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

診斷影像學急診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診斷影像學急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診斷影像學急診

第1篇: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影像診斷;CT;CR

醫學影像主要包含X線片、超聲、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種醫學技術,其相對于傳統臨床診斷具有操作簡單、對患者造成傷害小等優勢,由于現階段影像學發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檢查方案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并且其診斷范圍也各不相同,因此臨床醫學影像診斷對檢查技術有較強的依賴性[1]。

一、資料與方法

1CT影像技術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線對受檢者人體某部位或組織進行逐層掃描,然后采用計算機對診斷信息進行重建,以此獲取受檢者橫斷解剖圖。現階段,CT技術在臨床診斷中應用比較廣泛,并且也存在顯著的臨床優勢,診斷過程中所獲取的橫切面圖像分辨率也比較高,掃描操作比較簡單、速度較快。其缺點主要在于掃描范圍、速度和質量三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起到制約效果,對此相關科研人員應對此進行一定的改進和完善。

2CR影像技術分析數字化X線攝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線模擬信息后,掃描儀器中的激光閱讀儀再次掃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數據轉換器轉換為圖像。此技術能夠使受檢者通過以此攝影獲取更多層次的身體信息,其優點在于降低受檢者接受X線的劑量,并且其曝光度、寬度以及密度動態等都比較大,所以此技術可以在攝影量不足的情況下顯示更為清晰的圖像,有效避免了因為參數選擇不合適而出現重拍的可能性[2]。

3超聲成像(USG)技術分析USG技術主要是采用超聲波對受檢者身體進行掃描,同時對其器官組織反射、投射信號等進行處理,從而形成人體器官圖像。此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有點在于無創傷、無輻射并且價格相對也比較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超聲成像技術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分析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場的影響下,然后利用其與受檢者體內組織中與之相關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從而形成磁共振現象,并經過處理后形成圖像。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需要受檢者處于靜磁場中,同時還需要其保持靜磁場Z方向和長軸方向平行,接著使用脈沖頻磁場作用受檢者患處,然后采用計算機對輸出共振信號進行處理,經過處理后形成三維立體圖像或二維斷層圖[3]。

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分析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過數字化處理,把不需要的組織影像刪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這種技術叫做數字減影技術,其特點是圖像清晰,分辨率高,對觀察血管病變,血管狹窄的定位測量,診斷及介入治療提供了真實的立體圖像,為各種介入治療提供了必備條件。

二、醫學影響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研究

1CT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CT技術在臨床診斷中應用非常廣泛,其主要在腰間盤突出、寄生蟲病、顱內腫瘤、聽骨破壞、鼻竇及鼻咽早期腫瘤等頭頸部病變和心血管系統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2CR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CR技術在臨床診斷中因為會采用射線,因此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并且其在診斷軟組織病變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過在骨骼疾病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對神經系統中脊椎病變以及存在顱骨病變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其在腹部臟器和中樞神經系統臨床診斷中效果不夠理想[4]。

3超聲成像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超聲成像技術主要應用于良性和惡性腫瘤診斷過程中,并且其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特別是對于存在淺表淋巴結診斷和乳腺惡性病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率。此技術還可對患者內腔進行檢查,主要采用微型探頭對患者消化道內存在的小腫瘤進行識別,同時對腫瘤侵犯范圍和轉移程度進行精準判斷,在食道腫瘤診斷中應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磁共振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其對受檢者各組織具有較強的分辨力,臨床上通過其對各系統疾病進行診斷,主要應用于先天性殘疾、腫瘤以及創傷等,并且在中樞系統、脊椎、膀胱以及子宮等部位臨床診斷有顯著的效果,因為此技術不需要對比劑即可對患者血管結構進行有效成像,所以所獲取的信心更為可靠和有效。

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DSA由于沒有骨骼與軟組織影的重疊,使血管及其病變顯示更為清楚,用選擇性或超選擇性插管,可很好顯示血管及小病變,可實現觀察血流的動態圖像,成為功能檢查手段。DSA設備與技術已相當成熟,快速三維旋轉實時成像,實時的減影功能,可動態地從不同方位對血管及其病變進行形態和血流動力學的觀察。對介入技術,特別是血管內介入技術,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第2篇: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

關鍵詞腹部創傷;CT診斷

影像學表現腹部創傷是常見外科創傷,但往往病情嚴重,加上致傷原因多、病情相對復雜、容易合并多種并發損傷,如何快速準確了解并判斷傷情,及時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特別是對合并內臟破裂出血的患者,避免多發傷導致的主要癥狀受掩蓋,甚至漏、誤診引起嚴重后果是研究的重點[1]。本文就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腹部創傷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以手術結果作為對照,探討多層螺旋CT成像技術的診斷效果及其應用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腹部創傷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89例,女71例,年齡21~77歲,平均年齡(47.4±2.1)歲。患者均有明確的創傷史,其致傷原因包括交通意外53例、高處墜落31例、摔傷20例、跌傷13例、銳器刺傷19例或鈍器砸傷24例等多種;患者從受傷到就診時間0.5~6h,平均時間(3.3±0.3)h。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實施多層螺旋CT掃描,且影像學資料清晰完整。1.2方法多層螺旋CT掃描,選擇美國飛利浦公司生產的128層Brilliance螺旋CT掃描儀作為診斷儀器,對患者實施常規平掃,患者取仰臥位,設定掃描范圍在膈頂至腎臟下極之間,平掃時的參數設定為:管電壓120kV,管電流280~300mA,掃描層厚5~10mm,層間距5~10mm,螺距1.375,掃描矩陣512×512。病情嚴重復雜時,可以考慮加行增強掃描,使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100ml非離子造影劑碘海醇(濃度為300mgl/ml、注射速度為2~3.5ml/s),在注射結束后的25s、60s和80s分別行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的多期掃描,注意對患者的腹膜后腔、腸道等的狀態進行重點觀察。然后將掃描獲得的資料傳入工作站,進行三維重建。1.3觀察指標對多層螺旋CT診斷結果進行觀察,當多層螺旋CT掃描圖像上顯示患者的腹腔中有游離液存在,同時合并血腫、臟器破裂等情況可判斷為腹部創傷陽性[2]。計算CT診斷腹部創傷的陽性率。通過手術判斷患者的腹部具體創傷情況,并對不同類型腹部創傷所占的比例進行計算。以手術診斷結果為依據,計算患者通過CT診斷不同類型腹部創傷的診斷符合率。1.3統計學方法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

2結果

2.1患者經CT診斷腹部創傷的結果患者經多層螺旋CT首次診斷腹部創傷的陽性率為63.13%(101/160),陰性率為36.88%(59/160)。2.2患者的腹部創傷手術結果及CT診斷的符合率所有患者經手術治療后發現合并腹部創傷以脾臟損傷、肝臟損傷、胃腸道及腸系膜損傷的發生率最高。多層螺旋CT首次診斷為腹部創傷的患者中,與手術診斷結果的總符合率為96.25%。

