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森林資源現狀范文

森林資源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森林資源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森林資源現狀

第1篇:森林資源現狀范文

【關鍵詞】面積;蓄積;結構;數量

新民林場位于嫩江縣東部,東、北與黑河市愛輝區大嶺林場為鄰,西接科洛林場,南與白云林場毗連,西北角與霍龍門林場以門魯河為分界線。南北長20千米,東西寬21千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25°56′45″~126°34′32″,北緯49°21′28″~49°46′04″。林場調查總面積為96046.35公頃。

1.各類土地面積及森林覆被率

該場經營總面積為96046.35公頃。森林覆被率72.60%,林木綠化率72.62%。

在各類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為69729.17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72.60%;其它灌木林地面積為22.49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0.02%;未成林造林地面積為91.16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0.09%;輔助生產用地面積為24808.13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8.83%,其中林業沼澤7847.15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17%,其它輔助生產用地面積為16893.21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17.59%。

在有林地中,純林面積29471.32公頃,占有林地的42.27%;混交林面積40257.85公頃,占有林地的57.73%。

2.各類面積蓄積量情況

經本次調查,全場活立木總蓄積為3726872立方米。在活立木總蓄積中,有林地蓄積為3703932立方米,占活立木總蓄積的99.38%;散生木蓄積為19996立方米,四旁樹蓄積為743立方米,共占活立木總蓄積的0.62%。

在有林地蓄積中,純林面積為29471.32公頃,蓄積為1660031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42.27%和44.82%;混交林面積為40257.85公頃,蓄積為2043901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57.73% 和55.18%。

按林種區分布,防護林林種區活立木蓄積為2546225立方米,用材林林種區活立木蓄積為1157707立方米,分別占活立木總蓄積的68.74% 和31.26%。

3.各林種齡組面積蓄積情況

本場有林地面積為69729.17公頃,蓄積為3703932立方米。

共劃分兩個林種,即水源涵養林和一般用材林。水源涵養林的面積為51133.22公頃,蓄積為2546225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73.33% 和68.74%。用材林的面積為18595.95公頃,蓄積為1157707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26.67%和31.26%。

從齡組看:幼齡林面積為5812.7公頃,蓄積為148028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8.34%和4.00%;中齡林面積為43474.55公頃,蓄積為2183922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62.35%和58.96%;近熟林面積為14099.24公頃,蓄積為953184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20.22%和25.73%;成熟林面積為4377.46公頃,蓄積為292441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6.28%和7.90%;過熟林面積為1965.22公頃,蓄積為126357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2.82%和3.41%。

按面積結構幼、中、近、成、過比例為1.3∶9.9∶3.2∶1∶0.4,按蓄積結構幼、中、近、成、過比例為0.5∶7.5∶3.3∶1∶0.4。

3.1用材林齡組結構

在用材林中:幼齡林面積1427.47公頃,蓄積30969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7.68%、2.68%;中齡林面積11636.65公頃,蓄積684092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62.58%、59.09%;近熟林面積4409.89公頃,蓄積359079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23.71%、31.02%;成熟林面積1028.38公頃,蓄積77285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5.53%、6.68%;過熟林面積93.56公頃,蓄積6282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0.50%、0.54%。按面積結構幼、中、近、成比例為1.4∶11.3∶4.3∶1∶0.1,按蓄積結構幼、中、近、成、過比例為0.4∶8.9∶4.6∶1∶0.1。

3.2防護林齡組結構

幼齡林面積4385.23公頃,蓄積117059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8.58%、4.60%;中齡林面積31837.90公頃,蓄積1499830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62.26%、58.90%;近熟林面積9689.35公頃,蓄積594105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18.95%、23.33%;成熟林面積3349.08公頃,蓄積215156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6.55%、8.45%;過熟林面積1871.66公頃,蓄積120075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3.66%、4.72%。按面積結構幼、中、近、成、過比例為1.3∶9.5∶2.9∶1∶0.6,按蓄積結構幼、中、近、成、過比例為0.5∶7∶2.8∶1∶0.6。

4.按起源分布及優勢樹種(組)的分布情況

4.1按起源分布情況

天然林面積蓄積:天然林面積為67833.45公頃,蓄積為3495601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97.28% 和94.38%。其中以混交林最多,面積為40056.09公頃,蓄積為2039212立方米,分別占天然林面積、蓄積的59.05% 和58.34%。在混交林中軟闊葉混交林所占的比重最大,面積為39921.24公頃,蓄積為2034599立方米,分別占天然林面積、蓄積的58.85% 和58.20%。其次是白樺林,面積為22961.91公頃,蓄積為1239614立方米,分別占天然林面積、蓄積的33.85%和35.46%。

人工林面積蓄積:人工林面積為1895.72公頃,蓄積為208331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2.72%和5.62%。其中純林面積蓄積最大,面積為1693.96公頃,蓄積為203642立方米,分別占人工林面積、蓄積的89.36%和97.75%。在純中落葉松林所占比重最大,面積為1577.48公頃,蓄積為194009立方米,分別占人工林面積、蓄積的83.21% 和93.13%。

4.2按優勢樹種(組)分布情況

全場優勢樹種(組)面積、蓄積所占比重最大的為軟闊葉混交林,面積為39921.24公頃,蓄積為2034599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57.25%和54.93%。其次是白樺林,面積為22961.91公頃,蓄積為1239614立方米,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32.93%和33.47%。

5.生態公益林面積情況

本場生態公益林分為一般和重點,其中一般生態公益林面積為34912.38公頃,有林地面積為34154.43公頃,占一般生態公益林面積97.83%,疏林地面積為52.39公頃,其它灌木林地面積2.11公頃,未成林地面積40.69公頃。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為17214.75公頃,有林地面積為16978.79公頃,占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98.63%,疏林地面積為18.14公頃,其它灌木林地面積14.02公頃。

6.用材林按齡級面積、蓄積情況

本場用材林全部為一般用材林,面積為18595.95公頃,總蓄積為1157707立方米。其中IV齡級面積、蓄積最大分別為10276.71公頃,蓄積為688312立方米,分別占用材林的55.26%、59.45%。

7.用材林近成過熟林面積蓄積按可及度、出材率情況

用材林按可及度分為:即可及、將可及、不可及;本場用材林全部為即可及面積為5531.83公頃,蓄積為442646立方米。出材率等級為I級。

8.森林資源主要質量現狀

全場有林地平均每公頃蓄積53.12立方米。純林平均每公頃蓄積56.33立方米,混交林平均每公頃蓄積50.77立方米。其中:幼齡林平均每公頃蓄積25.47立方米;中齡林平均每公頃蓄積50.23立方米;近熟林平均每公頃蓄積67.61立方米;成熟林平均每公頃蓄積66.81立方米;過熟林平均每公頃蓄積64.30立方米。

第2篇:森林資源現狀范文

關鍵詞 森林資源;結構現狀;分布特點;問題;對策;安徽肥西

中圖分類號 F326.2;S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7-0166-02

肥西縣森林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全縣林地面積為19 073.9 hm2,有林地面積17 470.8 hm2,苗木花卉逾13 000 hm2,是全省苗木花卉生產大縣,全縣林木綠化率為24.14%。現根據2011年調查數據對肥西縣森林資源狀況作如下分析。

1 森林資源結構現狀

1.1 各類土地面積

全縣國土總面積208 266 hm2,其中林地面積19 073.9 hm2,占比9.16%,非林地面積189 192.1 hm2,占比90.84%。一是林業用地中各類林地面積。全縣林地面積中:有林地面積17 470.8 hm2,占比91.6%;灌木林地面積741.5 hm2,占比3.89%;未成林林地面積601.0 hm2,占比3.15%;苗圃地面積71.4 hm2,占比0.37%;無立木林地面積46.1 hm2,占比0.24%;宜林地面積96.8 hm2,占比0.51%;輔助生產用地面積46.3 hm2,占比0.24%。二是各森林類別林地面積。全縣林地面積中國家公益林814.1 hm2,占4.27%;地方公益林11 318.1 hm2,占比59.33%;商品林6 941.7 hm2,占比36.40%。三是不同使用權林地面積。全縣林地面積中國有林地1 967.4 hm2,集體林地4 516.3 hm2,個人林地11 633.7 hm2,其他林地956.5 hm2(大戶承包經營),分別占10.32%、23.68%、60.99%、5.01%。

