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建筑考察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月*日至*日,**縣長率團赴臺進行了為期*天的考察活動,我有幸隨團前往。這次考察,雖然時間不長,但收獲不小,可以說是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廣交了朋友,推介了*。第一次踏上臺灣,對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新鮮好奇。一路走來,對臺灣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一、考察見聞
1、城市印象
這次考察停留時間最長的城市是臺北市。臺北市為臺灣省省會城市,其位于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是臺灣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考察參觀了臺北最高的101大樓,在88層頂樓平臺鳥瞰了臺北市全貌,領略了臺北的都市繁華。夜宿臺北圓山飯店。圓山飯店建筑外觀是中國古典建筑的風格,氣勢雄偉,色彩鮮艷。臺北的經濟鼎盛期在上世紀80年代,現在從城市建筑外觀依然能夠感受到當時的繁榮,如今的臺北建筑有些略顯陳舊,但是不失格調,顯示出低調的精致。城市管理水平很高,市容整齊潔凈,交通秩序良好。路上雖然車水馬龍,卻聽不到喇叭鳴叫聲,人行橫道上人車相讓,秩序井然,也不見有行人亂竄馬路,幾乎看不到塞車現象。臺灣城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騎摩托車的很多,且人人佩戴頭盔。常見路邊、商場外邊整齊停放著摩托車,未見車輪前后胎上加固防盜鎖的,問導游方知,臺灣的治安較好,幾乎很少發生丟車現象。市政建設設計顯示出人性化,功能齊全,方便民眾。城市街道的盲人道、殘疾人車道都考慮的十分周全,廁所設計考慮了殘疾人、兒童等不同人群的需求。臺灣人整體素質較高,責任意識很強,禮貌待人。在公共場所,賓館商店,遇見的臺灣同胞都是感覺很親切。我們逛街逛商場,難免經常問路,指路人都非常友好。上街購物,無論是詢價討價、買與不買,他們始終不急不怒,耐心接待,即使沒有做成生意,也是熱情相送。臺灣民眾在公共場合都很安靜,即使是人多時,說話聲音也很小,看不到喧鬧的情景。
2、生態環境
臺灣感受最深的還有一大特色是生態環境優美,所到之處,青山碧水,綠意蔥蔥。如我們考察的日月潭和阿里山,天然的山水和祖國大陸很多地方相差不多,但是,我們很多地方的水沒有那么清,天沒有那么藍。臺灣優美的生態自然環境應該與政府、民眾重視環保分不開的,據了解,臺灣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早于大陸,政府十分重視對民眾的環保教育和要求,多年前就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備的生態保護政策和以國家公園為基礎的生態保護體系。同時,城市中的閑置土地由政府出面予以整理,并將其綠化,打造城市中的活化綠地,提供市民休憩使用,到該塊閑置土地建設時,再去按規劃建設。人行道設置不寬,夠人流通行就行,騰出空間加設綠籬、綠帶,栽植高低相配樹種;建筑物周邊有空地就綠化,凹進去的建筑有空隙就綠化,綠化體現得處處都是。
3、傳統文化
踏上臺灣的土地,看到的是中國字,聽到的是漢語,吃的是中餐,喝的是烏龍茶,唱的是中國戲,感到非常的親近,中華傳統文化在這里得到分外的重視和傳承。而兩岸相同的文化,相同的習俗體現在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說兩岸文化習俗上的一致,首先是語言文字上的一致,在臺灣把普通話稱為“國語”,這本身就反映出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要說兩岸文字上有何差別,則大陸簡漢字多一些,臺灣繁體字多一些。二是漢文化在臺灣的傳承。在臺灣中小學,漢語、國學、毛筆書法都是必修課。加上教育和升學考試也都一定程度受儒家思想和科舉制度的影響,使得漢文化在臺灣深入民心。三是宗教在臺灣的盛行。一路所見最多的就是廟宇。共同的文化基礎,必然產生相同的宗教現象。媽祖是臺灣民眾信徒最多的神靈,這和我們大陸沿海地區的情況非常相似。四是兩岸人民在生活習俗上高度一致。臺灣也是祖國大江南北名小吃的匯聚地,臺灣的烹調藝術、飲食習慣、傳統菜肴幾乎和大陸一個樣。
4、農業產業
在臺灣的短短幾天時間里,走過了好幾個縣市,發現其農業基礎非常好,產業化程度也非常高。一是區域特色明顯。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我們一路走來,在每個地區都品嘗了當地的特色水果和水產品。二是農業功能多樣。臺灣農業在轉型過程中,逐漸向二、三產業延伸。隨之興起的旅游觀光農業成為臺灣農業的新亮點。三是產業鏈條健全。臺灣農產品的深加工處理程度很高,并且擁有發達的農產品運銷網絡。四是科技水平較高。農業品種的改良、食品加工技術等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考察中我們參觀了一家名為臺畜的肉制品深加工企業,其豐富的產品線和自主研發能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感悟體會
1、精細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臺灣的城市面貌相比我們的城市面貌顯得有些陳舊,他們的城市建設高峰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經濟輝煌時期,但是在陳舊的城市建筑外觀背后,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精細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水平。在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品質成為城市間競爭的重要因素,我們*縣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通過以較少的城市建設資金投入,實現城市形象和品位的提升?這就需要我們通過重視城市管理,來提升我們的城市品位,并可以借鑒臺灣高度重視細節的管理方式,實現高水平建設,精細化管理,保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物質空間基礎。
2、突出以人為本,制定城市規劃
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要將以人為本貫穿于城市建設的始終,在城市規劃布局上科學布局工業園區與商業區、居住區,最大限度避免工業、商業和服務業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項目落地時,通過優化項目周邊環境回饋社會公眾,以爭取周邊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在城市設計上更加注重人性化、體現人文關懷。規劃設計出更多的學習休閑場所,合理搭配綠地和建筑,科學擺放高層建筑,注重城市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細節設計,讓人有親近感,滿足市民、游客和投資者的需求。
3、鍛造空間品質,延續文化傳承
城市街道、廣場、街頭綠地等都是人們體驗城市的直接載體,是人們享受城市生活,領略城市魅力的公共空間。臺灣在城市公共空間的鍛造方面具有很好的經驗,林萌街道,街頭綠地隨處可見,城市雕塑制作精美,都反映出城市高雅的格調和生活品質。而通過這些公共空間使人們直接感受到城市的親和力、魅力。我們*縣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可以充分結合這些特征,打造特色片區、街區。建立主題雕塑,在城市建筑中注入文化元素。結合城市綠化,利用水石花樹、亭臺樓閣、雕塑小品等元素創造意境,體現歷史、文化、藝術、人文、地理等內涵,使城市呈現出特色美、舒適美,給市民以美的享受和自然情操的陶冶。
4、保護生態環境,倡導低碳生活
城市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在臺灣,環保意識特別強烈,市民已經養成了低碳生活的習慣。我們*雖然現在生態環境總體不錯,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難免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這就啟示我們要強化生態為先的理念,要立足現有條件,做大水文章,做足綠文章,唱好綠色戲,打響生態牌。特別是要積極倡導低碳生活,鼓勵理性消費、綠色消費,使城鄉居民養成節能節水節材的良好習慣,在全社會形成注重節約、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強化教育優先、示范引導的理念。加強社會文明素質教育,使孩子、學生從小養成講衛生、知禮儀、守規矩、愛自然的良好習慣。發揮黨團員、公職人員先鋒模范作用和窗口單位工作人員的示范作用,影響帶動社會各階層文明素質的整體提升;對公眾場合吸煙、垃圾不分類亂扔、隨地吐痰、橫穿馬路等行為,進行立法規范,督促市民養成好習慣。
5、發揮農業優勢,促進轉型升級
一、四項主要工作
在堅持招商引資第一要務,完成協議引進項目5個,協議引資總額5.9億;竣工投產項目1個,引資額5000萬元的同時,全力推進城鄉規劃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1、規劃龍頭作用得以增強。
20**年以來,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工作快速推進,規劃引導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一是計劃引導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職能充分發揮。2007年底,我局即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城市發展需求,超前啟動了《20**年度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編制工作。《計劃》將規劃愿景細化為具體項目,實現了城鄉規劃戰略意圖的貫徹,避免了項目實施的盲目和無序。二是規劃引導城鄉科學發展職能充分發揮。圍繞高質量實現規劃全覆蓋的工作目標,起草并報市政府辦公室下發了《20**年中心城市規劃編制及研究計劃》,同時,我局又下發了《20**年縣城及村鎮規劃工作要點》,對全市規劃編制工作進行部署和安排。目前,中心城市21項規劃編制任務中,部分規劃編制因總體規劃修編暫緩,其余18個項目均已編制完成或正在調整完善;各縣規劃編制工作也在快速推進。全市城鄉規劃全覆蓋的目標基本實現。三是政策引導城市產業發展職能充分發揮。年初即起草并報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明確市區高層建筑重點發展區域的通知》,以此提升中心城市發展檔次和品位。圍繞進一步促進中心城市房地產業和商業發展,于10月初起草了《關于促進中心城市房地產業和商業發展的政策規定》。《政策規定》實施以來,市區商品房銷售量迅速提升;大潤發超市、國泰廣場、XX一百三家大型商貿設施開業。四是掛鉤引導新農村建設職能充分發揮。大力開展鄉鎮和村莊規劃調研,編制并印發了《XX市農村集中居住點規劃實施分類指導目錄》,提出了分類指導、因地制宜規劃建設農村集中居住點的意見。同時,全力抓好全市15個康居示范試點村規劃指導和服務工作,開展了對15個康居示范試點村的規劃方案、建筑設計方案把關審查工作,提升了示范點建設質量和建筑品位。目前,全市已完成252個集中居住點建設規劃編制任務。在規劃的指導下,全市康居示范村和農村集中居住點建設快速推進。