3討論

臨床診斷腹部創傷的方法較多,傳統的腹腔穿刺、連續血象檢查等因對內臟損傷相對較大,可能給患者的治療及預后造成不良影響而逐漸被淘汰。而腹部解剖位置特殊,通過影像學手段對其進行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臨床診斷中多層螺旋CT掃描都是常用的檢查手段之一。本文患者在入院后均實施了多層螺旋CT掃描,并有完整影像學資料,其首次診斷的陽性率為63.13%,與吳小燕[3]的研究結果比較接近,均提示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腹部損傷的損傷位置、范圍、程度進行有效判斷,但與手術診斷結果進行比較,則多層螺旋CT的診斷符合率高達96.25%,無論是脾臟、肝臟、胃腸道及腸系膜還是胰腺、膽囊、膀胱,其損傷檢出符合率均在90%以上,效果顯著。以手術探查結果中損傷發生率最高的三種臟器為例,脾臟損傷的患者通過CT掃描能夠觀察到明顯的脾增大、脾內血腫以及包膜破裂表現,由于脾部與體表接近,本身比較脆弱,周圍缺乏有效的保護組織,一般是損傷發生率最高的臟器,需要通過臨床表現觀察、病史詢查及必要的增強掃描等綜合性探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1];而肝臟損傷的患者則能在CT圖像上觀察到肝臟低密度影、血腫影、透鏡樣低密度影等表現,需要注意的是,腹腔損傷多為直接暴力沖擊所致,肝臟右葉損傷風險更高,且容易出現大出血、感染乃至休克現象[4],檢查中對患者是否存在腹腔積血的探查十分重要,只有無積血的情況下方可考慮保守治療;同時,脾臟、肝臟發生破裂的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同側下胸肋骨骨折及膈肌上升運動受限的情況,無論在診斷還是治療中都要加以注意。胃腸道及腸系膜損傷患者主要以胃腸道黏膜損傷、結腸、十二指腸破裂為主要表現。除了胃腸道外,膽囊、膀胱等空腔臟器發生破裂后,均可觀察到腹腔內較大液平面的存在,這類患者多有較高的腹腔內感染或腹膜后感染風險,治療中需要注意。而胰腺損傷則是臨床上致死率較高的一種類型,一般輕型胰腺損傷患者多以胰腺腫脹、胰周滲液等為主要表現,重型胰腺損傷患者則以胰腺斷裂、裂口等為主要表現,雖然二者區分度較高,但仍有必要對輕型胰腺損傷患者進行連續動態監測,為治療提供更可靠的依據。由于多層螺旋CT在診斷中不容易受到腹部氣體、脂肪、呼吸運動等的干擾,圖像質量高,加上其本身具有更好的空間分辨率,可以對合并臟器損傷的情況進行清晰探查,有利于腹部創傷位置、創傷面積、腹腔實質臟器損傷類別、損傷程度等綜合性判斷[5]。綜上,多層螺旋CT掃描可以對腹部創傷的情況進行全面綜合的評估,可以為對癥治療、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預后提供指導,頗具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浩宇.探討分析腹部創傷的CT診斷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6):144-146.

[2]周瑜.腹部創傷的CT診斷及臨床價值評估分析〔J〕.中外醫療,2015,28(34):177-179.

[3]吳小燕.腹部創傷的CT診斷及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0):64-65.

[4]謝慶倫.腹部創傷診斷及臨床意義〔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3,2(1):73-75.

第3篇: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

【摘要】 [目的]探討使用螺旋CT與MRI在雙下腔靜脈畸形中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3例經證實為雙下腔靜脈畸形的螺旋CT與MRI的影像學表現。[結果]螺旋CT、MRI和MRI增強掃描均能清晰顯示雙下腔靜脈畸形的特征性表現,即擴張的髂靜脈匯入粗大的引流靜脈干,MRI能清晰顯示合并的海綿狀血管瘤和其他腦實質異常。[結論]采用CT與MRI技術均可清晰完整地顯示雙下腔靜脈畸形的組成及引流靜脈全程的三維影像。

【關鍵詞】 雙下腔靜脈畸形;CT;MRI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using CT and MRI to diagnose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Method] 5 patients with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CT, MRI and contrastenhanced MRI ca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with numerous radiation medullary veins gathered in one or two larger drain veins and flowed into superficial or deeper veins. [Conclusion] Using the CT and MRI could clearly and perfectly display the compositions of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and the full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 of draining veins.

Key words: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CT; MRI

下腔靜脈的變異類型包括雙下腔靜脈、左下腔靜脈、下腔靜脈肝后段缺失等。其中由于發育異常而致雙下腔靜脈并不多見,本研究對3例雙下腔靜脈畸形的影像學典型表現進行總結,并復習有關文獻,探討其影像學特征及其臨床意義。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資料麗水市中心醫院和上海新華醫院收集1998年5月至2009年12月,經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技術診斷為雙下腔靜脈的3例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其中男2例,女1例;年齡為2~69歲。臨床表現為頭痛、嘔吐、行走不穩1例,癲癇1例,肢體乏力1例。其中3例在接受常規CT檢查時被偶然發現,2例患者無臨床癥狀。

1.2 診斷方法

3例患者都行CT與MRI檢查。CT檢查:采用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生產的Lightspeed Ultra型CT掃描儀,一次可采集16層圖像。患者取仰臥位,進行螺旋容積掃描,層厚10mm,間隔10mm,范圍橫膈至盆腔,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20~150mA, 球管旋轉1周0.5s。常規平掃加動脈、靜脈雙期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注射對比劑,速度為3ml/s,總量為80~100ml,動脈期延遲時間18~22 s,靜脈期延遲時間33~39 s。數據傳輸至工作站進行圖形三維處理。使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積重建等,通過不同的CT閾值,人工賦予彩色并進行調整,描述病變的形態特征與周圍血管的解剖關系。MRI檢查:MRI檢查均行平掃及增強掃描,檢查序列包括軸位自旋回波T1加權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2加權序列和冠狀位穩態進動序列;增強掃描為肘前靜脈注射釓噴替酸葡甲胺(GdDTPA) 30ml后分別行軸位、冠狀位和和矢狀位自旋回波T1加權,掃描層厚為5~10mm,層間隔10mm。

2 結果

3例患者US檢查均見脊柱前方三個圓形或橢圓形暗區。縱切見三暗區均為長管狀結構,其中1例兩側管狀結果管徑基本相等。1例左側管徑較細,最細處僅0.8cm內徑。多普勒探測中央管道為動脈頻譜,為腹主動脈,兩側管道為靜脈頻譜。所有患者腹部CT掃描時見主動脈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圓形與類圓形影,與腹主動脈等密度,其邊緣光滑,密度均勻。MRI增強后此結構顯著強化并達血管信號,符合雙下靜脈畸形。

3 討論

靜脈畸形(Virchow 分類的海綿狀血管瘤)是人體最常見的先天性血管疾患之一,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以面頸部、四肢為好發部位,多見于皮膚和皮下組織[13]。盡管為一種良性病變,但它能破壞組織形態或影響功能,可出現諸多并發癥,有的因疼痛影響四肢功能甚至致殘,因此對于此類疾病的診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45]。

