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的行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行動力;積極心理學;幸福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10)08-0020-02
積極心理學為提升人類幸福感,提供了健康方向。這要感謝馬斯洛,他在《動機與人格》中就曾倡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要感謝榮格,他提出對生命意義進行研究;要感謝易經,它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告訴我們中國文化中的積極心理學;還要感謝塞里格曼?謝爾頓( KnnonM. Sheldon) 和勞拉?金(Lawra King)等多位教授,他們把積極心理學推廣到全世界。
教育塑造人的價值和生命意義,應該是積極的、健康的、溫暖的與和諧的。這個理念符合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積極品質、活力與美德”的本質特點。作為教育基礎的中小學,更需要在孩子們純真的心靈中根植積極品質,充分挖掘學生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健康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實現人我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世界和諧的理想。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省會城市,石家莊經濟與文化都處于起步階段,它的發展需要倍加努力。所以,我們選擇圍繞營造中小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的心理品質來設定教育發展目標。從1995年探索起步,到今年,石家莊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走過了十五個年頭,這十五年,可以說是探索與實踐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十五年。
第一個五年,我們選擇了幾所理念先進的學校,委托他們研究促進中小學生積極品質形成的因素,發現兩個環境對學生積極品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這個研究結果使得我們把研究的第二步,鎖定在了如何營造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學校環境,如何開展有效的家庭教育。第一中學、28中學等一批學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
第二個五年,是我們培養具有積極發展能力和預防能力的教師隊伍的五年。我們專門成立了“心理咨詢師培訓中心”,出臺了“中小學心理咨詢師培訓規劃”。以人為本,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與發展,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是培訓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學校心理咨詢師要走“學者化”道路,向著科學、制度、職業、規范化發展。
第三個五年,石家莊市教育局聯合石家莊市委宣傳部和省會文明辦成立了“石家莊市未成年人心理維護中心”,同時啟動未成年人心理維護三級體系建設,構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學校環境,讓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風吹到每一位中小學生心中。一個中心、26個分中心、245個三級站點,2000名心理咨詢師,形成了石家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局面。2012年,心理咨詢師將覆蓋石家莊市每一所中小學。
我們知道:教師是學校教育的執行者,全力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和職業使命感,讓有幸福感的教師培養獲得幸福感的學生,既是對教師生命的尊重,也是對中小學生教育環境的適宜營造。這是石家莊市在2009年啟動《教師健康促進工程》的重要因素。
1 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是聲樂學習的前提保證
每一位聲樂教師都知道:學習聲樂的需要和學習聲樂的動機是學習積極性的主要源泉和心理因素。他們是學習的始動因素,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是個體發動維持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其本身也是聲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產物。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聲樂動機和學習聲樂興趣等因素,是促進聲樂教學的有效方式。學習聲樂動機作為行為動機之一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因素,是一種滿足個人知識需要和情緒需要而渴望了解認識聲樂的心理狀態。
聲樂認知的需要是一種以獲得知識技術、技能和解決歌唱技巧為目標的需要,即一種求知的欲望。這種內驅力主要通過學生對歌唱藝術特別感興趣、喜愛、想學、想唱的內因驅使需要了解聲樂知識,如學習歌唱發音技術、歌唱發音技能、歌唱發音技巧等以及如何掌握、處理音樂表現的各種心理因素的表現。這種認知是具有潛在的動機力量,這些潛在的因素是通過長期的親身實踐、聽覺感應、體驗、有目的地反復訓練以及不斷取得進步而逐漸形成,使各項能力穩固下來。而且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由于多次訓練、實踐及演唱的成功體會到一種滿足心理的樂趣,逐漸鞏固了最初的求知欲。從而又形成了一種以較穩固的學習聲樂動機。是動機的特征鼓起干勁,喚起維持行動,指導動作方向,使行動指向更具有一定的目的。簡言之,學習聲樂的動機具有啟動性,因此,根據學生各自心理的不同活動,可以激起動機的深度,而且學習聲樂的動機一旦引起,學生的行為就表現出對聲樂藝術的追求或從事聲樂這一活動的主動積極情感、態度以及強烈的專著精神和頑強的持久地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力量。
學習聲樂的動機的始發因素有的是機體自發地,如一些聲樂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它們具有良好的音質,音色,樂感等,還有的是由學生自身需要得到發展而引起,有的則是由外界某事物刺激而引起,如看電影及音樂會或演唱比賽中某位歌手的演唱及某首特別欣賞的歌曲令自己十分陶醉而引發心里非常想學,想唱……。外界引發出的作用稱作激勵,激勵動機的外界刺激一般稱為誘因。在需要這種誘因、目標發生聯系之后,便形成了動機誘因狀態。這種情況下個體會對能滿足自己一定需要的事物或情景產生明確的向往和追求,如有的學生想從事聲樂教育,做一位人人尊敬的聲樂教育家;有的想做一名歌唱演員等。誘因具有誘發或激起目標,有指向行動的作用。從聲樂教學心里學的角度研究分析,利用這種自發地積極性調動學生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勇于實踐探求聲樂奧秘的學習精神。激起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際上就是提供誘因,以促使學生把自己的行為指向努力學習,不斷實踐。聲樂教學心理的研究和實踐表明了這種由于獲得聲樂知識,技術,技能,技巧的本身而產生的興趣的動機對學習聲樂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2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的有效方法
學習聲樂目的和學習聲樂動機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目的是指學生通過學習聲樂所要達到的結果,而學習聲樂動機是促使學生在達到那個目的地某種動因。具有同一目的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學習動機,如同是學聲樂的尖子,因學聲樂的動機往往不同,有的學生可能認識到這是自己的責任,有的則可能是由于要達到某些物質要求或獎勵,而學習聲樂動機。相同的學生其目的也可能會不同,有的同學目的小些,近些;有的同學目的大些,遠些,正如原因和結果之間存在著辯證關系一樣。學習聲樂的動機和學習聲樂的目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因為目的常常是產生動機的逾期對象或誘因。并對動機的發動和維持起著支配和調節作用。所以,學習聲樂的動機和學習聲樂的目的兩者難以截然分開。但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細致的觀察與了解各自學生的不同理,引導學生學習聲樂動機與學習聲樂目的向正面發展。
聲樂是一門及其復雜的教學活動,需要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學習的持之以恒,如在正確的呼吸、發音管狀的形成、聲音位置確定的反復訓練中,有的學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還能堅持不懈,而有的學生受意志品質或情感因素的影響,則半途而費。故學生必須有強烈的、正確的學習聲樂動機成為推動學生學習聲樂的有效內部動力,才能使學生由量變到質變達到所要培訓的目標。
學習聲樂動機和目的,一方面能決定學習的進程,另一方面也影響學習聲樂的效果,學生如果確立了正確的強烈的學習聲樂動機和目的,就能把自己的專業學習與社會事業聯系起來,把學聲樂看成是一種職責,并能通過學習歌唱藝術體驗到無窮的樂趣,情感得到升華,在學習時方向明,動力足,注意力集中,克服困難的意志強,百折不回。反之,學生如果學習聲樂的動機與目的不純正,處處為個人打算,或學習不積極,學習聲樂目的不明確,就會一定程度的影響學習效果,并直接影響聲樂教學質量。由此說來,聲樂教師在進行專業技術教學的同時應適當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目的相輔相承,內因促外因,抓住有效地心理因素進行聲樂教學,從而提高聲樂教學質量。
