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能源與經濟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經濟發展;能源消費;現狀分析;對策建議
引言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中國的能源正面臨巨大挑戰。我國的能源勘探水平相對不高、利用效率較低,加上相關產業對能源資源的不斷索取,長期處于能源高度緊張狀態。為了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時期,研究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的相關規律特征,并針對能源發展現狀給出相應解決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1能源消費現狀
1.1經濟增長進一步帶動能源消費
十多年來,中國伴隨經濟飛速增長的能源消費總量基本呈線性增長。能源消費增長速度與GDP的增長速度基本持平,一方面表明過去十多年中國工業化發展迅猛,現在重化工時代已經接近尾聲,產業逐漸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說明能源的貢獻度高,能源在推動經濟發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1.2經濟增長引起人均能源消費量發生巨變
每一個國家的人均能耗的穩定值很大程度上與該國所采用的能源消費模式有關[1]。目前,各國的能源消費可分為高度耗能型、一般耗能型和節能型三種。在今后一定階段內,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仍將呈上升趨勢,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會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主要是由于中國人口眾多的原因所致。以電力資源消耗為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電力建設的強勁,致使裝機容量快速增長,有效地保障了經濟強勁增長對電力的需求。從1994年開始,中國經濟實施嚴厲的宏觀調控,GDP增速迅速下降,電力需求增速放緩,全國電力供需達到平衡[2]。進入21世紀后,中國加入WTO、舉辦亞運會、奧運會、世博會等一系列大型國際活動,經濟發展迅速,電力工業也厚積薄發,不僅僅只是規模擴大,電力生產、傳輸和消費也都更為綠色。2019年,我國裝機容量達到19億kW,其中火電11.4億kW,占比大幅下降,僅占60%。風電裝機容量快速發展,2004年僅74萬kW,2019年并網裝機容量達到2億kW,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2019年,中國光伏發電裝機總容量超過1.86億kW,新增裝機容量已連續數年全球第一[3]。中國已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電已從百年前的奢侈品,成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伴侶,使生活變得更清潔、更智慧、更美好。
2經濟社會發展與能源消費遇到的問題
2.1經濟總量大但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201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及高收入國家的10%。產業結構還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工業特征較為明顯。2018年,中國城市化率是59.58%,雖然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但仍低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城市化率。東部與西部、城市與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的人均GDP約為東部地區的一半,農村尚有部分人口將在2020年實現“脫貧摘帽”。部分地區仍在生產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產品。廣大農村地區仍在使用傳統的生物質能源,消費總量超過2.5億tce。每百人汽車擁有量還不到20輛,在全球的排名在130名以后。2018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68449億kWh,同比增長8.5%,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全國全口徑發電量69940億kWh,同比增長8.4%,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但就人均看,仍低于發達國家水平[4]。
2.2經濟增長速度快但增長質量有待提升
中國現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在2003~2011年期間年均增長率10%左右,2012年以來在全球經濟都不太景氣的情況下,也依然保持著6%~7%的中高速增長。但是,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一些進步的同時也顯現出一些突出矛盾和沖突。過去的發展大多靠著消耗自然資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拉動經濟增長,也因此出現了霧霾等環境問題?,F在中國經濟發展已向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轉變,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需要產業升級,不斷提升增長質量。
2.3經濟發展不平衡,差距有待縮小
區域不平衡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問題,城鄉發展差異化,東中西部發展的差距、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中國各省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兩倍,有的省份甚至達到了三倍之多,東部的人均GDP接近中西部之和。造成這種局面有多種原因,有歷史的、地理的,也有科技投入、人力資本等諸多因素??萍纪度敕矫鏂|部地區仍然占據優勢,2017年中國的科研規模指數居于世界第2位[5],但國內東西部差異很嚴重,如由于重點高校分布的不同,高水平成果產出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高水平院校較多的東部省份,而中西部僅湖北、四川、陜西三省排名相對靠前。經濟發展不平衡,差距有待縮小。
3對策建議
3.1充分認識中國未來的發展對于能源的需求
目前,中國的經濟形勢正處于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來相對最為穩定、持續增長、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開始改善的良好時期。歷史表明,任何國家在走向工業化的初始階段,都有一個高耗能發展階段[6]。中國的工業化是十幾億人的工業化,不可能在短期內跨越工業化階段與重工業化階段,因此過去幾十年出現的高耗能時期是歷史的必然。針對能源問題,我們必須將未來需求估計得更充分、更嚴峻[7]。短期中,我們應著手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針對能源問題,我們應降低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大力開發可替代能源,通過擴大能源的供給來源,保持經濟平穩持續發展。從長期看,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最大的推動力,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的質量與效益[8]。
3.2進一步發揮市場調節能源配置的功能
市場可以通過價格機制很好地表明商品的稀缺程度,從而使能源資源自動流向效益高的領域,通過促使消費者改變消費行為來最終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9]。我國應該逐步將能源價格與國際接軌,真正實現能源價格的市場定價,進一步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經濟結構對能源效率有促進作用。以珠三角為例,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間,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就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在珠三角地區所占比重不斷攀升,能源密集型產業被淘汰或轉移其他地區。此外,珠三角地區外向型特征明顯,出口占比較高,雖然隨著傳統產業的轉移,出口產品中制造業的中高端產品比例不斷上升,但是珠三角地區主要承擔勞動密集投入的生產環節,仍然處于全球價值鏈中的低附加值環節,主要依靠勞動投入,資本和能源的投入相對較少[10]。今年是中國“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近五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有了新的格局,東北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大多數擁有高學歷的年輕人都選擇到發展更快的“外面”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西部經濟發展乏力,目前僅有成都、重慶、西安三市在國內擁有一定的競爭力。東部發展勢頭依舊迅猛,尤其是長三角等地區呈現人才集聚效應,國家提出的長三角一體化等發展戰略正當其時,各地應利用好市場機制,有效地提升能源、資源的集聚效應,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3.3加強能源技術儲備,完善能源結構
我們必須挑選有良好經濟效益與廣闊發展前景的科技創新作為能源技術儲備。比如發展和抽水儲能相結合的波浪能、潮汐能發電站,發展廉價而高效的儲氫技術、氫燃料電池,開發石油的一些補充和替代能源技術[11],擴大我國能源技術儲備、豐富能源的構成格局。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能源發電問題也會面臨新的挑戰。尤其是西部山區,輸電條件相對惡劣,電線搭建比較困難,成本較高,需要考慮新的供能方式,如分布式能源系統?,F階段已有的分布式發電設備,如光伏、風力發電等受氣候影響較大,電能質量不穩定,無法完全實現離網輸變電。因此,需要完善儲能設備,如超級電容、新型蓄電池、相變儲能等,能夠穩定滿足用戶的需求。
