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循環經濟的定義范文

循環經濟的定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循環經濟的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循環經濟的定義

第1篇:循環經濟的定義范文

【論文摘要】一種經濟模式的良好運行,必須以制度建設為基礎,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制度建設是其推行的重要保障。文章從循環經濟概念和制度的涵義和功能出發,分析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制度問題,進而提出循環經濟制度建設的思路和對策。

一、循環經濟與制度建設

循環經濟(RecyclingEconomy)一詞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所謂循環經濟,是指在深刻認識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基礎上,以提高資源利用與環境效率為目標,以資源節約和物質循環利用為手段,以市場機制為動力,在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經濟上可行的前提下,實現資源效率最大化和環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同,循環經濟放棄短期的表面物質追求,通過把廢棄物開發為新的資源,最大限度地重復利用物質和能量,旨在系統地使經濟中的總體資源增值,實現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很顯然,循環經濟是一種高層次、高端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必須以制度建設為基礎,其整個過程都貫穿了對制度建設的依賴性。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目前在國內的發展也只是停留在理論研究和試點的建設方面,沒有在全社會推廣開來。從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來看,制度建設是其推行的重要保障。而我國在制度的建設方面還很不完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對制度的探討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借鑒的建議。

二、制度的內涵與功能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單純以技術分析為基礎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已經無法為現實社會中的許多人類經濟行為提供合理的解釋,于是,制度的決定性作用開始為人們所認知。隨著制度分析理論和新增長理論蔚然興起,人們逐漸認識到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思想、人力資本和收益遞增的思想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許多經濟學家吸收并利用了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認識到若要有效地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必須關注發展中的有關制度性因素,認為制度應是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內生變量,有效的經濟組織與制度安排對可持續發展起著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制度經濟學家對制度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制度學派的創始人凡勃倫把制度看作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的某些關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習慣”??得⑺颊J為制度是“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的方式”,是“遵循同一規則的交易活動的集合”。新制度經濟學關于制度的定義首先由舒爾茨提出,他為制度做了經典性的分類,將制度分為用于降低交易費用的制度、用于影響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配置風險的制度、用于提供職能組織與個人收入流之間的聯系的制度、用于確立公共品和服務的生產與分配框架的制度等,并把制度定義為一種涉及社會、政治與經濟的行為規則。諾思則以個人之間的市場交易行為為背景,認為制度就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睆纳鲜龆x中可以看出,對制度的定義都圍繞著“規則”一詞進行,新制度經濟學則更強調制度與人的動機、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人們的任何社會經濟活動都離不開制度,在一個有秩序的社會中,制度為人們提供了相互影響的框架。制度的重要特征就是通過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規則”對組織中的個人實施獎勵或制裁,從而對人的行為產生一定的激勵或約束作用,因此可以通過制度來觀察和理解人類的各種經濟活動。關于制度的功能,經濟學家也有不同的解釋:威廉姆森認為制度的功能是降低交易成本;舒爾茨認為制度就是為經濟提供服務;還有觀點認為制度的功能是通過提供激勵機制而使外部利益內部化。譚崇臺認為,制度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塑造人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提供并在某種程度上創造和擴散信息”,促成“社會共識或一般性的認識基礎”從而減少不確定性和風險,幫助人們估計其他人可能的行為進而矯正自己的行為?!睆难h經濟的內在需求來看,制度的功能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為經濟主體參與循環經濟活動提供激勵。第二,對經濟主體不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行為提供約束,抑制環境不友好的機會主義傾向。第三,使外部性合理地內部化,將資源要素的投入和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第四,協調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持續發展。

三、循環經濟中的制度問題

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在中國,由于制度建設的滯后,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使用、浪費,和為追逐高額利潤而污染環境的行為,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副效應。因此,加快循環經濟的制度建設就尤為迫切。根據諾思的描述,制度就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秩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其主旨在于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由此可以看出,制度是制約人的行為的一種準則。我國的資源浪費嚴重,環境不斷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缺少一種制度制約人們的行為。循環經濟的建立與完善需要制度作保障,沒有完善的制度作基礎,循環經濟就根本不可能實現。隨著循環經濟的發展和推廣,人們開始逐步認識到制度在其中的重要性。最早高度關注制度在經濟活動中所起重要作用的是科斯,他創立了科斯定理,認為只要產權清晰,交易成本較低,經過有關當事人的自愿協商和談判,就能導致一種有效率的結果。后來,阿爾欽、德姆賽茨、張五常及諾思等人通過對制度的發展創立了新制度經濟學派。他們繼承和發展了科斯的理論,認為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帶來經濟效率的提高,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則有賴于合約(或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威廉姆森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個人以及企業行為的研究,得出提高經濟效率必先提高制度的效率,并且,隨著經濟活動的變遷,制度也應隨之改變這一重要結論。到了諾思這一代則直接認定制度與制度變遷就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控制變量。歷史也不斷證明:有效的制度能夠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不當的制度安排則會使經濟發展舉步維艱。現代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不僅包括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而且也包括非正式約束機制。制度是演進的,不斷變遷的。制度演進中存在著較強的“路徑依賴”,即制度的演進一旦走上某一條路徑,就會沿著既定的路線和方向發展且會得到自我強化。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技術創新和突破固然重要,但制度的制定與完善則更為重要。德國和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國家,從這兩個國家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驗看,制度的制定與實施被視為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如德國早在1986年起就先后頒布了《包裝廢棄物處理法》、《循環經濟和廢棄物管理法》和《循環經濟法》等,通過一系列制度的制定與實施使廢棄物從避免或減少產生到循環使用再到最終處置。另外針對不同的行業還專門制定了如《廢舊電池處理規定》、《限制廢車條例》、《飲料包裝押金規定》等一系列措施來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德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實踐,可為我國提供不少有益的、可資借鑒的經驗。目前,我國盡管已經頒布了《清潔生產促進法》,創辦了生態工業園區和開展了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省的試點和示范工作,但總體上說我國的循環經濟體系尚未建立起來。從發達國家推進循環經濟的經驗來看,我國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建設方面的欠缺就顯得尤為突出。當前阻礙我國循環經濟制度建設的因素主要有:其一,尚未形成適合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這是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制度和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是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保障。不解決制度和機制問題,仍按傳統的宏觀經濟管理方式去管理,而將對生態和資源的管理排除在外,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就無法建立。其二,舊制度路徑依賴的存在。制度變遷存在著強烈的路徑依賴,建立循環經濟的新制度體系勢必要遭到傳統舊制度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因此,循環經濟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三,環境產權難以界定。為使外部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成本內部化,十分有必要界定環境產權,但由于環境的特殊性決定其產權難以界定。另外在中國,由于環境產權的主體是國家,能不能以及如何將環境產權轉讓和交易是一個難題。

四、循環經濟制度建設的思路與對策分析

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的實踐表明,要實現從傳統經濟到循環經濟的轉變,就必須進行相應的制度變革,要依靠制度建設來規范政府、企業、等循環經濟主體的行為,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但是,必須意識到,我國面臨著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發展背景,發達國家所具備的殖民地和全球生態資源背景,以及現實的資本、科技和人力資源優勢;對于伴隨著快速工業化而來的資源、環境和社會問題,我們沒有可供轉嫁污染產業的空間和回避社會問題的余地。因此,起源國外的循環經濟理論只能部分適應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需要。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規則由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國家規定的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所構成。相應地,循環經濟制度也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正式法律法規和政策,包括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條例、政策、計劃、規劃等;二是人們約定俗成共同遵守但不具有法律效力的非正式行為規則,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三是循環經濟制度的實施機制。循環經濟建設需要在上述三個層面上采取相應的對策。

首先,要構建循環經濟的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兩方面。法律法規制度具有較強的約束力和較高的穩定性,因而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最基本的保障。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資源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因此,我們既要加緊研究制訂專門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同時也要結合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為循環經濟的建設和實施提供完備的法律依據。從循環經濟發展政策來說,關鍵要構建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區域政策、財政政策和產品價格政策。要利用經濟杠桿對資源利用、清潔生產、廢棄物排放等進行管理與協調,從經濟激勵和行為規范兩方面入手,有效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其次,要對循環經濟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給予足夠的重視。作為制度安排的構成要素之一,非正式制度安排與人的動機和行為有著密切聯系,是影響市場秩序、制約經濟發展的一種無形力量。環境制度的失敗的思想根源在于狹隘的經濟增長主義,因此,要實現由傳統經濟向循環經濟模式的轉變,第一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摒棄將人與自然相對立,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做法,將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第二要改變“自然資源無價”的錯誤認識,樹立自然資本的觀念,將資源和環境視作與土地、勞動一樣能夠參與生產活動并創造價值的生產要素,利用價值規律和價格杠桿來糾正人們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錯誤行為。第三要加強環境教育,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鼓勵公眾自覺參與各種形式的循環經濟活動,形成自覺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良好氛圍。

再次,制度實施機制。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經濟模式的徹底變革,客觀上要求形成經濟系統與復合生態系統和諧共生的自運行機制,要求生態規律與經濟規律的協調統一。因此,循環經濟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需要堅持“政府主導、企業推進、公眾參與”的方針,從試點示范入手,從微觀的企業層面、中觀的區域層面和宏觀的社會層面協調推進。具體而言,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規劃及政策,對各微觀主體的環境行為進行有效的激勵或約束;需要企業把資源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納入其總體的創新、發展和經營戰略,自覺在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上采取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使發展循環經濟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對公眾來講,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樹立同環境相協調的價值觀和消費觀,自愿選擇綠色的生活和消費方式,推動整個社會向循環經濟方向轉變。

【參考文獻】

[1]鮑爾丁:宇宙飛船理論[J].工業生態學,1997.