“興趣”是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那么我們如何應用到聲樂教學中來促進聲樂教學效果呢?試以歌唱呼吸為例,在歌唱呼吸教學時,教師經常用聞花動作教學生體會胸腹式呼吸,即深呼吸,有的學生認真的去做,細心體驗,也有的學生不得其要領只能機械的淺呼吸。此時如果教師改變一下教學方式,不僅要求學生聞花,而要通過認真細心的聞來辨析一下玫瑰與百合或幾種花的香型。教師只要稍作點撥,課堂氣氛就改變了,學生的情緒和興趣油然而生,氣氛之所以活躍,是因為花是美麗的,凡是熱愛生活的人都喜歡美好的事物,而且誰都想通過認真的聞來驗證幾種花朵的香性,來證實自己的靈敏與準確。但其最主要的還是教師用辨析花的香型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習自覺性與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得到了有效發揮。在學生有興趣且認真的聞花中去體會吸氣感覺:緩緩的吸,短促的急吸,深吸等不同程度的呼吸,進而解決歌唱時的正確呼吸。教師運用有效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被動變主動,把抽象性知識化難為易,增強了聲樂教學的課堂效果。當然正確的歌唱呼吸還需要經過長期的培訓才能形成,教學中的很多實例充分表明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極大地推動作用,也就是說學生對學習聲樂越感興趣,學習越有信心,學習成績也會越好。所以,在聲樂教學中善于運用有利條件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會使聲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再之在聲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情緒與情感功能尤為重要。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類情緒和情感一經發生,就對人類社會起作用。而且音樂具有比任何其他藝術有更快更強烈的影響人類心情的功能。從17-18世紀上半葉,在音樂文化中以巴赫與亨德爾的創作為代表的巴洛克時代的樂曲與聲樂方面就有了一條美學原則“情感原則”使情感和其他精神狀態在音樂中有了發展。所以我們常常這樣說,音樂是情感藝術,情感是音樂的生命,而情感可直接影響人的道德行為,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對培養人的道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就聲樂藝術而言有著更直接的因素,古語說的好:“絲不如竹,竹不如肉”通過歌唱家的技藝可以把各種各樣的感情表現得比樂器、比圖畫、比雕塑都更美、更自然、更生動。因為聲樂不僅是用語言來表現,還有撼動人心的音樂加以解釋。如一曲《黃河怨》悲慘的哭訴,會使人有一種無限凄涼、哀怨、憤滿在胸。而另一首旋律清新流暢,膾炙人口,瑯瑯上口的《我的祖國》卻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以奮斗的勇氣,給人以生活的力量,更給人難以忘懷的記憶。語言與音樂的有機結合,與人生完美的再現,與情真意切的藝術表現,使歌曲音樂形象形成完美而又鮮明的藝術形象的同時,歌唱者與聽眾均在動聽、動情、感人的過程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所以如何調動情感因素,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對聲樂教學的諸多方面都是有一定裨益的。達爾文從進化論觀點出發,認為人的認知和行為功能即動機、情緒具有更為概括化的驅動性質,它可以動員機體內的生物化學能量,使機體處于環形和激活狀態及各種行動之需。如在聲樂教學中不論是師生情感的交流,或是教師的良好的教態以及示范作用與美妙的聲音或采取其它方式,都能感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情緒,激發興趣以及給學生創造出積極態度與主動參與的意識。只有激發起學生歌唱的激情,也就是說,只有在學生情緒好的時候,各發音器官才都是處于開放狀態,自然放松,對調節發聲器官的功能性動作感覺好。如兩肋張開、腭蓋高抬、保持吸氣狀態等,都是比較容易做到的,發出的聲音也比較優美、舒展、動聽、符合字的部位,而且由于精神飽滿、精力集中也易于做到既有力度又有支持點,使聲樂教學就收到良好的效果。不然,一切美都不會得到很好的傳授與發揮,也就會不同程度的影響聲樂教學質量。歌唱藝術是形成美的觀念、產生美的效應、是陶冶身心的一種情感教育。誠然注意調動學生情緒、情感因素是完成聲樂教學任務的可靠保證。
聲樂是一門藝術,歌唱發音是一種技術。在聲樂教學中用多講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才能有助于學生歌唱技能的形成。但是也不能忽略歌唱技能是一種復雜的技能,有關理論要涉及到文學、美學、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等許多學科知識。所以,加強有關理論的學習、探索是很有必要的,否則只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難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教育能力、教科研能力、專業實踐能力
目前,在我們教研組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究正有條不紊地積極進行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是提高高中教育質量的客觀需要。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教研組應用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一直本著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理論,探求以互動促自主,以自主推互動的客觀規律,研究新的師生互動方式,推進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施教的方式。作為實施互動式教學的教師,則應該滿足時代的要求,課改理念的需要,具備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高超的教育教學能力、先進的教科研能力,專業的實踐能力和富有感染力的人格魅力??梢?,教師的能力對推進課改進一步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在互動式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提高自身的素質來滿足互動式教學對新型教師所提出的新要求?以下是我個人在實施互動式教學中對教師自身要求的一些淺顯認識。
一、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教育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邮浇虒W恰恰強調了教學過程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學生交互發展的過程。教師側重于創設不同的情境,考慮到每位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這就對教師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二十一世紀世界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要培養創新人才,關鍵在教師。教師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設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培養德才兼備、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我們廣大的教師首先應成為學生的表率。而要想成功地實施這個變革,教師應糾正頭腦中的一些陳舊觀念改變以往不合理的認知,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發展觀。做到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其次,教師要改變以學習成績論好壞的人才觀。不可否認,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生理應把學習搞好,但這并不是評判學生好壞的唯一條件。教師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他們對各學科的學習興趣,讓每位學生都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每一環節的學習當中。
那么,如何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呢?首先,對于教師這一職業來說,應該培養健康樂觀的性格。具備較強的責任心、熱情、健談、善與交流、合作、誠實可信、寬容、自信、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創新??傊诮逃ぷ髦袘撚幸庾R的培養自己良好的性格,多觀察、多實踐、多磨練。其次,教師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有助于提高教師在同學之間的威信和影響力。在學校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主動與學生溝通和交往,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他們,以熱情友好的態度對待他們,和他們交朋友,讓他們在內心深處接納你,這有助于你課堂教學的積極展開。
二、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互動式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有一個質的飛躍,它主要關注學生全方面的發展。教學是一門藝術,它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的機體,這就需要教師積極探索教學規律,對教材、教法和學生的特點、個性差異等因素進行深入的鉆研,推出新的教學方法。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想自身得到發展,一個主要方面就是教科研素質的提高,只有切實提高一線教師的教科研素質,才能讓教育科研走進課堂、研究課堂、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而全面提高素質教育質量。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種高級的、來源于教育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創新能力。它也是教師教育觀念、科研意識、知識素養、自身教學素質、心理品格的綜合表現形式。
教師具備教育科研能力不僅可以豐富和發展教育理論,而且具有時代對廣大教師的要求。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提高教師的教科研能力便成為推進課程改革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需要。那么,如何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呢?