雙下腔靜脈畸形的發生頗為復雜, 其腎前段由右側卵黃靜脈、肝的血管、右下主靜脈之顱側段和下主靜脈間之吻合部發育而成, 腎臟部由下主靜脈與上主靜脈間之吻合部發育形成, 而腎后段則由右上主靜脈的尾側段發育形成, 后主靜脈尾端發育成髂總靜脈并借髂吻合( 髂連合) 與下腔靜脈尾端相連。本組2例雙下腔靜脈系腎后區雙下腔靜脈, 為左上主靜脈與右上主靜脈并存所致。在此過程中,若雙側上主靜脈持續存在則形成雙下腔靜脈畸形因此該畸形屬于腎后段下腔靜脈畸形。由于不引起靜脈回流受阻, 因而沒有明顯臨床癥狀。以往多在尸檢中發現。隨著影像學檢查高精設備的開發和臨床應用, 較多地因其它原因行腹部B超、CT和下腔靜脈造影時于生前偶然發現,但其發病率低,我國至今只有少數病例報道[67]。

雙下腔靜脈畸形的診斷以前主要依靠B超,但此兩種方法對是否同時存在雙下腔靜脈沒有幫助。CT和MRI的應用使術前診斷雙下腔靜脈成為可能。MRI 可以清楚顯示下腔靜脈的形態和走行,且無需靜脈注射碘造影劑,是目前診斷腔靜脈后輸尿管及雙下腔靜脈畸形最好的無創性檢查。CT 增強掃描診斷效果與MRI 相近。下腔靜脈造影加逆行尿路造影可最直觀的顯示腔靜脈后輸尿管及雙下腔靜脈,但因其為有創性,不建議作為常規檢查[89]。在CT與MRI診斷中,雙下腔靜脈畸形典型表現為腹主動脈兩側各有一血管結構, 其中右側者同正常下腔靜脈, 左側者從左骼總靜脈向上延伸至左腎靜脈水平, 再延續為一橫行的血管繞過主動脈前或后方與右側下腔靜脈相接。但CT診斷時應注意與左下腔靜脈畸形、腹膜后腫大淋巴結以及擴大的左側生殖腺靜脈區別。左下腔靜脈畸形CT表現與雙下腔靜脈畸形中的左側下腔靜脈相同, 但在腎靜脈水平以下缺乏右側下腔靜脈, 因而不難鑒別。雙下腔靜脈畸形中的左側下腔靜脈可誤診為腹膜后腫大淋巴結, 尤其在CT平掃及單一層面觀察尤難區別, 以下兩點有助于二者鑒別:①雙側下腔靜脈畸形于增強CT掃描時見左側下腔靜脈強化后密度與右側下腔靜脈相等呈典型血管性強化;②CT掃描層面連續觀察可明確左側下腔靜脈與左骼總靜脈相延續,并在左腎靜脈層面延續為腹主動脈前或后方的橫行血管結構與右側下腔靜脈連接。而腹膜后腫大淋巴結缺乏這些血管的特征。左側生殖腺靜脈的遠段部分沿脊柱左緣上行, 并加入左腎靜脈可類似左側下腔靜脈,但左生殖腺靜脈橫跨腰大肌進入腹股溝管與左下側靜脈向下延續為左骼總靜脈不同。

采用多層螺旋CT與MRI掃描診斷雙下腔靜脈畸形,其影像學表現和血管造影所見相似,操作簡單、快速、經濟、無創傷性,圖像更準確、客觀及全面。

參考文獻

[1]王懷經.局部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6.

[2]劉斌, 高英茂.人體胚胎學[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17512.

[3]吳恩惠,戴建平,張云亭.中華影像醫學中樞神經系統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

[4]蘇正,黃慶,尹方明,等. 腦靜脈畸形的血管影像診斷[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2003, 11: 170171.

[5]陳爽. CT血管造影在顱內靜脈畸形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1, 20: 902904.

[6]曹帶榮,游瑞雄,楊湮,等. 腦靜脈性血管瘤16層螺旋CT及CTV診斷[J].放射學實踐,2007,22:455458.

[7]陶山,吳強,胡張春,等.淺表血管瘤的高頻彩超診斷與病理對照[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5,7(5):322324.

第4篇: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

【關鍵詞】 腎重復畸形;體層攝影術/螺旋計算機;增強掃描;靜脈尿路造影

腎重復畸形(重腎)是一種常見的腎和輸尿管畸形,我們回顧性分析了15例重腎患兒的CT及靜脈尿路造影(IVU)表現,并結合文獻探討螺旋CT(SCT)對重腎診斷及分型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1—2008年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收治的15例重腎患兒,男1例,女14例;年齡4個月~8歲,平均4.2歲。臨床表現:合并癥為尿路感染,尿淋漓,排尿困難,本組6例;合并積水時表現為腹部腫塊,本組6例;無癥狀3例。左側重腎11例,雙側重腎4例;臨床擬診重腎8例,另7例超聲檢查懷疑而進一步做IVU及CT檢查。

1.2 方法 靜脈尿路造影:先攝腹部平片,腹部壓迫后經前臂靜脈團注造影劑,5~15min分別攝片,30min松壓后攝全尿路片,必要時延遲檢查。CT檢查使用Siemens Esprit CT機,行增強掃描。掃描范圍包括腎、輸尿管和膀胱。掃描參數層厚8mm,重建間距6mm,螺距1.5mm,管電壓130kV,管電流30~75mAs,感興趣區層厚5mm,間距5mm,掃描野200~3 000mm。造影劑采用歐乃派克300,劑量2.0mL/kg,使用Liebetflarshelm高壓注射器,流速0.8~2.0mL/s。注射結束后再行掃描可顯示腎盂及輸尿管相,對積水型重腎可適當延遲掃描,掃描后重建圖象。

2 結果

本組15例重腎中左側重腎11例、雙側重腎4例。4例發育型重腎增強掃描顯示患側腎較健側大,重復腎盂及輸尿管顯示清晰,與IVU檢查結果一致。10例積水型重腎SCT增強掃描顯示積水之囊壁有不同程度的強化,其中2例IVU延遲至240min仍未顯示,SCT表現為腎盂及輸尿管擴張呈巨大囊腔;另3例IVU延遲攝片顯示腎盂輸尿管清晰度不如SCT增強圖象;5例SCT延遲掃描囊腔內可見造影劑進入呈液——液平。15例重腎下腎段掃描形態基本正常,位置受壓下移。1例發育不良型重腎見上腎段呈杵狀與輸尿管相連。4例合并輸尿管異位開口除1例IVU與SCT診斷一致外,另3例均由SCT診斷明確,異位開口之輸尿管均來自上腎段,輸尿管有不同程度的迂曲、擴張,連續層面觀察輸尿管沿膀胱壁向后下延伸。1例伴輸尿管囊腫IVU表現為膀胱內充盈缺損,SCT證實為輸尿管下段囊性擴張所致。