[2]康芒思:制度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1981.

[3]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

[4]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第2篇:循環經濟的定義范文

循環經濟的定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循環經濟是對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中的資源流動方式實施了“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和無害化”管理調控的,具有較高生態效率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雖然,生態工業園已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實踐領域,但根據循環經濟的定義可知,循環經濟對于空間結構的認知,很少涉及。主流經濟學忽視空間結構研究的缺陷已經為學者們所認識,因此,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循環經濟必須將空間結構納入其研究范疇,循環經濟的空間結構理論將彌補當代循環經濟理論的缺憾。

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學是能對此做出突出貢獻的學科,但由于認識上的局限性以及知識更新的漸進性,目前,尚缺乏這方面的研究,循環經濟地理學和區域循環經濟學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循環型產業的布局、循環型區域劃分、循環型城鎮體系、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區域循環型產業結構、區際循環經濟分工與合作、城鄉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經濟全球化對區域循環經濟的影響、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與布局政策等是其重要研究內容。經濟地理學者和區域經濟學者應加強對循環經濟的學習和研究,不斷總結循環經濟實踐的經驗和教訓,在此基礎上,探討循環經濟對傳統經濟地理理論和區域經濟理論的改造,以指導中國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

循環經濟的層面分析

關于循環經濟的層面分析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工業經濟系統包括三個層面的循環:小循環,指企業內部的物質循環;中循環,指企業之間的物質循環;大循環,指工業產品經使用報廢后,其中,部分物質返回原工業部門,作為原料重新利用。該觀點是基于工業經濟系統內部的循環經濟分層,具有相對性。實際上,循環經濟系統是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形成的復雜系統,產業之間的界限模糊,工業企業可以與其它產業企業甚至社會之間建立物質循環。如石河子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形成了種植系統、造紙系統、養殖系統、畜產品加工系統、生態旅游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之間的生態產業鏈。青島新天地生態園是靜脈產業類生態園,主要功能是:廢舊機電產品綜合利用、生活垃圾處理、醫療廢物等危險廢物處理與處置、污染土壤修復項目、其它固體廢棄物的處置與利用等。

第二種觀點是以山東省為例的以“點、線、面”為特色建立的企業、行業、社會三個層面上的小循環、中循環和大循環。目前,山東省已有300多個企業推行了清潔生產。運用循環經濟原理,根據行業間的關聯,通過物質、能量、信息和價值集成,拉長和擴大生態產業鏈,形成由一個及多個行業組成的,各個主體互補互動、共生共利的生態產業鏈網,建立線上的中循環。青島啤酒集團資源循環鏈屬于中循環,生產過程和產品消費后產生的各種副產品參與企業內部、企業之間,與社會之間的循環,如酒糟、爐渣的再循環,紙箱、紙板、可回收瓶的再利用,廢玻璃瓶、廢易拉罐的再循環,包括以上工業循環經濟系統內部的三個層面。社會區域層面上的大循環同樣包括以上工業循環經濟系統內部的三個層面,只是更加重視產品消費后廢棄物的再循環和無害化。如以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日照市和濰坊海洋化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試點,開展社會區域循環經濟示范工作。

第三種觀點認為循環經濟體現在三個層面上,企業層面即小循環,區域層面(生態工業園)即中循環,社會層面(通過廢舊物質的再生利用,實現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即大循環。

根據以上分析,目前的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分類存在界限模糊和交叉的現象。對小循環的認識比較一致,對中循環的認識不同,但共同實質是企業之間的循環,大循環的共同特點是產品使用報廢后的廢棄物的再循環和無害化,因此,筆者認為可將企業內部的物質循環定義為小循環,將企業之間的物質循環定義為中循環,將產品使用報廢后的廢棄物的再循環和無害化定義為大循環。這里的企業不僅是工業企業,包括一切產業企業,強調產業之間的融合;小循環和中循環的區別主要是產業組織上的差異,共同點是不包括產品廢棄物的再利用、再循環和無害化,即沒有包括與消費領域之間的循環,而包括生產與消費領域之間的循環正是被稱為大循環的原因。泛化的區域層面上的循環可以包括以上三種循環的一種或幾種,較大范圍的區域層面上的循環往往同時包括三種循環。如生態工業園包括中循環,但由于首先要求園區企業的清潔生產,所以生態工業園一般還包括小循環,如果生態工業園企業實現產品廢棄物的再循環和無害化或建立產品廢棄物的再循環和無害化企業,生態工業園也可包括大循環。

循環經濟與跨越式發展

目前的觀點認為循環經濟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高級循環型與和諧型的關系階段,是人類社會在全面需求類型和可持續發展觀支配下的,在后工業化社會階段的產物,循環經濟階段即后工業化階段。據此,很容易推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難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結論,但筆者認為循環經濟是后工業化社會階段的產物并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不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人類社會之所以在工業化階段沒有選擇循環經濟模式是因為在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壓力小的背景下,人類沒有認識到循環經濟的重要性。理論與實踐已經證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即“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物質單向流動模式存在導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的重大缺陷,因此,從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循環經濟模式應該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并不只是后工業化階段的發展模式,關鍵是觀念的改變。目前,在嚴重的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繼續采用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行不通的。我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這一期間資源消耗

筆者曾根據經濟效益在傳統的經濟效益型模式與循環經濟模式下的對比及其與環境效益的組合關系,將循環經濟模式分為以下六種主要類型: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提高的模式,該模式是循環經濟的最佳模式;環境效益提高,經濟效益保持不變的模式,政府應鼓勵企業采用該模式,以提高環境效益;環境效益提高,經濟效益下降但大于零的模式。該模式又可主要分為環境效益提高明顯、經濟效益下降但相對較高的模式,環境效益提高不明顯、經濟效益下降但相對較高的模式,環境效益提高明顯、經濟效益下降但相對較低的模式,環境效益提高不明顯、經濟效益下降但相對較低的模式。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不同的地區,四種模式的發展策略不同;環境效益提高,經濟效益等于零的模式;環境效益提高,經濟效益小于零的模式;環境效益下降的模式,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該模式一般是應禁止采用的模式。當然,還可分為環境效益不變的模式。模式四和五存在只循環不經濟問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難以實施。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提高的模式以及環境效益提高、經濟效益保持不變的模式是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均可大力提倡的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在欠發達地區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試點

我國已在20多個省(區、市)的20多個行業、5000多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在區域層面,進行了生態工業園建設試點;在社會層面,進行了循環經濟省市的試點工作。以上循環經濟試點是以國家政府或地方政府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融合,示范意義有限。今后,在循環經濟試點過程中,應加強企業、政府和公眾的合理分工,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制定法律、政策和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對發展計劃和政策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建立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等;通過對試點的跟蹤研究,總結試點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形成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調控措施,然后推廣,以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目前的循環經濟試點以產業內部的物質循環如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為主,對三次產業之間的循環經濟系統缺乏足夠的重視;重視行政區域內部(如上海市)的循環經濟試點,忽視跨行政區域(如產業帶、流域經濟區、城市群和城市帶)的循環經濟試點;試點區域以開發區、產業園區和城市為主,試點區域類型單一。今后,應加強三次產業之間的物質循環試點,如構建工業、農業、旅游業、商業等之間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根據循環經濟理論對不同類型區域包括行政區、經濟區、自然區和綜合區的區劃進行調整,并進行循環經濟試點,重視跨區域的循環經濟試點和農村循環經濟試點,總結不同類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區際之間和城鄉之間循環經濟協調發展試點的經驗和教訓,促進循環經濟在產業和空間上的深化發展。

循環經濟與就業

目前的觀點認為循環經濟可以創造大量勞動崗位,提高就業率。一方面,由于耐用保值性產品的生產、保養、維修、服務以及再利用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循環經濟可以創造一定的勞動崗位;另一方面,由于知識經濟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高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核心,強調在經濟過程中用智力資源替代物質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知識化,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其往往導致勞動崗位的減少,因此,應從動態和全面的角度,重新認識循環經濟對創造勞動崗位的貢獻。

