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簡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范文

簡述儒家的教化思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儒家的教化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簡述儒家的教化思想

第1篇:簡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范文

關鍵詞: 中西方教育思想 傳統文化 差異

教育有如一條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頭和不斷注入河水中的活水。文化給教育以社會價值和存在意義,教育給文化以生存依據和生機活力。《學記》開宗明義:“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可見教育早已被擺在了立國的重要的位置。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我也看到人們同樣地天生彼此有差別,而由于訓練便獲得很大長進;由此可見,人都一樣,天生聰敏的人跟天生拙笨的人一樣,誰想在某一門技藝上成為一個值得贊美的人,誰就必須學習和鉆研這門技藝。”由此可見,蘇格拉底也認為人天生有區別,但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人都得到改進,人人都必須受教育,從而肯定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與教育改變人的作用。傳統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傳統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

傳統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特別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經過后天的不同環境、教育、實踐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拉大了。孔子以后,儒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居于主要地位,繼之而起的是宣揚自然主義教育的道家創始人老子,“法治”教育思想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以及墨家的墨翟。老子針對儒家的教育主張提出“絕學棄智”,這種偏激的觀點令人難以接受,也是不可行的,但是他提出的教育應該遵循萬事萬物(包括身心)發展的規律的命題卻是傳統教育中寶貴的思想精華。法家的商鞅認為“人性悍”,荀子明確提出了“人性惡”的觀點,韓非則將此發展成為“人性自私”的結論。韓非認為,趨利弊害是人的本性,只有靠后天的環境和教育來予以矯正。并且他不認為道德感化是有效的,他主張懲罰和教訓。墨家教育宣揚“兼愛”、“非攻”和尚武精神,紀律嚴格,并注重生產勞動與使用的科技知識。從三代開始中國的教育就注重治理國家,注重道德修養及個人的精神。《大學》就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個人的學習同國家興亡的命運聯在一起。《論語》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種教育思想使中國人重視道德教育,卻把人束縛在家族的倫理關系之中,思想受到了嚴重的禁錮。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它消解了人的個性和自由本性,是以犧牲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為代價的一種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奴性教育。

古代西方的教育主要發源于古希臘,主要的教育宗旨是“通過教育把勞動經驗和社會生活傳授給下一代”。公元前8世紀至前4世紀,古希臘的教育已經發展完備,并形成了兩種模式――雅典式和斯巴達式。斯巴達教育主要是培養勇敢善戰的士兵,以對內殘酷鎮壓奴隸,對外進行戰爭和防止敵國侵略。所以斯巴達教育重視對青年的教育,卻忽視了文化教育。而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理想的公民,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諧發展,即身體健康、品德優良、知識豐富、多才善辯,以參與政治活動與經營貿易,成為政治家或商人。所以雅典教育相對來說是一種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諧教育。但是雅典教育忽視對女子的教育。古希臘最早系統地提出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德謨克利特認為人的天性與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教育可以改變人、創造人。之后便是家喻戶曉的蘇格拉底,他提出著名的“問答法”,也被稱為“產婆術”,至今都影響著當今的教育。他說:“美德就是知識,美德來自教育。”由此可見,蘇格拉底特別強調教育對人道德方面的教化作用。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在其師“教育為培養奴隸主和貴族統治人才的工具”的理論上,將教育與政治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又提出教育應該由國家負責并且受國家的嚴密控制。亞里士多德基本繼承了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提倡和諧教育、文雅教育,教育與人的自然發展相適應。他強調教育事業是公共事業,每個人都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德、智、體全面和諧發展,而特別重視理性與美德。古羅馬時代的教育思想受到古希臘教育思想的影響,重視軍事、重視農業、農事教育,但忽視體、美方面的教育。對古羅馬教育思想影響最大的教育家主要是西塞羅和昆體良。西塞羅主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政論家。昆體良也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最高道德修養的演說家。他認為:“德行和雄辯才能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沒有良好德行的人就不可能是一個真正的雄辯家。”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路德、加爾文、夸美紐斯等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身心健康、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的資產階級事業家,提倡人道主義、樂觀向上、熱愛自由、追求平等、合理享樂、尊重兒童、反對體罰等,沖破了封建神權道德觀。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思想都對西方的傳統教育思想起了不可輕視的作用。

西方教育從一開始就與中國教育有著本質的不同。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沒有真正實施過“家天下”的封建帝王體系。而中國從三代開始政治上就實行法制和封建專制統治,其教育必須更豐富地表現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性和倫理性內容。中西方教育在具體方法上也有著不同的傳統。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相比較,西方國家則更注視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創新。

綜觀中西各名家的教育思想,我們不僅應該認識到中西由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教育思想差異,而且應該深入思考,客觀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孰是孰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參考文獻:

[1]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沈瑞云.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93.

