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可進行對比。 1.2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 />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和護理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92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635-02近年來,婦科腫瘤疾病的發病率在不斷上升,對女性健康產生較大的危害,臨床中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但是手術會造成一定的創傷,影響患者肢體功能,術后康復護理對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有非常大的幫助,但是術后采取的護理模式不同,患者康復效果也不一樣。層級護理和PDCA循環法是應用較多的術后康復護理模式,為了研究兩者聯合應用的臨床效果,我院以42例婦科腫瘤術后患者為對象進行了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婦科腫瘤患者42例,年齡在25-61歲,平均為(39.2±2.9)歲,將全部患者平均分成兩組,每組有患者21例,全部患者選擇行手術治療。對兩組患者的年齡、學歷等對比,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康復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實施層級護理聯合PDCA循環法,具體措施如下:
1.2.1層級護理調查全科室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按照自上而下的模式將其劃分五個層次,N4級為護理部主任,N3級為科護士長,N2級主管護師,N1級為責任護士,N0級為護理員。N4級護士主要承擔護理質量管理,制定護理質量管理條例,指導下級護士開展護理工作;N3級護士承擔護理會診、查房和危重病人的全面護理工作;N2級護士負責一級護理,進行危重患者護理,并指導責任護士開展護理工作;N1級護士完成二、三級護理,在上級護士指導下進行危重患者的護理;N0級護士協助上級護士完成危重患者護理,獨立完成普通患者的各項護理。自上而下,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同時減少護理差錯的出現。
1.2.2PDCA循環法①P-計劃階段:發放調查表,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康復難點進行了解,由業務骨干查閱資料,編寫《康復手冊》,包括患者病后知識、康復鍛煉方法,必要時可配備一定的鍛煉圖譜,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功能鍛煉進度表》,涵蓋康復時間、鍛煉內容、評價等;②D-執行階段:術后第一天由責任護士向患者發放功能鍛煉表和《康復手冊》,向患者示范功能鍛煉方法;之后責任護士每日對患者的鍛煉情況進行了解,對鍛煉相關內容準確記錄,如患者未能實現鍛煉效果,需要標明原因,制定補救措施;③C-檢查階段: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評價,如患者能準確完成功能鍛煉表上的內容,則為合格,反之為不合格;在患者出院前利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護理滿意情況進行調查;護士長向患者了解每日護士指導鍛煉的時間;④A-總結處理階段: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對成功的經驗和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促使護理質量有進一步的提高[2]。
1.3統計學方法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5.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對比用卡方檢驗,P
2結果
對照組患者功能康復鍛煉動作準確度為52.4%,觀察組為8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關鍵詞】 系統護理; 股神經阻滯; 鎮痛; 全膝關節置換; 康復訓練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Analgesia on Aged Patient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 Training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U Chuan-lin,YANG Lin,WANG Ya-na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0):097-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analgesia on aged patient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 training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ethod:Ninety aged patients who ha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group C),routine nurs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group(group D) an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group(group E),with each group 30 patients.The self-assessment lists of anxiety(SAS) and 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S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postoperative anxiety and depression.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was used to evaluate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24 hours and 48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the knee joint flexion angles were recorded when making the knee-joint had a passive activity of flexion and extension,VAS scores in quiescent condition and continuous passive flexed knee joint exercise were recorded.Result:Compared with group C,the SAS,SDS and VAS scores of group D and group E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th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scores and knee joint flexion angl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group D and group E(P
【Key words】 Systematized nursing;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Analgesia;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East Division of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Qingdao 26607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0.033
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是骨性關節炎(OA)終末有效的治療方法,據美國矯形外科醫師協會統計,每年有超過47.8萬人接受膝關節置換術[1]。TKA患者中高齡患者所占的比例較高,如何完善術后鎮痛、利于術后康復功能鍛煉并且對老年人生理干擾小、副作用少是近年來臨床研究的熱點[2]。TKA術后抗凝治療限制了硬膜外鎮痛,近年來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CFNB)因其術后不良反應少的特點已逐漸成為TKA術后鎮痛的主要方法[3]。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治療過程不能僅僅關注軀體癥狀的改善,還應重視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通過實施系統的護理干預指導患者掌握相關疾病的相關知識,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減少并發癥的出現是近年來護理研究的熱點[4]。但系統護理干預聯合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能否改善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心理狀況、生活質量及功能康復尚不清楚。本研究擬探討系統護理干預聯合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對老年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心理狀況、生活質量及功能康復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已獲醫院醫學倫理評審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選擇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間硬膜外麻醉下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90例。納入標準:年齡65~80歲,性別不限,體重50~70 kg,ASA分級Ⅰ~Ⅱ級,無精神病史、神經系統疾病及神經阻滯禁忌證。排除標準:(1)骨折術后