2、改革創新工作取得突破。
20**年初,提出“致力創新突破”的總體目標,不斷加大改革創新工作力度,推動城鄉規劃水平的持續提升。為此,我們印發了《XX市規劃局20**年創新工作實施方案》,對年度改革創新工作提出了總體目標和具體要求。在《方案》的指導下,各項改革創新工作深入開展。圍繞精心精細服務,不斷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制定下發了《免費規劃報建服務實施辦法》等四項制度,使規劃行政許可工作方面更便民、更利民、更符合發展需求;圍繞規范規劃編制工作,推動規劃設計招投標及規劃市場管理創新,出臺了《XX市規劃編制項目招投標暫行管理辦法》、《XX市城市規劃設計市場暫行管理辦法》;圍繞提高規劃管理水平,啟動了“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完成總體框架編制,2.4平方公里的三維虛擬城市演示系統、元數據管理系統等三大基礎平臺建設,8555平方公里航測影像圖、400平方公里航測影像圖和市區113平方公里1:500地形圖數據采集錄入工作正加速推進,地下管線數據普查工作即將開展。圍繞提升測繪院發展水平,擬定了改革創新工作方案,從企業內部管理、質量管理、標準體系等方面明確了改革目標,測繪院年內即將實現資質升級。圍繞促進規劃院科學發展,幫助企業多方開拓市場,強化內部規范性管理系統建設,確保了規劃院企業經濟效益和自身建設的齊頭并進。預計20**年度該院合同總收入將達到1200萬元,比改革前的20**年增加3倍。
3、重點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20**年我承擔了多項重點工程牽頭推進任務,經過精心組織,嚴格督查,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XX1897及東大街項目:完成項目三套規劃方案及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積極聯系,多方出擊,項目合作開發單位基本確定,項目將擇機啟動。百棟高層推進工程:制定了市區百棟高層推進工程實施方案,確立了年內已建、在建高層建筑80棟的工作目標,并通過政策引導、督促檢查、現場觀摩等形式,大力推進工程進度。目前,市區已建、在建高層建筑已達到105棟,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安居工程:精心組織各片區和相關主管部門,加速推進市區藍領公寓、拆遷安置房、廉租房等安居工程建設。目前,市區經濟適用房開工建設并完成主體工程17.3萬平方米,占目標任務(15萬平方米)的115.3%;藍領公寓開工建設并完成主體工程23.02萬平方米,占目標任務(21.6萬平方米)的1**.6%;拆遷安置房開工建設并完成主體工程39.6萬平方米,占目標任務(37萬平方米)的110.8%。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雪楓公園:積極配合公園管理單位,高標準推進公園維護和后續管理工作,積極服務好公園配套用地開發項目建設,科學嚴謹地組織好公園決算審計工作,確保公園建設畫上圓滿的句號。同時,還積極協助市水務局完成大運河水利博物館選址,并積極做好規劃方案編制工作;優質高效地完成了XX商檢、海關大樓、古黃河濱水核心區、明城墻遺址保護等市政府實事項目規劃服務工作,促進了項目的快速推進。
4、和諧團隊創建效果顯著。
在全力推進各項業務工作的同時,狠抓規劃干部隊伍建設,和諧團隊的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強化服務創新,行風建設深入推進。圍繞政(行)風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的工作目標,不斷強化工作措施,重點圍繞創新服務理念,出臺了《XX市規劃局免費規劃報建服務實施辦法》、《市規劃局特別快車綠色通道服務制度》等四項規范規劃行政服務工作的新機制、新制度,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在上半年全市民主評議政(行)風活動中,我局在15個行政執法單位中排名第五,局市政規劃處在熱點崗位評議中排名第二。我局駐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多次獲得“流動紅旗窗口”和“十佳窗口”表彰。二是強化和諧發展,爭先創優扎實開展。圍繞打造和諧社會、和諧規劃的工作目標,以扶貧、雙擁、等工作為著力點,以競爭考核為抓手,全力推進爭先創優工作。扶貧工作中,以確立發展規劃、培育致富產業、實施實事幫扶和幫扶困難戶為工作重點,大力實施實施四大幫扶工程(規劃幫扶、科技幫扶、實事幫扶、貧困戶幫扶),已完成扶貧工作投入12萬余元,較好地實現了扶貧工作目標;雙擁工作中,進一步強化與駐宿廣大官兵的聯系溝通,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工作中,以解決群眾的困難為出發點,堅持做到“有登記、有交辦、有責任人、有處理、有結果、有監督”等“六個有”,充分發揮規劃的協調和引導職能,幫助群眾化解矛盾,處理問題,并通過采取回訪、下訪、約訪等有效形式,深層次推進問題處理,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肯定。三是強化競爭考核,隊伍建設逐步完善。在干部隊伍建設中,全面引入競爭考核機制,以此激發干部職工的創業熱情和創優激情。完成了局機關中層干部輪崗工作,促進了業務工作交流,激發了干部職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熱情;完成了部分分局局長助理公推公選工作,進一步完善了干部隊伍梯隊建設,使一部分年輕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得到充分調動;實施了部分重要崗位工作人員的公開招聘,引入了一批專業型年青人才,使得干部隊伍得到了進一步充實,促進了各項業務工作和服務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理論學習和廉政建設
1、理論學習
堅持將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有機結合,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和省市委重大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確保做到自身素質和水平的與時俱進。堅持做到“自學與制度化學習緊密結合”、“學習與交流緊密結合”,在認真抓好規劃專業理論和管理知識自學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市委中心組學習活動,全面領會和掌握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制定了市規劃局制度化學習機制,組織開展了黨組中心組學習、辦公會學法、菜單式學習等多種長期性、制度性、剛性的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還堅持學以致用,加強調查研究,先后完成了《新加坡城市規劃與建設的考察報告》、《桂林“兩江四湖”考察報告》、《增強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點問題研究》等多篇論文,并先后兩次在市委黨校組織的干部培訓班上就自身學習成果及工作體會作了講座。
2、廉政建設
始終堅持“兩手抓”,積極履行“一崗雙責”,作為第一責任人,全面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在制度建設方面,先后組織制定了《XX市規劃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實施辦法》、《XX市規劃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報告制度》、《XX市規劃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檢查考核辦法》、《XX市規劃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對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機制進行了全面調整完善,進一步明確了責任制落實機制和具體措施;在教育學習方面,組織干部職工開展了“解放思想能形成,推動落實好快干”大討論活動、到洪澤湖農場接受警示教育活動和市規劃系統反腐倡廉專項警示教育活動,經常組織各種案例教育,做到警鐘常鳴,確保全局干部隊伍不出問題;在推進廉政文化建設方面,以廉政文化進機關、進行業活動為重點,深入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出臺了《關于在全局領導干部中開展“讀廉文、思廉政”廉文薦讀活動的意見》,編制印發了11期廉文,供干部職工學習;在加強干部廉政建設方面,組織中層以上干部開展了公開述職述廉活動,并先后組織召開了兩次黨組中心組民主生活會,分析研究干部廉潔自律管理工作;在落實紀檢監察機構派駐統一管理方面,自覺接受監督并著力加強干部選拔任用、資金運行、國有資產運營、黨務與政務公開、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及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等六個重點環節和部位的監督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在此基礎上,本人也認真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報告制度和領導干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等有關規定,堅持做到胸襟坦蕩,對組織、對領導從不隱瞞個人任何問題。
【關鍵詞】甘南;民族民間美術;旅游經濟;發展
甘南州位于我國甘肅省西南部,地處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帶,是一個旅游氣候適宜,民族風情古樸濃郁的地區,甘南豐沛的降雨使甘南形成了豐茂的原始森林、高山灌叢和高原草甸景觀,使甘南成為生態旅游的勝地。
1 甘南旅游經濟現狀
甘南旅游業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受配套硬件設施的制約,初期的旅游業發展雖規模小,檔次低,卻已顯示出相當好的發展前景,通過多年的開發努力,甘南旅游業已今非昔比。甘南旅游業無論在游客人數上,還是經濟收入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步。資料顯示從1993年-2004年共累計接待海內外游客532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0.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4.79億元,年平均增長36.6/%、25.7%、46.8%。
2009年至2011年全州旅游人數達到520萬人,旅游綜合收入11.21億元,其中:2011年18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6.71億元,與2008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31%和379%,旅游綜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超過10%。
