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夢想文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田世榮;詩歌成就;小說成就;影響
【中圖分類號】 I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219-1
田世榮曾經度過了流浪與打工的漫長而艱辛的歲月,長達十多年的打工生活,并沒有消解他達觀的情懷與堅強的意志。一個流浪少年對幸福生活的渴盼與追求,對美好未來的深沉向往,反而激起了他內心深處無窮的詩情。田世榮是一個最貼近大地的行吟詩人,河西地域的藍天、白云、草原、駿馬、雪山、雄鷹、月夜、大漠,無不使他心潮起伏,或滿懷豪情,或思親念家、或寂寞消沉,或堅定樂觀,或抑郁無聊,他將諸如此類的豐富情感訴諸文字,從而形成了一首首意象鮮明、意境優雅、感情豐富、韻味綿長的優美詩作。
自從1998年開始,田世榮一發不可收拾,先后在《人民文學》《詩刊》《星星》《延河》《飛天》等刊物上發表了大量優秀的詩作,引起了詩歌界廣泛的關注。
永遠像一個人 站在褐色的風里
見面時總是跟我冷冷地握握手/然后點燃各自的香煙/灰燼?彈于石縫
煙霧 還給漠風/煙蒂 捏在各自指尖/永遠像一個人?站在褐色的風里/分手時 總要等我先開口/老兄:冷啊
這首《嘉裕關》發表于《詩刊》2001年第9期,詩中采用擬人的寫法,而且將嘉裕關擬成了一個詩人。“永遠像一個人/站在褐色的風里”,嘉裕關,不但像一個詩人,而且有了幾分哲學家的風度。現在,兩個詩人見了面,好,握手,抽香煙,飄于漠風;彈煙灰,落于石縫;捏煙蒂,各在指尖。如此將嘉裕關寫得獨一無二,獨具人格魅力,非有大手筆不可也。“分手時/總要等我先開口”,既幽默,又冷峻。“冷啊”,看來這個工業城市,除了煙霧,還冷得緊。此詩既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氣質,也寫盡了一個城市的獨特之處。若無細致入微的體驗之功和對生命的深刻體悟,是斷難寫出如此奇妙之作的。
靈魂的孤燈/不需要誰來守候/僅僅作為一種暗示? 讓天空更廣/讓所有的目光困倦/讓一個貌似強大的收獲/都變得渺小單薄
盤旋?真像一粒糧食的一生/落下?比精神的精神/還要令人刻骨
《鷹》發表于《飛天》2005年第9期。此詩寥寥數語,象征和暗示的意味卻極其豐富。“靈魂的孤燈/不需要誰來守候”,無比崇高,無比孤絕!“僅僅作為一種暗示/讓天空更廣”,鷹之胸懷,鷹之精神,如此足矣!“盤旋/真像一粒糧食的一生”,這是非常奇妙的句子。還有更奇的:“落下/比精神的精神/還要令人刻骨”。鷹之盤旋,鷹之落下,其完美,其豐富,其高貴,傲然凜然,令人刻骨銘心!《鷹》寄托了詩人的精神追求,也蘊含著人類精神追索的豐富含義在里面。
田世榮的詩,堅實,厚重,空靈,大氣,是生活的大地上開出的香花奇葩。他的詩歌,既能真實再現自然景觀,又能不斷向靈魂深處開掘,是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生命書寫。田世榮出生于文化底蘊相當豐厚的隴西,并一直生活到高中畢業,隨后又只身前往富于傳奇色彩而文化底蘊同樣豐厚的河西大地長年打拼謀生,再加他樂觀開朗、勇于追求的性格與精神,使他的詩歌題材廣泛,手法多樣,感情深摯,意蘊豐厚,讀來既無艱澀之感,又無口水之嫌。華滋華斯說,抒情是一種自然的流露。田世榮的詩,的確做到了這一點。田世榮的詩,始終充滿了一種正能量,能夠給人的心靈注入陽光,能夠讓人看到生活與人生的希望。
