學行為,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每學期學校要對教師教案進行抽查,對教師的教學反思、作業批改、教案等進行檢查,每學期末組織教研人員對全體教師的教案等教學資料進行檢查。
一、共同制定教學常規
當學校布置修訂教學常規任務后,為了不讓常規流于形式,應讓大家一起觀察好教師的教學習慣,然后共同商討教學常規。每3-5年學校應組織力量對教學常規做一次重新修訂。在重新修訂教學常規和執行教學常規的過程中,通過共同制定教學常規,一起學習教學常規、努力落實教學常規、檢查教學常規和及時反饋等方法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并借助評優課和通過加強實踐課管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建立全體教師經常性互相聽課評課制度,并養成每次課后反思的習慣。
技能訓練課的管理,是我校的一個薄弱環節,在當前市場就業方面其又是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在修訂時特別要規范技能實驗實訓課的教學常規,同時要求相關的專業老師參入到實驗實訓課中,進行指導學生的實驗實訓并進行成績評定,從而保障技能實驗實訓課教學質量。這樣要求學校將教學考核分一分為二,分為理論和實踐分,教師參入的實驗實訓課規定占一定的比例。
二、認真落實教學常規
教學常規分制定教學計劃 、課前準備、課堂教學、作業布置、教學評價、輔導與課外活動、教學反思與小結七項內容,這七項內容都非常重要,其中難度較高的是前三項。
1、學習新課標,高質量制定教學計劃
目前我們組織開發和制定的新標準應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需求和職業標準為依據,以促進學生的職業生涯為目標,從而形成指導性文件。該標準要體現創新、創業理念,準確把握任務引領型課程的核心思想,有助于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取得新的突破。通過學習明確制定教學計劃的要求:
1)遵循新課標,體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編寫項目化教程,采用項目化教學)。
我校職業型教育應以實踐為主,課堂學習、課外活動為輔,教學計劃內容也應各有所重。教學內容多采用案例教學,教學組織多采用學生分組結合項目進行,同時鼓勵學生深入到企業中結合實踐學習。各分院應聘請創業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工程師、管理人員、風險投資專家等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不局限在校內和課堂內。
2)逐步滲透“跟單式”教學實踐方式。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就業能力,增加實驗和實踐的時間,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動手能力。學生的畢業設計、畢業論文應從社會實踐中和實際工作中選題,把理論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科研成果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激發學生的職業學習熱情。整個過程要有單式記錄,每個培養階段都要有教師的評定。
2、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努力提高教學設計質量
備課是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備課不是用來應付教學檢查的,備課一定要注重教學設計。應針對年輕的新教師。通過經驗豐富的老師、專家引領同伴互助來共同做好課前準備,提高教學設計質量。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盡快適應新的職業標準,教師們的教研應不局限在固定的教研活動時間上,大家應互相聽課,互相交流。經常在一起學習新標準,商定實驗實訓工藝規范,制定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項目商定相應的教學方案。
3、以老帶新、齊抓共管帶動新教師的成長
為了幫助新教師快速成長,應要求擔任課程教學五年以上的老教師帶他們,共同商定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同時,要安排新教師在通過公開課的教學設計、備課、寫教案、試講、課后教研、小結等形成一個完整的流程,幫助他們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深刻認識教學常規要求,在齊抓共管下使他們對教學設計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更深的認識。
4、加強技能課的教學常規管理
技能課備課除了理論課的常規要求外還要求列出技能訓練的項目、目標、教學步驟、所需課時數、所需設備、材料、工具、量具、學生的分組情況和著裝要求等。技能課的教學常規重要的一塊是課堂管理,特別是紀律管理,實驗實訓教學時學生較分散,紀律問題關乎安全問題和教學質量。教案上的要求應寫出來,要求實驗實訓老師們對實驗實訓課的紀律要求等清清楚楚,對實驗實訓課的紀律管理要逐步摸索出各自的方法。
三、定期檢查教學常規
1、計劃落實教學常規的檢查
在開學初將教學常規檢查列入工作計劃,明確檢查的次數和時間,并將計劃在教研活動中公布和強調,讓老師們都做到心中有數,有意識的認真落實好教學常規。
2、及時反饋教學常規檢查結果
每一次教學常規檢查后(主要是理論和實踐教案),都要及時反饋。并在教研活動中安排時間點評好的教案,讓老師每次課后都寫教學反思,而且做到一次不落,使教學常規的落實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3、通過自檢和互檢確保常規檢查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每位教師都要認真寫好教案,自己每天對教案進行自我自檢,同時拿出來讓大家來檢查。這樣通過自檢和互檢,促使教學常規檢查不再流于形式。
四、主抓實踐課評優課
1、借助評優課提升課堂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
借助各種教學評優活動,聚集大家的力量和校外專家共同設計一堂課,除了采用“跟單實訓”的研究理念和核心思想在這堂評優課上嘗試著展示出來外,大家群策群力,借助這節評優課,仔細研究教學的各個環節和細節。通過聽課,評課,一個個環節推敲,一個個細節斟酌,竭力呈現一堂完美的評優課。借助這堂評優課,通過一次次的教研,教師參與和反思,使課堂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2、認真落實實踐課,引導老師聚焦課堂
