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范文

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

第1篇: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范文

胃潰瘍:胃潰瘍可以癌變,癌變率約5%。不過由于一些治療胃潰瘍的有效藥物問世,大多數病人可以治愈。但是,對于病灶大于2厘米的潰瘍,尤其是病程較長,在同一部位反復發作的潰瘍,以及胃潰瘍患者原先的疼痛節律發生改變的話,應警惕癌變。

胃炎:胃炎種類很多,按起病形式分,有急性和慢性兩種;按病變部位分,有胃竇炎和胃體炎之別;按病變程度分,有淺表性和萎縮性不同。在諸多胃炎中,擔心會演變成胃癌的,是指萎縮性胃炎。近年來研究發現,萎縮性胃炎可能是胃癌的前期病變。但是,胃炎是沿著淺表―輕度萎縮―中度萎縮―重度萎縮而演變的,所以,盡管萎縮性胃炎很常見,但是轉變成癌的畢竟是少數。再說,從淺表性胃炎進展到萎縮性胃炎,再進展到胃癌,往往需要10~20年甚至更長時間。

胃息肉:當胃粘膜異常增生形成一種突出于胃粘膜表面隆起時,就是胃息肉。胃息肉有癌變的可能。息肉有蒂與胃相連的稱有蒂息肉;息肉基底部較大,無蒂的稱無蒂息肉,無蒂息肉較有蒂息肉更容易癌變。息肉體積大的,癌變率高,尤其是息肉直徑大于3厘米者,癌變率可達到70%以上。

胃粘膜腸上皮化生:在胃粘膜上發現腸腺上皮,就是腸上皮化生。腸上皮化生有小腸型和大腸型兩種。小腸型只是炎癥的反映,大腸型分化差,與胃癌關系密切。

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此病與胃癌關系較密切,也稱為癌前病變。不典型增生可分輕、中、重度三級,輕度一般不需特別處理,中度應給予一定的關注,而重度,已疑似癌變,需嚴密觀察。

那么,如何才能阻斷胃病向胃癌發展呢?

1. 積極治療原發病

阻斷胃病向胃癌發展,除了要了解胃癌的發病原因外,重要的是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病變進展。胃潰瘍只要明確診斷,選用合適的藥物,正規服藥,一般會很快痊愈。如果潰瘍反復發作,或潰瘍直徑大于2厘米,以及潰瘍疼痛規律發生改變,可以考慮手術治療。胃息肉可以先用中醫中藥辨證治療或抗炎治療,如果療效不好,或息肉大于3厘米可以采用胃鏡下摘除。比較困難的是萎縮性胃炎。根據近幾年的研究發現,中醫藥治療這些疾病確有優勢,在治療上多選用扶正驅邪為主,再根據陰陽、寒熱、氣血的不同,選用溫養、理氣、清熱、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療。治療的方法以辨證論治為主,也就是根據每個病人不同的體質和不同的病情,制定出具體的治療方案,用中藥或中成藥治療。胃粘膜的再生和重建以及恢復正常功能需要半年左右,因此治療過程也相對較長,病人應堅持治療。治愈后,也應每年復查以防復發。萎縮性胃炎,輕度、中度均可以通過中醫辨證治療而逆轉,而重度萎縮性胃炎可先服中藥治療,如伴隨有大腸上皮化生或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人,可考慮手術治療。這類病人,一旦發現可疑癌變,應盡早手術。

2. 通過正確的養生方式來阻斷胃病的惡變

胃病患者首先要注意調攝的是人的精神狀態。俗話說得好,緊緊張張,易患胃病。隨著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的情緒波動也大。而胃是人類臟器中最易受精神、情緒、心理影響的。在精神愉快,情緒良好,心理平靜時,胃功能發揮正常,吃得香,消化好,胃沒有不適感。一旦精神壓抑,情緒低落,心理矛盾時,胃也因此而不思飲食,心頭發堵,勉強吃點東西又覺脹滿難受,更不用說有胃病的人了。所以說心態要平和。喜怒憂思悲恐驚,人的七種情緒過極都會傷害人體。現代社會競爭激烈,難免有失意之時;家庭鄰里,同事之間,朝夕相處,難免糾紛之事。此時,更需要病人心胸開朗,“后退一步海闊天空”。同時,也要學會自我排解,不愉快時不要悶在心里,找人聊聊天,出去散散步,或在空曠無人處發泄一下,都行。

其次,要注意飲食的調理。中醫學認為“胃為水谷之海”。人之所以能夠生存,除了呼吸吐納大自然之氣外,其它營養物質全賴口攝入胃,五谷百果,菜蔬魚肉,寒溫酸苦,醇酒藥餌,有毒無毒皆先入胃,物聚類雜常有所傷。所以胃病患者更要注意飲食調理,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飲食要有規律,按時就餐,不要饑飽不勻,暴飲暴食。②平衡營養,不偏食。③溫度適中,口味適宜。胃潰瘍病人,要注意少吃甜食,不要吃醋;可以少吃多餐,吃一些糯米軟食或喝淡的鮮奶,也可以吃淡的藕粉以保護胃粘膜。慢性胃炎患者,飲食要清淡,少吃油煎、油炸的食品。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可以適量吃些醋,山楂、阿膠、豬皮對此病也有好處。預防胃癌的發生要注意少吃鹽腌食品,不吃霉變食品,不吃燙食,不暴飲暴食,不過度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進食難消化食物,不在生氣的時候進食。

第2篇: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范文

【摘要】 生活環境和社會因素及肌體抗病力減弱等因素影響,胃腸病(中醫稱脾胃病)逐年增加,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由于西藥副作用大,越來越多患者青睞天然藥。筆者從事消化內鏡診斷及脾胃專科20年,診療了近10萬的脾胃病患者,臨床觀察有效率 85%以上,經過長期的實踐及鉆研,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脾胃病診療思路,在提高療效,減少復發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關鍵詞】 脾胃病;臨證創新

消化內科疾病多數是反復發作的慢性疾病,病程長,癥狀反復難愈。患者體質虛弱,思想負擔重。對這些病人反復用西藥治療,雖然開始見效快,但是許多患者用藥數周后又再次發作;有的患者胃痛等癥狀雖減輕,但副反應較大,出現飲食量下降,疲乏無力等身體功能虛弱的表現,因此,許多患者對長期用西藥治療,信心不足。筆者經過20年的脾胃專科門診,診療了近10萬的脾胃病患者(臨床觀察有效率 85%以上),由于反復實踐、觀察、摸索,并鉆研祖國醫學治療脾胃病的寶貴經驗,及當代名醫如北京董建華、南京徐景潘等老中醫治療脾胃病的精華,加以繼承和發揚,同時利用現代醫學消化內鏡的診斷技術,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醫診療脾胃病思路,在提高療效,減少復發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報告如下。

1 臨證創新

臨床上除了傳統的辨證施治外,尤為重視下面幾方面。

1.1 探討脾胃病的微觀辨證 如脾氣虛、脾陽虛病人胃鏡下胃黏膜白相較多,黏膜較蒼白;運化失健,病人腹脹,納少,可見胃排空較差,蠕動慢,分泌物較多,有時胃底有宿食;肝火上逆,肝胃郁熱,脾胃濕熱患者,胃鏡下充血水腫較甚,甚至有出血點,胃底常常可見有較多的黃綠色液體,幽門口可見膽汁反流;久病入絡,氣血不通暢胃鏡下常可見黏膜粗糙,不光滑,黏膜變薄,甚至見痘疹樣小隆起,隆起表面糜爛,或有小凹陷,或見瘀斑,瘀點等。臨證上采用辨證施治與辨病相結合,并兼顧胃鏡下的微觀辨證,一般3~5天見效,效果較單純用一種辨證方法好。現代醫學證明,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脾胃病的一個很重要病因,也與胃癌有關,若胃鏡下活檢,Hp陽性,在治療上我們適當配伍清熱解毒,有抑菌殺菌作用的中藥,如公英、黃連、銀召、枝子等對提高了療效有幫助。筆者曾治療1例郵電職工,胃鏡顯示竇小彎見一2cm×1.5 cm潰瘍,球部約見2.5cm×1.0cm潰瘍,Hp陽性,經用健脾益氣,化瘀生肌,清熱解毒等中藥治療,癥狀緩解,2個月后復查,潰瘍愈合。