循環經濟與空間準入

“十一五”規劃綱要強調,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在實踐中,由于控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經濟利益得不到保證,規劃實施的效果有限。循環經濟模式為禁止開發區和控制開發區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許多循環經濟模式是經濟效益較高的“零”污染模式,如山東鳳祥集團形成了肉雞飼養、加工、以副產品為原料生產保健藥品和復合調味品、飼料等產業鏈條,生產廢水治理達標后用于農田灌溉,并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以宰殺廢品為主要原料,生產多種新型醫藥保健品和現代復合調味品,在經濟效益快速增長的同時,廢棄物基本上實現了零排放。因此,在循環經濟理念下,要正確理解“禁止”和“控制”的含義,不能一刀切,具有生態環境破壞性但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基本上消除生態環境破壞性的產業,在禁止開發區和控制開發區可適度發展,前提是不超過生態環境容量。如在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容量范圍內,可適度發展“零”污染和無破壞的循環型旅游業。

參考文獻:

第3篇:循環經濟的定義范文

循環經濟,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目前,最權威、簡潔的定義普遍認同2009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的提法:“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活動的總稱” 。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是綜合反映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典型經濟模式,屬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形態。

綠色經濟,是一種形象而生動的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描述方式,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綠色經濟遵循“開發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動力、協調一致、宏觀有控”等五項準則,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共生為目標,將環保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等眾多有益于環境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并通過有益于環境或與環境無對抗的經濟行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避免為了短期利益而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而最終損害人類總體福利的非人本主義的經濟速度的增長。

低碳經濟,強調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或稱“碳足跡”)而獲得較大的經濟產出。自從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和《斯特恩氣候變化報告》發表之后,低碳經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經濟,尚沒有嚴格的定義。目前被廣泛引用的英國環境專家魯賓斯德的闡述: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其核心內容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低碳技術涉及到電力、交通、建設、冶金、化工、石化等多個行業,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勘探與開發利用、二氧化碳捕獲買存、低碳建筑技術、有效利用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等。

兩型經濟,是國家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情況下,實施綜合配套改革中經濟領域對應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支撐,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是具有較高生態效率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這兩個國家級“兩型”社會綜合改革實驗區中提得較多、其核心即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為標準,主要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高科技和環保、節能型產業等途徑予以體現。

從以上四者的定義可以看出,無論是循環經濟、低碳經濟,還是綠色經濟、兩型經濟,基本實質內涵是相同的,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節能與減排”;其發展目標是共同的,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存”;其衡量標準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只不過,四者在定義來源、側重內容、應用背景等幾個方面有所不同。循環經濟起源于日本與德國的“垃圾經濟模式”,強調的是資源的循環利用。低碳經濟起源于歐美等國,重視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綠色經濟起源于環保組織的呼吁,側重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兩型經濟則發端于國內“兩型社會”的建設,強調的是資源節約和環境的協調。因此,四者從本質上是沒有多少區別的,均是世界面臨共同挑戰、為了共同目標而需求的新的經濟模式的不同稱謂而已。為便于政策的延續性與穩定性,建議相關政府部門統一使用“循環經濟”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執行部門和公眾也易于接受。當然,從城市的區域化管理角度講,低碳城市目前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發展重點,很多國際大都市把發展低碳城市作為目標,低碳城市既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空間載體,發展循環經濟最終也是要實現城市的清潔發展、高效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可延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設低碳城市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標來倡導。

二、把握重點,理清循環經濟發展思路

(一)發展循環經濟的三個重點環節:投資、生產、消費

循環經濟是一種廣域性、全民性、全程性的開放式(從參與和受益角度)、閉合型(從物質、能量流角度)經濟模式,它強調應從投資、生產、消費三個環節統籌考慮。在投資環節,應強調“環評”、“能評”的準入審核把關,應堅決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項目在宏觀經濟低迷時,特別是產業的國際化梯度轉移中,以各種名目“死灰復燃”,防止“兩高一低”產業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發達城市向中西部城市轉移、從城市向偏遠農村轉移。在新引進項目時,在“環評”、“能評”之外,還應綜合評估土地利用強度、技術先進程度、市場飽和程度、資源依賴利用強度、產業耦合配套程度等,切忌急功近利。在生產環節,應強調產業項目的集中布點、集中截污、集約集群,防止“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應認真貫徹落實《清潔生產促進法》,積極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標準,建立重點企業的能耗與排放的實時監控平臺,建立清潔生產審核的監管長效機制。在消費環節,應倡導綠色消費的“節約、健康、環?!毕M理念,引導消費者對資源和物品的“重復使用,多次利用”,注重消費過程中廢棄物的 “分類回收,循環再生”,倡導“綠色生活,環保購買”的新生活,這其中,作為最大的消費群體之一,政府及相關國有大中型企業事業單位,應實施強制性的“綠色采購”制度,積極引導培育循環型產品市場。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三個重要載體:企業、園區和社會

發展循環經濟應有步驟、分層次地實施,一般而言,應先后實現企業的“小循環”、園區的“中循環”、社會的“大循環”,企業是經濟的載體、市場的細胞。企業的“小循環”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杜邦化學公司模式,在企業層面推行清潔生產,建設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對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料、廢熱進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物產生的最小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園區的“中循環”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把上游生產過程的副產品或廢物料用作下游生產過程的原料,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社會的“大循環”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立法追求的“循環社會”。日本于2001年起先后頒布《家電再生利用法》、《汽車再生利用法》、《日本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等法律,全面約束和規范政府、社會、企業和園區的行為,使整個日本社會朝循環型社會發展。目前,我國可從國情出發,先從循環型工業園區、社區、循環型區縣市試點做起。

(三)發展循環經濟的三個基本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

在國外,循環經濟又被稱為“3R經濟”,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資源化Recycle,“3R”即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減量化原則要求在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從源頭節約資源,實現“零排放”。當前,減量化在各地方政府中重視較多的是“節能”,更具體點講是“節電”,當然這是發展循環經濟首要要抓的,但絕不是唯一的,還應高度注重節材、節地、節水、節時等。在工業化、城市化不斷加速的今天,建筑與制造、交通領域的節材顯得尤為重要,耐久性、簡約性、通用性應成為社會各界共識;季節性、流域性、水質型缺水應引起南方傳統意義的所謂“豐水型城市”的高度警惕;節時也應引入工業制造與政府管理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對只爭朝夕的發展中國家是最重要的節約觀念;另外在目前國內激烈的區域經濟競爭中,一些好的大型項目基于利益動機,為早日多圈地、圈好地,動輒向急于引資的地方政府要地幾百幾千畝,地方政府迫于“招商引資”壓力,也往往以“要多少給多少、低于成本價甚至零地價”的政策來吸引和留住大企業大項目,既給耕地保護和征地拆遷帶來巨大壓力,更易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再利用原則要求制造產業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復利用,要求制造商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大力發展再制造業。當前,在消費領域應注重抵制一次性用品,如從2009年起,長沙市政府規定賓館、酒店不主動提供一次性“七小件”用品,就是很好的做法;在生產領域主要是鼓勵發展再制造業,廢舊零部件再制造不僅能節約資源、減少排放,其產品性能也不遜于新產品,而成本只為新品的50%,節能60%,節材70%。我國設備總資產已達幾萬億元,若其中10%的報廢設備能夠利用再制造技術形成新產品,將產生十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發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門已開始在汽車零部件、機電產品等領域開展再制造企業和園區試點。資源化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利用的資源,而不是不可恢復的垃圾。在德國和日本,按循環經濟的要求,生產和消費者應該分擔解決廢棄制品的處理責任。

(四)發展循環經濟的三個重要主體:政府、市場和公眾

發展循環經濟依賴于政府――國家行政及法律機制、企業――市場競爭及淘汰機制、公眾――社會參與機制,對應的是應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制性政策、市場性政策和參與性政策?,F代政府應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義不容辭的主要責任主體,因為循環經濟的跨區域性、外部性、戰略性,易被短期利益和地方利益目標所壓制,只有政府站在全局、戰略、民生的高度,充分發揮指導、引導、規范、服務和協調作用,循環經濟才能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當前,各地要抓緊時間制定好“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要充分利用好“綠色GDP”及財稅補貼獎勵等政策大力予以扶持。市場機制主要利用制度經濟學原理,將“外部性內部化”,使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與節約、環境的保護與破壞均形成有邊界、可核算的成本與效益,刺激企業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如模擬CDM(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開展地方區域性排污權交易、對排污企業的罰款、對非環保產品的市場限入等,通過不斷擴大“不節能、不環?!毙蜕a者的責任,刻意擴大“節能環保”型生產者的利益,從而逐步形成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的市場內生機制。在許多城市,循環型的節能、環保高科技企業還可結合本地資源及市場優勢作為戰略性優勢產業來予以培育,這是符合當前中央經濟工作指導精神的。社會參與機制主要是,一方面應通過立法明確公民在循環經濟中的責任與義務,一方面應通過宣傳教育推動公民在循環經濟中參與與監督作用。當前,應借鑒國外做法,重視在中小學教育與社區宣傳中增加發展循環經濟內容,重視引導和培育“環保NGO(民間非營利性組織)”的發展??傊?要分層次、有步驟地推進,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綜合發展機制與濃厚氛圍。