3.4完善具有統籌與前瞻性的能源戰略
我們應該正視產業結構對能源消費結構影響的不同區域之間產生的差異。東部地區應加大對能源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在新能源的推廣方面應該提出新的政策,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降低使用成本,鼓勵能源消費的多元化,從而實現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費結構的協調發展[12]。中西部地區應大力推動產業升級,淘汰高耗能的落后產業,以產業結構升級帶動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能源發展事關國家經濟社會全局,不斷完善全國能源規劃、研發、示范等工作的統一協調是能源發展的迫切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能源戰略研究,為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的建立提供科學正確的指導[13]。
關鍵詞:貴州;能源消費;經濟增長;能源消費彈性系數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140-02
引言
自2000年以來,貴州省的經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近幾年來,貴州省的經濟呈現出持續快速增長的特點。2003―2009年,貴州省的GDP由1 426.34億元增加3 893.51億元,增長率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據初步統計,2010年貴州省生產總值4 539.97億元,比2009年增長12.8%,增速比去年加快1.4個百分點,比全國高2.5個百分點。
一、貴州省能源資源狀況分析
1.豐富的煤炭資源。貴州素以“江南煤?!敝Q,是中國煤炭資源大省,是國家重點規劃的十三個大型煤炭基地――云貴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商品煤基地。據研究預測,貴州省煤炭資源儲量超過2 400億噸,截至2005年探明資源儲量達587.27億噸,在全國各?。ㄊ小^)中居第五位。包括在建生產礦井在內,貴州省已利用的煤炭資源量為83.68億噸,已利用資源量占累計探明儲量的比例僅為14.25%,尚未利用的資源儲量為503.61億噸,占累計探明儲量的85.75%。
2.水電資源利用前景廣闊。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東側階梯狀大斜坡地帶,突起于四川盆地與廣西丘陵之間,位于長江和珠江的上游,為兩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1 191 mm,水能總蘊藏量1 874.5萬千瓦,占全國總量的2.8%,在各?。ㄊ小^)中居第六位,其中可開發量1 683萬千瓦,占全國總開發量的4.4%。全省水能不僅豐富,而且開發利用條件優越,可建設的大、中、小型水電站較為均衡地分布于各地,大多距負荷中心近。同時,小水電資源分布廣,全省中小型水電資源674萬千瓦,90%的縣(市、區、特區)水能資源在1萬千瓦以上,43%的縣在5萬千瓦以上。
3.煤層氣資源豐富。貴州煤層中蘊藏有豐富的可供開發利用的煤層氣。經研究預測,全省埋深小于2 000米的煤層氣資源量可達3.15萬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總量的22%,僅次于山西居第二位。煤層氣分布基本與煤炭的分布一致,主要在六盤水煤田、織納煤田和黔北煤田的15個向斜構造單元中,相對集中于西部,其中以六盤水煤田最多,占全省總量的45%,是全國最重要的煤層氣產區之一;織納煤田和黔北煤田占全省總量的48%。全省煤層氣資源具有儲量大、分布集中、品位高(富甲烷占總量的94%)、區位好等特點,有利于優化富煤―貧氣的常規能源結構。
4.生物質能開發潛力大。由于貴州境內適宜多種植物生長,生物資源豐富,因而貴州生物質能開發潛力大??晒╅_發利用的資源主要為生物質廢棄物,包括農作物秸稈、薪柴、禽畜糞便、工業有機廢棄物和城市固體有機垃圾等,其中森林資源相對比較豐富,生物質能開發基礎好、潛力大。目前,全省森林面積達到9 2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9.9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用材林、防護林、特用林、薪炭林、經濟林、竹林等分別占47.2%、20.2%、1.9%、11.6%、18.6%和0.5%。
二、貴州省能源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
1.貴州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下文中能源變量選取貴州省能源消費總量Y(104標煤),經濟增長指標選取地區生產總值?菖(億元)。樣本選取貴州省1990―2007年的統計數據,其中能源消費總量Y/104標煤表示,地區生產總值?菖/億元表示:1990年,能源消費總量(以下簡稱總量)為2 129.31,生產總值(以下簡稱總值)為254.87;1991年,總量為2 313.10,總值為289.76;1992年,總量為2 518.80,總值為331.67;1993年,總量為2 545.50,總值為416.07;1994年,總量為2 819.66,總值為521.17;1995年,總量為3 078.82,總值為610.70;1996年,總量為3 442.64,總值為719.83;1997年,總量為3 754.56,總值為792.98;1998年,總量為4 087.91,總值為841.88;1999年,總量為4 018.33,總值為911.86;2000年,總量為4 278.61,總值為993.53;2001年,總量為4 437.90,總值為1 133.27;2002年,總量為4 469.86,總值為1 243.43;2003年,總量為5 534.49,總值為1 426.34;2004年,總量為6 281.50,總值為1 677.80;2005年,總量為6 428.60,總值為1 979.06;2006年,總量為7 045.36,總值為2 282.00;2007年,總量為7 696.24,總值為2 741.90。
從中可看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貴州省能源消費總量與GDP增長呈大致同步趨勢。
采用Eviews 5.0作二者的散點圖可以看出,二者呈現較強的線性關系,由此建立Y與X間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
Yt=β0+β1Xt+μt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做線性回歸分析,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t=1 772.563+2.3463Xt
(15.2801)(25.7055)
其中:R2=0.9764,F統計量相伴概率Prob=0.0000,D.W.=1.0451。
采用White檢驗回歸方程是否存在異方差,輔助回歸式估計結果如下:
2t=10 080.42+32.8765Xt+0.0118X2t
其中:R2=0.2458,T=18,則TR2=4.4244
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D.W.=1.0451,查表可知隨機誤差項存在正自相關。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處理后,結果如下:
t=1 026.893+2.1915Xt
(9.4254)(15.4712)
其中:R2=0.9410,F統計量相伴概率Prob=0.0000,D.W.=1.6585。D.W.統計量表明正自相關已被消除。
2.能源需求與經濟發展的彈性分析。國際上一般用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反映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比例關系,計算公式為:
能源消費彈性系數=
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反映了GDP 每增長1 個百分點對能源需求增加的程度。彈性系數越小,說明在經濟增長一定的前提下消耗的能源越少,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小于1,表明能源消費增長低于GDP 增長,單位GDP 能耗是下降的;反之,如果彈性系數大于1,則表明能源消費增長快于GDP 增長,單位GDP 能耗是上升的。
貴州省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從1990―2007 年,除了1999 年出現負數外,其他年份都為正數。從1998 年以后,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迅速上升到1 以上,2001 年和2003年分別達到2.65和1.62。說明能源的消費增長快于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屬于高耗能的粗放型增長,這種增長方式反過來又會制約著經濟的增長。
三、促進貴州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的建議
一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構建資源節約型經濟發展模式。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積極發展輕工業,不斷調整行業的結構和產品的結構,降低高耗能行業和高耗能產品的比例;二是優化產業布局,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優化產業布局,促進高耗能產業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發展,積極發展循環經濟,規范高耗能工業園區的建設,加強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三是增強節能理念,合理使用能源,倡導科學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建設節能型社會;以節能降耗、污染治理、綜合利用為重點,推廣先進技術和新工藝,加強節能降耗的改造,淘汰落后工藝設備,促進工藝裝備升級,降低單位產值能耗;四是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加快開發新能源;五是建立合理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同時加強管理,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和能源浪費,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曉峒.計量經濟學基礎[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2]貴州省統計年鑒(1990―2007)[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3]中國統計年鑒:能源消費彈性系數(1990―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關鍵詞:能源效率;地區差異;節能潛力;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07)02-0082-04