首先,教師應該注重集體備課。對于青年教師來說,參加集體備課是提高自身發展的最簡捷、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集體備課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可以補充專業知識的不足,可以明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在集體備課中,教師說設計、議教學、談反思、解困或,體驗思考,針對學情進行獨特設計,共同尋找對策,在交流合作中互動,促進教師形成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同時,也服務了學生的發展。互動式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否則難以實現互動。這就要求教師在集體備課中充分地備好學情,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為他們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夠動起來,參與到學習當中,自主地探究、獲取知識,使得每位學生通過此堂課的學習都能夠有所得。
其次,教師應該注重反思。反思是教師學會教、學生學會學,發揮教師自覺能動性和創造性,促使教師不斷追求教育實踐合理性的過程。其實,反思的很大一部分應當著眼于教學的成功而不僅僅是失敗之處。假如教師能夠在教學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反思教學得以成功的原因,他們今后的教學成功的機會就會更大了,這就是一種借助反思由積極向更加積極的遞進。此外,教師還可以將教學機智、學生創新、再教設計等撰寫在案例、教學日志中??傊?,一有所得,及時記錄,只要長期積累,堅持不懈,必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收獲。
三、要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不斷更新,教師也應該與社會同步,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以滿足學生對這個多元化社會的需求,并達到教師終身學習,與學生一起成長的目標。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有別于常規教學,必須是活動性質的,即以學生活動為主,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精心設計的活動中進行心理訓練,激發相應的心理體驗,獲得有效的調整技能,在情緒喚醒狀態下自覺,自主素質的優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活動中學會調適,結合我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體會,淺議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課的活動形式。
康德曾經說過:“人通過教育而成為人”。這說明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可以通過教育而獲得的。教學模式是教育成效的關鍵所在,而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作為人的心理—社會活動,無論就學生的學還是教師的教來說都是一種復雜的、自由度比較大的活動。它不應該也不可能依靠某一種模式實現它的全部功能,因此我們常說教學是一門藝術。
為滿足青少年心理發展和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己經成為中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們達成了共識,即開設專業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徑,心理健康課不同于其他教學學科以系統科學知識的傳授為目標,而旨在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地看待自我,悅納自我,學會交往和情緒調整,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也有別于常規教學,必須是活動性質的,即以學生活動為主,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精心設計的活動中進行心理訓練,激發相應的心理體驗,獲得有效的調整技能,在情緒喚醒狀態下自覺,自主素質的優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但是有些職業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直以來未引起重視,原因是近年來職業學校的生存環境惡劣,招生惡性循環,學校為了生存,注意力主要在招生和就業上,學生人學沒有門檻,所以盡管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自身己經意識到學生心理問題對學校教學、學生就業、學生管理等多方面產生的負面影響,但是很多學校并不知道怎么樣去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為了表示對這方面的重視也開設心理指導課,設立心理咨詢室,但是大多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更有些學校連心理健康教育課也沒有開設,就是一學期或一年搞了一兩次講座而已,然后就萬事大吉,這樣很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使學生獲得心理體驗,促進個人成長,培養學生心理素質,塑造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課程。基于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就不能按照傳統的思路方法去“教導”,也無法通過“教導”進行心靈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引導”式活動,教育者只是一個引導者,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需要學生自己去認知、感悟和建構。
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活動中學會調適。心理健康教育應具有活動化的特點,所以在實踐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課應采取活潑豐富的活動形式。
1角色扮演,體會真情實感
角色扮演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常用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相應角色的種種心理和行為狀態,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具有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角色扮演有別于文藝節目,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好角色扮演組織工作,應注意表演的內容要切合學生實際,能反映教學的目的;形式為內容服務,以即興表演為主,不必追求過多的修飾雕琢。如:“我來當老師”活動中,學生就有較深的體驗,由于事先沒有告訴她預設的課堂情景,只是讓她上一節課,當她這個“老師“面對下面亂七八糟的課堂時她掩面哭泣沖出教室。她認為同學太不尊重她,讓她太沒面子。當老師告訴她,這些都是事先預設的情景時,她深有感觸的說:做老師太不容易,以后我要認真聽課。在全班的討論中,同學們的認識都有提高,這個班以后的上課紀律大大改善。
2團體游戲,懂得學習經驗
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團體。人是社會動物,只有處于一定的團體中,成為團體的一分子,個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滿足。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建立各種形式的人際關系。而許多心理問題和困擾往往來源與不良的人際關系,處于青春期的中職生,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態度更易受到同輩團體的影響。實踐證明,在幫助那些有著共同成長課題和類似問題或困擾的人時,團體心理游戲對幫助青少年改變和成長有很大效能。
團體游戲是把教學目標及內容寓于學生游戲活動中,使學生獲得相應的體驗、領悟一定心理知識,獲得一定心理技能的教育活動。如:“相親相愛一家人”游戲活動,學生都能融人到游戲中,即獲得了經驗,也增強了與親人的感情。安排團體游戲要注意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調控好活動的時間與節奏,并制定安全措施,以保證活動取得良好的實效。在團體的協助下,審視自己的內心,反思自我的成長,思考學習,思考人生,推動自我發展的過程。
3自我評述.學會不斷反思
自我評述是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狀態進行反思、陳述和評價的一種教學活動。有口頭評述和書面評述兩種基本形式。在組織自我評述活動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意愿和隱私權,不能事先給學生定下調子和框框,更不能強行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述。
要求學生在總結中剖析自我,找出自己的優點、缺點,說出自己的興趣、愛好,最好是寫成心理日記,記錄自己的心理變化歷程,引導他們學會評價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諸如分析:(1)對自己是否持肯定態度?是否能不自炫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2)對自己的潛力是否有明確的認識,并創造條件,發展潛能?(3)是否輕易為外界刺激所左右?是否能歷經挫折困擾,而處變不驚,善謀能斷?(4)是否腳踏實地而不沉酒于幻想之中,是否能發揮主觀能動性?(5)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否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還可以是題目評估,如:(1)某個專題輔導對你最有幫助的是什么?(z)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地方?(3)請說說你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4)請寫下你的建議與期待,等等問題,幫助學生在評述中認識自己,提高自己。
4討論交流,學會坦誠相助
在課堂上開展討論、辯論活動,既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平等寬松的溝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響來獲得心理體驗和感悟;又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進同學之間的了解和合作。討論一般采取分組或全班進行的形式;辯論則宜按照不同的觀點來劃分辯方。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對學生的觀點和論據,不能隨意加以點評而導致傾向性。討論不必非要求得一致意見,辯論更不必非要分出勝負優劣。只要學生經過真誠參與而開拓思路、獲得知識與技能,增進了解與合作,就達到了教學效果。
5案例分析,強化健康意識
案例分析具有強烈的暗示、示范作用,有助于學生產生心理強化效應,如正面案例促成學生“見賢思齊”,反面案例則能“以警效尤”。運用案例教學時所選取的案例要具有客觀性、針對性,有一定的普遍性,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要著重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為狀態,揭示導致結果的心理和行為邏輯,不能簡單化為講故事,總結經驗教訓。如:烏市五家渠某職業學校3名男生為一條褲子打死同宿舍一名同學的案例。通過分析打人者自私、狹隘、自我中心的心理意識,使同學們反省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從而使其警惕平時的心理狀態,維護好自己的健康。
6技能訓練,消除心理障礙
教師在教學中經常要進行心理行為訓練,以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培養學生心理調節的能力。如訓練學生掌握幫助消除焦慮癥、強迫癥的基本方法、人際交往的基本禮儀、調節情緒的基本技巧等等,都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產生積極的輔助作用。
7量表測試,幫助自我認知