3 討論

腎重復畸形是一種常見的腎輸尿管畸形,僅次于先天性腎積水[1]。病理上是由胚胎早期有兩個輸尿管伢進入一個后腎胚基所致,腎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兩者之間僅在腎表面有一淺溝,腎實質仍融為一體,它們各有一套集合系統,兩根畸形的輸尿管分別與各自的集合系統相連。臨床上女孩多于男孩,本組為14∶1,與之相符。重腎病理形態有三型即發育型、積水型和發育不良型[2]。本組中發育型4例(27%),積水型10例(67%),發育不良型1例(6%)。其中發育型重腎CT診斷解剖與IVU一致,而積水型重腎,特別是腎功能差及和并輸尿管積水的重腎,IVU確診率不高。當IVU不能顯影或顯影不理想時,增強螺旋CT掃描后重建圖像對診斷此病有幫助[3]。本組中5例重腎IVU未能明確診斷,而SCT增強掃描能明確顯示囊性擴張之積水腎盂,其大小與重腎積水程度成正比,強化的殘留腎實質可被評估其功能。向下還能找到與之相連接的重復輸尿管。積水之輸尿管在CT層面上表現為連續的囊性擴張,當積水輸尿管內造影劑未達到相當濃度時,則顯示為囊性水樣低密度,上下連續。對Y型及完全型雙輸尿管,其相伴的下腎段輸尿管則呈圓點狀高密度影,呈重復輸尿管典型征象——引戒征[4]。對于感興趣區,特別是狹窄處和異位開口處,可行薄掃使影像更清晰。

關于鑒別診斷方面,積水型重腎應與腎積水、腎囊腫鑒別。腎積水為整個腎盂積水擴張,而積水型重腎往往是上腎段腎盂擴張,下腎段形態正常,位置受壓下移。腎囊腫為腎內薄壁囊性灶,無輸尿管相通,延遲掃描無造影劑進入可資鑒別。迂曲擴張的輸尿管應與腸管鑒別,連續層面觀察可發現類似管狀的囊性灶層面可出現典型的印戒征,并且其起自上腎段腎盂。部分鑒別困難的可適當延遲掃描,一旦有造影劑充盈即可診斷明確。

值得注意的是本組中在IVU上未顯示或顯示不清影響診斷的,在SCT增強掃描上均可明確診斷,而IVU診斷明確的重腎,SCT增強掃描亦能完全顯示清晰。掃描后重建圖象,不但可以從橫斷位、矢狀位和冠狀位觀察,還可以在監視器熒光屏上多方位、多角度詳細觀察腎臟、輸尿管和膀胱的結構特點及相互關系,對于腎重復畸形,能顯示重復腎盂的位置、重復輸尿管的走行以及重復輸尿管開口于膀胱的位置或異位開口于何處[5],還可以根據重腎的顯影時間來推斷腎功能情況,對術前確診作用很大,比IVU更能顯示尿路的整體;另外,SCT檢查不需腸道準備,不受組織重疊影響,無需腹部加壓,容易被兒童接受,所以筆者認為SCT增強掃描對腎重復畸形類型和并發畸形明確診斷優于IVU。

2009年12月盛 茂等:腎重復畸形的影像學診斷第6期2009年12月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學版)第6期

參考文獻

1 王常林,王憲剛,趙國貴,等.小兒腎重復畸形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93,14(5):272273

2 李正,王慧貞,吉士俊.先天畸形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721724

3 潘恩源,陳麗英.兒科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72773

第5篇: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

【關鍵詞】粗糙集方法;醫學影像學;診斷準確性

粗糙集理論是一個交叉融合多種學科形成的新學科,已被廣泛用于各個行業包括:市場營銷、衛生、電信、金融、農副產品、互聯網語言的識別以及知識管理系統等等。粗糙集理論在很多的領域已取得令人驕傲的應用效果。在醫學影像學領域中,隨著影像學數據信息不斷的增長,在醫學影像學診斷中運用粗糙集方法,能客觀地展現出海量數據信息以及高維資料的背后的真實情況,更好的幫助醫生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有利于臨床診斷正確性的提高。

1 簡要論述粗糙集方法

1982年波蘭數學家首次提出粗糙集概念,這是以等價關系為基礎的,用于分類問題的研究,用上集合與下集合生成一個相逼近的新集合,新結合的邊界線被定義為上下近似集的差集。是繼概率論、證據論之后有一個不確定性問題的處理工具,是一種新型的軟計算方式。

這種建立在分類機制前提下的粗糙及理論,可以把分類解釋成為一定區域中的等價關系,這個區域正是由等價關系進行劃分的。將知識歸納為數據的劃分,被劃分后的集合定義為概念。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庫,對不確定或不精確的知識通過已知的信息庫進行近似刻畫。無須提出數據集合以外的一切知識,因此,對于問題的描述比較客觀、比較具體,再加上粗糙集理論不包含不確定或不精確原始數據機制,與證據理論、概率論等有較強的互補性。

粗糙集合理方法適用于研究不定型問題的工具,作為集合理論的擴展,粗糙集理論主要用來研究不完整的信息數據挖掘技術。它可以在缺乏數據的先驗知識前提下,用考察數據分類的能力解決模糊不定的數據并加以分析處理,與此同時粗糙集算法簡單且容易操作,現在以它為基礎的數據挖掘工具也非常多,粗糙集理論其出發點是假設所有研究對象都涉及一些的信息。隨著粗糙集理論的廣泛應用,其有效性被越來越多的證實,成為了現階段人工智能研究的重點。

2 醫學影像學診斷中粗糙集方法的應用實例分析

收集了2011年1月-2012年1月來我院進行膠質瘤診斷治療的5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詳細研究,其中,29例男,21例女,患者年齡在23歲-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7歲。其中,11例WHO I級,25例WHO II級,9例WHO III級,5例WHO IV級。對上述患者進行MRI檢查,平掃TIW1橫斷面與矢狀面得出影像學資料。由放射科專業醫生對上述患者的MRI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包括病灶位置、形狀、囊變、TIW1、T2W1、水腫、鈣化、出血、性變等等,按照影像學特征對不同指標進行分類。并通過粗糙集方法、Logistic二元回歸方法與分類回歸樹方法對影像學資料進行研究。具體粗糙集方法:將決策表導入專門的Rosetta軟件,通過軟件對病例進行規則約簡與屬性約簡。在條件屬性核產生的基礎上,得到決策規則庫,通過規則庫過濾,達到知識的精簡。通過10折交叉驗證方式測試膠質瘤數據,通過測試結果的診斷靈敏性、覆蓋率、陽性預測值、特異度、陰性預測值等提取診斷性能,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粗糙集方法的診斷準確性為85.2%,特異度為92.7%;決策樹方法診斷準確性為83.0%,特異度為91.3%;Logistic二元回歸方法診斷準確性為83.2%,特異度為85.6%。充分證實了,在臨床影像學診斷中,粗糙集方法能夠得到更多的確定性規則,進一步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

3 醫學影像學診斷中粗糙集方法的應用的優點分析

3.1 粗糙集方法應用便捷、結果準確性高

粗糙集方法不需要預先設計概率、不需要建立相應的因變量函數關系,直接運算集合中的對象,直接獲得不可分辨的矩陣,直接得出結論。通過粗糙集法分析,其結論呈現的方式是以IF….Then…的形式出現,呈現結果不僅具有非常高的價值,而且呈現形式非常明確。