第4篇:循環經濟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結構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從循環經濟的提出,到各地方各行業的經驗總結,制定并實施循環經濟的發展規劃,除了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本身所體現的科學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等特點之外,也反映了發展循環經濟對于我國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緩解環境壓力、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通過對循環經濟概念的界定,系統研究了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基本內容。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界定

在我國循環經濟一詞最初由劉慶山在1994年使用,從資源再生的角度提出廢棄物資的資源化,其本質是自然資源的循環經濟利用[1]。作者對文獻中關于循環經濟定義的總結,主要基于內涵,并有重點按類別地介紹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定義。

1.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界定

循環經濟的概念來自于環境保護。然而,真正從環境保護角度來界定循環經濟的并不多見。有文章認為,循環經濟是一個具有時代性的環境保護發展模式:①強調環境保護本質上與經濟活動是一個協調統一體;②指出人類經濟活動應遵從自然生態規律;③闡述了環境與經濟的相互關系及深刻內涵;④揭示了當今可持續發展的新趨勢。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這一表述主要是針對循環經濟的功能和性質而言的。

2. 從大物流角度界定

在迄今的研究文章中,從大物流角度界定循環經濟,含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物質循環流動,一是尊重自然規律。從這個角度定義循環經濟強調了物質閉環流動、經濟形態、生態經濟等內涵,要求按照經濟規律、社會規律、自然規律、技術規律、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棄物處理過程,將現行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開環式經濟系統,轉化為“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閉環式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之中,在經濟社會活動中實現資源的減量化、產品的重復使用和再循環使用。

3. 從經濟形態和增長方式的角度界定

經濟界中各地區、各產業、各行業和各企業的物流,我們都把它叫做經濟界物流,簡稱經濟物流。經濟界物流的特點:物是經濟商品的物;流的動力來自人類的經濟活動;是有贏利目的的經濟行為。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3]。其含義是以資源循環為主要特征,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資源,將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人類生產活動納入自然循環過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不斷循環的經濟過程中得到合理和高效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程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二、基于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結構

1. 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供應鏈的構建

構建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供應鏈應從以下三個層次進行:一是供應鏈上企業的生態企業化,二是企業間共生形成綠色供應鏈及其網鏈,三是延長生產鏈條,做好逆向供應鏈的構建,增強反饋機制?;谘h經濟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是一種融合環境保護的現代管理模式, 通過綠色技術與供應鏈管理的手段,實現產品生命周期內環境負影響最小,資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應鏈系統整體效益最優的目標。

2. 基于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的運作體系結構

綠色供應鏈研究的內容可以看出,研究綠色供應鏈的實施需要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包括產品的原材料獲取、產品的設計與制造、產品的銷售與運輸、產品的使用以及產品再回收利用的整個過程,其運作體系結構圖如1 所示。

⑴ 綠色設計。研究表明, 產品性能的70% ―80% 是由設計階段決定的, 而設計本身的成本僅為產品總成本的10% , 因此,基于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的理念,要求產品在設計階段要充分考慮產品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 采用綠色產品設計。

⑵ 綠色材料。原材料供應是整條綠色供應鏈的源頭, 必須嚴格控制源頭的污染。從大自然提取的原材料,經過各種手段加工形成零件,產生廢腳料和各種污染, 這些副產品同時產生許多環境污染, 這就要求生產者在原材料的開采、生產、產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廢料處理等環節中, 充分利用能源和節約資源, 減少環境污染。

⑶ 綠色供應。供應過程就是制造商在產品生產時,向原材料供應商進行原材料的采購, 確保整個供應業務活動的成功進行, 為了保證供應活動的綠色性, 主要對供貨方、物流進行分析。

⑷ 綠色制造。綠色制造也被稱為綠色生產或清潔生產。它要求生產過程中的所有活動均按ISO14000的標準生產,這意味著對生產過程、產品及服務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以期推行綠色生產,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或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⑸ 綠色銷售、包裝、運輸和使用。綠色銷售是指企業對銷售環節進行生態管理, 它包含分銷渠道、中間商的選擇、網上交易和促銷方式的評價等。綠色包裝是消費者購買產品后, 其包裝一般來說是沒有用的, 如果任意丟棄,既對環境產生污染, 又浪費包裝材料。隨著物流量的急劇增加帶來車流量的大量增加, 大氣環境因此受到嚴重污染。綠色運輸主要評價集中配送、資源消耗和合理的運輸路徑的規劃。在產品的使用階段上主要是評價產品的使用壽命和再循環利用, 使用壽命是延長產品壽命, 增強產品的可維護性, 減少產品報廢后的處置工作。

⑹ 產品廢棄階段的處理。工業技術的改進使得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全面, 同時產品的生命周期也越來越短,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廢棄物消費品。不僅造成嚴重的資源、能源浪費, 而且成為固體廢棄物和污染環境的主要來源。產品廢棄階段的綠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環再用和報廢處理。

3 .基于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結構

實施綠色供應鏈,面臨著一系列決策問題,它是一個十分復雜但又很有研究意義的問題?;谘h經濟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結構就是應用數學和計算機等手段建立綠色供應鏈的功能系統模型、信息系統模型、物流系統模型、資源系統模型、組織系統模型、過程系統模型,以及制造系統綠色供應鏈總體模型,形成完整的決策體系結構和系統模型,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如圖2所示。

⑴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追求的目標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尤其強調的是,在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要求對環境的影響的負作用盡可能小,資源利用效率盡可能高。

⑵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對象?;谘h經濟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對象涉及供應鏈中的各個主體,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用戶和物流商等。因為,在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過程中,不僅要求一些關鍵節點企業制定并嚴格實施環境管理標準,而且其上、下游廠商及最終用戶也必須遵守同樣的環境管理標準,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綠色性。

⑶ 綠色供應鏈的運作、控制和管理技術

在綠色供應鏈的實施過程中,要涉及綠色供應鏈的運作、控制和管理等使能技術和具體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綠色材料選擇、綠色采購、綠色倉儲、綠色運輸、綠色生產計劃、綠色分銷、多地點庫存協調和逆向后勤(回收和處理)等。借助于上述綠色供應鏈的體系結構、模型和評價體系等,盡可能選用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的材料,盡可能使材料的采購、材料和產品的倉儲、運輸、產品的分銷過程占用的空間、消耗的資源和造成的環境損害最小。

三、結論

再循環利用是根據“生態效率”的思想, 通過少制造和再制造方式, 使得廢棄產品得到再循環, 從而節約原材料和能源。在我國,供應鏈管理還處在一個初級發展階段,在循環經濟理念下,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個系統工程,用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綠色供應鏈模式的構建,并且對綠色供應鏈閉環的每一個環節給予精心的制定和計劃,才能達到社會、生態、經濟綜合效益的系統優化,推進全球資源、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第5篇:循環經濟的定義范文

從2002年開始,國內出現大量關于循環經濟的研究?,F在,循環經濟不僅進入了決策層的視野,也成為國內理論界的研究重點,受到高度重視。這些研究主要是理論上的探討,實踐研究比較少,特別是專門針對循環經濟模式的研究并不多。

而已有的關于循環經濟模式的研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

1、把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曲格平認為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馬凱認為循環經濟是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

以上是對一個經濟現象的內部經濟結構的系統化描述,認為循環經濟主要是區別于傳統經濟發展的模式。

2、把循環經濟在企業、區域和社會層面上的一些具體做法定義為循環經濟的模式

丁樂群等在《循環經濟的基礎理論及運行模式研究》中認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有三種,即清潔生產模式、生態工業園區模式和循環經濟總體模式。

任勇等在《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一文中,主要論述了我國循環經濟探索實踐中的主要模式,包括江蘇的循環型產業和循環型社會模式、山東的“點、線、面”和“八創建活動”模式、遼寧的“3+1”循環經濟模式以及貴陽市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等。

這些實際上只能定義為循環經濟的實現形式,只是微觀上的具體做法。

發展模式是指在宏觀層面上具有指導意義,在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具有特色的發展經濟的方法。本文所論述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結合本國自身經濟發展的特點,在領域選擇、制度完善和主體實施等方面所建立起來的適合本國國情、具有本國經濟特色的發展循環經濟的方法。

二、日本、德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日本和德國提出循環經濟的概念,主要是為了適應本國固體廢棄物管理戰略轉變的需要。由于日本和德國的具體國情不同,二者在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發展模式。

1、路徑的選擇

發達國家的后工業化或消費型社會結構帶來了大量廢棄物,逐漸成為其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由此以廢棄物的減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環為核心的循環經濟逐漸發展起來。但是在具體發展路徑上,日本和德國存在著差異。

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是社會—企業(家庭),以“靜脈產業”為切入點,以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利用為重點,以循環型社會為目標。靜脈產業是日本建設循環型社會的重點,包括垃圾的收集、搬運、燃燒再資源化、填埋處理,以及再資源化到新產品的制作技術等。