為了更準確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心理行為狀況,也為了幫助學生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可以把量表測試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但注意必須嚴格審評量表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其次要引導學生自愿如實地填寫量表;再次,不能把量表作為評價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唯一的、主要的標準;再次,對量表資料應有嚴格的保密措施,不能傷害學生的隱私權和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對學生進行定期測量或特別測量與監護,問卷的結果對有效預防、教育及矯正都具有重要意義。如通過心理健康測評(sgl-90 )能讓被測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助于心理輔導老師更理性的對學生進行客觀的幫助,并對以后的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議和對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由于圍產期窒息缺氧導致腦的缺氧缺血性損傷,患兒生后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后遺癥的表現。如果不經過積極正規的治療,患兒的死亡率高,存活者常留下或輕或重的神經后遺癥。HIE不僅嚴重威脅著新生兒生命健康,并且是國內外傷殘兒童重要病因之一,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1]。在國內外圍產醫學界中,至今對HIE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特別是對傳統常用藥物如苯巴比妥鈉、地塞米松及甘露醇等,國外嚴格的對照研究發現,這些藥物對腦損害及預后的改善并不理想,這主要是因為新生兒大腦與成人大腦在發育和功能等方面存在有巨大的差異[2],對成人安全有效的藥物并不一定適用于新生兒。由于近年來對HIE發病機制的研究取得很多進展,因此,根據發病機制去尋求改善腦損害的藥物一直是國內外圍產醫學領域的重要課題。HIE發病機制和合理用藥的實驗研究基于動物實驗,要力尋解決HIE治療難題的途徑,首先要涉及HIE模型的制備。長期以來,圍繞著如何建立一種適用有效的HIE動物模型的問題,國內外醫學工作者做了長期大量的研究工作。
1 模型動物的選擇
缺氧缺血造成的腦損傷在不成熟的大鼠、兔、綿羊及猴等實驗動物模型中得到證明,這些模型也已經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信息,不僅闡明了組織損傷的病理和生理機制,而且為各種特殊治療策略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因此,在動物實驗研究中,常以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新生動物作為研究對象。Yager 等[3]曾在2004年作過統計,在200多種新生兒HIE相關動物實驗中,大鼠應用最廣泛(29%),接著是豬(25%)和羊(20%)。在這些動物模型中,胚胎期或新生的恒河猴和未成熟的大鼠被研究應用得最廣泛,因為這兩種新生動物在神經解剖及生理復制等方面與人類最為接近,其中新生大鼠優勢更多,如容易獲取,母鼠孕期短、繁殖快,1窩可生8~15只,費用低,有利于實驗條件的控制,而新生豬、猴、羊等來源較困難,死亡率高,費用高。因此,長期以來,國內外醫學工作者常把新生大鼠作為研究新生兒HIE的首選實驗動物。
2 模型動物年齡的選擇
用于新生兒HIE實驗的模型動物有很多,我們以應用最多的新生大鼠為例。不同年齡的大鼠其大腦發育程度是不一樣的,研究發現,新生7 d大鼠的中樞神經系統是不成熟的,其發育程度類似于孕32~34周的人類胎兒或新生兒[4],大腦皮層的神經分層完整,生發機制退化,白質也已有少量髓鞘形成,其能量代謝、神經遞質、血流動力學、蛋白質代謝以及免疫炎性改變等均能被很好地加以特征化[5],其繼發能量衰竭及腦電圖類型與嚴重窒息新生兒的臨床發現相似,這對于評價神經保護藥物的短期和長期療效尤為重要。因此長期以來,研究者大多采用新生7 d的大鼠作為新生兒HIE模型動物。隨著研究的深入,超低齡大鼠(如生后1~2 d大鼠)也被用于試驗中,并且揭示出極度不成熟大腦在損傷易感性上有重要的差異,這為新生兒HIE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和新生7 d大鼠相比,超低齡大鼠的腦損傷要求更長時間和更嚴重程度的缺氧,而隨之產生的同側腦皮質下白質損傷也更加嚴重,主要是少突膠質細胞的始祖細胞的死亡,這種神經細胞雖然是過渡性的,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過早死亡也許能更好地解釋在許多早產兒中普遍存在的神經系統發育異常以及單一的腦白質損傷現象。
3 模型動物的誘導方法
建立動物模型的過程應該盡量與新生兒HIE發病過程相似,這樣才能更好地模擬新生兒HIE的發生發展。單純缺氧或單純缺血或缺氧伴缺血是誘導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在某些研究細節上有著明顯的差別。長期以來,國內外采用的新生兒HIE動物模型的誘導方法主要有:
3.1 經典法
該法由Vannucci于1981年在Levine的成年大鼠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模型基礎上經過改進而建成,至今二十多年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其具體操作方法如下:生后7 d大鼠麻醉后行左頸總動脈結扎術,術后恢復4~8 h后置于氧濃度為8%、環境溫度為37 ℃的密閉容器內持續缺氧3.5 h。該法具有不少優點,譬如容易實施,在血流變化以及細胞代謝紊亂等方面與出生時窒息情況很相似,花費不多就能提供長時程的神經病理性損害及功能的評估,還能用大量的動物做出保護性試劑的劑量反應性評價等。使用該方法,大腦損傷通常局限于頸總動脈結扎那一側的大腦半球,隨著缺氧持續時間的不同,出現選擇性神經元死亡和梗塞,在大腦皮質、海馬、紋狀體及丘腦都能看見組織損傷,皮質下及腦室周圍白質的損傷也能被觀察到[6]。這種模型已被證實在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對運動能力、行為、癲癇發作、大腦成熟過程及其他機制的短期和長期影響的研究上是非常有用的。最近,隨著大腦缺氧缺血分子生物改變的確定,該模型已被用于基因改變的未成年大鼠的特殊研究。
3.2 局部短暫腦缺血及再灌注法
該法由S. Renolleau等建立,多年來已由Sola等人多次改進[7],基本操作如下:新生7 d大鼠麻醉后電凝左側大腦中動脈,再用夾子夾閉左側頸總動脈1 h造成大腦局部缺血,1 h后去除夾子,使左頸總動脈再通,從而誘導再灌注形成。最近的研究表明,這類模型在腦缺血的不同時段其再灌注程度是不一樣的。在缺血后期,大量腦細胞內出現嚴重酸中毒及ATP完全消失的現象,缺血后腦皮質血流量很快下降到腦缺血前11%的水平。再灌注過程中,細胞內的ATP及pH值在3 h內都能恢復,頸動脈血流量也能恢復。該模型的誘導過程與新生兒HIE的發病過程相似[811],主要用于研究暫時性缺血誘導的單純缺血(沒有缺氧)及再灌注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對新生鼠大腦的影響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抑制劑對新生兒HIE是否具有潛在治療作用。在臨床上,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的加強,腦的缺血再灌注損傷經常發生于新生兒HIE的搶救治療過程中,而該模型成功誘導新生7 d大鼠產生了腦缺血再灌注過程。此外,通過閉塞局部腦血管也能更好地界定腦梗塞范圍。
3.3 宮內缺氧缺血法
多年以來,在新生兒HIE研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對宮內缺氧缺血所致腦損傷不能進行準確真實的描述,而宮內缺氧缺血正是新生兒HIE重要病因之一。最近幾年,國內外醫學工作者正在逐步彌補這種不足,應用最多的宮內缺氧缺血模型有兩種:一種是誘導孕羊患上低氧血癥[12];另一種是結扎孕羊臍帶[13],從而造成胎羊宮內缺氧缺血性腦損傷。研究者應用這兩種模型,獲取了豐富的神經生理學相關資料,但這兩種模型仍然有很大缺陷:(1)孕羊體型大,價格昂貴;(2)能確證受累胎羊腦損傷的可靠依據很少,從而不能對受累胎羊隨后的神經行為學后果進行測試。最近,一種新的模型極大的彌補了上述模型的不足,即用足月胎兔替代胎羊,這種新的模型能模擬急性胎盤供血不足所致的新生兒HIE,通過該法存活的新生兔明顯顯示出由于腦損傷所致的持久的肌張力過高和運動行為缺陷等。
同類的實驗模型還有: 腦室周圍白質軟化模型[14]以及可同時造成神經元丟失和腦室周圍白質軟化模型等[15],研究者可根據不同的目的和需要酌情選擇適用的模型。
4 尚需解決的問題
在多年以來的HIE動物模型研究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尚未解決的問題,譬如經典法模型就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新生兒HIE患者全身各個系統均遭受不同程度缺氧缺血打擊,而該模型只結扎一側頸總動脈,僅引起單側大腦病變,而不能使全腦及全身其他系統一同受損,因此不能造成臨床上嚴重窒息后經常引起的多器官損傷,也不易建立足月兒常見的旁矢狀竇區損傷和早產兒多見的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損傷。由此看來,該模型病變分布與新生兒HIE并不完全一致。第二,在臨床上,缺氧窒息是新生兒HIE發病的核心,且大多源于胎兒宮內窘迫及新生兒窒息,缺氧往往同時伴有缺血的存在,兩者沒有截然分開。而該法是通過先結扎單側頸總動脈造成缺血,然后再通過持續吸入低濃度氧造成缺氧,從而將缺氧缺血兩個過程先后分開,這與臨床上不一致。第三,該法采用的是逐只麻醉后進行手術,如果要同時進行大批量的模型研究就顯得力所不及,且麻醉和手術必然會增加各種人為、外界環境因素對模型動物損傷程度的影響,從而造成各模型動物在損傷程度上的不一致。第四,該法不能進行心血管監測和反復抽取血樣。此外,大鼠為平腦動物,不似人腦呈多腦回,大鼠腦損傷后也不像臨床上新生兒腦損傷的程度和類型常呈多樣化等。
其他模型也存在有很多不足。Yang等[16]做過統計,從1955年至2004年,在對新生兒HIE動物模型的研究中,其中關于缺氧缺血后對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的各種測試多在損傷后1 h內進行,只有39%的實驗在腦損傷24 h后對各種指標進行測試,大多數的研究都以急性的中樞神經系統代謝終點作為評估指標,而只有少量研究對臨床的神經學行為后果以及神經病理學作出評估。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理想的動物模型被認為對所有的新生兒HIE研究適用。雖然有些模型在某些方面明顯優于其他模型,但這取決于它所特定的研究問題,譬如胎羊及新生羊羔和新生豬適用于急性及亞急性的生理和代謝機制的研究,而齒鼠類和靈長類動物經常被用于長期的神經病理學及行為學后果的試驗研究中。
5 期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各種HIE動物模型也處于不斷的改進之中,譬如各種新技術新方法的使用(如采用外科顯微鏡來做各種結扎手術),誘導腦損傷過程中缺氧缺血時間和程度也不斷在變化等。隨著基因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轉基因動物也在該試驗研究中被大量使用。最近在研究中最顯著的發現就是:新生動物在缺氧缺血性腦損傷過程中,其易感性和病變嚴重程度存在著很大的種屬差異性[17]。為了更好地檢驗用于新生兒HIE治療的各種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建立一種HIE動物模型統一的研究設計標準,通過這種標準能產生一種使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具有一致性和可預測性的統一方法。此外,建立一種能有效評估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后長時程的神經發育和行為結果的模型也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 韓玉昆, 許植之, 虞人杰.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跰]. 第一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 13.
[2] Northington FJ. Brief update on animal model of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nd neonatal stroke [J]. ILAR J, 2006, 47(1): 3238.
[3] Yager JY. Animal model of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the newborn [J]. Semin Pediatr Neurol, 2004, 11: 3146.
[4] Clancy B, Darlington RB, Finlay BL. Translating developmental time across mammalian species [J]. Neuroscience, 2001, 105: 717.
[5] Rice JE, Vannucci RC, Brlerley JB. The influence of immaturity on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the rat [J]. AnⅡNeurol, 1981, 9l: 131141.