1.2 診斷治療上的整體觀念 診斷用藥時我們也考慮到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全身的臟腑功能活動平衡協調,不偏不倚,如胃為陽土,性宜通降;脾為陰土,性宜升發,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肝主疏泄,脾胃健運,有賴肝的疏泄通暢,若肝氣不疏,則可致肝胃不和,肝脾不調等。臟腑的這些功能活動都是互相協調,互相制約的,臨證時必須考慮。如患者胃脘脹悶,噯氣,我們常常用厚樸、枳殼等通降藥物,同時也加上蘇梗,以升脾氣;又如患者肝氣不疏,常用柴胡、枳殼,為防止疏泄太過,常常加上白芍;又如健脾補氣時,不可太滋膩,太過了會影響胃的通降及脾的升清。在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時,我們的體會是:不要一見膽汁反流就給予清肝瀉火等苦寒藥物治療,臨床證明,許多此類病人,本是脾胃虛寒,若用大量苦寒清肝瀉火,清熱解毒之品,必使脾胃愈虛寒,達不到治療目的。

1.3 重視藥物治療脾胃病的特性 認真思考藥物的選擇、用量以及炮制等方面,如白術一味,在治療弛緩型便秘腹脹用量要達50g以上,才能促進腸蠕動,且要生白術,而用在健脾益氣時只要用到10~20g,且藥須炒制。筆者曾經治療1例福清龍田老年患者,便秘七八年,7~8天解大便1次,量少質稀,時感下腹脹痛,納少消瘦,舌淡,苔白濁,脈細弱,在多家醫院治療未見好轉,筆者考慮“氣虛便秘”,予生白術50g,枳殼10g為主治療,藥后5天,諸癥緩解,大便通暢,至今未復發。又如白芍,在柔肝緩急止痛時,用量要12g以上,才有效,而治療津液虧虛便秘時用量要大,筆者常用40~60g。

1.4 生活情志調理的重要 消化內科疾病易反復發作,究其病因不外乎與飲食、起居、情志等平時生活習慣及性情有關,因此在治療同時,在飲食起居,情志精神,鍛煉身體等方面給患者耐心細致的指導,對提高和鞏固療效都有很大的幫助。

臨床觀察到,用這些方法配合治療脾胃病,臨床治愈率高,病理也有明顯好轉,同時也治好了許多疑難胃腸病。如筆者曾經治療數例這樣的病人,患者以“食入即吐,伴有腹部持續性脹痛”為主訴收入院治療,分管的醫生誤認為是“幽門梗阻”予以插管胃腸減壓等治療數日,腹脹痛仍未減輕,患者痛苦不堪。胃鏡檢查提示胃炎。筆者認真詢問了病史,了解到這幾例患者數日未解大便,大便干硬,建議用通腑瀉下排濁中藥治療,3天后癥狀消失,續用中藥調理數日,至今未復發,受到患者的好評。

2 病案舉例

病案1,男,68歲,患胃病30余年,經多家醫院治療,病癥反復。2005年5月就診。訴食道下段胸部燒灼感,疼痛,反酸,噯氣,食后腹脹,納呆,舌淡,苔黃厚,脈緩。胃鏡:(1)慢性萎縮性胃炎(重度膽汁反流);(2)反流性食管炎。病理:食管炎,胃竇大彎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經用清熱化濕,和胃降氣,制酸消脹中藥治療5個月,病情明顯好轉,諸癥消失。2005年11月胃鏡復查: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病理:胃竇大彎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

病案2,女,60歲,上腹悶脹痛半年,伴噯氣,納呆,舌淡,苔微黃,脈緩。2003年1月胃鏡: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胃竇小彎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輕度腸化;胃竇大彎重度慢性淺表性胃炎。經用健脾和胃,降氣止痛中藥治療3個月,病情明顯好轉,癥狀消失。2003年8月胃鏡: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病理:胃竇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

病案3,女,17歲,排便困難,大便硬,6~7天一解,已3年。患者痛苦不堪,面黃消,疲憊懶言,經2次住福州軍區總醫院治療,未見明顯好轉。2004年6月我院腸鏡檢查示:慢性結腸炎。經用增液滋陰,理氣通便中藥治療6個月,現大便日一解,體重增加,精神恢復,隨訪,未再復發。

病案4,男,55歲,日解稀便6~7次已3個月,便前腹痛,瀉后痛減,腸鳴,里急后重,大便夾黏液,經西藥治療3千余元未效,筆者改用清熱解毒,健脾疏肝,收斂止瀉中藥治療10天,現大便日一解,病癥愈。

第3篇: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 脾胃病;中醫療法;名醫經驗;解樂業

解樂業教授出生于中醫世家, 為解氏中醫傳承人, 主任醫師, 山東省名中醫, 全國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威海市中醫院副院長, 從醫近40 年, 在中醫內科、婦科、兒科, 尤其是脾胃病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將其治療脾胃病經驗報告如下。

1 調脾胃重視脾升胃降、升降和諧

脾胃同居中焦, 二者在生理上密切相關, 脾氣主升, 胃氣主降, 脾胃作為升降樞紐對氣機的升降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昔人有云“蓋天地人一也, 而生生化化, 莫不由此一氣之升降” [1]。同時, 二者在病理上亦密切相連, 脾氣不升, 則胃難降濁, 胃不降濁, 脾亦難升, 進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因此解教授在臨證時, 特別重視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 提出脾胃升降和諧論。故調脾胃, 一定要順應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 恢復脾胃升降之職, 調節全身氣機的升降浮沉。脾氣欲升, 如有胃降相助, 必能事半功倍, 胃氣欲降, 若得脾升相輔, 定然效驗彰顯。因此, 重視脾胃氣機的升降狀態, 使其升清降濁、納運協調當為治病之先[2]。臨床常用方法, 如健脾益氣法、升陽舉陷法、降逆和中法、舒肝和胃法等。常用藥物:黃芪、黨參、厚樸、枳殼、陳皮、升麻、柴胡、炒白芍等。

2 治脾胃重視脾虛胃滯, 補通兼顧

《醫經宇論》曰:“脾以健而運, 胃以通為補。健脾宜升, 通胃宜降”。 《素問?太陰陽明論》亦有“陽道實, 陰道虛”的記載。解教授謹遵古人關于臟腑生理功能及虛實論述之旨, 提出了脾病多虛、胃病多滯的觀點。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 脾主運化而輸布營養精微;脾主升清, 胃主降濁, 一納一化, 一升一降, 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輸布及生化氣血之功能。《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 游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實則陽明, 虛則太陰”, 脾之內傷, 影響其運化及升清功能, 出現昏暈困頓、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皆為虛侯, 故而脾病多虛。胃府主受納, 以通為和, 以降為順, 若胃病, 納而不化則食滯, 出現飽脹惡食, 噯腐吞酸;逆而不降則氣滯, 出現胃脹噯氣, 呃逆嘔惡;胃絡失暢則血滯, 出現胃痛如刺, 外邪入侵則毒滯, 出現胃痛膜瘍等, 其治自當通滯和胃, 如消食導滯以和胃、理氣通降以和胃、行氣活血以和胃、清解邪毒以和胃等, 胃通則納谷正常, 胃降則氣機和暢。故而胃病多滯。因此解教授臨證治療脾臟之病時, 多兼顧補益脾臟之虛, 治療胃府之恙時, 多著眼通導胃府之滯。如此脾氣健旺而不受邪;胃府通暢而不留邪。

