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典文化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The so-called legal culture, is refers to a nationality the legal values which forms in the legal system development, it is instructing a country government by law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legal activities and so on legislation, judicature displays. The article then attempted through to our country ancient times the traditional power and the law relations analysis, explained our country tradition law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關鍵詞:法律傳統文化君權禮法融合民權
key words: Law traditional culture monarchial power etiquette fusion civil rights
作者簡介:于樂平(1988-),男,漢族,江蘇常州人,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07級本科生。
一、 君權至上-法自君出
君權與法的關系是傳統古代法律關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演變過程中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移權與法,其標志是春秋戰國時期以鄭國子產,鄧析等為代表的“鑄刑鼎”事件。第二階段是通過一系列非制定法的限制來使 “人君與天下功法”已形成一種氛圍,中國君權與法的關系不斷趨向平衡。在明清時期,君力完全超與法律之上,法律已經完全成為君權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君權與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種處在一種相互制約與斗爭的過程,雖然有過君權與法平衡的時期,但法律從未超越于君權之上,它只是君權治理的一種工具罷了。而這一切都來自于法自君出,君權至上的法律文化價值指引。
二、 維護族權,男尊女卑-禮法融合
家庭組織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組織。家族中權利與法的關系更是整個社會關系的基礎。縱觀歷史,我們可以概括其兩個特點。第一是族權至上,第二是男尊女卑。在唐朝,結婚的目的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無論是結婚還是離婚,首先要考慮的是家族的利益,且夫妻雙方之間處處不平等。在家族成員犯罪時,必須做到“親親相隱”即親屬之間相互隱瞞犯罪行為,是合乎父子之親,夫婦之道的,可以不追究法律責任。因此,家族權利是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的。而古代有名的“五服制罪”,更是“同罪異罰”原則在家族范圍內的體現。在這些現象的背后,是法律儒家化,禮法融合的結果。
禮法融合是中華法系最突出的特征,禮法融合就是指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融為一體,法律的評價標準與道德評價標準趨向一致。我國傳統上是一個注重血緣親族的社會,從周公制禮的“親親”“尊尊”,便可看出我國的傳統社會一直追求一種上下尊卑,家族內部有序和諧的一種目的與原則。其次,禮法融合更是與我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然經濟所相適應的,家族關系的存在,生產力的保存,是社會前進的基本動力。我國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更是禮法融合的最有力推動因素。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便是法律文化領域禮法融合的開始。而儒家強調“天人合一”突出的法自君出以及《唐律疏議》中的“德禮為正教之本,刑罰為正教之用”正是對法律道德化的深刻解說。由此可見,正是禮法融合的不斷發展,與儒家法律化的價值觀指引,才促進了傳統社會中家族權利的至上原則。
三、 民權無力-義務本位,公權主導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民權與法律的關系,是法律關系中最基礎的一部分。在我國古代,百姓是很少愿為自己的權利作斗爭的,最突出的表現便是“無訟”的普遍化。所謂的無訟,就是所人們在發生糾紛時不主張利用訴訟法律來解決問題,而是利用傳統的倫理道德等觀念來協調矛盾。人民法律意識淡薄,寧可相信個人之間的協商與談判,也很少愿意通過訴訟程序而上告官府。其次,在我國的傳統社會中,對于公民權利的保護是很少的,而是通過嚴酷的刑罰來肆虐民權,如“醢”、“棄灰之法”等法外酷刑的創立與實施。深入分析,我們便可以看出,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另一個特點,義務本位與公權主導。
在我國古代的市民社會中,調整矛盾最多靠的是道德手段,然而“道德調整的意義在于要求個人對他人、個人對社會應當履行的基本義務,這種義務的履行并不以行為人取得某種權利為前提條件。”因此,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人們權利觀念的缺失,而對于法律更多的了解是一種義務的履行。民權就根本沒有了發展的空間與動力。人們的心中很少就存在權利意識,更多的只是一種對于人倫道德的遵守,對法律的恐懼。其次,我國傳統上就是一個公權為主,私權匱乏的社會。我國傳統是個宗法制國家,國家操縱一切政治權利并掌握主要社會活動的話語權。因此,民間力量的生存空間極度萎縮,甚至經常受到打壓和毀滅性摧殘。并且我國傳統社會中缺乏家族控制之外的個人在國家面前的獨立與平等,缺乏民間對國家持續狀態的經濟壓力,片面強調政府德行自治,缺乏政府理性形成的外部制衡力量,以致到最后公權與私權是極度不平衡的。
至此,通過對于君權,家族權利,民權與傳統法律關系的探討,我們可以得出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以下特點,法自君出、禮法融合、義務本位、公權主導。而在我國的法制現代化建設中,也只有“以史為鏡”,立足傳統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乾.《中國古代權力與法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 曾憲義.《中國法制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酒店地域文化西游文化