技能實訓課的教學和管理方面,許多老師的經驗非常缺乏。為了縮短經驗積累期,快速提高教學質量。應以實踐課為抓手,引導老師們聚焦課堂,共享經驗和教訓。通過公開課,讓教師勇于展示自己相對薄弱的一面,通過實踐課活動,在聽課和評課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快速成長。教務科應組織好每一堂教學實踐課,努力搭建好這個經驗共享、共同提高的交流平臺。
五、面臨的困惑和問題
1、教研活動時間難保證
許多教師教學任務都很重,加上訓場所的合理分配,以致教師們很難湊到時間一起開展教研活動,所以,大多只好見縫插針的利用第七、八節課活動,或者采用個別交流或小范圍教研來彌補。
2、技能實訓管理難度高
雖然技能實訓課的課堂管理方面大家也在不斷探索和改進,但是實訓場所的安全問題是第一位的,目前的生源質量,有些特別的學生,不服老師的管理和教育,在實訓場里亂串。老師們既要組織教學,又要管理紀律,對這種現象有時很無奈。
浙江省開化縣人民醫院 浙江省開化縣 324300
【摘 要】目的:對血液分析儀測定靜脈血、末梢血的血常規結果進行比較。方法:選擇我院2012 年11 月-2014 年11 月間57 例住院患者,分別在清晨抽取患者靜脈血和末梢血,對兩組患者的血常規檢測結果進行比較。結果:患者末梢血的WBC 水平明顯低于靜脈血;但RBC、MCV、HGB、PLT 水平則要明顯低于靜脈血,且兩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論:靜脈血的血常規檢查結果要好于末梢血,因此在臨床檢測中要采用靜脈血進行檢測。
關鍵詞 靜脈血;末梢血;血常規檢測
血常規檢驗是臨床中最基礎的檢驗項目,其多項檢驗指標對機體的病理改變均能進行有效提示,在臨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血常規標本采集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采集靜脈血標本,另一種為采集末梢血標本,此兩種標本采集方式會對檢測結果造成不同的影響。我院在2012 年11 月-2014 年11 月間對血液分析儀測定靜脈血、末梢血的血常規結果進行比較, 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 年11 月-2014 年11月間57 例住院患者, 患者平均年齡為(35.7±11.5)歲,男性24 例,女性33 例,所有患者均同意參與調查。
1.2 一般方法
1.2.1 標本采集
在清晨分別抽取患者靜脈血和末梢血,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患者靜脈血液,將血液注入EDTA-K2 抗凝的硅化塑料管中;將患者末梢血放置在硅化塑料管中,與稀釋液混勻,并將所有標本進行編號放置。
1.2.2 檢測方法
采用血液分析儀對所有樣本進行分析,調整BC-3000 plus 樣品模式為預稀釋,對每份手指血樣本進行檢查。而后調整BC-3000 plus 的樣品模式為全血,對每份靜脈血樣本進行檢查,所有檢查均在5h 內完成。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靜脈血、末梢血的檢查結果進行調查,并將結果進行比較,所有檢查內容均由檢驗科醫師進行操作、記錄。
1.4 數據統計
文中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資料采用t 值檢驗,P<0.05 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兩組患者靜脈血和末梢血的檢查結果進行比較:患者末梢血的WBC 水平明顯低于靜脈血; 但RBC、MCV、HGB、PLT 水平則要明顯低于靜脈血,且兩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中最常用也是最基礎的檢查,其對患者疾病的診斷、患者的治療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是最常用的血常規檢測儀器,尤其是多參數血液分析儀,其在血常規的檢測中應用頻率非常高[1]。全自動血液分析儀能夠直接對血液進行檢查,無需將其進行處理,大大降低了人為干預的誤差率,使血常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得到了保障[2]。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不僅能夠對血常規中最基本的項目進行檢查,同時還能夠對更多的項目進行檢查,例如MCV、MCH、MCHC、MONO% 等[3]。其還能夠提供血細胞分布的直方圖,使結果更加直觀。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BC-3000 plus 在臨床檢測中具有非常好的重復性,同時兼具線性范圍廣泛的優點,且能夠分別在兩種模式下對患者的靜脈血和末梢血進行檢測。
我院的調查結果顯示:患者末梢血的WBC水平明顯低于靜脈血;但RBC、MCV、HGB、PLT 水平則要明顯低于靜脈血,且兩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對我院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后我們認為,末梢血液中的血小板水平低于靜脈血主要是因為在采集靜脈血過程中,患者皮膚會受到損傷,皮膚受到損傷后,血液中的血小板會形成血栓,激活血小板使其聚集于破損部位。而手指在刺破后近血管壁處是緩慢流動的血小板或血漿,因此導致血小板檢驗結果存在差異。
在研究中也發現,末梢血液的白細胞水平要高于靜脈血。我們認為,在采集末梢血液時,采集部位溫度較低,在手指刺破后局部反應較為強烈,進而導致WBC水平增加。而采集靜脈血的過程中,組織液混入血液中的可能性非常大,而組織液混入后會導致血小板計數增高,進而導致白細胞假性增高、血小板降低狀況發生。
此外, 關于末梢血的RBC、MCV、HGB水平有所降低,我們認為,此點可能與末梢血液循環受到影響或周圍環境改變、應激反應等等情況有關,上述原因均能夠導致末梢血循障礙,末梢血循障礙會使周圍組織液深入血液中,導致血液被稀釋,影響標本采集,進而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總的來說,兩種標本采集方式的檢測結果存在明顯差異,采用末梢血液進行檢查很難對其結果進行掌控,容易出現假陽性結果,因此還是建議采用靜脈血液進行檢查。
參考文獻
[1] 李晶. 靜脈血與末梢血在血常規檢測中的結果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2012,19(6):1008-1009.