1.2 各類林木蓄積量

全縣活立木總蓄積量為1 340 538 m3,其中林地蓄積量640 921 m3,四旁林木蓄積量699 617 m3,散生木蓄積量95 m3。在林地中:國有蓄積量76 972 m3,占比12.00%;集體蓄積量145 668 m3,占比22.74%;個人蓄積量412 283 m3,占比64.34%;其他蓄積量5 903 m3,占比0.92%;防護林蓄積量483 653 m3,占比75.00%;特用林蓄積量46 670 m3,占比7.00%;用材林蓄積量110 503 m3,占比18.00%;喬木純林蓄積量636 727 m3,占比99.36%;喬木混交林蓄積量4 099 m3,占比0.64%。一是分林種面積。全縣有林地面積為17 470.8 hm2,其中防護林10 717.2 hm2,特用林1 365.1 hm2,用材林5 015.8 hm2,經濟林372.9 hm2,分別占61.34%、7.81%、28.72%、2.13%。灌木林地7 41.5 hm2,其中防護林4.8 hm2,經濟林736.7 hm2,分別占灌木林地面積的0.65%、99.35%。二是喬木林分樹種、齡組面積、蓄積量。全縣喬木林面積為17 440.3 hm2、蓄積量為640 826 m3,其中:按樹種組分,杉類的面積188.2 hm2,占比1.1%,蓄積量8 603 m3,占比1.3%;松類面積1 979.8 hm2,占比11.2%,蓄積量81 928 m3,占比12.8%;硬闊面積2 577.6 hm2,占比14%,蓄積量60 888 m3,占比9.5%;軟闊面積542.9 hm2,占比7.2%,蓄積量2 009 m3,占比0.36%;外松面積1 120.9 hm2,占比6.3%,蓄積量42 612 m3,占比6.7%;柏類面積56.9 hm2,占比0.2%,蓄積量274 m3,占比0.04%;楊類面積10 258.8 hm2,占比58%,量蓄積443 760 m3,占比69.3%;喬木經果林面積372.7 hm2,占比2%。三是按齡組分,幼齡林面積3 910.6 hm2,占比22.42%,蓄積量29 785 m3,占比4.65%;中齡林面積1 851.3 hm2,占比10.62%,蓄積量76 242 m3,占比11.9%;近熟林面積9 866.7 hm2,占比56.57%,蓄積量443 973 m3,占比69.28%;成熟林面積1 623 hm2,占比9.31%,蓄積量74 889 m3,占比11.69%;過熟林面積188.7 hm2,占比1.08%,蓄積量15 937 m3,占比2.48%。三是竹林面積、株數。全縣竹林面積為30.5 hm2,株數11.09萬株,均為毛竹林。

1.3 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

全縣森林覆蓋率為8.74%,林木綠化率為24.14%。與2004年相比,森林覆蓋率由6.96%上升至8.74%,提高了1.78個百分點;林木綠化率由15.73%上升至24.14%,提高了8.41個百分點。

2 森林資源分布特點

全縣國土總面積208 266 hm2(含巢湖水面11 266 hm2),林地面積19 073.9 hm2,占總面積9.16%;非林地中四旁樹木折算面積32 062 hm2,占總面積的15.39%。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銘傳、山南、柿樹崗等鄉鎮、紫蓬山管委會和國有肥西林場,樹種以楊、硬闊、松、外松為主,闊葉林面積增長較快,桃、李、柿、棗、板栗、杉木、毛竹也有分布。呈有林地多無林地少、近熟林多中幼林和成過熟林少、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純林多混交林少的特點。全縣林地分布基本分為以下四大塊:一是中西部丘陵用材林區。以縣中西部山脈為主體,自西向東綿延25 km,范圍涉及銘傳、山南、柿樹崗、花崗、紫蓬鎮、紫蓬山管委會和國有肥西林場等。森林類型以落葉闊葉林為主,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輔。樹種以麻櫟、馬尾松、國外松、黃連木、黃檀、化香、山胡椒等為主,林地面積6 600 hm2,占全縣林地面積的35%。其中山脈西部和中部劃定國家公益林為815 hm2;東段為紫蓬山風景名勝區,區劃風景林1 029.3 hm2;西部的銘傳鄉境內是傳統蠶桑基地,分布有成片桑園401.3 hm2,占全縣成片桑園面積的76.7%;其余大面積山林為用材林區。二是平原崗地退耕還林區。總面積9 840.7 hm2,樹種主要為楊樹,分布區域依次為南部、西部及北部等地,以山南、柿樹崗、銘傳、豐樂為最,4個鄉鎮面積合計為6 139 hm2,占全縣退耕還林總面積的62.4%。根據生態區位將其中9 223.8 hm2劃為地方公益林。三是河湖渠路防護林區。以淠史杭總干渠、瓦東干渠、滁河干渠、潛南干渠、豐樂河、巢湖大堤等河堤林帶和合六路、合安路、合銅路、楊桃路、合九鐵路、合葉高速等道路林帶為主,樹種主要為楊樹,部分為水杉和池杉,面積585.1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3.1%。四是苗木花卉主產區。以中東部的上派、紫蓬、花崗為核心輻射擴展到周邊10多個鄉鎮,共有成片農用苗圃地8 615.5 hm2(納入四旁計算),固定苗圃地71.4 hm2。

2.1 森林資源消長變化情況

與2004年森林資源二類清查相比,2011年林地由16 633.9 hm2增加到19 073.9 hm2,凈增2 440.0 hm2,年增長348.6 hm2。其中有林地由15 210.8 hm2增加到17 470.8 hm2,凈增2 260.0 hm2,年增長322.9 hm2。全縣活立木總蓄積量由947 549 m3增長到1 340 538 m3,凈增392 989 m3,年增長56 141 m3。其中喬木林地蓄積量由199 188 m3增加到640 826 m3,凈增441 638 m3,年增長63 091.1 m3;蓄積量由13.1 m3/hm2增加到36.7 m3/hm2,增幅明顯。

2004年,四旁樹木折算面積18 617 hm2,2011年為32 062 hm2(其中苗木折算面積為8 616 hm2),凈增13 445 hm2,年增長1 920.7 hm2。四旁樹木總蓄積由748 631 m3減為699 617 m3,減少49 014 m3。主要是因區劃調整導致國土面積減小,同時群眾觀念改變多在房前屋后大量培育苗木而很少培養用材樹,導致四旁樹木株數增加,四旁樹木蓄積量反而減少。

2.2 林分質量分析

2011年全縣防護林面積10 717.2 hm2,總蓄積量483 653 m3,平均蓄積量45.1 m3/hm2;特用林面積1 363.7 hm2,總蓄積量46 670 m3,平均蓄積量34.2 m3/hm2;用材林面積4 986.7 hm2,總蓄積量110 503 m3,平均蓄積22.2 m3/hm2。由此可見,防護林的林分質量好于特用林,而用材林的林分質量較差。這是因為肥西縣防護林主要為退耕還林和國家公益林以及路渠林帶,由于管護到位,林木長勢良好,而且近成熟林比重較大;特用林主要為風景林,位于紫蓬山核心區域,封育成效明顯,但樹種結構主要為松樹和闊葉次生林,中幼林偏多,蓄積增長不快;用材林分布范圍較廣,林分質量參差不齊,郁閉度較小,中低產林和小老樹較多。

2.3 森林資源消長變化原因分析

一是造林不止。不斷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及其后續產業建設、長防林工程、市縣級林業項目和萬里綠色長廊工程,強力推進苗木花卉產業建設。全縣林業用地面積、有林地面積大幅度提高,2005年后僅退耕還林就新增633.3 hm2,大戶承包荒山綠化逾1 200 hm2。二是區劃調整。2005年,南崗鎮和煙墩鄉劃歸合肥市區,2007年壽縣3個行政村劃入肥西縣高劉鎮,肥西縣國土面積由218 600 hm2減少為208 266 hm2,林地面積凈減少890.7 hm2。國家公益林原核定面積為2 333.3 hm2,2010年春區劃調減為815 hm2。三是苗木面積納入。肥西縣為苗木花卉生產大縣,目前全縣苗木花卉種植面積達1.33萬hm2,苗木花卉產業已成為全縣六大特色產業之一,成為肥西縣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支柱產業。肥西縣農用苗圃地面積8 615.5 hm2,納入四旁折合面積。四是未成林地進入,樹齡進級。2004年調查正值退耕還林造林過后,多為幼林和未成林,因主要樹種為楊樹,生長快,齡級期限短,2011年齡組多為近熟齡,有林地活立木總蓄積增長迅猛,由199 188 m3增加到64 0921 m3,凈增441 733 m3,年增長63 105 m3,年增長率31.7%。五是桑園納入。肥西縣為全省蠶桑生產十大縣之一,桑園面積逾2 000 hm2,對符合灌木林地標準的桑園、茶園和葡萄一律納入國灌,參與森林覆蓋率計算。六是自然演替,人工改造。2011年調查,針葉林面積有所減少,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面積有所增加,主要是部分人工針葉林內次生闊葉樹種多,針葉樹種逐漸衰退,闊葉樹種生長旺盛,適應性強,逐漸演替為針闊混交林或闊葉純林。同時,肥西縣最近幾年對殘次的小老樹和低產林逐年進行有步驟的改造,也改變了樹種結構,使林分結構更趨合理,營林水平和林地利用率明顯提高。