[6] Vannucci RC, Vannucci SJ. Perinatal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evolution of an animal model [J]. Dev Neurosci, 2005, 27(24): 8186.
[7] Sola A, Rogido M, Lee BH, et al. Erythropoietin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ctivates the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proves brain injury in postnatal day 7 Rats [J]. Pediatr Res, 2005, 57: 481487.
[8] Wen TC, Rogido M, Genetta T, et al. Perman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ctivates erythropoietin receptor in the neonatal rat brain [J]. Neurosci Lett, 2004, 355: 165168.
[9] Wen TC, Rogido M, Gressens P, et al. A reproducible experimental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neonatal rat [J]. Brain Res Brain Res Protocol, 2004, 13: 7683.
[10] Joly LM, Mucignat V, Mariani J, et al. Caspase inhibition after neonatal ischemia in the rat brain [J].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04, 24: 124131.
[11] Nelson KB, Lynch JK. Stroke in newborn infants [J]. Lancet Neurol, 2004, 3: 150158.
[12] Harris AP, Helou S. Fetel cerebral and peripheral circulatory responses to hypoxia after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hibition [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1, 281: R381R390.
[13] Gonzalez H, Hunter CJ. Cerebral oxygenation during postasphyxial seizures in nearterm fetal sheep [J]. J Cereb Blood Fiow Metab. (jcbfm.com; last accessed May 26, 2005).
[14] Henrik H, Donald P, Carina M. Models of white matter injury: comparison of infections, hypoxicischemic, and excitotoxic insults [J]. Mental Ret, 2002, 8: 3038.
[15] Cai Z, Pang Y, Xiao F, et al. Chronic ischemia preferentially causes white matter injury in the neonatal rat brain [J]. Brain Res, 2001, 898: 126135.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主體地位;實踐活動;激勵性教學評價
筆者長期在農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任教的班級大部分是留守孩子,因為疏于家長管教,他們更是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加上本身學習基礎較差、底子較薄,所以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知識水平這一問題上,解決起來更是難上加難,但是,筆者仍對此進行了堅持不懈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下面,本文就結合筆者這幾年教學經驗的積累,對此問題進行幾點描述和說明。
一、改革傳統教育模式,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高中歷史課堂,教師采取的大多是“注入式”“灌輸式”教學方式,久而久之,就挫傷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歷史課堂自然也無法獲得良好教學效果。《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歷史教學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把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作為教學基本出發點。”所以,鑒于新課標這一教學理念的提出,我們必須改革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式教學方式,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這將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比如,在學習“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這一單元內容時,我就將班里學生分為四大組,讓他們通過閱讀教材或者查閱相關課外書分別搜集與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古代中國經濟政策這四個方面的信息和資料,并將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匯總。課堂上,每組派一名代表進行總結式發言,由老師作出評價和點評。這樣,我通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去搜集、查閱資料,發揮了班里每一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處于一種“跳起來自己摘果子”的學習狀態,從而有利于他們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而且這種學習方式會使學生對本節知識理解得更為清晰和透徹,能夠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開展歷史實踐活動,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因為高中歷史教師采用的是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加上教材中大部分是涉及古今中外、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使得歷史教學過程變得枯燥乏味、壓抑沉悶,學生自然也就沒有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我們可以嘗試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開展歷史實踐活動,使我們的教學過程變得富有動態感和新鮮感,如此,必能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還能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比如,在學習“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這課內容時,若是僅用口頭語言向學生講述國王、議會首相之間的關系,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理解,于是,我就采用了角色扮演這一教學實踐活動,如在班里選出三位學生讓他們分別扮演國王、議員、首相,由其他學生向他們發問一些問題,老師則在一旁給予適當指導和幫助,這樣一來,既增強了歷史課堂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積極性,又使學生對本課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達到了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果的良好目的。
三、實施激勵性教學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感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而且注重評價的發展性原則和激勵作用?!彼?,身為高中歷史教師的我們,在課堂上應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可以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機會,并對他們的課堂表現給予激勵性教學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進而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學習歷史。
比如,留守生與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可能有著自卑、害羞、孤寂心理,這時,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們,就應在課堂上多向這些孩子提問一些難度符合他們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的問題,回答完之后,我們要對他們的正確答案進行激勵性教學評價,如:“你的想法非常新穎、獨特,老師都自愧不如!”“不錯,你說的已經非常接近標準答案了,看來你真的動腦筋了!”即使回答錯誤,也不要直接進行批評和指責,而是用溫和的語氣進行糾正,并鼓勵他下次繼續努力。這樣,我們在對學生進行了表揚和激勵之后,會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對歷史學科投入更多的情感和情緒。
總之,在新課程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每一位歷史教師都應該在以后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探索,從而尋求出符合新課改教育理念,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策略,使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取得高質量、高效率、高收益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調動;潛能生;自信;興趣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2-0233-02何為"潛能生"?實際上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且沒有感官障礙,但在學習中達不到學習目的,學習成績明顯落后于同年級的學生。其實,他們并不差,只不過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的學習潛力沒有得到開發而已。只要我們教師在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之后,采取合適的方法,給予正確的引導,調動起他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就完全可以將他們的學習潛力挖掘出來,達到物理學習的目的。從事初中物理教學工作多年的我,就如何調動"潛能生" 學習物理的興趣,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1.深入了解"潛能生",弄清他們學習物理的心理特征