關鍵詞:小學體育 課堂常規 意義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16
1 引言
在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學中,仍存在較多的課堂常規問題,使得體育課堂教學也發生了較大改變。由于小學生大多是6~12歲的未成年人,其思想還未獨立,自我約束力也較弱,故很難約束自己認真上完一節體育課,這就要求教師采取有效的方式,抓好小學體育課堂常規,以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育目標。
2 關于小學體育課堂常規的意義分析
體育課堂常規主要包含:集合整隊、師生問好、清點人數及出勤、準備活動等內容[1]。這些內容既是維持正常體育課程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意義。
2.1 集合整隊、師生問好的意義
在體育課程開始后,集合整隊是最早的課堂常規。對小學生來說,集合整隊能夠將玩耍中的孩子聚集起來,且有利于號召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而師生問好則有利于學生禮貌、禮節的培養。
2.2 清點人數及出勤情況的意義
該環節是體育教師管理課堂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點名方式,教師能夠較快認識學生,并讓學生受到關注。在師生較熟悉之后,則采取清點人數的方法取代點名。檢查學生的出勤情況,則能有效預防小學生由于擅自離開課堂而發生意外。比如,某位教師在課開始時先對人數進行了清點,在課中又集合對人數進行了一次清點,下課時再清點了一次,如果學生人數變少,就及時找出是誰缺席、為何缺席等,有效降低了學生由于缺席而發生意外的可能。
2.3 安排見習生的意義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經常會有許多較調皮的學生裝病而不出勤,若安排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便能大大減少該類現象的發生。同時,安排見習生做相應的事,有效體現了“區別對待”的原則,在小學體育課堂常規中必不可少。
2.4 宣布課堂內容及要求的意義
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一般會向學生介紹本課學習的內容及任務,以便學生能夠明確學習內容與目標,并做好心理與思想上的準備。比如,在上《立正、稍息》該節內容時,教師在完成了集合整隊、清點人數等課堂常規后,則應向學生講明本節課的任務是明白什么是立正、稍息,并能做好這兩個動作。除此之外,教學還要利用相關要求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以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2.5 準備活動的意義
“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課堂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要有充足的準備。與其他課程教學不同的是,體育教學的實現需要活動全身大部分肌肉,屬于一門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課程。在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能夠有效降低身體肌肉的粘滯性,使人體溫度升高,然后促進人體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接受運動技能。同時,在接受運動技能的過程中,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才能順利完成難度與強度均較大的練習。除此之外,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還能降低傷害事故的發生率。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適當創新課堂常規的形式,只要達到教學目標即可。比如,有位教師曾經這樣進行準備活動:在冬季上體育課時,學生大多怕冷而不愿意出去,教師便喊出一句話“老師今天設置了幾個藏寶點,誰能找到就屬于誰。”老師話剛說完,學生便活躍地開始尋寶旅程。待學生跑得滿身大汗時,教師才宣布本節課的內容是“耐久跑技術”。由此可見,合適的準備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又能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2.6 安全教育、檢查的意義
在小學體育課堂常規教學中,開展安全教育及安全檢查活動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因為小學生的安全意識較弱,故教師應通過安全教育反復強調安全的要求,學生經常聽則容易記住,進而大大降低了傷害事故的發生概率。比如,教師在每堂課開始之前強調“上課期間,不能跑去樓頂玩”“不能和同學打架”等,學生在聽多了之后便能在腦中有較深的印象,不僅能自己做到,還能有效監督身邊同學的行為,對于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3 關于小學體育常規的若干思考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怎樣開展體育課堂常規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及積極性,是小學體育教師當前面臨的一大課題。以下是對小學體育課堂常規的若干思考:
3.1 根據學生興趣進行課堂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師應在平時多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學時盡量選用與學生興趣愛好相符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遵守課堂常規的參與性與積極性。比如,小學生喜歡玩,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將死板的內容轉化為游戲,這樣就能提高他們的參與性。
3.2 廣開言路,加強創新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實踐廣開言路,加強創新。比如,積極收集可行性較高、效果較好的課堂常規,并應用于自己的教學中;經常向經驗較豐富的教師學習,傾聽他們的建議,并進行自我反思。在學習有效課堂常規的同時,還應加強創新,以滿足不斷發展的課程要求。
3.3 實行“教學三維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進行自我認識、自我矯正及自我超越的一個過程[2]。課前、課中及課后反思,稱為“三維反思”。課前反思怎樣根據新教材特點及小學生特點進行課堂常規;課中反思如何將著眼點與學生的發展聯系起來,課堂常規有利于學生發展與否;課后反思要不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是否已落實。
4 結束語
總之,小學體育課堂常規的實施,對于提高體育教學效果及質量有著重要意義,且直接關系到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體質鍛煉,是小學生接受運動技能的重要途徑。此外,在實施小學體育課堂常規時,教育者可根據實際采用多樣化的方法或形式進行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教學要求與目標,促進我國體育教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守武.在教學中把“快樂體育”融入課堂方法初探[J].民營科技,2009,(6):68.