3 久病常見寒熱錯雜, 治宜辛開苦降, 寒溫并用

解教授認為, 隨著現代飲食結構的變化, 恣食寒涼、喜食生冷果蔬、 嗜食肥甘厚味、 嗜煙酗酒、飲食無節制、勞倦過度導致脾胃內傷。脾為陰土, 喜燥惡濕, 脾陽健則運化升清功能正常。胃為陽土, 喜潤惡燥, 胃陰足則受納腐熟功能正常。脾易傷陽而生寒濕, 胃易傷陰而生燥熱。解教授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實踐, 發現慢性萎縮性胃炎由于病程較長, 病因復雜, 加之現代人飲食結構和體質的變化, 本病單純的寒證或熱證、單純實證或虛證均已少見, 加之“久病入絡”, 臨床上寒熱錯雜, 濕熱瘀毒, 虛實夾雜者多見。治療上在張仲景“辛開苦降”學術思想的指導下, 在半夏瀉心湯基礎上, 酌加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品, 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丹參、莪術、三棱等, 全方寒溫并用、補瀉兼施為特點, 既不過溫亦不過涼, 以平為期, 使寒熱平衡調和, 且升降有序、溫而不燥、寒而不滯、瀉而不傷正、補而不滯中, 使脾胃調和, 氣機暢通。

4 重視衷中參西, 二觀互辨

解教授有著深厚的中西醫理論基礎, 在繼承中醫藥學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在西醫知識上不斷了解新的學術動態, 發揮“古為今用, 洋為中用”的優勢, 以提高辨證、辨病水平, 豐富臨證思維。解教授提倡應用西醫對疾病的診斷技術和手段, 為中醫辨證提供有力的幫助, 促進辨證與辨病有機的結合。如對幽門螺桿菌(Hp)相關性胃病的辨治, 首先通過現代的檢測手段確定Hp感染, 利用胃鏡的深入望診和病理的微觀望診, 利用中醫的望、聞、問、切宏觀辨證, 從而創新辨證論治思維。提出了Hp感染是邪毒入侵, 蘊結于胃, 傷及胃膜, 久則傷絡, 氣虛血瘀, 瘀久化熱, 瘀熱阻遏, 胃膜失養, 膜腐成癰, 甚或惡變的病理機制, 基于對Hp感染的認識和中醫辨證論治理論, 從辨病與辨證入手, 結合內窺鏡和微觀病理的觀察, 確立了清解邪毒、 調理氣血、 修復傷瘍、 截防惡變的治療原則。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多與飲食、Hp感染及家族遺傳有關, 由于CAG復發率及惡變率較高, 普遍認為其屬于胃癌前病變而相當受到重視[3]。解教授在臨證中常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 酌選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以清解邪毒, 三棱、莪術以調理氣血。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證實[4]:三棱、莪術具有改善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癌作用, 清熱解毒中藥如黃連、黃芩、公英、仙鶴草等有明顯的抑殺Hp作用。這一治療原則的確定, 是從辨病到辨證、局部到整體、微觀到宏觀, 使中醫治病求本的理論和現代科學研究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參考文獻

[1] 鄒昌杰.中醫治療脾胃病淺識.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07, 21(1): 86-87.

[2] 宋起.調整氣機升降應遵循的原則.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 13(6):331.

[3] 王冠庭.胃黏膜癌前病變及其逆轉的研究.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02(7):79-82.

第4篇: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范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3.039

中圖分類號:R259.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4)03-0111-02

本院蔡淦教授為全國著名中醫臨床家、教育家、上海市首屆名中醫,在脾胃病診治方面,理論經驗豐富,臨床療效明顯。現將蔡教授治療脾胃病學術思想介紹如下。

1 治脾胃宗“補脾胃,瀉陰火”

李東垣認為“元氣陰火”是內傷疾病的主要病機,所謂“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蔡教授認為,所謂“元氣”,即正氣、脾胃之氣。“陰火”即邪火,一般認為包括情緒變動、五志過激所產生的心火,肝氣有余所產生的肝火,元氣虧虛所產生的腎火,陰虛所產生的虛火。而蔡教授認為,濕熱也屬于“陰火”。

首先,《素問?調經論篇》云:“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于胸中,故內熱。”這里的“熱”即是李東垣所論陰火的主要依據。此段經文所指乃勞倦所傷,脾胃虧虛,升降不運,郁而發熱。因脾胃主運化水液及水谷精微,脾胃升降失司,氣郁化火,加之水濕內停,自然可產生濕熱內蘊。其二,李東垣認為,濕熱乃陰火乘脾,加之脾虛不運,水濕內停,“熱與濕合”所致。濕熱可上乘心肺,發為胸悶咳嗽,也可下注于下焦,發為泄瀉、痿證等,此亦濕熱為陰火依據之一。其三,李東垣用藥總以甘溫為主,配以苦寒、甘寒,佐以辛散。而其所用瀉陰火之藥,如黃連、黃芩、黃柏、蒼術、澤瀉等,均有清濕熱作用,說明陰火與濕熱之間關系密切。其四,濕熱內壅中焦,可耗損中氣,癥見乏力、納差、便溏等同時,尚有口苦口干、胃脘灼熱、便溏不爽、惡心、苔膩、脈滑等李東垣所謂“陰火”現象。據此,蔡教授認為,濕熱是“陰火”內容之一。

東南之地,毗江沿海,多雨潮濕,天地濕氣有余,加之全球氣候日漸升溫,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膏粱厚味,煙酒茶飲,過度勞累或安逸,導致脾虛濕熱極為常見。蔡教授指出,脾胃病最常見的陰火實質即“濕熱”病邪,也是脾胃病最常見的病機之一,臨床可見燒心、脘脹、腹痛、惡心、惡寒、口苦、納呆、尿赤、溏泄或便秘等諸癥,蔡教授將其概括為“脾虛濕熱內蘊”。脾虛是濕熱產生之源,濕熱是脾虛之病理結果。故治宜用健脾補中之法,健脾益氣,佐以甘寒或甘苦,或辛通開泄,以清化濕熱。蔡教授研制了樂胃煎、胃一方等方劑,臨床取得良好療效。

2 “治中焦如衡”為脾胃病治療重要原則

清代吳鞠通創三焦辨證,并進一步提出了上、中、下三焦不同的治療原則。《溫病條辨?卷四?治病法論》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并在《醫醫病書》中指出:“五臟之體為陰,其用皆陽;六腑之體為陽,其用為陰……補中焦以脾胃之體用,各適其性,使陰陽兩不相害為要。”

蔡教授根據吳鞠通以上論述,認為脾屬太陰己土,胃屬陽明戊土,戊屬陽,己屬陰,陰陽有別;臟宜藏,腑宜通,臟腑體用不同,前者“實而不能滿”,后者“滿而不能實”,但兩者互為表里;脾氣主升,胃氣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協調,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又太陰脾土多虛多寒,陽明胃土多實多熱,前者“喜熱而惡寒”,后者“喜涼而惡熱”,功能上“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始安”,相反相成。總之,脾與胃之間存在陰陽、寒熱、升降、虛實、表里、燥潤多方面屬性及功能差異。治療應虛實兼顧,寒熱得宜,升降并調,剛柔相濟,此即所謂“治中焦如衡”。但這種治法的兼顧,并非一定要達到治脾胃用藥的完全平均,而是強調治療脾胃病應隨疾病演變,根據脾病和胃病的具體情況不同,抓住主要矛盾,注意兼顧次要矛盾,不宜用藥偏執一端。

3 用“調整”、“調養”方法治療內傷雜病

蔡教授早年師從程門雪、黃文東,后隨張伯臾、張羹梅老中醫學習,治學平正通達,臨證用藥不求險峻,以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為法,時時顧護胃氣,徐緩圖之。蔡教授認為,內傷雜病多纏綿難愈,或因病邪峻厲,或因正氣不支,或因癥情復雜,宿疾而兼新病,內傷又兼外感,寒熱錯雜,虛實互見,故臨證應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療對策。誠如喻昌所說:“病千變,藥亦千變。”但這個“變”決非漫無邊際的亂變,而應“萬變不離其宗”,要有“準繩”。

對外感熱病的治療,應采取“扭轉”和“截斷”之法。所謂“扭轉”,即因其勢而導之;“截斷”即“先安未受邪之地”,目的是迅速控制病情,使其不再繼續發展。此乃“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機圓法活,去邪務盡,善后務細”之意。對內傷雜病的治療應采取“調養”、“調整”的方法。所謂“調養”,即扶助正氣,使正氣得充而驅邪有力;“調整”即調整人體陰陽,使之歸于平衡。因病久纏綿,根深蒂固,治療切不可操之過急,只要辨證不誤,方藥切中病機,就應守法守方,緩緩圖之,所謂“治內傷如相,坐鎮從容,神機默運”。