3 存在的問題

3.1 資源總量增加趨緩

隨著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完成和國家對耕地保護政策越來越嚴格,造林空間越來越小,肥西縣的森林覆蓋率與國家和省市綠化目標還有較大差距,提升難度大。

3.2 用地矛盾逐漸突出

2004年以來是肥西縣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各項工程建設使用林地越來越頻繁,占地面積逐年增加,2004—2011年累計征占用林地164.1 hm2。從某種意義上擠占了林業發展空間。

3.3 林分結構不合理

主要樹種以楊、馬尾松、國外松和硬闊為主,純林比重過高而混交林比重過低,林分穩定性差,防火、防病蟲害能力差,森林生態防護效能低下。

3.4 營林水平有待提高

產業結構不合理,林業科技力量薄弱,科學營林水平不高,撫育措施不到位,導致林分質量和林地利用率不高,生態效益顯著而經濟效益低下[1-2]。

4 森林資源保護與發展對策

4.1 積極拓展造林空間,擴大森林資源

結合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市縣級林業項目、萬里綠色長廊工程和清潔家園、綠化鄉村活動,加快城鄉一體化綠化步伐。“十二五”期間肥西縣計劃新造林9 386.7 hm2,主要布局:一是加大城鎮綠地建設;二是重點抓好道路、水系、村莊、塘壩等地綠化和成片造林;三是鼓勵農民自主發展非規劃造林;四是多渠道增加綠化投入,引進企業和大戶盡快綠化現有宜林荒山荒地。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苗木花卉產業快速發展。

4.2 改變粗放營林模式,提高營林科技水平

生態林和用材林要大力發展混交林,選擇鄉土樹種和速生豐產樹種,營造生物防火隔離帶,改變林種單一結構;經濟林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發展和培育優良品種,提高林果品質;加快低產林改造步伐,森林采伐限額向低改傾斜,探索采伐監督管理模式;建立多類型森林經營示范點,提高科技示范作用,幫助林農克服重栽輕管的習慣,提高林地生產率,努力增加林農收入。

4.3 明晰林業產權,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

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完善林業管理體制,保護林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3]。拓寬林業融資渠道,培育林業中介服務體系,進一步吸引社會資本向林業產業聚集,改變林業低投入、低效率的現狀。激活林業經營機制,推動林權合理流轉,促進非公有制林業的進一步發展。

4.4 嚴格資源管理,保障森林資源永續利用

嚴格執行限額采伐制度,做好合理采伐論證,完善“伐前設計、伐中監督、伐后驗收”的采伐管理辦法,保證資源消耗量小于生長量。加強森林病蟲害監測和防治工作,構建縣、鄉、村三級護林防火網絡,確保森林資源安全[4]。健全資源檔案,加強檔案管理,結合森林資源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推廣,建立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及時掌握資源消長變化規律,為經營管理森林資源和進行林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 參考文獻

[1] 孟慶國,王麗.阜新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0(6):57-58.

[2] 楊仙.冊亨縣森林資源存在的問題與經營管理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7):240.

第3篇:森林資源現狀范文

關鍵詞:北安市 森林資源 林地面積 林木蓄積

一、調查方法

1、面積調查

林業局面積調查。將各林場界線精準轉繪到1∶5萬地形圖上,經現地放樣調查認證后,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的地形圖理論面積控制,進行調查范圍內、外面積區分求算,其誤差在1/500以下時,進行調查范圍內、外面積平差,然后將各幅地形圖調查范圍內面積合計,即為林場調查面積。各林場面積相加,即為林業局面積。

2、蓄積量調查

以林場為單位,采取抽樣的方法進行總體蓄積量控制,用目測輔助以角規的方法將總體蓄積分配到調查小班。小班林分、林木蓄積分別由單位林分蓄積及單位的林木蓄積乘以小班面積得出。 二、自然地理概況

北安市位于黑龍江省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6°16′40″――127°53′09″,北緯47°35′54″――48°33′25″。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1℃,≥10℃的活動積溫穩定出現在5月2日以后,有效積溫1830℃―2830℃,植物生長期156天。地處小興安嶺南麓,是小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的淺山丘陵地帶。全市可分為山區、丘陵區和沖擊平原區三種地貌類型。土壤類型主要是暗棕壤、潛育暗棕壤、黑土、草甸土和沼澤土。

三、森林資源現狀及特點

(一)森林資源現狀

1、各類土地面積及森林覆蓋率

該局經營總面積為93319.02公頃,全部是林業用地。森林覆蓋率39.43%。

在林地中,有林地面積為36793.36公頃,占林地面積的39.43%;疏林地面積為144.13公頃,占林地面積的0.15%;其它灌木林地面積為22.60公頃,占林地面積的0.02%;未成林地面積為698.94公頃,占林地面積的0.75%;苗圃地面積為44.07公頃,占林地面積的0.05%;宜林地面積318.11公頃,占林地面積的0.34%;輔助生產用地面積為55297.81公頃,占林地面積的59.26%。

2、森林及林木蓄積

全局活立木總蓄積為2866181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積為2816809立方米,占活立木總蓄積的98.28%;疏林地蓄積為3033立方米,占活立木總蓄積的0.11%;四旁樹蓄積為20176立方米,占活立木總蓄積的0.70%;散生木蓄積為26163立方米,占活立木總蓄積的0.91%。

(二)森林資源特點

通過調查總結以下一些森林資源特點:

1、有林地比重低,森林覆蓋率為39.43%;

2、其他林業輔助生產用地所占比例大,面積達到55297.81公頃,占經營面積的 59.26%;

3、沼澤地面積較大,面積為14359.08公頃,占經營面積的 15.39%;

4、天然林的比重大,人工林比重小,人工林的樹種單一。天然林的面積蓄積分別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75.19%和62.90%。人工林樹種主要是落葉松,面積蓄積分別占人工林面積、蓄積的63.47%和69.06%;

5、齡組結構較合理。幼、中、近、成、過熟林面積之比是1:7:5:2:0,蓄積之比是1:18:20:7:0;

6、立地條件好,森林植物生長快并且健康;

7、群落結構比較合理,生物多樣性豐富。

四、森林資源動態分析

在前期調查資料的經營總面積93410公頃和本期經營總面積為93319.02公頃范圍內。后期比前期總經營面積減少90.98 公頃。經調整可比面積為93319.02公頃。間隔期為11年。

經營面積的變化一是由于本期各林場場界沿用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林場場界不變,兩期調查采用衛片精度不同,計算方法上也存在差異,所以面積有所不同;二是2011年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時各林場與農場、集體、其他國有等有爭議的地塊重新確權,部分劃為國有。

(一)資源動態變化

1、各類土地面積變化情況

(1)、有林地面積增加1218.04公頃;

(2)、疏林地面積減少62.67公頃;

(3)、灌木林地面積減少8.37公頃 ;

(4)、未成林地面積增加588.05公頃;

(5)、苗圃地面積增加2.11公頃;

(6)、無立木林地面積減少590.42公頃;

(7)、宜林地面積增加130.29公頃;

(8)、輔助生產用地面積減少1277.03公頃。

有林地增加是與近幾年落實退耕還林政策有關,部分輔助生產用地通過造林變為有林地;部分疏林地、灌木林通過林分改造成為有林地;當年的未成林造林地達到成了標準,變為人工林。無立木林地的減少是因為人工造林或封育造林。因為上述的原因,森林覆蓋率增加1.31%。

2、各類面積蓄積變化情況

(1)活立木總蓄積變化

通過兩次調查數據對比,活立木總蓄積增加665112立方米。

(2)有林地面積蓄積變化

有林地面積增加1040.49公頃,蓄積增加674964立方米。

3、森林資源消長變化

全局間隔期內總生長率由各場間隔期內總生長率蓄積加權計算得出。經計算全局間隔期內總生長率為4.19%。

全局各生長指標、消耗指標由各場統計得出。各項指標詳見下表。

生長量和消耗量統計表 單位:立方米 正常消耗與非正常消耗比例為1:1.4。

五、經營效果評價

(一)各地類面積比例情況

從各地類變化看,全局隨著國家對林業重視,各地類變化向合理方向發展,森林面積蓄積增加。

(二)林分齡組結構合理性評價

2001年各齡組蓄積結構是:1∶8∶2∶0:0,2012年各齡組蓄積結構是:1:18:20:7:0。各齡組結構調整與2001年相比已有很大的改善。

(三)兩期林分因子比較情況

通過11年的經營,林分因子比上期有所改觀。

(四)人工林及未成林造林地現狀

加大了對人工林撫育管理力度,保證了未成林造林地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人工林的每公頃密度向合理的方向發展,人工林蓄積年生長量增加,蓄積量快速增大,使森林經營向良性轉變。