2005年到今天是甘南旅游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旅游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宣傳促銷成效顯著,行業管理不斷提高,游客人數逐年增加,產業地位日趨顯著。目前,全州有“農家樂”600多家,具有較高檔次的“農家樂”287家,日接待能力達8500多人次,每戶年均收入2.78萬元,最高的年收入超過10萬元。 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的全面發展,在新世紀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甘南旅游業已成為甘南州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1年以來,甘南州七縣市新增“農家樂”177戶,目前,全州“農家樂”達到650家,另有賓館飯店178家,國內旅行社7家,旅游景區漂流點3處、旅游商品和旅游紀念品的生產企業18家、旅游游艇服務公司1家,各類旅游從業人員達1.4萬余人。
甘南州旅游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進一步堅定加快旅游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二是,政府加大對旅游的投入;三是,以交通為重點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高等級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四是,旅游規劃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地、縣級旅游發展規劃和鄉村旅游等專項旅游規劃編制工作已相繼完成并啟動;五是,旅游精品戰略全面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六是,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旅游企業與行政主管部門脫鉤工作全面推進。
2 甘南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品
由于甘南自然條件復雜,生活環境特殊,地域文化獨特,藏民族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以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構成了自己特有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空間,形成了獨立的區域性特征,由此也形成了甘南自身文化特色,培育出眾多帶有鮮明特征的民間藝術形式。
2.1 甘南民族服飾
甘南是個多民族的區域,這里居住著藏、漢、回、土、蒙等24個民族,具有幾千年的古老文明和獨特的民族傳統習俗,特別是民族服飾文化和服飾藝術。在這些民族中,特別是藏族服飾,工藝精美、種類繁多,在這里就以藏族服飾為例加以介紹,藏裝的基本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肥大。直線寬邊,色彩對比強烈。男女藏袍均習慣以粗紡厚毛呢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釘一個紐扣,或是用紅、藍、綠、雪青等色布做兩條飄帶,穿時結上。無論喜慶歡宴,還是節日集會,甘南各族兒女總是身著節日盛裝,歡聚一堂,載歌載舞,盡顯風采。
2.2 甘南民族繪畫藝術
(1)壁畫
甘南壁畫屬佛教文化,所有寺院經堂、佛殿四壁,都繪有各種題材的壁畫。甘南壁畫吸收了中國、印度、尼泊爾和青藏的藝術風格,色彩鮮麗,對比度好,線條均勻,富于圖案和裝飾意味,并大量運用描金、貼金、磨金手法,使壁畫滿壁生輝。拉卜楞寺的壁畫多繪在布幔上,懸掛或釘在墻上,多用礦物顏料,經久不變色。正月十三,將十幾丈長的大佛像在山坡上高高掛起,叫“曬佛”,圍觀瞻仰的人人山人海,不計其數。
(2)布帛畫
藏語稱“唐卡”。唐卡畫是彩鍛裝裱的卷軸畫。唐卡畫是藏傳佛教繪畫中的另一種工藝品,為藏民族所獨有。甘南唐卡畫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豐富。一幅畫是一部故事、一部傳說,被稱為藏族“歷史畫卷”。
(3)工藝裝飾畫
裝飾畫形式多樣,以實用性見長,將色彩對比強烈的圖案、畫面繪制在住房門、窗、檐、柱及柜、桌、櫥上。內容豐富多彩。主要以傳統的山水花卉、禽鳥蟲魚、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為主。繪畫技法以工筆重彩為主,輔以中國水墨畫的烘染、墨暈等技法。
總體來看,甘南少數民族繪畫既多姿多彩,個性突出,又表現出共有的質樸清新、明朗大方的審美趣味。
2.3 甘南雕塑藝術
(1)佛像雕
甘南佛像雕塑可分為雕刻佛像、泥塑佛像、陶瓷佛像3類。各類銅制、泥塑、木雕的佛像一般都鍍金并鑲嵌珠寶、珊瑚、瑪瑙等,光澤鮮艷,雅美華麗。各寺院佛雕的藝術造型有傳統佛陀型、菩薩型、佛母型、明王型、空行母型、眾金剛類。
(2)建筑雕塑
甘南雕塑廣泛應用于寺廟建筑。其種類有鎦金銅雕,如佛殿屋脊的吉祥獸、等;木雕;如梁、柱、斗拱、門楣等;磚雕,如墻面、墻頭等;石雕,如柱基石、石獸等。民居雕塑多用于柱、門楣、掮等處及室內裝飾等。建筑雕塑藝術工藝超凡,地方特色濃烈,造型古樸典雅。
(3)酥油彩塑
即“酥油花”。酥油花,是將酥油調上各種顏色,塑造成各種人物、花卉、山水、建筑、飛禽走獸及佛經故事。甘南各寺院酥油花集雕塑藝術之大成,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風格,而且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多彩。酥油花工藝精巧,色澤鮮麗,棱角分明,比例勻稱,形象逼真。
(4)洮硯雕刻
洮硯與端硯、歙硯同負盛名,為中國三大名硯,享譽國內外。洮硯具有石質堅細瑩潤、色澤雅美。綠色中含有水波紋,發墨細快,不損筆,傾墨不干不凍等優點。自古以來,深得文人墨土之稱贊和珍愛。洮硯技藝自成體系,圓透、高浮、淺浮雕等綜合統一的整套雕刻技藝,雕刻出融詩詞、書展、繪畫于一爐的宏觀場景畫面。深受中外游客的稱贊,饋贈之佳品。
3 開發甘南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品,促進甘南旅游經濟發展
為了適應旅游業發展,要注意綜合性開發,達到民族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從食、行、住、游、購、娛這6大要素著手,并通過政府支撐,市場運作,建立起“一個市場,三個中心”,即現代化旅行社市場、旅游商品購物中心、旅游咨詢服務中心、旅游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積極開發研究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品,作為旅游紀念品,進入旅游(下轉第191頁)(上接第192頁)購物,促進甘南旅游經濟的發展。
3.1 甘南民族民間美術在甘南旅游經濟中的地位
在旅游中,除了欣賞歌舞,領略風土民情和大自然風光外,購買旅游紀念品也是旅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之一。旅游紀念品的購買,豐富了旅游的興趣,同時在返回之余,見物生情,能增加多少美好的回味。在社會和家庭現代化激進的今天,它為家庭的裝飾又增加了一道風景。
3.2 加強甘南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品研究,促進旅游經濟發展
甘南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對旅游產品中的美術工藝紀念品的開發應重點突出甘南民族特色,引進國外高科技的旅游商品設計、制作工藝,多渠道引進資金,全方位共同開發、研制,生產高品位,上檔次,適銷對路的旅游商品,促使甘南旅游紀念品上一個新臺階。因此在研制美術工藝品中應注意突出以下的特性:
(1)民族性
甘南民族民間美術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民族信仰、地域風俗上。甘南少數民族由于地理、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之間呈現為相對分離的狀態,其民族風俗大相徑庭,不盡相同,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事物千姿百態,異常豐富,構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體系,因此它出現的很多工藝美術品也豐富多彩,有反映自然崇拜的,有反映圖騰崇拜的,也有反映祖先崇拜的。因此,在選用民族工藝美術品作為旅游紀念品時,一定要考慮到工藝品的民族特性,比如藏族唐卡藝術,其內容、造型及設色最具有民族性。還有酥油彩塑、面具裱塑不僅有它的神秘性而且也是一種民族的信仰。
(2)古樸性
由于旅游的客人大多數都來自于繁華的都市,都市生活中高樓大廈,寬闊的大道和奔馳的車輛,滾動的霓虹燈和動漫的圖畫布滿了整個腦子。他們從城市來到旅游之地,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氣、寧靜的綠色、古樸的村寨。對于旅游工藝品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喧嘯繁華的畫面,而是古樸粗獷的符號。因此,美術工藝品的古樸是旅游者選擇之首。
(3)實用性
對于旅游者來說所購的旅游商品除了有民族性和古樸性的個性突出,值得收藏外,而旅游品的實用性更是收藏的動態表現,因為實用,它使旅游品增加了又一道功能,而這一功能會使這旅游品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也是贈送親友的佳品,如甘南卓尼的洮硯和民間刺繡等。
(4)紀念性
紀念性,旅游商品除了它的民族性、古樸性、實用性外,有些旅游商品還需標注旅游景點,而產生特有的紀念性,正如甘南的拉卜楞寺,甘南的尕海湖、則岔石林等,美術家可以利用當地材料資源設計一些工藝品,作為旅游景點的旅游商品,盡量與實用性聯系起來,達到完美統一。
4 結語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甘南旅游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甘南作為旅游資源豐富,西部旅游的熱點之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要著眼于甘南旅游資源實際,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刻認識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與旅游開發對甘南經濟發展的意義。組織美術研究人員利用甘南民族美術資源和地方物質資源,精心設計,精心制作,開發甘南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品,作為旅游紀念品,打入國內國際市場,使甘南旅游業再上一個臺階,增加旅游經濟收入,提高旅游紀念品收入所占整個旅游收入的比重,進一步推動甘南民族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甘南州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甘南州旅游業發展考察報告[R].2011-10-10.
