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藍線管理辦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海綿城市 空間格局 城市規劃 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S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3-0214-01
1、引言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2015]75號),提出總的工作目標,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2、梅州市概況
梅州市地處粵東北山區,是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粵東地區飲用水源涵養地,也是典型的河谷盆地城市。中心城區既是全市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梅江母親河與程江匯流的重要地區,具備建設海綿城市的良好基礎。
3、條件分析
3.1 地形地貌梅州市中心城區位于市域中部的梅江盆地,由梅江、程江等河流沖積而成,整體地勢呈四周高、中間低。經統計,微敏感度地形占總面積的26%,低敏感度地形占50.5%,中敏感度地形占21.9%,僅邊緣局部極少地區呈高敏感度,基本不存在極敏感度地區。整體地形相對簡單,有利于開展海綿城市建設。
3.2 地質災害中心城區地質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為主;災害隱患點主要集中于北部、西南部地區。少量地質災害隱患點集中于城郊平原與山地、丘陵的過渡地帶,因此,在城郊用地開發過程中應額外重視地質災害的防護。
3.3 河流水系梅州市境內河流溪澗縱橫密布,并成格子狀水系。中心城區范圍內的主要河流有梅江、程江、周溪、黃塘河等,分布有26個水庫。劍英湖、文化公園湖是城市建成區內兩個大型城市湖泊;未建成區內分布有大量的坑塘水面,約占城市總面積的2.5%。河流湖泊較多,具備較強的自然調蓄能力。
3.4 土壤類型目前,梅州市中心城區內梅縣部分為紅壤、赤紅壤和水稻土,梅江區部分為赤紅壤、水稻土、紫色土和沖擊土。其中,水稻土和赤紅壤貯水庫容和有效水庫容相對較大,適合調蓄水體,是涵養水源的的理想土壤類型,紅壤的貯水庫容和有效水庫容小,是實現海綿城市需要改良的土壤類型。
3.5 生態綠地資源梅州全市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73.55%,主要分布在城區周圍的低山丘陵地區,森林圍城特色明顯。圍繞中心城區設立了4個自然保護區和多個森林公園。其中自然保護區包括:梅江區泮坑市級自然保護區、梅縣清涼山市級自然保護區、梅縣佛子高市級自然保護區以及梅縣蕉坑縣縣級自然保護區。
3.6 氣候降雨梅州市中心城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475.6毫米,多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41天,屬于雨日較多和雨量豐富區。雨日中以小雨日(
3.7 城市下墊面在梅州市國土局2014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數據的基礎上,基于梅州市衛星影像圖進行綜合校核。在所有下墊面中,綠地面積約為263.24平方公里,約占城市總面積的70.08%,海綿城市建設的生態本底資源良好。裸地面積約占0.43%,城市開發建設強度較高,裸土面積最少。此外,梅州城區水面率為4.97%,未來在建設海綿城市時需合理保護和利用河湖水系,適當增加滯留湖等水域面積。
4、存在問題
4.1 水生態城市水面率逐年下降,部分管渠、河涌淤積嚴重。高強度開發建設導致城市水面率下降,大量客家圍龍屋前的風水塘被填埋,護城河部分被掩埋。位于金山路一帶的護城河古河道作為暗涌匯入梅江。渠化后的江河由于破壞了自然屬性,水質凈化功能喪失,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城市藍線管理制度不全,缺乏相關的藍線管理辦法和制度,管理不嚴。梅州市處于水土流失典型區,水土流失以崩崗為主。近年來占用耕地建設嚴重,導致自然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雨島效應”不斷加劇,導致城區的雨量增加,暴雨次數增加,若未及時疏導則有可能造成城市內澇問題
4.2 水環境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難以滿足未來發展需求,周溪河、黃塘河等黑臭水體亟待整治。污水處理廠(站)建設滯后,點源污染問題突出。目前,梅州城區污水處理率只有64.6%,主要有2個方面原因:一是污水管網建設滯后,二是未完善截污工程。根據《廣東省地質環境公報(2014年度)》報告結果,梅州市地下水質量評價屬良好級的占70%,較差級的占30%。