1.2 方法 常規術前準備,入室后常規監測HR、SpO2及MAP,開放外周靜脈。在神經刺激器(Stimuplex~HNS11,B/Braun,Germany)引導下于患側行股神經穿刺置管進行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腹股溝韌帶下2 cm定位股動脈,Contiplex⑧ D包22 G 55 mm神經刺激針于股動脈外側1 cm處與皮膚成30°角向頭側進針,刺激電流1 mA,出現股四頭肌明顯收縮或伴有膝蓋跳動時,降低刺激電流至0.3 mA,股四頭肌仍有明顯收縮時經Teflon導引器送入導管10~15 cm。術后經股神經導管連接鎮痛泵(美國Baxter公司)。藥物配方:0.2%羅哌卡因+舒芬太尼1 ?g/mL。容量200 mL,5 mL/h,沖擊量3 mL,鎖定時間60 min,鎮痛泵在術后第2 d晚拔除。三組病例均行患側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C組術后只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內科治療和常規護理,不使用術后鎮痛泵,D組術后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內科治療和常規護理同時使用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E組術后給予系統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和運動干預護理等同時使用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
1.3 系統護理
1.3.1 心理評價和心理護理 首先護士全面收集患者多方面資料,根據情況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知識教育,介紹全膝關節置換術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防治方法,提高認知水平,其次講解情緒對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影響,指導患者學會放松,對病人進行漸進性放松訓練和意向想像治療;鼓勵患者說出內心的感受;指導家屬予以體貼和關懷,以激發患者的生存欲望[5]。
1.3.2 飲食護理 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飲食,根據患者的個人病情制定不同飲食方案,糾正患者不良飲食習慣,戒煙戒酒,減少脂肪攝入量,適量補充優質蛋白質,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并且嚴格控制飲食中食鹽的攝入量,每天總攝入量應
1.3.3 運動干預護理 術前通過評估患者膝關節的活動及周圍肌力的情況,針對性地制訂相應的康復計劃,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內容包括:踝泵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和引體向上運動。指導患者術后經常訓練,以預防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及墜積性肺炎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術后當天及術后第1 天用彈力繃帶固定膝關節于伸直位,將患肢用特制的下肢墊墊高;膝關節周圍置冰袋冷敷2 d。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導其進行踝泵練習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術后早期由于麻醉效應未完全消失,患者能夠很容易地收縮股四頭肌,使膝關節伸直,這在患者心理上形成暗示,收縮股四頭肌并不困難,使術后股四頭肌鍛煉更加有效。此階段的目的旨在控制疼痛、腫脹,預防感染。術后第2~3天應用持續被動運動(CPM)進行功能鍛煉。開始活動范圍為15°,以后逐天遞增10°,1~2次/d,30~60 min/次,向患者說明進行CPM鍛煉不僅不增加疼痛,反而能緩解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這一階段的目的在于不增加疼痛、腫脹的前提下發展肌力,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效避免TKA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術后第4~14 天指導患者進行屈伸膝關節鍛煉。患者可移坐至床沿,雙腿下垂,用健肢腳抵住患肢跟腱處,向前推動患肢做屈伸動作;也可在有人看護時,讓患者坐到床邊,雙手抓住床沿,雙下肢踩在圓球上,用健肢控制圓球前后滾動帶動患肢做屈伸運動,此階段的目的是使患者獲得最大的肌力并提高肌耐力[7]。
1.4 觀察指標
1.4.1 心理狀況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4 h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8]。在干預前及干預后均進行評分,共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1分為沒有或很少出現焦慮、抑郁情緒,2分為部分時間有焦慮、抑郁,3分為大部分時間有焦慮、抑郁,4分為幾乎全部時間都有焦慮、抑郁,共80分,評分高于41分表明有焦慮及抑郁情緒,分值越高,焦慮、抑郁的程度也就越高。
1.4.2 生活質量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4 h采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9]。問卷包括1個整體生活質量量表和3個子量表,共30個項目,滿分100分,其中生活質量量表得分低于60分表示生活質量較差,60~70分為合格,71~80分為良好,高于80分為優秀。
1.4.3 康復功能 記錄患者術后24、48 h進行持續膝關節被動伸屈鍛煉(CPM)時關節屈曲角度,同時記錄術后24、48 h靜息狀態和CPM時VAS疼痛評分。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三組手術情況比較 三組手術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與C組比較,D組和E組患者治療后SAS、SDS評分均降低(P
2.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與C組比較,D組及E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P
2.4 三組患者術后24、48 h膝關節屈曲角度及靜息狀態、CPM時VAS疼痛評分比較 與C組比較,D組及E組患者治療后膝關節屈曲角度增大、靜息狀態和CPM時VAS疼痛評分降低(P
3 討論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行功能鍛煉促進關節功能康復是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而手術所致組織創傷是TKA術后引起疼痛的最主要原因,多數患者術后早期往往因為切口疼痛而不愿意主動進行鍛煉[10]。因此,術后良好鎮痛有利于患者早期進行康復鍛煉,此外,系統的圍手術期護理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既可盡早恢復患肢關節功能、提高手術的療效和生活質量,又可以有效地降低并發癥的發生[11]。因此,圍手術期系統的護理聯合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進行良好的鎮痛尤為關鍵。
焦慮自評量表集心理學、精神病學、多元統計學、人工智能及計算機網絡技術于一體,準確、迅速地反映伴有焦慮傾向的被試者的主觀感受,為臨床心理咨詢、診斷、治療以及病理心理機制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12]。抑郁自評量表(SDS),是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其特點是使用簡便,并能相當直觀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觀感受,主要適用于具有抑郁癥狀的成年人,包括門診及住院患者,只是對嚴重遲緩癥狀的抑郁評定有困難,同時,SDS對于文化程度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的人使用效果不佳[13]。生活質量核心問卷共有74個條目,從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態四個維度來評定受評者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14]。因此,本研究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生活質量核心問卷較為客觀地評價了患者術后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以保證測試方法的可靠性。
本研究發現C組患者治療后出現焦慮、抑郁情緒,生活質量降低,膝關節屈曲角度減少、靜息狀態和CPM時VAS疼痛評分較高,而使用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聯合常規護理后焦慮、抑郁情緒略有改善,生活質量略有升高,膝關節屈曲角度略有增加、靜息狀態和CPM時VAS疼痛評分略有降低,但是圍手術期系統的護理聯合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明顯升高,膝關節屈曲角度明顯增加、靜息狀態和CPM時VAS疼痛評分明顯降低。由此可見,患者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心理狀況、生活質量和關節功能恢復不但與膝關節的病損程度有關,與術中的操作、良好的術后鎮痛及圍手術期全方位的系統護理干預也有重要的關系[15]。其可能原因有:首先,在關節手術后,“堅強固定,早期活動”的治療理念已經得到了廣泛推廣和臨床醫師的一致認可。但早期活動帶來的疼痛使得患者需忍受一定的痛苦,這不僅影響了住院患者的醫療滿意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患者功能鍛煉的積極性[16]。連續股神經阻滯可放置較長時間,且由于是局部阻滯,可避免全身應用毒麻藥物的并發癥,安全性高,同樣可以提供良好的鎮痛效果和術后康復程度(如早期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和早期行走鍛煉),是一種讓患者非常滿意的術后鎮痛方式;其次,系統護理干預要求護士從心理狀況、飲食護理和運動干預護理制定護理計劃時,要充分體現患者的實際情況及愿望,由于術后良好的鎮痛可以使患者樂意接受和參與,從而提高了整體護理水平,為病人創造了良好的康復環境。
綜上所述,系統化整體護理是新的醫學模式下護理實踐的工作模式,是一種整體化、個體化、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聯合良好的術后鎮痛可改善老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心理狀況、生活質量及促進膝關節術后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李小丹.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z2):87-88.
[2]李云霞,龔雅萍,邱瑾.老年患者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程序化疼痛護理規程的建立與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2):19-23.
[3]高升燾,孫愛娟,張鵬,等.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應用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和靜脈自控鎮痛的效果比較[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6(1):54-58.