1.1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多年來,通過跟"潛能生"的接觸和交流,我清楚的知道"潛能生"大都沒有遠大的志向,他們視學習為負擔。他們學習物理沒什么目的,也沒什么動力。他們覺得自己再努力也學不好物理,干脆就混日子過。由于對物理知識的掌握不夠,他們在上物理課時如坐針毯,他們根本無心學習,更不愿動手做物理實驗,也不愿仔細觀察物理實驗現象;他們也不會動腦思考物理問題,從而導致物理成績越來越差,逐漸地失去了學習物理的興趣并產生畏懼心理,也導致了他們的自卑感。他們學習屢遭挫折后,很需要同情和幫助,但是我們的老師,家長和同學多半是缺乏耐心去開導,有的人還挖苦,諷刺,責罵他們,厭學情緒也就乘虛而入,時間一長,在他們意識中出現偏離集體的傾向,在行為上出現失控現象,在學習中根本體驗不到成功的愉悅,更沒有成就感。
1.2缺乏敏銳的觀察力。"潛能生"他們上課一般注意力不集中,且很易受外界影響。他們在動手做物理實驗時,隨興趣胡亂的做一下,一般很難成功。他們根本不去認真地觀察實驗現象,也得不出正確的實驗結論。沒有良好的觀察習慣,更不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了。從而導致對物理知識、定律、原理更加不理解,對感知事件就不能很好地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使物理知識具體化和系統化,只能依靠死記硬背,學生學起來就更為困難了。
1.3缺乏自信心和意志力。"潛能生"由于學習差,往往會失去自信,對學習也缺乏意志力,干脆破罐子破摔,導致物理學業成績低下。其實在"潛能生" 的心理特征中,也有著許多積極因素我們平時忽略了到的。如大部分"潛能生" 也想學好物理讓人刮目相看;他們"初生牛犢不怕虎",敢追新求異,喜歡不按老師說的去做實驗;"潛能生"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好勝心等等
2.用心轉化"潛能生",調動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2.1幫助"潛能生"樹立學習物理的信心。"潛能生"由于他們基礎知識和學習習慣差,學習起來比其他同學要吃力??荚嚻饋韺W習成績也比其他同學差,所以他們學習的自信心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這時,老師千萬不要去責備他們,要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障礙,消除他們心理上的陰影,讓他們重新樹立學習自信心。
2.1.1對待"潛能生"可給予特殊照顧,課堂提問時,針對他們的興趣,提一些簡單的物理問題讓他們回答,如果回答正確,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讓他們覺得物理也不是難學,自己只要認真照樣可以學好。如果回答不正確,就幫助分析得出正確答案,然后讓他們說給同學們聽,如果說的好,老師再表揚他。這樣就會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在幫他,使學生他們樹立學習物理的信心。
2.1.2在考試前,指導他們如何復習,讓他們做一些同類型題,并幫助他們改正錯題,這樣,當他們與學習好的學生一同再考試時,他們就會考出好成績;物理作業方面也要先指導他們先做在草稿紙上,然后再讓他們書寫到作業本上,這樣他們的作業本就清潔,準確度也高一些,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1.3他們溝通,同他們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教學中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保證。平時多了解他們,多關心他們,多給予他們人格的尊重,使自己與他們成為朋友,這樣他覺得學不好物理會對不起你,從而使學生在上物理課時思想集中,觀察仔細,思考積極,自然物理成績就得到了提高。
2.2創造機會,多給"潛能生"展示自我的機會。"潛能生"往往會被老師和同學遺忘。做為一個合格的老師要時刻把"潛能生"放在心上,要給他們創造機會表現自己,多利用他們的長處,展示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如有一次,我上公開課,有很多學生舉手回答我的提問,盡管陳明是"潛能生",我還是要他回答。這次陳明回答是很正確的,我當即就表揚了他,后來,陳明上物理課比以前專心多了。
2.3重視實驗教學,用典型有趣的實驗激發"潛能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物理教學實踐也表明,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自然愿意去探討,在探討中學到知識。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地總結思索得來的,在物理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多動手做實驗,引導學生做一些有趣的實驗。例如,光的反射中為了說明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在引入新課時用了"萬花筒"和"魔術盒"。通過萬花筒看美麗的圖案,放在魔盒里的錢卻不見蹤影,可以激發學生好奇心。又如,在物態變化一章中,我用碘在白紙上蓋一個手印,然后加熱,碘升華,出現奇妙的現象,使實驗變得有趣。再如,在講力學時,為了說明重心問題,我用雞蛋做成了不倒翁,在小頭一端開個孔并除干凈殼內的蛋清蛋黃,沿小孔注入一些細沙,大約裝入整個蛋殼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殼推倒,蛋殼能自動的立起來,變成不倒翁。通過觀察,我發現學生平時看到一些奇異的現象后,即使是"潛能生"也會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書,去找原因,想知道為什么,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這一特點,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4運用結"對子"的方法,開展同學間互助活動。其實,"潛能生"還是有點怕老師的,所以有問題也不敢問老師,但是,他們不怕自己的同學,如果有什么問題會問同學的。因此,我讓學習好的同學跟"潛能生"同桌,采用結"對子"的辦法,讓他們結成互助伙伴,既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又密切了同學的關系,更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心態,促使他們改正物理學習方法,從而提高他們的物理成績。
2.5改善"潛力生"心理品質,促進他們徹底轉化。學生只有運用科學的方法去學習,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地改善自己心理品質,發展智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使"潛力生"掌握一套科學地學習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2.5.1要讓"潛力生"學會基本的讀書方法,培養自學能力,要他們在老師上課前,自己把書本知識快速地閱讀一遍,明天的山會更青,水會更綠,天空會更藍,空氣會更清新。以便聽課時容易跟上老師的節拍。
2.5.2要正確引導"潛力生"掌握正確學習物理的方法。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地總結思索得來的。如綜合觀察實驗儀表儀器,便于準確地在實驗中使用;如實驗步驟較多,教師就可以引導"潛力生"分步驟觀察,便于提高觀察力,抓住重點觀察。實驗中總是有側重點的,因而教師要引導抓住重點進行觀察,以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
2.5.3要正確引導學會聽課。其實"潛力生"上課不知道怎么去聽課,也不知道怎么去做筆記,他們分不清楚哪些知識是重點,哪些是難點,他們更不會主動的去問問題了。因此,我們老師在上課要引導他們如何上好物理課,如何明白這節課的重難點,如何做物理筆記。
當然,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物理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學習,勇于實踐和創新,最終必將會調動"潛力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提高物理學習成績。參考文獻:
關鍵詞 社區心理學 誕生與發展 學科概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AbstractCommunity psychology is a new important branch of western applied psycholog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sychology,and introduces the general viewpoint .
Key Wordscommunity psychology;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general viewpoint
社區心理學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美國,是應用心理學研究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社區是小于城市的一個區域,是社會的基本共同體或群體生活場所,是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一個群體生活組織,它既包含著住宅、工廠、商店、街道,是居民的一個生活網絡或生活系統,同時,它還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相互影響的文化群體概念。社區心理學研究社區背景中的個體,研究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及其對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1]。
社區心理學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在社區的多重層面展開研究,強調社會系統和社區情境對人們的影響,以研究預防心理行為問題和促進社會能力的途徑和措施為主要內容,并把重點放在探索和發掘個體和社區的力量及資源方面,其最終目標是促進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2]。
社區心理學在國外已有40多年的發展歷史,而在國內,有關社區心理學的研究仍然少見。文章從社區心理學的誕生與發展、學科概況等方面對社區心理學進行探討。
社區心理學的誕生與發展
社區心理學是社會現實和科學發展的產物。二戰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的心理健康與心理障礙等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導致美國心理衛生運動和民權運動的興起,從而為社區心理學的產生提供了實踐的土壤。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臨床心理學的預防思想和心理學研究的生態學觀點為社區心理學提供了分析的框架[3]。
1964年,臨床心理學界提出了三種不同預防水平的理論。第一級預防理論指通過調查研究,找出引起社區流行病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消除產生心理障礙的環境因素,使社區中心理不健康現象或精神疾患的發生率降低。第二級預防理論針對尚未出現任何癥狀但已經確認處于危險之中的群體的預防。例如,可以把個體撤離那種造成身心傷害的恐怖區域,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個體自身的免疫能力。第三級預防理論針對社區中有心理障礙的病人,力爭縮短癥狀的持續期,并降低疾病的破壞性,為病人創造良好的社會回歸環境[4]。正是這種強調社區背景和群體治療流行病的預防觀點,在更好的水平上解決了一般醫學和臨床治療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促進了社區心理學的誕生。