一、連云港―――《西游記》文化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支奇葩,是中國古典文學對海外影響最大的一部巨著,是民族特色寶貴的文化資源。對于西游記文化的特征概括起來包括:①兼容性。西游記文化具有跨地域文化特性,如在西游記文化里,不僅儒、道、佛教融合在一起,而且多種地域文化也有機的融合在一起;②創造性。西游記文化的突出特征是超越時空的神奇,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創造精神,就不會出現西游記這樣的文學巨著;③民族性。西游記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性的。西游記文化秉承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開放、開拓、創新、融合、和諧這些基本特征,并創造性地將民族文化歷史傳統和時代結合。《西游記》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唐詩宋詞、金石書畫一樣,是一部物化了的中華民族史,承載著華夏五千年文明古國的燦爛輝煌。同時《西游記》文化又在異彩繽紛的中西多元文化的競爭中,海納百川,博采群秀,使特色更“特”,成為世界人民普遍喜歡的文化藝術。
二、酒店―――城市文化形象窗口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其中一個活躍的因子就是酒店的變遷。酒店源起于古代,古之酒店,重于防獸、朝圣;商品生產出現客棧,而后商品交換得以發展。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酒店的國家之一,古有殷商驛站、周代館舍、唐代長安都城的“四方館”、宋元時代的酒店、明朝北京的“會同館”,自1927年后在國內各大城市和風景區興辦一批接待中外游客的招待所后,酒店建設迅速發展。
1978年后我國實行對外經濟政策,為適應旅游業的發展采取國家集資地方集資和中外合資等多種形式組建規模宏大設備先進的四五星級酒店并實行現代化科學管理。許多酒店的設計與構造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了中國園林藝術與建筑裝飾風格。
21世紀酒店業將在標準化的基礎上向個性化方向發展,隨著社會高新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人性化的服務要求越發之高,能全面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的個性化服務是現代酒店發展趨勢。如今世界各國著名酒店都透過獨特的方式吸引客戶;或吸引名人入住、或獨特美食、或設施豪華等,總之酒店行業競爭日益呈多元化發展態勢。
三、西游文化故里酒店裝飾的地域特色發展構想
如今城市酒店裝飾設計應深入地域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角度挖掘特色資源,使它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深刻社會寓意,鮮明的時代特征,亦賦予多樣的形式變化,個性的形象特征,豐富文化藝術內涵。精彩生動特色鮮明的酒店文化藝術形象總能打動人心讓人精神向往,入住其中不由自主的渴望去認識了解酒店文化領略城市風貌。時代精神與西游文化交織創造夢幻的西游世界酒店―――連云港酒店,它應該能夠為人創造全新的生活體驗,營造西游世界―――一個從遠古通向未來的精神世界,綜合科技創建的動感世界,入住其中可感受光怪陸離的神化世界,如同“夢游仙境”癡迷沉醉于夢中西游,現代動態光影聲像技術與數字顯示磚墻等高新科技能使各種西游人物神蹤仙境走進酒店生活。
(1)運用連云特的自然景觀資源將西游場景融入酒店生活。自然景觀資源作為環境背景和建筑基礎,包括材料選擇、建筑造型、空間內外融合,將地域特色自然景觀移入酒店營造自然原生態生活,如巖洞中的洞穴生活,叢林中的樹居生活,海面漂浮的水上生活,沙灘上露天生活及海島上宿營等,為增加人們在不同自然景觀環境狀態下的生活體驗,綜合海水、植物、巖石、造細砂等自然材質建微縮型的西游景象營造西游意境,可激發人們對西游人物故事情節的主觀想象。關注旅游經歷與生活品質的人們總有這樣的感受,讓人心曠神怡的戶外景色使人忍不住駐足停留或坐下歇息,或許渴望躺下入睡,也或許更加渴望入住其中飽嘗美景,總之都渴望停留時間久一點游賞范圍廣一點景觀內容多一點。其實用來游覽觀光的戶外風景可以濃縮至酒店內外空間豐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景觀資源的功能作用可以被酒店建設發揮,不光供人觀賞體驗還能供人居使用,這也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給我們的啟示,自然環境與人居生活相輔相成。巴黎水晶宮開創的建筑先河或許可以被連云港酒店建設借鑒,可以設想入住其中享受悠閑的田園生活,巨大的溫室建筑內不但有微縮的自然景觀還有蔬菜瓜果種植園,不但能夠享受陽光沙灘沐浴海水還能感受高山流水飛流瀑布峽谷溪流等等,都是未來酒店有待實現的人居生活理想,我們渴望居住流水別墅更加渴望享受神仙般的酒店生活,連云港酒店建設或許可以讓賓客入住其中如同神游仙境。
(2)歷史文化資源結合西游故事情節豐富酒店生活。作為西游故里連云港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西游匯聚的地方必定是古代文化發達地也必定是儲存文化遺跡最多的地方,史實也充分證明黃海之濱的這座城市―――連云港曾經創下古代文學史上的輝煌,如今在由上古通向未來的時光隧道之中穿越前行,它寄托著人類生活的精神理想在一定區域范圍與酒店建設融合,在科技生產力水平與人居生活理想的雙重作用之下打上時代烙印。西游故事可為人類生活構筑神秘虛幻的神化世界,或與特定區域的歷史事件相關或與特定歷史時期的英雄人物關聯,總之在現代酒店建設中折射蔓延古往今來生生不息。連云港酒店建設應在真實的歷史人文基礎上配合西游人物故事情節進行場景渲染豐富酒店生活,讓人從中感受時光倒流時空穿梭的驚奇,依據不同人物故情情節設置不同的客房空間,不同的區域環境設置不同的行為活動體驗,這里有西游場景有人文景觀也有歷史人物還有西游情節,酒店服務人員可穿著古代服飾扮演歷史人物或西游角色,酒店可演繹歌舞播放影像讓賓客返回過去遠古時代體驗神仙般的生活,甚至可以吸引賓客親身參與其中現場演繹西游人物影視劇紀念收藏。通過入住酒店,還可以享受別樣的生活樂趣,可以參與酒店環境建設種植蔬菜果園培植鮮花,可以租住酒店開展現代神化生活的藝術創作。或許過去人們只能從字里行間去解讀品味西游傳說,而現如今漫游西游故里入住酒店可以放開視野去追尋曾今定格心靈深處的西游故事,尋找真實的內心感悟,通過耳聞目睹歷史銀幕以及零星解讀晦澀難懂的古典文言,總有種不自覺的精神眷念,似乎蒼茫曠遠的歷史被拉到眼前,與遠古神化人物游離神往,西游故里的酒店是深埋人們心中揭開神秘歷史的夢幻世界。
(3)西游精神與酒店裝飾水融。酒店是城市文明的象征、經濟建設的窗口,是一個多元文化交流互動的場所。酒店是城市建設的標志,引領著經濟、文化、時尚生活潮流,反應社會物質文化與精神生活的大眾需求。作為一家星級標準的酒店盡管具備優質的服務、完備的設施、優雅的環境,如若沒有一種獨特的、系統的、完整的文化藝術形象,還是很難被大眾和消費者熟悉認知。酒店文化藝術形象必須通過某種方式,將抽象的文化藝術信息和裝飾符號語言予以具體化、形象化、視覺化,即把酒店文化藝術形象轉化為圖案、色彩、形狀、聲音,形成特征鮮明的風格統一的藝術表達式,讓公眾與消費者對酒店文化藝術視覺形象、聽覺戲曲、視聽影像等記憶猶新,促進酒店文化消費意念產生、能夠情景互動,引感共鳴、利于信息傳遞方便溝通的效果。酒店文化藝術形象設計利用圖案色彩、形態造型等符號語言裝飾,使公眾和消費者在“毫無知覺”“欣賞回味”中接受酒店傳遞的文化藝術信息,采用視覺、聽覺、視聽覺多樣的藝術形式綜合設計,全面凸顯地域文化藝術特色,打造酒店品牌形象。