(五)消耗量比值看資源林政管理效果

正常消耗與非正常消耗比例1∶1.4,正常消耗與非正常消耗比例基本合理,資源林政管理效果比較顯著。

第4篇:森林資源現狀范文

1 森林資源概況

欽廉林場位于廣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直屬,林場總面積6萬hm2,其中,林地面積5.9萬hm2,占總面積的98.4%;非林地面積1000hm2,占總面積的1.6%;全場商品林地面積為5.6萬hm2,公益林地面積2800hm2,活立木總蓄積量78萬m3。林場人工植被以馬尾松、杉木、桉樹、濕地松等樹種為主;林下植被以野牡丹、桃金娘、三叉苦、五節芒、莠竹、鐵芒箕等為主。

2 森林資源綜合利用現狀

2.1 林下經濟 林場富有創造性的謀劃了“林——草——牧——沼”立體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以林地資源為依托,利用林下閑置的土地種植牧草,刈割的牧草飼養牛羊,牛羊產生的糞便制沼,產生的沼氣供職工生活使用,沼液淋草、淋苗,沼渣制生態有機肥。通過此模式的實施,綜合效益明顯,并發展了林下栽培食用菌和農作物模式,利用牛糞、樹皮等作食用菌培育原料,既提高了資源利用率、保護了生態環境,也轉變了林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了長期得林、短期得益的生產格局。

2.2 林分改造 林場對生產力低、質量差與密度太小的人工林與天然次生林進行林分改造,提高資源利用率。如生態公益林中有一部分馬尾松“小老樹”林,林分植株矮小,樹干彎曲,樹冠平頂,無明顯主干,生態效益差;林場采用帶狀采伐或塊狀采伐,引種鄉土珍貴樹種降香黃檀、土沉香、柚木、火力楠等,調整樹種結構,改變林種單一的問題。另外,采用疏伐方式進行林木透光撫育,培育大徑材,并在疏林下套種珍貴樹種或牧草,提高經營效益。

2.3 林產品剩余物綜合利用 剩余物通常指在森林采伐過程中產生的枝丫、梢頭、伐根及木材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截頭、板皮、鋸末、刨花等。林場將梢頭、截頭等生產木片作造紙和人造板工業的原料,枝丫、伐根、板皮作燒柴燃料;鋸末、刨花用作栽培食用菌或培養苗木輕基質的原料,從多個方面較好地利用了剩余物,實現了不擴大森林采伐量的情況下,又可為人造板、造紙工業提供大量原材料,減少了森林資源的消耗。

3 森林資源綜合利用原則

3.1 三大效益相結合原則 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前提,帶動職工、周邊農民致富及林場經濟的發展,實現較高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另外,把森林資源開發利用和當地勞動就業結合起來,解決當地大量剩余勞動力,實現較好的社會效益。

3.2 持續利用原則 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率,防止資源破壞、浪費和環境污染,在大力培育、保護和管理森林資源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做到青山常在,持續利用。

3.3 因地制宜,科技興林原則 根據自然地理條件,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發揮本地綜合優勢,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并依靠科技,發展“三高”林業,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資源的綜合效益。

4 效益分析

4.1 生態效益 林場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合理開發森林資源,對森林資源永續發展意義重大。如林場利用林下空地從事種養殖,既提高了復種指數,節省了土地資源,又增加了植被覆蓋率,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通過糞便制沼,“三沼”的再利用,有效地節約了物質資源,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另外,通過林分改造,不僅調整林種結構,也提高了林分質量。

第5篇:森林資源現狀范文

關鍵詞: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5)12-0310-02

1林權基本情況

森林資源資產是一筆豐富的資源財富,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這筆財富搞活起來,也是搞活林業發展的根本所在。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是將農村“死資源”變成“活資本”的重要途徑。開展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是拓寬林業發展融資渠道,緩解農村發展經濟、微型企業等資金短缺問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江縣國土面積324萬hm2,林業用地面積22.5萬hm2,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69.44%。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期間,除了國有土地和糾紛林地外,參加本次改革的集體林地面積有21萬hm2,勘界率和發證率為100%。其中,發證宗地158 844宗,發放林權證73 439本,涉及農戶61 712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到戶為規范森林資源資產抵押登記奠定堅實基礎。

2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情況

2.1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前情況

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業務在從江縣早就開展,據相關登記資料說明,從1995年在縣林業局就有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登記。據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至1999年5年內,在縣林業局登記抵押的森林面積有9 347畝,涉及抵押的金額共計3 123萬元。從登記資料顯示,雖然當時登記的資料簡單,內容簡短,但足以證明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早在20年前就在從江縣開展此項業務。

2.2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登記現狀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后,對于林區森林資源更加便于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即“三資轉換”。打破了林區經營發展林業的傳統觀念,從以經營采伐商品材為主要經營方式逐步轉向通過培育資源并利用其價值作為籌碼,通過抵押方式實現資源變資金,緩解林業發展中資金短缺問題。林業改革后,即從2010年度對全縣森林資源資產規范抵押登記以來,到2015年5月5日止,全縣共申請森林資源抵押貸款登記面積共計3 910.8 hm2,涉及抵押宗地310宗,抵押貸款金額12 429萬元。其中,2015年申請抵押登記面積共計274.9 hm2,涉及抵押宗地15宗,抵押貸款金額1 528萬元。目前,全縣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余額有10 810萬元。

3存在的問題

3.1政策宣傳力度不夠深入,林農對林業經營理念尚

未得到轉變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以來,林權所有者、經營者領到《林權證》,只是認為《林權證》是其擁有森林、林木、林地的合法憑證,而沒有意識到森林、林木、林地依法取得《林權證》后的其他用途。同時,林農對林業的經營理念尚未從原來單純以經營采伐商品林將資源變資本的方式轉變到通過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三資轉換”上來,導致農村豐富的森林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3.2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少、資質低、評估人員缺乏

從江縣全縣尚未掛牌成立一家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社會機構,一般的評估業務由林業局規劃設計隊承擔,但由于設計隊資質低、評估咨詢人員少,而其他資源調查的業務量大,很難滿足當地林農申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業務要求。而黔東南州正式掛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的只有一家,但收費高,包攬全州乃至州外其他縣市業務,很難滿足林農的需求,制約著全縣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和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業務的推進。

3.3開展資源資產抵押貸款的銀行金融機構少、服務

質量不高全縣開展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的銀行只有一家,即農村商業銀行。因沒有其他銀行金融機構競爭,業務服務質量不高,辦理抵押貸款程序復雜。

3.4貸款期限短、利率高、抵押率低

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目前所開展的業務來看,最高放貸年限為5年,正常的1~3年。抵押的利率高,年息高達10.5%。抵押率低,成熟林、過熟林最高抵押率不超過評估價值的40%~50%,近熟林以下的林齡抵押率更低,最低的為幼林齡,抵押率僅為評估價值的20%。由于經營林業是一項周期長、見效慢的行業,而抵押周期過短、利率太高,嚴重制約了林區的經濟發展,在林區要是沒有一定經濟實力和創業能力的農民是不敢貿然用森林資源資產作抵押。

3.5林權分散、面積破碎、評估價值不高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雖然產權得到明晰到戶,但林權由于過于分散、面積破碎、地塊分散、形不成集中連片,申請森林資源資產抵押時,評估價值不高,最終影響抵押率和放貸額度。

3.6抵押物種單一

根據相關規定,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權都可以用于抵押。但從抵押實際登記數據分析,在本縣目前申請抵押登記的只有用材林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而經濟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權尚未申請抵押登記。

3.7聯戶發證較多,影響抵押貸款業務正常開展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林業技術、民情、社區、林情等問題。改革中,根據林農意愿或因技術因素導致部分宗地在確權勘界和頒證時存在聯戶勾圖和聯戶發證。因多戶共證,在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時就難以實現林權共有人的意見一致,阻礙抵押貸款業務的正常開展。

3.8辦理抵押貸款程序復雜

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辦理程序包括:抵押人向當地農村商業銀行申請銀行對擬抵押人資格審核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擬抵押人與放貸銀行簽訂抵押合同憑抵押合同,抵押登記申請表等材料放貸銀行函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擬抵押宗地,復函放貸銀行,發放抵押登記證書擬抵押人與放貸銀行簽訂貸款合同,辦理放貸手續。由于程序過于復雜,辦理一單抵押貸款業務估計需要半個月以上。林農很難想象和接受這個漫長的過程,這也是影響森林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即“三資轉換”的主要因素之一。

3.9缺乏農村創業致富示范帶動正能量,林農創業積

極性不高縣內林下經濟種養殖點、林業合作社起起落落,不斷有新的種養殖點產生,但又有一些舊的種養殖點沉落。究其原因,就是“三大因素”在作怪,即市場、技術、資金。這三個因素的辯證關系很明顯,任何一個條件的不成熟將會直接影響結果。發展林下經濟,很多種養殖點都是林農單家獨戶創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很弱,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起不到示范帶動作用,因此,由于沒有創業的動力,林農也無需將其森林資源通過抵押貸款來變成資金。