[2]甘南州年地方史志辦公室:甘南州年鑒1990―2000[M].合作:甘南藏族自治州出版社,2001.
[3]李振翼.甘南藏區考古集[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5
[4]楊曉輝.甘南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M].甘肅:甘南人民出版社,2006.
關鍵詞 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格局;生態功能分區;峨嵋峰
中圖分類號 X3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1-0155-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26
自然保護區景觀開發利用不斷改變自然保護區景觀格局,由此產生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自然保護區內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使純自然景觀向自然―人工復合景觀面貌改變;道路等線狀人工景觀要素的建設分割了保護區內許多自然生物群落和種群,降低了自然景觀的連通性,提高了其破碎度,破壞了生物群落中內部種的生存環境;人文景觀的修建,促進了局部生態環境的退化和干擾廊道以及人工斑塊的擴大,引起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現較大的改變。因此,通過對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開發及其實證的研究,以期把自然保護的重點轉移到景觀尺度[1],優化自然保護管理方式,降低人為干擾進而達到對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環境加以高效保護的最終目的;對維持自然保護區景觀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功能,充實自然保護區研究理論,實現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區概況和資料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福建省峨嵋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植被和生物資源,是福建省重要的亞熱帶天然林區之一,地貌類型以中山為主,山間盆地呈串珠排列,海拔400 m-1 714 m;保護區為閩江的發源地之一,是泰寧縣西北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介于117°00′- 117°06′E,26°56′- 27°03′N,總面積5 41816 hm2,其中林地面積5 13720 hm2,占總面積的9481%。
12 資料來源
研究資料主要包括研究區1∶1萬地形圖、1∶1萬土地利用現狀圖、1∶1萬林相圖、泰寧縣1∶5萬林相圖等相關圖件,福建省泰寧縣峨嵋峰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綜合考察報告等相關資料。其中1∶1萬地形圖、1∶1萬林相圖、泰寧縣1∶5萬林相圖、福建省泰寧縣峨嵋峰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綜合考察報告從泰寧縣林業局獲得;1∶1萬土地利用現狀圖從泰寧縣新橋鄉土地所獲得。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調查方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圖書館、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等,查閱國內外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開發研究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全面地了解本領域的研究現狀[2-11];通過實地調查廣泛收集研究區域(福建省峨嵋峰自然保護區)的背景資料和相關圖件。
22 景觀生態格局分析法
利用野外調查收集到的自然保護區的背景資料和相關圖件,在GIS軟件支持下,將自然保護區有關圖件數字化,并提取景觀斑塊信息,統計各類景觀斑塊的數量、面積和周長,運用景觀分維數、伸長指數、破碎度和景觀多樣性等對景觀生態格局進行分析。通過定量描述景觀生態格局與異質性分析景觀結構、功能,從而對景觀內在規律性進行分析和描述。
23 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方法
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的模型為:Ai=Ki×(Mi+Ni) (i=1,2,3,…n,式中:i為第i評價單元,n為評價單元個數,Ai為第i評價單元適宜性等級值即阻力參數,Ki為第i評價單元的高程限制因子,Mi和Ni分別為第i評價單元的坡度等級和地表覆蓋類型)。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主要考慮通過多個限制因子量化圖層的空間疊加,為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功能分區提供科學依據。
陳傳明: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開發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年 第1期3 景觀生態格局分析
將研究區的相關圖件通過掃描變成柵格圖像,提取景觀類型、邊界、居民點、植被、道路、農田、河流等各層的信息,利用GIS軟件對所提取的信息進行跟蹤數字化,轉化為矢量數據。利用Excel軟件對有關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詳見表1)。
表1 峨嵋峰自然保護區景觀結構指數
Tab.1 Structure indices of landscape in EMeiFeng nature reserve
景觀類型
Landscape type[]斑塊數(個)
Number of patches[]面積
(hm2)
Area[]周長
(km)
Perimeter[]分維數
Fractal dimension[]伸長指數
Elongation index[]破碎度
Degree of fragmentation[BHDG5.4mm]居民點景觀[]48[]2715[]1492[]1314 63[]2863 41[]1767 96[BHDW]農田景觀[]45[]18581[]553[]1320 98[]4056 87[]0242 18[BH]道路景觀[]2[]9303[]4792[]1366 63[]4968 27[]0021 5[BH]濕地景觀[]1[]1281[]239[]1087 15[]0667 76[]0078 06[BH]河流景觀[]4[]10889[]11201[]1473 32[]10734 03[]0036 73[BH]常綠闊葉林景觀[]17[]55408[]4765[]1208 86[]2024 31[]0030 68[BH]落葉闊葉林景觀[]3[]9714[]835[]1108 87[]0847 2[]0030 88[BH]針闊混交林景觀[]21[]1 78402[]10599[]1219 96[]2509 37[]0011 77[BH]暖性針葉林景觀[]30[]72048[]7023[]1237 88[]2616 45[]0041 64[BH]溫性針葉林景觀[]17[]55471[]4924[]1212 99[]2090 67[]0030 65[BH]草甸景觀[]2[]3096[]585[]1152 87[]1051 37[]0064 6[BH]山地灌叢景觀[]7[]4625[]933[]1188 97[]1371 91[]0151 35[BH]竹林景觀[]41[]1 20283[]1088[]1252 67[]3137 09[]0034 09[BH]合計[]238[]5 41816[]63798[]1345 45[]8667 24[]0043 93[BG)F]31 景觀總體特征分析
從景觀的斑塊數量分布及百分比來看,研究區內各個景觀所擁有的斑塊數不均勻,存在2種情況:一是斑塊數與景觀類型面積相對應,面積大,斑塊數也多,如針闊混交林、竹林、暖性針葉林、溫性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等;面積小斑塊數也少,如濕地、草甸等;二是景觀類型面積小,而斑塊數較多,如居民點、農田等。從景觀類型的面積、周長分布看,針闊混交林、竹林、暖性針葉林、溫性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景觀是研究區的主導景觀類型,其面積之和為4 81612 hm2,占總面積的8889%;周長之和為38191 km,占總周長的5986%;各景觀類型擁有的面積、周長極不均衡,景觀類型的周長分布與面積分布相一致。研究區以森林景觀為主,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發揮森林生態功能與價值對于研究區景觀生態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區內的居民點和農田景觀斑塊數量多,面積小,景觀分散,在景觀生態開發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人為因素的影響,采取居民點外遷、退耕還林等措施。
32 景觀分維數和伸長指數分析
研究區內的河流、道路、農田、居民點景觀的分維數大,說明這些景觀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大;濕地、落葉闊葉林景觀的分維數小;常綠闊葉林、溫性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暖性針葉林、竹林景觀的分維數在123左右;草甸、山地灌叢景觀的分維數在116左右。研究區內的伸長指數分析的結果與分維數基本相似,表明景觀斑塊形狀的復雜程度與景觀所受到的人為干預程度有密切關系。由于受到人類的干擾,研究區內的森林景觀出現一定程度的不連續性,在景觀生態開發中,通過構建大型的森林景觀斑塊,保證森林景觀的完整性和連續性,發揮森林景觀在研究區中的生態功能作用。
33 景觀破碎度分析
景觀破碎度是指景觀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它直接影響自然保護區內物種的繁殖、擴散、遷移和保護,景觀破碎度的空間分布與人類活動強度的空間分布是相似的。研究區內的居民點景觀破碎度最大,農田、山地灌叢景觀破碎度較大,針闊混交林景觀的破碎度最小,說明人類活動強度越大的地方,景觀破碎程度越大。采取居民點外遷、對農田等景觀進行優化配置措施,達到減少景觀破碎化,提高景觀的價值。