酒店是時代生活的縮影是城市窗口,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來臨,人們酒店生活消費觀念開始更新,更為重視產品附加的社會心理屬性,因而酒店生活需注入全新的體驗活動項目,除了環境的營造給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上的身心體驗外還需配置帶感彩的陳設裝飾,并設置個性化生活服務項目從中感受精神愉悅。在激烈的酒店競爭背景下,連云港酒店地域文化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展開,西游資源無疑是人文藝術特色首選,它也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創新,為酒店文化藝術生活創造更多驚喜。(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佟春麗.連云港地域文化體驗探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2(02).
[2]徐習軍.在遠古走向未來的時空隧道里跋涉[J]大陸橋視野2010(06).
[3]盧志海.地域文化主題酒店的設計理念和內容研究[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21-24.
[4]王酈.連云港市旅游資源調查報告[R].連云港:連云港旅游局,2011.
[5]王瓊.酒店設計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0,(06):41-43.
[6]霍圓山.酒店設計文化縱橫談[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1,(09):55-57.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歐洲芭蕾舞;差異
中圖分類號:J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186-01
一、歐洲芭蕾舞表演與中國古典舞在肢體表現上的差異
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道教、佛教、儒教這三大教派對我國的精神文化及思想追求的影響最為深遠,我國許多傳統藝術中,都會體現出這三大教派的部分思想理念,中國古典舞更是如此。例如,中國古典舞中講究劃圓的動律特征與S形的肢體動作,就是受到“太極八卦圖”中“陰陽魚”的影響,才會出現“剛柔并濟”的動作連接方式,這不僅是中國古典舞的特點,也是東方文化精神追求的體現。
審美追求方面,“以氣為本”的學說是中國古典舞最本質的美學特征,由“氣”產生“韻”,由“氣韻”逐漸產生了“神”,再加上肢體表現,使得中國古典舞在表演過程中展現出獨有的魅力。
芭蕾舞作為歐洲經典舞蹈,又被稱為“足尖舞”,一切舞蹈動作都以腳尖的撐與立為主,無論是旋轉還是跳躍都是如此。這主要是受到了歐洲傳統文化“立”的影響,以及“向天”等思想追求的熏陶。不僅如此,芭蕾舞在帶給觀眾美的享受的同時,舞者也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平衡的樂趣。從肢體表現方面來看,芭蕾舞主要體現出歐洲宮廷王子的“紳士風度”;在精神方面,繃緊的足尖不斷進行彈腿、跳躍,體現了與地心引力相對抗的思想追求,這也正是歐洲芭蕾舞表演所要體現出的精神文化。
二、歐洲芭蕾舞與中國古典舞在情感表現方面的差異
從情感表現方面來說,東方人與西方人有明顯的區別,這主要是因為文化背景不同。這種區別與差異在舞蹈中體現得十分明顯。中國古典舞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發展出多種流派,體現出的文化思想也各有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講究收放自如、剛柔并濟,倡導中和平正,體現出了中國古典舞中的“中和之美”。
如果說內斂是中國古典舞體現出的東方人的情感特點,那么歐洲芭蕾舞表演則體現出西方人熱情外放的情感特點。歐洲芭蕾舞表演強調的是完美連接各個舞蹈動作,強調舞步的精準,在情感方面的表達需要與音樂、燈光等方面的配合才能得以體現,這也是歌舞劇產生的主要原因。
三、歐洲芭蕾舞與中國古典舞在服飾上的差異
在舞蹈表演中,不同時期的舞蹈服飾可以展示出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不同地區的舞蹈服飾也可以展示出不同地區的地域特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由內而外散發出的美感,因此,“遮掩”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一種極其強烈的美感。除了服飾,中國古典舞在道具方面的使用可以算是“世界之最”了,無論是綾羅綢緞,還是刀槍劍戟,甚至連折扇、扁擔等生活用品也能成為舞蹈道具。
歐洲芭蕾舞表演在服飾方面與中國古典舞截然相反。演員的服飾從最開始的豪華型服裝裙式逐漸演變到今天的細紗露肩短裙,體現出歐洲的浪漫主義情眩這種服飾可以良好表現出舞者優美的肢體,使得舞者的動作更加輕盈,是動態美與體態美的完美結合。
四、歐洲芭蕾舞與中國古典舞在音樂形式上的差異
無論是歐洲芭蕾舞,還是中國古典舞,它們與音樂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舞者隨著音樂的節拍與節奏舞動,增添了舞蹈的美感。歐洲芭蕾舞在與音樂的結合方面可以說達到了極致,許多經典的芭蕾舞劇,例如《天鵝湖》《胡桃夾子》等,舞蹈動作優美,劇情離奇曲折,其音樂的重要性也是不能忽略的。由于芭蕾舞在服飾方面的單一性與舞蹈動作方面的局限性,音樂便成為其展示劇情變化與情感表達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觀看過芭蕾舞表演的觀眾都會有同樣的感覺,不僅感嘆于芭蕾舞演員精湛的舞蹈技巧,也會被現場的音樂帶入到劇情中去,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就是歐洲芭蕾舞表演與音樂相結合展現出的特殊效果。
中國古典舞在這方面則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歷史關于舞蹈的記載較多,而音樂舞蹈相配合的記錄并不多。在節奏的掌控方面,中國古典舞名沒有嚴謹的節拍與舞步,快慢的變化與情感的處理完全依靠舞者的臨場狀態,以現代樂器進行配合是無法體現出那種效果的。因此,中國古典舞對于舞者個人的表現能力要求更高。
五、結語
綜上所述,精神文化與思想追求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東方與西方在舞蹈領域的區別,這也是中國古典舞與歐洲芭蕾舞表演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作為東方舞蹈與西方舞蹈的標志,中國古典舞與歐洲芭蕾舞勢必會在東西方文化的傳承方面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古典舞;戲曲舞;相關性;文化