田世榮在長篇小說創作方面也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生死魔谷》,以廣袤的河西走廊為背景,以祁連山腹地為主場地,以“T13”大案的偵破為線索,講述了一支刑警隊在祁連山深處與一股官、商、匪勾結而為非作歹的黑惡勢力斗智斗勇的生動故事。小說人物眾多而形象鮮明,情節復雜而線索清晰,對自然環境的描寫與表現也是成功和精彩的。首先,這種描寫對表現人物的性格、思想與命運起到了很好的暗示與烘托作用;其次,有力地推進了故事情節的展開;最后,這部小說中的環境描寫,生動再現了處于西北內陸河西走廊的祁連山地帶的地形地勢及天氣與氣候,那種雄偉壯觀、奇特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景觀,既富有地域特色,又和充滿驚險的打黑除惡斗爭保持一致,令人讀來不但沒有絲毫的畏懼,反而對廣袤的千里河西和正義的精神力量頓生向往之情。《生死魔谷》的語言簡潔、洗練、干凈,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三言兩語,甚至一兩句話,就能準確地表現出人物的個性特征,點染出自然環境的特點。
《蝶舞青山》是田世榮近年來完成的又一部長篇小說,曾獲得國家級一等獎,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鮮明、個性突出、各具情態的人物形象,細致入微地表現了他們的愛、恨、喜、怒及種種失意和追求。作品中有著最原始也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場景,這里有四季交替、寒來暑往的農村環境,有熱火朝天的夏收場面,有真誠友好的互幫互助,有意義不大卻最為復雜的勾心斗角,有和顏悅色的交流,也有極端粗魯的吵罵,有純潔高尚的愛情,也有偷雞摸狗的性亂,有光明正大的追求,也有下作的陰謀。品讀作品,我們仿佛了解到我們這個民族在當下時代的“心靈秘史”。
績溪縣桂枝小學406班 汪王軍
指導教師:陳虹
人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可夢想是什么呢?夢想就是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創造,是不斷地突破和實現。夢想重在堅持、拼搏。夢想有時離你很遠,有時離你很近。
夢想之爺爺篇
爺爺今年六十出頭,退休前是鐵路上一名普普通通的扳道工。用爸爸的話說,那就是“不就扳個道嘛,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爺爺可不這樣說,他描述起自己的工作來真是眉飛色舞:“你小子知道什么!扳道不但是個力氣活,還需要技巧,硬扳是扳不動的。扳動道岔的時候,要一小點一小點地扳,想一下子全扳過來是不可能的。”
雖說爺爺很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不過他也說,扳道工的工作非常清苦、孤單,一天到晚守在扳道房里,不能離開,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那時候,他的夢想就是鐵軌能自動岔道,那樣就不用人勞心費力了。
夢想之爸爸篇
有意思的是,爺爺的夢想在爸爸身上得到了實現。爸爸大學畢業后,在鐵路部門當了一名工程師。咱們家鄉鐵路的自動岔道系統就是我爸爸他們安裝調試的呢!
作為自動化工程師,爸爸的夢想是更好更快地提升中國鐵路的現代化水平。正因為有千千萬萬個像爸爸這樣努力奮斗的人,高鐵才會延伸至家鄉這樣的小山城,為山區經濟騰飛插上一雙有力的翅膀;地鐵才能遍布各大城市,給人們帶來方便;磁懸浮列車才能飛馳在祖國的大地上,使省時高效的運輸成為可能;
夢想之我篇
因為爺爺和爸爸都在鐵路部門工作,所以長輩們常對我說:“ 你將來也要繼承爺爺和爸爸的事業,當一名光榮的鐵路人。”這時我就會癡癡地幻想:將來,我要從事什么工作,做一個怎樣的人呢!”
我想起了溫州動車事故發生的那個夜晚,爸爸憔悴的面容,痛苦的眼神。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我問爸爸動車事故為什么會發生的時候,他把大手按在我肩上,語重心長地說:“中國的高鐵技術還需要再提高啊!”