初中作文課堂的學習意義建構主張:一是“夯根基,筑生活”;二是“講規矩,采人文”;三是“急就章,走熟路”;遵照初中不同學習階段的作文教學要求,以尋求校本研究與訓練的作文教學規律。
【關鍵詞】意義建構;夯實根基;體驗生活;尋求規律
不知其它區域初中學校的作文課堂是何種教學現狀,就其本校語文習作雙主互動體驗,理性反思作文教學實踐,仍是教師指導犯難,學生習作無趣;表情沒有思想,達意缺失實感;語言東拼西湊,交際無的放矢;行文不成體統,更難擲地有聲。鑒于此,深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校本研究,悉心揣摩作文課堂學習意義建構對策,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校本研究獲悉,初中作文教學,嚴重缺失作文課堂的學習意義建構理念,嚴重缺失作文學習科學輔導方法,嚴重缺失作文學習自主實踐興趣,嚴重缺失作文學習規律探究智慧。作文教學造成花花課堂,以應付教育“差事”;習作訓練虛偽不實,以大轟大嗡敷衍了事;作文教學失去原生態的根本原因,是語文教師缺失生活作文課堂的學習意義建構意識。予以概括反思,一表現在作文教學(輔導)備課環節,不去理性思考習作訓練的情境設置環境要素(生活素材與興趣投入);二表現在習作訓練方略的主導作用環節,不去揣摩作文指導智慧挖掘的協助要素(協助方案與筆耕實踐);三表現在習作成果激勵評價環節,不去搭建習作評價互動平臺的交流要素(共同提高與分享喜悅)。交流得知,當下初中作文教學普遍仍囿于傳統的經驗型和總結型應試圖式,僅圍繞完成作文教學量化任務要求和中考作文導向,來鎖定作文教學研究視角,來劃定習作訓練研究論域。這實屬還是早被擯棄的傳統填鴨式作文應試教育模式,這與作文學習意義建構的校本性(作文教學特色)和前瞻性(寫作自主發展)背道而馳。如果深刻挖掘一下初中作文教學的發展式內涵,就不難萌生作文創新教學的理性思考,拓寬初中作文教學校本研究的特色途徑,理智處治無利于學生習作發展的實踐頑疾,應用建構主義的教育眼光,為廣大初中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實踐紓難解困。
初中各階段作文學習意義建構目標是有評價梯度的。要么關注基礎填補、不失體驗生活;要么關注行文規范、不失采擷人文;要么關注習文常規,不失筆耕指導。
七年級作文課堂,學習意義建構的目標是,關注“夯根基,筑生活”。闡明初中生習作基礎無根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失生活體驗,缺失生活感悟,缺失生活靈感,缺失交際語言日積月累的學習習慣,以導致沒有寫作思想。近年來積極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就成人考試及高考中考的作文命題,也曾多次均以此作為立意,來評價考生的作文成績。乍一看,這樣的材料作文,并不是習作難題。可是評卷發現,多數考生立意浮淺,表達語言干癟,腹中沒有蓄積的情感素材,對所給“作文材料”沒有多元的思維聯想和豐富的認識見地。考生為了達到作文寫作規定字數的要求,只好大呼小嚎,拼足成篇。結果內容假大空,卷面低分數。舉個最簡明易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意―《從母愛談感恩》。初中學生體驗母愛的生活已有十余年,媽媽從形影不離的襁褓,盼望孩子與日長大,到節衣縮食冷暖呵護,最后渴望少年強健,快樂發展有成。如此優越的體驗經歷素材,為何就輕易失去了呢?究其教育根源,主要還是教師的責任,尤其語文教師更是主要責任承擔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論)強調教師應具有創造性主觀能動的誘導作用,學生由于年齡和心理特征,不易主動去體驗家庭生活和父母親情,亟需教師的引導啟發(如布置親情體驗作業等,學校班團會和家長會也是最好的引領活動方式)。除此,更亟需有效的常態化生活體驗反饋手段:語文教師每天都要利用語文課堂前5分鐘,輪流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輪流訓練復述家庭親人為自己成長所付出的勞動代價;輪流交流父母為自己讀書所付出的關愛與艱辛;輪流復述家庭和諧幸福生活的小案例等。要求學生積極善于反思回顧身邊曾發生的社會生活現象,并天天撰寫反思日記,將口語表達向書面語訓練自然過渡。如此日復一日,就會自然養成悉心觀察身邊生活與事物的良好習作習慣,同時也利于培養對生活有鑒別是非曲直的體悟能力。作文口語訓練實踐,語文老師應積極發揮主導能動作用,促進語文課堂常態化和口語表達規范化,為語文學習駕馭書面語夯實基礎。
關鍵詞 含意性 含意化過程 對話性 英語閱讀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含意理論
英語教學中的含意理論,認為語言單位除了表達基本的概念意義外,還可以承載一些有別于語言單位的概念意義、命題意義之外的言外之意。此種理論源于新格賴斯含意理論提出的“常規關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的假說。常規關系是指人們通常的社會意識,是指人們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思維現象,以及虛構現象的基本認識的概括。含意就是對語句所體現的常規關系具體內容的解讀,社會關系中,一般只要提到某一事物,就會觸發多方面的常規關系,這種語言的普遍現象使得人們交際中的話語有了含意理論,這種社會意識的共識性使得這種常規關系的解讀也有廣泛的共識性,所以含意能夠成為交際單位。把握好含意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2 含意理論的回顧
早在古希臘,人們在修辭學中提出的一些辭格,還有我國古代文論家也提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說法,這些都是含意在語言中的實際運用,但卻不是對含意的專門研究。格賴斯含意理論是對含意的專門研究而形成的理論。含意作為語言運用 “點綴在風格上的高級裝飾品”,已經超出了修辭格和詩學的領域,成為了日常言語交際的技巧和策略。而列文森的新格賴斯含意理論則是對含意理論的再研究,它確立了一般含意的“常規關系”在研究中的地位。
我國對含意研究有三大課題: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研究,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研究,含意本體論研究。我國的外語前輩利用新格賴斯語用推導機制中的一個概念“常規關系”開始了含意本體論研究。他反復提到語義含意產生于常規關系,這樣含意理論分析超越了語言學、語法學、語用學的范疇,深入到文學與語言、文藝理論與語言學“對話”的理論層面上。并創發出“含意性”和“含意化”兩個概念。前者是話語的普遍特征,即它蘊涵含意;后者則指“被利用的常規關系的具體內容內化為話語的隱性表述”過程。
3 含意理論和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怎樣理解含意化過程是話語中所體現的各常規關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呢?試看下例:
(1)Whenever there is education , there is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Men have always found it essential, from the most primitive stages of society to the most advanced, to teach their scriptures, lore and legends to their children. The youth of Ancient Greece learnt their Homer, Jews their Torah; The aboriginal child learns the legend of his tribe, and the American Child recites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在這一例中,當Whenever there is education , there is the study…一出現,一定的常規關系就已形成,the study of literature同to teach their scriptures, lore and legends to their children 也可以形成一定的常規關系。事實上,education- study- teach-learn-recite之間,literature- scriptures- lore- legends- Homer- Torah- Gettysburg Address之間,primitive / advanced stages of society同下文提到的國家、民族、土著等,也可建立起常規關系,這些常規關系交織作用的結果是,在基本話語表達的同時,為語句的關聯銜接起到補充、延伸和闡釋,實現話語的合理建構。作為反證,試將literature改為mathematics,整段話語的常規關系就不能相互合理地發生作用,含意化過程受阻,話語的建構也就難于正常進行。正反兩個方面的情況都表明,話語建構過程中,含意化過程是存在的。
試進一步比較:
(2)when I visited the Gettysburg National Military Park and came to the site of the battle of 1863,I heard children recite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這里同樣提到背誦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詞》,但與(1)相應部分有不同的含意化過程。
4 含意化過程的控制
含意化過程是話語建構的一種客觀存在,必定在語言應用過程中表現出來。例如(1)和(2)都有recite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的說法,但它們分別有自己含意化過程,分別獲得了“學習文學作品”和“緬懷歷史事件”的含意。含意化過程隨著話語的建構產生,而說話人對這一過程的駕馭就是含意化過程的控制。
話語含意化過程中,有可能會產生負面效應,所謂說者無心,而聽者有意,所以,我們應努力使含意化過程成為強化、補償話語內容的有用工具,不要成為說話人的異己力量。
例(1)的主題句說是文學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一部分,接著提到的是各國、各民族的青少年分別讀自己本國、本民族的文學作品,并用his/their來強化這種對應關系,這種表述下,就有可能延伸出如下含意:讀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學作品即為學習文學。這顯然是有悖于當今的教育理念的,恐怕也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這種可能的含意顯偏離了作者所要表達的話語主題,雖說某種程度上無傷大雅,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盡量避免產生此種不必要的誤解。
一般來說,作為對事件本身的說明,受話人對有關事件越熟悉,含意化程度就會越高。例如(1)作者就是設想受話人已經知道了education同study和 the study of literature的關系;不然的話,作者可能會按他對受話人的知識狀況估計分別寫進如下內容:Whenever there is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schooling to youths and children, in order to develop them mentally and morally,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rts and literature, there is the study of literature…例(1)的引文來自大學英語閱讀教材,上述的顯性表達所體現的知識,對于讀者來說已是常識,于是這一切都可讓位給含意化過程,讓學生通過對有關常規關系的把握自行將這些語義空缺補上。在這個意義上說,含意化程度過低有可能弄得話語拖沓松散、枝蔓旁逸;要做到言簡意賅、中心彪炳、意圖明晰,有賴于含意化程度控制。
5 含意理論研究的意義
我們漸漸認識到含意性是話語的一種內存的普遍秉性,含意化過程是語言存在的一種基本事實。但從根本上講,語言是人類社交的一種工具,它在人們的交流中會形成某種約定俗成的“會話”機制,這種會話機制其實就是人們的心理文化的一種積淀。所以,在對含意理論的研究中,我們應把“人”這個重大因素納入考察范圍。語言的流動不僅同意識的內在內容相平行,而且是在不同水平面上同它平行的,這水平面可以低到為個別印象所占據的心理狀態,也可以高到注意焦點里只有抽象的概念和它們關系的心理狀態,就是通常所謂的推理。可見,語言只有外在形式是不變的,它的內在意義,它的心靈價值或強度,隨著心靈選擇而自由變化。含意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一般語用學范圍,而與人的問題聯系在一起。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理論的變化隨著人本身的認識而變化。這樣看來,含意的運用作為人類語言能力的一部分,應該是人類運用語言的一種內在創造性。喬姆斯基的“生成語言學”就是抓住了人類語言過程本來的內在創造性,而正是這種內在創造性使人類語言同非人類符號系統有了區別。
如果含意化過程的確反映了人類運用語言的一種內在創造性,作為一種過程,對于全人類操不同語言的人來說是不是應該有著某些共性?讀者在閱讀中外作品時能讀出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含意化過程,現在,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提出含意性、含意化過程同文學理論的“對話性”遙相呼應,我們有可能期待為中外作品閱讀研究提供一個思考的觸發點。
參考文獻
[1] Levinson,S.C. Pragmatics, Cambridge: CUP. 1983.