能源(特別是石化能源)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是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發展與能源占有及利用應該是相匹配的;但如果不能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也會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1]。我國雖然總量上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值,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也明顯低于發達國家[2],因此,建立節約型社會是我國當前發展的歷史必然。目前,有關中國能源利用效率和節能潛力的分析,多數學者以國際先進國家為標準,通過國際比較判斷中國能源利用效率與節能潛力[3-5];而史丹以中國內部先進水平為標準,通過地區比較界定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和節能空間[6]。然而,由于不同地區經濟實力和資源結構存在較大差別,一些制約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如生產技術水平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趕上發達國家或發達地區。所以,筆者認為,能源效率的國別差距和地區差異只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目標值,無法據此計算出中國各省區現實的節能潛力。因此,本文收集了1990~2004年各省區能源消耗和經濟發展的相關數據,建立各省區能源利用效率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統計模型,據此計算出各地區基于主體特征的節能潛力,為能源利用的優化配置和建立節約型社會提供依據。
1 思路方法與指標選擇
1.1 研究思路與方法
工業社會能源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的發展依靠能源的驅動而運行。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消耗量與日俱增,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增強憂患意識,避免可能的能源危機影響經濟的發展,所以,建立節約型社會是我國當前社會的必然選擇。為了認清我國各省區能源利用現狀及節能潛力,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展開研究:
(1)分析中國各省區能源利用現狀和能源消耗強度的地區差異。選取2004年中國30個省區能源消耗及經濟發展的截面數據,分別建立人均能源消耗、萬元產值能耗和人均GDP的對應關系,揭示中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的對應關系。
(2)從時間序列分析不同省區能源利用效率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本文主要以中國各省區1990~2004年能源消耗和經濟發展的案板數據,研究不同地區萬元產值能耗和人均GDP的關系,用冪指數函數建立二者之間的回歸方程,以便尋找能源消耗和經濟發展的特殊規律。
(3)不同時段中國各省區節能潛力的對比分析。依據第二部分建立的能源消耗和人均GDP回歸方程,分析計算不同時段各地區的節能潛力,選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4年四個時段,對各地區節能潛力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經濟的發展主要以靠中央轉移財政,在統計分析中予以剔除。
1.2 指標選擇和數據來源
從宏觀和普遍的規律來看,一個地區能源的消耗是與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和節能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在不同地區之間的比較常采用人均能耗和萬元產值能耗等指標。由于能源消費結構多以一次能源計算,包括了煤、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等,為了統一計量和方便比較,將各種能源消耗折算成萬噸標準煤。本文采用人均能耗和萬元產值能耗兩類指標,揭示我國各省區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的關系,分析不同時段各省區的節能潛力,并將重點放在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的時空變化上。
不同時段各地區人均能耗和萬元產值能耗計算公式如下:
EPi=Ei/Pi (1)
EGi=Ei/GDPi(2)
其中,EPi 、 EGi分別為某時段第i個地區人均能源消耗和萬元產值能源消耗量,單位是噸標煤; Ei、 Pi、GDPi 分別為該時段第i個地區能源消耗總量、人口總量、國內生產總值(GDP)。
本項研究所選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五十五年統計年鑒匯編》和《中國統計年鑒(2005年)》,其中,本資料匯總了全國31個省區在人口、經濟、能源等多個方面長時間的序列數據。
2.中國能源利用和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隨著新一輪經濟增長,我國進入了工業化的新階段,重工業比重從1999年持續上升。由于重工業對礦產資源尤其是石化能源的消耗強度很大,導致自然資源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約束很大,因此,能源的消耗量及能源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區經濟的發展。本文依據2004年中國30個省區人均能源消耗量和萬元產值能耗為指標,來定量分析能源負荷和人均GDP的關系。
2.1 人均能源消耗與人均GDP的關系
本文選取除外30個省區人均能源消耗和人均GDP的數據,制作X-Y關系散點圖(圖1)。從圖1可以發現,隨著地區間人均GDP的差異,人均能源消耗量呈某種正相關關系。在財會軟件Lotus 1-2-3 for Windows上,用直線方程 y=a+bx進行回歸擬合,得到如下統計關系式:
y=0.9972+0.0665x (3)
相關系數R2=0.6956,相關性顯著。
上述統計方程說明,我國經濟增長還處于外延性擴張階段,人均GDP的增長依賴于對石化能源的消耗,隨著人均GDP的增長,人均能源消耗量呈同步增長趨勢。[7]
圖1人均能源消耗和人均GDP的關系
圖2萬元產值能耗和人均GDP的關系
2.2 萬元產值能耗和人均GDP的關系
以上述30個省區萬元產值能耗與人均GDP數據作X-Y關系散點圖(圖2)。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萬元產值能源消耗量近似于冪指數下降趨勢。換言之,在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區,萬元產值的能耗較小,能源利用效率較高;反之,萬元產值的能耗較高,能源利用效率較低。
我國地域遼闊,各省區之間能源稟賦差異較大,導致產業結構對能源消耗形成不同的偏離類型,因而,萬元產值能源消耗也有較大的差異。同時,由于在所選的30個省區中,相對落后的省區數目較多,經濟發達的省區相對較少,散點在低發展水平上更為集中。所以以萬元產值能耗為依據,所建立的能源消耗與經濟發展的統計關系相對偏差較大,統計方程的相關系數R2、t檢驗值、F檢驗值相對較低。因此,本文未給出其統計方程,僅說明其變化的趨勢。但從總體趨勢來看,萬元產值的能源負荷隨人均GDP的增長呈指數衰減,并將在各省區的時間序列變化中給予定量的分析。
3.基于案板數據的中國各省區萬元產值能耗的統計規律
僅以某年截面數據分析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的關系,只是全國31個省區之間的橫向比較,由于存在區域差異模型的精度較低,還不足以說明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的長期變化過程。為了準確地認識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的關系,特別是隨著科技進步和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引起萬元產值能源消耗量的變化和省區差異,本文選取1990~2004年全國30個省區的案板數據,以人均GDP為自變量、萬元產值能耗為函數,建立了各省區萬元產值能耗隨著人均GDP增加冪指數衰減模型,結果列表如表1。從表1可看出:除海南和寧夏萬元產值能耗在近年有所反彈、相關系數較低外,其余28個省區萬元產值能耗隨人均GDP的變化符合冪指數衰減方程,相關系數(R2)都在0.90以上。上述這些冪指數衰減曲線在技術經濟領域稱為“學習曲線”,反映了同一產業或地區,隨著技術進步,萬元產值能耗下降趨勢。從表1可以看出,我們的模擬方程基本符合“學習曲線”。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的地域差異較大,所以也出現了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海南和寧夏,雖然也符合冪指數衰減、而且也基本通過t檢驗,但比起其他省區相關系數有點偏低,分別是0.6780、0.8391,這與該地區特殊的產業結構有關。從海南萬元產值能耗和人均GDP的散點圖看出,萬元產值能耗在1995年后有個明顯上升階段,而2001年后又逐漸回落,這可能和海南省這一期間產業結構變動有關;而寧夏以煤炭為主產業,隨著近幾年重工業比例不斷上升,萬元產值能耗在2003年后出現緩慢上升趨勢,所以模擬方程也出現了一些偏差。但總體來看,我國各省區萬元產值能耗都隨人均GDP增長呈冪指數衰減,而且會趨于某一穩定值。
4.中國各省區節能潛力時空分析