0引言
中國古典舞作為舞蹈藝術的一種,經歷了上千年的傳承、提煉、加工和創造,孕育了十分豐厚的文化意味,民族色彩鮮明。同時舞蹈作為戲曲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保留了相當豐富的傳統舞蹈藝術元素,歷史文化特性一目了然。時至今日,有關中國古典舞與戲曲舞相關性的研究備受關注。
1中國古典舞與戲曲舞概述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經千年的傳承與積累,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經典舞蹈作品,并展示出了非凡的藝術魅力。通過對這些舞蹈作品的賞析,發現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具有獨特的魅力色彩。其中,中國古典舞作為蘊含中國特色文化與藝術的舞蹈形式,集眾家所長,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包括中國太極、體操武術以及戲曲身段等。由此看來,中國古典舞結合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此基礎上經過千錘百煉,才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而戲曲舞則糅合了文學、音樂、舞蹈、雜技等多種藝術精髓,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歷史特點,更善于塑造人物內心活動,抒發濃郁的思想感情。對中國古典舞與戲曲舞相關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挖掘其藝術共性,是進一步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有助于使其在藝術領域大放異彩。
2中國古典舞與戲曲舞的相關性
在中國古典舞的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可以看到很多戲曲舞蹈身段的身影,可以說是介于戲曲與舞蹈之間的一種藝術形式,決定了其與戲曲舞之間緊密的相關性。本文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國古典舞與戲曲舞的相關性進行了解析,相關論述如下:
2.1身段與身韻
身段與身韻作為戲曲和舞蹈的重要構成,是再現兩者精神審美內核的關鍵。其中,身段在某種意義上可解讀為戲曲舞蹈的姿態,是更加美化、精細的戲曲中的舞蹈,通過手、眼、身法等諸多元素的有效配合,確保了藝術上的高度統一性和完整性。某種維度上講,身段作為戲曲舞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中國古典舞發展的源頭。在此基礎上,中國古典舞將身段素材不斷提煉加工并升華,從而呈現出了更為優美、精煉的舞蹈姿態,稱為“身韻”。“身韻”與戲曲舞的“身段”相似,是將身體作為唯一的藝術語言,使中國的傳統審美在舞者的身體上更加細膩地表現出來。
2.2服飾道具
舞蹈中對服飾、道具的運用是我國傳統舞蹈的一個顯著特征,服飾、道具的運用進一步豐富了受眾的視覺感受,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在中國古典舞的元素構成體系中,借鑒了戲曲舞的眾多道具,尤其以“劍”“水袖”為代表,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器械舞,以達到“以身帶劍(袖),以劍(袖)練身”的目的。其中,“劍”本身具有一定的攻防意識和技擊本色,形成了進退起伏、靈活多變的身法,剛柔并濟,對身法具有很強的塑造性。將劍法精髓與舞蹈表演相結合,同時保留其共性,突出舞蹈藝術特點,剛武、健美的審美印象迎面而來;而水袖最突出的特點是“反襯勁”用力,如“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體現出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之美,其千變萬化的身體律動,給人出其不意的視覺審美享受,將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塑造得淋漓盡致。
2.3融入體現
中國戲曲多源于真實的歷史故事,相關舞蹈作品的生成也不乏生活元素。中國古典舞則負載濃郁的古典審美意象,是人們對美好事物及生活最好的表達。近年來,除了上述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舞身段技法、道具應用的借鑒之外,越來越多的中國古典舞的構成元素也出現在戲曲中,使戲曲的畫面更加豐富,情感更加飽滿,大大提高了戲曲的觀賞性。如京劇男旦李玉剛的《貴妃醉酒》,將中國古典舞中的長綢舞融入戲曲舞中,成為驚艷四座的經典舞段。綜上所述,中國古典舞與戲曲舞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性,中國古典舞在吸收戲曲表現形式的同時,還摻雜了其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國古典舞蹈元素也為戲曲舞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兩者互為獨立,又緊密相連。
培養和提高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是時代對高中生的要求。《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古典詩詞能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信仰,培養人的想象力和人文素質。青年學子應自覺地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楊叔子教授有一句詩非常深刻:“國魂凝處是詩魂。”他呼吁:文化要繼承,經典要誦讀,詩教應先行!
培養和提高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更是高中生自身成長的需要。孔子主張:“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是說修身當先學詩。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總結: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決不會覺得人生是一種干枯的東西。高中生學習古典詩詞,培養和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對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塑造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文明的精神品格,具有十分重要和現實的意義。
如何培養和提高高中生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呢?