[3]劉新科.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第2篇:簡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范文

關鍵詞:錦屏書院;書院園林;明代園林;園林理水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2)05-0000-00

收稿日期:2012-08-22

修回日期:2012-10-05

古代閬中倡導儒家學義、文治教化,十分注重教育和文人取士。自漢唐以來,閬中地區人才濟濟,教育水平僅次于成都地區,享有“狀元之鄉”的美譽。明清兩代,閬中更大興黌學,不僅有官辦的府學、縣學,而且由官方創辦書院,民間辦學積極響應。閬中歷史上最早的書院是“三陳書院 ”,而最著名的書院是“錦屏書院”。此二者與月巖書院、云屏書院并稱閬中四大書院,以錦屏書院為其首,享譽全川。

錦屏書院于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由知府張思聰創建于錦屏之陽,御史李東題曰“尊道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僉事楊瞻重修。明萬歷末,知府周道直遷于城內府文廟射圃舊址,附近于靠近學宮。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御史彭際遇重修。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78年)學使周燦培修。未久圮毀。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觀察使周琬重修。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知府莊學和遷建書院于城外東北隅的宋代古治平園 舊址,即今之閬中東風中學校址。工程浩大,規模宏整,甲于全川,自此便有了“西有貢院、東有書院”之說。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邑令李天培惑于風水之說,遷還城內故處。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川北道黎學錦復遷今所,亭臺池沼亦復清華,惟精堅則不逮前矣。

閬中是川北道、保寧府的治所,錦屏書院是所屬州縣的最高學府,講學的都是有名的飽學之士,先后培育了一大批人才。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錦屏書院為保寧府公共學堂,1912年改名為保屬聯中,時期國立四中遷入。1946年國立四中撤銷后,省立閬中中學遷此,六十年代更名為閬中東風中學校,校園一隅仍保留有部分書院院落與古建筑(如圖1)。

1 錦屏書院的選址

書院是我國古代儒家人士聚集、講學、藏書、習藝、游息之所,非常講求環境的選擇和建設,尤其重視教育氛圍的營造。書院一般多的選址于或一般為自然條件優秀的風景名勝地,依傍名山秀水,吸取天地之靈氣;或歷朝名人先賢的治學養性之所,以期獲前輩激勵,成就自身學問,正所謂“遠塵俗之囂,聆清幽之勝;踵名賢之跡,與尚友之思”[1]。

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中國文人旨趣,是書院擇址的理想和追求。錦屏書院最初建于城南錦屏山之風景秀麗處,“每當斜陽倒射,暮靄欲生,自山北望之,諸峰環繞其后,交輝互映,秀絕寰區”。可見“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秀色,可賞“暝漠輕煙罩郡城,漁舟燈火倒觀星”的郡城風情。“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正如祝允明曰:“身與事接而境生,境與身接而性生” 。自然山水常被比擬為道德品行和知識素養的象征,被作為情感活動的觸媒劑,身臨其境可獲得精神上的感應與共鳴[2]。將君子比德思想融入環境,寓于教化,自然與文化融為一體。書院選址既擇勝,更重文化淵藪,賦教化予于人文環境之中。為此,書院便從錦屏山遷于城內府文廟射圃舊址,附近于靠近學宮。邑人徐中丞紹吉碑記云:“命曰錦屏,紀地靈也。附近學宮,示仰止也。”[3]閬中是我國四大風水古城之一,書院選址自然離不開傳統的風水觀,同時還與士風、文氣、人脈交織在一起,所謂“山屏水障,藏精聚氣,鐘靈毓秀,人才輩出”,將文化與自然融會。出于自然、人文、風水等方面的考慮,錦屏書院的兩次重大遷建均選址于古治平園舊址。

乾隆二十三年,莊學和察書院喟然曰:“人文不煥,地脈不興也”又見“玉臺之南,錦屏之北,登高四眺,有勝址焉。龍鳳兩山于茲接脈,南東之水于此澄源,雁塔巽昂,星臺坎抱,其于山文為閬字耶!水文為巴字耶!然則于人文可不為讀書問字之區也? 乃告寅僚,諮紳士,僉曰,郁郁蔥蔥,佳哉勿失。”[4]于是經周密規劃,將書院遷于東園舊址,“聿遷神祠,建奎閣,創吟肪,辟講堂,采石于山,運材于水,......工累年計,費累千計,瓦石竹木累萬計,廳樓亭累什計” [4]。[4] 院內“山光繞座水明樓,風院層欄花木稠。六七月間無暑氣,清渠活潑識源頭”。“第一清幽弦涌處,鹿鵝未必勝蓬壺” 。 加之治平園中原有十景 諸勝,畫棟連云,虹橋跨月,極講室之大觀焉,構成讀書問字之佳境,也使人文遂極一時之盛。眾嘆美哉,賡之以歌,其詞曰:“仰山顛兮近乎仁,府水湄兮近乎知,昔患離群兮今忻居肆,登道岸兮與山俱崇,涌詞源兮與水俱漬。將希報國以文章,且共登堂而問字。”[4]