[4]孫晶,王六尾.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療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9):130-132.
[5]侯芳華,江素玲,李洪華,等.系統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河北醫學,2010,16(11):1384-1386.
[6]尹紅英.系統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38(9):1197-1199.
[7]湯舜鑾,李惠卿,洪瑜玲,等.早期康復干預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9(1):4-5.
[8]湯釗猷.現代腫瘤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427.
[9]柯梅,劉連珍,王瑞海.癌癥患者抑郁等負性情緒的調查分析[J].醫藥前沿,2012,2(6):57-58.
[10]石英,魯開智.股神經阻滯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康復鎮痛中的應用進展[J].重慶醫學,2009,38(17):2242-2245.
[11]楊曉莉,鞏雅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385-386.
[12]李玉芬,李彬彬.應用焦慮自評量表對臨床護理人員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0(24):785-786.
[13]王秀梅,鄒玉敏,朱勁松.護理干預對潰瘍性結腸炎合并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效果及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7):136-137.
[14]譚詩生,李杭,羅健,等.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研制的生活質量核心調查問卷第3版中文版生活質量調查問卷測評[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23-27.
[15]楊景玲,楊永慧.老年患者膝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1,8(5):117-118.
關鍵詞:骨科;功能康復;護理干預
骨科患者的功能康復護理與治療同樣重要,若功能康復不好,今后的生活質量將受到很大影響。患者多為腰間盤突出等腰部疾病或下肢疼痛,近年來護理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探討一個行之有效的護理方式是非常有意義的。現選取我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117例骨科住院患者,探討護理干預對功能康復的影響,報導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3年2月117例在我院骨科住院的患者,其中男72例,女45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38.6歲,病程1~10年不等。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發分為觀察組(67例)和對照組(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的骨科功能康復護理模式,按照人體不同結構的不同功能分不同的功能鍛煉方法進行鍛煉操作。
1.2.2責任制護理方式 為每個患者設計一個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計劃,按照患者身體狀況恢復的不同階段按步驟進行性康復訓練。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認真負責,滿足患者的需要,不斷改進工作,做到患者滿意。注重患者心理健康,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促進醫患關系和諧。
1.3觀察指標 患者多康復護理的依從性、患者康復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骨科康復評定中優、良、差的評價。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2結果
依從性方面:觀察組患者接受率達90.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7.2%,且差異有顯著性(P
并發癥方面: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8%,顯著的低于對照組的26.9%(P
功能康復:觀察組恢復優48例(71.6%),良11例(16.4%),差8例(11.9%),總有效率88.0%。對照組優14例(28.0%),良27例(54.0%),差9(18.0%)總有效率82.0%。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
3討論
骨科住院患者功能康復嚴重影響著手術療效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主要是術后康復護理對功能康復有著很重要的影響。而骨科患者的護理干預又不同于其他,須從基礎護理入手,有針對性的行護理干預;還可能因病程長或疼痛遇到患者的不良情緒。
傳統的骨科護理方式,分工操作,卻缺少心理因素的管理[1]。現代醫學強調整體護理,即從生理、心理兩方面護理。負責制的全面的護理有計劃、有步驟,充分發揮了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與患者建立了和諧、信任的良好關系。而患者的良好心理狀態可以促進身體的盡快恢復,縮短病程[2,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依從性為90.7%,與對照組依從性67.2%,相比有顯著差異P
綜上,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依從性,減少并發癥,促進功能康復。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陳風儀.干預護理對骨科住院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臨床護理,2012,12(33):634-635.
目的了解康復患者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的需求程度,為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構成及培訓要素提供依據。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256例康復患者進行抽樣調查。內容包括:①患者基本資料。②護士核心能力要素: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18個二級條目。結果康復患者認為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8個二級條目中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的重要程度前5位依次為:協調溝通能力221例次(86.33%)、尊重愛護康復患者192例次(75.00%)、康復治療前后護理干預能力188例次(73.44%)、心理輔導能力173例次(67.58%)、病區管理能力154例次(60.16%)。結論康復患者認為專科護士核心能力重要程度依次為:協調溝通能力、尊重愛護康復患者、康復護理技能、心理護理技巧、病區管理能力;軍人康復患者對專科護士協調溝通能力、心理護理技巧和評判性思維能力的要求均高于地方康復患者;年齡越高對護士交流能力、心理護理技巧要求也高;高層次文化程度(本科以上)康復患者選擇病區管理、法律知識與倫理次數高于低層次文化程度康復患者。
【關鍵詞】
康復患者;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期望
隨著康復醫學的不斷發展,對創傷康復專科護士在康復團隊中的能力要求也逐漸提高。了解康復患者對康復護士的核心能力評價及期望程度,對完善康復護士的核心能力體系,培訓康復專科護士提供依據。本研究于2013-10—2014-12在我院康復中心開展了康復患者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及期望度的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6歲,住院康復2周以上,意識清楚,能獨立或通過研究者幫助填寫問卷,愿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年齡≥80歲,有語言及溝通障礙,認知異常,意識不清。共調查256例,其中男196例,女60例;年齡16~79歲;軍人34例,地方人員222例;來自城市172例,來自農村84例;生活自理(ADL)程度:部分自理104例(2級、3級),不能自理152例(4級)。
1.2方法
1.2.1調查表設計①基本資料包括身份、職業、性別、年齡、地域、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②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要素包括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18個子項目。在文獻分析、專家咨詢、康復專科護士工作體驗質性研究[1]的基礎上,擬定創傷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測評量表。問卷一為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調查表,問卷采用5級評分法,每個維度按很重要“5分”、比較重要“4分”、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統計得分,問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需求程度越高;問卷二為子項目調查表,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維度包括熱愛康復護理事業、尊重愛護康復患者、服務意識及責任心3個子項目;理論水平包括康復護理理論、康復專科知識拓展2個子項目;技術水平包括康復護理實踐考核、康復治療前護理評估、康復治療后護理干預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培訓帶教能力、心理輔導能力6個子項目;溝通協調能力包括應急處理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病區管理能力、法律知識與倫理、評判性思維能力5個子項目;專業發展能力包括患者滿意度、臨床科研能力2個子項目。18個子項目由患者根據自己意愿選擇,可以多選,結果統計每個子項目被選的總人次數。