德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是企業—社會,消費—生產,以“綠點系統”為載體,以物質流管理為核心,重在探索區域性的循環經濟模式。綠點系統充分體現了“擴大生產者責任原則”和“污染者付費原則”,它將企業組成網絡,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打上綠點標記,然后由綠點公司(DSD)委托企業進行處理。

2、制度的構建

日本和德國都是以法律制度作為循環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通過法律制度的誘致性或強制性力量讓經濟活動當事人在比較成本和收益后,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但是,在制度構建的層次上,二者略有不同。

日本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比較健全,在立法體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統率綜合法和專項法的模式。

德國循環經濟的法制建設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制度構建上,主要是制定具體領域的法規,對生活和生產的廢棄物進行管理。其立法體系共三個層次:法律、條例和指南。

3、實施的動力

社會力的源泉有三:一是經濟杠桿——資金;二是社會杠桿——權力,三是文化杠桿——精神。在動力機制上,日本主要依靠社會杠桿,而德國主要是利用經濟杠桿。

日本循環型社會的構建依賴于社會杠桿,主要表現為“控制和命令”的調整方式,為發展循環經濟制定了各種法規。這些法規構成了日本循環經濟發展的直接管制規范和間接調控規范,成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權力杠桿。

德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動力主要來自經濟杠桿。德國人把可行性論證和投入產出分析作為成功與否的標準。循環產業有市場、有利潤,有研發新產品、新技術的動力,有后續發展能力,這樣,生產企業盡量讓產品包裝簡化,使包裝材料便于回收和循環再生,而不是把綠點標志的使用費轉嫁給消費者。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使德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成為企業的自主行為。

三、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

雖然日本和德國在發展循環經濟時采取了不同的模式,但都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日本成功地建設成為循環型社會,而德國在廢棄物處理上處于世界最高水平。日本和德國采取不同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與各自的國情密切相關的。在領域的選擇上,日本國土面積小,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資源的減量化就自然成為其循環經濟的切入點和核心內容;而德國作為發達國家,在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方面已經世界領先,擁有先進的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因此將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放在了廢舊資源的回收利用和開發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領域選擇的差異使得二者在制度的構建上各具特色。在動力的選擇上,日本和德國分別選擇了政府和市場作為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這是由二者市場經濟發達程度的不同和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的。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背景與日本和德國存在相似之處,但是我國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經濟技術條件與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我國在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要充分借鑒日本和德國的成功經驗,同時還要結合我國的國情,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1、領域的選擇

我國的技術條件比德國落后,不可能像德國一樣在廢棄物的資源化上有很大的作為。因此,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中首先要減量化,從源頭上降低資源的使用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在具體的領域上,鑒于我國逐步進入消費型社會,并且我國制造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要以廢舊家電的回收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靜脈產業。

2、制度的構建

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先從整體上制定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統領循環經濟的發展,再向具體領域推進,制定專項法規。循環經濟發展的調控體系包括三個方面,即法律牽制——直接管制規范、利益驅動——間接調控規范和道德約束——自我約束規范。所以我國在循環經濟的制度構建上要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經濟政策、加強環境教育。

第6篇:循環經濟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基礎設施,運輸工具,交通系統

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提升經濟效益,構筑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所謂循環經濟,是指在資源投入、產品生產、消費直至廢棄的全過程中,依靠生態手段,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發展水平的經濟模式,是一種高效利用資源并最大化保護環境的發展手段。

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在交通運輸業內,以交通資源的集約用、持久用、替代用為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運輸生產、運輸裝備等重點領域大力發展交通運輸循環經濟,達到“高效、低耗、低排放、低污染、低財政負擔”的效果,以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對于交通運輸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現代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首先是交通運輸科技的發展??萍家呀洺蔀榻煌ㄟ\輸行業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研究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是保障交通運輸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目前,尚未見到有關交通運輸科技領域如何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研究,同時,在“十一五”初期,交通運輸管理部門正迫切探尋交通運輸科技領域循環經濟的發展途徑。因此,本文針對交通運輸科技領域,研究并提出其較為完整的發展管理模式,對于交通運輸管理部門進行循環經濟發展管理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的內涵。通常,交通運輸問題可以理解為交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裝備、交通運輸系統管理三者的關系問題,因此,本文定義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的概念如下:在交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裝備、交通運輸管理與服務等領域,以綜合利用交通運輸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及循環再生為手段,提高交通設施建設養護、交通運輸裝備升級優化、交通運輸系統管理服務等業務環節的水平,從科學技術角度保障支持綠色交通模式發展,同時促進、保障交通運輸行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其中,交通運輸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及循環再生手段,是循環經濟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在交通運輸科技領域的集中體現,也是發展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的關鍵。交通運輸資源減量化就是通過對交通資源的集約使用、持久使用,減少資源浪費,并全面提高交通資源的利用時限。實現減量化的關鍵在于減少資源使用量可以達到同樣或者更好的效果;提高基礎設施的質量和耐久性、延長使用壽命。交通運輸資源再利用指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增加產品或部件的復用率,延長資源的使用期。實現再利用的關鍵是增強產品服務的組合性與模塊化,增強復用能力。

交通運輸資源的循環再生主要是指交通產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夠重新變成交通資源,不僅減少最終處理量,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變廢為寶的技術能力是循環再生的關鍵。通常情況下,3R原則在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中的優先順序是“減量化-再利用-循環再生”,但這不是絕對的,綜合運用3R原則才是交通資源利用的最優方式。對于交通運輸科技的三個方面而言,各采用不同的原則和方式。對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而言,減量化應該是主導原則;對于交通運輸工具而言,應該主要采用再利用和循環再生的組合原則,而對于交通運輸系統管理與服務而言,交通運輸資源的再利用才是首選原則。

二、交通運輸科技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問題。基于上述發展思路,發展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應重點研究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2.1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養護的資源減量化。

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合理規劃、優化布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交通基礎設施,強化多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的樞紐銜接和集疏運配套,優化運輸資源配置,進一步完善公路網絡,優先發展城市、城際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完善城鄉間公交體系;加強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②優化交通基礎設施結構。主要著眼于提高高等級公路的比重,增加對土地資源利用的集約效益,通過推動運輸裝備的大型化和專業化,鼓勵發展多軸重型專用車輛,推廣標準化運輸、甩掛運輸、封閉運輸,可起到調整運力結構的作用,實現鋼材、能源等資源的減量化。

③建設優質耐久工程,持久使用交通資源。提高設計標準,強化工程質量管理,貫徹全壽命成本設計理念,提高工程質量和耐久性;研發和推廣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如大力發展鋼纖維混凝土和連續配筋混凝土路面結構、滑模攤鋪施工工藝以及快速養護技術等,積極推廣應用高強度混凝土、耐腐蝕鋼材等高性能材料,以提高工程耐久性。

④重視工程養護特別是預防性養護。深化公路養護體制改革,深入開展治理超載超限運輸,建立治超長效機制,加強公路路面早期破損的基礎性研究;加大科研投入,進行聯合攻關,專門研發路面修復和養護技術。

⑤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材料替代。在路面材料類型的比選中,因地制宜、盡量采用易于再生利用的瀝青路面;研究和推廣公路工程中木材替代的措施。開展廢舊路面材料、廢棄輪胎、廢鋼材、工業廢料等的綜合利用,推進道路瀝青、水泥混凝土、鋼材等廢舊建材的循環再生。

第7篇:循環經濟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畜牧業;循環經濟;模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6-03-03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ecycling Economy of Animal Husbandry

Hu zhongying et al.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237012,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livestock industry has a increasing contribution to the agriculture,but the development of stock raising still has a series of problems,the main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Firstly,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stock breeding in our country. Secondly,retrospects the connotation and operation principles of circular economy,and points out that circular economy is a sustainable economy achieving both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and the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duction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the domestic livestock farming. Finally,gives a brief evaluation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Key words:Animal husbandry;The circular economy;Mode;Develop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經歷了從緩慢發展到全面快速發展,再到質量提高,結構優化,經濟效益增加,使畜牧業從農業補充地位上升為農業支柱地位。現在的畜牧業在農業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在某些省份甚至占到了農業總產值的40%以上,已由傳統農村副業成長為獨立產業。在個別地區甚至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導和核心產業。在市場需求的大力推動下,畜產品消費不斷增加,予計,我國畜牧業總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將有望在2020年達到45%以上[1]。

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之后,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廣大農民致富,改善城鄉人民生活,社會的穩定團結,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飼養牲畜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從而加大了環境對畜牧業的承載力度,在部分省份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為此,必須改變原有的發展模式,尋找更為健康綠色的發展模式,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其中循環經濟則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主要途徑。

1 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原則

最早由K?波爾?。绹洕鷮W家)提出的循環經濟是一種以生態經濟為本質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根據后者對它的研究可以將它的內涵概述為通過對資源的循環利用以減少社會生產過程中自然資源的投入和廢棄物的排放,將社會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降到最低,從而達到節約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從狹義和廣義2個角度來定義循環經濟一直都是學術界的普遍觀點。