34 景觀多樣性分析
景觀的類型多樣性是景觀異質性的度量,決定了景觀空間格局和斑塊的多樣性。景觀的類型多樣性包括類型面積的多樣性、類型周長的多樣性和類型斑塊數的多樣性三個方面,峨嵋峰自然保護區景觀的類型面積多樣性指數為0817 25,類型斑塊數多樣性指數為0922 34,類型周長多樣性指數為0962 58。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景觀改造和利用,增加研究區的景觀多樣性。
4 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
41 確定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的限制因子
研究區地處閩西北內陸山區,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植被與景觀生態系統中所有過程有著直接或間接關系,植被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林地是動物的棲息地、當地特有物種的源地和保護地,所以,植被特別是林地成為研究區極其重要的保障因素。研究區的地形和地表覆被類型是影響其景觀分異和變化的兩個基本因素,它們不僅控制著土壤的發育、水文狀況的分異,而且決定著土地利用的空間分異。為保障研究區的特有物種,可采用維護與優化其原生生境要素即景觀要素的手段來進行間接保護,可著重從影響研究區植被景觀的因子入手,通過適宜性評價來識別出研究區發展和保護林地的關鍵地段,獲得景觀生態功能區劃的依據。
為識別研究區發展林地的關鍵地段,以高程、坡度和地表覆蓋類型為指標對其進行發展和保護林地的適宜性評價。隨著山地海拔的增加,引起土壤、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呈現出較有規律的垂直分布,高程是植被發展的重要因子,坡度影響土層的厚薄和植被的發展,土地覆被類型較為直觀地反映了林地發展的適應性程度。研究區海拔在400-1 714 m,居民點集中在500-900 m,溝谷洼地集中在500 m以下,農田集中在500-900 m,據此,同時參照泰寧縣土地適宜性評價因素分級指標的選取,并考慮研究區地貌組合的完整性,將研究區景觀分級如下:按高程分為>900 m、500-900 m、<500 m;按坡度分為<15°、15°-25°、25°-35°、>35°;覆被類型主要以前面的景觀分類為基礎,同時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現狀、林業基本類型和林相圖等,做適當的修正歸并處理,參加評價的類型為林地(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暖性針葉林、溫性針葉林、竹林等)、農田(旱地、水田)、水體(河流、湖泊、坑塘、水庫、濕地)和建設用地(居住點、交通)、山地灌叢、草地等。
42 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的原則
根據以上適宜性評價的限制因子的分析和確定,結合研究區的實際,評價原則主要有:①由于研究區的地貌以中低山為主,高海拔的山地較低海拔地區及溝谷地帶具有較高發展林地的優先級;②隨坡度的增大,發展林地的優先級增加;③現有林地作為主要的保護對象應作為發展林地的優先地段;④緩坡耕地,尤其是低海拔地區的緩坡耕地,應作為基本農田加以保護[12]。
43 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的過程
對研究區的1∶1萬地形圖進行數字化,得到數字化等高線圖層,把等高線圖在ARCGIS的3D模塊中通過線性內插建立研究區的TIN,再把TIN轉化為Grid,生成研究區的數字高程模塊(DEM),在此基礎上依據評價的限制因子和景觀分級標準,分別生成研究區景觀高程分級圖和坡度分級圖;將坡度分級圖和地表覆被類型圖(土地利用現狀圖)進行疊加,生成以坡度和類型兩項指標為標識的空間單元;基于評價的原則,按發展林地的優先程度分別對每一個空間單元進行差別分析和類型歸并、排序,得到按優先級排序的空間單元;將合并后的圖層與高程分級圖以乘積的形式進行疊加,得到以發展林地的相對優先級為屬性的空間單元,以此優先級系數作為各評價單元的阻力參數,形成景現阻力表面。
5 景觀生態功能分區
51 “源地”的確定和景觀耗費表面的建立
研究區中的山高坡陡的地段,是河流的發源地,是景現中涵養水源的關鍵地段,這些地段開發利用難度大,受人為干擾的影響較小,自然植被保存相對較好,擁有豐富的本地物種和稀有物種,是景現中物種流動的主要“源”和“匯”。研究區內以山地為主,在相對海拔較高且距離居民點和農耕地較遠的地帶,選擇一些面積較大的現存林地斑塊,特別是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的地帶性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等),作為研究區內景觀的“源”和“匯”,這些“源地”的保護將會對景現整體的水循環和野生動植物等的流動產生關鍵作用。
根據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得到的景觀阻力表面,借助ARC/INFO的空間擴散分析模塊,并采用公式ABi=min∑n[]i=1(Sk×Tk) (i=1,2,3,…n;k=1,2,3,…m;式中:ABi為第i單元到源地的最小耗費;n是景觀基本單元的總數;m為源地到第i單元所經過單元數;Sk是第k單元與源地的距離,Tk 是第k單元的阻力值),計算從“源地”到各景觀單元的最小耗費值,形成景觀耗費表面,以反映物種空間運動的趨勢和潛在可能性[13]。
52 景觀生態功能分區
根據研究區的實際和景觀耗費表面的分析,進行研究區的景觀生態功能分區。對自然保護區進行內部景觀生態功能分區,有利于對景觀生態保護和生產活動進行管理,有利于對景觀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1)景觀生態保護核心區。為確保研究區大型植被斑塊的完整,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分區時先確定必要保護的景觀要素,構建出不可替代的基本景觀格局[14]。研究區最優先保護或建設的景觀格局是幾個水源涵養與本地物種保存所必須的大型自然斑塊――現有植被保護良好且離人們活動區有一定距離的自然地帶,即“源地”區,核心斑塊主要依據景觀耗費表面的“源地”區來選擇。該區面積1 77133 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269%。該區由于遠離人類活動的集中地帶,是本地物種的衍生源地、水景的水源涵養區,應以封山保護為主,僅供觀測研究,禁止任何形式的生產利用。
(2)景觀生態保護緩沖區。景觀生態緩沖區處于核心區的外側,保存著較完好的原生性植被生態系統,分布并棲息著眾多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該區面積2 87406 hm2,占總面積的5305%。該區與核心區在生物流交換和景觀連通性上息息相通,對維護核心區的生態整體性具有關鍵作用,可保護核心區的生態過程和自然演替,減少外界干擾帶來的沖擊。該區可在不破壞其群落環境的條件下,開展科學考察、科學實驗、教學實習和標本采集等活動。
(3)景觀生態開發區。景觀生態開發區與核心區之間有緩沖區相隔,這里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一定的抗干擾能力,有較高的景觀耗費值,該區面積77277 hm2,占總面積的1426%。該區是探索景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在不破壞原生性植被和有效保護珍稀動植物資源的前提下,對景觀進行適度利用,從景觀生態保護角度,該區要協調好景觀保護和開發的關系,對各種經營活動的污染要嚴格控制和清理,各類交通工具應該使用環保型。
6 景觀生態化設計
61 景觀斑塊的設計
景觀生態開發區的景觀斑塊所對應的功能有景點、宿營地、服務設施等,景觀斑塊生態化設計構想為:①景點的選擇,要體現景觀資源特色,充分考慮景觀固有的結構及其功能,選擇那些具有獨特性、神奇性、有吸引力的景觀進行開發;景點的設計要注重同類景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異類景觀的鑲嵌性和異質性。②宿營地、服務設施建筑的實體設計要與環境融為一體,人工建筑的斑塊與天然的斑塊相協調,進行生態化設計[15]。③景觀斑塊的空間設計是景觀生態開發區內必要的服務設施采取分散式的設計,使服務設施建筑與周圍景觀相協調,景觀生態開發區周邊消費場所采取集中式的設計,可共享服務基礎設施,緩解對研究區內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62 景觀廊道的設計
景觀生態開發區的廊道所對應的功能有河流、交通路徑路網及其兩側的林帶等,景觀廊道生態化設計構想為:①區間廊道的設計應該盡量使道路的過客量與環境容量相一致,道路施工盡量利用接近自然的無污染材料。②區內廊道的設計要避開生態脆弱帶,盡量選擇生態恢復功能較強的區域進行,對生態敏感區應加強生態保護,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通道,連接各景點的廊道長短要適宜。③景觀斑塊內廊道的設計充分利用林間小路、河岸等作為廊道,并注意合理組合,互相交叉形成網絡[16]。④林帶的設計要求植物形態、色彩或質感有特殊的視覺效果,且最好由本地植物種類組成,并與作為保護對象的殘遺斑塊相近似,從而降低生境的孤立。
63 基質的設計
景觀生態開發區的基質所對應的功能為自然背景,包括針闊混交林、竹林和常綠闊葉林等,基質設計的構想為:①基質的設計應注重突出背景特色,營造綠色環境,保護生態系統和動植物資源。②基質作為背景具有普遍性,當其背景性消失而特征突出時,就變成新的景觀斑塊,基于斑塊和基質之間的遞變性,可通過合理的設計,構建新的景點。
7 討 論