[2] 薩裴爾.語言論(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 徐盛恒.會話含意理論的新發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4] 徐盛恒.論“常規關系”.外國語,1993.
[關鍵詞]全科醫學生;教育教學模式;優化設計
成都醫學院2013級全科醫學生是屬于農村訂單定向免費教育學生,畢業后將承擔農村基層衛生工作,其綜合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基層老百姓能享受衛生服務能力的高低[1]。本研究旨在建立全程導師與學生的互動模式,并將其應用到基地醫院全科醫學教育中,探索其應用的效果,最終達到早期培養全科醫學生的職業興趣、穩定職業信念、建立職業規劃和不斷壯大全科醫生隊伍的目的。
1研究資料與教學方法
1.1學生資料
選取成都醫學院2013級全科醫學本科綿竹班60名學生為實驗組,其中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齡21~24歲,平均年齡(22.5±1.2)歲;從大一至大三學習成績為60~98分,平均成績(76.2±21.9)分。在年級方面,18例為一年級,30例為二年級,12例為三年級。另選取成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2013級全科醫學本科生60名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5名,女性25名;年齡22~24歲,平均年齡(22.9±1.4)歲;從大一至大三學習成績為60~99分,平均成績(77.1±23.8)分。在年級方面,19例為一年級,28例為二年級,13例為三年級。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性別、年齡、學習成績、年級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學生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教學方法
(1)對照組在成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接受常規理論教學,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講授法,教師將相關知識傳遞給學生。(2)實驗組在綿竹市人民醫院接受全程導師制下的互動教學,實施導師與學生互動模式: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醫院根據醫學院教學大綱的知識和技能目標的要求和全科醫學教育要達到培養職業興趣、穩定職業信念和建立職業規劃的培養目標,導師和學生共同制定導師的任務和學生要達到的考核目標,并采用網絡教學,信息化教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導師和學生分別完成自己教與學的任務。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采用問卷形式將兩組學生對全科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全科醫學基礎理論、社區衛生服務概述、以人為中心的健康照顧、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照顧、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照顧、以預防為先導的健康照顧、婦幼與老年保健中的全科醫學服務、全科醫學中醫患關系與溝通、慢性病的全科醫學處理、健康檔案的建立和全科醫學教育[2]。同時,教學前后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考核,將其成績詳細記錄并比較。對兩組學生培養職業興趣、穩定職業信念、建立職業規劃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以對其教學效果進行評定。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兩組學生的考核成績等計量資料采用標準方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兩組學生對全科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教學效果等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教學結束后發放調查問卷120份,收回120份,收回率為100.0%。2.1兩組學生對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情況的比較實驗組學生對全科醫學基礎理論、社區衛生服務概述、全科醫學教育的掌握程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對以人為中心的健康照顧、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照顧、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照顧、以預防為先導的健康照顧、婦幼與老年保健中的全科醫學服務、全科醫學中醫患關系與溝通、慢性病的全科醫學處理與健康檔案的建立的能力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1。2.2兩組學生教學前后的考核成績變化情況比較教學前兩組學生的考核成績之間的差異不顯著,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886,P>0.05),教學后實驗組學生的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303,P<0.05),2.3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比較實驗組學生職業興趣的培養、穩定職業信念和建立職業規劃比例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2.83,x2=11.14,x2=9.35;P<0.05),見表3。
3教育教學模式優化效果
傳統理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講授法,雖然能夠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但是卻無法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缺乏思維,進而無法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也無法讓學生對知識及技能進行直接體驗,將最直接的感性認識提供出來[3-5];在21世紀“對素質教育進行推進、對創新人才進行培養”的需求很難得到有效滿足[6]。而全程導師與學生互動模式采用科學的系統論將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及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依據教學內容及任務將多種教學方法、形式綜合利用起來,對啟發式教學進行大力實施,使教學中各要素最佳組合形成,從而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7-12]。本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學生對全科醫學基礎理論、社區衛生服務概述、全科醫學教育的理解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對以人為中心的健康照顧、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照顧、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照顧、以預防為先導的健康照顧、婦幼與老年保健中的全科醫學服務、全科醫學中醫患關系與溝通、慢性病的全科醫學處理以及健康檔案的建立的能力等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培養職業興趣、穩定職業信念、建立職業規劃比例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全程導師與學生互動模式在全科醫學生教育中較常規理論教學效果良好。