狹義循環經濟之所以定義為狹義,主要是因為它將經濟的循環單單立足在對自然資源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這一簡單的層面上。最具代表性的有諸大建的“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經濟活動組織模式理論。他認為只有讓所有能源和原料能在社會生產循環中得到充分利用才能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2]。傳統經濟與循環經濟的主要區別在于傳統經濟是“資源消費―產品―廢棄物排放”的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而循環經濟是“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3]。

廣義循環經濟的廣主要在于它將經濟發展融入生態與社會發展之中,追求三者的最佳理想組合。廣義循環經濟不再單獨討論經濟發展,而是經濟發展納入生態發展,社會發展之中,以維護生態平衡為準繩、以促進社會進步為目標。馮之浚認為發展從強調人力生產提高轉變為重視資本的循環經濟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因為它與生產末端治理模式有著本質的區別[4]。

專家學者在對工業循環經濟進行研究時提出3條基本原則:減量化原則。通過在生產過程的輸入端減少自然資源的投入從而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再利用原則。即在生產的中間環節延長產品的使用期限和增加服務強度使得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再循環原則。針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再循環利用,從生產的終端減少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污染。這種在生產過程中全方位的環保原則得到了學者們的普遍認可。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例如徐匡迪提出“4R”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制造[5]。催何瑞提出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回收“4R”原則[6]。李干順在此基礎上提出“6R”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可再生+可替代+可恢復重建[7]。無論是“3R”原則還是“4R”原則,甚至是“6R”原則,雖然它們表面不同,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追求人與自然、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2 國外研究動態

循環經濟理論自提出后就受到了國外學者的高度重視,并在不斷地探索研究中將這一理論轉化為實際。發達國家循環型社會形成的前提是通過明確的法律條文保障循環經濟的發展,以法制化推動社會化。美國在世界循環經濟立法中處于領頭地位,現在全國大約有50%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有關法律法規。德國現有約8 000部環境法律法規,所以一直處于世界循環經濟立法的前列。日本循環經濟立法雖然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但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在日本[8]。歐美地區飲食以畜產品為主,自然畜牧業發展優于我國,所以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成熟的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學者們對此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得出:北美地區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展以機械化為主,密集使用技術、資金、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大農場道路;歐洲地區則走以機械作業為主,密集使用技術、資本的具有歐洲特色的家庭農場發展道路,避開土地、勞動力相對短缺的劣勢。將其細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大規模工廠化畜禽養殖模式(美國、加拿大),農牧結合、環境有好的適度規模經營畜禽養殖模式(日本,韓國),以天然或人工草場為基礎,現代化圍欄放牧畜牧業模式(澳大利亞,新西蘭)。

發達國家為增強本國畜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大力推進畜牧業的規模化經營,優化畜禽產品結構、強化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補貼畜禽生產者,關注環保與動物福利,重視以畜禽科技進步帶動畜牧業發展。

3 國內研究動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隨之關注我國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專家學者也越來越多。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以及現代化的崛起都以畜牧業的發展為前提,所以余在歲在對安徽省畜牧業進行研究時提出要進一步擺正畜牧業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和農村各級領導真正把畜牧業擺在應有位置,努力解決畜牧業發展中的問題切實保障畜牧業發展[9]。但是,現階段我國畜牧業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張曉輝,梁森在對中國畜牧業發展狀況和展望研究時提出,由于缺乏對動物疾病的嚴格檢驗和優先防御機制,導致我國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甚至國內的消費者對畜產品的消費信心都不高[10]。我國許多地方畜牧業生產依然以傳統的高資源投入為主,隨著直接導致了少數地方出現的人畜資源相爭的局面。畜禽糞便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畜禽數量不斷增加畜禽排泄物也不斷增加,但是對畜禽糞便的跨區域運輸難度大、成本高,所以對于畜禽糞便的處理只能在本地區自行消化。而土地對畜禽糞便的吸收是有限的,這就導致了大量畜禽糞便隨雨水進入土壤造成土地氮、磷嚴重富集化污染環境。

學者們在針對我國畜牧業發展現狀,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解決如何發展我國畜牧業這一命題。畜牧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要充分發揮經濟手段在循環經濟中的調節作用,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鼓勵公民進行綠色生產和消費。在產業化不斷發展經濟發展以產業化為主的當下畜牧業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需以產業化為導向,各級政府要積極推進畜牧業產、供、銷一體的產業經濟模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畜牧業的發展要牢牢抓住科學技術以科技化為手段,大力發展畜牧業高新技術,構筑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畜牧業的發展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當今畜牧業的發展要走生態道路以長效為目標實現畜牧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促進畜牧業的長久發展;要以點帶面,大力推進示范基地建設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帶動畜牧業循環經濟全面發展。韓潔,焦鋼,蔣永寧在對云南畜牧業進行研究時得出以下結論:云南省人們對循環經濟的認識還不足。所以,推進云南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對循環經濟的宣傳和推廣增強公民對循環經濟的認識與了解減小循環經濟推廣的阻力,現階段我國循環經濟立法還不健全,所以云南省當下急需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加大對畜牧業生產的監管;云南省畜牧業發展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要想發展就必需強化自主創新能力,調整畜牧業的產業結構發展規模養殖[11]。

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安徽省畜牧業在發展中形成了5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牧業產業帶:城郊奶牛產業帶、淮北黃牛產業帶、江淮豬雞產業帶、沿江水禽產業帶、皖西無公害生態養殖產業帶。張藕香根據每個產業帶的區位優勢和特點進行歸納,提煉出4種適合安徽的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第一種,生態模式。該模式將畜禽的糞便作為其他有經濟價值的生物的食物來源;第二種,生態能模式。就是利用畜禽的糞便發電或生產沼氣;第三種,生物發酵零排放模式。通過生物發酵的方式降解畜禽糞便;第四種,禽糞膨化模式。先將禽糞晾干,然后再進行膨化處理以減少污染[12]。理想的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環境保護,社會可持續發展一直是當下的熱點話題,而畜牧業作為一個污染較大的產業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需協調好于生態和社會的關系追求三者的協調發展;第二,理想的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能夠協調統一好企業與農戶的關系實現企業與農戶的共生共贏,而“龍頭+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可以很好的做到這一點;第三,采用“自然資源―清潔生產―綠色消費―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第四,理想的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施行,這就要求它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普遍的代表性[13]。毛來榮認為,物質能量循環利用模式,對排泄物綜合和開發利用模式以及生態型、設施型和環保型的循環經濟模式是具有創新意義和普遍價值的幾種,應該大力提倡和鼓勵發展。但對于許多地方農民采用的“立體養殖”的發展模式即“飼料―養雞―雞糞―養豬―豬糞―養魚―魚塘―底泥―農作物”的模式應該亮“紅牌”叫停。他認為這種立體的循環模式會造成物質和營養的富集化,導致更嚴重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這種“雞―豬―魚”的跨物種行為給疾病的交叉并跨物種傳播創造了條件,導致病毒的變異和擴大了病毒的危害[14]。

4 結語

綜上訴述,我國畜牧業循環經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但也存在諸多不足。就研究領域來說,成果大多集中在對我國畜牧業發展現狀以及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意義的研究,對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較少。大對數發展中國家的畜牧業發展所走的道路是發達國家之前所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所以對發達國家畜牧業循環經濟的研究有助于促進我國畜牧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國學者對發達國家畜牧業循環經濟的研究較少。我國畜牧業循環經濟缺乏系統的制度保障,此部分有待學者們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謝雙紅,王濟民.加快畜牧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禽業導刊,2008(03):24-25.

[2]諸大建.從可持續發展到循環型經濟[J].世界環境,2000(03):6-12.

[3]毛如柏.關于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幾點思考[N].光明日報,2003-11-03.

[4]馮之浚.論循環經濟[J].中國軟科學,2004(10):4-12.

[5]李晶.未來工程科技應走綠色制造道路[N].中國經濟導報,2005/03/24(C02).

[6]崔和瑞.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區域農業可持續模式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02):15-19.

[7]李趕順.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J].河北大學學報,2002,27(03):37-41.

[8]吳季松.循環經濟[M].北京出版社,2005.

[9]余在歲.安徽畜牧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思考[J].安徽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5,02:19-21.

[10]張曉輝,梁森.中國畜牧業發展狀況和展望[J].農業展望,2007,1:41-44.

[11]韓潔,焦鋼,蔣永寧.依托循環經濟發展云南畜牧業[J].專家視點,2006,06:26-28.

[12]張藕香,李瑋.安徽省畜牧業可續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研究[J].生態經濟,2010,03:56-58,109.