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開發研究中所涉及的因素和指標很多,一些景觀生態格局分析指標(如孔隙度、邊界密度等)和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指標(如土壤質地、土層厚度等)未能給予考慮。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開發研究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有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深化:如景觀生態格局演變和生態過程與功能的關系的研究、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分析、3S技術結合運用、景觀生態評價(如景觀生態功能價值、景觀生態質量、景觀生態敏感性)等。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林鵬,張宜輝,楊志偉,等 自然保護區群網生態建設的幾點思考[J]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06,1(1):67-73 [Lin Peng,Zhang Yihui,Yang Zhiwei,et al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Nature Reserve Network [J]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1(1):67-73 ]
[2]With K A,Cadaret S J,Davis C Movement Responses to Patch Structure in Experimental Fractal Landscapes [J] Ecology,1999,80(4):1340-1353
[3]Pearson S M,Turner M G,Drake J B Landscape Change and Habitat Availability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 Highlands and Olympic Peninsula [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9,9(4):1288-1304
[4]Antrop M,Brandt J 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Urbanized Countryside of Western Europe [J] Landscape Ecology,2000,15(3):257-270
[5]Forman R T 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435-524
[6]Ruzicka M,Miklos L Basic Premis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Optimization In:Zoneveld L S,Forman R T T Changing Landscape: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M] 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90:233-260
[7]王兆杰,劉金福,洪偉,等 格氏栲自然保護區景觀格局分析及破碎化評價[J] 福建林學院學報,2007,27(1):30-34[Wang Zhaojie,Liu Jinfu,Hong Wei,et al Landscape Patterns and Fragmentation in Castanopsis Kawakamii Nature Reserve [J] Journal of Fujian College of Forestry,2007,27(1):30-34 ]
[8]張明祥,董瑜 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瀕海濕地景觀變化及其管理對策研究[J] 地理科學,2002,22(1):119-122 [Zhang Mingxiang,Dong Yu Study on Changes of Coastal Wetland Landscape in Shuangtaihekou Nature Reserve and Its Management Measure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2,22(1):119-122]
[9]程愛興,楊淑貞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規劃與管理初步構想[J] 當代生態農業,2001,(3):43-46 [Cheng Aixing,Yang Shuzhen Preliminary Conception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Qingliangfeng Natural Reserve [J] Contemporary EcoAgri Culture,2001,(3):43-46 ]
[10]陳利頂,傅伯杰,劉雪華 自然保護區景觀結構設計與物種保護:以臥龍自然保護區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2000,15(2):164-169 [Chen Lixiang,Fu Bojie,Liu Xuehua Landscape Pattern Design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in Nature Reserve:Case Study of Wolong Nature Reserve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0,15(2):164-169 ]
[11]陳文波,肖篤寧,李秀珍 景觀空間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內容[J] 生態學報,2002,22(7):1135-1142 [Chen Wenbo,Xiao Duning,Li Xiuzhe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Landscape Spatial Analysis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2,22(7):1135-1142]
[12]張惠遠,王仰麟 山地景觀生態規劃:以西南喀斯特地區為例[J] 山地學報,2000,18(5):445-452 [Zhang Huiyuan,Wang Yanglin A Practical Approach of Ecological Planning of Mountain Landscape:A Case Study of Karst Mountain Areas of Southwestern China [J] Journal of Mountain Research,2000,18(5):445-452 ]
[13]張惠遠,萬軍 GIS支持下的山地景觀生態優化途徑[J] 水土保持研究,1999,6(4):69-75 [Zhang Huiyuan,Wan Jun A Practical Approach of Ecological Optimizing of Mountain Landscape Based on GIS [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9,6(4):69-75 ]
[14]肖篤寧,高峻 農村景觀規劃與生態建設[J] 農村生態環境,2001,17(4):48-51 [Xiao Duning,Gao Jun Programming of Rural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J] Rural Ecoenvironment,2001,17(4):48-51 ]
[15]梁留科,曹新向 景觀生態學和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和管理[J] 熱帶地理,2003,23(3):289-293 [Liang Liuke,Cao Xinxiang Landscape Ecology and 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 [J] Tropical Geography,2003,23(3):289-293 ]
[16]曹新向,瞿鴻模,韓志剛 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的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6):77-80,84 [Cao Xinxiang,Qu Hongmo,Han Zhigang Landscape Ecoplanning and Ecodesigning of Nature Reserve Tourism [J] Journal of Nanyang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3,2(6):77-80,84 ]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Exploitation of Nature Reserve
CHEN Chuanm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一、安吉縣、武義縣招商引資的基本情況
安吉縣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接壤杭州市區,鄰近上海、南京、蘇州。全縣面積1886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全縣竹林面積100萬畝,其中毛竹林70萬畝,蓄積量1.2億支,居全國之冠,是“中國竹鄉”和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縣。2001年以來,作為杭嘉湖平原的山區縣安吉搶占先機,把招商引資作為縣委、縣政府“一號工程”,按照“抓住新僑、深化港臺、強攻日韓、拓展歐美”的工作思路,積極優化招商環境,突出招商重點,創新招商方式,利用外資實現突破性進展。2003年,全縣引進外資項目98個,合同利用外資26065萬美元,增長23.3%,實到外資9108萬美元,增長51%,利用外資工作全省綜合排名第15位;實到內資121155萬元,增長173.08%。
武義縣地處浙江中部,總面積1577平方公里,人口34萬。處于欠發達地區之一的武義縣,近年來,積極營造企業低門檻進入、低成本運行的生存“洼地”,按照“鞏固內圈、拓展外圈、突破外資”的工作思路,招商引資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2003年,共引進縣外企業133家,投資總額達4.2億元,實到資金5064萬元;引進外資企業11家,合同利用外資3317萬美元,實到外資803萬美元。
二、安吉縣招商引資的主要做法