4結語
關鍵詞:思維導圖;護理倫理;教學效果
素質修養是護理系學生必須具備的護理道德,而護理倫理學課程是提高護理學生素質修養的核心課程,學生通過學習護理倫理,從而掌握護理倫理的原則及真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處理護理相關問題的能力。本次研究選取我校護理系2013級學生和2014級學生,采用常規教學法和思維導圖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我校護理系2013級學生和2014級學生,按隨機數字表法分別抽取2013級學生120名作為對照組,2014級學生116名作為實驗組,所有學生的年齡均在20~2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1.6±0.5)歲。男生136名,女生100名。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體質特征等方面無明顯差異。
1.2方法
對照組的學生采用常規教學方法,實驗組則在常規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采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加用思維導圖的方法,將所有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以護理倫理知識為主要導線,對學生實施思維導圖及繪制方法的培訓,學生在掌握正確的思維導圖使用方法之后,用彩色筆在紙上進行繪制,按照自己的想法,將生命論、生命價值等用線條和不同的顏色勾勒出來。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倫理知識的記憶。從圖紙的中心開始繪畫,每根線條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主題。而教師要對學生繪制的圖畫進行點評和指導,使學生明白思維導圖的繪制意義。學生可以成立興趣小組,根據自己的喜好繪制思維導圖,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倫理記憶更加深刻。
1.3觀察指標
在進行一個學期的教學后,觀察兩組學生的《護理倫理學》的考核評分,分制以100分計。答題試卷由學校老師根據《護理倫理學》知識出題,兩組學生的試卷題目相同。觀察兩組學生對兩種教學方式的滿意度進行比較,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發放問卷236份,收回236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學生的考核評分以(x±s)表示,行t檢驗。教學優良率以(%)表示,行χ2檢驗,兩組之間比較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兩組學生的考核評分及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進行比較,實驗組學生的考核得分明顯要高于對照組,實驗組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要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
3.討論
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改善學生的思維方式,有利于學生對倫理知識的牢固掌握。本次研究數據顯示,實驗組的120名學生的護理倫理學平均考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的考核評分,而在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調查中,實驗組學生對思維導圖教學方法的滿意度達到了96.7%,對照組學生的滿意度僅為74.1%,兩組數據之間存在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在護理倫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良好。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提高自身修養素質有著很大的幫助,對學生更好地掌握護理倫理知識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并且可以提高學生對護理倫理學的興趣度,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促進師生關系更加和諧。思維導圖教學方法是一種有利的輔助教學手段,可以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和知識的結構用圖表的形式進行展示,思維導圖教學方式是一種有效而積極的新型教學方法,更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總而言之,將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王慶華.思維導圖在《護理倫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28(6):972-973.
[2]王慶華.主題辯論法在《護理倫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2015,28(2):274-275.
[3]林虹,呂婷,林梅.思維導圖在高職專業內科護理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5,12(5):363-364.
關鍵詞:習語認知語言學概念隱喻概念轉喻常規知識
一、引言
習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習語又是語言的精華。習語一詞的含義甚廣,根據最通常的定義,習語是一種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其整體意義不是其結構成分的簡單疊加,因而成為英語學習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視。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一由規則支配的體系。僅依靠單純記憶和模仿,人們很難學習和掌握好習語。如果理解了習語的隱喻概念,注意習語的組成成分與習語整體意義的內在聯系,我們就能夠具備創造性地、靈活地使用習語的能力。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將隱喻理論引入大學英語習語教學中,分析其認知理據――概念隱喻、概念轉喻和常規知識,進而闡述如何運用隱喻理解英語習語,并提出英語習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二、習語的定義
習語一詞最初來源于希臘語詞素“idio”,意思是:自己的、私有的、特定的。習語是指具有固定結構,在語義和語法功能上能作為獨立的單位來運用的詞組。它的意義一般不能由各個組成部分推斷出來,習語是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是大多數人的約定俗成和習慣性的說話方式以及某一語言團體由過去的經驗而形成的概念。要想對習語進行研究,就要先弄清楚習語是什么。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給習語下了定義:an idiom is an expression which functions as a single unit and whose meaning cannot be worked out from its separate parts(習語作為一種表達式,在功能上相當于一個單位,其意義不能從各個組成部分得出);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也給習語下了一個定義:an idiom is a group of words established by usage as having a meaning not deducible from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words(習用的一組詞,其意義不能從詞組的單個詞的意義演繹出來)。 第一個定義強調習語功能的單一性和意義的不可推測性;第二個定義突出習語的詞組性結構和意義的不可演繹性。 辭典的定義是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另外,一些專家也對習語下了權威的定義,如Cowie認為,“習語是兩個或多個詞的組合,功能上它是一個語義單位。”Ammer說,“習語是由兩個或多個詞組成的固定詞組,它的意義不同于各組成詞的字面意義”