通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各地區單位GDP能耗在逐漸地下降,節能改造成就斐然,但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根據世界銀行和英國石油公司(BP)公布的統計計算表明,2003年中國每創造一萬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3倍,是美國的3.68倍,英、法、德、意等西歐發達國家的5~7倍,日本的10.4倍,甚至是印度的1.45倍[8]。我國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高耗能工業的過度發展,造成了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過分依賴[9]。同時,重點用能行業、重點裝置的能效水平仍然偏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還有很大的余地。筆者認為,能源效率的國別差距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中國能源效率的水平與節能潛力,但是這個節能潛力是不可能在短期內發揮出來的。從根本上講,中國與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能源效率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一些決定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如生產技術水平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趕上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差距也只有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逐步消失。所以,本文基于中國省區內部區域差異,重點分析不同地區本身所能達到的節能潛力,來進行對比分析,以便中國內部能夠合理高效地利用分配能源。
4.1 不同時段節能潛力比較分析
關于節能潛力,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相應的計算方法也不一樣,本文采用基于主體特征的省區節能潛力的計算方法,即各地區人均GDP每增加1千元,萬元產值能耗的現實減少值。具體計算步驟為:首先,將表1中各省區的模擬方程求一階導數;然后,利用不同時段人均GDP的值(x)求出相應的導數值,即人均GDP每增加1千元、萬元產值能耗的減少量,本文以此作為各省區不同時段的節能潛力。利用上面的計算方法,分別計算出中國30個省區1990~2004年的節能潛力,本文主要選取四個時段進行比較分析,并根據節能潛力大小將30個省區劃分為高、中、低三種類型(表2)。各類省區節能潛力分述如下:
I類省區:節能潛力較高,1990年、1995年、2000年、2004年節能潛力分別在4.81~20.50tce、0.66~1.77tce、0.26~1.05tce、0.10~0.86tce之間,隨著經濟發展其節能潛力呈下降趨勢、節能空間減小,這類區域大部分是一些經濟比較落后和能源豐富的地區,由于技術落后及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與同時段的其他省區相比節能潛力較大。
II類省區:節能潛力居中,四個時段的節能潛力依次在1.88~4.34tce、0.34~0.56tce、0.12~ 0.24tce、0.05~0.09tce之間,從1990~2004年節能潛力也在不斷下降,而且從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時段屬于此類的省區無太大變化,都是一些經濟中度發達的內陸地區,這些地區易于引進東部的先進技術提高能耗效率,實現經濟快速發展。
III類省區:節能潛力較低,1990~2004年四個時段的節能潛力依次在0.43~1.99tce、0.04~0.21tce、0.02~0.09tce、0.01~0.04tce之間,隨著經濟發展這些省區能源利用效率已相當的高,節能空間不大,此類省區主要位于我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
4.2 各省區節能潛力的空間分布
圖3中國節能潛力分布圖
以上主要是從時間序列分析我國各省節能潛力的變化規律,下面我們選取2004年截面數據做出中國節能潛力分布圖(圖3),著重從空間上分析各省區能源利用效率及節能潛力的地區分布。由于本文分析都不包括,但在做圖時為了圖形的完整性,根據其所在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將其歸入節能潛力較高一類。在做圖時,我們仍然將節能潛力劃分為高、中、低三個類型,0.10~0.86噸標煤屬于節能潛力較高一類、0.05~0.09噸標煤居中、0.01~0.04噸標煤潛力最小,據此做出圖3。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節能潛力較低的省區基本位于東部沿海省區,這些地區經濟實力雄厚,技術水平較高,所以能源利用效率較高、節能空間較?。欢澞軡摿υ?.05~0.09噸標煤之間的省區主要集中在我國中部內陸地區;而節能潛力較高的省區主要位于西部落后地區和中部一些能源豐富省區,包括青、貴、甘、晉、寧、吉、新、皖、陜9個省區,這些省區經濟較為落后、技術水平低下、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節能空間較大。比如,位于我國中部地區的山西、吉林、安徽、貴州其能源利用效率較低、節能潛力較大,和這些省區豐富的能源是分不開的。因此,中國要建立能源節約型社會,在發展東部的同時,應該重點加強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其技術水平、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實現我國內部社會的和諧發展。
5.結論與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經濟發達的地區,萬元產值能耗較低,但人均能耗較高;而經濟落后省區,萬元產值能耗高,但人均能耗較低。因此,隨著經濟發展,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我國經濟增長還處于外延擴張型階段,人均GDP的增長依賴于對石化能源的消耗。(2)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節能措施的實施,我國各省區能源利用效率呈冪指數衰減。(3)從總體上看,交通方便、沿海、沿江的東南地區能源效率較高,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中西部內陸地區利用效率較低。在當前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下,中國各?。ㄊ?、區)均有提高能源效率的潛力和可能性,但是各省(市、區)提高能源效益的潛力各不相同,而且差距很大。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中國在對各?。ㄊ?、區)實施“十一五”期間能耗降低20%的目標時,不能搞一刀切,要制定有區別的區域節能目標和政策措施[10-12]。為了提高能源效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1)要大力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節能技術,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技術、工藝與技術標準。(2)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低耗能產業,減少在能源經濟效率低的地區新建高耗能項目,強調高耗能產業布局的能源效率標準。(3)要打破區域界線,構建全國統一的能源市場,并運用市場機制讓能源流入效率高的地區,先進技術向落后地區滲透,促進東、中、西部技術和能源的有效交流。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03BJY0088);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2007~2008年度)。
參考文獻:
[1] 張巖貴.中國資源供給瓶頸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J].南開經濟研究,2004,(5):38-42.
[2] 周大地,朱躍中.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時我國能源供求前景[J].中國工業經濟,1998,(10):26-29.
[3] Lin, B.Q, 2001,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Energy Deman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istic Research, 10: 34-9.
[4]Wu J., 2002, Serious Electricity Supply Shortage in the Three Year of Tenth-Five-Years Plan. China Electric Sector, 11: 9-12.
[5] Shi Dan. On the Skepticism Regard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Viewed from Information of China's Energy Utilization [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03, (6).
[6] 史丹.中國能源效率的地區差異與節能潛力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6,223(10):49-58.
[7]孫根年,鐘文靜,李本慶.中國省際環境與發展關系及水氣偏離類型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2):92-96.
[8]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2006)――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9] 管衛華,顧朝林等.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動規律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3):401-407.
[10] 吳巧生,成金華.中國能源消耗強度變動及因素分解:1980-2004[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10):34-40.
[11] 郭小哲,葛家理.基于雙重結構的能源利用效率新指標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6,38(6):999-1002.
[12] 張琦.資源約束下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探討[J].資源科學,2006,28(2):147-153.