每一個新學期,都是一次新的開始,一次新的考驗,一次新的挑戰,不管以前表現如何,都應歸為零,從新的起跑線開始,創造更輝煌的自我。
美好的暑假生活剛剛結束,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陽光比昔日的更加燦爛,酡紅如醉、美不勝收!連太陽都這么給力,今天一定是令人難忘的一天。今天是我升小學六年級的第一天,六年級的學習生涯才剛拉開了序幕。
新的學期我從五年級的小朋友變成了六年級的大姐姐,當然,也得給自己定制一個新的目標了。想一想,有沒有把不愛寫作業的壞毛病改掉?有沒有把愛搞小動作的癩習慣消除?有沒有把愛交頭接耳的小缺點剔除?新的開始,就一定要改掉自己以前的不足,超越自我,讓自己越來越完美。
上個學期,我因喜歡上課嘀咕,沒少挨老師批。記得有一次上晚自習,老師給同學們留了作業。同學們都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地寫作業,班里除了筆尖寫字發出的“沙沙”聲外,可以說是非常安靜。寫我老師留的作業后,我可以說再也無法克制自己,便和旁邊的同學竊竊私語,老師發現后,狠狠批了我一頓。我想在這個學期,我一定會管好自己的嘴巴,嚴格遵守課堂紀律,以嶄新的形象給同學們樹好榜樣。新的開始總要有新的進步吧……
只有新的夢想,才能實現現在的夢想。
努力學習是我們的目標,加油吧!
學習是艱苦的,但也是快樂的,我夢想,一天的學業是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的。上課同學踴躍發言,老師耐心教導;下課同學如出籠的小鳥飛向自由的天空。球桌前有我們瀟灑的英姿,操場上有我們矯健的身影,音樂教室里傳出我們嘹亮的歌聲,整個學校回蕩著我們的歡聲笑語。
陜西西安雁塔區翠華路小學六年級:梨花詩
我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在我學習、娛樂和成長的里程中非常重要,那就是:好好學習考上理想大學,報答父母、老師和所有關心我的人。 我現在是一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爸爸、媽媽和老師對我的學習進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班里老師對我格外關照,同學們也很樂意和我交朋友。記得剛入中學時我很不適應,依然沉浸在小學階段的天真、活潑與休閑。好多次,在課堂上我總是不能做到聚精會神,老師就經常提問我,使我的注意力瞬間轉移過來,繼而全身心投入學習。
幾門課程中,我最擅長的是數學,老師夸我很有靈氣。我的英語成績在班里屬于中上等,語文較差。爸爸媽媽和老師對這些情況了如指掌,尤其是班主任張老師,她要求很嚴格,我對她除了敬畏就是怕。媽媽在鄉下工作,每天接送我上學、洗衣做飯的重任落在了爸爸肩上。爸爸很辛苦,每天晚上輔導我寫作業、教我練字,所有這些,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學習上唯恐落后。爸爸為我設定的學習目標是:進入班級前十名,只能進步不能落后。這個目標我牢記在心,同時我也時刻牢記著那個偉大的夢想,并一直在努力。
媽媽說我很貪玩,這一點不可否認。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爸爸沒少給我買玩具,遙控飛機、陀螺、遙控汽車、遙控賽車、奧特曼等,有幾大箱子呢,現在全部送給了我小姨家的弟弟。不知從那一天開始,我喜歡上了電腦,網絡游戲成為我主要的娛樂方式。可是,在我和爸爸租住的房子里,既沒有電腦也沒有電視,每天學校與家兩點一線,從周一到周五,打游戲好像被我淡忘。爸爸告訴我,雙休日做晚作業可以去同學家玩。于是,每到雙休日我就抓緊寫作業,然后約上好朋友張家瑞和張蒸豪一起玩,我們在一起玩得可開心了。當然,玩的內容也很豐富:植物大戰僵尸、夢三國、憤怒的小鳥、拯救小魚以及撲克牌三國殺等。陶醉在游戲的天地里,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憂愁,時間也在飛一般地消逝,當媽媽喊我回家吃飯的時候才意識到天色已晚。我不免感嘆:娛樂的空間為什么越來越小?回到家,爸爸語重心長地說“等將來考上了大學,你可以盡情地玩。就怕到那時,你會討厭網絡游戲的。”爸爸的提醒讓我頓悟差點忘卻的偉大夢想,但我依舊堅定地回答:“絕對不會,一輩子打游戲我也不會厭煩。”