4 注重辨證與辨病結合

蔡教授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積極倡導中醫臨證應注重辨證和辨病的結合,認為病有相似,證有不同,疑似之處,應當詳審。中醫內科既要辨病,亦要辨證。就同一疾病而言,辨病是求其共性,而辨證是求其個性;對不同疾病來說,辨病則是求其個性,辨證是求其共性。辨病與辨證相輔相成,是在辨病的范圍內辨證,在辨證的基礎上辨病。臨床如能交叉運用病證并辨的方法,可從不同側面更好地揭示疾病的本質。

辨證總是從屬于病的基本矛盾,離開辨病而辨證,治療則缺乏針對性,療效也不會滿意,故辨病在治療疾病中具有綱領性的作用。辨證施治,兼顧其病,往往較不兼顧其病療效更高。即使采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法則時,也是如此。如異病同證時,并不完全同治,而是同中有異,此“異”即異在對病的治療上。蔡教授舉例說明,如泄瀉、便秘在其病程中均會出現“腎陽虛弱”的證候,當用溫補腎陽的共同治法時,泄瀉可兼溫澀,便秘可兼通利,這就是因病不同而同中有異了。同病異證,根據不同證候采用不同治法時,因證是同病之證,治療也要異中有同,此同即同在對病的治療上。如便秘的治療,根據證候不同,雖有理氣機、養陰血、清郁熱、溫腎陽等諸法,但由于同屬便秘,病位在大腸,依然應根據“腑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著重于通利。

5 治脾胃安五臟

臨床上,脾胃有病可影響到其他臟腑,其他臟腑有病也可影響到脾胃。如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或統攝無權而失血過多,均可導致心血虧虛;另一方面,若思慮勞神過度,不僅暗耗心血,還可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脾虛運化功能減退,宗氣、元氣等生氣不足,可導致肺氣虛;肺主一身之氣,肺氣久虛,引起脾氣亦虛;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可橫逆犯胃克脾,形成肝胃不和及肝脾失調的病變。反之,若脾失健運,生濕蘊熱,熏蒸肝膽,也可影響到肝的疏泄。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相互滋養,相互為用。若脾虛化源衰少,則五臟之精少而腎失所藏;腎虛陽氣衰弱,則脾失溫煦而運化失職。

上述理論的具體運用:①對久病肺虛之慢性肺系疾患,往往以“肺脾兩虛”概之,予以健脾益肺,兼顧祛邪,常用生脈飲、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主方,配合以小陷胸湯、芩部丹等加減治療。②對脾胃病兼有心系病證的患者,常以“心脾兩虛”、“心胃同病”等概之,或益氣健脾、養心安神,或健脾益氣、清化濕熱,或清熱化濕、兼以養血安神,或健脾清化濕熱、兼以活血,常用歸脾湯、溫膽湯、丹參飲、小陷胸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等加減化裁。③脾胃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與肝的功能狀態密切相關,對肝失疏泄的患者,重視肝病傳變規律,故疏肝理氣,不忘健脾,用方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并根據氣郁程度,選用郁金、延胡索、香附、佛手、八月札、木蝴蝶、甘松、厚樸、青皮、白術、茯苓等;對肝脾不和、肝郁脾虛患者,肝脾同理,應用四君子湯同時,選用疏肝理氣藥物,平衡配伍;對脾虛肝旺患者,用六君子湯為主,佐以白芍等酸收之品,調氣為輔。④在脾胃病診治及慢性內科雜病調理中,蔡教授應用脾腎同治之法尤為廣泛,對臨床所見久泄、久痢、腰痛、痿等,兼有腎虛證候者,常以脾腎同理為法,不囿于補脾補腎孰重孰輕、清降溫補之議,惟依臨床所見,或重于健脾,或重于補腎,或重于溫補祛寒,或重于甘涼滋潤,或諸法配合兼施,臨床常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左歸飲、右歸飲、知柏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四神丸、真武湯等加減化裁,以健脾補腎。

6 結語

第5篇: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胃炎 胃潰瘍 中醫 脾胃 關系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523-02

隨著社會及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人們的工作與環境壓力日益增大,生活習慣越來越不合理,精神狀況越來越不健康,各種身體、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均有所上升,胃炎、胃潰瘍類疾病正是其中之一。因其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相關醫護人員一直對其非常關注,現階段臨床治療以西醫方式為主,能夠達到一定的療效,但遠不及預期,治療時間較長,藥物不良反應嚴重,且治療痊愈率并不高[1]。為了緩解這些問題,不少研究人員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概念,但是要有效應用中醫原理,還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中醫學的相關理論,筆者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現將得出的理論報告如下。

1 脾胃失和與胃炎胃潰瘍發病之間的關系

1.1 脾胃失和與氣機升降之間的關系。中醫引入“氣機”這一概念,抽象地將體內臟器組織的生理病理活動,概括為一種“氣”的運動,氣機的升降出入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人體生命機能正常與否。

常見的理論包括:①肺氣升降實現宣發、肅降。其中宣發是指肺氣向上向外的運動,能夠將機體內邪氣穢物呼出,將脾臟提供的津液、水谷精微等向人體上部重要臟器及全身肌膚皮毛傳輸,宣發穢氣并排泄汗液等;肅降是指肺氣向下向內的運動,能夠從外界吸入清氣并形成宗氣以滋潤元氣,將津液、水谷精微等向人體下部重要臟器傳輸,代謝濁液并排泄尿液等。②肝主疏泄,能夠調達氣機升降形勢。肝臟是調節氣機運動的關鍵,通過其疏泄作用,保證氣機通暢而又不過為活躍。如果氣機不通暢,則機體消化功能降低,將會出現食欲不振等問題;如果氣機太活躍,則機體難以有效消化食物,容易出現泄瀉便溏等問題。③腎主納氣,是實現氣化的主要臟器,對氣機的主要作用變現在三方面上:首先,藏精,以此作為“氣”的物質基礎;其次,提供機體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即元陽;最后,將肺氣肅降所吸收的環境清氣收納。一般而言,腎臟形成的精氣上升,灌髓海、降心火,而心火下降又能夠溫煦腎水。

然而無論是何種臟器的氣機升降,其樞紐還是在脾胃上,脾臟氣機主升,是將水谷精微傳輸至肺的關鍵,提供肺氣宣發肅降的物質基礎,胃臟氣機主降,在腐熟食物之后,將其輸送至小腸,完成食物的消化,已提供水谷精微和形成“氣”的原料。與此同時,脾胃在人體的位置,恰好屬于中焦,在氣機的升降中,起到了交通樞紐的關系。

可見,脾胃協調是保證氣機升降正常的關鍵,脾胃適合,必將導致氣機升降失調,進而導致一系列機體異常反應。

1.2 脾胃論中協調氣機升降的原則與方法。脾胃失合致氣機升降失調主要表現在氣機升降緩慢、逆向等方面上,因此中醫治療原則主要有三:其一,滋補中氣以助氣機運動;其二糾正反作以引導氣機運動;其三,調理升降以穩定氣機運動。

滋補中氣即滋補脾胃,化解脾胃虛弱,常用于各種氣血虛弱癥狀,對胃陰不足的患者,更應大行滋養,以保證胃氣下行通常,機體消化功能正常;糾正反作主要針對于升氣下降導致中氣下陷、降氣上升導致胃氣上涌等癥狀;調理升降主要針對于其它臟器病變影響脾胃氣機運動的癥狀。

1.3 脾胃病的病理及癥狀分析。脾胃病即脾胃中氣機升降失調的疾病,其根本癥狀表現即脾胃功能失常,站在中醫的角度看,其病理因素主要包括六方面:①飲食因素。脾胃是機體內直接和食物消化相關的重要器官,過食或少食都可能導致脾胃病,與此同時,食物不清潔、過于肥膩甘甜、過于冰冷、煙酒過量、偏食均可能直接傷及脾胃;②外邪因素。風、寒、暑、濕、燥、火這六均能傷及脾胃,而又以燥、濕為主,燥傷胃,濕傷脾;③精神因素。思為脾志,在高度集中精神的前提下進行思慮時,常出現食欲下降的癥狀,思慮過度,脾氣不足;憂與胃的關系較為密切,憂慮狀態下胃氣運動失常;④勞逸因素。勞作過度會損傷多種機體功能,而久坐或久臥都會導致脾臟功能受到損傷;⑤寄生蟲因素。多種寄生蟲都主要寄生于脾胃除傷害人體;⑥病理因素。脾胃失和可能產生多項臨床癥狀,而這類癥狀往往又直接與上述前5項因素有互相促進作用,進而加劇脾胃病癥狀。