3.2 粗糙集方法能客觀地展現出海量數據信息以及高維資料的背后的真實情

這種基于數據集合的挖掘方法,在臨床影像學診斷中,粗糙集方法能夠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后的知識。例如,在在對膠質瘤影像學資料進行規則提取以及屬性約簡時,整個過程都是客觀的,不受外界因素、人為因素的干擾,獲得的膠質瘤級別診斷比較容易理解、診斷規則比較清晰。Logistic二元回歸方法與分類回歸樹方法,是通過訓練集方式生成一個新的測試函數,通過函數分析方法,計算不同對象的可能發生概率,進而預測對象的分類。Logistic二元回歸方法是基于數理統計基礎上的,通過筆數比篩選具有價值、有統計學意義的不同變量,將這些變量通過模型方程形式進行計算,比較計算前后實際結果與預測結果兩者的差異性,從而進一步確定自變量的入選,同時,還可以計算出自變量的重要價值。決策樹方式是通過地規模與分層模式進行的,也就是根據不同的對象建立不同的樹分支。在不同分支的子集中建立重復的分值和下層節點,從而生成了決策樹。再對決策樹剪枝,再對決策樹進行規則處理。但是,這種基于概率的分類結果,是根據概率進行判定的,對于高級別膠質瘤的診斷率比較低,這種決策樹分析方法很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比如說決策樹的修建、決策樹的增長、選擇父節點數以及子節點數等等,都會影響到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4 結語

粗糙集方法是將觀測到的龐大數據集加以分析研究,其目的是找的未知的關系及數據擁有者能夠理解且有價值的新方法來總結數據,經粗糙集方法推導出的準確率較高,在臨床醫學影像診斷中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馬常杰,陳守余.數據庫中模糊關聯規則挖掘研究進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0,12(11):752-753.

[2]田軍章.基于PACS的結構化報告(SR)模塊的設計與實現研究[D].第一軍醫大學,2011,4(09):141-142.

[3]王小鳳,周明全,耿國華.一種基于模糊粗糙集理論的算法及其在醫學影像中的應用[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2,11(5):369-371.

[4]王國胤.Rough集理論在不完備信息系統中的擴充[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2,5(17):13-15.

第6篇: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湖北武漢430200)【摘要】目的:評價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的影像學診斷和治療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12例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臨床資料,全部行B超檢查和CT掃描,4例行磁共振(MRI)檢查。5例行靜脈腎盂造影(IVP)。病理檢查均診斷為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2例腫瘤直徑小于4cm,無明顯癥狀者采取每半年B超、CT隨訪觀察。手術治療10例,腫瘤剜除術6例,腎部分切除術3例,腎切除術1例。結果:病理檢查均為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術后病情穩定。結論:CT、MRI診斷準確率高,是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佳影像學診斷方法,對確診治療方案有重要指導意義;腫瘤直徑小于4cm者采取保守觀察治療,直徑大于4cm者采取手術治療。【關鍵詞】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學 【中國分類號】R73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4-0165-01 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又稱為腎錯構瘤,是腎臟的良性腫瘤,臨床較為常見,隨著影像學的發展,臨床檢出確診率明顯增高。我現回顧性分析收治的12例患者,現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病例資料 本次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齡20~56歲,平均年齡42歲。左側病變3例,右側病變8例,雙側病變1例。無臨床癥狀者2例,為B超體檢時偶然發現。患者腰痛者9例,血尿2例,均為肉眼可觀測,腎區捫及包塊3例。1.2 影像學檢查 均行CT掃描,平掃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均勻低密度或極低密度混雜病灶,增強掃描腫塊大多呈不均勻強化,CT值均為負值。 均行B超檢查,9例表現為強回聲光團,界線清楚,內部回聲均勻,診斷準確率為75%。磁共振成像(MRI)檢查4例,RAML中的脂肪成分在MRI掃描時,其T1加權像呈高信號,T2加權像呈低信號。5例行靜脈腎盂造影(IVP)4例因腫瘤較大,表現為腎盂腎盞受壓變形。1.3 治療 2例腫瘤直徑小于4cm,無明顯癥狀者采取每半年B超、CT隨訪觀察。手術治療10例,腫瘤剜除術6例,腎部分切除術3例,腎切除術1例。2 結果

10例手術患者均為良性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未見惡性病例,術后觀察6~48個月,無復發與轉移,均生存。2例無明顯臨床癥狀患者,定期進行B超、CT檢查,未見明顯變化。

B超檢查表現:8例為混合回聲實質性腫塊,1例為密集均勻的高回聲影,邊緣清楚,無聲影,準確率75%。CT表現為混雜密度腫塊影,邊緣清楚,瘤體最低密度區的CT值一100―0HU,增強后腫塊不均勻強化,內見有明顯的強化區及無強化區,12例中10例CT明確診斷,準確率83.3%。MRI表現:T1加權像呈高信號,T2加權像呈低信號,T2脂肪抑制呈高低混雜信號,增強掃描腫塊不均勻強化,低密度區未見強化,準確率100%。3 討論 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1911年由Fischer首先描述,1951年由Morgan正式命名為RAML。RAML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伴有結節性硬化,多為雙側雙發,腫瘤較小;另一種為不伴有結節性硬化,多為單側,瘤體較大。1992年Bonetti[1]等提出血管周樣上皮細胞的概念,改變了對RMAL的一般認識,將其歸入血管周上皮腫瘤譜系中。近年克隆分析研究證明:RMAL市單克隆增生的真性腫瘤,其平滑肌是腫瘤的成分,脂肪是化生性的成分[2]RMAL的組織結構主要為畸形血管、分化不同階段的平滑肌細胞及脂肪組織三種成分按不同的比例形成鏡下形態各異的腫瘤組織像,以梭形細胞為主、以空泡化細胞為主、較多的血管成分并伴有異型細胞等B[3]。Tusi等[4]將其分為4種類型:① 典型的RAML。②肌瘤樣型(脂肪成分≤10%)。③脂肪瘤樣型(脂肪成分≥70%)。④血管瘤樣型。3.1 影像學檢查 通常通常使用B超、CT和MRI圖像上都可作出定性診斷,腎錯構瘤B超示腫塊內有中強回聲。CT辨別脂肪組織的能力比較強,亦是診斷腎血管平滑肌血管瘤的較佳方法。典型的含脂肪腫瘤呈邊界清楚的低密度或不均勻性低密度占位,瘤內脂肪CT值通常為一40一一120HU,內部不同部位CT值變化較大,是最具特征性的表現。以平滑肌成分為主的腫瘤,增強后掃描有時可見瘤體內血管和圍繞血管的平滑肌強化,呈洋蔥皮樣或漩渦狀團塊。MRI在腎RMAL診斷中應用逐漸增多,由于多種快速掃描序列及脂肪抑制技術應用,對腫瘤內少量脂肪的顯示起到重要的鑒別診斷作用[5]。3.2 臨床治療 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治療可根據腫瘤的大小采取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一般認為腫瘤直徑小于4cm可隨訪觀察,直徑大于4cm者需積極進行手術處理。對于腫瘤直徑<4cm,無明顯臨床癥狀者,可以長期隨訪觀察,我們的處理方式是每半年進行一次B超和CT檢查。對于腫瘤直徑>4cm,尤其是外向性生長的腫瘤因其易發生破裂,所以進行手術治療。影像學檢查懷疑有惡性腫瘤可能而術前確診困難者,應進行手術探查,進行切片的病病理檢查,不主張進行保守的隨訪觀察。手術方式包括腎臟切除、腎部分切除、腫瘤剜除術等。此次觀察統計,進行手術治療10例,包括腫瘤剜除術6例,腎部分切除術3例,腎切除術1例。參考文獻[1]Bonetti F,Pea M,Martigoni G,et 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blems in multicentric real angiomyolipoma. Urol,1992.148(6):1880-1884.[2]Saxena A,Alport EC,Custead S,et al.Molecular analysis of clonality of sporadic angio myolipoma. J Pathol,1999,189(1):79.[3]劉艷秋.局部氧療合六一散外涂在腹瀉患者肛周皮膚護理中的作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2):239.[4]Tusi WM, Colombri R ,Portmann BC,et al .Hepatic angiomyolipoma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30 cases and delineation of unssual morphologic variants.Am J Surg Pathol,1999,23:34-38.[5]王惠杰,王斌,關宇欣.浸浴療法治療深度燒傷殘余創面[J].中國療養醫學,2001,10(1):16一17.

