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教師先進事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不僅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的事業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和處于“優先發展”的地位,且直接承擔著人才的培養和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任。作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部分――高等職業教育――其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事業中順理成章、理所當然或者說邏輯性地亦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事業中的作用。
1、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方面:
指出:在此項工作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和居于“優先發展”地位的教育,一是加大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力度,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二是要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在全社會樹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的學習培訓,使每個人都不斷獲得新知、增長才干,跟上時代前進步伐。
2、在培養優秀人才方面:
對優秀人才提出了三個標準,即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彈性學習的制度、高度重視實踐和實訓環節的教學手段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將會極大地提高學員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是在提高學員的實踐能力方面,職業教育相比其他教育部門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而在優秀人才的培養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方面:
根據國務院的《決定》,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2500多萬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1100多萬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每年培訓城鄉勞動者上億人次。如果在對如此龐大數目的學生或學員進行教學或培訓時,加強對他們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很顯然,在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方面,職業教育將會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
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事業中的發展方向
1、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方面,高等職業教育應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的學習暗訓,使每個人都不斷獲得新知、增長才干,跟上時代前進步伐。
“素質教育”提出的時間不長,但論述甚多,指出的“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的學習培訓”進行素質教育的這一辦法,卻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長。
從現代教育學的意義上來說,高等職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產物,也就是說他是普通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但其實,從關于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關系的理論角度來看,作為上層建筑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產生是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傳統的以培養“通識博學、具有高度教養和全面發展的通才”、“吸收高深領域知識”、以培養“社會精英”為目標的“象牙塔”式的普通高等教育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現代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勞動者,于是,高等職業教育應運而生。但也許是由于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先來后到”的關系或者說“師承關系”,也許是由于人的思維定勢或者行為習慣,我們在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時候,不自覺地就照搬、照抄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果說我們現在的工作有那么點進步,那就是我們正在設法從普通高等教育的“巢臼”中擺脫出來。本人認為: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區別最大的特點應該是其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具有的“多種形式和渠道的學習培訓”制度。比如劉淳、龍雁二位就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提出了如下設想:從高職培養目標定位分析,高職課程設計應采用四級模式結構:基本文化素質、專業基礎理論、專業技能、崗位技能培訓。其中:文化素質教育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專業基礎理論是培養學生的發展潛力:專業技能是高職教育的核心模塊,是培養學生的特定技能,這個模塊的課程要根據特定專業對應的就業崗位群對能力的要求來設計:崗位技能培訓主要通過校外實習、有針對性的模擬崗位培訓來完成,旨在培養學生適用崗位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在培養優秀人才方面,高等職業教育應加強如何培養有創新能力人才的研究。
提出的人才標準是有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應該承認,高等職業教育在如何培養有學習能力、特別是有實踐能力的人才研究方面,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就,也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我們也必須坦率地承認:在如何培養有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的同時又有創新能力的學員方面,我們的研究工作卻顯得相當蒼白,
本人認為,提出“創新能力”的背景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自主創新提到了實現科學發展、推動民族振興的戰略地位,那就是“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顯然,國家著力自主創新,當然有賴于其國民的創新能力。只有大量的有創新能力的國民的出現,國家才能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處于領先和不敗的地位。