2 胃炎胃潰瘍的中醫分型及治療方案

從上面的討論不難看出,中醫脾胃病的臨床表現與胃炎胃潰瘍的臨床癥狀之間不無關系,中醫學甚至明確提及了“胃脘痛”“吐酸”等胃炎胃潰瘍常見癥狀,雖然完全以中醫取代西醫對該類疾病進行治療并不現實,但合理利用傳統中醫理論進行輔助治療,是可以有效提升治療效果的,不少研究資料都明確表明了這一點。然而,要以中醫方案進行輔助治療,我們還必須對該類疾病進行中醫分型,再針對性地給出治療方案。

2.1 胃炎胃潰瘍的中醫分型。

2.1.1 脾胃虛寒型。機體內陽氣不足,易導致脾胃虛寒,而脾胃虛寒又會進一步導致脾胃功能下降,氣機運動無力[2],表現出胃炎胃潰瘍的部分癥狀,如胃部持續性疼痛,按壓后疼痛緩解,大便不成形,喜食溫,其余癥狀還包括舌質淡、舌苔發白等。

2.1.2 胃陰不足型。機體內虛火旺盛,易導致胃陰不足,而胃陰不足易使胃氣逆行,氣機反向,從而表現出胃炎胃潰瘍的部分癥狀,如反酸水、胃脘隱隱作痛[3],間斷性劇痛,口干舌燥等,食甘甜后疼痛更劇、食欲不振、腹脹、便干等。

2.1.3 肝氣郁滯型。機體肝胃不和、腹脹功能失調,易致肝氣郁滯,進而影響機體多想生理功能的實現,使患者表現出胃炎胃潰瘍的部分癥狀,如胃脘部持續發脹發痛,痛處不定,憂思狀態下疼痛明顯,舌苔發白等。

2.1.4 肝胃郁熱型。胃火旺盛,胃氣熾熱,導致氣機升降至腸腑而無法發散,形成阻滯,即肝胃郁熱型胃炎胃潰瘍的病因。其基本癥狀為:胃脘部如火燒一般劇痛,患者心煩氣躁,口常干,舌苦,體溫較高,臉色紅,小便赤,大便干,舌苔發黃。

2.1.5 氣滯血瘀型。氣滯血瘀易損傷患者胃部經絡,從而引發胃炎胃潰瘍。其基本癥狀為:胃脘如針刺,痛處固定,按壓更甚,病癥劇烈的患者還可能嘔血或便血,舌表面常見斑點狀淤血,舌苔細微、發黃。

2.2 胃炎胃潰瘍的中醫治療方案。根據具體分型的不同,其病因、表現均有差異,因此,治療的針對點及藥方均有不同,分述如下。

2.2.1 脾胃虛寒型。該類胃炎胃潰瘍的基本病因在于脾胃運轉無力,因此治療的針對點在于滋補中陽、健脾益氣。常用的藥方有黃芪建中湯、參苓白術散等[4],其中黃芪建中湯的主要藥材包括:黃芪10g、白芍15g、桂枝10g等,參苓白術散的主要藥材包括:人參15g、茯苓10g、炒白術10g等。

2.2.2 胃陰不足型。該類胃炎胃潰瘍的基本病因在于胃陰不足,因此治療的針對點在于生津和胃、滋補陰氣。常用的藥方有沙參麥冬湯、旋復代赭石湯等,其中沙參麥冬湯的主要藥材包括:北沙參10g、麥冬10g、扁豆10g等,旋復代赭石湯的主要藥材包括:旋復花15g、代赭石10g、生姜10g等。

2.2.3 肝氣郁滯型。該類胃炎胃潰瘍的基本病因在于肝郁氣滯,因此治療的針對點在于疏肝理氣。常用的藥方有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等,其中柴胡疏肝散的主要藥材包括:柴胡10g、川穹10g、厚樸10g等,金鈴子散的主要藥材包括:金鈴子10g、玄胡索10g等。

2.2.4 肝胃郁熱型。該類胃炎胃潰瘍的基本病因在于胃火旺盛,因此治療的針對點在于疏肝泄熱。常用的藥方包括丹梔逍遙散、犀角地黃湯等[5],其中丹梔逍遙散的主要藥材包括:丹皮15g、梔子10g、柴胡10g等,犀角地黃湯的主要藥材包括:犀角30g、生地黃24g、芍藥12g等。

2.2.5 氣滯血瘀型。該類胃炎胃潰瘍的基本病因在于經絡不通,因此治療的針對點在于活血化瘀。常用的藥方包括膈下逐瘀湯、鱉甲煎丸等,其中膈下逐瘀湯的主要藥材包括:當歸9g、川穹6g、赤芍6g等,鱉甲煎丸的主要藥材包括:鱉甲12g、黃芩3g、芍藥5g等。

3 結論

從上面的討論中,不難發現傳統中醫學對脾胃病早有系統化的研究,其脾胃的概念甚至以超出了現階段解剖學下的脾胃概念,而從宏觀上涉及到了機體各組織功能,因此其脾胃病的概念完全包含,甚至超出了西醫診斷下的胃炎胃潰瘍。中醫方法對疾病的病因診斷雖不涉及任何生化反應,但根據全面性,強調了全身組織的協調,對其臨床癥狀的總結,也已超過了西醫的診斷面。

按照中醫學理論,脾胃功能正常與否與胃炎胃潰瘍的發病有直接關系,患者出現了胃炎胃潰瘍癥狀,其脾胃功能必然失和。因此治療的關鍵也就在于通過各種手段協調脾胃功能。中醫配合西醫治療,必然能有效提升其療效,且不會產生額外的副作用,意義重大,然而要進行合理的中醫治療,還需要我們對疾病進行有效的分型,針對各種病型,采用特定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代莉,雷艷,湯紅玲等.臨床護理路徑在消化性潰瘍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11):30-31

[2] 譚尕朵.中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0(27):79-80

第6篇: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范文

本文將運用中醫學的原理和方法,力圖提升腸胃的消化能力,通過藥物、運動、飲食和按摩等方式。首先說說食療護胃的幾個方法:

1、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癥狀是吃一點點就會飽,稍微多吃一點就會胃脹,特別在晚上多吃的話,還會因為胃部滯脹而影響入睡。硬的、纖維類的東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議少吃多餐,如果還沒到正餐時間,可以補充一些食物,但不宜過多,一定要記住這不是正餐,正餐還是要按正常來吃。食物以軟、松為主,一些比較韌性、爽口的東西不宜多吃,因為這些東西最難消化。湯最好飯前喝,飯后喝也會增加消化困難。

2、從生活作息上做起,一天三頓要定時定量,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表,嚴格遵守。這同時會對睡眠時間產生影響,因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塊吃的,這種習慣一定要改,并不是說晚上吃夜宵可以彌補過來的。一天三餐是人類幾百萬年進化形成的,怎么可能說改就改。

3、胃病的人應該戒煙、酒、咖啡、濃茶、碳酸性飲品(可樂,雪碧)、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這些都是最傷胃的。胃的脾性喜燥惡寒,因而冷飲和雪糕也必須要戒,食物以溫熱為最佳。這對于任何人都是一個考驗,特別是酷暑時節。但是你不能已經你自己抵不住考驗而去考驗你自己的胃。有兩種飲料應該多喝,一是牛奶,二是溫開水。牛奶可以形成一層胃的保護膜,每天早上起床后先喝一杯牛奶,再吃東西,是最的。

4、饅頭可以養胃,不妨試試作為主食。豆奶雖好,但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

5、木瓜適合胃的脾性,可以當作養胃食物,不過對于胃酸較多的人,不要使用太多。而且,一定要記住,胃喜燥惡寒,除了冰的東西以外,其他寒涼的食物像綠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