第7篇: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

【關鍵詞】 甲狀腺癌; FNAC; 超聲影像學特征

甲狀腺癌臨床發病率較高,及時確診和采取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是臨床治療的關鍵。FNAC以其簡單的操作、診斷的快速和準確以及微創得到了臨床醫師的廣泛認可[1]。超聲定位下甲狀腺FNAC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技術,穿刺成功率及診斷效果均令人滿意[2]。現對本院甲狀腺癌患者FNAC及超聲影像學特征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40例甲狀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例,女31例,年齡21~82歲,平均(50.06±6.43)歲。

1.2 方法 本組40例患者均接受超聲定位下FNAC,觀察患者超聲圖特點、結節內細胞形態結構特征、結節數量、大小、邊緣情況及鈣化程度[3],并將診斷結果與病理學檢查結果進行比較。

2 結果

2.1 術前超聲 術前超聲圖像顯示,結節區域多顯示為不均勻低回聲,其中33例患者超聲圖像顯示結節邊緣呈不規則粗糙毛刺狀,多數患者結節內可發現沙礫樣鈣化灶,見圖1。

2.2 甲狀腺FNAC分類及細胞學特點 (1)甲狀腺狀癌(15例):腫瘤細胞呈狀結構,細胞較大,細胞大小不一致,呈球形、多邊形,毛玻璃狀核,線狀核溝核內有胞漿包涵體,可見到沙礫體(圖2);(2)結節性甲狀腺腫(9例):單個或呈團片排列的濾泡上皮細胞,通常細胞較小,大小較一致,細胞核較小,大小較一致,通常可見1~2個核仁,染色質細顆粒狀,分布均勻,常見到紅染的膠質;(3)橋本甲狀腺炎(6例):涂片中可見多量成熟的淋巴細胞、濾泡上皮細胞及特征性的許特萊細胞,后兩者可成團或彌散存在;(4)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5例):不見或少見膠質團片,濾泡上皮細胞胞漿豐富,并含有大小不等的多量空泡狀膠質,通常三五成群,大片者少見;(5)濾泡性腺瘤(2例):濾泡上皮數量較多,細胞單個散在或成團片狀,細胞較單一,小團細胞似合體細胞,細胞大小較一致,染色質分布均勻,細顆粒狀;(6)亞急性甲狀腺炎(2例):多量異物型巨細胞與相鄰的膠質和成團的濾泡上皮細胞,也可見到上皮樣細胞、纖維母細胞、淋巴細胞,但不見濾泡中心細胞;(7)髓樣癌(1例):細胞較為豐富,呈小圓細胞形,多數細胞散在分布,部分呈裸核樣、漿細胞樣,少量細胞聚集呈疏松菊形團樣,可見散在大細胞。

注:細胞密集、重疊,呈三維立體狀,可見明顯核溝(HE×400)

2.3 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 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本組21例患者為單發結節,19例為多發結節,結節直徑超過2 cm的18例;33例患者結節邊緣呈現四周浸潤破壞性生長,周圍纖維組織出現反應性增生,部分結節四周有衛星結節出現,部分還伴有小脈管浸潤,觀察結果與術前超聲圖像腫瘤結節邊緣表現基本相符;31例患者可于結節中發現鈣化灶,多數呈現砂礫體樣分散在組織內,部分鈣化顆粒較小的樣本中砂礫體呈現成堆或成簇樣分布(圖3)。

3 討論

甲狀腺癌臨床發病率較高,其中以甲狀腺狀癌發病率最高。雖然甲狀腺狀癌惡性程度不高[4-6],但臨床研究表明其能夠引發早期頸部淋巴結轉移,即使是微小的狀癌也不例外[7-8]。本研究中經FNAC檢查發現甲狀腺狀癌15例,占總病例數的37.5%,明顯高于其他甲狀腺腫瘤發病率,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FNAC通過細針穿刺細胞取得新鮮、完整且結構清晰的細胞,能夠最大限度保證細胞組織結構的完整性,能夠完整體現腫瘤細胞生物學等特點,包括浸潤或轉移等[9]。本研究中甲狀腺狀癌、橋本甲狀腺炎、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濾泡性腺瘤、亞急性甲狀腺炎及髓樣癌均有明確的癌細胞細胞核特征。其中甲狀腺狀細胞病例最多,患者均可見細胞核質比顯著增加、細胞膜變厚、染色質呈粗塊狀、出現核溝等細胞學特點。

超聲定位下的細針穿刺診斷技術是新型診斷技術,連甲狀腺中的小結節都可以在早期發現,Lew JI等[10]指出該診斷方法最小能夠發現3 mm的結節,較傳統觸診的2 cm更具臨床優勢,而且臨床醫師的經驗對診斷結果影響也較小。臨床研究表明,超聲引導下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傳統觸診引導下穿刺,而且活檢檢出率達到50%左右,約為觸診引導下穿刺活檢的25倍[11]。本研究中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22例患者結節不超過2 cm,在觸診中易被漏診或誤診,即使能夠準確發現也會導致穿刺成功率不高。甲狀腺局部解剖學位置較為特殊,后方緊挨氣管,兩側毗鄰總動脈和頸內靜脈,如果患者結節位于總要臟器或血管附近將會大大增加穿刺難度[12]。在超聲引導下實施穿刺,能夠通過監視器直視穿刺操作,能夠避免穿刺過程中對重要器官產生損害而引發不必要的并發癥[13]。

甲狀腺結節組織中微小鈣化灶是判定惡性病變開始的重要依據,臨床研究也證實甲狀腺結節內彌漫性的微小鈣化灶超聲圖像在臨床診斷中應用價值較高[14]。本研究中多數患者超聲圖像可見微小鈣化(砂礫體樣),且患者多為甲狀腺狀癌,證明彌漫性微小鈣化對甲狀腺癌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總體來看,超聲定位對提高FNAC診斷準確率和小結節穿刺成功率具有顯著效果,結合術前超聲圖像能夠提高穿刺細胞學檢查陽性診斷的準確率。

參考文獻

[1] Cibas E S, Ali S Z. 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Thyroid Cytopathology[J]. Am J Clin Pathol,2009,132(5):6586-6587.