1、領導高度重視。安吉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每年春節過后的第一個全縣性大會,就是全縣招商引資工作動員大會,進行部署。縣委、縣政府按一二三產業成立三個產業招商組,由縣委三名副書記各任組長,縣政府三名副縣長各任副組長,縣外經貿局(招商局)三位副局長各任聯絡員。同時,成立建設項目協調組,專門協調解決招商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縣委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鄉鎮黨委書記例會的“常規項目”,每月聽取招商進展情況;縣招商引資領導小組每兩個月部署一次招商工作,分析形勢,研究對策;縣政府主要領導每月召集一次縣級機關招商引資無實績單位督查會。針對上半年招商進展不理想的狀況,在下半年組織開展招商引資“三個月大行動”;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生態文化節、白茶節等節慶活動的首要任務來抓,直接推動了合同外資、實到外資以及實到內資的工作落實。
2、加強隊伍建設。全縣初步形成一支相對成熟的招商戰線上決策、指揮和運動員隊伍,能主動出擊捕捉信息,熟悉政策訪談項目,溝通協調解決問題。特別是重點鄉鎮、部門和工業園區,結合重點產業,會同有關協會和企業,建立和健全素質較高、人員穩定、工作得力的聯絡、協調和談判三支隊伍。縣委、縣政府在縣委黨校舉辦招商引資規劃與政策培訓班,培育招商引資專業隊伍。同時,加強招商辦(協作辦)建設,使之成為全縣招商工作的參謀中心、招商項目的信息中心和招商資源的配置中心,增強對招商人、財、物及信息的統籌能力。
3、優化發展環境。安吉縣委、縣政府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擴大招商引資的重要工作,一手抓交通、市政、園區建設等硬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安吉省級經濟開發區實行統一規劃、開發和管理,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初步形成了企業集中度高、產業集聚力強的工業新布局。一手抓審批、服務等軟環境的改善,按照合法、合理、精簡、效能的原則,抓住關鍵部位和關鍵環節,轉變管理方式,削減審批事項,縮短審批時限,規范審批程序和行為,完善審批責任和監督制度。
4、狠抓工作落實。狠抓落實,特別是狠抓實到資金的落實。縣招商辦分階段確定合同外資、實到外資以及實到內資的重點項目,每個項目都落實相應責任人,每周跟蹤了解項目動態,督促推動項目進展。
三、武義縣招商引資的主要做法
1、制定明確的招商引資思路。武義縣委、縣政府提出“鞏固內圈、拓展外圈、突破外資”的工作思路,尤其是在“突破外資”方面,制定以經濟開發區、經貿局、桐琴鎮及縣政府三個駐外辦事處為主要責任單位的引進外資主體單位的考核責任制,全縣78家責任單位及副處級(實職)以上領導干部均落實了招商引資考核任務。由于責任目標明確,2003年,各招商主體使出渾身解數,基本上都完成招商引資任務。
2、做好重點招商項目的包裝和推介。縣招商辦對重點招商項目進行重點包裝推介,力爭有一批項目吸引外商的眼光。在引進外資項目的過程中,注重選優、選強項目,并做好與各工業區的產業鏈接,力求做大做強五金、休閑旅游用品、印刷等產業的產業鏈,引進培植工業主導產業。
3、積極創新招商方式。在全縣各鄉鎮、部門提倡建設新武義的奉獻精神,完善內部激勵機制。健全招商組織機構,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培養懂外語、懂專業、擅交際的招商引資新人;充分發揮工業園區、駐外辦的招商積極性,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招商力量,節約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
四、幾點啟發
這次外出考察,時間雖緊,收獲頗大。我們認為,安吉縣、武義縣同樣作為山區縣和欠發達地區,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創造出來的許多成功經驗和做法,值得我縣認真學習和借鑒:
1、必須營造濃厚的招商引資氛圍。安吉縣、武義縣充分把握歷史機遇,堅持招商引資“一號工程”不動搖,在全縣上下營造濃厚的招商氛圍,縣級領導帶頭,各鄉鎮、各部門積極參與,加大考核力度,兌現考核獎勵政策,表彰招商先進單位(鄉鎮)、招商功臣、服務標兵,保持適度的招商工作壓力和競爭壓力,充分調動了全縣上下招商引資積極性,取得令人滿意的佳績。
2、必須制定完善的招商引資政策。安吉、武義兩縣均有明確的招商引資目標戰略。同時,根據國家土地管理和稅收政策變化的情況,充分考慮縣財政的承受能力,堅持統一規范、適應變化、公開透明、促進招商的原則,修訂完善各類招商引資政策,形成政策“洼地”。安吉縣還總結前幾年招商引資過程中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規等問題,提出了完善項目決策機制的方法。
3、必須建立穩定的招商人才隊伍。安吉縣按一二三產編組,確定三位縣委副書記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外經貿局三個副局長任聯絡員,從各單位選拔的8名機關干部,委以外經貿局局長助理職務,從事專職招商。各鄉鎮、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和機關部門按產業類別相應劃歸各組。種植、養殖、農業龍頭帶動型、農副產品市場帶動型項目劃歸一產;工交、電力、環保、科研、工業品市場牽動型項目劃歸二產;旅游、房產、商貿、物流、基礎設施等服務型項目劃歸三產。各組合理確定工作目標,做到外出招商一把抓,回來落實再分管,分組不分家。武義縣招商辦作為常設機構,配備3名專職工作人員,每位副縣以上領導都有招商任務,他們能騰出時間,經常帶領有關部門從事招商工作。
4、必須以效能建設和發展平臺為著力點。面對招商引資的競爭態勢,安吉縣、武義縣都非常重視軟硬環境建設。一是狠抓服務效能建設。切實辦好審批辦證服務中心,杜絕“體外循環”和“兩頭辦理”,著力解決審批職能不到位、授權不充分、窗口人員素質不高問題,建立行政效能投訴110和行政效能問題曝光臺,做到“有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二是全力打造招商平臺。安吉縣打破鄉鎮行政區劃對園區規劃的限制,將園區內12個行政村劃歸開發區管理;同時,整合“一區三園”,規劃100平方公里特色先進制造業基地。實行園區建設封閉運行的經營戰略,提升園區規劃建設水平,增強園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求平衡的能力。武義縣沿金麗溫高速公路兩側開發出百花山工業區和白洋工業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兩個工業區規劃布局合理,以城市建設要求配套基礎設施,主干道寬度為70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三是著力緩解要素供給矛盾。電力、土地、資金等要素短缺同樣是制約安吉、武義兩縣經濟發展的瓶頸,兩縣都高度重視,認真尋求解決辦法,努力緩解矛盾。如土地問題,安吉縣抓住全省農保地調整的機遇,調整全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向上爭取了不少指標;調整園區建設規劃,將其他鄉鎮工業園區作為經濟開發區的配套園區,盤活了全縣工業用地;嚴格控制投資強度和容積率,追求有限指標產出效益的最大化。
5、必須強化對引進項目的跟蹤服務。做到項目審批一條龍服務、項目建設全方位服務、正常營業經常(我縣行政審批中心較之先進地區,至少有5年的差距)。安吉縣還設立外來投資協調中心,作為常設機構,加強對外來投資項目問題的督辦和督查,主任由縣委督查室主任兼任,配備1—2名工作人員。同時,加強跟蹤服務力量,明確一名縣領導牽頭抓跟蹤服務,從縣機關抽調一批懂經濟、會管理、善協調,曾經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老同志或青年后備干部,派駐重點外資企業、重點籌建項目,抓項目服務到位。
五、對我縣招商引資工作的幾點建議
招商引資是我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主要抓手。從2003年的實踐來看,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下大決心,加大壓力,營造更加濃厚的氛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實現招商引資新突破。我們建議:
1、完善招商政策。根據“行政許可法”的有關規定,對原有的政策進行疏理、完善,制訂出臺符合云和實際的相關政策。同時,加強對政策的兌現力度,提高政府信用。
2、健全工作機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繼續將招商引資任務分解下達到各鄉鎮、各部門。縣領導要主動參與到招商引資工作中來,齊心協力,搶抓機遇,加大力度,爭創佳績。建立招商引資督查工作機制,深化月督查、月通報制度,加大考核力度,修訂完善考核辦法,增強招商實效。
8月1日至8月3日,在縣長、縣城六大片區建設總指揮的帶領下,總指揮部辦公室、各片區正副指揮長、辦公室主任和開發公司經理一行28人實地參觀考察了廈門市火炬高科技產業園、五緣灣、杏林灣片區,聽取了廈門市火炬高科技產業園翔安指揮部、廈門市規劃局、五緣灣運營公司、杏林灣建設指揮部的相關介紹。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廈門城市規劃的經驗
1.先謀后動。傳統的城市規劃內容只注重空間布局,往往不考慮城市運營、資金平衡和項目的收益,發展建設被動地服從規劃的要求,既影響項目的品質,也影響規劃的實施。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廈門市規劃局一改以往就規劃而規劃的模式,按照“先策劃后規劃”的理念,在規劃編制前聘請策劃公司對
片區的戰略定位、產業安排、功能布局、亮點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和資金平衡估算等進行論證研究,并供領導決策參考,確定后再聘請規劃設計單位將策劃成果轉化為規劃成果,以規劃的語言落實行動的項目,從而大大增強了規劃的可操作性。如五緣灣片區即是先聘請國內知名的咨詢機構王志綱工作室和英國阿特金斯顧問公司聯合策劃后再行規劃。
2.滾動規劃。規劃的首要任務是促使規劃項目落地。針對規劃編制周期長、費用高、運營操作部分不明確等問題,廈門市規劃局按照“積極配合項目、重點結合控規、分階段制定規劃”的思路,首先將建設項目的重要公建項目、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在第一階段完成,以迅速應對開發主體,保障項目落地。同時不斷跟蹤服務,優化細化道路、市政管線、土地招拍掛等技術指標,相對穩定后形成第二階段成果,以指導各類土地的運營和片區配套的實施。緊接著編制城市設計、景觀設計等內容,匯集成最后的控規成果。