6、其他蔬菜水果類的食物是人體不能缺乏的,所以應該補足。但最好煮得軟一點再吃,這樣胃會好受一點。菜和果皮的纖維比較多,可以適度食用,但不宜太多,不容易消化,因而瓜果可以相對多吃。

7、非急性情況下,不提倡吃藥,因為長期吃藥都有副作用。腸胃不好是慢性的,不可能在短期內治好。治病良方就是靠“養”,急不來,主要靠從生活習慣的改良中得到改善。

8、腸胃不的人飯后不能馬上運動,最好休息一下等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開始工作或運動,這樣對消化比較好。任何時候都不能劇烈運動。

而對于有腸胃炎的人就更要注意調理方法:1、保暖護養:天涼之后,晝夜溫差變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2、飲食調養:胃病患者的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防止侵蝕胃粘膜和潰瘍面而加重病情;3、忌嘴保養: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戒煙禁酒。4、服藥時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導致病情惡化; 平心靜養:胃病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5、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殃及胃病的康復;6、運動健養: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體征,加強適度的運動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復發,促進身心健康。7、常食健脾養胃的食物,如山藥、蓮子、大豆、谷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棗、板栗及豬瘦肉、牛肉、雞肉、牛奶、豆制品等。補益脾胃的中草藥有人參、茯苓、黃芪、白術、甘草等,與食物配制成藥膳效果更佳。

生活方面也要加以調節:天涼之后,晝夜溫差變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胃病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殃及胃病的康復。

第7篇: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范文

來過閘北區中醫醫院“中醫堂”就診的病員,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在這里就診,不僅能解除病人生理上的病痛,還能對心理上有一種寬慰。因為這里有明清風格的裝飾,有書法家的潑墨,有書畫家的丹青,有悠揚的樂曲,使人置身于傳統的中醫文化氛圍之中。

“中醫堂”面積約100余平方米,仿明清建筑的設計,配有現代化先進設備,就診環境優美舒適,它匯集了本區內的市級名老中醫、主任醫師和各科專家,為閘北人民尋求優質的中醫藥服務提供了便利。自今年開診以來,病人日益增多,社會聲譽鵲起。

閘北區中醫醫院為了推動“三醫”改革,適應醫療市場的需求,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努力營造獨具特色的中醫文化,著力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中醫堂”。醫院新老黨政班子,將醫院的文化建設和品牌建設結合起來,認為醫院文化建設不僅僅是幾張書畫、幾幅書法就可侈談,而是應將醫院文化建設與現代的“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服務模式相結合,將弘揚傳統文化與傳播醫藥文明相結合,將醫院的視覺形象與中國的醫患審美觀相結合,這就是所謂的治“病”需要注重“病人”,“歐風”不忘要“漢骨”。

服務離不開質量,“中醫堂”是中醫、中西醫結合的專科門診,坐堂的醫師醫術高超,服務精良,擅治各種疑難雜癥、慢性病以及保健養生和滋補調理。目前坐堂的醫師中有擅治內科雜病的上海市名老中醫史濟柱主任醫師,有在心血管專科有一定聲譽的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區優秀人才、原院長陳妙峰主任醫師。現任院長、骨傷科副主任醫師陸慶榮擅治各種骨關節疾病,陳鏞良副主任醫師在脾胃病的治療上和湯炳南副主任醫師在前列腺疾病治療上都頗見功底。石氏傷科傳人高曉保副主任醫師的骨傷科也是享譽區內外的。此外有吳康才副主任醫師的“腎病”、“口臭”門診和蘇敏亞副主任醫師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咳喘病”也深受廣大病人的歡迎。各路名家匯集“中醫堂”,形成了閘北中醫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8篇: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范文

從歷代醫家對情志病的認識, 以及現代研究等方面進行梳理,并從生理、病理、治療三個方面,探析脾胃與情志的相關性,指出重視二者相關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脾胃; 情志醫學; 相關性;

隨著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多維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情志與健康和疾病的相關性日益成為中西醫學共同探索的新領域。情志活動屬于人類正常的生理功能,是機體對外界精神刺激或既往刺激痕跡的一種“應答性反應”[1];而情志病,是指發病與情志刺激有關,具有情志異常表現的病證[2]。祖國醫學認為,情志活動和臟腑機能密切相關,情志的產生、活動是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一。臟腑對情志的活動起著調節控制作用,相應地情志的異常活動也會影響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在情志的產生、活動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深入探討脾胃與情志的相關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現從以下幾方面略作回顧、分析與思考。

1 脾胃與情志相關的源流

情志醫學濫觴于遠古時期,資料記載殷墟出土的甲骨約16萬余片,其中有一些是關于疾病癥狀如失眠的描述,這可能是對情志病最早的記載[3]。《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對情志病開始有了比較系統而全面的認識。它提出了包含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志在內的“九氣說”,并以五志為代表,運用五行學說把人的情志活動分屬于五臟,確立了中醫學的“五志說”。情志見于中醫文獻約在明代張景岳《類經》首列“情志九氣”,并首提“情志病”病名[4]。

脾胃與情志的相關性主要體現在脾藏意主思。《素問·宣明五氣》云:“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靈樞·本神》亦云:“……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由此可知,《內經》已提出意宅于脾,即脾藏意的理論,且指出了脾與意、思的生理、病理關系。此后,歷代醫家對此也進一步闡發。如《難經·三十四難》曰:“五臟有七神,各何所藏耶……脾藏意與智……”。《三因方》謂:“脾主意與思,意者,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即明確提出了脾藏意主思。《類經》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故為諫議之官。慮周萬事,皆由乎意,故知周出焉。若意有所著,思有所傷,勞倦過度,則脾神散失矣。”脾之所以稱為諫議之官,就在于脾藏意,意可慮周萬事。

近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引領學者對脾與意、思關系的深入研究(主要以脾胃和神志的關系來涵蓋)。易崇勤[5]從臨床角度對脾藏意主思的臨床意義進行了探討。吳朝棟[6]以脾胃學說、升降學說為基礎,從脾胃化生氣血,脾升胃降及調治脾胃三方面分析了脾胃與神志活動的關系,認為脾胃化生氣血,提供物質是調節神志活動平衡的前提;脾胃升降相因,是調節神志活動平衡的重要方式;調治脾胃是治療神志疾病的重要手段。崔世麟[7]從脾胃理論和腦髓學說,并結合神經精神科的實驗成果,且舉從脾論治腦系疾病案例,提出“理脾法”亦為中醫腦病的治療方法之一。歐陽五慶等[8]從結構、功能和現代研究等方面論述了脾在志為思。王洪圖 [9]、翟雙慶 [10]等論述了中焦(脾胃)氣機與神志的關系,對從脾胃入手診治情志病頗有啟迪。紀立金[11]專論了脾藏意主思,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是情志產生的物質基礎;脾主氣機之樞,中土之脾在情志活動中起著調衡作用,揭示了脾藏意主思理論建立的內在依據。

2 脾胃與情志相關的理論基礎

2.1

生理關系

2.1.1 脾藏意意是意識、回憶或未成定見的思維,意是五神之一[11]。其與神、魂、魄不同,它雖根于先天,但主要產生于后天。《素問·宣明五氣》云:“……脾藏營,營舍意;……” 脾藏意體現了脾主運化水谷,化生營氣,以營養“意”的生理,即“脾藏營,營舍意”。《靈樞·本神》曰:“……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意產生于后天,能否產生意還取決于由心神支配下思維活動的內部因素,其內因雖與先天稟賦有關,但后天脾胃化生氣血的充養更為重要。故《素問·八正神明論》云:“血氣者,人之神。”而氣血的充足及運行正常與否,與脾胃的功能是休戚相關的,脾胃健運,則氣血充盛,脾藏意的功能活動也就正常。