第8篇:循環經濟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綠色增長;增長范式;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

一、引言

過去幾百年來經濟發展主要依賴的是對不可再生資源的超額利用,引發了世界范圍的資源危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退化。隨著對未來爆發氣候危機的意識日益提高,人們更加意識到不能再將資源、環境與經濟分開考慮。此外,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脫節,失業、貧富分化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也愈演愈烈。作為一項將經濟增長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社會公平連接在一起,旨在打破環境退化、資源枯竭和經濟增長之間的惡性循環,對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的重大變革,將經濟增長、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社會發展四者相結合的經濟增長范式,綠色增長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但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概念。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綠色增長及其相關概念的梳理,得出一個具有運用一致性的綠色增長的概念。

二、經濟增長范式的發展

“范式”這個概念,是由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來的,有“共同觀點”的意思。在某種范式的指導下,不斷的積累知識形成了常規科學,雖然可能出現“反常”現象,但此時的范式可保障反常的調整。一旦“反常”的頻率越來越高并且所有調整的方法歸于無效,已有的范式將不足以應對新問題的挑戰,此時就需要尋找一個新的范式來替代舊的范式。

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就會產生不同的范式。同樣,經濟增長的范式也會隨著不同的情境而發生改變,綠色增長范式是這種轉變的一個結果。

對經濟增長范式的研究要追溯到工業革命之前,那時生產力主要是由人力和畜力來拉動。18世紀之后,蒸汽機等工業革命的產物使人們逐步擺脫了對人力和畜力的依賴,而改用煤炭、石油等新能源,全球的人口和經濟活動產生了空前的增長。這種經濟增長范式意味著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越多,產生的廢棄物也越多;與此同時還產生了極嚴重的貧富分化和大批的工人失業。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資源、環境的危機,學者們也開始認識到之前成功的模型現在已不適用。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人們又提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循環經濟;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經濟和基于生態系統理念的生態經濟。

三、綠色浪潮的興起

1、循環經濟的提出與發展

20世紀60年代,隨著環境保護思潮和運動的崛起,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提出了“循環經濟”一詞,意指通過資源循環利用使生產投入資源最少、排放的廢棄物最少的經濟發展模式。“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是循環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的本質特征。然而,當時循環經濟的思想還是一種超前性理念,人們并沒積極地將此發展下去,世界各國關心的問題仍是污染產生后的末端治理方式。直到70年代末,連續爆發的兩次世界范圍的能源危機,人們才意識到地球資源的過度消費,循環經濟的思想才得到重視和發展。

2、綠色經濟的興起

能源危機還沒有得到解決,又出現了森林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等一系列問題,改變經濟的增長方式已勢在必行。經濟學家皮爾斯于《綠色經濟藍皮書》上首次提出了綠色經濟,意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通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高效、文明地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在綠色經濟中,收入和就業的增長驅動于那些能減輕污染,增強資源效率,并防止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公共及私人投資。需要通過有針對性地公共支出、政策改革和法規變革來促進和支持這些投資。

相對于傳統經濟增長范式而言,綠色經濟要求通過增加人力資本和減少自然資本消耗來實現經濟發展。

3、低碳經濟的發展

在綠色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又出現了其他的問題,即廢氣污染、光化學煙霧、水污染和酸雨等現象。這對自然環境、生態體系和居民健康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影響,對農、林、牧、漁等經濟社會活動產生了不利影響。英國最先意識到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在2003年頒布的《能源白皮書》上,提出了“低碳經濟”一詞,意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經濟發展形態。

這些概念都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又有各自的側重點,但相似的是都在描述一種發展狀態,而不是發展路徑。

四、“綠色增長”的內涵

隨著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研究的繼續深入,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和社會不公等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反而還在逐步加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學者們提出了“綠色增長”的經濟增長范式。綠色增長所指的不僅僅是GDP中低碳的部分增長,還要聚焦于氣候改變的減緩、環境的可持續和減輕貧困及社會公平的提升。

迄今為止,學術界對綠色增長的內涵并沒有準確的界定,眾多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最廣為接受的是OECD組織2011年提出的概念:“綠色增長指在確保自然資產能夠繼續為人類提供各種資源和環境服務的同時,促進經濟的發展。為此,必須促進投資和創新,以便為持續增長提供支持?!弊鳛槭讉€將“綠色增長”戰略納入國家政策的國家,韓國將之定義為:“最小化使用資源,減少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通過綠色技術開發,確保增長動力,創造工作崗位,實現經濟環境和諧相融的增長方式?!眹鴥葘W者王金南等認為:“綠色增長是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作為內在生產力的一種發展模式?!焙颁撎岢觯骸熬G色增長的核心就是使得經濟增長和二氧化碳排放開始脫鉤?!敝袊h境發展合作委員會對綠色增長的定義為:“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戰略,也是推動低碳、惠及社會所有成員的發展而采取的環境可持續的經濟過程?!?/p>

從上述的一系列概念中可以看出,綠色增長是將資源、環境、社會、與經濟四者結合在一起,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其他的三個因素。OECD的概念中側重的是人類福祉,而韓國的概念則是環境的改善和綠色崗位的創造;國內學者王金南注重將環境作為一種內在生產力,胡鞍鋼更看重經濟增長和碳排放的脫鉤。相同的是,所有的觀點都是以環保技術的創新和對環保事業的投資作為驅動力,保證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做到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并促進綠色崗位的發展。

在“里約+20”會議上,樂施會的高級研究員凱特?拉沃斯在會議上提出了“甜甜圈”理論,認為如果說地球有一個資源利用的最大上限,超過這個上限就會導致環境退化,同樣有一個資源利用的社會基線,低于這一基線人類就無法生存。所謂的“甜甜圈”就是指這兩個界限之間的空間,在這里,每個人都能獲得滿足生活需要的資源,但人類整體又生活在地球的承載能力范圍內,如圖1所示。

綠色增長就是使人類的生活空間在“甜甜圈”之內,要做到這一點,環保技術的創新和對環保的投資是一個必要的驅動因素,即通過投資和技術創新,實現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達到資源效率的提升和污染排放的減少,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通過創造新的綠色崗位,促進就業、減輕貧困并促進社會公平,達到人與社會和諧相處;而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的改善和社會問題的解決,又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如圖2所示。

我們將綠色增長定義為:通過在資源有效利用和環保方面的投資和技術創新的提升,達到以最小的投入產生最小的污染和最大的產出,同時促進就業,使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經濟增長模式。

五、結論與意義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綠色”的理念就開始興起,從“循環經濟”到“綠色經濟”再到“低碳經濟”,環境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熬G色增長”的概念從經濟、資源、社會、環境四個方面和諧發展的角度,重新定義了經濟增長的范式。本文在總結前人對綠色增長所進行研究的前提下,重新詮釋了綠色增長內涵,希望有助于實現相關研究在溝通上的有效性。

綠色增長概念的提出及其在世界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地位的確定,為學術界未來經濟增長范式的改革提供了研究方向,也為以后的經濟增長方式指明了方向。需要指出的是,綠色增長的提出并不是對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否定,而是對這幾個概念的總結和升華。

參考文獻

[1] 王有捐、林衛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綠色增長[J].經濟研究參考,2011(1).

[2] 張東明:淺析韓國的綠色增長戰略[J].當代韓國,2011(2).

[3] 王國?。赫撗h經濟的本質與政策啟示[J].中國軟科學,2012(1).

[4] Bowen Alex,Fankhauser Samuel:The green growth narrative:Paradigm shift or just spin[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2011(21).

[5] OECD:Towards green growth[R].OECD Meeting of the Council,2011.

第9篇:循環經濟的定義范文

中圖分類號:F407.2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11-0051-02

摘 要

我國的能源結構決定著在未來幾十年中煤炭仍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首要能源。亳州市作為一個新興的煤炭資源城市,把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作為亳州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本文即從發展煤炭循環經濟的意義、條件、問題和對策進行淺析。

關鍵詞 循環經濟; 煤炭循環經濟; 科學發展

我國的能源結構決定著在未來幾十年中煤炭仍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首要能源。煤炭資源處于產業鏈的最前端,在不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能源的同時,也消耗著一定的能源,尤其是煤炭資源開采的效率低以及對礦區生態環境有著一定程度的損害。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這就要求煤炭資源必須發展循環經濟,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載體從而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亳州市作為一個剛成立十余年的省轄市,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目前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43.6億噸,居安徽省第三位,是一個新興的煤炭資源城市。而發展煤炭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正是亳州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筆者將在下面的篇幅中對發展煤炭循環經濟的意義、條件、出現問題和對策進行簡要分析。