2 錦屏書院的格局

在錦屏書院因風水之禍遷還城內舊處之后,嘉慶二十四年黎學錦再度將書院遷回東園,復仿其意,掘池引水,挑堤種柳,重建四照亭,新置文昌閣、奎星樓等,另為十景――星臺遠眺、螺塔睛波、蓮塘貯月、蓼岸漁舟、樓閣交輝、紅橋溪漲、竹榭籠云、稼亭牧笛、治平緝古、宜園恒春。亭臺樓榭掩映,泉石竹木嫣然,園林結構遂成巨觀。黎學錦在《錦屏書院落成四章》之一中描述書院景物:“云齋萬笏幕云張,綠水瀠洄抱墨莊。平界湖心添畫閣,新排雁齒接回廊。棠梨院靜延朝爽,楊柳亭虛逗晚涼。最喜清風明月夜,讀書聲里薺荷香。”

這時的錦屏書院整體上呈長方形,是一座典型的園林式書院(如圖2)。書院以山為依托,以水為血脈,有機地組織空間序列――:引導區-――核心功能區-――園林區(如圖3)。前方由木牌坊、荷花池和君子橋構成進入書院的引導區。書院有圍墻封閉,具有明確的地域界限,形成與外界隔離的相對獨立的四進院落空間。沿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大門、二門、講堂、大成殿、文昌閣、奎星樓等主要功能建筑,學生齋舍以及其他附屬建筑位居軸線兩側;周圍碧水縈繞,柳暗花明,涼亭虛閣,棠梨芬芳,由一艘旱船、兩條走廊、三座石橋與中央主體建筑相連。

書院作為文化的傳播地,其建筑的空間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禮樂”和“仁義”。 “禮者,天地之序也”,作為體現“禮”之精神的書院建筑,其布局嚴格按照禮儀規范來建造和布置,以“禮樂相成、情理并重、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為空間布局的總體原則,按照建筑的尊卑等級組織空間序列,在崇“禮”的同時強調“和合”。[5]

書院主要有講學、祭祀和藏書3大功能。錦屏書院在整體布局上采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將三大功能建筑――講堂、大成殿、文昌閣,由南至北依次布置在中軸線上,軸線兩側對稱分布著齋舍和其他附屬建筑,布局嚴謹,秩序井然,形成一組以講堂為中心,既適應功能需要,又富于空間層次的綜合性建筑群,構成書院的核心功能區。把主要建筑空間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利用軸線的導向和組織作用來強化建筑間的主次、尊卑關系,這就是“禮”制的體現。

書院教學講究寄情于山水花木,強調在與自然環境的交流中陶冶性情,、提升內涵,同時書院也是師生授受學習、休憩娛樂的生活場所,因此在核心功能區四周流水環繞,、綠樹掩映,池水假山映帶左右,、亭臺廊橋點綴其間,錯落有致,虛實相生,形成書院景致優美的園林區。引導區和園林區均采用自然式的布局手法,以水系為紐帶,將景觀建筑與功能建筑巧妙聯系,注重空間的過渡與滲透,動靜結合,張弛有度,形成強弱、高低、曲直、明暗的變化,如同前奏、、尾聲,譜寫出一曲起伏跌宕又完美和諧的樂章。這便是“樂”之精神的體現。

3 錦屏書院園林理水

錦屏書院的園林理水是非常具有藝術特色的。清嘉慶年間,為灌溉農田,黎學錦汲嘉陵江之水,引北巖寺之泉,“以注于渠,直達于觀音寺,而中匯于治平園”。通濟渠于書院門外匯為巨池,其上架君子橋,直達書院大門。書院內部水系貫穿全園,環繞于課堂寢舍間(圖4)。(如圖4)

中國古典園林特別重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還常把審美對象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并以此作為寄情達意的一種手法。書院門外池中筑有三島,島上各置一微型寶塔,象征東海里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典型的“一池三山”的理水手法。“一池三山”模式源于中國道家的神仙思想和自然崇拜,表現為崇尚自然、逍遙虛靜、無為順應、質樸清貴、淡泊自由、浪漫飄逸,這些正是文人雅士們孜孜以求的。書院空間有限,僅憑池水、小島、微塔,以“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會萬師”的象征手法寓意海島仙山,既表達出書院環境清幽寧靜、與世無爭的神仙境界和師生們淡泊自由、浪漫飄逸的精神境界,也寄托了莘莘學子欲擺脫現狀,步上仕途,寓志千里的冀望。池中種藕,名“蓮池”,一來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學子們情操高尚、潔身自好的品格寫照;二來“蓮池”與“廉恥”諧音,警示學子們他日魚躍龍門,為官清廉,勤政愛民。