如今,家、學校和社會是我的成長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爸爸、媽媽、老師、同學和朋友主宰著我的成長。爸爸、***殷切期望,老師的諄諄教誨,同學的無私幫助,朋友之間的無忌與和睦,總能讓我體會到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溫馨與和諧。“感謝老師、感恩父母”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間,讓我在成長的道路上始終能夠不畏艱辛、知難而進。老師經常告誡我:考試無常,一時的失利不要緊,重要的是要認真總結每次考試的成敗與得失。爸爸經常叮囑我:比學習更重要的是做人,要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不斷增強能力,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強者。在圖書館里,我借了一本《中外110位名人故事》,看完之后,掩卷沉思:每一個成功者除天資聰明外,都離不開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勤奮執著的信念。我想,在我實現偉大夢想的征程中,難免遇到坎坷與曲折,成長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我會向先哲和名人學習,戰勝自我,成就夢想。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學習讓我進步,娛樂讓我充實,成長無限美好,夢想照亮現實。為了我的偉大夢想,我會矢志不渝、一往無前,用實際行動證明我的夢想不是空想和幻想。(輔導老師:武月美)
關鍵詞:古典文學 夢意象 文化蘊含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7-0386-01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回夢見君”出自白居易《夢微之》,“不知不覺已交三鼓,平兒已睡熟了。鳳姐方覺是星眼微朦,恍惚只見秦氏從外面來。”出自《紅樓夢》秦可卿給王熙鳳托夢情節。古典文學作品中這些“夢”的含義是否同于弗洛伊德對夢的解釋呢?夢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好奇,它給人們傳達信息的同時,人們也在通過對夢的描寫傳達著自己的信息。
一、古典文學中夢意象的歷史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夢慢慢的從個人行為轉變成社會符號,成為文學作品中的一種意象。最早的夢意象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那時出現的甲骨卜辭里面記載了貴族關于氣候變化的夢,并把這些和鬼魂信仰聯系在一起。《詩經》里面雖然關于夢的作品不多,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此后中國夢文學和夢意象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先秦時期的《左傳》對夢的記載有豐富的詞匯,語法結構也變得復雜,出現了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夢意象。到春秋戰國時期,莊子用蝴蝶夢通過寓言故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夢意象開始具有更為純粹的文學色彩;宋玉《神女賦》和《高唐賦》中的 “神女夢”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有開創性的“美女”形象。兩漢時期,王延壽的《夢賦》被稱為“中國最早專門寫夢的名作”。唐宋兩朝夢意象進入空前繁榮時期,李白、蘇軾、陸游等文學大家的詩詞中都經常出現夢意象。到明清時期,夢意象得到更大的發展,《紅樓夢》、《聊齋志異》等展示了更加豐富的夢意象。
二、古典文學中夢意象的類型
殷商時期人們通過占卜來解釋夢,認為夢是鬼神或者祖先給他們的兇兆,夢意象側重于宗教,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對統治者或是創造者的敬仰,對鬼神害怕又妥協的心理。《斯干》和《無羊》則傳達了人們對于子嗣傳承和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反映了普通人們的生活情況,開始參雜了人類的情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對同一次戰爭中雙方主帥的夢進行描寫反映了作者對人力與神力孰強孰弱的思考以及政治對戰爭的影響。《莊子》里的夢意象曲折多思,“蝴蝶夢”以人蝶互化的夢境來闡述自己的哲學思維,“骷髏夢”、“神鬼夢”和“櫟社夢”所蘊含的哲理,都是莊子想要表達的自己的哲學思想。《高唐夢》和《神女賦》展示了一個美麗生動的夢意象,對女子美貌的描寫,發展了夢意象的美學特征,將引入其中,寄托了人們對美好情感的向往之情。唐宋時期文學作品多借夢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瀛洲襯托天姥山美景,繼而進入夢游,把現實和理想聯系在一起,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的不滿。李商隱詩中的通過景與夢多傳達出的是一種悲傷,比如《春雨》中“遠路應悲春晚,殘宵猶得夢依稀”。明清時更多是通過夢意象表達對封建制度的控訴和反思,如《牡丹亭》里杜麗娘對自由愛情的追求,《紅樓夢》更是通過各種夢意象無情的批判封建制度的各種弊端,像秦鐘臨死前所做的夢,以陰間審問展現了人間的丑惡。