一、要了解詩詞的一般特點
高中學生,除了熟悉古典詩詞的體裁、分類、押韻、對仗等等常識以外,還應了解以下幾個特點:
1.流派繁多,題材不同,風格各異。了解不同流派的藝術特點,對于我們鑒賞古典詩詞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2.表達技巧豐富多彩。比興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對比、烘托、象征、借代等等,詩人們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藝術創作典范。
3.抒情詩居多。陸機說:“詩緣情而綺靡。”就是說詩歌是因情而發的,是為了抒發作者感情的。《尚書》說:“詩言志。”這個“志”就是思想、情感、志意。而抒情詩往往是先寫景,后抒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如唐代趙嘏《長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前三聯寫景,描寫深秋拂曉長安城中遠遠近近的秋色:首聯寫全景,頷聯寫仰視,頸聯寫俯視,無不觸發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尾聯抒情,表達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
二、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藝術創作特點及相關的社會背景
白居易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鑒賞古典詩詞,品評其“苗”(語言)、“華”(音韻)、“實”(意義),就要追溯其“根”(情感),因為“苗、華、實”皆由“根”而發。詩人為什么有情感要抒發?背景是什么?所以說“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是鑒賞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即要鑒賞作家作品,就必須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經歷,了解其藝術創作特點,考察其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一詩,只有了解了李白被排擠的時代背景,才能理解詩中作者的憤懣的心情;只有了解了李白的生平思想、個性、抱負和詩歌風格,才能理解詩中作者憂國傷時的懷抱以及意寓于言外的余味,才能對這首詩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
三、要積累一定的古漢語知識和古文化知識
中國古典詩詞是根植于豐富的古漢語和燦爛的古文化的土壤之中的,鑒賞古典詩詞,就要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如杜牧的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的“坐”字,取古漢語中的“因為”義;樂府詩《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中的“但”字,取古漢語中的“只、僅”義。類似的詞類活用、語序倒裝、成分省略等在古典詩詞中也都很常見。
幾千年的文明史,不僅形成了我們民族的共同語,也形成了我們民族大致的心理認同,因而古典詩詞中出現的一些習俗和花草鳥蟲、月露風云等往往蘊含特定的含義和文化內涵。如《詩經》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再加上“柳”與“留”諧音,“柳”便代表了一個場景、一種情緒。類似的“渭陽”、“南浦”、“秋月”、“夕陽”、“雁”等等,無不帶有我們民族的特定含義的心理認同。還要了解古人的一些口語、慣用語等。如被《詞旨》推為“警句”、《古今詞話》又譽為“妙語”的劉克莊的《清平樂》詞句:“貪與蕭郎眉語,不知舞錯伊州”,其中的“蕭郎”泛指女子所愛慕的男子。再如崔玨的《和友人鴛鴦之什》,題中“什”因《詩經》中小雅、大雅、周頌每十篇為一“什”,后稱詩文的篇、章為“什”。
另外,還要了解古詩詞中的典故。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等人的典故,再如趙嘏的《長安秋望》,尾聯中“鱸魚正美”和“南冠”就分別用了西晉張翰和春秋鐘儀的典故。如果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不了解,就很難去理解與鑒賞了。
四、要多讀勤背,積累誦讀量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創作;情感表達
1.借助舞蹈動作來表達思想情感
以動作為載體來進行古典舞情感表達,是古典舞創作中最常見的方法。古典舞動作具有剛柔并濟、形神兼備等特點,古典舞非常注重表現擰、傾、圓、曲等舞蹈動作的曲線美,它對演員的腰、腿、肩、手、髖等各身體部位的柔韌性、彈性和軟開度都有較高的要求。古典舞創作者在創作中也要遵循古典舞的創作規律和審美原則,積極借助肢體、動作和身體律動來營造虛實結合的舞蹈意境,表達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如在古典單人舞《秦俑魂》的創作中,創作者陳維亞首先借鑒了四人舞《秦王點兵》的動作特點,然后結合兵馬俑抬頭仰望、舉手等大開大合的動作姿勢,創作出了一個個具有陽剛之氣的肢體動作,并將情感融入其中;舞蹈中間部分的動作無論是左搬腿還是快速旋轉,演員都演繹得情緒高昂,表達了“俑”奮勇殺敵的愛國精神;結尾部分的動作逐漸放緩,但是同時又伴有雨點式的快節奏的擊鼓聲,表達了人物內心不息的激情,也揭示了中華民族強勁的生命力。可以說,正是由于創作者在每一個舞蹈動作中都注入了情感,這才使舞蹈富有了飽滿的熱情和震撼人心的效果。
2.利用舞蹈表情來抒發感情
舞蹈美是人體流動的線條美,是姿態美。但是,在美的構圖中,還要配以美的表情。舞蹈表情與舞蹈美都是感情作用的產物,也都是舞蹈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舞蹈表情主要借助演員的表情來體現。在任何一種舞蹈表演中,演員的表情都占據重要地位,演員的表情動作是否到位,會直接影響舞蹈的表演效果。創作者在舞蹈創作中,也要結合舞蹈內容和舞蹈情感表達需求,提煉更多的表情動作,以提升舞蹈情感表達效果。以古典舞《壯族大歌》為例,這部作品主要歌頌了壯族民眾奮勇向前的精神。在這個舞蹈中,扮演母親的舞蹈演員是舞蹈的核心,她的表情會影響舞蹈的整體表達效果。為了突出舞蹈的內在情感,創作者劉濱、李紫君在綜合考慮舞蹈內容的基礎上,要求舞蹈演員根據音樂表達內容――無論是告別舊時輝煌時的不舍,還是面臨改革時的惶恐,還是在新時期不斷向前的決心,隨時都要通過表情變換表達出來,目的是借助舞蹈表情打好舞蹈的感情基礎,提高舞蹈的表演水平。