錦屏書院引活水入園,曲水周流,水系相連,又設閘門以司渲泄,確保渠水常滿,水質長清,正如蓮池盡頭一畫舫的匾額所言“為有源頭活水來”。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常把讀書視為習得一切禮儀知識的源頭活水,只有勤于耕讀才能成為中流砥柱,迎流而上。因而此番理水亦頗具深意,旨在激勉學子勤研精讀,以求上進。

錦屏書院水系貫通全園,池中磐石島嶼,薺荷飄香,飛鳥游魚,自適其間, “水似珠入,池分玉磐開。臨流惟自適,魚鳥莫相猜” ,“捋風夸晚態,垂雨怯春寒。為問題芳意,同誰倚畫欄” ,營造出“暢想濠濮澗,與誰同坐軒”的園林意境。

3 結語

錦屏書院雖幾經變遷,歷盡滄桑,但其承載的歷史文化精神卻世代相傳。在科舉時代,書院的宗旨是:“出則佐天子,以利濟斯民;處則敦品節,以儀型鄉黨。”排開拋開歷史的局限性,這種培育后生的指導思想無疑是符合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的需要的。當前我國教育擔負著“科教興國”、“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傳承祖先的這種文化教育精神于我們而言,對我們既是一種啟迪,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因此希望書院遺留之物質建構能得到有力保護,書院教書育人之警世精神得以世代傳承。同時,建議可將書院再度遷建城南錦屏山風景區,擇佳址復其舊貌,劈為景點,也不失為一處名勝。

參考文獻

[1] 梁南南,鞠建新.從竹山書院略覷我國書院園林的環境特色及文化內在[J].中國園林, 2008(02): 59~63-63.

[2] 伍輝.淺談書院園林特色及文化內涵――以石鼓書院為例[J].中國園藝文摘,2010(06):81~-83.

[3](明)徐紹吉,重修錦屏書院記[A]. 閬中縣志[Z]. ,1982.

[4](清)莊學和.錦屏書院碑記[A]. 閬中縣志[Z]., 1982.

[5] 何禮平, 應四愛. 中國古代書院建筑的倫理學詮釋[J].華中建筑, 2006 (24): 82~84-84.

[6](清)劉益. 修建錦屏書院記[A]. 閬中縣志[Z]., 1982.

作者簡介:

余燕(1982.8),女,四川廣安人,

碩士,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園林系講師。

第3篇:簡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范文

[關鍵詞]《詩經?氓》 漢樂府 棄婦形象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28

從《詩經》到漢樂府時代,棄婦詩的內容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詩中的棄婦形象也有顯著的轉變。筆者試以《詩經?氓》和漢樂府中的《孔雀東南飛》為代表將二者中的棄婦形象作對比,從詩中女主人公所處的時代背景,在愛情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被棄的態度等方面,簡述詩經時代到漢樂府時代中國婦女所經歷的苦難歷程。

一、激情燃燒化為理性制約

激情是愛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詩經》時代,婦女在愛情上還沒有受到封建禮教的嚴格束縛,吟唱熱烈愛情的詩篇比比皆是。《詩經?氓》中的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執著以及被棄的那種決絕的態度正是激情燃燒的真實流露。“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不見復關,涕泣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形象地刻畫了一個對愛情執著得不顧后果的女性形象。在當時的社會,她的決定是違背禮教的,可是這個對愛情的追求大膽、率真、執著的女子卻不顧后果,毅然決然地維護她神圣純潔的愛情,冒著危險,沖破了禮教的羅網,私下定下了自己的終身大事。她對愛情的追求像燃燒的火焰般猛烈,恐怕她對愛情的率真、大膽,現在的女子也比不上的。激情燃燒過后留下的是悔是怨亦是恨,痛定思痛后的決絕,更看出她的敢愛敢恨,異常剛強的性格。

而漢代重詩教,“漢代之初,王澤未竭,詩教在焉”。[1]詩教的重心在理性,即使在最能表現人之情感的愛情詩中,也處處透露出理性的影子。《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更是遵循禮教,任由禮教對她的束縛。她與其他棄婦不同的是受封建家長制、封建禮教的迫害。 “三綱五常”的教育,“三從四德”的束縛,使漢代女子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劉蘭芝為了嚴守禮的約束,犧牲了自己而不是與禮教正面相對,做出抗爭。從這可以看出,詩教禮學溫厚平和、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樂而不的思想對中國婦女的影響,已從外部所謂強制施行漸漸滲到婦女自身的思想中。失去了人格尊嚴和人性正當要求的婦女們,已淪為儒家“思無邪”思想教化的受害者和默許者。