三、習語的認知理據
傳統觀點認為,習語從語義上說,是具有不可測性,從句法上來看,是不具有可分析性,它具有凝固的內部結構。然而,認知語言學則認為,習語是人類概念系統的產物,其本質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語言性的。習語的意義更多的是建立在人類的認知機制之上,這些機制為習語提供了概念理據,并可以用來理解習語的意義。因而,習語是有理據的,而不是語言形式和特殊習語意義的隨意配對,大多數習語是人的認知結構的產物,是在概念隱喻、概念轉喻和百科知識三種機制的基礎上產生的。
(一)概念隱喻與習語。概念隱喻理論是由L&J提出的,認為隱喻不僅是語言中的修辭現象,而且是人類認知活動的工具和結果,在人類的范疇化,概念結構,思維推理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隱喻本質上是一種認知現象,具有重要的認知功能。在這個理論中,隱喻被認為是把一個概念域(源域)的結構直接傳送到另一個概念域(目標域)。作為人類語言的一部分,習語本質上屬于概念層次的,是人類對世界經驗化、概念化的產物,而不是純語言層次。習語的意義來自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反映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根植于人們的概念系統中。概念隱喻中,同一個源域可用于理解不同的目標域。人們常見的“火”的一些概念就可用來幫助我們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想象、愛情、矛盾、熱情、危險等,這樣就產生了一系列的概念隱喻及隱喻性的習語表達方式: (1)The fire between Jay and Jolin finally goes out(Jay 和Jolin的愛情結束了).(概念隱喻 Love is fire) (2)The melody sets fire to the painter's imagination(這首曲子激發了畫家的想象力).(概念隱喻:Imagination is fire) (3)The movie star was breathing fire over the affairs release(這個電影明星對幾天前的流傳的緋聞惱火萬方).(概念隱喻:Anger is fire) 。借助于源域“火”來討論目標域,就可以產生一系列的相關習語并被人們所理解。
(二)概念轉喻與習語。轉喻被認知語言學認為和隱喻一樣,既是語言中的一種修辭,也是人們認知事物的一種重要方式。簡單說來,轉喻是人們用熟悉的事物去代替與其有重要關系的另一事物。它也是以人們的基本經驗為基礎,其實質是概念性的、自發的、無意識的認知過程。然而,轉喻只涉及到一種概念領域即來源領域,并且同一領域中的兩個實體之間的概念關系為“指代(stand for)”的關系。“轉喻也是理解習語意義的一個重要認知機制,為習語意義提供其理據。”而隱喻作為習語的生成機制涉及兩個不同概念域的映射,兩者之間是“是(is)”或“被理解為(to be understood)”的關系。連接轉喻中兩個實體的是二者之間的相關性,而連接隱喻中的兩個概念是其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如Marry is a green hand 這句話里用“a green hand”代表“毫無經驗的新手”,所運用的概念轉喻就是“The hand stands for the person”,這一些概念轉喻有助于我們對以hand組成的習語的理解。
(三)常規知識與習語。常規知識是指一定文化群體所擁有的對一定概念域的共有知識或信息。這些知識或信息也構成人們對習語認識或推理的基礎。例如curry favour (拍馬屁),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擊中要害),know the ropes(內行),to tread on air (洋洋得意),thick and thin(不畏艱難險阻), head over heels(完全地), have bee in one's bonnet(胡思亂想), at sixes and sevens(亂七八糟), 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驢非馬)等。這類習語大部分來自民間,就必然反映出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它們鮮活生動、耐人尋味。
四、英語習語教學 在了解習語的定義以及理解習語的認知機制的基礎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英語習語教學
(一)引入上下文幫助理解英語習語 同一習語,如果處于不同的語境中,就會有包括字面意義和非字面意義兩種解釋,有時這兩種意義還會相互間干擾。上下文則充當著習語理解的必要條件的作用,它的引入明顯地促進習語的理解,學習者對英語習語意義的理解是動態的,它先后經過兩個主要階段:“猜測”和“肯定、替換或重組”。因此要注意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提高這方面的能力,教師還需從多方面加以指導,如思考啟發,策略觀念的培養,多種方法的使用,發散性思維的提倡等。
(二)將習語教學置于大的語言背景下 由于相關社會背景知識能夠對英語習語的隱喻認知產生巨大的積極效應,因此將英語習語教學放在大的語言背景下,可以使學習者形成豐富的想象和聯系的空間,這樣一來,就會有充足的語境,豐富了學習者的知識面,最終就有助于習語的隱喻認知。作為教師,要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建立有效地認知體系,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的整體英語技能。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隱喻能力 隱喻可以使我們用某一領域的經驗來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使我們在整個經驗領域中,而非依賴孤立的概念來進行理解。因此,我們可用自然經驗來理解習語,在教學中灌輸隱喻概念,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隱喻能力。
(四)加強習語教學,并進行跨語言對比,使得學生意識到英漢習語在概念體系或文化內涵上的異同。注重幫助學習者發現英語語言中體現出來的概念體系和文化內涵,并在實踐中自覺加以運用,以提高外語使用的“地道程度”。
(五)根據習語的語義理據進行教學 將具有相同語義理據的習語歸類進行教學。諸如“頭(head)”、“手(hand)”、“戰爭(war)”、“憤怒(anger)”等等的習語。
五、結語
綜上所述,習語的本質是概念性的,意義是可分析的,是隱喻、轉喻和常識這三種認知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英語習語的正確理解、恰當使用,是外語學習者語言能力的重要表現。眾所周知,英語習語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們應該將認知語言學理論充分運用到當中,以概念隱喻、轉喻和常規知識為視角,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習語,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t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 Kovecses Z,Szabo P.Idioms: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