1 加快發展煤炭循環經濟在當前具有重大意義

1.1 循環經濟的含義和發展歷程以及煤炭循環經濟的主要內容 1、循環經濟的含義和發展歷程:什么是循環經濟?《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法》給出了定義: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而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興起的20世紀60年代。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卡爾遜發表了《寂靜的春天》一文,文中指出生物界以及人類正將面臨的危險。而“循環經濟”一詞,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其后學者又提出了“宇宙飛船理論”。宇宙飛船理論可以作為循環經濟的早期代表,大致內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要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開發資源、破壞環境,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因此,宇宙飛船經濟要求一種新的發展觀:即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增長型”經濟為“儲備型”經濟;要改變傳統的“消耗型經濟”,而代之以休養生息的經濟;實行福利量的經濟,摒棄只著重與生產量的經濟;建立既不會使資源枯竭,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能循環使用各種物資的“循環式”經濟,以代替過去的“單程式”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我國也在此時期引入了關于循環經濟的思想,此后我國學者對于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進行不斷深入。1998年我國學者引入德國循環經濟“3R”原理:即確立減量化原則((reduce),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進而到從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 、再使用原則((reuse),要求制造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復使用。)、 再循環原則((recycle),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不可恢復的垃圾。),并將其作為循環經濟領域重要的中心理論。1999年又從可持續生產的角度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整合;2002年從新興工業化的角度認識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2003將循環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觀,確立物質減量化的發展戰略;2004年,提出從不同的空間規模:城市、區域、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007年10月15日,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作出如下要求:“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2008年8月29日又以法律的形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法》。

煤炭循環經濟的主要內容

煤炭循環經濟內容主要包含綜合一體化開發、產品深度加工、資源高效利用三個方面。綜合一體化開發即開采煤炭資源的同時,將與煤共伴生的礦產品、煤層氣、礦井水、煤礦瓦斯等多種資源及廢棄物,統籌規劃,綜合開采,并進行加工利用;產品深度加工即對不同煤種、品質的煤炭進行粗加工、深加工或精加工,把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產品;資源高效利用即將煤炭開采和洗選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如煤矸石發電、煤矸石及粉煤灰制磚、生產水泥、筑路和回填地表塌陷區等方面內容。

1.2 發展煤炭循環經濟重大意義。

1.2.1 從維護我國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有其特殊意義。當前,能源安全問題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競爭和斗爭的焦點,也成為我國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最大癥結和隱患。解決瓶頸制約、確保能源安全已成為黨和政府極為關注和投入巨大精力破解的問題。而煤炭資源位于產業鏈的最前端,充分具備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和條件。

1.2.2 從煤炭科學開發、高效利用的角度思考。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有其特殊意義。當前我國煤炭資源開采中的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存在采厚棄薄、采易棄難等問題,工藝粗放、加工層次淺,一些原本可以再深加工利用的煤產品廢棄嚴重,主要耗能設備設計效率平均低于國外先進水平80%左右,系統運行效率低于國外先進水平25%左右,單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高1.5倍,遠遠不符合煤炭科學開發、高效利用的要求。

1.2.3 從促進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保護環境的角度思考。建國初,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響,煤炭資源型城市先生產建設、后污染治理帶來的后遺癥較為嚴重。目前全國每年洗煤排出洗矸4500萬噸,洗煤廢水4000萬噸,煤泥200萬立方米等,大都沒有綜合利用。粗放、不能循環利用的生產方式造成大量廢棄物,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和占用,對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對大氣環境的污染等日益嚴重,這既不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也不利于促進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保護環境的要求需靠循環經濟來充分挖掘資源的利用潛能。

1.2.4 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大可持續發展力度的角度思考。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所有煤炭資源城市都面臨煤竭城衰的潛在威脅。從發展的長遠角度看,作為煤炭資源型城市必須高度重視一個問題:延伸產業鏈條,使單位產量煤炭資源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變擴大開采的外延式擴張為多方挖潛的內涵式擴張。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恰恰是以此為重要內涵的,抓好它是煤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之舉。

2 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正當其時

發展煤炭循環經濟需要配套的內外部條件的支撐和保障。通過對背景條件、政策導向、物質基礎、技術能力的綜合審視,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市當前發展煤炭循環經濟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1.國內外示范和樣板漸獲成功。國際上,美國杜邦公司在化工生產中提出的“3R制造法”,開啟了企業循環生產的先河;世界著名的循環工業生態園區丹麥的卡倫堡工業科技園區,通過工業共生和代謝生態群落關系,使循環經濟獲得了成功;日本的社會大循環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廢物回收利用、廢物拆解利用系統及無害化處理為主的資源再生系統。在國內,從2001年開始,以高新技術為主體的廣東南海高科技生態工業園區,以煤鋁電聯產為核心的包頭生態產業園區等相繼規劃建設,2002年3月貴陽市開始了全國首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試點建設,部分試點已取得階段成果。2010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中國首個煤炭循環經濟園區閉合鏈正式完成,并形成了電力、化工、煤機制造為主的非煤產業群,為我市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提供了有利的經驗。 2.政策扶持和理論指導漸趨有利。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蔽覈群箢C布了《清潔生產促進法》、《節約能源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都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依據。中央多次重要會議的領導講話及下發的文件都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出了明確要求。亳州市、渦陽縣也分別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大力實施《亳州市煤炭開采及綜合利用規劃》,推進渦北循環經濟園前期工作?!?、“我縣重點發展能源產業。爭取袁二礦正式投產,徐廣樓、信湖、花溝西煤礦開始建設,啟動渦北煤炭循環經濟園前期工作。”由此可見循環經濟發展問題已經擺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3.充足的物質基礎創造了發展空間。屬我市管轄的渦陽縣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含煤面積565平方公里,地質儲量32.5億噸,規劃建設礦井11對。目前,投產礦井1對,試運營礦井1對,在建礦井1對,籌備礦井1對。全部礦井建成后,將形成年產2000萬噸原煤生產能力。渦陽縣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籌劃建設渦北煤炭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以推進煤電鋁一體化,形成煤—電—鋁—建材循環經濟產業鏈。4.煤炭綜合開發能力顯著增強。煤炭資源開采主要產生的廢棄物為煤矸石。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煤矸石、粉煤灰等綜合利用技術日趨成熟,大量煤矸石、煤泥等低熱值燃料電廠及煤矸石新型墻體材料生產線建成投入使用。數據表明截至2009年,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到62.5%(其中,已建成煤矸石及煤礦瓦斯綜合電廠總裝機容量2500萬千瓦)。

3發展煤炭循環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3.1 發展煤炭循環經濟存在的問題:

任何新經濟模式的推行,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煤炭循環經濟也不例外。煤炭循環經濟因為歷史和現實的多方面原因, 自身條件存在著一些制約,對外部條件的支持保障相應地有著更多要求。所以我們在發展煤炭循環經濟的同時也存在著以下問題:

3.1.1 思想認識不到位。盡管中央反復強調發展煤炭循環經濟的重大意義,但一些地方對我國資源和環境的形勢理解不深刻,缺乏對循環經濟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重資源開發、輕環境保護的現象依然大量存在。對煤炭循環經濟這一新興經濟發展模式還存在概念上的不理解,對其內涵、作用知之甚少等等問題。

3.1.2 科學研究不到位。發展煤炭循環經濟需要理論和科研上的支持。目前我國在煤炭循環經濟的科學研究還沒有達到很深層次,不利于煤炭循環經濟全面發展的實踐。

3.1.3 產業支持不到位。煤炭循環經濟本身是一個新興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水平關系到國家的能源安全、生態環境的保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國家對煤炭循環經濟項目的發展,在政策上還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優先扶持。

3.1.4 投入保證不到位。循環經濟項目往往需要較大的投入,為給國家提供較多的煤炭,我們往往是“先開發后建設、先生產后生活”,有限的資金都用在了煤炭的建設和開采上,導致自身發展循環經濟的投入能力很弱。

3.2 發展煤炭循環經濟的對策

3.2.1 堅持科學發展。要統籌煤炭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著力推動行業科技進步、資源綜合利用、管理創新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煤炭資源的科學開發與高效利用。

3.2.2 堅持依靠科技進步。要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一體化的煤炭技術創新體系和機制,推動煤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裝備的研發,培育新興產業,為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提供科技支撐。

3.2.3 堅持以企業為主體。要增強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責任意識,引導企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與煤相關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資源節約開發利用,有效控制環境損害,切實履行社會責任。

3.2.4 堅持統籌協調。要將發展煤炭循環經濟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圍繞煤炭資源開發發展相關產業,形成高效開采、清潔生產、循環利用和低碳運行的產業價值鏈,帶動區域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

[1] :《高舉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2] 姜智敏:《推進煤炭循環經濟發展勢在必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1|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 久草首页在线 | 黑人最猛性free护士hd | 香蕉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 www.四虎在线观看 | 特级毛片aaaa级毛片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一区 | 综合成人| 落跑甜心电视剧高清全集免费观看 | 青青青青青国产免费手机看视频 | 久久a热| 福利一区在线观看 | 理论在线视频 | 四虎影视网站 | 久久九九有精品国产56 | 日韩一级欧美一级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 久久精品免费 | 国产 欧美 在线 | 噜噜色.com | 国产精品1024免费看 | www.4hucom|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国产毛片儿 | 美国毛片免费观看 |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卡 | 亚洲激情视频在线 | 一级欧美视频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 |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麻豆国产精品欧美 | 日韩国产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1024 |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 原千岁超溺爱中文字幕 | 成人观看免费大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