二、主動求愛化為曲折求生

《詩經》中的很多女性更具有原始初民的特質――主體意識的自然流露。這種意識主要表現在她們對于感情的自由表達上。她們的思想是開放的,其性格是潑辣的,其行為是主動的。如《詩經?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她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私自答應了與氓“秋以為期”的婚事,這體現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對自由婚姻的主動渴求。她的主體意識使她有了決定自己一切的權利,有了起碼的作為人的獨立的人格 。馬克思曾經說過:“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殖出來的奴隸和馬一樣,完全成為主人的附屬品。”[2]

如果說《詩經?氓》中的棄婦是大膽開放的火紅玫瑰,那么漢樂府民歌中的棄婦就是曲折求生、忍辱負重的荒芥草藤。到了漢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男子已經逐漸能夠獨立完成耕種等一系列農業勞動,婦女在生產勞動中的地位下降了,這就不可能避免地造成了男子在生產生活中的統治地位。漢儒認為:“陽剛而陰柔,乾健而坤順,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乃天之道,是人類不得不遵守的自仁法則。”[3]婦女在被幽禁于閨閣的同時也就失去了最起碼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時代的棄婦已成了漢樂府時期愛情詩里吟唱的主人公。

三、彼此互戀化為孤獨哀鳴

《詩經》時代,各類情詩平衡發展,男女兩性在情詩創作數量和情感強度上難見差別。78首愛情詩,吟唱了熾熱幸福的男女戀情,表達了青年男女之間“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熱烈思念。詩中既有少女的渴望,也有“愛而不見,搔首踟躇”的“人約黃昏后”的幽期密約。許多詩中,男女彼此相愛,互訴情衷,不掩不飾,洋溢著自由祥和的氣氛。《詩經?氓》中的女主人公和氓曾經相愛時是那么純真摯誠,氓對她也是那么和藹親熱,還發出了永以為好的旦旦誓言。

而《詩經》之后,愛情詩的發展出現了不平衡的現象。特別是到了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不安,人心誠惶誠恐,和諧之聲、幸福之樂恰似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在漢樂府民歌中我們很少讀到像《詩經》“國風”所常見的那種輕松愉快的男女相悅之詞。這與當時的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系。一方面,“漢代自罷黜百家,尊從儒術,封建禮教的壓迫也就隨之加重。在‘三從’、‘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條文的束縛下,婦女的命運更加可悲。”[4]在漢樂府情詩中,很少見男子對女性的大膽癡情的追求。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雖然深愛妻子,可面對妻子的被逐,雖然進行過斗爭,但其實他只是有一點幻想和期待,并沒有什么實際的辦法。留下的只是女性不盡的孤獨和無窮的哀鳴。在漢樂府時代,男女之間兩情相悅,至真至誠的愛已成絕響。

雖然《詩經》時代離我們很遠,但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當時的女子愛得徹底,愛得大膽,而離我們較近的漢代女子卻少了一份灑脫,多了一副枷鎖。從《詩經》到漢樂府民歌,我們清晰地看到,封建禮教在中國女性的愛情路上慢慢豎起了一道沉重的界碑,直到今天女性已經成為社會的半邊天,思想領域中充斥著女權至上的觀念,但女性的天空尚未升騰到湛藍,那兒依然有黑色的殘云,新時代的女性有著使婦女徹底解放的重任,完全消除婦女歧視、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從根本上實現女性獨立,走上女性解放的道路。

[ 參 考 文 獻 ]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

[3]尹建章,蕭月賢.詩經名篇詳析[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第4篇:簡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范文

《人類簡史》和以前讀過的歷史書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先生所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他的想法有些天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設又是在現有的證據上做出來的,也不能說他不對,能將歷史寫得別有一番風味,值得大家閱讀。

人類簡史讀后感1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說,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里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人類簡史》這本書除了能提供圓圈外的未知,還給讀者講訴了已知的圓圈內的新知,刷新了讀者的人類史觀,這就是一本歷史書能掀起這么大波瀾的原因,年輕的以色列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憑借這本書聲名鵲起。如果說《槍炮、病菌與鋼鐵》描述的是人類發展自然史,《人類簡史》講述的則是人類發展人文史,將人類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既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宏觀歷史進程讀本,也是一本處處深刻的思辨哲學佳作。

智人出走非洲的故事對大多數讀者來說已經耳熟能詳,是什么原因讓與多數動物一樣從事狩獵采集的智人經過短短的時間就統治世界了呢。是智力,沒錯!但是,與智人最接近的大猩猩,為什么仍然在非洲的熱帶雨林過著小規模的群居生活,采摘果實、樹葉和挖點草根樹根果腹呢?它們也并不是愚蠢得一塌糊涂啊!是智力的哪個部分讓智人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非洲草原上的野牛、羚羊、大猩猩和智人都能夠用語言告訴大家:"小心,有獅子!"但只有智人能夠說出:"獅子是我們部落的守護神。"認知革命之后,區別于其他動物,智人具有接受想象事物的能力,傳說、神話、神和宗教應運而生。作者也在TED大會上做了一個妙趣橫生的演講,說明為什么接受虛無的能力會產生如此大的差別。

農業革命之后,人類積累了夯實的物質基礎,養活了比狩獵采集社會多得多的人口,憑借想象構建更為龐大而精致的秩序社會。農業革命生產的剩余產品需要記錄,稅收和交易也需要記錄,人類語言文字也就從結繩語逐漸發展到如今計算機語言的0和1。農業革命除了動物做出了巨大犧牲外,人類也犧牲了非洲黑奴的自由和窮人勞動的剩余價值。"天生帶來允許,文化造成封閉",為什么女性地位低于男性,而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人類?