4建議

4.1加大宣傳力度,制定和完善相應政策

林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經營者涉及千家萬戶的農戶,文化水平不高,信息傳遞閉塞,在一項新的業務開展后需要通過形式多樣進村入戶大力宣傳。針對林業的特殊性,應配套相應適用、完善的政策措施加以保障。建議提高抵押率,用材林及竹林的成、過熟林,盛產期的經濟林抵押率應提高到70%~80%。建立誠信檔案適當降低貸款利息率。根據貸款用途,延長貸款期限。如貸款用途為發展林下經濟的,放貸期限可以為3~5年;發展中藥材、油料植物、能源林基地建設等應該為10~15年。

4.2完善抵押貸款評估程序,簡化辦理手續

根據抵押貸款數額不同,應制定相應的評估辦法,簡化辦理程序,提高林權所有權積極參與抵押貸款業務。對于林農小額貸款,應建立一套簡化評估程序、簡化辦理手續,減輕林農負擔為重點的抵押放貸方式。如在簡易評估林木價值時,由相關技術部門根據森林、林木、林地所在的位置不同,結合當地木材價格,制定一個速查表,供基層林業技術人員和放貸銀行作估計參考;在辦理抵押登記和抵押貸款手續上,應該在鄉(鎮)林業站或農村銀行可以直接辦理、放貸。讓林農真正體會到林業改革帶來的實惠,讓《林權證》如同銀行存折一樣,放到銀行柜臺就能取出錢,就能解決林業發展中的經濟困難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3加大中央財政林業貼息政策,引導和鼓勵林農積極參與

現階段,林業發展正處于轉型階段,即從原來以采伐銷售木材為主要經營目的轉變為以生態建設為主要目的。林業的經濟收入將從林下經濟作為突破口,在注重生態建設的同時,中央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林業貼息政策。通過政策引導和政策鼓勵逐步將林農以采伐方式將資源變資金轉變到通過抵押貸款方式將資源變資金的經營理念上來。加大林下經濟發展、農村微型企業抵押貸款貼息政策,這樣,不但林業抵押貸款業務得到推開,也緩解因資金短缺而采伐林木銷售帶來的生態破壞,同時,也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4.4引進多家銀行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業務,促進良性

競爭,提高服務質量為有力推動林權抵押貸款業務開展,將林權改革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建議從省、州層面開推開,引進多家銀行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業務,促進抵押業務形成良性競爭,提高服務質量。確保林權所有者、經營者有資源、有抵押需求即可將資源變成資金。

4.5創新林權抵押新模式

為解決因林權分散導致評估價值低、抵押率低和林權抵押品種單一問題,根據林權經營的實際情況:一是可實行多家多戶、以集中連片的形式捆綁抵押;二是可通過承包方式將分散到戶的林權集中起來形成整體;三是對風景林、森林生態旅游林區等觀賞林可以經營權進行抵押;四是開展經濟林抵押。同時,應以政府為主導推動林業信貸擔保機構建立,規范擔保機構運作。以及針對用于抵押的森林資源應建立和完善相應政策要求納入保險。這樣,既可以提高評估價值低、抵押率低和解決林權抵押品種單一問題,提高森林資源抵押覆蓋面。又可以降低抵押物信貸風險和自然災害的風險。

參考文獻:

第6篇:森林資源現狀范文

巴東縣野三關鎮雄踞武陵山余脈,位于東經11001°至11004°、北緯30032°至30043°全鎮面積552.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912米,最低海拔227米,年降雨量1270mm,年無霜期234天。現如今,這里四季分明,風景如畫,森林豐茂,生態環境良好。但曾經的野三關,生態環境經歷過了一個由破壞到逐步恢復的過程。巴東縣素有“鄂西東大門”之稱,是我國東南部低山過渡到西部高山及青藏高原的第2級階梯,地形復雜。由于受第4紀冰川影響較小,不僅成為中國第3紀古熱帶植物區系的“避難所”,而且是溫帶及亞熱帶植物區系發育的“搖籃”,分布了中國第3紀古熱帶植物區系孑遺種或更古老物種,種群豐富。國家級保護植物有銀杏、金錢松、大果青扦、秦嶺冷杉、篦子三尖杉、巴山榧樹、榧樹、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連香樹、厚樸、凹葉厚樸、水青樹、珙桐、光葉珙桐、樟樹、閩楠、香果樹、黃連、金毛狗等20多種。根據自然環境和植物的垂直分布規律可以分為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帶、溫帶性針葉落葉混交林帶和寒溫帶常綠針葉林帶。海拔1600m以下為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帶,建群種主要由栓皮櫟、短柄抱、楓、野核桃、亮葉樺、燈臺、化香、檫木、紫莖、青岡、巴東櫟、巴東木蓮、馬尾松、杉木、榧樹、油松等組成。海拔1600m以上為溫帶性針葉落葉混交林帶,建群種主要由巴山松、華山松、銳齒槲櫟、水青岡、山楊、麥吊杉、青扦、楓場、槲櫟等組成。同時,在野三關地區還有大面積的成規模的竹林分布。按照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規定,竹林也屬于國家的森林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公元1957年以前,野三關鎮和全國其它大多數地方一樣,森林植被保護趨于完好,森林植被覆蓋率高。1957年興起的“全民大辦鋼鐵”運動,其目的是盡快提升國家的鋼鐵產量,提升國家工業實力。但由于過于相信和鼓勵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再加上缺乏科學指導和科學實驗論證,其結果是導致人力、物力的巨額浪費,尤其對森力資源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破壞,使生態環境加速惡化。1957年之前的野三關,大山青幽,古木參天,森林郁閉度在0.5―0.7之間,為典型的密林地區。那時候,除開茂密的森林,良好的植被之外,野三關地區還有物種很豐富的野生動物,比如野生猴群、野生麂子、紅毛錦雞、竹雞等。巴東和野三關等地因歷史上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良好,再加上山川險峻,一直有“山川險峻甲荊南”之美譽。但后來的“”運動和“全民大辦鋼鐵”運動對當地森林資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浪費。首先是盲目挖鐵礦造成大量樹木被連根挖起,大面積的亂挖礦坑又破壞了植被賴以生存的地表土壤。礦坑的密集挖掘又破壞了植被根系發育的空間,使很多密林快速變成枯木遍地的疏林。更為嚴重的是當時遍布各地的土高爐,由于缺乏科學精神和科學指導,這些土高爐大多用木材當燃料,這就造成很多參天大樹被連根看法和挖掘,對植被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自此,在野三關地區再也很難見到參天古木,連片的郁閉度較高的密林都已經不再多見。隨著植被的大規模破壞,野生動物資源也急劇減少,慢慢的人們發現,在我們的山林里面,再也見不到野生的猴群和麂子了。歷史上那些描述長江沿岸包括巴東地區的名句,比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里面的“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李白《早發白帝城》里面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劉義慶《世說新語》里面記載的“桓公伐蜀……母猿緣山隨船而行……”。東晉桓溫伐蜀,自荊州乘艦船逆流西進,必從今巴東經過;李白從白帝城返回江陵城,江陵是今天的荊州、沙市一帶,白帝城是今天的重慶市奉節城,中間也一定要從今巴東縣經過。通過這些史籍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一窺歷史上巴東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但,所有的這一切,都在“”運動和“全民大辦鋼鐵”運動后化為泡影。如今,無論是在巴東縣城長江兩岸,還是野三關的高山叢林里面,我們都很難見到“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壯景,更多的,是人聲的鼎沸和機器的喧囂。

改革開放后,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外出打工,留在老家務農而按照傳統農耕模式生產生活的人員減少,這種農村留存青壯年勞動力的減少客觀上促進了野三關地區森林植被的一定回復。至少,現今的野三關,雖很難見到古木參天、掩云蔽日的幽森場景,但幾乎所有的山峰,都有或多或少,或疏或密的林木覆蓋,至少沒有出現“童山濯濯”的狀況,也很少發生山洪和泥石流等因植被慘烈破壞而引起的地質災害。再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保護法》的出臺以及人民思想觀念的進步,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使野三關地區的森林植被得以逐步恢復,使得青山逐漸再現。