4.3 水資源水供需矛盾日益凸顯,供水安全保障不足,水資源總體利用率不高。突破用水管理紅線要求,水供需矛盾日益凸顯。2014年清涼山水庫供水總量已超過其擴建后的設計供水能力,梅江水質惡化且存在潛在不確定因素污染事件的威脅。梅州市供水以地表水源供水為主,約占總供水總量的95%,其中梅州市中心城區供水以清涼山水庫供水為主,供水結構單一。部分供水設施落后,供水安全保障不足,長期處于超負荷運作狀態,梅州老城區大部分供水管網老化。
4.4 水安全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滯后,排水系統亟待升級改造。中小河流淤積嚴重,行洪能力低。梅江中上游及各支流河道彎曲局部狹窄,導致中小河流淤積嚴重,受上游水土流失影響,河床淤積抬高,行洪能力降低。排水系統不暢,布局不完善。排水管渠規劃建設協調銜接不足,排水系統復雜多樣。排水方向單一,排水出口較少,排水路線過長,排水設施布局不完善。排澇設施老舊,受損程度較高。排水設施建設年代較早,一直未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和更新,標準較低。
5、規劃措施
5.1 提高城市水面率保護既有水體,健全藍線規劃管理制度,包括梅江規劃區段、程江、周溪河及程江支流、清鏨剿庫和其它非水源地水庫;有針對性地保護利用生活岸線和生態岸線。恢復已經消失的水體,恢復梅州市歷史城區內的文保路、金山路一帶的護城河古河道。結合規劃新增水體,結合梅花山森林公園及規劃的蔡嶺公園各增加一處水體。
5.2 修復河湖水系生態系統水體岸線生態修復,結合梅州近期開展的中小河流整治工程,對河道進行改造,保證雨洪安全的同時發揮河流的生態和景觀功能。建議結合綠道的郊野區域段建設,依綠道旁側建設調蓄積存或排水空間,滯留山洪。
5.3 防洪排澇規劃結合中心城區內澇風險區的分布以及城市水系、綠地公園與豎向布局,根據雨水利用、排水防澇等要求,科學布局建設雨水調蓄設施33處。加強防洪堤工程規劃,注重與排澇設施銜接,強調山洪防治。規劃將清涼山水庫、梅南水利樞紐工程和益塘水庫作為梅州市中心城區主要水源,將梅江以及干才水庫作為備用水源。加快新水源供水工程建設,以及污水處理廠建設。
參考文獻
[1] 美麗中國的水生態基礎設施:理論與實踐[J].俞孔堅.鄱陽湖學刊.2015(01).
為指導全區水務建設和管理工作,進一步改善城鄉水務基礎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據相關規劃精神,現就全區2010年度水務建設和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強化管理,不斷提升水務基礎設施綜合保障能力,促進人水和諧、社會和諧。
二、實施原則
(一)堅持改善民生。以改善農村水利基礎為抓手,實施飲水安全、灌區改造、村莊河塘整治和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省農村水利現代化示范縣)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城鄉水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二)堅持城鄉統籌。協調解決城市與鄉村對水務建設的不同需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安排城市和農村水務建設項目,努力實現城鄉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堅持規劃引導。切實發揮規劃在項目布局、資金安排方面的指導作用,根據規劃定工程,依據規劃搞建設,進一步增強規劃的指導性和嚴肅性。
(四)堅持建管并重。按照公平負擔、權責一致的要求,加快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堅持建管并重,加大建設和管理機制創新力度,在縣鄉河道、村莊河塘長效管護機制上求得突破。
三、建設任務
全區2010年度水務建設與管理任務主要包括15個方面,重點建設項目11項,計劃總投資2.28億元,其中爭取省級以上補助1.67億元,市級0.15億元,區級配套0.42億元,群眾自籌0.03億元。全年計劃完成土方480萬方,興建小溝級以上配套建筑物616座。
(一)農村水利方面。
1.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通過新建地下水廠和管網延伸,解決耿車、中揚、鄭樓3個鄉鎮4.9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計劃投資2430萬元。
2.村莊河塘整治工程。疏浚整治莊河34條、汪塘131面,總土方52.8萬方,涉及9個鄉鎮17個村133個村民小組,計劃投資216.8萬元。