全球化聽起來是二十一世紀的詞匯,但實際上全球化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一直在進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成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號,堂可以是中關村和東單的地標建筑,穿著學士服拍畢業照也是中國學生的畢業必修課。金錢是人類社會最普遍信賴的虛構物,帝國的刀槍棍棒和攜帶的病菌不僅實行經濟上的擴張還要求被征服者文化屈從,而當宗教從多神教轉向一神教時就近乎狂熱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個唯一的"上帝",這就是過去幾個世紀全球化過程的三大法寶。

科學革命的核心是人類不再只關注圈內已知的知識,對外圍的未知視而不見,而是承認自己對外圍的無知。人們愿意承認自己的無知,通過觀察和數學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學革命之前,獲取知識的途徑就是鉆研古籍和傳統,比如寫詩作詞都要引經據典,賈寶玉作詩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結網的,去問牧師,牧師不知道,去問《圣經》,《圣經》里也沒有,于是牧師說:"上帝說蜘蛛怎么結網不重要",古老的知識體系認為我們已經把該知道的都知道了。對于全球的共性問題貧窮,要求窮人去教堂禱告,佛教則告訴信眾錢乃身外之物,伊斯蘭教說貧窮是安拉賜予的,難道我們要相信它們安守貧窮?

歐洲的文藝復興始于十三世紀末,提出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為科學、文藝發展掃清了道路,為人們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解放,不至于因為支持地球圍繞太陽轉而被燒死。而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比歐洲晚了五百年,這也是西方緣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參見《西方將主宰多久》)。當科技迅猛發展,從蒸汽機的發明到原子彈的爆炸,獲取能量的能力越來越大,人類文明邁著巨大的步伐前進(參見《文明的度量》)。隨著帝國與科學聯姻,并搭上工業的巨輪,人類對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現驚人的增長。哥倫布航海時大量船員因敗血癥死亡,四百多年后青霉素才被發現,而不過幾十年后人類器官已經可以克隆移植了;從萬有引力的發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建立經過了將近三個世紀,而僅僅過了二十年,弦理論就萌芽了。

然而作者并沒有盲目樂觀的下結論說人類會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人類從動物變成上帝后,還有可能迎來智人末日。"因為即使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的話,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

一本好書,不是當你合上書本恍然大悟:"哦...原來說了這么件事",而是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讀完仍意猶未盡。為什么智人可以接受想象的事物,為了明天可得到一大堆香蕉而放棄眼前的一根?真的是小麥馴服了人類嗎,人類現在過的生活比以前快樂嗎,是否也像雞、牛一樣為了DNA數量的增加犧牲了自由和快樂?人類社會會怎樣發展,地球能實現人文意義上的地球村嗎,民族和人種的區別會變得不重要嗎,人類意識真的已經變成文字的奴仆了嗎,語言文字會實現大融合嗎?科學革命將何去何從,可以隨意創造生物的時代會來臨嗎,浩渺的宇宙難道沒有外星人嗎,可以像《星際穿越》的主人公一樣進入更高的維度嗎,可以進入平行宇宙逃離必定湮滅的這個宇宙嗎?

人類簡史讀后感2人類簡史》這本書講的是整個人類的歷史。全書不僅是站在某個民族(國家)或者人類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動物植物、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發展歷史。從數百萬年前講起,一直講到現代,并在結尾迎來的全書的,那就是人類的可能的未來,最后的部分給人的感覺才是最震撼的。作者從遠古生物進化,講到農業革命,從帝國主義講到資本主義,一段段歷史娓娓道來,并在不同的人類發展階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視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進化是人類前進的永恒旋律。人類從低級動物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才逐漸成為當今的現代智人,雖然現在人類是整個生物鏈條的最高級物種,但并不意味著進化已經結束了,相反,人類也許正在以更快的速度進化。進化真是始于人類在大腦、身體、以及心理等不同層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為現代人身上仍然存在這種不完善,認知偏差和謬誤導致了很多現代問題,丹尼爾.卡尼曼的書中對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來人類還將不斷進化,我們必須要認識到自身的局限和認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