[作者簡介]韓亞芬(1984-),女,山西文水人,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環境經濟專業。
【關鍵詞】能源經濟;化石能源;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國在能耗上在國際上可謂是一個大國了,具體反應在存儲和消費等方面。然而,中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少是人盡皆知大問題,所以應充分和正確使用能源。目前,中國的能源開發和利用效率同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相對較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費。簡單客觀的描述能源和經濟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能源經濟的發展戰略。經濟依賴于物質基礎,當然更離不開科學和技術,必須充分利用不斷在發展和更新的科學知識,這是能源經濟戰略的一個方面所以不應該被忽視,所以發展知識經濟需要我們更理性的去面對。
1中國能源經濟的發展現狀
1.1能源的消耗促進經濟發展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能源經濟的發展的主要動力就是能源消耗,也就是說能源和能源產品的消費是能源經濟的主要形式。具體因素如下:
(1)經濟增長。中國的整體經濟增長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增加,在能源的質量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據統計,發達國家人均電力消費能力每年8000千瓦時左右,世界人均用電量在2500千瓦時,同世界人均電力消費相比中國還沒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見能源在我國經濟發展還有更大的上升空間,其驅動力是經濟的發展,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2)現代通訊技術推廣。在經濟的發展歷史長河中,信息的交流也在逐漸成為經濟發展中一項不可少的因素。信息交換和數據處理現在變得越來越依賴高科技。這種發展已經改變了傳統的辦公方式和信息傳播的方式,無紙化辦公和電子郵件等在現代化的應用毫無疑問可以減少原來的資源消耗,所以通信技術的發展會使能源經濟的發展模式發生改變。
(3)交通運輸行業的空前繁榮。運輸能源經濟驅動著經濟的發展也有很明顯的效果,尤其是交通運輸行業是直接的能源消耗行業。隨著現代社會中車輛在不斷地增加,車輛對油的消耗也在增加。因此這種現象的發生給石化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動力
1.2能源經濟的發展明顯的缺點
(1)能源管理系統的改革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上仍處于滯后狀態。在現有的能源經濟管理制度下,一些市場化的監管功暫時還不能直接參與能源經濟系統中,這主要是因為經濟體制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密切相關。所以在完全市場化的運作和確保國家基本生活層面的需求上,有一定的矛盾。所以改革是極其必要的,但是建立能源經濟系統和系統要符合我國實際情況不是兩三天就可以完成的,所以目前的管理系統是落后于市場化過程的。
(2)產業能源消費比例太大。從我國現有的能源使用情況上來看,無論是在工業和生活能源消耗都處在一個高能源消耗的階段,即行業技術和產品技術還沒有完全實現低能耗的影響,導致了中國的能源消耗和產出的不均衡的狀況,單位能源產生的效益很低,實際上是在浪費能源,這種情況顯然不是能源經濟發展的社會基礎的需要。同時應該看到的是使用能源需求和能源效率之間有一個更直接的關系,而使用的效率將直接影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能源開發利用的過渡,甚至浪費會導致經濟發展的“能量”危機。這顯然是發展能源經濟的一條不歸路。
1.3影響能源經濟發展的供應問題
(1)新能源產品的生產給能源經濟帶來不小的影響。除了化石能源之外,其他新能源(二次能源)的研究和開發都屬于新型能源的類別,如潮汐能、風能、太陽能等等。從目前來看,開發和利用二次能源在我國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無法接替主流能源產品在生活中有著巨大作用的重擔,只局限于特定的應用領域,發展速度慢。植物秸稈等生物能源的發展仍停留在初級階段,通常只用于燃燒的目的,在工業應用領域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
(2)現有的能源開發技術持續改進。同時,化石能源的利用率也在技術的推動下不斷提升。此外,能源在檢測技術方面也也有著卓越的進步。在這樣的條件下、背景下,發掘新的油田,直接增加總我國國內能源儲備總量。石化能源儲備總量受能源技術的影響,能源技術的改善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地降低能源的過度消費,與此同時,它將極大地促進能源市場的發展。
2發展戰略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我國能源經濟發展仍然是在一個單一的化石能源開發和消費上,盡管勘探和生產在發展先進技術上已有所改善,但仍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能源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是建立在能源使用和消耗的基礎上的,其本身具有潛在的能源危機的存在,未來資源枯竭將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以及很大部分地區都是以能源經濟為主體,資源枯竭會導致經濟衰退的現象是不可逆轉的。所以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驅動下,我國目前的戰略目標是低碳發展。實施這一戰略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低碳能源經濟系統。
2.1公眾輿論方向,促進新能源的發展策略
一個完整的新的低碳節能經濟戰略轉移,需要構建一個低碳價值觀和積極倡導低碳消費,利用輿論來激起國民的低碳意識以及低碳消費氛圍。同時利用輿論來普及生態知識,加強生態意識、生態倫理,促進生態文明。積極建立符合自然生態原則的價值需求、價值標準和價值目標,做好生態的社會結構協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建立一種新型的低能耗的社會價值體系。
2.2科學技術和市場的發展
盡管市場并不是唯一指向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但是科技的發展已經離不開市場。在我國想要發展經濟就要提高中國科學和技術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從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關系的角度來看,人們總是要在技術和市場推廣這二者之間做出選擇,事實上,這兩個是辯證統一的。我們用一個案例來說明:較高的醫療費用在美國,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12%,相當于中國GDP的整體。瑞士只用了4%的國民生產總值(GNP)便取得的了同樣的醫療效果,因此,美國人覺得自己很浪費。美國人看醫生有一個特點,對高科技醫療器械的依賴:有輕微受傷,也要使用核磁共振和CT檢查等手段來檢查。美國的醫療費用很高,因為大都利用高科技手段,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CT斷層分析、核磁共振(NMR)是一種高技術產品,但在我們搞物理的人眼里看來,也不是太高,那些都是現代物理學我們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可以與企業合作,醫療衛生部門、物理界合作利用中國醫療器械彌補嗎?我認為這是可能的。我們的高科技產品在某種意義上是能夠與國外的科技競爭的,不是因為國內技術特別出色(關鍵是要有效地應用先進的科學和技術),而是由于我國勞動力(包括高熟練勞動力)便宜,所以在這方面我們的總成本是便宜的。高技術的產品除了一定的技術含量以外,其中裝配行業還是占有較大比重的,裝配應該有一定的技術,我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在上個世紀和本世紀初,重大發明和創新主要是由工廠外獨立發明家和研究機構做出來的。正如我們所知,瓦特在發明蒸汽機時只是有合作伙伴,他不屬于任何一個工廠;著名的愛迪生實驗室也有過像燈泡的重大的發明,它也只是一個自我獨立的實驗室。然而,在現代,獨立發明家和實驗室的比例在不斷的減少,企業從事研發活動的比例在不斷地增加。這方面與科學、技術和經濟三者間緊密聯系息息相關,另一方面,與科斯認為“企業”可以代替“工廠”的趨勢也有著重要聯系。這意味著,一方面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加強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應充分估計企業乃至整個市場的局限性在國家創新的整個體系當中(這個限制不僅取決于上述分析)。
也就是說,對于一個國家的創新體系來說,例如像我國,我國在能源方面雖然具有較大的儲備量,然而卻不能很好地開發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費,這樣正是因為缺少創新的科技技術,因此市場的推動和科技的拉動都是必不可少的。
2.3技術領域支持低碳能源經濟
(1)將重點發展低碳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利用技術的發展目標,通過高新節能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應用,國內能源消耗不斷降低,同時信息節能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促進了能源經濟的發展;(2)實施節能減排,可以發現在前面的討論中,能源經濟和能源密集型產業與可持續發展是互相沖突的,能源密集型產業將會隨著能源減少和環境惡化出現停滯現象。因此,發展低碳經濟的概念系統的行業標準規范通過促進企業調整能源利用的方式,從而促進經濟向低排放的方向發展,在全國實現整個低碳排放的目標,從而達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3)開發和研究利用清潔能源。積極實踐低碳能源經濟戰略的概念,但也基于清潔能源的發展基礎,可再生資源的大力開發和利用,及其在能源類別中比例逐在漸增加,最終取代化石能源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能源類型的經濟發展。從中國國情出發,提高水電、風能、太陽能和植物能源的應用比例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普及和推廣這種新型能源,要面臨技術和清潔能源市場化問題,,但如果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將大大提高新能源技術的應用技術含量,促進能源經濟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提高新能源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循序漸進實現替代石化能源。
2.4管理體制,鼓勵低碳經濟
目前我國在國家發展的規劃中將低碳經濟放了進去,一方面,在部分地區建立試點提倡建立循環經濟,從而減少能源消耗,建立一個可回收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鼓勵產業技術改造,降低企業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這些措施都是積極應對能源危機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國家還設立了一個特定的系統以此來鼓勵低碳經濟發展:1)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上來看,鼓勵低碳高科技項目投資,迫使其轉換高能源消耗的設備和技術,對高污染的企業進行嚴格的監管,實行關?;蛘卟⑥D。而且在電力、交通、建筑、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業首先實施,通過低碳技術的引入,讓能源密集型行業率先通過技術改造進入到低碳經濟市場,為此要對整個低碳能源經濟施加一個低碳化的動力。2)利用政策的經濟手段,將碳排放作為一個杠桿對企業實施差別對待的政策,鼓勵和促進企業實行低碳轉換,這種方式可以看看是市場調節的一種手段,其實是利用碳稅和碳交易市場控制行業的碳排放,從而為我國能源經濟發展提供指導。3)長期計劃有效的使用資源和對生態進行保護,生態和環境保護利用補償系統的支持,鼓勵企業和行業保護環境,給予破壞環境和保護環境者相應的處罰和獎勵,即讓破壞者為破壞環境受到懲罰。并進一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服務,一方面保護環境,一方面限制無序發展。