3.利用舞蹈的空間和時間構成來表達情感
舞蹈要在一定的空間內呈現出來,每一個舞蹈都有其特定的時間概念。古典舞空間既包括舞蹈場地空間構成,還包括舞蹈演員的肢體空間構成。中國古典舞非常注重舞蹈的意境,而舞蹈意境很大程度上要借助舞蹈空間造型、空間安排、舞蹈的時間條件來呈現。以古典舞《踏歌》為例,該作品主要表現的是古代麗人攜手游春、踏歌的美景。踏歌是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漢代就已經興起。踏歌的主要特點是“踏地為節,邊歌邊舞”,非常講究人物動作、步伐的流動性。為了表現踏歌的特點,編導孫穎潛心鉆研漢代女樂舞的形態特征,在舞蹈隊列編排上一改古典舞常用橫排、八字形列隊法,將點、線、面結合起來,創作出了多種新穎獨特的隊形,舞蹈空間也隨著隊形的變換而不斷分割、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傳達了舞蹈藝術的神韻。在演員體態空間構成上,編導一方面用“一邊動”的舞姿體現了舞蹈行云流水般的感覺,另一方面要求演員在斂肩、含頦、擺背、擰腰、傾胯等動作上,通過身體協調,使身體曲線在三維空間上形成“三道彎”,目的是通過舞者婀娜的姿態,彰顯古典舞的婉約美、曲線美、意向美,給觀眾留下清新、俏麗的印象。
綜上所述,古典舞是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的代表,古典舞編創是推動古典舞發展的主要力量。古典舞創作人員只有提高認識,加強歷史文化積累,準確把握古典舞的藝術情感表達方式,才能賦予古典舞以生命,切實體現古典舞這一民族文化的精髓。
參考文獻:
一、高校古典舞蹈教學的概述
中國開展古典舞研究最早的學校是北京舞蹈學院,從1980年開始設立對應的古典舞教學活動,通過系統性地研究古典舞,將其融入教學中,用實際的教研成果展示古典舞在教學方面的突破。北京舞蹈學院的資深學者與專家花費10年時間,逐步將原有的基礎性古典舞教學轉為高等教育方向,并在此期間培育了一批優秀的古典舞教師,他們曾為古典舞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自此以后,其他院校在北京舞蹈學院的帶動下開設古典舞專業,為古典舞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現今古典舞已然是高校舞蹈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僅融匯幾代舞蹈人的努力,更是將中國的傳統舞蹈發揚光大的有效途徑,為國家培育高素質的舞蹈人才。古典舞將我國古代文化生活更好地彰顯出來,不僅通過肢體展示當時的舞蹈形式,還通過肢體語言向世人傳遞中華文明,所有古典舞具有較為深刻的文化內涵,其中的每個動作都有深意,每個舞步都要表達情感。古典舞的關鍵是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每一個舞者,如敦煌舞沒有專門的舞蹈資料,很多舞蹈動作都是從敦煌的壁畫上臨摹下來的,這就要求舞者將固定的動作進行流暢組合,每個動作的過渡都要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構建古典舞的教學模式
1.現存的古典舞教學模式
(1)銜接型古典舞教學形式古典舞教學活動中銜接型教學模式是關鍵,該教學模式的特點是讓藝術院校中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進行系統性銜接。簡而言之,即具有中等專業教育的教學基礎,能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該類教學的主要特點是:完整的學科建設、雄厚的師資、穩步的科研水平、較強的學生素養。(2)創作型古典舞教學模式關于古典舞發展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典舞劇目創作研究和表演形式研究,通過這兩點能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隨著時代進步與發展,永不停歇地進行創新才是這個時展的關鍵所在,也是真理所在。高校開展古典舞教學活動要有雄厚的資金作支撐,通過不間斷的創新活動讓發展更平穩。近幾年,很多好的古典舞劇目涌現出來,它們具有特殊的編排形式和表達形式,教師通過創新古典舞的編排方式提升自身的編排能力,訓練學生用肢體語言表達情感的能力,使學生在契合古典文化對古典舞的人物表達和文化體現上有新的突破。很多舞蹈教師推陳出新,將古典舞與現代舞或者街舞結合在一起,創造新的舞蹈形式,通過古典詮釋現代,通過現代解讀古典,現代舞蹈形式與古典舞蹈形式的配合可謂相得益彰,為古典舞的發展添磚加瓦。
2.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深化古典舞的舞蹈精神
我國舞蹈事業發展要契合時代變化發展。高校在舞蹈教學進程中應適度地對學生滲透傳統文化元素,通過傳統文化教育的滲入,學生結合自身的認知理念和認知水平,感悟舞蹈作品的精髓所在,舞蹈內動力得到提升。例如,開展民族舞蹈教學的時候若單純地依靠課上舞蹈教師的教學演練,學生只能學習舞蹈動作,不能深化舞蹈理念和舞蹈精髓,機械性動作的表達只能是舞蹈的“外殼”,不能真正表達舞蹈的“靈魂”。教師要多帶領學生收集民間的舞蹈素材,多用心感悟舞蹈,如在表演河南民間舞蹈的時候,里面有一個動作是表示人們豐收的快樂,用敲花鼓的形式以示慶祝,所以舞蹈編排就要加入敲鼓的動作。但很多學生不理解這個動作的來源,對這個小動作重視不夠,只是機械地模仿。基于此,教師應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豐收后人們慶祝的場景,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農民豐收的喜悅之情,學生在跳這個動作的時候,不自覺地將豐收喜悅的感情融入其中,整個舞蹈的意境也就顯現出來了。
三、結束語
高校古典舞的構建需要契合實際,從高校的實際發展狀況入手,結合當地的人文環境和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內容,編排具有當地特色的古典舞蹈,構建高校古典舞的教學新模式。
作者:劉美斯 單位:沈陽大學
參考文獻:
[1]洪李莉.構建高校古典舞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及相關路徑探析[J].大眾文藝,2015
關鍵詞:新中式;建筑風格;現代室內設計1新中式風格特點體現