但野三關地區在森林保護領域還是存在一定問題。一個是出于經濟原因,盜砍盜伐盜賣的現象時有發生,雖然林業管理單位和林業警察加大了管理和處罰力度,但破壞森林植被的現象屢禁不絕。第二個重要原因是野三關地區千百年來形成的用木料取暖生火做飯的生活習慣。歷史上木材是巴東野三關地區最主要的燃料,以前因為野三關地區富集的森林資源和較少的人口,使得人民燒柴對森林資源也沒造成巨大威脅,長期以來,人們的取柴和森林資源的生長和自我恢復形成良性平衡狀態。1957年“全民大辦鋼鐵”過后,由于對植被資源的巨大破壞,使得人們生火燒柴對林木的砍伐和消耗變得顯然起來。改革開放后,野三關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思想觀念進步較快。但可能是由于千百年來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傳統,也可能是燒柴可以就地取材,比燃煤、用液化氣、用電能、用天然氣等燃料來得便宜,使得野三關地區的人們無論在其它生活領域的習慣如何改進,就是改變不了燒柴生火取暖做飯的傳統。特別是每年一到深秋,你可以看見川流不息的人們忙碌的身影:都在忙著看書伐木,鋸柴劈材,很多人家都會在冬季來臨之前準備一個巨大的柴垛子,以抵御即將來臨的寒冬。這樣的用木材取暖生火的習慣,無疑每年要砍伐大量的樹木,對森林資源是一種巨大的破壞。如果這樣的燃料結構長期得不到改善的話,恐怕野三關地區的生態環境和森林植被覆蓋率很難恢復到“全民大辦鋼鐵”之前那個程度。其實,以巴東縣和野三關地區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的普遍生活水平,人們已經具備了采用其它燃料的經濟實力,比如用電能,用液化石油氣或天然氣等等。如果廣大人民群眾能改良燃料結構,減少對植物的砍伐和對木材燃料的依賴,我們堅信,在政府加大對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的大背景下,野三關地區的森林植被會快速恢復,生態環境會進一步改良,這對把野三關建設成為國際國內知名的旅游避暑和會議中心,是很有幫助的,也是一個必須步驟,也是一個必然步驟。我們堅信,野三關的明天,一定會是一個經濟環境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明天,會是一個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明天,會是一個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的明天。

前路漫漫,我們共勉。

第7篇:森林資源現狀范文

關鍵詞:環境法;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生態紅線;機制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7-0058-03

森林資源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自然資源,具有經濟價值(如林產品)、生態價值(調節氣候、保肥固土)和社會價值(如提供就業機會)。長期以來,人們重視森林的經濟價值而忽略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近年來,國家對森林資源保護力度加強,森林資源呈現出數量持續增加、質量穩步提升、效能不斷增強的良好態勢,天然林穩步增加,人工林快速發展。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林業保護部門紛紛劃定林業生態紅線,保障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的生態用地和物種數量底線。

然而,我國森林資源生態保護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和分布不均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同時,森林生態系統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不斷擴展,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面積逐年增加,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各類破壞森林資源和環境的事件頻發。解決森林資源保護的環境問題,調整因森林開發、利用、保護及管理各種社會關系,促進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現行的森林資源法體系主要包括《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構成林業生態保護依法建設管理的框架。然而,森林資源保護法律體系在保護森林資源方面依然存在一定問題,不能全面反映當代新型林業和森林資源保護的法治需求,因此,立足于森林資源保護面臨的現實困難,探索制約森林資源保護的原因,尋求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環境法制保障,成為當務之急。

一、森林資源問題

1.森林資源變化。(1)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是指一定行政區域范圍內,林地與特別規定灌木林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率。根據1973―2013年的8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結合2013年頒布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年)》的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數據,結果表明,我國森林覆蓋率隨時間變化呈穩步上升趨勢,但仍遠遠低于世界森林覆蓋率30%的平均水平。同時,不同區域的森林資源差異較大,絕大部分森林資源集中分布于東北、西南等邊遠山區和東南丘陵,廣大的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貧乏。同時,森林蓄積量增長潛力呈東南部增長快但總量少、西部增長緩慢但總量多的趨勢,因此,我國森林的未來規劃方向趨向于西部重種植面積、東部重森林質量[1]。面對中國特殊的地理條件和經濟環境發展國情,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150億立方米以上的目標,合理規劃森林種植區域,評估和提升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增長潛力,將是今后我國林業資源保護的重中之重。(2)荒漠化。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荒漠化面積262.3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27%,沙化土地面積為173.11萬平方千米。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嚴重威脅國家生態安全,制約林業可持續發展。根據第四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數據顯示[2],2004―2009年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進一步實現凈減少,年均縮減1717平方千米。但是,我國防沙治沙形勢依然嚴峻,防沙治沙法的貫徹實施和相關政策機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如防沙治沙管理體制不順,未確立林業部門防沙治沙管理與執法的主體地位,執法監督難以落實;防沙治沙法與相關法律存在交叉重疊、法律邊界比較模糊等問題[3]。為實現到202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2000萬公頃的目標,須探索荒漠化防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擴展生態環保新技術和新產業,廣泛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立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機制,鞏固以林草植被恢復為主體的荒漠生態安全體系。(3)濕地。濕地是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抵御洪水、維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生態價值。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氣候增溫和人類活動(農業經濟活動)直接導致濕地及生物多樣性的普遍破壞。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2009―2013年)結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比率(即濕地率)為5.58%;自然濕地數量減少,質量呈下降趨勢,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339.63萬公頃[4]。目前,在濕地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如法制和政策體系不健全,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嚴重滯后,公眾對濕地的功能和價值缺乏認識,缺乏專門的濕地保護資金[5]。為履行《濕地公約》和實現《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年)》建設長期目標,完善我國現有的濕地保護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迫在眉睫,須積極推進濕地立法,健全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加強聯合執法;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提高全社會的生態保護意識,發揮濕地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4)土壤質量。土壤是森林生態環境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人類生產活動空間向森林的擠壓及礦山開采和冶煉、污水灌溉、大氣沉降等因素,造成大量污染物進入森林土壤,導致土壤質量下降甚至惡化。土壤一旦遭到污染,物理性質發生改變,如土壤酸堿度、土壤養分含量降低且有效性下降,最終導致林木生長不良,給農林產品質量安全構成威脅[6]。我國土壤保護及治理方面的專項法律機制的缺失,使得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無法可循,無法可依,嚴重影響防治工作的開展。土壤修復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面對嚴峻的土壤污染形勢,急需公眾提升森林土壤保護意識,加快推進土壤環境保護立法進程,以法治建設為抓手,堅持源頭嚴控,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嚴格控制農業投入品亂用、濫用問題,保障農林產品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7]。

2.侵占林地。為了切實守住林業生態紅線,2014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專項行動,加強林地保護管理,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非法侵占林地問題突出。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各類建設違法違規占用林地面積年均超過200萬畝,5年時間累積超過千萬畝,要守住森林資源保護紅線,保障森林資源發揮調節氣候變化作用的數量底線,壓力很大。從法律制度操作層面,毀林占地的違法成本較低,一般從非法占用林地多少的角度考慮,處罰相對較輕,難以做到罪刑相適。

3.毀壞珍稀瀕危動植物。野生動植物資源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基本物質組成部分,與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密切相關。隨著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土地、森林、草場的利用不盡合理,肆意掠奪野生動植物資源,使得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遭到非常嚴重的破壞。由于經濟利益驅使,人類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意識較弱,過度開發利用而不加保護,導致野生動植物資源逐漸衰竭,森林生態系統失去某些功能。因此,實行森林的可持續經營,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和生物的多樣性,全面實施《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開展物種拯救,使95%以上的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和國家級以上的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外80%的重要生物得到保護,繼續開展對野生動植物的就地保、遷、野外放(回)歸和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是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4.盜伐、濫伐林木。近年來,在我國各個林區,盜伐和濫伐林木的案件頻繁發生,處于偏遠山地林區,森林資源豐富,濫伐林木情況更為嚴重,具有小型案件頻發、以初犯農民盜伐和濫伐林木為主的特征。導致破壞森林資源案件頻發的主要經濟原因在于:破環森林資源的犯罪機會成本過低、木材價格高漲、嚴厲的林木限伐政策及違法犯罪被發現和被懲罰的概率較低[8]。另外,少數民族地區普法宣傳不到位,農民的環境保護法律意識淡薄,這是導致此類案件頻發的因素之一。對濫伐林木行為追究行政責任時,存在行政處罰的執法阻力較大,征收罰款的理論依據不足;刑法有關濫伐林木罪的相關規定并不完善,存在處罰力度設置不合理,入罪范圍有疏漏。