3.灌區續建改造工程。完成船行灌區續建改造2008年度工程:干、支渠生態防滲17.1公里;拆建七、八支渠分水閘;拆建干支渠生產橋9座;新建西三支溝渡槽、西四支補水站;灌區管理設施及水管理信息系統、電氣線路更新,完成投資3600萬元。實施船行灌區續建改造2009年度工程,完成三支渠及分支渠生態防滲10.5公里、拆建渠系配套建筑物34座,計劃投資3000萬元。實施運南灌區2010年度工程,擴建洋北張圩渠首、新開干渠13公里,拆建渠系配套建筑物28座,計劃投資4000萬元。
4.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本年度工程位于中揚、鄭樓、南蔡3個鄉鎮境內,護砌渠道22.7公里,配套建筑物72座,疏浚河道54.4公里,改造小型泵站16座,計劃投資1897.7萬元。爭取第二年度項目立項,實施陳集、羅圩、龍河、埠子4個鄉鎮。
5.洪澤湖周邊防汛除澇工程。拆建泵站、維修涵閘、泵站20座,實施通湖河道清障維護,計劃投資650萬元。
6.防汛歲修維護工程。投資220萬元,實施防汛急辦、度汛應急、水毀修復工程;投資80萬元,實施流域性河道、中型涵閘維護工程。
(二)城市水務方面。
1.城市防洪工程。完成古黃河蓄水壩及為民河涵洞建設,計劃投資1740萬元。
2.實施中心城市水系溝通工程。重點實施古黃河、西民便河整治工程,完成投資2400萬元。
(三)南水北調中運河影響工程。拆改建泵站6座、涵洞4座及堤防加固、護坡工程,計劃投資2600萬元。
四、管理任務
(一)加強農村水環境維護與管理。對農村水環境實行屬地管理,各鄉鎮為水環境管理的責任主體,要建立組織,明確專人負責,建立管護機制,落實工作措施,努力抓出成效。要確保管護經費的投入,農村水環境管護經費應納入鄉鎮預算,各鄉鎮每年安排農村水環境維護經費不少于10萬元。
(二)加強重點河道的統一管理與維護。對古山河、西民便河等通洪澤湖河道開展清障與維護試點,采取專管與群管相結合,市場化運作等多種方式進行清障與維護工作,保持河道暢通、水面清潔。為進一步加強河湖管理,落實“河長制”各項工作要求,古黃河、西民便河、中運河由區統一管理,國土、財政、人事、水務等部門及有關鄉鎮要密切配合,認真開展河道確權劃界,明確管理范圍,建立管理機構,落實管理責任和經費。要大力開發利用河道管理范圍內水土資源,用于河道維護管理工作。
(三)加強農村飲水工程管理。成立全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機構,負責全區行業管理工作,制定出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營管理辦法;根據工程投資渠道和工程規模不同,明確各個工程運營管理主體;組建國家投資項目運行管理企業,建立健全工程維修、養護、用水、節水、水費計收、水源保護等各項規章制度,確保工程充分發揮效益。
(四)加強水資源管理。為進一步科學合理配置水資源,加強水環境管理,確保南水北調基金征收到位。水務、財政等部門要加強水資源費的征收與管理工作,做到依法收費,逐步實現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促進水利良性循環。投入專項資金200萬元,用于取水許可管理、計量管理,全面提高水資源管理計量、檢測能力,促進水資源費應收盡收,2010年征收水資源費不少于200萬元。
(五)進一步深化水管體制改革。在2005年底基本完成水管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科學設置水管機構,通過重組、合并等方式,提高區內水管單位管理能力;進一步落實管理經費,完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水利管理制度,嚴格規范管理,切實提高管理水平。
(六)重視水利人才隊伍培養。加強水利系統現有人才隊伍的培養,積極尋求與大中專院校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培訓平臺,為全區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行政推動。各鄉鎮要充分發揮組織推動作用,建立由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掛帥的冬春水利建設領導機構,進一步創新思路,加強組織協調,強化責任落實,形成共建合力。對農村河塘疏浚、水務重點工程等工作要細化分解,納入全年目標考核。要繼續推行觀摩評比、重點督查等行之有效的推進辦法,確保各項建設任務順利完成。
(二)深入宣傳發動。各鄉鎮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加大宣傳力度,統一思想,鼓舞斗志,增強活力,營造氛圍。特別是河道疏浚,清障任務較重,更要深入細致地做好宣傳工作,讓群眾真正理解并主動支持項目建設。
(三)落實配套資金。各鄉鎮要認真落實市、區有關水務工程建設配套資金的各項規定,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規范引導群眾籌資籌勞,為工程建設提供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