(1)從層次角度出發。新中式風格具有鮮明的層次感。在現代建筑內,通過對中式木門、鏤空屏風及窗欞等的合理利用,不僅能對室內空間進行巧妙分割,還能充分體現室內設計的層次感及藝術感;不僅能增加室內空間的充實度、豐富感,還能充分彰顯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對于中式風格家具而言,最典型的代表是明清家具,不僅造型簡潔明了而且制作精細雅致。(2)從造型角度出發。對于中式風格建筑而言,其兼具優雅與穩重的特點,在整體形式上追求的是含蓄、質樸的生活態度。近年來,現代室內設計的重點在于室內建筑裝飾,傳統的建筑構件如窗欞、門墩等都屬于很好的局部裝飾品,在室內書房中,還可以擺上中式書架、瓷杯等,以充分體現中式風格的設計特點,這樣不僅滿足了現代人特有的生活節奏要求,還能充分體現出中式設計簡潔與硬朗的特點。(3)從色彩角度出發。傳統中式風格中深色調為主色調,具有代表性的色彩主要包括大紅色、黃色、綠色及黑色等等。因此,傳統中式建筑所體現的都是大氣、沉穩的整體風格,并給人莊重、嚴肅的感受。在古代,色彩的運用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古人的生活態度、生活品質,但是在新時期,傳統的色彩風格已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觀念及實際需求,因而為了尋求自身的進步和發揮,中式建筑風格就不得不適時進行改良和調整。列舉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傳統中式家具的色調主要以紫檀、紅木等深色系為主,但是發展到現在,新中式風格的家具在原有色調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櫻桃紅、柚木、原木等一些極具現代感、時尚感的色調,既能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觀念,還能充分彰顯傳統文化氣息。(4)從材料角度出發。傳統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大都源于自然環境中的石頭及木材等等,但是現代建筑中所使用的裝修材料通常以金屬、玻璃為主。新時期,不管選用何種室內裝修材料,設計師都應該首先征求業主的意見,通過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選擇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裝飾材料,從而在古典建筑元素與現代時尚建材完美結合的基礎上,充分滿足業主的個性品位及實際需求。(5)從裝飾角度出發。在我國,傳統建筑物注重的是對稱及深進,但是在現代建筑中,空間裝飾注重的是層次感。因此,在對室內空間進行裝飾時,設計師應在征求甲方意見的前提下,將室內空間劃分為多個功能性、獨特性的空間,并通過中國元素的適當引入,根據空間的不同風格及功能,選擇不同的、相應的裝飾品,以有效展現出空間形態的充實感和飽滿感,從而形成風格獨特的室內風格。如在墻面上懸掛古典字畫、花鳥圖,還可以適當擺放中國瓷器、京劇臉譜等,這些皆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不僅能巧妙營造中國古典文化氣息,還能充分彰顯主人的文化品位。但是在使用中國元素的裝飾物時,需要注意的是,新中式風格并不是單一的中式裝飾物堆積,而是應根據室內整體結構特點,充分發揮裝飾物的點綴、修飾作用。
2現代室內中新中式風格的具體應用
在現代室內中,新中式建筑風格的具體性應用,筆者以最具代表性的家居空間為例,從客廳、居室、書房及陽臺這四個部分出發,就其布局特點,進行了如下幾點簡要的探討:(1)客廳。對于建筑室內空間而言,客廳是一個極為關鍵的部分,其風格對室內空間的整體風格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在客廳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可以通過對古典裝飾元素的充分應用,以實現簡潔雅致與古典氣息的有機結合,這樣既能確保日常生活的實用性,還能進一步彰顯東方傳統文化氣息。在選擇客廳家具時,設計師既可以以隨意搭配的方式對古典家具及各類藝術品進行擺設,還可以以創新性角度對老式家具進行再設計。通過改變傳統裝飾物件的用途,基于創新性設計角度,充分展現主人獨特的風格特點及個人修養、品味,以巧妙增添生活情趣。此外,在客廳四角,設計師還可以通過對盆栽、鼓凳等的利用,根據客廳空間的實際調整,隨時對其進行變換,以充分體現室內環境的特色性。(2)居室。居室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存在極為緊密的聯系,屬于人們主要的休息空間,因此在設計居室時,設計師需遵循的原則是舒適性、和諧性,在選用裝飾品時,應盡量避免高貴、奢華飾物,最好是簡潔化、溫暖化的裝飾品,以增添居室的舒適性。在居室內,雅致壁畫以及精致燈具等都可以被很好地利用,以實現現代元素與古典氣息的完美結合。對于中式設計風格而言,其特色在于和諧美的突顯,在整體室內空間中,各部分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在設計時既要體現各部分的特色與個性,也要充分展現各部分之間的協調性。(3)書房。在現代室內空間中,書房是新中式風格展現的最佳場所,書房中的古典書籍、掛畫及家具等皆能增添整體建筑的古典氣息。因此,在對書房進行設計時,設計師不僅要確保書房特有的形態特點及實用的功能特點,還應該從設計細節出發,充分彰顯主人的文化內涵及深度,以從細微處提升主人的高雅品位和特殊地位。除此之外,設計師還可以在書房內放置中式屏風,以巧妙隔斷視線,這樣不僅能增添書房內的空間豐富感和層次性,還可以有效避免室內空間的單調性和封閉性。(4)陽臺。由于建筑室內具有一定的空間局限性。因此,設計師想要完整體現新中式風格,就應該靈活、充分運用剩余空間,而陽臺便是一個關鍵、有效的一部分。在對陽臺進行設計時,設計師可以將陽臺定位為獨具特色的小景。在我國,傳統建筑大都位于水邊或山頂,這樣便能實現建筑與自然的完美融合,而現代建筑需要將空間的外部與內部緊密聯系起來,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將自然景物引入到建筑室內,如通過對陽臺的利用,種植花草、擺放盆栽,或者是放置古典座椅,將其打造成一個別具一格的室內庭院,這樣不僅能有效調節室內氣候,還能增添室內設計的豐富感及藝術性。
3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熟知度的不斷提高,新中式室內風格也得到了廣泛性應用。在現代建筑室內中,新中式設計風格并不是簡單地照搬中國古典元素,而是通過對現代設計特點的了解和分析,從現代建筑的功能、色彩、造型等等方面出發,在實現兩者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融入現代建筑室內設計中。新中式設計風格的應用,不僅有助于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還能彰顯我國現代室內設計風格的獨特性,以推動我國設計行業的不斷進步、發展。參考文獻:
[1] 熊紅麗.再談“傳統”與“現代”――對中式風格與現代室內設計的思考[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2] 吳勁松.新中式風格在現代室內陳設中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關鍵詞:舞蹈造型;核心價值;審美情趣;審美標準
當今,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趨勢,在其影響下,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更為廣泛和全面,文化交流成為國與國之間溝通和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舞蹈文化作為其中的一種也得到了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中國舞蹈文化也是世界舞蹈文化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越來越得到人們的的重視。
何謂中國古典舞?李正一教授在詮釋“古典舞”時這樣講道:“名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舞蹈美學基礎上,適應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為主體,以戲曲、武術等民族美學原則為基礎,吸收借鑒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有益部分,使其成為獨立的、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舞種和體系。”
中國古典舞動作多姿多彩、千變萬化,但無論怎么變化都沒有離開一個“圓”。從手臂形態到整體的舞姿造型,從動作形式到運動軌跡,都與“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中國舞蹈在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以“圓”為主要審美特點的審美趨向。“圓”是中國古典舞的主要元素。
作為傳統文化啟發下重創的一個體系,中國古典舞脫胎于中國戲曲舞蹈。按說其源流關系很清晰,但中國古典舞創立人之一唐滿城教授在《對戲曲舞蹈的再認識》一文中卻說:“戲曲舞蹈是中國古典舞的流,不是源。”那其源又在哪里呢?循著其獨特審美特征,不難找到其源,那就是“圓”。
中國古典舞的舞蹈造型、舞蹈技巧都離不開一個“圓”,圓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動作的體現。中國古典舞被稱為“劃圓的藝術”,它的運動核心就是“圓形”。平圓、立圓、8字圓是中國古典舞所有連接特點,而8字圓是各種轉換連接的必然過程,是轉換的銜接點,在運用過程中有時是局部的,在審美上他是一個弧線,離開了弧線也就沒有了圓,沒有有圓就沒有了動勢,而缺少了動勢的動作變化就是生硬的,就會不順、不圓、不流暢不自如,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自身的民族風格特征及神韻特征,從而其訓練的價值及意義也將必然無存。
“圓”的特征是中國古典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在圓的教學中,了解圓、理解圓,是學習的第一步。中國舞蹈運動的核心就是“圓”,圓形規律在中國古典舞中得到最充分、最集中的體現。在長期的實踐中,舞蹈藝術大師們將這圓形的動態概括為八個字:圓、曲、擰、傾、收、放、含、仰。這八個字,集中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其實中國古典舞中的“圓”,所體現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要想充分完美地體現出中國古典舞身韻的精髓所在,就需要深入了解它所包含的內在理念。中華民族崇尚“圓”,圓是人們的愿望,是人們的處事方式,“圓”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影響著中華的人文歷史。只有從中華文化角度去理解舞蹈中的圓,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中華民族舞蹈之精髓。同時,“圓”也是取之于生活的,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不斷地劃圓,中國古典舞只是利用自身的藝術優勢,劃著更大更美的圓,其實,正如清人張英所說:“天有不圓,圣人至圣德,古今之至文:法貼,乃至藝術,必極圓而后登峰造極。”只有充分地理解“圓”,巧妙地運用“圓”,才能真正使學生了解中國古典舞這一璀璨的明珠,看到其放射出的奪目光輝。
在中國古典舞教學訓練中重視“圓”的訓練。古典舞確實注重“圓”的空間美,不論有多少千變萬化的“圓”,根本規律是離不開“平圓、立圓、八字圓”這三種最基本、最典型的運動路線和軌跡的。在授學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學習掌握“平圓、立圓、八字圓”三種線的規范,讓學生們體會到所謂“萬圓”離不開“三圓”。像“平圓”訓練,就讓學生在學習“平圓”的過程中體會到“提、沉、沖、靠、含、腆、移”的全過程。在練習立圓時,重點訓練腰部能力。在翻身部分的身法訓練中,連接規律就是圍繞立圓路線進行的,它在手、眼、身法、步的協調一致性上有其固定的規律,一種翻身接一種舞姿造型或者一種翻身接另一種翻身在連接中應保持“立圓”的動勢規律,必須保持圓里套圓的連接方法,才能使翻身完成得順暢自如。
作為一名從事中學舞蹈教育的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強調“圓”在舞蹈中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哪種類型的舞蹈里面,“圓”始終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特別是在中國古典舞中,“圓”是主要角色,即使中國古典舞的技巧訓練,都是圍繞著“圓”這個字來練習的,中國古典舞一切都來源于“圓”,注重訓練的同時也會給人們一種審美趨勢。
在今后的教學中不只局限于目前的現狀,應該盡可能從更多歷史流傳下來的文物等資源中尋找、挖掘并把經典之處運用在中國古典舞教學中。雖然過程是曲折與艱辛的,但相信結果會越來越輝煌。
參考文獻:
[1]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