1.2.2調查方法由人力資源部成員發放問卷,如有疑問,由發放問卷人員當場解釋,問卷當場回收,進行統計。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康復患者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各維度認知情況(表1)康復患者對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的認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2康復患者對康復護士核心能力各項期望程度的選擇情況(表2)
2.3其他通過方差分析得出:性別、地域、ADL自理能力患者對康復護士的核心能力期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身份患者對協調溝通能力、心理護理技巧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為軍人高于地方患者(F=5.68,P=0.02;F=4.09,P=0.03;F=5.70,P=0.02);不同年齡患者對協調溝通和尊重愛護患者能力的重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55,P=0.03;F=3.46,P=0.02);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對病區管理能力、法律知識與倫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5.70,P=0.02;F=3.50,P=0.02)。
3討論
3.1康復患者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要素期望程度差異性分析本調查顯示,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5個維度,18個子項目中,協調溝通能力選擇最多為221例次,占86.33%,說明良好的溝通技能是患者高度需求,也是融洽護患關系、創造良好康復氛圍的基礎,而且溝通中的互動使護患之間互補、互諒,減少護患糾紛,后續治療護理得以順利進行[2]。這與蘭美娟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對尊重愛護康復患者選擇占75.00%,對康復治療前后護理干預能力選擇占73.44%。分析認為住院康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身體殘疾,自理能力受限,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同時對康復效果期望值高,護士的尊重與關愛,可建立患者康復自信心。對康復治療前后護理干預需求程度,說明專業技能是專科護士應具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業務能力。康復治療前的身心準備及治療后出現的問題解決,是減輕患者痛苦、最好發揮康復治療效果的有力保證。康復護理研究對推動康復護理學科發展,提高康復護理質量具有重要作用[4]。徐少波等對護士核心能力研究進展進行闡述,評判性思維包括質疑、分析、綜合、解釋、歸納、演繹、推理、創新等[5]。本體系專業發展能力子項目中,納入了科研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本調查結果顯示,科研和評判性思維能力選擇次數為最低,分別為23.83%和17.58%。分析原因,從患者角度看,科研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概念比較抽象,與患者康復沒有直接關系;尤其科研選擇,與專家意見差異較大,說明專家更多重視的是專科護士特有的分析、推理、創新等能力對患者的影響,而患者關注的是康復護理效果,通過直覺作出選擇,兩者差異并不沖突。患者對科研選擇多于評判性思維,可能是由于康復中心最近幾年科研意識較強,成果較多,又被評為“全軍研究型科室”,各項宣傳報道、接待參觀學習團隊較多,且科室濃厚的學習氛圍、病例討論與會診查房等行為對患者有直接的影響。
3.2康復患者一般資料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要素期望的差異性分析本研究中患者基本資料包括身份、職業、性別、年齡、地域、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其中身份、職業、年齡、文化程度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期望有差異。不同身份患者對協調溝通能力、心理護理技巧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期望有差異,軍人患者高于地方患者,分析認為一是該項目描述比較抽象,二是二者對條目內涵的理解和關注程度不同,地方患者更多關注的是技術、費用等真實體驗,而軍人患者除了目前康復效果的需求,還會考慮專科治療護理效果的間接、長遠影響,對軍隊康復學科發展及護士綜合水平有一定的評判能力。對于協調溝通和尊重愛護患者能力,蘭美娟等[3]研究認為,老年患者有更多的與醫務人員交流期望,且年齡越大期望值越高。本研究顯示,年齡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對護士的溝通交流和尊重愛護期望越高;這可能與這部分患者長期住院,缺少信息來源、獲得信息的能力較弱,對關愛、尊重以及康復醫學知識的需求更迫切有關系。良好的護理行為是提高護理質量和為患者提供最佳服務的關鍵[6]。在護士核心能力要求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認為法律和倫理實踐是護士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5]。創傷康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和殘疾,殘疾者往往會有自卑感,所以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權力顯得格外重要[4]。專科護士的倫理道德、法律觀念以及創造積極的康復環境,可促使康復患者恢復功能、回歸社會、體現生命價值。本調查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越高對專科護士法律知識與倫理要求也高,認為這與文化水平有一定關系。患者對護士病區管理能力的選擇排序(第5位)與專家意見(第18位)差異較大,分析認為二者關注角度不同,康復患者住院時間普遍較長,均在3個月以上,除了對康復治療護理需求外,對住院舒適度、生活方便度、住院環境等要求較多;而專家關注的是護士在康復環境安全中的作用。
4小結
目前,國際上對專科護士核心能力上沒有統一概念,但都關注了核心能力的多元性,在重點關注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對態度、自我概念和價值觀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要求,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強調關愛、倫理、負責任的態度和價值觀對護士的重要性,認為法律和倫理實踐是護士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我國于2003年,提出了中國護士的核心能力。護理界也存在不同見解,專家大多傾向于從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來界定護士的核心能力[6]。本研究調查的核心能力項目,是由我院康復中心依據國內外康復護理實踐和專業發展情況構建,通過函詢我國軍隊和地方康復機構管理者和相關學術專家形成的核心能力體系標準,不等于康復患者對護士的能力期望。通過對住院康復患者調查得出結論,康復患者認為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重要程度依次為:協調溝通能力、尊重愛護康復患者、康復治療前后護理干預能力、心理輔導能力、病區管理能力、服務意識及責任心、應急處置能力、熱愛康復護理事業、健康教育能力、康復護理實踐考核、患者滿意度、康復治療前后護理評估、康復專科知識拓展、康復護理理論、法律知識與倫理、帶教能力、臨床科研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建議將患者的需求作為康復專科護士培訓的加強要素,從而提升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以最大限度滿足患者實際需要,不斷提高康復護理質量,更好地促進康復護理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秦靜,薛蓓蕾,馬修堂,等.創傷康復專科護士工作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雜志,2014,31(11):29-31.
[2]馮佳,俞申妹.流程化溝通方式在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8):696-698.
[3]蘭美娟,孟羽飛,王淑卿.患者對護士執業能力期望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7):878-880.
[4]鄭彩云,李秀云.實用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58,74.