歷史的發展交織著很多偶然性因素。人類和黑猩猩擁有共同的祖先,而數百萬年前基因的偶然突變導致人類這個新物種的誕生。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樣有其偶然性,羅馬皇帝偶然發現了這個當時籍籍無名的小教派,并發現通過宗教能夠更好的統治國家,也因此在羅馬帝國的強力支持下,一舉成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發展更是充滿了偶然性,很多科技發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導致人類有了新的發現。

時代的進步夾雜著局限與包容。遠古時代,由于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有限,人們信仰各種神靈,通過神靈來解釋大自然的種種現象。農業革命之后,由于糧食供給的大大增加,開始有人可以從事一些更高級的工作,因此在這期間,哲學,政治,藝術以及其它各種思想文化都大大發展,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時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強調君權,父權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紀,男女的地位始終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權主義的出現。現代社會對待同性戀的態度的轉變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人們漸漸認識到,人類這個物種還有其他生物物種都存在同性戀現象,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現象,也由此使得人們能夠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接納了同性戀這種現象。未來人們也一樣會以更加開發和包容的態度對待那些我們現在認為不對甚至不合法的現象,實際上很多所謂不對或者不合法的行為都是受我們的意識形態所扭曲的價值觀導致的。

人類簡史讀后感3本書簡述了人類從動物通過不斷的進化演變,變成至今食物鏈最頂端的高級動物(上帝)的過程。通過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演繹出人類一步步的變化。其中,書中有幾個觀點,比較觸動人的思考:

1、關于人類體格的進化。

作者把采集狩獵階段人類的體格與農業社會階段相比較。由于農業耕作的需要,人類的體型與采集狩獵時期相比相對沒有那么健壯及靈敏。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現代的科幻片中的畫面,試想隨著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體力等粗重活都由機器人所代勞,繁瑣的事情都由計算機來處理。人類只需開發和創造更多的程序及機器人即可。由此推導,將來人類的大腦將越來越發達,身體四肢將越來越羸弱。或許到了后期,人類的存在形式只需要有一個大腦即可了。

2、關于信仰的力量。

人類從單個的個體到群體再到部落到現在變成了國家、社會。為了維系社會秩序,產生了宗教、制度、法律等,也形成了道德和文化,當然還有信仰。若信仰缺失,人們就會失去精神上的約束,失去對事物的敬畏之心,而如果思想無限膨脹,就會做出許多傷害自然、傷害他人的事情。如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還有酒駕、兒童拐賣以及當街砍殺等現象。當然,若信仰過分被強調或被利用,也會出現危機,如早前法國遭受的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恐怖襲擊等。信仰是一把雙刃劍,必須使用得度才能國定家安。

3、關于虛構與想象。

書中有很多的觀點都會提到,制度是人虛構出來的、金錢是人虛構出來的、宗教信仰是人虛構出來的??其實,除了我們的實體以外,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人虛構出來的,換句話說人類就是生活自己創造出來的想象之中。而如果這些“虛構”出來的東西都成為了我們共同認可的東西,或者說成為一個共同認可的“游戲規則”,那這些虛構與想象就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巨大的約束和影響。但有時人類卻為了虛無縹緲的名利追逐,去傷害自然、傷害身邊的人,甚至是迷失了自己。

大自然孕育了人類,人類在在改造客觀環境的同時,為世界帶來了人類文明,也成為了全球的霸主。未來人類的腳步將如何在地球上繼續走下去,回頭想想,功績、名利、金錢真的這么重要嗎?這些重要,或者只是我們覺得重要而已。

綜上所述,,智人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世界,。如今,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是等待自然的篩選而滅亡還是進入一個新的進化階段?這都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共同維護這美麗的地球以及發揮祖先留下來的智慧。

人類簡史讀后感4《人類簡史》是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的著作,當我看到讀者的讀后感我不禁感嘆這本書在20--年就已經流行開來了,我不禁感嘆讀書少的我又有所感觸。好了不多說書中的內容我只是說一下我的感受。

這本書使我腦洞大開,在之前還有一本書令我腦洞大開那就是宋鴻兵先生的《貨幣戰爭》,用金融的角度分析了從古到今的戰爭,令我看的如癡如醉。

相同的在這本書中第一個腦洞就是:書中寫到我們的社會都是在努力讓人相信編織的一個巨大的無形的網,我想這個很可怕,想想也是我們為什么是這種語言,怎么會進化到現在的這種狀態,實際上智人(書中將人類進行了細化,最后延伸進化到最后的就是我們智人)在地球上也沒有生存很多年,我們卻在不斷的完善讓人們不斷的相信我們身邊都是真實可信的。