[2]平波.細針穿刺細胞學診斷甲狀腺癌價值及評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5):26-28.

[3]郭燕.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在甲狀腺結節中的臨床評價[D].山西醫科大學,2011.

[4]楊青.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診斷甲狀腺結節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5):173-174.

[5]吳驥,管小青,顧書成,等.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在甲狀腺癌診斷中的應用[J].現代腫瘤醫學,2011,19(10):1917-1919.

[6] Kilfoy B A, Zheng T, Holford T R, et al. Internation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hyroid cancer incidence, 1973-2002[J]. Cancer Causes & Control,2009,20(5):525-531.

[7]周季蘭,邢晉放,金宇飚,等.28例甲狀腺癌的細針穿刺細胞學診斷及超聲影像學特征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11):1397-1400.

[8] Lew J I, Solorzano C C. Use of ultrasound in the management of thyroid cancer[J]. Oncologist,2010,15(3):253-258.

[9]賈支紅,李仁達,劉曉霞,等.55例甲狀腺疾病的細針穿刺細胞學診斷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07,29(2):172-174.

[10] Zhu C, Zheng T, Kilfoy B A, et al. A birth cohort 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of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3-2004[J]. Thyroid,2009,19(10):1061-1066.

[11]蔡曉頻.甲狀腺細針穿刺診斷的臨床研究[D].北京協和醫學院,2011.

[12] Lin J D, Chao T C, Huang B Y, et al. Thyroid cancer in the thyroid nodules evaluated by ultrasonography and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J]. Thyroid,2005,15(7):708-717.

[13]鄭宏庭,蘇白海,方芳,等.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結節的臨床評價[J].醫學臨床研究,2008,25(1):5-7.

第8篇: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

【關鍵詞】顱內靜脈竇血栓;CT;MRI;影像;診斷價值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93

作者單位:334000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CT-MRI室

顱內靜脈竇血栓和靜脈血栓是畸形腦血管病的特殊類型,按病變性質可分為非炎癥性和炎癥性兩類。其確切機制尚不清,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全身因素:脫水、糖尿病、高凝血狀態、血小板增多癥、口服避孕藥、懷孕、產后、近期手術、長期應用激素、腎病綜合征、心臟病等;②局部因素:局部感染、中耳乳突炎、副鼻竇炎、腦膜炎、顱、面、中耳手術、顱腦外傷、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瘺、動脈栓塞等。

回顧性分析5例CVST患者CT、MRI、MRV成像的直接和間接征象5例患者起病后頭部CT掃描5例、MRI掃描5例、MRV掃描4例、MRI增強掃描2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搜集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本院醫院收治的經頭部影像學和臨床確診的5例CVST,年齡23~33歲,平均26.3歲。

1.2 臨床資料 起病時間均以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發病時癥狀及體征:頭痛4例、頭痛伴惡心嘔吐3例、抽搐發作2例、頭暈2例、肢體癱瘓1例、腦膜刺激征陽性2例、意識障礙1例、發熱l例。行腰穿檢查1例,顱內壓大于3.92 kPa(400 mm H2O),常規及生化正常。

1.3 檢查方法 5例起病后行頭部CT掃描5例、MRl掃描5例、MRV掃描4例、MRI增強掃描3例。

2 結果

5例患者的頭部CT、MRI、MRV成像均有異常表現。

2.1 CT直接征象 束帶征和高密度三角征均為CT平掃征像,實質上都是由靜脈(竇)內血栓呈高密度直接顯影所致。束帶征提示大腦皮層表面靜脈內血栓,而高密度三角征一般指上矢狀竇的血栓,因而,此兩種征像也可歸為同一類,為靜脈竇血栓不同部位的表現。CT平掃顯示靜脈竇、腦表面和深部靜脈內血栓的高密度灶,常在血栓形成后1~2周出現,CT值為50~90 Hu,代表新鮮血栓。這些腦靜脈(竇)內血栓形態可多種多樣,這取決于CT掃描層面方位和病變血管之間的關系,在與血栓垂直的層面上顯示最清楚,為圓點或三角狀;在平行層面上則呈條帶狀[1]。

Delta征(或空三角征)[2]這一征像由 Buonanno等于1978年首次描述。見于增強掃描時,表現為三角形的硬膜靜脈竇斷面上,硬膜竇壁強化呈高密度與腔內低密度血栓形成對比,類似于希臘字母“Δ”,故此得名。這一征像在橫斷面CT掃描常見于上矢狀竇的后三分之一處,冠狀面CT掃描見于頂部上矢狀竇。其形成機理是由于靜脈竇閉塞,造影劑通過硬膜竇的側支吻合、未完全閉塞的靜脈及增生的毛細血管進入血栓周圍的竇隙,同時,由于構成竇壁硬腦膜充血強化,形成了邊緣強化的基礎。

2.2 CT間接征像 大腦鐮和小腦幕異常強化這一征像的出現率約20%。小腦幕的強化很容易辨認,而確定大腦鐮強化可能有一定難度,尤其在老年人更是如此。通常認為小腦幕強化可提示直竇血栓,或者累及上矢狀竇后部的血栓。

腦穿通髓靜脈擴張CT增強顯示腦穿通髓靜脈擴張(dilated transcerebral medullary vein),表現為在腦白質內和灰-白質交界處有許多增強的血管結構。這一征像通常與廣泛的靜脈竇血栓有關。

2.3 MR表現 MRI征象:MRI表現為在腦靜脈和靜脈竇血栓形成的初期即可見其流空效應消失,表現為T1WI呈等信號,T2WI呈高信號。

低場MRI檢查,T1WI正常矢狀竇可表現為三角形或圓形等或略高信號,對較小血栓診斷幫助不大,但T2WI無論上矢狀竇發育大小均呈邊緣清楚的無信號血管流空區,如出現血栓,盡管發病時間不同信號表現各異,但血管流空消失T2WI像最為敏感特異,而且可確切觀察血栓形成、部分再通直至血栓消失的全部形態變化過程,對臨床準確評價病情有重要意義。而矢狀面因與上矢狀竇走行平行故可疑顯示出整個血栓形態,尤其T1WI可較準確觀察病變范圍。

CT或MRI容易發現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繼發性改變腦內淤血水腫甚至梗死出現或是出血灶。