[5]徐少波,葉志弘.護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構成要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764-766.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1.1.1抑郁量表評定患者入院24h內采用HAMD進行評定,然后進行分組治療。對照組43例,綜合護理組43例。
1.1.2分組治療對照組給予腦血管藥物治療、康復理療以及日常護理。綜合護理組除給予腦血管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外,采用如下綜合護理程序:(1)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資料表明,病人掌握疾病相關知識的多少以及程度影響著急性期腦卒中后的抑郁。對此,醫護人員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增加了對疾病知識的宣講,簡要介紹疾病的危險因素、發病進展、臨床的治療原則、預后會出現的問題等,讓患者了解和認識此病的特點,正確對待,減少心理壓力。(2)建立和諧的護患溝通關系:患者遭受突如其來的偏癱,失語及活動受限,生活自理困難,大多患者均難以接受,出現情緒低落、焦慮,食欲下降等。在護理過程中,首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患者提供舒適、安全的環境。關心、愛護和尊重患者。語氣溫和,技術嫻熟,動作輕柔,充滿善意,減輕患者心理緊張情緒。時常關注患者內心活動,以便及時發現患者抑郁情緒并加以疏導。康復訓練過程中,介紹一些成功的病例加以鼓勵,同時肯定或贊賞病人取得的進步,增強自信心。對持久的抑郁情緒患者經常溝通、交流、加倍關懷,避免讓其獨處。(3)護患共同制定和參與康復計劃: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制訂功能鍛煉、康復的計劃,提高患者自我護理的能力。從易到難,由粗到細,提高患者自信心和自我價值。盡早開始康復治療。為了能使患者身心愉悅地接受治療和康復計劃,我們舉行一些定期的小活動,如手工小游戲,講故事,家庭互助等,促進患者的語言軀體運動能力,減輕由于疾病或并發癥引起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4)家庭的關懷和支持,家庭的長期重視與無微不至的細心照顧對病人的康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陪伴患者,與患者聊天,始終以濃濃的親情與患者接觸,使患者感受家庭的溫暖,消除負面情緒,對臨床治療和護理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用藥指導及其他:告知患者藥物的作用、用法、劑量、療程、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等。囑咐病人控制飲食、戒煙,每天適度、規律地活動,避免緊張與勞累。并做好監測血壓、血糖、尿量等,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對待疾病,戰勝疾病。
1.1.3結果評價
1.1.3.1抑郁情緒評價在患者治療前和治療6W后進行評定。根據HAMD進行評分。按照Daris的劃界分,總分超過35分,可能為嚴重抑郁;超過20分,可能為輕或中等度的抑郁;如<8分,則沒有抑郁癥狀。同時,按照治療后HAMD減分率≥70%為顯效,減分率50%~70%為好轉,減分率<50%為無效。
1.1.3.2對護理程序的評價對兩組患者進行調查問卷,內容主要針對綜合護理程序如知識講解,服務態度(心理護理)、康復指導等的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4個標準。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的HAMD評分與效果比較PSD經過6W治療和護理,HAMD評分結果見表1,對照組治療后抑郁評分雖有所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護理組治療后比治療前評分明顯降低(P<0.05),和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PSD經過6W治療和護理療效結果見表2,綜合護理組有效率為86.05%,明顯高于對照組有效率,經過χ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對護理程序的滿意度評價發出問卷86份,收回試卷86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得到綜合護理組滿意度92.86%,和對照組相比具有明顯的差異(P<0.05)。
3討論
腦卒中后抑郁障礙是常見的臨床綜合病癥,抑郁障礙使生存質量和生活滿意度明顯下降,也延緩神經功能缺損和認知功能的恢復,增加腦卒中的病死率。抑郁產生的外因主要來源于患病后的社會心理因素,諸如明顯的家庭和社會關系的改變。治療過程中,針對一些社會心理因素而實施的有效護理是改善PSD的有效方式。綜合護理干預體現了更多的人文理念,提倡以人為本,突出患者為中心的主導思想,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和諧的溝通交流,對相關疾病知識的講解、各種輕松愉悅的小活動等,都能讓患者的一些消極情緒得以淡化,而使身心得到放松,對疾病治療產生積極的效應,促進患者康復。通過臨床觀察證實,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腦卒中后抑郁障礙,促進腦卒中后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恢復,表現為HAMD評分的顯著降低以及PSD總有效率明顯升高,這提示綜合護理過程很大程度緩解了患者的抑郁情緒,促進了PSD的改善。
[關鍵詞] 達標理論;護患關系;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9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4(c)-211-01
達標理論著重闡述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特別是護士與患者間相互作用,護理目標是將患者帶到一個健康狀態。2008年10月~2009年9月,筆者對第2次入科的100例患者以King達標理論為指導,對護士進行系統培訓,并對患者進行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均為第2次入科患者,有獨立的思維和判斷能力,無精神疾病及聽力交流障礙,自愿配合填寫調查表。
1.2 方法
King達標理論在實施中的三個環節:
1.2.1 首要環節:康復護理在患者入科室的運用。康復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如何配合康復醫生、康復治療師,指導患者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質量,對責任護士提出了要求。康復組分有白班和夜班。完善各類入院宣教,讓患者明白康復治療的重要性,以及為什么要進行康復延伸指導。
1.2.2 中間環節:患者康復治療過程。①有效的康復護理指導和宣教讓患者了解康復的基本理念、意義并獲取正確的自我鍛煉方法,促進功能的恢復。負責達標理論延伸服務的康復護士要能正確、全面評估患者病情,找出患者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合理的延伸護理措施。②做好陪護宣教工作:盡量減少陪護的數量,鼓勵患者自己完成能做的,在某種程度上給患者一定的壓力,遵循康復護士的延伸達標宣教,被迫加緊練習,盡早能做到生活自理。③康復小組密切溝通:責任護士必須每日了解患者目前的治療情況,運用King達標理論的概念知識和溝通技巧,對患者在病房的鍛煉進行監督和跟進,及時反饋患者目前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治療方法,為患者全面康復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配備簡易器械及宣傳圖冊。加強監督和檢查。
1.2.3 終末環節:患者出院前的工作內容。全面評估患者,包括心理社會評估、功能評估總結,制定出院計劃,做好出院宣教。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
2 結果
本組患者入院時和出院時滿意度調查,各項滿分均為5分,見表1。
表1 本組患者入院時和出院時滿意度調查比較(x±s,分)
與入院時比較,*P
3 討論
達標理論從感知、自我、生長與發育、時間和空間溝通互動、交流、角色、應激、組織、權威、權利、決策等方面對患者進行評估,尤其是對個人系統,人際間系統和社會系統的感知和評估,強調護理人員深入社會背景,角色期待的重要性,制定的目標具體明確,應用方便,使評估更為深入詳細,而且目標容易評估,極大地充實了常規護理的評估內容,彌補了以往的整體護理評估以疾病為中心,而患者心理狀態及角色應對等方面資料收集相對薄弱的缺陷。
達標理論強調護理的重點是促進護士與患者在護理活動過程中的共同作用,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實現獲得最佳健康狀態目標的活動,這就促使護士需要注重護患關系建立,講究有效溝通,充分尊重患者。
骨折患者的康復工作與普通患者不同,需要康復治療小組制定諸如運動、作業、中醫傳統理療、心理、職業和社會等一對一的康復治療。一般是康復醫生根據治療小組對患者的病情評定結果給出相應的治療意見,患者按照治療的安排時間進行康復訓練,通過對比達標理論的運用可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因為康復訓練是個循序漸進持續的過程,很多患者康復意識很差,在病區很少進行鞏固訓練。通過運用此理論,責任護士讓患者主動積極地進行自我功能鍛煉,盡早全面康復。
[參考文獻]
[1]李曉玲.護理理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92.