三、古典文學中夢意象的美學
從古至今,人們對夢一直很著迷,正像“如夢如幻”這個成語一樣,夢的魅力在于它的美學意義。
濃縮性幾乎是所有夢意象都具備的一個美學特征。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夢里已經經歷了很漫長的時間,從遠古到現在,或者是跳躍了好幾個場景,達到同一時間經歷不同場景的效果。比如“黃粱一夢”中,盧生在睡夢中體驗了封建社會中士子一生的喜怒哀樂,當他醒了的時候,他入睡前蒸的黃粱米飯還沒有熟。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體會到了人一生的酸甜苦辣,這就是時間上濃縮性的美學效應。如今也有人會驚奇的發現自己和一個家人做了同樣的夢,《左傳》中有“晉侯公”和侍從同時夢到晉侯登天,結果兩人的夢成真。這種兩人同夢的夢意象給人們一種神秘感,在加以夢在現實中得以實現,很符合人們希望夢是一種預示的追求。《盜夢空間》將觀眾帶入了層層相扣的夢中夢,而這種“夢中夢”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也有著它特殊的美感。《狐夢》里面畢怡庵夢中與狐妖三娘相會時有進入分不清是夢是醒的狀態,夢里又一夢,確實令人稱奇。作者正是通過這個夢塑造了鮮活的狐妖四姐妹,使作品有一種夢幻色彩。夢是虛擬的,在夢里能夠體會到現實中體會不到的感覺,看似離奇,其實夢中景象和現實中做夢者的生活有著微妙的聯系,《蓮花公主》一文中,作者在字里行間埋下伏筆,為最后揭曉蓮花公主的身份做鋪墊,讀者容易被這些線索吸引,給人似真似幻的審美感受。宋玉的“神女夢”也把讀者帶到虛實相生的景象中。還有一種“連環夢”,就是做夢者做一個夢,中間清醒過來,但馬上又睡過去接著上一個夢境做夢,這種夢通常會讓做夢者的感覺更加真實,現實中很少有人做連環夢,但是在文學作品中,只要作者愿意,就可以勾勒一幅連環夢的畫卷。再看《蓮花公主》,竇旭夢到一宮殿中的王者將要把女兒許配給他的時候卻突然醒過來了,當他對自己醒來懊悔不已時,再次進入夢中,并做了駙馬。現實中一個人很難因為自己的主觀因素而做完自己想要的夢,這正是文學作品與現實的不同,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合理的描繪敘寫可以增加人們的審美感染力。
結語
夢意象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經常出現的意象,雖然古人認識的夢不同于當下人們對夢的看法,但是通過古人作品中的“夢”,我們可以多一些對古人思想的了解,更好的理解他們的生活、宗教以及政治、科學等的發展情況,并借鑒一些對我們有益的地方。
參考文獻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經過春秋戰國時期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滅亡了,剩下的齊、楚、秦、燕、韓趙、魏七個大的諸侯國,它們之間的戰爭不斷,民不聊生。這一時期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度時期,各諸侯國相繼變法,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如李悝在魏國、商鞅在秦國都進行了自上而下的變法,廢除了舊的世襲祿位制度,把祿位和宅田賞賜給對國家有功的人士,把國家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通過變法,各國的農業經濟發展顯著。但各諸侯國的國王為了爭霸列國,大力擴軍備戰,征募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加大稅收比例,阻礙并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孟子就是在這一社會、經濟、政治極其復雜的時期,在和各諸侯國的國君討論國家的治理時,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經濟思想。
孟子認為,國家的經濟政策必須優先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他不同意法學家以暴力的手段來統治國家,主張“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為了確保“民為貴”經濟戰略的實施,孟子提出了具體的政策,他對梁惠王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認為,征用勞力要分清時節,不要誤了農活,否則,就產不出足夠的糧食,全國的百姓自然要挨餓,沒有糧食也養不出精兵強將,國家安全就會收到威脅。實際上,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國家的利益,整體利益孕育于個體利益之中,只有他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國家的整體利益才能體現出來。當前,我國在經濟改革中出現的大量勞動力剩余現象,我們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確保他們的就業和生活,不能以改革和發展市場經濟為由而損害了百姓的利益。損害了百姓的利益,歸根結底還是損害了國家的利益,因為國家的利益是由百姓的利益匯集而成的。