2.1.2 脾主思思是思考、思慮之義,思之志為脾氣所生,是脾的生理功能活動。思有兩個范疇[11],一是認知范疇:《靈樞·本神》曰:“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屬思維意識活動,是為實現某種意愿而反復研究、思考,屬于心主導下的精神活動的一部分;二是情感范疇:即情感之思,與喜、怒、憂、恐并舉。從情志與內臟的關系而言,思應與五臟都相關,但與脾臟關系更為密切。因為脾為土臟,居中央,灌四旁,為五臟之本,五臟中皆有脾氣。思的情感變化只有以脾來解釋,才比較符合情志與五臟對應的發生學規律。脾主情感之思,其變化可以表現多方面、多層次的特征。脾主氣機之樞,其主情感之思,就是主對情感的思考、思慮活動的內在轉變。脾主情感的內在轉變,具有調節與穩定其它情志的作用,以保證正常的情志活動勿太過或不及,這也體現了脾胃為樞,中土之脾在情志活動中起著調衡作用[11]。

2.2

病理關系

2.2.1 情志變化可致脾胃病祖國醫學認為人的生命活動與臟腑氣血、精神情志密切相關,強調“形神合一”,突出精神活動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現象。《脾胃虛實傳變論》中指出:“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說明情志因素在脾胃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張介賓曰:“人身氣血為本,精神為用,全是四者的奉生,而性命周全矣。”情志調暢則陰陽平衡,氣血調和,反之變生諸疾。七情內傷,直接影響相應的臟腑,使臟腑的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種種疾病發生。恰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云:“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脾是受情志因素影響最大的臟器之一,思則氣結最易傷脾,怒則氣上傷肝,而肝病最先傳脾土。如思傷脾,思慮勞神過度,常損傷心脾,導致心脾氣血兩虛,出現情志異常和脾失健運等癥;思慮過度,思則氣結,傷神損脾導致氣機郁結阻滯,則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腹脹等癥,進而聚濕生痰而變生它病。

2.2.2 脾胃病屢現情志異常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神賴氣血的奉養而精明,氣血虧乏則不能滋養神明。脾虛則藏意主思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則不能主持情感的內在樞轉。臨證上脾虛易引起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不敏捷及智力下降。若素多痰濕,或飲食不節,恣食肥甘厚味,則中焦失于斡旋,脾胃失于健運,痰濁停滯中焦,脾不能升清降濁,痰濁蒙閉清陽,神失清靈,則可出現記憶減退,頭昏神蒙,不寐心煩,癲、癇、癡呆等病證。痰在情志致病中有著極其突出的病理作用,如痰蒙心竅、風痰閉阻、痰火內盛、上擾神明等,可產生許多情志異常病證,如癲、癇、狂、神昏、癡呆、驚恐、健忘、嗜睡或不寐等,這些皆與痰邪為病、神志不清有關。

2.3 治療關系

2.3.1 情志病從脾胃論治由于脾胃與情志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關,歷代眾多醫家非常重視以脾胃為切入點治療情志病。《金匱要略》開辨治情志病之先河,其方藥而多驗,為世人所推崇。其中“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病機是五臟陰氣不足而表現出的情志之癥,用該方不僅補虛潤躁,更重要的是甘味入脾,以補脾氣。再如《濟生方》指出:“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蓋脾主意與思,心亦主思,思慮過度,意舍不精,神宮不職,使人健忘,治之之法當理脾使神志清寧,思則得之矣。”表明“脾藏意”與人的記憶、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臨床診治健忘,常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益氣健脾,補血安神,則驚悸消、健忘除。因為脾主情感的內在轉變,具有調節、穩定情緒的作用,可以保證正常的生理情感活動,這也是“中土之樞”脾在情感活動中調衡作用的體現。

2.3.2 脾胃病的情志療法《靈樞·師傳》精煉地闡述了情志療法的原理:“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臨證指南醫案》中有47方治療胃脘痛,其中16方與情志有關[12],如 “驚恐嗔郁”“情志郁勃拂逆”“思慮郁結”等諸多原因導致陽氣痹阻,氣血不通,脾胃營血暗傷,胃痛發作。我國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精神刺激在消化性潰瘍的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約占全部病人的5.4%~20.5%,經常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的職業人群,如司機、醫生等容易患潰瘍病[13]。所以臨床上在治療消化性胃潰瘍中,除了常規藥物治療,常針對病人的不同心理特點和情緒狀態,給予不同的心理的調治,逐步消除精神緊張和心理應激因素,保持樂觀自信,促進潰瘍愈合。其它因情志而發的脾胃疾病,如瀉泄、嘔吐、呃逆以及內傷發熱等也多結合調整情志而治。

3 脾胃與情志相關的現代研究

通過分析近年來相關研究資料,并結合臨床實踐,筆者認為從調理脾胃入手治療癲癇、抑郁證等情志病的認識思路,有其深刻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基礎[14],并在研究具有和暢氣機、升清降濁的“寧癇沖劑”中發現[15]其抗癇作用可能與調節γ-氨基丁酸-谷氨酸(GABA-Glu)的失衡,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蛋白(BDNF)蛋白的表達,從而發揮抗神經元損傷作用有關;對具有化濕和胃、寧神解郁的“解郁1號”研究中發現[16]其抗抑郁的作用可能是通過上調BDNF在皮質、海馬區的表達,提高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水平,協調5-HT與去甲腎上腺之間的平衡,并保護5-HT與去甲腎上腺神經元免受應激引起的神經元損害,達到治療抑郁癥的目的。 此外,中醫情志學說與現代心理應激理論在認識方法和致病因素上有極大的相同之處[17],氣機失調是中醫情志致病的基本病機,理氣降逆散結的“心舒1號” 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的某些環節而具有心身雙調的作用,是治療情志病的有效方藥[18]。

學習記憶屬于中醫情志(主要是意、思)的范疇,與脾藏意主思契合,因此脾與學習記憶生理、病理上必然密切相關。研究表明歸脾湯可能通過調節精氨酸加壓素[19](AVP)與催產素受體[20]水平和基因表達而影響其學習記憶。同時,通過測試大鼠腦勻漿的乙酰膽堿脂酶(AchE)含量的變化,發現脾虛模型大鼠腦組織的AchE明顯升高,使作用于膽堿能M-受體的乙酰膽堿(Ach)大為減少而影響M-受體的興奮從而使記憶功能減退。經過四君子湯健脾胃治療后,模型大鼠腦組織中AchE水平明顯下降,接近正常水平;脾虛組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明顯較正常組及四君子湯治療組低(P

4 存在問題與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中醫脾胃與情志相關理論確有其合理性并有很大的實際應用價值,但目前仍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情志、神志,情緒、情感等內涵不明,概念不清,區分不嚴;對脾胃在情志理論中的核心地位認識不夠,其機制及相互作用規律不明,與現代科學理論相結合較少。近年來,有關情志醫學的實驗研究開展得較少,脾胃與情志的相關性實驗研究更鮮見報道,這主要與難以設計出符合中醫七情致病的動物模型有關[22]。

因此,脾胃與情志相關的研究思路可歸結如下。首先,應從發生學的角度研究分析其深刻內涵,規范明析情志、神志、情緒、情感等概念,探討相互作用的機制和規律,尋求臨床應用的切入點。其次,積極開展其臨床研究,一方面進行脾胃與情志的病因、病機和病證研究,另一方面提煉出治療原則并篩選效驗方藥,形成科學的治療體系。再者,應重視其實驗研究,要注意把握微觀與宏觀的結合,微觀上借助現代科技優勢,宏觀上體現中醫特色。實驗研究對情志醫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中西醫學結合的必要手段。積極開展實驗研究,將有助于從組織、器官、細胞、分子等多層次,以及從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等多環節進一步闡明脾胃與情志相關的生理、病理及治療的科學機制。

【參考文獻】

[1] 王克勤.中醫神主學說[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8:33.

[2]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 [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29.

[3] 甄志亞.中國醫學史,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8.

[4] 趙建明,劉雁峰.中醫情志量化初探 [J].中醫藥學報,2001,29 (1):4.

[5] 易崇勤,趙榮菜.試論脾藏營營舍意的理論在脾胃病診療中的運用 [J].北京中醫雜志, 1992, 4:15.

[6] 吳朝棟.試論脾胃對神志活動平衡的調節作用 [J].新中醫,1993,25(10):7.