[2]閔軍霞.癌癥患者心理反應調查分析及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3):180-181.
[3]梁金英.腸造口的護理指導[J].護理學雜志,2004,19(10):62-63.
[4]虞衛.King的目標達到模式在喉癌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5):38-39.
[5]陸彩萍,劉秋鳴.達標理論在褥瘡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04,4(8):35-36.
【關鍵詞】 護理干預; 脊柱骨折; 康復; 影響
脊椎骨折又稱脊柱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5%~6%,傷情較重且復雜,脊柱骨折不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康復過程較短,預后較好,而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則是一項艱巨而又漫長的工作,但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護理和康復指導,可以重建移動和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自2008年12月以來筆者有針對性地加強了對脊柱骨折患者的護理干預,從而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2月-2011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骨科共收治骨折患者7714例,其中脊柱骨折患者20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104例和對照組100例。觀察組中男83例,女21例,年齡18~62歲,頸椎骨折12例,胸椎骨折38例,腰椎骨折54例,對照組中男81例,女19例,年齡17~61歲,頸椎骨折10例,胸椎骨折39例,腰椎骨折51例,兩組年齡、性別、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入院后詳細詢問病史,對患者進行評估,做好心理護理、康復護理,重視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調整舒適安全的臥位,制定高效的護理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1.2.1 患者心理狀態分析 (1)應激心理反應:骨折,瞬間造成了一個人不同程度的運動系統損傷,使其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失去了正常的軀體功能,導致軀體移動障礙,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理、心理和社會負擔加重,給患者帶來了負性心理應激,焦慮與抑郁是最常見的應激性情緒[1]。(2)自我形象紊亂: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喪失或完全喪失,進食、入廁、衛生、洗浴等都需要家屬來協助完成,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3)對生活的渴望:希望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配偶,渴望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不愿意成為家庭的負擔,同時又因自身的疾病而產生悲觀消極情緒。
1.2.2 護理
1.2.2.1 心理舒適護理干預 心理舒適是指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感覺,如自尊、自信、信仰和生命價值的滿足感,首先與患者建立和諧的關系,消除焦慮恐懼心理,以親切溫和的態度對待患者,介紹主管醫生、責任護士和周圍環境,保持環境安靜舒適,重視患者的心理需求,動作輕柔,操作嫻熟,真誠對待患者,爭取患者的信任,多傾聽患者主訴,多接近患者,多和患者交談,盡量給予鼓勵和安慰,根據患者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使用不同的稱呼和敬語,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在治療和護理中以關心、體貼的語言與其交流,減輕其心理壓力,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對自己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充滿信心,做到身殘志堅,在治療康復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以頑強的毅力配合各項康復工作,其次是爭取支持系統,建立樂觀情緒,觀察患者的情緒,積極與家屬溝通,了解其工作生活情況及人際關系,爭取家人的理解和幫助,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工作,鼓勵患者表達內心的感受,積極樂觀地面對自理能力的缺陷,克服悲觀心理,正確看待人生,給患者以精神支持,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室友關系,并鼓勵其學習堅強的室友,增強康復鍛煉的信心。再次是尊重患者隱私,注重人文關懷,保護患者的隱私既是患者的權利,也是護士的義務,護士應該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保守患者的秘密,減少人員的探視,在檢查身體等操作時要進行必要的遮擋減少暴露,理解患者的內心沖突,尊重患者人格。語氣表達與表情舉止等非語言表達保持一致,不要在患者面前交頭接耳,以免讓患者產生誤會[2]。
1.2.2.2 生理舒適護理干預 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全面細心的體格檢查,以防鄰近臟器或組織合并傷,動態觀察肢體感覺、運動、各種反射、括約肌功能,隨時掌握脊髓損傷發展情況,保持切口局部整潔干燥,防止感染,保持呼吸道通暢。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1)的舒適護理。置患者于功能位置,骨突部位墊軟枕,每2 h翻身1次,翻身時注意軸線翻身,不能扭曲,以防止加重病情,進行四肢的被動及OM練習,以防止肢體肌肉萎縮。(2)飲食的舒適護理。脊柱骨折患者臥床時間長,胃腸蠕動減慢降低了食欲,因此,給予患者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溫涼流質,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加強營養攝入。(3)排便的舒適護理。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患者可做少量活動,還應增加腹部的環形按摩,以促進腸蠕動,同時在患者排便時,為患者提供隱蔽的環境,對床上排便進行健康教育指導。(4)環境的舒適護理。保持室溫在22~24 ℃,相對濕度為55%~65%,保持房間的安靜和舒適;病房內嚴禁吸煙,否則將會影響手術效果。(5)疼痛的舒適護理。遵醫囑使用鎮痛泵或止痛針止痛,分散患者注意力,為患者進行按摩等,減少患者的疼痛。(6)治療性舒適護理。在輸液治療時,盡量選擇肢體遠端彈性好的血管,在不影響輸液速度的情況下,盡量選擇手背部和腕部的血管,一方面不影響加藥,一方面避免了患者因卷衣袖而引起的不適[3]。在進行護理操作時,除以輕柔的手法、精湛的技術、體貼周到的服務為患者提供基本舒適護理外,還應在護理技術應用、創新研究中注重舒適效果的評價[4]。
1.2.2.3 康復過程護理干預 1953年發表的《護士倫理學國際法》上指出:“護士的基本職責包括三個方面:保存生命、減輕病痛和促進康復”[4-5]。護士護理患者,擔負著建立有助于康復環境(包括身體的、精神的和社會的)的使命,病房護理常規中應包含必要的康復護理內容,其目的是防止患者因機體疾病因素和制動引起的功能障礙或促進功能的恢復;防止因疾病或病室環境造成的運動缺乏引起的壓瘡、肺炎、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及保持各系統器官及代謝的功能水平,維持軀體健康等內容,康復護理干預的主要內容有:(1)制定病室生活制度,創造環境條件,使患者盡可能保持適當的運動,根據醫囑督促早期起床活動。(2)在做好生活護理的同時,視病情許可,鼓勵及指導患者練習自理生活,以促進生活活動能力的恢復。內容包括穿脫衣服、維持個人衛生、進餐、使用廁所和浴室等。(3)為患者實施臥床保健操,內容為健康肢體的主動運動,適度的腹肌和背肌運動及呼吸運動。(4)移乘練習,指幫助下肢功能障礙患者掌握在臥床、椅子或輪椅之間的轉移。(5)配合康復治療,如維持正確姿位,需要一日多次進行的被動運動或肌內收縮練習等,可利用彈性腹帶改善四肢癱瘓患者的呼吸功能。(6)重視心理護理,引導患者建立恢復功能的信心,鼓勵積極從事各項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采用住院患者焦慮和抑郁評分表(HADS)對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進行評分,從臥位、便秘、疼痛、情緒及并發癥發生率幾個方面進行調查,并對患者進行護士服務態度滿意率的調查。
2 結果
3 討論