簡而言之,中國的能源經濟發展戰略應該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對整個宏觀經濟戰略進行調整。因為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決定了能源經濟效應的命脈,所以實際上我國在改變能源經濟的發展戰略的同時已經改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所以目前全球都在呼吁低碳的調用,利用建立低碳經濟目標,將我國的系統,法律,發展,公眾輿論向低碳、效率高、節能、環保的經濟目標上發展,同時,我國在國際上是能源經濟耗用大國,化石能源的利用是有限的,總有一天會被人們用盡,因此積極努力的開發新的能源也是我國目前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國建立了新的制度和目標,現今我國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建立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系統的低能耗、高效率的能源經濟。
參考文獻:
[1]張震遠青.中國能源需求與經濟發展的新能源戰略[J].科學技術情報和經濟,2010,(10)
[2]陳清泰.中國的能源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劍橋大學出版社,2012
[3]一個續集.思考和建議對我國能源經濟的發展[J].西部資源學報,2010,(01)
[4]崔當選.新能源經濟研究[J].中國的能源戰略轉型的中國市場,2010年,(16)
【關鍵詞】 新能源 發展 能源 強度 經濟增長 影響
為了減少對非再生能源的使用,減少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世界各國開始了能源開發的進程,并且在近幾年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眾所周知,目前我們普遍用的太陽能,就屬于新能源的一種。新能源還包括,風能、海洋能、潮汐能等等,這些新能源的使用,充分的體現出了能源綜合利用的效益,為全球環境的保護以及能源的節約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一、新能源與能源強度介紹
1.新能源介紹
(1)新能源的內容
通常,新能源是指在新技術基礎上開發利用的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除了這些以外,新能源還包括氫能、沼氣、酒精、甲醇等。由于常規能源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組成,它們的長期使用,導致了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為此,以環保和可再生為特點的新能源在當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
(2)新能源的特點
新能源的特點有很多,具體而言,系能源的資源比較豐富,可再生性比較強,可以供人類永續的利用,例如風能。風能的開發利用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并且可以保證人類的長期開發利用。另外,新能源的能量密度比較低,需要大的空間進行開發利用;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的應先個比較小,含碳量很少,這為環境保護提供了保障。
2.能源強度介紹
“能源強度”,也被稱之為“單位產值能耗”,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部門或行業單位產值在一定的時間內所消耗的能源量。另外,從國家的角度上分析能源強度的涵義,則為國內一次能源使用總量或最終能源使用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梢?,能源強度所反映出來的是,我國經濟的發展對能源的依賴程度,并且,能源強度受一些列的的影響,如,經濟結構、經濟體制、技術水平等,這些影響因素導致了能源強度不斷的發生變化,影響著各國社會的發展。
二、新能源的發展對能源強度以及經濟增長的影響
當前,由于新能源的不斷開發利用導致對能源強度以及經濟的增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也為世界和平以及環境的和諧發展奠定了基礎。
1.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對能源強度的影響
由于能源強度代表著“單位產值能耗”,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不僅可以彌補常規能源的不足與空缺,對環境的損害很小,適合當前的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新能源的利用,減小了單位產值能耗,換言之,新能源的使用,減小了對資源的消耗,卻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中的經濟收入,以我國為例,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為我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保障。
2.新能源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新能源自身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特性,這就決定了系能源具有長期性的特點。新能源在使用的過程中,它的成本較常規能源來說比較低,重復使用性強,從企業的發展角度而言,新能源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企業經濟的發展效率,為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國民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能源開發成本,也推動了新能源產業在我國不斷的興起,為企業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經濟保障。從環境的角度而言,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其目的在于減少環境的壓力,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同時,對與人類來說,環境的不斷轉換,為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提供了保障,新能源使用可以減少大量的車輛以及工廠等對環境的污染,也減少了非可再生資源的利用。
但是,在實際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當中,單純的去加大對新能源開發的投資成本,并不是一個科學的舉措,由于單純的去加大對新能源開發的投資成本,對能源強度的控制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所以,企業在新能源的投資方面要適度的掌握投資成本,根據企業的發展的實際情況而確定投資成本的多少。一旦對新能源開發的投資超過了企業經濟發展的自身的符合能力,就會使整個企業的經濟系統癱瘓,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的影響,同時,也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
三、結語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新能源已經不斷的發展起來,與此同時,新能源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國提倡新能源的使用,以減少我國的一些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對環境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的促進的作用。能源強度是指能源利用與經濟或物力產出之比。從國家的角度而言,能源強度是國內一次能源使用總量或最終能源使用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本文將對新能源發展對能源強度和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一定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王棟,潘文卿等,中國產業CO2排放的因素分解:基于LMDI模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32).
關鍵詞:天津市能源-經濟-環境系統 協調發展
1.引言
能源-經濟-環境( energy-economy-environment,簡稱3E)系統是以經濟系統為核心,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子系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三元復合系統結構。能源系統、經濟系統以及環境系統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所導致的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凸顯。天津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能源消耗量較大,節能降耗已經成為天津實現低碳生態城市的重要問題,如何調整能源-經濟-環境三個系統的不協調現象,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資源的集約利用以及環境的保護,是天津市亟需解決的問題。
2.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相關理論
當前一些研究人員對3E系統的平衡以及協調發展進行了相關研究。如,姚愉芳等將人口、環境、資源和經濟4個子系統作為一個復合系統,應用系統動力學與投入產出模型對四個子系統間的協調水平進行了分析;王霞應用模糊動態評價方法對山東省3E的協調發展進行了綜合評價,并對影響山東3E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識別。趙芳等從系統發展速度的角度建立了系統協調度評價模型;魏一鳴等以北京市為例,建立了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多系統多目標的綜合集成模型。通過分析可以得出,當前對3E系統模型的構建主要分為兩類:(1)直接建模,直接以3E系統為對象,構建一般均衡模型和能源系統優化模型,在此基礎上,對能源結構、能源消費、產業發展、環境政策等變量進行評估;(2)間接建模,將能源、經濟、環境三個子系統與其他子系統一起納入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中,通過對不同子系統的關聯分析,研究能源、經濟和環境等變量的協調作用。
3E系統是一個多層次多要素的復合系統,具體到天津市,本文在構建能源-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通過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模型,對天津市能源、經濟和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估,分析天津市當前經濟發展中的能源環境問題,并提出相關發展建議措施,為今后天津市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決策依據.