二、制約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原因

我國森林資源所有權包括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林木所有權包括國家、集體和個人三種所有權。我國現行《森林法》對森林權屬的規定,沒有就構成森林的各種要素(如林木、野生動物、植物、微生物、森林景觀、林下資源、林木品種等)分別規定所有權、使用權,對森林集體所有權和林木個人所有權限制過多,這些都不利于對森林產品和林業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9]。同時,我國林業科技含量不高,經營粗放,管理落后,在政府宏觀調控與公眾參與等方面與國外林業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林業建設項目點多面廣,布局和結構不夠合理,營林措施、連栽、純林等配置不科學,導致人工林地衰退,生產力不高。受制于林權流轉市場不完善、林業經營主體分散、林權抵押物無人監管等問題,林業資金投入不足,林業規模效益無法顯現。同時,林木采伐指標分配制度經過層層實施,農戶處置權進一步受到限制,農戶經營山林的制度成本過高[10]。這些傳統的林業政策遺留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阻礙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促進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完善林業基金制度。為了培育和發展森林資源,國務院批準建立中央級和省級林業基金制度,把林業基金規定為林業主管部門用于發展林業的專項資金,實行“以林養林”。發達國家林業發展的成功,離不開林業基金制度的保障,如歐盟森林生態補償制度蘊含著深厚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基礎,體現出高度的環境公平正義,有效地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博弈問題,制定一整套的林業保護與扶持政策,建立不同形式的林業基金制度。日本、美國等建立自己的生態補償法律體系,國家必須從林業基金中以無償和低息有償形式資助私有林主進行造林[11]。目前,我國的林業資金投入與需求之間的差距,成為制約林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林業資金短缺問題越來越突出。建立健全林業基金管理制度,嚴格界定林業基金使用范圍,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林業資金投入體制,解決林業投融資問題,改革傳統的育林基金制度,才能保障林業基金的使用與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法制化[12]。

目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和基金管理辦法陸續出臺,擴大森林生態補償基金制度范圍,加大補償力度,為生態林的集中分布區提供法律上的保障,保障林農權益,更好地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然而,我國現階段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仍存在法律體系零散、資金運作缺乏有效監督、補償資金來源單一、補償標準不統一、數額低、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13]。借鑒國外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方面的先進經驗,我國須客觀評估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完善法律保障體系和管理監管機制,運用市場手段實現森林生態補償資金來源的多元化與支付的多樣化[14],最終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場需求、體現森林生態價值長效的生態補償制度。

2.推進森林碳匯交易。碳匯交易是指購買碳排放指標,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森林生態價值補償的一種有效途徑。2013年起,北京、上海等7個省市碳交易試點正式運營,交易量不斷增長,初步構建碳交易政策體系。截至2015年4月,累計成交額近13億元。在碳交易市場中,森林碳匯項目處于發展初期,總量較少,各省市仍處于探索階段。如2013年,云南首筆森林碳匯交易1.78萬噸,每噸二氧化碳賣60元;2014年,浙江省臨安市首批42戶碳匯成功出售,每噸30元。我國目前面臨的溫室氣體減排任務重,發展森碳匯不僅能利用我國的天然優勢,對創新林業發展機制、突破林業發展瓶頸、促進林業資源優化配置、建立森林生態效益市場化的新機制,切實提高林農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前,國際市場開展森林碳匯交易的主要模式是CDM(清潔發展機制),而我國作為主要的碳匯供應國,處于碳匯交易的底端,缺乏話語權。因此,有必要完善碳交易市場,推進森林碳匯參與碳交易體系,實現企業碳匯交易由自愿向強制轉變;加緊建立林業碳匯的計量監測和標準體系,為碳匯的計量監測提供基礎依據;加大財政的支付轉移力度,拓寬林業融資渠道,轉變增長方式,發揮森林碳匯的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促進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碩.基于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估算我國森林蓄積量變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11):147-151.

[2]國家林業局.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R].2011.

[3]彭繼平.《防沙治沙法》貫徹實施情況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4,28(3):1-5.

[4]國家林業局.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R].2014.

[5]吳后建,但新球,舒勇.湖南省濕地保護現狀及對策和建議[J].濕地科學,2014,12(3):349-355.

[6]楚春暉,佘宇晨,佘濟云,等.亞熱帶不同森林類型的土壤重金屬空間分布特征及其潛在生態風險[J].水土保持學報,2014,28(5):259-263.

[7]陳夢舫.保護土壤,守住人類生命線[R].人民日報,2014-10-20.

[8]彭亮.論區域自然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中的經濟法律關系――以森林資源為例[J].現代管理科學,2010,(4):84-86.

[9]蔡守秋.《森林法》修改的幾個問題[J].現代法學,2004,26(5):47-57.

[10]張紅霄.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后農戶林權狀況研究――基于國家政策法律、林改政策及農戶調研數據[J].林業經濟,2015,(1):16-22.

[11]陳曦.歐盟森林生態補償制度及其借鑒[D].浙江農林大學,2012.

[12]薛艷.我國林業投融資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6.

第8篇:森林資源現狀范文

1.森林植被

該區屬大興安嶺植物區系,是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向東部小興安嶺植物區的延伸過渡地帶。其原生植物群落是以天然興安落葉松、紅松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其主要樹種有興安落葉松、紅松、云杉、白樺、柞樹、山楊等。本場松木山北坡天然落葉松、紅松、云杉混交的林相及為常見,但由于帝俄日本侵略者掠奪性采伐及解放后多年的生產經營活動,原始森林逐漸衍生為次生林。又經多年的封山育林和針葉林禁伐措施,致使本場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逐步演變成為現在的針闊混交林和天然落葉松純林以及以白樺、柞樹、黑樺、山楊等為輔的天然次生林為主植物群落。本區森林群落結構類型皆為完整結構,即具有喬木、下木和草本三個植被層,部分人工林的群落結構類型為較完整結構,即具有喬木、草本二個植被層,極少部分人工林的群落結構為完整結構,具有喬木、下木和草本三個植被層。林下灌木主要有:杜鵑、榛子、胡枝子、珍珠梅等,有些地段山的中上部杜鵑占有一定的優勢,蓋度多在80―90%之間。該場林下主要地被物有:烏蘇里苔草、蕨類、樾橘、合葉子、唐松草、輪葉王孫、山茄子、玉竹、山蒿、山黎豆、勺藍等,蓋度多在60―80%之間。

2.森林資源現狀

該保護區活立木總蓄積為1956452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積1952538立方米,占活立木總蓄積的99.79%;疏林地蓄積439立方米,僅占活立木總蓄積的0.03%;散生木蓄積(含四旁樹)3475立方米,占活立木總蓄積的0.18%。全區有林地面積14612.33公頃,蓄積1952538立方米。全部為特種用途林。其中純林蓄積265778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積的13.61%;混交林蓄積1686760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積的86.39%。有林地面積按齡組分布:中齡林最多,面積7616.99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52.13%;近熟林面積3152.16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21.57%;成熟林面積2457.03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16.81%;過熟林面積僅次于成熟林面積,1134.87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7.76%;幼齡林面積最少,僅251.28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1.73%。

有林地蓄積按齡組分布:也以中齡林為最多,蓄積1152990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積的59.05%;近熟林蓄積390843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積的20.02%;成熟林蓄積250451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積的12.82%;過熟林蓄積127613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積的6.54%;幼齡林蓄積最少,僅30641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積的1.57%。全區天然林面積為14537.73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99.49%;蓄積1940485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積的99.38%。

在天然林中,純林面積1913.21公頃,蓄積254466立方米,占天然林面積蓄積的13.16%和13.11%;混交林面積12624.52公頃,蓄積1686019立方米,占天然林面積蓄積的86.84%和86.89%。

2.1天然林面積按齡組分布

從大到小是以中、近、成、過、幼的順序分部的,中齡林面積為最大7600.09公頃,占天然林面積的52.27%;其次為近熟林,面積3095.18公頃,占天然林面積的21.29%;成熟林面積2457.03公頃,占天然林面積的16.91%;過熟林面積1134.87公頃,占天然林面積的7.80%;幼齡林面積最少250.56公頃,僅占天然林面積的1.73%。

2.2天然林蓄積按齡組分布

從大到小是也以中、近、成、過、幼的順序分部的,較中齡林蓄積最大1150975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積的59.31%;近熟林蓄積380845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積的19.62%;成熟林蓄積250451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積的12.91%;過熟林蓄積127613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積的6.58%;幼齡林蓄積最少30601立方米,僅占天然林蓄積的1.58%。

2.3優勢樹種按面積分布

以軟闊葉混交林面積最大,面積6998.23公頃,占天然林面積的48.14%;次之為針闊葉混交林,面積4980.83公頃,占天然林面積的32.26%;興安落葉松林面積1400.05公頃,占天然林面積的9.6%;針葉混交林645.46公頃,占天然林面積的4.4%;白樺林、柞樹林、山楊林、云杉林所占比例均不足2%。

2.4優勢樹種按蓄積分布

則以針闊葉混交林蓄積為最大,蓄積786981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積的40.55%;次之為軟闊葉混交林,蓄積753996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積的38.85%;興安落葉松林蓄積188884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積的9.73%;針葉混交林蓄積145042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積的7.47%;其余白樺林、柞樹林、山楊林、云杉林蓄積所占比例均不足2%。