根據的認識論和辯證法,創新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仍遵循“實踐――認識(包括學習)――再實踐”的發生和發展模式。所以,從邏輯上說,如果我們能找到加強學員提高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方法和途徑,我們就一定能找到提高學員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因為,我們已經有了提高學員創新能力的基礎。如果我們還沒有找到,那只是我們還沒去找或者說還沒努力去找的緣故。
3、高等職業教育必須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統領學生、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怎樣做好高中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呢?下面談談我們的做法。
一、轉變觀念 激發興趣
高中新課改在我們地區雖然已經進入第三年,但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高中生課外閱讀現狀仍不容樂觀:一是學生的課余時間、雙休日依然被“題海”淹沒,想讀書也只能是“望作業興嘆”;二是學生在語文學習的觀念和方式上依然較為嚴重地存在著重記憶輕理解、重練習輕閱讀、重課內輕課外的傾向。這就要求師生雙方都要首先轉變觀念,認識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要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就會自發地閱讀大量課外讀物了。因此我們以“文化快餐”式的優秀報刊如《讀者》、《特別關注》、《小小說選刊》等作為切入點,引發學生課外閱讀的欲望。因為這些作品貼近他們的生活,既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又是他們放松心情、調節生活的必需品。
二、推薦讀物 創設環境
推薦讀物。一是把與教材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首選;二是依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列出必讀書目;三是一些時代氣息鮮明的優秀報刊同樣是學生課外閱讀的上品,如《青年文摘》、《讀者》、《特別關注》、《小小說選刊》、《報刊文摘》等等。向學生推薦優秀課外讀物,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創設環境。一是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的條件,合理安排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的開放時間,最大限度地解決“讀書難”、“借書難”的問題;二是充分發揮學校微機室的作用,每周定期開放1~2次,讓學生上網閱讀自己喜歡的作品;三是在班級設立圖書庫,做到資源共享;四是創辦“露峰之聲”播音節目,宣傳在課外閱讀中涌現出的優秀人物和先進事跡;五是創辦“露峰之鷹文學社”,開展“優秀讀書心得”、“優秀習作”等評選活動,并將這些心得、習作擇優參加作文大賽或向報刊推薦,讓學生在作品發表及獲獎中享受成功的體驗。
三、制定計劃 注重方法
為了克服學生課外閱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我們指導學生認真制定了課外閱讀計劃,根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高中生三年中的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的規定,我們要求學生在高一、高二課外閱讀總量為140萬字,高三學年為40萬字,并且要求學生三年中每天均做100字左右的讀書筆記。這樣一來,有了課外閱讀的計劃,有了課外閱讀的讀物,有了課外閱讀的環境,剩下的就是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了。
在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方面,我們采用以下方法:
(一)依托教材作品,開展作者傳記閱讀
要準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必須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因為我們要深入欣賞和把握作品的內容和旨趣,必須全面了解作者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思想、宗教、風俗等背景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現的情感和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所以,在講授課文時,我們指導學生閱讀與課文有關的作者傳記或者背景材料。如在講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時,可讓學生閱讀課外讀物《李白傳》、《杜甫傳》和《白居易傳》;在講授屈原的《離騷》(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時,可讓學生閱讀《史記》中的《屈原列傳》;在講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時,可讓學生閱讀《名人傳記》中有關朱自清、郁達夫的生平材料。
(二)通過作家作品,開展比較性閱讀
課外指導學生進行比較性閱讀,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鞏固,從而對所學知識形成完整的、系統的認識,使學生避免孤立地、靜止地看問題而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為此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比較性閱讀:
(1)比較同一體裁的不同作品。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寫景狀物的散文時,拿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比,同樣是寫景狀物的散文,《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情為景所掩;而《故》文略寫于景,盡力抒情,給人以厚重感。
(2)比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如杜甫詩集中現存三首《望岳》詩,其中只有早年寫東岳泰山的那首詩,表現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另兩首分別是寫望西岳華山和南岳衡山的作品,由于寫于中年和晚年,詩人仕途受挫,理想破滅,情緒不再高昂。
(3)比較同一題材的不同作品。“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讀到的是壯麗;“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同樣是寫秋天,但由于作者所處時代不同,歷史背景不同,作者所表達的情懷也就不同。
(三)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開展名著閱讀
現行的新教材中,有部分課文是長篇小說、戲劇或名家專集的節選,如人教版必修三《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人教版必修五《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水滸》;人教版必修四《竇娥冤》節選自《關漢卿戲曲集》等等。在學習這些課文之前,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去閱讀有關原著或名家專集,因為學生對這些節選課文的單純學習,很容易脫離原著,極易造成對文學形象片面理解。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獨立閱讀實踐中運用課堂上所形成的閱讀能力,又可以彌補對課文理解的不足,同時也是對課文學習的補充和深化。
(四)借助專題講座,開展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