3.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指標體系
本文根據系統性、全面性、適應性的原則,兼顧評價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特點以及自然環境狀態,選取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由系統層、準則層和指標層構成(表1)。按照指標對經濟發展水平的貢獻性質,將指標分為三類:正向指標、適度指標以及逆向指標,其中正向指標為指標值的大小與經濟的發展存在正向相關性,反之為逆向指標。本研究通過對能源、經濟和環境子系統內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出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并計算相關矩陣的特征向量以及特征根。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3E系統的發展協調度進行評價。
3E系統的綜合協調度是通過量化概念反映出來,經過標準化處理,將系統的協調度量化為[O,1]區間,借鑒已有相關研究成果,把天津市3E系統協調度評價等級分為7個(表2)。
4.天津市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度評價分析
本研究以天津市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為研究對象,運用上述構建的評估模型,對2000年-2011年天津市3E系統的協調度進行綜合評價。數據來自2001年-2012年的《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和《天津統計年鑒》。運用SPSS軟件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運算,結果如表3所示,并繪制天津市3E的協調發展水平折線圖(圖1),該圖反映了天津市3E系統的整體發展趨勢和不同子系統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天津市能源、經濟和環境都呈現出穩步提升的發展趨勢。2000年-2006年,天津市能源-經濟-環境系統以及各子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呈現出穩中有升、但是仍處于較不協調的狀態。這主要與政府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發展策略有關,從2001年到2011年,天津市GDP水平提高了4.23倍,與此同時,能源消費總量持續上升,由2001年的3,526萬噸增至2011年的8027萬噸,此外,天津市作為老工業基地之一,是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第二產業仍然是天津市的主導產業。
近年來,隨著天津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優化,環境保護的力度也不斷加強,天津市近年來能源強度從2001年的1.55噸/萬元降低到2011年的0.84噸/萬元,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進了能源強度的不斷下降,由此天津市能源-經濟-環境的協調度不斷提高。2007年-2010年天津市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的綜合調度達到初級協調的水平,2011年協調度為0.716,協調程度達到中級水平。其中經濟子系統協調度在2006年之前處于較低的水平,2006年之后逐步處于較高的協調水平,說明天津市在經濟、社會、環境發展過程中注重經濟發展,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相對較低。雖然天津市能源一經濟一環境系統的協調程度呈現遞增趨勢,但是其距離高質量且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5.結論與建議
天津市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綜合協調水平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但是協調水平仍然處于中級協調狀態。當前系統協調度系數的升高主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要實現天津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還有一定的挑戰。
天津市在能源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是能源結構不合理,天津市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石油為主,清潔優質能源的比例偏低。天然氣主要用于居民生活,生產用天然氣比例較小,天津市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開沒有形成規模。
要實現天津市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建議從如下幾個方面積極開展調控:
(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處理好經濟發展、能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引進低污染高產出的產業,實現經濟的良性發展。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劉振亞在題為《世界能源變革與全球能源互聯網》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從特高壓電網加快我國電力轉型,到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世界能源轉型,到三網融合發展促進全球經濟轉型,既是技術和實踐創新的成果,也是網絡經濟和全球化的客觀規律,將為我國和世界能源變革、經濟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開辟新道路、搭建新平臺、打造新動能。劉振亞分析探討了世界能源變革轉型的方向,介紹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格局,并從技術、裝備、工程、標準、政策等方面提出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加速發展的建議。
趙憲庚在致辭中指出,加快轉變能源開發利用方式,推進能源轉型,實現能源清潔、低碳、高效發展,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作為推動能源革命、引領能源轉型的重要理念,涉及國際政治、經濟、技術、管理、環保、氣候變化等各領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密切合作,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次論壇聚焦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交流學術思想,謀劃未來,得到諸多院士、專家和企業家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并在廣大中青年學者中引起熱烈反響。院士、專家圍繞事關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的基礎性、前瞻性問題,深入研討了中國和世界能源轉型、可再生能源發展、化石能源清潔化、現代能源系統建設等戰略問題,特高壓輸電、柔性直流輸電、智能電網、儲能、電動汽車等關鍵技術,以及能源、交通、信息等網絡融合發展有關重大理論題。論壇產生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一步開拓了工程科技界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新境界。與會院士、專家一致認為,發展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實施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將引領中國工程科技實現創新,為促進世界能源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新能源;產業;技術瓶頸
隨著核能、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技術的逐步成熟和應用成本逐步降低,新能源產業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崛起。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但由于新能源產業的核心技術基本都在國外,而重大的制造設備和關鍵零部件基本靠進口,使得我國新能源產品的成本過高,不僅使得新能源產品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同時也造成國內風電、核電等的價格居高不下,從而在國內消費市場難以打開局面,在內需萎靡,國際市場利潤空間受控的情況下,我國新能源產業要想壯大成國民支柱產業前景渺茫。而自金融危機以后,各國經濟對新能源產業給予了重望,在國外市場需求的突然增加與國內環保壓力的共同推進下中國新能源產業將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因此當前如何克服發展的技術瓶頸對于新能源產業來說尤為重要。
1 當前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現狀
伴隨著國際上低碳經濟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新能源產業近兩年獲得了快速的膨脹,但由于擴張的速度太快,使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陷入無序的狀態,特別是近兩年快速擴張的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出現明顯的重復建設傾向,新能源產業這種“虛熱”的狀態,不得不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①風電產業——失衡的產業鏈。中國風電產業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實施之后,連續4年實現新增裝機容量翻番,2008年中國風電裝機1221萬kW,已占全球總裝機的10%,已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風電大國,僅排在美國、德國、西班牙之后。但是,在競相上馬的風電項目背后,卻是微不足道的經濟效益,風電產業陷入產能過剩的尷尬境遇。截至2008年底,風電裝機容量只占到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13%,而發電量更是只占區區0.37%。同時,內蒙古約有三分之一的風電并網項目處于閑置狀態;甘肅酒泉已經投運的46萬kW風電裝機最大發電出力只能達到65%左右。國內風電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主要集中在產能過剩、成本過高、機組質量和電網模式制約等方面。
而從風電產業的產業鏈上來講,嚴重失衡。今年上的風電項目都集中在風機制造一端,這是因為我國目前風電場建設的高歌猛進,催生了風電設備的巨大需求,使得風機制造項目一哄而上,造成了風電產業鏈的結構性失衡,所以我們說風電過熱過剩其實指的是風電產業的這種結構性過剩。國內風電整機生產企業超70家,超過全球其他地區風電設備廠商總和。目前,不僅在整機市場上存在著過多企業涌入的狀況,在葉片市場也出現了一哄而上的現象。盡管風電大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等方面,生產企業走的卻是清一色的引進路線。
②光伏產業——國外環保事業的打工仔。國際上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促使太陽能發電成本大大降低,美國工業體系大約在0.21美元左右,這一數值已經相當接近于火電價格的成本。而且成本還將進一步的下降,可以預期不遠的將來光伏產業將會迎來一個爆發的增長期。我國光伏產的發展也是隨著國外的需求而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最近5年的年平均增長率在40%以上,其擴展主要在海外市場。按照國家制定的發展計劃,至2010年,中國光伏發電的累計安裝量將不會超過300MW,因此目前光伏產業的主要市場仍將在海外。