孟子提出,國家經濟發展應建立在個體經濟的基礎上。他說:“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富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強調在經濟生活中,要處理好個體經濟和國家的整體經濟的關系,國家制定經濟政策,必須優先考慮個體經濟的發展,讓國民能夠養家糊口,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發展民營經濟,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當遇到兇年,政府應該賑濟災民,使之免于死亡。實際上,國家的富裕就是建立在每個家庭富裕的基礎上的,每個家庭經濟充裕了,整個國家自然就富強了。
在戰國時期以及后來的封建社會里,帝王都擁有大量的園林,霸占自然資源,而不允許百姓進入、開發、利用這些資源,這無疑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孟子對齊宣王說:“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臣聞郊送之內,有囿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孟子認為,一個君王擁有土地是可以的,但不能太霸道,不讓百姓進入到君王的土地上去從事經濟活動。周文王的園林有方圓七十里,可他允許百姓到里面自由地打草、砍柴,逮雞捉兔。把園林和百姓共同享用,百姓不但不覺得它大,反而覺得它小了呢。可你齊宣王的園林盡管才方圓四十里,比周文王的小多了,可你不讓百姓進去從事經濟活動,殺死一頭小鹿猶如犯了殺人罪一般,這樣的園林就像國土上的一個陷阱,老百姓是恐懼它的,所以覺得它太大了,沒有才好呢。孟子基于民為貴的觀點,強調物盡其用,要讓百姓合理地開發國土上的一切資源,而這些資源不能為一些有特權的人給壟斷了。
孟子主張通過低稅收來培育經濟實體。他提出了“省刑罰,輕稅斂。”孟子把土地上的勞動者視為“經濟人”認為國家的一切政策必須有利于他們的生產,保護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為他們發展生產提供便利的條件。為此,他非常推崇周文王的井田制的農業經濟政策,百畝(合現制三十畝)為一田,九田為一井,一井的中間那一田為公田,收成歸政府,四周的八田分給八戶農民私有,收成歸個人。一井上的八戶農民必須先耕種好公田,然后才能到自己的一田上去耕作,這樣就等于叫給政府九分之一的實物稅。當時之所以這樣低的賦稅,主要是為了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發展農業經濟。
孟子不像蘇秦,采用的是強征暴斂經濟政策,只重視搜刮民脂民膏,不重視培養為國家提供賦稅的經濟實體。孟子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符合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的。只有讓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才能讓他們為國家創造財富,才能為軍隊提供士卒,這是提升國力的必由之路。只有人民得到實惠,載富于民,國家自然富強,國庫自然充足,才有能力保衛疆土,才有君王和百姓的安全,這是符合辯證法的,也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國家越是貧窮,越要減輕賦稅。一只瘦牛擠不出多少牛奶,只有把它樣肥養大,才能擠出大量的牛奶。繳稅也是如此,必須通過輕賦稅,培養充足的稅源,國家才能從繁榮的經濟中得到稅收,充實國力。
孟子提倡農業經濟的多樣化。他倡導大力進行副業生產,他對梁惠王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蓄,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個家庭如有五畝宅院,就要在上面種桑養蠶,飼養家禽家蓄,這樣就可以使五十歲以上的人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七十歲以上的人就可以天天吃肉了,這就達到了生活的小康境界。由此可見,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農業經濟政策,孟子早已提出。