全區造林成林面積為74.60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0.51%;蓄積12053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積的0.62%。 全區生態公益林(地)總面積15595.68公頃。其中重點生態公益林(地)區面積14742.44公頃,占生態公益林(地)總面積的94.53%;一般生態公益林(地)面積853.28公頃,占生態公益林(地)總面積的5.47%其(皆為林輔用地)。在重點生態公益林區中,有林地面積14612.33公頃,占重點生態公益林(地)面積的99.12%;其它灌木林地116.78公頃,占重點生態公益林(地)面積的0. 87%;疏林地僅13.29公頃,占重點生態公益林(地)面積的0. 01%。在一般生態公益林區中,其地類皆為林輔用地,總面積853.28公頃。本區天然更新總體上看效果很好。在近、成、過熟林以及疏林冠下不但更新頻率較高,更新樹種也很理想,主要更新樹種有:紅松、興安落葉松、白樺、柞樹、椴樹、黑樺、山楊等,每公頃更新株數多在 2500株以上,且分布較均,屬良好比等級。森林植被自然度,是指現實天然林植被狀況與原始頂極群落的差異性。自然度分Ⅰ、Ⅱ、Ⅲ、Ⅳ、Ⅴ五個等級標準。

第9篇:森林資源現狀范文

【關鍵詞】:森林資源管理;林業產業發展;作用

現如今,我國森林覆蓋率嚴重不足,這主要是因為我國人們在發展經濟時沒有做好森林資源管理,從而導致樹木被亂砍亂伐,這樣不僅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與此同時也使得我國環境污染加劇,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因此,在研究森林資源在林業產業中發展作用的過程中,林業部門要能構建完整的森林資源管理系統,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這樣才可以防止林業產業出現惡性循環的問題。

1關于林業產業發展現狀和做好森林資源管理意義的分析

現如今,我國森林資源逐漸減少,而且樹木的質量也嚴重下降,森林資源的縮小,使得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加,例如:水土流失、泥石流、土地荒漠化,這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造成較為不良的影響。面對森林資源不足的問題,我國可以從中發現林業產業發展的現狀并不是十分的良好。所以,為了促進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應做好森林資源的管理。

做好森林資源的管理可以有效的維護生態環境的發展,也能在改善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這樣我國林業產業的經濟也會隨之上升。因此,我國在發展林業產業的過程中必須要認清做好森林資源管理的意義,遵循相關的要求,采用合理的方法不斷的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水平,與此同時,還應增加森林資源的總量,進而有效的提升森林資源的質量,只有做好充足的管理措施,我國林業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才可以緩解森林資源帶領的壓力,也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林業產品的需求。從而快速完成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在進行森林資源管理的過程中,我國林業部門要能明確林業產業的核心任務是什么,這樣才能完善相關的管理發展方案,建立生態安全體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1]。

2關于森林資源管理對林業產業發展產生的影響分析

2.1有助于森林資源資產化的改革

在對森林資源管理對林業產業發展形成影響進行分析時,可以發現,森林資源管理效率對林業產業發展的影響較大。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林業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缺乏創新意識,在發展時仍然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而阻礙林業產業發展效率的提升。但是在發展林業產業進行資源管理的過程中卻可以有效的對森林資源資產化進行改革,并推動林業產業的發展。所以,對于森林資源管理,我國相關部門必須要加強重視。

2.2有助于轉變林業產業傳統的市場經營模式

我國林業部門在生產經營木材的過程中幾乎采用的是市場壟斷方法,但是這種壟斷方法十分影響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更為主要的是這樣出現壟斷局面,我國其他行業的發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森林資源管理的過程中,我國不僅要提升管理效率,而且還要盡可能在管理過程中轉變林業部門傳統的市場經營模式,要能讓木材經營公平公正的競爭,對木材壓價的情況進行制止,這樣才有助于調節森林資源,進而促使林業的發展,而且也可以有效的改善生態環境[2]。

2.3有助于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對森林資源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我國林業部門會建立健全的森林資源管理制度,這樣可以規范化的管理森林資源。而森林資源管理制度不僅會對森林資源產生良好的影響,與此同時,也可以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這主要是因為森林資源管理制度具有約束性,在運用森林資源管理制度的過程中,可以嚴格要求林業產業的工作人員,提升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綜合素養,讓工作人員積極主動進行相關的工作,從而改善林業產業發展的現狀,林業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一線生機,并隨著經濟的增長不斷的發展,并充分展現森林資源的價值。

3關于森林資源管理提出的措施

3.1構建完整的森林資源管理系統

我國林業部門要想做好森林資源管理工作,并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首先我國林業部門應對現有森林資源進行調查統計,然后根據統計數據,結合林業產業發展現狀,構建完整森林資源管理系統。在建立管理系統的過程中,林業部門要能明確森林資源管理的目標,建立健全科學的管理體系,這樣在管理的過程中就有效的提升森林資源的使用率,而且也十分便于林業部門對在森林資源的調整整合。因此,林業部門要能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采用合理的方法提升林業的產量我國在發展林業產業的過程中必須要樹立長遠的發展觀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只有這樣,我國林業產業才會更好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相關管理部門不僅要做好樹木的保護,而且也要對多種物種進行保護,做好水土防范措施,防止林業資源遭受破壞。對于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我國必須要嚴格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懲罰,進而維持森林資源[3]。

3.2嚴格遵循國家提出的森林采伐管理標準

在對森林資源進行管理,發展林業產業的過程中,林業部門必須要嚴格遵循國家提出的森林資源管理標準,合理的采伐樹木,有效的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完成樹木采伐后,采伐人員必須要種植樹木,并投入資金培育樹木,我國要嚴格推行“誰采伐、誰種植”的原則,這樣就可以緩解森林資源不足的問題。因此,采伐人員可以按照森林資源管理的要求合理的進行多培育混交林,并擴大樹木種植的面積,這樣就可以提升林業產量。此外,我國也可以大力發展人工造林,并做好相關的監管工作,從而促使森林采伐管理標準起到實質性的價值作用。

3.3做好林地權的管理工作

在推動林業產業的發展的過程中,林業部門必須要保證具有充足的林業資源,否則,林業資源缺乏將會阻礙林業產業的發展。因此,林業部門要能做好林地產權的管理,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加強對林地的保護,這樣就可以生產出大量的森林資源。在提升森林資源總產量的過程中,林業部門要嚴格遵循相關占地規定,做好林地產權的登記。只有這樣,森林資源才可以得到真正的保護。其次,我國要能夠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便于為林地權提供合理的保證。

3.4提升森林資源管理監督質量

在保護森林資源的過程中,與此同時,也要讓森林資源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所以,我國在發展林業產業時要能提升森林資源管理質量。在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同時,加強質量監督管理。林業部門要能建立一支專業的森林資源管理隊伍,并落實相關的管理制度,這樣才可以提升管理力度。

3.5對森林資源管理人員加強指導和培訓

管理人員作為森林資源管理的指導者,其在森林資源管理中起著較為關鍵的作用。因此,林業部門在選擇森林資源管理人員的過程中要能對管理人員進行指導和培訓,在指導的過程中要能采用合理的方法,提升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而在培訓的過程中,林業部門要能激發管理人員的思想情感,讓管理人員意識到森林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從而促使其管理人員形成良好的管理思想,與此同時,林業部門要能不斷的提升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感,這樣管理人員才會真正參與到森林資源管理中,并為林業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如果森林管理人員缺乏較好的管理能力和意識,則我國林業產業發展將會受到嚴重的阻礙。所以,林業部門必須要對森林資源管理人員的指導和培訓加強重視度,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的促進林業產業經濟的增長。

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在改善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首先必須要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觀念,然后在其意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森林資源作為林業產業重要的部分,加強森林資源的管理,促進我國林業產業經濟發展。所以,我國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森林資源管理的方法,要能采用先進的方法對森林資源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并做好資源配置優化,這樣就可以有效的保護我國森林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學玲.基層林場森林資源管理保護工作探析[J].中國林業產業,2017,(03):12-45.

[2]張燕.森林資源管理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以寧夏國有林場為例[J].寧夏農林科技,2016,(12):56-78.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的软件 | 九九综合九九综合 | 亚洲黄色在线视频 | 贵州美女一级纯黄大片 | 国产精品天天看特色大片不卡 | 成人精品免费网站 | 深爱五月综合网 | 国产手机在线播放 | 日本不卡二卡三卡四卡无卡免费 | 天天操天天谢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 三级国产精品 | 久久伊人男人的天堂网站 | 免费黄色在线播放 | 国产一区曰韩二区欧美三区 | 九九精品免视频国产成人 | 国产精品伦理一二三区伦理 | 韩国一级黄色毛片 | 麻豆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精品视频热 | 午夜激情福利 | 9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 |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麻豆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最好韩国日本高清 | 精品推荐国产麻豆剧传媒 | 看黄网站在线播放 | 天天干天天曰天天操 | 三级黄色视屏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本 |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 裙底盗摄国产精品 |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啪啪一级视频 | 国产区香蕉精品系列在线观看不卡 | 牛牛色婷婷在线视频播放 |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播放 | 99久久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 色费女人18毛片a级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