第二個就是對先前宗教理論的顛覆,現今社會發展速度超乎人們的想象,在先前人們不斷的用宗教思想來奴役和感化人們(我說這句話是因為我是一位無神論者),宗教可以說占據了人們很大的思想空間和社會活動,在現在網絡的迅猛發展Twrite、Facebook、微博、微信等等都使我們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和時間有了很大的縮短,宗教不在向以往那樣容易使人們變得很溫順很聽話,人們被各種思潮所充斥教化,使自己的內心不在那樣純凈而變得復雜多樣化。在書中寫到先是農業制約了人類的發展,我感覺不盡然,我感覺是農業給了智人穩定,給了智人的發展空間。在現在我越來越感覺到就是人類的偉大,第一次工業革命-農業革命我還沒有什么太大感觸,因為農業主要還是靠地球上的土地,靠天,人類只是改變了一些作物的高產高效,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但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的工業革命,智人進入了機械化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覺到了智人的偉大,簡單的機構另當別論主要是復雜的機器設備。第三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更令人震驚,智人已經將虛擬的電和各種能量轉化為使用,不得不說人類的偉大。有時候我就在不斷的反思,誰是第一個改變歷史進程和推進社會進步發展的人,實在令人費解。

第三個就是短短半個世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速度實在太快,有些讓人邁不開步子。想一下在一百年之前我們還是民國,我們還處在舊社會,溫飽文明都不曾存在,在九十年前我們全世界都在經歷全球范圍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現今的發展使我們認識到了自我的渺小,相信很難再有全球性的戰爭,主要是人們都有了人權之后不知道在位什么為誰而戰。在四十年前我們剛剛進行了改革開放,可以說在四十年中我們的發展進步有目共睹,在之前給我感觸深的就是電視他使人類的生活進入了多元化,是智人的生活變得很精彩。

第四個就是在最后一個章節中寫到,人類正在努力通過自己改變全世界改變智人,身邊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冰箱,沒有冰箱的時候我們食物沒有辦法長時間保存,在有了冰箱之后我們食物的保質期有了保證,還有空調,我們在讓環境適合我們,而不再是我們在不斷的適應亙古不變的環境。

第五就是現在人們有點與天斗其樂無窮的感覺了,人們在不斷的打破和改變原來人們不敢想象甚至不可能改變的一些規律。

總之,通過人類發展史使我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人類簡史讀后感5看完《人類簡史》最后一個標點符號后,大呼一聲:“哈哈,愚蠢的人類,不,智人!”

合上書之后,該寫作業寫作業,該吃飯吃飯,回到現實中,繼續在想象構建的秩序中生活。

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從自由人文主義到社會人文主義再到演化人文主義,智人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滅掉了他們看似強大的對手,卻受制于不起眼的小麥;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想盡辦法擴大人口數量和人口規模,但和遠古時代相比,幸福指數卻并沒有明顯的上升。我不禁開始思考:智人從動物到上帝,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失去了滿足與快樂,得到的是欲望與才智。遠古時期的智人,吃飽了能睡個好覺,就滿足了;而現在的智人,吃飽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了,還要有車子,有房子,有妻子,有了車子房子和妻子,會眼紅于鄰居的別墅和跑車,“看看人家看看你,看看隔壁大老李”是妻子每天看著對門,揪著你的耳朵喋喋不休的話。智人發展到現在,幸福指數并沒有增大——當一個物種整體的能力大大增加,欲望、欲望不被滿足的痛苦、欲望滿足后更大的欲望也會隨之增加。正是吃飽之后多出來的那些糧食,培養了智人更多的欲望。

失去了絕對的現實,得到的是想象中的秩序。在認知革命前,部落里的智人看到老虎會逃跑,看到果實會摘掉;認知革命后,智人會認為:老虎是我們的守護神,是圖騰,我們應該敬畏他;果實是我們部落的精靈,不能只知道索取。廣泛的相信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算是智人的一大特性,由此產生了宗教、國家、公司、金錢等等或大或小的由想象構建的體系。現在,為什么兩個原本互不相識的智人會因為同一個理由而并肩合作,是因為他們相信同一個想象出來的秩序,或者說,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视屏在线免费观看 | 香蕉伊思人视频 | 欧美日韩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人皮交易在线观看高清 | 四虎影视884a精品国产古代 | 啊用力太猛了啊好深视频免费 |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三级普 | 日韩a免费 | 成人欧美网站免费 |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五月 | 激情九月婷婷 | 欧美91av| 精东传媒 果冻传媒 | 亚洲va欧美va国产 | 在线观看日本www | 国产色中色| 99在线视频精品费观看视 |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2020 |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久久网 | 日韩剧情片 |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 | 图片 小说 校园 激情 都市 | 久久香蕉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 | 噜噜噜私人影院 | 色yeye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网站 | 激情综合六月 | 国产第二区 | 日韩 亚洲 制服 欧美 综合 | 久久综合给会久久狠狠狠 | 中文字幕在线乱码免费毛片 | 久久艹艹 | 天天干天天夜 | 精品国产高清不卡毛片 | 欧美精品免费线视频观看视频 | 麻豆婷婷 | 婷婷伊人久久 | 麻豆va在线精品免费播放 | 高清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性xxxxx极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