[7] 崔世麟.脾胃學說與神經精神病關系初探 [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6,3:5.

[8] 歐陽五慶,顏水泉.試論中醫“脾在志為思” [J].中醫藥學報,1998,26(4) :6.

[9] 王洪圖,等.脾胃轉樞對五臟藏神調節的研究述評 [J].北京中醫院藥大學學報,2002,25 ( 2 ) :1.

[10] 翟雙慶.再論中焦氣機與神志的關系 [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5):12.

[11] 紀立金.中醫脾臟論 [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91.

[12] 朱西杰.胃病調情四法 [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0,16(2):19.

[13] 葉瑞繁,趙耕源,等.生活事件及心理中介因素與十二指腸潰瘍疾病的關系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5(4):215.

[14] 張麗萍.癲癇病從調理脾胃論治芻議 [J].湖北中醫雜志,1999,21(4):147.

[15] 張麗萍,方 卓,等.寧癇沖劑對戊四唑致癇大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蛋白表達的影響 [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1(4):295.

[16] 武 麗,張麗萍,葉慶蓮,等.解郁1號影響抑郁大鼠皮質及海馬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蛋白表達的效應[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3):58.

[17] 李慶和,李慧吉,李 杰,等.慢性應激對氣機失調證大鼠行為的影響 [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4,11(4):251.

[18] 李慶和,李慧吉,步懷恩,等.慢性應激引發大鼠行為改變及復方中藥的調節作用 [J].天津中醫藥,2005,22(1):62.

[19] 錢會南,胡雪琴.脾虛大鼠模型腦內精氨酸加壓素水平和基因表達變化及歸脾湯的影響 [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9(2):91.

[20] 錢會南,王 樂,等.脾虛大鼠腦內催產素受體基因表達變化及歸脾湯的影響 [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7):62.

[21] 鄧月娥,紀立金.脾虛大鼠腦神經生化指標變化的實驗研究 [J] . 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6,16(2):49.

第9篇: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耐藥性幽門螺旋菌胃病;黃連湯;雷尼替丁;痢特靈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459-02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螺旋狀細菌,生長在胃粘膜與粘液之間的彎曲桿菌,是胃病疾患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年來,隨著大量廣譜抗生索的廣泛應用,使得耐藥性的幽門螺桿菌菌株呈不斷上升趨勢,筆者用黃連湯加味治療HP相關性胃病63例(治療組),并與西藥雷尼替丁聯用痢特靈治療63例(對照組)對比觀察。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標準

1.1 診斷標準

胃鏡診斷標準:①黏膜顏色光澤呈現灰色、灰黃色、灰綠色或淡紅色、重度萎縮顏色呈現灰白色 ;②黏膜會變稍薄,血管會透見。根據活組織檢查可見:①腺體會呈現萎縮;②而黏膜肌層會增厚;③固會有膜炎癥;④而且腸上皮化生或者假幽門腺化生以及淋巴濾泡等的形成;⑤異型會出現增生。選擇材料需選擇具有上腹部疼痛,出現脹滿或暖氣,食欲不振等具體臨床表現 ,并經過胃鏡以及病理檢查確診的病例。

1.2 一般資料

將126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3例。治療組中男43例,女20例;病程 1~17(9.53± 5.71)年;年齡 37--69(48.21±5.63)歲;伴異型的增生輕度 6例,中度14例,重度13例;伴腸上皮化生的輕度12例,中度24例,重度25例;胃黏膜萎縮的輕度21例,中度26例,重度 26例 ;伴幽門螺桿菌的感染65例。 對照組中男28例,女 35例;病程 1~16(9.02±5.33)年;年齡 33~69(47.86±5.92)歲;伴異型的增生輕度1 5例,中度 13例,重度23例,伴感染23例。伴腸上皮化生的輕度20例,中度13例 ,重度 25 例;胃黏膜萎縮的輕度 l3例,中度25 例 ,重度 35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 (P>O.05),具有可比性。

1.3 HP檢測

檢查前7d內患者未服任何抗生素、抑酸劑以及鉍劑等抑制 HP的藥物。經尿素酶活檢標本快速進檢查,病理特殊染色鏡檢證實存在HP感染。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內服黃連湯加味:半夏、黃芩、枳殼各10g,黨參、白花蛇舌草、黃芪各20g,干姜6g,甘草、黃連、砂仁各9g,大棗5枚,大黃5g,三七粉(沖服)3g,蒲公英30g,白術、丹參各15g。1劑/d,胃陰虛者加沙參 l5 g,麥冬 15 g;疼痛嚴重時加延胡索 10 g;反酸者加烏賊骨 12 g;噯氣頻作者加旋覆花 15 g(包 煎);食滯者加麥芽 15 g。每13 1劑,水煎分 2次服,3個月為 1個療程 ,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2.2 對照組

雷尼替丁1.5g,2次/d;聯用痢特靈100mg,3次/d。 4片 1次,每 日3次,3個月為 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治愈:在臨床上的主要癥狀完全消失,次要的癥狀幾乎消失;在活檢的組織中出現病理證實了胃鏡中所見到的,肌腺體出現了萎縮、而腸化和異型的增生出現了復常或消失 ,HP的結果陰轉。②顯效:臨床中的主要癥狀完全消失,次要的癥狀幾乎消失。在活檢的組織中出現了病理證實胃鏡中所見到的,肌腺體出現萎縮、而腸化和異型的增生出現了恢復或減輕達到至少兩個級度,HP的結果陰轉。③有效:在臨床上的主要癥狀顯然地減輕;在胃鏡復查中黏膜的病變范圍開始縮小了1/2以上,在活檢的組織病理中證實了胃鏡所見到的,肌腺體出現了萎縮、而腸化和異型的增生出現了減輕,HP開始出現陰轉或陽性。④無效:臨床癥狀無消失或惡化,HP未見陰轉。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x2檢驗,p

5 治療結果

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 95.57%和 66.92%,治療組優于對照組,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

6 討論

幽門螺桿菌感染主要是反酸、燒心以及胃痛、口臭。由于幽門螺桿菌誘發胃泌素瘋狂分泌,發酸燒心,具有胃潰瘍疾病的患者,幽門螺桿菌引起了主要癥狀胃痛。主要臨床表現有:上腹部出現不適、隱痛,有時發生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的癥狀,病程較為緩慢,但是容易反復發作。方中黃連的作用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芪黨參屬補氣的良藥,適合健脾益氣;丹參、三七的顯著功效是活血祛瘀 ;白花蛇舌草有清熱解毒的療效。結合以上幾種中草藥,氣息溫和調理寒熱,益氣補虛 ,活血消毒,因此治療本病例獲良好的效果。

現代的科學藥理的研究所證實的,黃連主要成分為小蘗堿,抗菌譜較廣,對HP抑菌力量較強,并能抗乙酰膽堿,有解痙鎮痛作用;丹參和三七的顯著功效有助于擴張胃黏膜的血管,從而增加了胃黏膜的血流,改善體內微循環 ,使胃黏膜出現的缺血缺氧現象得到改善,有利于萎縮腺體的復生以及增生性病變的消退。蒲公英有抑菌作用,對HP陽性的胃腸疾病有良好效果。黃連湯加味治療耐藥性幽門螺旋菌療效甚好 ,沒有出現不良反應,故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网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 日韩在线视频免费 | 无限看动漫片的视频高清免费 | 国产亚洲成归v人片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黄色 | 两个人日本免费完整版在线观看1 | 黄色成人影视 | 激情五月开心婷婷 | 亚洲综合久 |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在线观看 | 爆操妹子 | 精品一精品国产一级毛片 | 亚洲最新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城人网| 老师感受到它在你里面了吗app | 免费久久精品国产片香蕉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 |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 精品视频 九九九 | 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 | 久久www视频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 大伊香蕉精品视频一区 |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 成人黄色一级毛片 | 国产精品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 日本美女一区二区 | 综合五月网 | 一级毛片特级毛片免费的 | 免费观看黄页网站 | 撩草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 可以免费观看一级毛片黄a 可以免费观看的黄色网址 可以看的黑人性较视频 | 国产va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视频网站www色 | 欧洲精品在线观看 | 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 韩国毛片免费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