孟子還對農業技術提出了改進,“深耕易米辱”通過深耕來使土地保持水分,通過輪作來提高產量。由此看來,孟子是名副其實的農藝師。
孟子關注經濟活動中的生態平衡。孟子說:“數罟不入氵夸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認為,捕魚狩獵要在合適的地方,不要到動物產卵的地方去,確保動物的繁衍。伐樹也是如此,不可濫砍濫伐,否則就會造成水土流失,會引起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破壞農業經濟。這和當今世界的休漁、休獵、劃分野生動物保護區以及自然生態保護區的政策是吻合的。孟子所提到的農業、林業和漁牧業是當時的主要經濟形式,他提出的如何發展這三種經濟對當時的整個經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我國現代的經濟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小學時,我有一個夢想。我希望每天都不要有很多的家庭作業要做。玩耍的時間一點點被剝奪,而我們一天中的三分之一被禁錮在教室,很多時間在學習。上初中的時候,我有一個夢想,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尖子生;回到家能受到家人的表揚;在學校能受到老師們的肯定;在同學之間能有鶴立雞群的表現。之后,我學會了奮斗。
忙忙碌碌一天加上晚自習后放學回家,真是又困又累,吃夜宵都沒有味道。這樣的日子很單調,也許有時候想念許多小學同學,有時候趕著上課還是一雙朦朧的睡眼。討厭死板的校服裝,從不穿著它到處走。星期六、星期天的時間真的很短,孩子脾氣真想犯,慢慢懂了做人的辛苦和夢想真是太難,還好我會努力,看每一個人都在為了生活而起早趕晚,把握自己不再松散。
今天,我有一個夢想,我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中意的高中。我為著夢想,`每一天都苦苦尋找著充實自己的輔導書與練習卷,為著光明的未來而努力。
夢想像一粒種子,種在“心”的土壤里,盡管它很小,卻可以生根開花,假如沒有夢想,就像生活在荒涼的戈壁,冷冷清清,沒有活力。試問,我們在座的同學們,誰又愿意過那種行尸走肉的日子呢?我相信我不會,你們大家都不會。
——題記
自習室里,我在本子上寫下這樣一句話作為題記。這是偶然在瀏覽網頁時看到,很喜歡,一直沒忘,也不敢忘。透過敞開的窗,和著陽光,金黃的葉子閃耀著光。忽然我想起了家鄉成片的向日葵,還帶著些許夏天的味道,泥土的芳香。
我的家鄉在黃河上游,蘭州市的一個小縣城,古時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如同那向日葵花田中的向日葵,我也只是那平凡的一株。直到去讀大學,我才離開了家鄉。那是唯一一次的奢侈,也是記憶中唯一一次全家一起“旅行”,十幾個小時的火車,隆隆隆隆,在我聽來是那么的幸福和溫馨。_
到了學校,我仍記得父母眼中驕傲的光。新生報到,注冊,填表,領軍訓服,打掃鋪位,他們都一步不離的跟著,忙前忙后,倔強地不肯我插手。熾熱的夏,父親逆著光,流著汗,在眾多通信公司搭起的帳篷之中,買了一個在我看來十分奢侈的手機給我。我堅持著不肯要,要換一個便宜的,父親急了:“收好,上了大學還是要用點好的。”拗不過父親,我只好收下,也許在其他同學眼中這只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手機,甚至可能會覺得廉價,但它就是我的珍寶。
為了節省高昂的住宿費,在食堂簡單吃完晚餐,父母便要去西站搭乘深夜的火車。“多讀書,該花的錢就花,別委屈自己。”臨走前,母親握著我的手,眼里閃著淚光,“你從小就懂事,話也不多,怕你受委屈。”為了讓他們寬心,我強忍著不舍和心酸,微微的朝著他們笑:“你們放心吧,我都知道。”
到現在,大學生活也都過去了一年多,再回首,雖然有時會貪玩會懶惰,總體上還是差強人意。大學是一個大熔爐,同學之間的貧富差距也很大。
在這里,我第一次知道了還有一個叫“蘋果”牌子的手機,第一次知道了服裝還分很多牌子,就連耐克也并不算什么,有些同學的一枝筆都是我好幾個月的飯錢。但我不羨慕。我不能奢求我的父母給我這么多,能讓我讀上大學,已經是我最大的感恩,我的家境不允許我想這么多,父母下崗后,日子過得很辛苦,但他們從來不說,所以這些,我也不會說。
申請助學金的時候,班上并沒有什么人去,我也在內心掙扎過,聽到有些同學對助學金的嗤之以鼻:“我才不缺那點錢呢,都是給窮人的。”以至于到了后來,有些和我一樣要申請的同學交表的時候就像做秘密工作一樣,偷偷的交。我莞爾,想開了也就那么回事,何必裝呢。我家境的確如此,我承認,我也需要這些錢減輕家庭的負擔。都說這是個“拼爹”的時代,可我偏偏想要跟他們比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