一般認為,社區心理學誕生的標志是1965年5月在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市舉行的社區心理學會議。在斯維姆斯哥特會議上,產生了創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社區心理學的呼聲。社區心理學關注“在復雜的交互做作用過程中,連接個體行為和社會系統的心理學過程” [5]。第二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社區心理學分會(第27分會)。20世紀70年代早期,美國開始出版《美國社區心理學報》和《社區心理學報》,各種教科書也相繼問世[6]。
真正標志美國的社區心理學在學科建設上取得獨立地位的是1975年4月在美國德克薩斯州Austin市召開的學術研討會。會議將預防與促進、社會行動與公平、尊重多樣性作為主題,并討論了社區心理學家的培訓模式,促進了社區心理學同社區心理衛生領域的分離,使社區心理學真正走向學科獨立和特色化發展[7]。
1987年,美國心理學會把社區心理學分會的名稱改為“社區研究與行動學會”(SCRA),使美國的社區心理學走向多學科合作并更加重視行動研究的新階段。
目前,社區心理學作為一個在社區公共生活與民主決策中具有重要滲透力的應用學科,對美國的社會生活正在發揮著越來越深刻的影響。歐洲社區心理學的出現比北美晚10年,英國于1976年和1986年相繼出版了Bender M.的《社區心理學》和Koch H.的《社區臨床心理學》,1991年創辦了《社區和應用社會心理學報》[8]。在拉丁美洲,1975年波多黎各大學心理學系最早開設了名為社區心理學的課程,80年代之后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的社區心理學不斷得到發展[9]。
社區心理學的學科概況
社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社區心理學關注的是個體與社區、社會的關系,關心的是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的理解,社區心理學家致力于應用基于這種理解的知識來改善和增進人的生活質量,目的是理解人和幫助人。社區心理學既是心理學的分支科學之一,又是一種助人的職業,社區心理學是力圖在人們的真實背景和社會系統中理解和幫助人的學科及其實踐。社區心理學的對象是人與社會背景的交界面,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10]。為了理解個體、社區和社會的聯系,社區心理學進行了生態學水平分析。
社區心理學的基本觀點:社區心理學服務和干預的重心是增進個人和社區現有的心理防御力,發展和提高人們的能力而不是治療人們的病理和缺陷。以預防和早期干預為重點,可以大大減少要求給予心理及藥物治療的人數。因此,社區心理學家的工作應該聚焦于一級預防(預防心理問題出現)和二級預防(在心理癥狀的早期階段進行干預),而不是三級預防(對官能障礙的治療等)[11]。
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觀是社區心理學家十分認同的觀點。社區心理學者十分認同Lewin的行為公式B=f(P,E),即為人的行為是個人、環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函數。西方心理學普遍存在著重視P成分而輕視E 成分的現象[12]。社區心理學主張把人的心理和行為與他們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系統聯系起來,認同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從而力圖消除個人主義的偏差[13]。社區心理學認為人們與他們所處的環境之間的關系多數是帶有回報性的,人們與所處的環境之間構成了一種整體的、不可分割的、雙向的影響。
社區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社區心理學與其他學科、非專業人員的合作態度,決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樣性。[14]參與觀測法,指研究者“加入”社區,假設內部和外部視角,和成員一起生活、工作;個體定性訪談法,是以合作方法、開放式問題來消除參與者語言和經驗的影響,集中于小樣本研究;社區個案研究法,是一段時間研究單個組織或社區的方法;定量觀測法,是從大樣本中進行標準數據的測量和統計分析;隨機區組實驗法,則是通過控制組和標準化進行的社會革新[15]。
社區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比較:社區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關系。社區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獨立的學科,不能將其視為臨床心理學的一個發展領域,甚至是一個分支。二者既區別,又聯系。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①社區心理學強調社區環境和系統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而臨床心理學強調對個體疾病的診斷、咨詢與治療。②社區心理學注重問題行為或心理失調的事先預防,帶有主動性;而臨床心理學注重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事后治療,具有被動性。③社區心理學重視人的潛能,鼓勵個體參與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方案中,專家和居民是平等的合作關系;而臨床心理學把治療焦點放在個體的缺陷上,忽視個體的潛能,專家與病患是醫患關系。④社區心理學干預工作通常是由非心理學工作者或非專業工作者來完成;而臨床心理學干預工作通常是由取得資格認定的臨床心理學專家來完成。⑤社區心理學的研究以多重層面展開,強調跨學科間的合作;臨床心理學雖然也強調多學科合作模式,但僅限于重視并綜合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⑥社區心理學把基于社區合作的行動研究視為自己的活力所在;而臨床心理學把臨床實踐看作本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問題。社區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存在著很多交叉和融合,兩者都關注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許多共同的研究主題,在定量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較多的交叉。
社區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關系。二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區別:①在研究方法上,社區心理學把基于社區合作的行動研究視為自己的活力所在;社會心理學雖然也涉及行動研究,但它在發展歷程中主要采用實驗法。②社區心理學把預防問題行為、促進社會能力作為自己的研究主線,其應用與服務色彩較濃;社會心理學雖然也涉及心理學原理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但主要偏重一般原理和規律的探討。③社區心理學注重從中觀層次來解釋和說明社會心理問題及其機制;社會心理學雖然理想目標是從宏觀層次來解釋和說明社會心理問題及其機制,但從其發展歷史來看,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放大了的個體心理學”。④社區心理學同臨床心理學中的心理健康服務存在較多交叉;社會心理學同社會學中的人際交往、社會變遷等領域存在較多交叉。社區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也是密切聯系的。二者都關注人的社會能力發展及和諧社會建設問題,注重社會因素對個體心理行為的影響。另外,兩者都十分重視本土化問題,因為兩者都依附于具體國別的社會文化傳統,都是為了處理及解釋具體國別的社會問題和促進公民的健康發展[16]。
社區心理學有其可取之處:社區心理學試圖克服西方心理學的個體主義的偏差,有意將個人還原到社會生活情境之中,主張情境人的理論觀點,認為人的行為與他的背景和系統是不能夠分離的、相互作用的關系,這一基本觀點是符合實際的。社區心理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社區心理學帶有西方主流價值觀的烙印,他們主張的情境人、人與環境的互動理論等仍然是以個體為本位、以個人為出發點的,忽視或者是有意回避社會政治、經濟等系統。
西方的心理健康系統經歷了由專業醫療機構到社區咨詢和治療機構的轉變,強調預防和培養人的適應能力。在社區建設中強調公民參與,社區構建和授權,強調理解和尊重人的多樣性,倡導建設生態化的社區。這些理念對于中國心理健康系統的發展和完善,建設新型和諧社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區心理學都有深刻的意義和重大的價值。社區心理學的參與觀測,個體定性訪談等研究方法極大豐富了社區研究的方法,為客觀、真實、有效的進行社區干預和預防,提高人的適應能力和勝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和借鑒國外社區心理學的理念、方法的基礎上,挖掘我國的文化傳統,研究和發展出適應中國社區的理論和方法,可以豐富我國的心理學理論研究,同時為社區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車文博,主編.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3、16 劉盛敏,陳永勝.西方社區心理學若干理論問題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9(5):16-22.
4 馮增俊.美國社區心理學概述[J].心理學動態,1989,2:45-55.
5 Bennett C.C.,Anderson L.S.,Cooper S.,et munity Psychology: A report of the Boston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sts fo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Boston: 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6 Duffy K.G.,Wong F.Y.社區心理學[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7 Dalton J.H.,Elias M.J.,Wandersman mun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y[M].Belmont: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1.
8 佐斌.西方社區心理學的發展及述評[J].心理學動態,2001,9(1):71-76.
9 Montero R.H.Parallel Lives:Community Psycholog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24(5):589-605.
10 Orford munity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J].Chichester:Wiley,1992.
11 Glenwick munity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J].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1988,15(3):276-285.
12 Tuner J.,Oakes P.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25:237-25.
13 Heller K.The Return to Commun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9,(17):1-16.