由于脊柱骨折患者的疾病特點,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在做好圍手術期的疾病護理的同時,更要注意心理方面的分析和干預,根據認知心理應激論,社會支持具有減輕應激的作用,護士是作為患者健康的干預者,也是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讓其表達內心的感受,釋放壓力,從愉快的交流中獲取健康保健知識心理支持。注意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學會隨時自我情緒調節,正確面對人生,自尊自愛自強,爭取早日康復,做生活的強者。
參考文獻
[1] 何曉真,張進川.實用骨科護理學[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265.
[2] 郭常安.護理溝通藝術[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5.
[3] 卓麗春.手術室護理中對患者的人文關懷[J].家庭護士,2008,6(6):814-815.
[4] 任曉鳳,姬曉青,李麗,等.舒適護理在骨科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97-98.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4(b)-014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elderly patients, in order to explore nursing countermeasure. Method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106 elderly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at Rehabilitation Center, Beijing Xiaotangsha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October 2016. The influence of age distribution, gender differences, cultural degree, course characteristics on treatment adherence were analyzed. The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eatment adherence of the patients of medium, poor compliance were further analyz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good, medium, poor compliance was 15.1%, 59.4% and 25.5% respectively. The age distribution, gender differences and course of disease had no influence to compliance (P > 0.05), while the different culture degree of patient had influence to compliance (P < 0.05). The top four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compliance of elderly patients were health education unfulfillment (accounted for 65.6%), treatment timing unadvisable (accounted for 58.9%),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accounted for 53.3%), body weakness, treatment process feeling fatigue, pain, and physical discomfort (accounted for 52.2%).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health education, making personalized health education plan, putting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mproving the nursing quality, and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system are all feasibility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elderly patients.
[Key words] Aging;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ompliance; Nursing
?S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占據相當一部分比例,老年患者由于身體衰弱、疾病纏身,以及經濟、人際關系和社會角色的改變等原因,治療依從性往往不高。依從性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本研究旨在分析影響老年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的因素并探討護理對策,以期提高老年患者康復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10月在北京小湯山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康復病區住院的106例老年患者。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住院2周以上者;③神志清楚,能正確理解并回答問題者。排除標準:①有智力、精神、語言、意識障礙者;②住院期間反復病情變化,需暫停康復治療者。③不愿配合調查者。
1.2 調查方法
經參考相關文獻,結合老年患者特點,自設治療依從性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1-2]:①一般資料:包括患者年齡、性?e、患病時間、文化程度。②患者治療依從性情況:患者能完全配合完成規定的康復治療時間、次數者為全部依從(依從性好)、完成2/3者為部分依從(依從性較好)、完成1/3及以下者為不依從(依從性差)。③對部分依從及不依從患者調查影響其治療依從性的因素。共發放并回收有效問卷106份。
1.3 質量控制
問卷由調查者本人及2名經培訓的護士負責發放,對年齡較大及視力不佳的患者,由研究者逐條閱讀給患者聽,再由患者本人做出選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一般情況對依從性的影響
106例老年患者按治療依從性程度分為依從性好、較好、差3組。患者不同年齡、性別、病程對依從性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不同文化程度對依從性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影響治療依從性的相關因素
對90例部分依從和不依從的患者,調查其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健康宣教不到位,治療時間安排欠合理,對疾病的認識不夠,身體虛弱,治療過程感疲勞、疼痛等身體不適占比例較高超過50%。見表2。
3 護理策略
3.1 加強健康宣教,制訂個性化的健康宣教方案
老年患者由于感官的退化,反應較慢,行動遲緩,思維能力下降,因此,對老年康復患者健康宣教應做到反復多次、隨時、及時。培養護士溝通交流能力,運用語言溝通交流技巧,采用關心、體貼的語氣提出問題,語速要適當減慢,語音清晰,適當運用觸摸和微笑等肢體語言增加親切感。注意傾聽,要讓老年患者感覺到被重視。通過制作健康宣教手冊增強宣教效果,手冊設計形式、宣教內容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病區在顯著位置張貼宣教展板,達到視覺強化,隨時提醒[3]。
病區內設健康宣教室,定期組織患者及陪護人員參加病區健康講座。健康講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涉及了康復醫療、健康管理、運動醫學、飲食營養、康復護理等多方面內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不同,治療依從性和康復效果也有所不同,護士根據患者對疾病認識、理解的能力不同給予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同時運用同伴教育的方式,邀請并鼓勵康復效果突出的患者分享康復經驗,病友間互相交流。有研究發現,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4]。
3.2 突出康復護理專科特色