3 討論

CVST患者由于血容量及凝血機制異常,以及顱內靜脈竇的特殊解剖結構,易發生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CVST)。其發病早期癥狀和體征不特異,特別是孕產婦CVST患者容易與妊高征相混淆,容易誤診,延誤治療,死亡率高其共同特征為顱內壓增高癥狀突出,而出現頭痛、嘔吐等癥狀,故對此類癥狀的患者應仔細分析CT表現,尤其應仔細觀察上矢狀竇前部的改變,對有腦出血或梗死的患者應仔細分析其影像特點及觀察靜脈竇及顱內靜脈改變。

CVST的CT成像直接征象表現為高密度三角征、空三角征、索帶征或Delta征等,但出現率低。Virapongse等分析76例CVsT患者,高密度三角征和索帶征出現率24.5%,空三角征出現率為28.6%[3]。 CT特異性間接征象不能忽視,由于腦脊液重吸收障礙、靜脈淤血、靜脈性腦梗死及靜脈性腦出血等病理生理改變所引起的間接征象:單側或雙側腦葉皮層及皮層下低密度影,其內見點片狀高密度影,周圍可見腦水腫、腦室受壓等表現,能反映出腦實質受累及顱高壓。

MRI可以多個平面成像,并且無顱骨的偽影影響,對CVST的間接征象的影像反映更全面,可直觀反映出病灶范圍與動脈供血區不一致、腦水腫明顯、病灶內信號不均、常常伴有出血的特點。MR對CVST反映較CT敏感,當靜脈竇完全被血栓堵塞后,流空現象消失,竇腔內出現異常信號。靜脈竇內血栓演變時,其信號的改變大致與腦內血腫信號演變類似。

MRI的不足之處是:對上矢狀竇血栓形成較敏感,但是對其他靜脈竇血栓形成的成像不敏感,而且不同時期血栓成像信號各異,容易漏診。MRV成像技術可以立體直觀地顯示顱內靜脈結構,可以彌補MRI的不足,主要表現為:受累靜脈竇血流高信號缺失,節段性信號中斷、變細、顯示不清,或者管腔粗細不均等直接征象;還可表現兩側靜脈分枝顯影不均,靜脈竇病變遠端有靜脈側枝形成和其他途徑代償的引流靜脈異常擴張的間接征象。MRI+MRV成像可以互相彌補缺點,檢查方便,而且無創傷,目前認為是診斷CVST最敏感的技術。

目前DSA仍為診斷CVST的金標準,可直接反映靜脈竇不顯影、顯影中斷、循環時間延遲、側枝循環情況等征象。但是DSA是有創性檢查,操作復雜,不能反映顱內受累腦組織的繼發改變,并且因為靜脈竇發育異常也可出現假陽性。目前有MRI+MRV成像替代DSA來確診CVST的趨勢。

4 結論

CT、MRI檢查能顯示CVST腦組織直接和間接受累征像,MRI+MRV可以作為診斷CVST的首選檢查方法,在治療過程中CT或MRI+MRV復查能動態觀察病情,熟悉CVST的早期間接和直接CT和MRI征像,必要時完善MRV檢查,綜合影像學及臨床癥狀快速確診,快速治療,可大大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李松年,唐光健.靜脈竇血栓的CT征象.現代全身CT診斷學,2007:154-155.

第9篇: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

關鍵詞 肺靜脈 畸形引流 X線平片 心血管造影 MRI

心上型完全性肺靜脈畸形引流是完全性肺靜脈畸形引流中最常見的一個類型,具有典型的影像學表現,是術前確診的重要手段之一。早期診斷和及時進行糾形手術預后良好。本文收集1978~1998年我院確診為本病5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齡6~26歲,平均15歲,主要臨床癥狀體征為:勞力性心悸、氣緊,2例有易患“感冒”、“肺炎”史, 1例曾因劇哭暈厥2次。3例心前區隆起,5例均于胸骨左線2~3助間聞及2 ~3級Sm,4例P2亢進,心電圖表現為心房肥大、右室肥大,僅1例為大致正常心電圖改變。

1.2 檢查方法:5例均攝心臟正位加左前斜位片,2例加攝左側位片;1例行選擇性肺動脈正位造影;1例行右室正側位、左室左前斜位造影加心臟MRI成像檢查;造影機器為日本島津公司產1250Am全自動快速換片式造影機,肺動脈和右室造影攝片程序為 1張/sX10,左室為3張/sX2、1張/sX2,MRI成像儀為以色列產GYREX V DIX0.5T超導型,用SE序列行橫軸位、冠狀位及左前斜位多層面成像。

2 結果

2.1X線平片表現:上縱隔心底部對稱性增寬,與心臟共同構成典型“8”字形影者3例,增寬的縱隔影左右不對稱,左略寬于右、右略寬于左呈近似“8”字形者各1例,其中左略寬于右者做了心血管造影,分析造影劑到達前的正位片,發現增寬的兩上縱隔影較立位對稱,并見增寬的左上縱隔影呈邊緣清楚弧帶狀,其內緣與主動脈節之間存在局限性透明區。左前斜位顯示相當于開主動脈、主動脈弓部粗大的弧帶狀影,結合造形、MRI分析,該影內緣是由升主動脈、主動脈弓而外緣由異常引流的粗大的靜脈血管構成。左側位片示氣管前帶狀致密影,造影片顯示為異常引流的粗大的靜脈血管呈倒置的U形投影于此。5例均顯示肺血增多,心臟中一高度增大,心胸比率0.59~0.70,右心房、右心室增大。

2.2 心血管造影表現:2例均于肺動脈顯影后顯示肺靜脈不流人左心房,而匯成肺靜脈干引流至左上腔靜脈一左無名靜脈一上腔靜脈。于心底部形成粗大的靜脈血管環影,構成平片“8”字心形的上半部;該影側位投影于氣管前方呈倒置的U形;左前斜位顯示位于升主動脈前方、主動脈弓上方,并與其平行。房水平右向左分流,右房、右室增大,左室、主動脈相對縮小。

2.3 MRI表現:能顯示左房無肺靜脈引入,左右肺靜脈匯成的肺靜脈干引流至左上腔靜脈—左無名靜脈一上腔靜脈,組成粗大的靜脈血管環,房間隔不連貫,右房室腔、肺動脈增大,左心室、主動脈縮小。

3

討 論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部在线播放免费毛片 | 亚洲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h视频 | 四虎影永久在线高清免费 | 国产毛片儿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国产另类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91精品色婷婷 | 欧美日韩第一页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综合 | 操久久|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免费天堂 |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 欧美色成人tv在线播放 | 久草新视频| 国产精品麻豆入口 | 韩国特级一级毛片免费网站 | 久久国产经典视频 | 最新九九精品 | 免费高清不卡毛片在线看 | 国产三级91 | 国产福利写真视频在线观看 | 男女强吻摸下面揉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不卡 |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 | 四虎4hu影库永久地址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黑人vs亚洲美女在线观看 | 日本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九九精品免视频国产成人 | 国产免费观看a大片的网站 国产免费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91精品555 | 中文字幕亚洲色图 | 色蜜蜜精品视频在线视频 | 日韩不卡一二三区 | 黄色草逼网站 | 欧美青青草 | 99久久精品毛片免费播放 | 国产在线每日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