【摘要】 目的 研制具備動力加壓功能的新型脛骨交鎖髓內釘,并分析其在脛骨不穩定骨折治療中的可行性及力學性能。方法 男性健康成人防腐尸骨脛骨濕標本45根,隨機分左右側進入不同實驗組,按骨折髓內釘及加壓鋼板內固定的標準手術操作進行內固定后,于脛骨結節上緣至踝關節平面連線中點鋸斷,制成骨折端間隙環形擴大至5 mm的不穩定骨折模型。新型髓內釘組:新型脛骨髓內釘25套,直徑8 mm,長度280 mm。對照組:分為進口髓內釘對照組及AO加壓鋼板對照組,其中髓內釘對照組為orthofix脛骨髓內釘10套,規格與實驗組相同;脛骨8孔AO加壓鋼板10套為鋼板對照組。各組分別進行軸向壓縮試驗、三點彎曲試驗及扭轉試驗,對不穩定骨折模型的不同內固定方式的抗軸向壓縮、抗側彎、抗旋轉力學性能進行測試比較。結果 不穩定骨折情況下,鋼板對照組的抗軸向壓縮能力最差,新型髓內釘組的抗短縮能力不及髓內釘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意義(P
【關鍵詞】 動力加壓;不穩定骨折;力學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nufacture a new type of interlocking medullary nail which has dynamic compressing function and then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and acknowledge virtues of the new nail in treating unsteady tibial fractures. Methods A total of 25 pairs of tibial medullary nails (Φ=8mm, length=280 mm) were involved as the test group,10 imported orthofix nails and 10 AO compressing plates were taken as contrapose, and 45 tibias were pided into different test groups by left and right at random. We widened the fracture clearance to 5 mm and obtained the unsteady fracture models after bone fixed by three kinds of devices. The anti-axile compression, anti-lateral bending and anti-torsion property of the new interlocking dynamic compressing intramedullary nail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rthofix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AO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in treating unsteady tibial fracture to asses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ew nail came in cases of unsteady fractures. Results In the cases of unsteady fractures, the imported orthofix nail presented best anti-pressure performance and the new nail came second, the AO compressing plate was the wors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dynamic compressing; unsteady fracture; biomechanics
文獻報道脛骨骨折交鎖髓內釘治療后有5%-28.16%的延遲愈合率和0%-8%不愈合率,早期將靜力交鎖改為動力交鎖是促進脛骨骨折愈合的一種較好的方法。但對于脛骨不穩定骨折而言,早期采用動力固定除可能發生髓內釘退出或進入關節、肢體短縮、骨折移位等并發癥外,二次動力化還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本研究旨在對自設計新型動力加壓髓內釘應用于脛骨不穩定骨折的可行性及力學性能進行評價。
1 材料與方法
1.1 新型髓內釘的設計思路
將傳統交鎖髓內釘遠端的圓形鎖孔設計為橢圓形,這樣既保留了交鎖髓內釘抗旋轉、抗短縮能力,又增加了縱向動力加壓功能。在釘體部設計鎖釘凹槽,改鎖釘釘孔接觸為釘面接觸,提高交鎖準確性及髓內釘的承重面積。體部相鄰凹槽為背對式,使髓內釘亦適合偏向干骺段的骨折及多段骨折(圖1)。釘體設計按國人脛骨髓腔參數測量結果為依據[1],交鎖髓內釘的近端彎曲角度為11°-12°,彎曲部位設計在髓內釘近端1/4處,使髓內釘更適合國人使用。
1.2 材料
新型髓內釘組為新型脛骨髓內釘25套,脛骨釘直徑8 mm,長度280 mm;鎖釘為中部采用滑桿設計的雙皮質螺紋自攻鎖釘,直徑4.5 mm。髓內釘對照組為Orthofix進口脛骨髓內釘10套,規格與實驗組相同。鋼板對照組為AO脛骨8孔加壓鋼板10套,規格為3 mm×12 mm×140 mm,螺釘直徑4.5 mm。
1.3 骨標本收集與骨折內固定模型制備
男性健康成人防腐尸骨脛骨濕標本45根,隨機分左右側進入不同實驗組。按骨折髓內釘及加壓鋼板內固定的標準手術操作進行內固定后,于脛骨結節上緣至踝關節平面連線中點鋸斷制成骨折端間隙環形擴大至5 mm的不穩定骨折模型,固定完成后將標本兩端適當修整,用自制圓形夾具夾持,標本與夾具間空隙用自凝牙托粉充滿使固定牢靠并保持兩端夾具盡量在同一軸線水平。
1.4 實驗方法
新型髓內釘組25根、髓內釘對照組及鋼板對照組各10根骨—內固定復合體不穩定骨折模型分別在MTS 880材料測試系統及NJ-50B型扭轉試驗機上進行軸向壓縮試驗、三點彎曲試驗和扭轉試驗,每一標本測試結束后將應變儀歸零后測試下一標本。軸向壓縮試驗采用連續加載方式,加載速度1 mm/mm,脛骨最大載荷設定為1 400 N;三點彎曲試驗為連續加載方式,加載速度1 mm/mm,最大彎矩設定為4.0 N/m,分別測試矢狀面的前—后彎曲及冠狀面的內—外彎曲;扭轉試驗采用內旋方向連續行同軸扭轉加載,加載速度1/mm,分別測定扭轉剛度和扭轉強度。
1.5 統計學分析
實驗結果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統計學分析中,組間方差齊時,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若組間方差不齊,組間比較則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顯著性水平為0.05,統計軟件為SPSS11.0。
2 結 果
2.1 軸向壓縮試驗
髓內釘對照組由于采用靜力性固定,其在不穩定骨折情況下表現出了良好的抗短縮能力,新型髓內釘組抗軸向壓縮能力優于鋼板對照組,鋼板對照組對不穩定骨折的抗軸向壓縮能力最差(表1)。 表1 不同方式固定后脛骨干載荷-位移變化(略)
2.2 三點彎曲試驗
通過對實驗過程的觀察和對測試結果的分析可見,橈度均隨著載荷的增加而增大,加載的初期,橈度的發生主要于釘骨之間的間隙有關。新型髓內釘組的抗側彎性能較髓內釘對照組優良,鋼板對照組測試結果最優。采用髓內釘固定的新型髓內釘組和髓內釘對照組,由于骨髓腔呈矢狀徑長的橢圓形,故而釘骨之間的間隙在矢狀位和冠狀位不等,導致內外彎曲與前后彎曲抗彎性能出現差異(表2、表3)。表2 不同方式固定后脛骨干彎矩-橈度變化(略)表3 不同方式固定后脛骨干彎矩-橈度變化(略)
2.3 扭轉試驗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由于骨折穩定性下降,各組抗扭轉性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加壓鋼板對照組的抗扭轉性能最好,新型髓內釘組居中,髓內釘對照組又次之。說明在髓內釘與髓腔匹配性下降情況下,在不穩定骨折治療中采用靜力性固定并不能提高抗扭轉穩定性。力學測試結果見表4。表4 不同方式固定后脛骨干扭矩-扭角/扭轉剛度情況(略)
3 討 論
3.1 髓內釘設計的目標
具備動力加壓性能同時不增加骨折段的旋轉或發生短縮的潛在危險是目前髓內釘設計的目標。目前國際上常用的髓內釘有兩種,一種是以Grosse-Kempf為代表的第一代交鎖髓內釘及對其進行改型設計后的第二代交鎖髓內釘,簡稱G-K釘;另一種是以Brooker-Wills為代表,其釘的遠端由槽中伸展出幾個凸出物,起動態交鎖及抗旋轉作用,簡稱B-W釘。國內大多應用的為其仿制品,并主要為G-K釘[2]。這種釘主要依據歐美人股骨、脛骨形態而設計,G-K釘是一種靜態交鎖,易產生應力遮擋導致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可能,負重后應力集中導致斷釘可能,另一個束縛髓內釘廣泛應用的原因是遠端交鎖螺釘安裝困難[3]。B-W釘屬于動力型髓內釘,其缺點是抗旋轉能力差、退釘、需多次手術等[4-5]。目前國內外應用的交鎖髓內釘主要是靜力型交鎖髓內釘,其主要弊端表現為高應力遮擋和斷釘風險,將靜力型固定動力化是目前促進骨折愈合、解決應力遮擋問題的主要方法,靜力型固定轉化為動力型固定時需要同時手術取出遠端的兩枚交鎖螺釘,其不但增加患者痛苦,而且有骨折再次出現旋轉或短縮的潛在風險。這也是對于脛骨不穩定骨折如粉碎性骨折,不宜采用動力固定的原因所在?,F階段的設計目標應是方便交鎖且具備動力加壓性能,同時要求不增加骨折段的旋轉或短縮發生的潛在危險。
本研究發現,在不穩定骨折條件下,同為接近骨骼生物力線的髓內釘內固定,髓內釘對照組由于采用了靜力性固定,表現出了較強的抗軸向壓縮性能,但由于與髓腔的匹配性不如新型髓內釘組髓內釘好,其抗側彎及抗旋轉性能在不穩定骨折治療中并未因其靜力性固定而得到加強。其較高的應力遮擋不但增加了斷釘的風險,更使有益于刺激骨愈合的軸向壓應力傳導很少通過骨折斷端,容易導致骨折延遲愈合,往往需要在固定過程中通過手術轉變為動力性固定。新型髓內釘優良的抗側彎及抗旋轉性能能夠減少或避免彎曲或旋轉等有害應力對骨折愈合的干擾,其動力加壓功能能增加有利于骨折愈合的應力傳導,對骨折愈合極為有利。新型髓內釘結構上的特殊設計,不但使遠端交鎖更加準確、方便,也使其適用于脛骨的多段骨折。動力加壓過程中鎖釘對主釘滑動的適當限制既能防止短縮的發生,也能避免髓內釘退出或進入關節。力學研究發現,與新型髓內釘相配套的新型交鎖螺釘更能有效提高交鎖螺釘的力學性能,減少與交鎖螺釘相關的術后并發癥[6]。因此,新型髓內釘的設計符合髓內釘的發展方向,力學性能優良,符合生物力學和生物學標準,呈彈性、動態固定,且應力遮擋效應低,可滿足脛骨不穩定骨折的治療要求。
3.2 加壓鋼板用于不穩定骨折內固定的生物力學性能分析
加壓鋼板螺釘內固定是AO理論的產物,是治療不穩定骨折的常用方法。其與髓內釘固定不同,髓內釘處于骨干的力學中心,在冠狀面和矢狀面上同時具有與骨干相同的力學行為[7],而加壓鋼板屬于偏心固定,其僅與骨干在一個方向上表現出相同的力學行為。從本研究的力學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其表現出了較好的抗側彎和抗旋轉性能,但其較大的應力遮擋效應和較差的抗軸向壓縮性能已成為其應用于不穩定骨折的致命缺點,尤其在不穩定骨折承載更多軸向載荷情況下,此種早期開始并將持久作用于斷端周圍的軸向壓應力,將會導致骨折的移位或短縮,或是鋼板的折彎或斷裂。
參考文獻
[1]Yan HW, Wang KZ, Kang B, et al. The morphological measure of the tibial medullary cavity and its singnificance [J]. ACAD J XJTU, 2004, 16(1):54-57.
[2]Wiss DA, Stetson WB. Unstable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treated with a reamed intramedullary interlocking nail [J]. Clin Orthop, 1995, 315:56-63.
[3]陳立富,呂仁發,巢少輝,等. 交鎖髓內釘治療中遇到的問題及處理 [J]. 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2, 17(4):311-313.
[4]廖冬發,權毅,張波,等. 新型股骨動力型加壓帶鎖髓內釘的抗旋轉能力分析 [J]. 醫院學報, 2003, 5(3):8-10.
[5]王向利,鄭祖根,董啟榕,等. 脛骨髓腔CT,X線片形態測量與分叉式交鎖髓內釘設計的相關研究 [J]. 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1, 16(5):34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