為滿足患者需要,更好的安排康復治療時間,為患者提供早期康復護理,與科室主任和護理部研究決定在病區設康復治療護士崗。經參考相關文獻并參照其他康復醫院護理模式,結合我院康復特點,擬每30張床位設置1名。任職條件為從事康復護理工作5年以上,護理大專及以上學歷,護師及以上技術職稱,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和語言表達能力,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系統的康復醫學知識,豐富的社會心理等人文知識的護士擔任[5-7]。康復治療護士的職責為負責協調安排病區病人的康復治療時間,深入治療室了解患者康復訓練情況,組織安排病區患者康復評價時間,參加康復評價會,協助康復責任護士做好護理工作。
研究表明,早期康復干預對患者神經及運動功能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改進具有積極的作用[8]。我院康復中心于2016年4月起,在康復評價會的基礎上,對所有住院患者在入院當日進行預評估,預評估會是由健康管理師、營養師、主管醫師、護士、康復治療師組成的康復治療團隊,為住院患者制訂針對性康復治療方案,對患者盡早開始系統康復治療爭取時間。康復護理模式強調“參與”護理、“主動”護理或“自我”護理[9]。康復護士通過康復評價會全面了解康復護理目的、對象、內容、技術,配合好康復技術人員對患者進行治療護理。康復評價會還邀請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患者家屬參加。患者家屬參加康復評價會不僅能夠了解患者目前的功能狀況、病情發展和預后,還可使患者家屬參與到康復治療中。在護士的監督和指導下,充分發揮病人及家屬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體現康復護理的特點。并可取得患者的家庭支持,使家庭成員能夠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團隊,鼓勵和支持患者完成每天的康復訓練計劃,幫助患者盡早回歸家庭與社會[10]。
3.3 提高服務質量
提升護士形象,改變服務態度,將優質護理落到實處。針對老年患者身心疾病特點, 護理人員必須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護理措施,用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優質護理服務,從而提高生命質量。重視護士素質培養,護理部和科室定期開展護士服務禮儀培訓,并通過禮儀表演、競賽答題等形式,加強護士服務意識,提高護士自身素質及服務理念。
通過對患者熱情的問候,耐心細致的解釋,合適尊敬的稱呼,給予老年患者一個溫馨的住院氛圍。對老年患者的稱呼加以改進,從以往的直接稱呼患者姓名,改為為親切的把名字后面加上“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這種方式既核對了患者的姓名,又增加了親切感。親切的語言,禮貌的稱呼既拉近了醫患之間的距離,也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評。通過與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增強了護患信任感,使患者對康復治療有了安全感,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11-14]。
3.4 提高護士的專業技術水平
護理技術操作是護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熟練的技術操作,既能減輕患者痛苦,也能獲得患者信任,給患者以安全感。科室對全體護士每月進行基礎護理和康復護理理論知識及操作考核,每周進行業務培訓。對老年患者難度較大的護理操作,安排有經驗護士進行,減輕患者痛苦。同時做好低年資護士的規范化培訓工作,科室安排優秀帶教老師進行培訓考核,護理部考核小組按照計劃每月對全院護士抽考技術操作,并將考核結果進行反饋。
運用激勵機制,制定科室護理績效考核標準,提高護士工作積極性,對每次在院內操作及理論考試取得優秀成績者給予獎勵,不合格的予以處罰,嚴抓護理質量,科室各項工作嚴格按PDCA進行管理。
3.5 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
護士可通過與患者家屬和單位的溝通, 取得他們的支持與合作。家屬及社會的大力支持是病人疾病恢復的堅強后盾。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思想工作,鼓勵家屬經常陪伴探視,生活上多關心體貼,給患者營造一個溫馨的氛圍。對患者的家庭成員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取得家庭成員的配合,家庭成員間建立良好的和睦關系,良好的家庭成員關系在康復期患者治療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5-16]。
3.6 及時觀察到病人的心理狀態、功能恢復的進度以及對康復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服務納入了消費法,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已不再是被動的接受醫療和護理,而是成為了醫療和護理的評判者、參與者,我們的每一項工作都受到患者的監督。作為一名護士,如何做到使患者滿意,避免各類護患糾紛的發生,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早日康復,無疑對病人的情志護理起著重要的作用,所謂情志護理就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以良好的護患關系為橋梁,應用科學的護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緒狀態,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這也正是祖國醫學所倡導的“三分治,七分養”。
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07年4月-2008年3月共收治內科住院病人1286例,其中男589例,女697例;年齡16~92歲,平均68歲,由于我院為鎮級醫院,患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受過高等教育120例,中等教育405例,初等教育718例,文盲43例。
2 病人心理分析
病人入院后,由于對醫院環境的陌生,對治療費用的擔憂,加之在病痛的折磨下產生了恐懼、緊張、憂慮、煩躁、多疑甚至悲觀絕望的心理,往往在生活和護理方面百般挑剔,護理工作中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病人不滿,甚至發生護患糾紛,不但不利于病人的康復,還會對醫院造成不良影響。
3 護理方法及體會
多年的護理經驗使筆者總結出非常可行而且有效的一條,那就是:“護患溝通是調整住院病人心身康復的一劑良藥”。
3.1 良好的護患溝通可以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護患關系是護士與患者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人際關系。良好的護患關系不但為護理人員創造了愉快、舒暢的工作氛圍,也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體現,并對患者的康復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護士通過溝通可增加與病人的感情,取得病人的信任,調動病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減少了不必要的糾紛,密切了護患關系。有效溝通所建立的良好護患關系本身就具有治療作用,它可滿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心情舒暢,機體功能增強,達到治療效果。
3.2 良好的溝通 良好的溝通可使護士獲得患者的完整、真實資料,可提高護理質量,增進護理人員對患者的了解,降低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降低患者的投訴率。護理工作離不開對患者各種資料的收集,護士除通過常規臨床檢查獲得患者身體狀況的資料外,還需了解患者的社會背景、心理狀況、需求以及患者對醫療、護理工作的意見等,這些資料的獲取必須通過溝通來實現。如交談、填寫調查問卷、觀察患者的行為舉止等途徑,離開了溝通或無效溝通,難以獲得必須資料或患者的真實情況。
3.3 護士可以通過溝通的方式去滿足患者的需要,促進患者康復 住院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痛苦,包括對環境的改變、疾病知識的缺乏、手術的恐懼、寂寞等,有與人傾訴的愿望。隨著人們對健康內涵理解的不斷加深,患者既希望從護患溝通中獲得與健康相關的知識以更好地配合治療,也希望從護患溝通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有效溝通可令患者體驗到護士的友好態度、尊重、體貼等,可增強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幫助患者適應環境、緩解壓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4 出院隨訪
對護理工作表示滿意者達1195例,表示能接受者達91例,滿意度達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