目前國內光伏產業上游多晶硅產業擴張迅猛,價格回落預期強烈,多晶硅行業的暴利時代將逐漸走結束。而且由于金融危機影響了下游光伏需求,許多曾出臺龐大擴產計劃的多晶硅制造商必將推遲或取消其部分后期項目,近幾年將發生無情的洗牌。下游太陽能電池制造業將擺脫多晶硅原料產能瓶頸,行業毛利率將會有所回升。
但是,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生產最主要的原料晶體硅,我國礦產儲存很少,因此不得不從歐洲和日本高價進口。加工制成太陽能電池后,再返銷回當地,這種發展模式無疑等同于擔任著國外環保事業“打工仔”的角色。
③其他產業的發展。在新能產業領域,我國太陽能熱水器產業近幾年發展迅速,產品推廣很快,目前國內太陽能熱水器安裝總量達到13284萬m3,占全球安裝總量的70%以上,產業形態也逐步走向成熟。在國際生物燃料產業化風潮的促進下,我國生物燃料產業近年發展很快,2008年中國燃料乙醇產量達到190萬t,受糧食產量制約,我國近期不再擴大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為了擴大生物燃料來源,我國已自主開發了以甜高粱莖稈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稱為甜高梁乙醇),并開展了甜高梁的種植及燃料乙醇生產試點。另外,我國也在開展纖維素制取燃料乙醇的技術研究開發,如果農林廢棄物纖維素制取燃料乙醇或合成柴油的技術實現突破,生物燃料年產量可達到上億噸,從理論上講,我國生物燃料的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但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產業化的進程還很緩慢??傮w來講部分新能源細分產業在國內市場仍未完全啟動,雖然目前發展態勢來看還不錯,但是如果不加快新能源產業領域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及加強行業的規范與引導,新能源產業泡沫無疑將會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將來發展的又一隱患。
2 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我國新能源企業的大多規模小,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關鍵設備和零部件主要靠引進,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薄弱。有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技術的專利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這一方面說明我國對于新能源技術研發的投資重點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時又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我國新能源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低下,從而制約了我國新能源技術產業化轉化的效率和能力。當前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戰略產品缺乏核心技術大幅縮減了產業的利潤空間??傮w來說我國新能源產品的技術水平偏低,而且核心技術多依賴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光伏產業,目前太陽能的利用的效率主要依賴于電池的性能,而我國太陽能電池生產的上游產品最重要的專用原材料單晶硅基本都靠進口,由于前期生產過快的擴大,競爭變得異常激烈,因為缺乏核心技術,使得我國這些企業的利潤大幅下降,后期的發展不容樂觀。
②設備與制造技術落后使得新能源產業發展缺乏后勁。這個問題在風電、核電等產業都很突出。風電機組制造技術是風電發展的核心,而目前我國風電整機總體設計和關鍵零部件設計制造仍是制約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風電建設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其主要原
因是,沒有加大力度依靠國內雄厚的機電制造業基礎,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對風電成套設備進行自主開發。隨著世界風力發電設備制造水平提高,更大的單機容量已經是全球風能技術發展的趨勢。據了解,國外風電機組目前已達到兆瓦級,如美國主流1.5MV,丹麥主流2.0~3.0MV,在2004年的漢諾威工業博會上4.5MV的風電機組也已面世。而迄今為止,我國在這一技術上處于落后位置,尚不具備自行開發制造大型風電機組的能力,且在機組總體設計技術,特別是槳葉和控制系統及總裝等關鍵性技術上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且機組質量普遍不高,易出現故障,這就使國產設備的競爭力面臨嚴峻的考驗。
③新能源并網應用技術滯后形成了新能源的消費瓶頸。我國風電、光伏電站一般處于偏遠地帶后,電網負荷小,不能滿足大規模風電接人的要求,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大幅提升必然對電網提出更高的建設要求。典型的例子便是,西北、東北和華北本是我國風電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但這些地區大部分處于電網產業的末梢,電網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因而難以對當地的風電資源進行充分有效利用。就全國來看,如業內人士所言,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雖然在2008年底已突破1200萬kW,但其中僅有800萬kW的裝機容量入網發電。將來新能源的發展迫切需要在電網的系統接入、并網技術標準、并網管理等方面開展突破性工作。
3 對策思路
①做好新能源產業發展戰略規劃,進行超前布局。新能源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我們應該做好超前布局和規劃,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建立良好的政策環境。政府應該提前進行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進行攻關從戰略上提前布局,只有這樣我們的新能源產業才能克服當前發展的核心技術不足的軟肋,迎頭趕上甚至超越發達國家。
②建立起行業標準,引導規范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新能源產品的標準體系,以及質量控制體系,選擇有特色的創新能力較強的地區,發展新能源產業基地,構建比較完善的產業鏈,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積聚式發展。
③加強示范與應用,推進關鍵技術與產品產業化。氫能,以燃料電池為重點,燃料電池堆、燃料電池輔助裝置、燃料電池發動機等技術,開展產業化示范,推動氫能燃料在交通運輸方面的應用。重點包括太陽能系統集成和產業化應用,重點支持能夠促進光伏發電并網發電,光伏發電的系統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產業化;圍繞成形燃料開展能源作物的育種、繁育等高科技產業化;實施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化專項等。通過關鍵技術與產品的示范與應用,從而推動這些技術產品的規?;?、商業化,帶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各庭(局)、處、室、隊:
為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審判職能作用,促進和推動地方工業經濟發展,院黨委經研究通過了《關于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依法促進地方工業經濟發展的意見》,現下發給你們,望結合實際認真加以貫徹,為地方工業經濟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實施中如遇什么問題,請及時向院辦公室反饋。
經濟建設是當前我國各級黨和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也應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通過執法活動支持和配合中心工作,服務中心工作,這也是審判工作取得良好社會效果的前提和保證。為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審判職能作用,推動和促進地方工業經濟的發展,結合本院審判執行工作實際,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強化中心意識,增強為工業經濟發展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廣大干警要深入學習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基本方針,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定不移地把促進和保護工業經濟發展擺在法院工作的重要位置,結合轄區工業經濟特點找準結合點。同時要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更新司法觀念,牢固樹立依法平等保護的執法理念,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訴訟權利和實體權益。
二、依法及時打擊各類侵犯社會經濟主體人身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努力營造和維護有利于工業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治安環境。對于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以及盜竊、哄搶企業財產、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等影響企業外部發展環境的犯罪行為,要加大打擊力度,依法懲處。
三、大力加強民商事審判工作,維護市場秩序和交易安全,促進誠信社會建設。要依法及時審理涉及工業經濟的買賣、借款、建筑、用水用電等合同糾紛,依法認定合同效力,正確適用合同責任,制裁違約失信行為,推動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機制,保障工業企業參與公平競爭和合法經營。要及時妥善審理勞動爭議案件,依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用工制度的規范運行。在民商案件的審理中,尤其要注重調解方法的運用,盡力多做調解工作,以徹底消除當事人之間的矛盾,而使其有利于再投資、再合作、再發展。
四、充分發揮行政審判的監督和指導作用,依法優化工業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良好政務環境。要依法審理好工業企業有關行政職能機關涉及稅收、工商管理、質量監督、行政收費等行政案件,認真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依法制止對企業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侵犯企業經營自等不法行為,加強對行政執法活動的監督,營造一個有利于推進依法行政、工業經濟活力迸發的政務環境。
五、拓寬執行途徑,加大執行力度。對工業經濟主體申請執行的案件,要及時立案、及時執行,依法用足用好法律武器,窮盡執行強制措施,認真解決執行工作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確保工業經濟對外債權的回收力度。
六、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延伸審判職能。要結合審判工作實際,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工業企業開展調查研究,征詢企業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了解企業法律服務需求,摸清可能影響企業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法律問題和糾紛苗頭,制定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不斷探索服務企業的好方法、好途徑,提升法院工作水平。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