3.明確定位。準確的定位是片區發展的“靈魂”。廈門各個片區均根據各自的區位、交通、資源特點進行明確的定位,既功能互補,又各具特色。如五緣灣片區位于廈門島的東北部,高崎國際機場與會展中心之間,通過廈門大橋、東通道、五緣灣大橋與島內緊密相接,且擁有8km長臨灣濱水帶,區位、交通、資源優勢突出。五緣灣片區定位為“活力生態港、財智精英城”,功能以商務辦公、生態居住、休閑度假為主,是集商業服務、高端養生理療、旅游休閑、文化娛樂、高新技術研發為一體的復合型新城區。圍繞定位,五緣灣相繼推出了高星級酒店、餐飲休閑街、商業娛樂中心、溫泉度假村、濕地公園、帆船港、飛地營運中心等一系列重點項目,為片區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4.功能混合。廈門市城市空間結構為“一心兩環,一主四輔八片”,每個片區既自成體系,又相互聯系融合,生產、生活等設施一應俱全,配套完善。片區內各項目也按照功能適當混合的理念進行空間布局。如火炬高科技產業園區規劃總面積4.83km2,,由0.7 km2,火炬同集園和4.13 km2的火炬(翔安)產業區組成,首期主要建設130萬m2的通用廠房和20萬m2的生活配套區,生活配套區內文教體衛商住等功能齊全,完全可自我滿足生活、學習、文化休閑等各種需求,避免了鐘擺式交通和通勤壓力。
5.平衡規劃。廈門首倡“就地平衡、積極平衡、緊張平衡和綜合平衡”四大平衡規劃理念,其核心是“謀資金”,即將獨立的項目與周邊的開發利用相結合,通過合理規劃項目,使每個項目得以實現自我平衡。比如在修建道路、學校、醫院等公用設施時,將周邊土地的利用一并加以考慮;在規劃工業園區時同時考慮生活區;在規劃brt時優先考慮土地升值潛力大的地區,從而為項目資金的籌集創造條件,使城市規劃從跟隨城市發展的被動輪,變為推動城市發展的主動輪。
6.公交優先。倡導以公交優先的多樣化交通方式,特別是大力發展有專用路權、快速便捷的brt(快速公交)系統。brt的線路、站場、乘客服務系統等均按未來提升為輕軌的要求設計,避免了重復建設,實現了城市的滾動發展。另外采取打通丁字路、斷頭路,多建支路、加大路網密度的辦法不斷舒展交通, 提升城市的通達能力。
7.以人為本。廈門城市規劃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把民生工程和民眾的需求始終作為規劃工作的重心和圓點,致力于提升市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指數。如廈門為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文化休閑需求,興建了文化藝術中心、音樂廳、書法家廣場、環島木棧道、體育館、運動館、奧網中心等一大批高水準的文化休閑設施,提升了城市的品位。為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大規模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形成了分層次、多樣化的梯次住房供給保障體系,降低了入城門檻,為高速城市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8.環境優先。本著發展與保護并重、經濟與環境雙贏的理念,廈門按照“保護山水、緊湊發展”的模式,組團式推進各片區建設,實施了“藍天、碧水、綠色、寧靜、潔凈”五大工程。在開發項目落地前,先行打造綠色生態項目,營造優美的投資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如杏林灣片區充分利用其擁有世界最大水上園博園和珍稀海水溫泉的優勢,大力實施環境改造和生態修復工程,通過清淤造湖、退塘還海,推進杏林灣區岸線景觀優化設計改造,使杏林灣成為獨具特色的“鷺島西湖”,吸引了華僑大學、廈門理工、武漢理工、華夏學院、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等大學進駐,成為廈門大學城、高尚休閑居住區和社會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二、廈門片區運營的經驗
1.扁平管理,高效運作。各片區實行指揮部領導下的企業代建制。在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片區征地拆遷實行屬地負責制,給予4000-5000元/畝不等的工作獎勵經費;項目建設由片區運營公司負責,日常工作經費實行報帳制,投入產出由財政審核,另給予3%的代建費;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辦公室負責收集反饋,提交指揮部會議即決即行,限時辦結。如火炬高新區為迎接臺灣光電企業進駐,130萬m2通用廠房建設限時180天完成,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管線、土地、發改、征地拆遷等部門脫鉤常駐工地,邊規劃、邊設計、邊征地拆遷安置、邊報建、邊建設、邊配套、邊招商推介,系統管理、同步推進。市委、市政府提出“金戈鐵馬、狂飚突進”的推進要求,工程各方參建人員深入一線、攻堅克難,“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用,星期六休息不安排、星期天安排不休息”,超常規、不違規,高效工作,在規定期限內圓滿完成了工作任務,為片區發展贏得了寶貴的先機。
2.四大平衡,積極籌資。“四大平衡”即就地平衡、積極平衡、緊張平衡和綜合平衡。“就地平衡”就是打破傳統規劃內容,在重大項目謀劃初期,提出投入產出的安排供領導決策參考,做到項目投入產出的大體平衡,從而統籌區域內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緊張平衡”就是對構建項目的資金籌措、征地拆遷、土地拍賣、銀行貸款以及建設工期等主要環節一環扣一環,圍繞一個目標共同工作,緊張調度;“積極平衡”即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和精神,多方籌資建設,創造項目建設條件,實現收支平衡;“綜合平衡”即一個項目與其它項目統籌考慮,從全市的高度總體調配資金,綜合運作、整體平衡。“四大平衡”的核心是謀資金、求項目實施。圍繞如何在不增加城市發展成本的前提下,利用市場的自身規律精心策劃每一個項目、每一塊土地,促進城市的大力拓展,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3.適度傾斜,重點突破。一定時期內政府的融資能力和市場需求是有限的。廈門市根據各片區的發展條件,采取東西對進、逐步向北發展的策略,以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為先導,啟動一批帶動性強的項目,推進片區的快速發展。如五緣灣片區,以政府投資為先導,先行建設五緣灣特色商業街、運動館、營運中心、濕地公園、梅灣木棧道、五緣學村以及市政配套設施等帶動性的項目,掀起了五緣灣開發的熱潮。在重點片區有土地運營收益后,再由市委、市政府綜合平衡,統一調配資金,投入其他條件較好的片區發展,實現有序推進、滾動發展。
4.建管同步,協調發展。一是在建設期即成立運營管理公司,按照“三保”(保潔、保綠、保安)的要求,邊建設、邊管理,建管合一,建設考慮管理,管理服務建設。建設過程中按照景區標準加強管理,通過管理突出景區效應,打造一流環境,吸引企業、商家進駐;二是城市建設與環境的和諧。如五緣灣大力實施清淤造地、退塘還海、保留濕地,締造“城市里的田園”,營造美麗港灣,成為廈門的“新客廳”;三是土地開發與產業培育并重。嚴格按照片區的功能定位將產業落實到具體的地塊,從而保障片區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如五緣灣通過營運中心(總部經濟)、高技術研發園區、帆船港與游艇展銷中心、環灣旅游開發等產業培育,以項目為支撐,增強片區的持久活力,使之真正成為“活力生態港、財智精英城”;四是保障失地失海農民的利益,使農民真正轉變為市民,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采取“金包金、金包銀”的辦法,集中在安置區或保留村莊提供商業發展用地,提供一些商業性、經營性項目,為失地農民提供未來生活的保障和充分的就業機會,使農民即當股東又當員工,從而真正融入城市、變為市民,實現和諧征地拆遷。
5.勾地儲備,凈地出讓。為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土地的使用價值,廈門推出了“勾地”模式。即“提前儲備、上網公布(提前一年)、征集意向、定向修訂”。為使規劃項目更加貼近市場,每年定期召開規劃項目推介會,向開發商發放《項目開發意向征求意見表》,在不突破控規大綱總體提標的前提下,合理吸納開發商的意見,確定擬出讓小地塊的規劃指標,優化整合后帶規劃、建筑設計方案按樓面地價掛牌出讓,從而滿足市場需要。同時實行凈地出讓,即“產權明晰、圍墻圍合、場地平整、市政通達”。在熟地條件下出讓,從而有效提升土地價值,提高土地二級級差,實現效益最大化。
6.設施先行,廣泛推介。廈門各片區建設前,均由政府先行投資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拉開片區發展框架、完善文教體衛等城市基礎配套服務功能來提升片區環境品質,吸引各類社會投資,推動片區開發。另外,通過筑巢引鳳和政府職能的轉移來帶動片區的發展。如為推動杏林灣片區的開發,規劃將市政府的行政辦公職能轉移至杏林灣片區,引導社會投資跟進。在五緣灣則集中建設飛地營運中心,由海滄、同安、翔安區政府集中在五緣灣片區建設11棟辦公樓,充分利用各區的招商引資資源,共同把蛋糕做大。在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同時,各區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 傳,并籌辦各種活動等形式包裝、提升片區的形象和知名度,為片區發展造勢。如五緣灣通過舉辦水手節、放松節積極推介片區旅游度假目的地的形象。
三、廈門經驗對我縣的啟示
1.統一認識,營造濃厚的創業謀事氛圍。當前,周邊縣市發展態勢逼人。雖然我縣在區位、交通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城市空間窘迫、供地緊張的矛盾依然突出,必須加速拓展城市空間,為項目落地提供載體和平臺。為此,必須統一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特別是要把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統一到六大片區建設上來。六大片區建設90km2控制區不是異想天開,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城市空間拓展的需要,市場需求內在推動的結果,周邊發展態勢逼迫所然,也是規劃先行控制的需要,特別是當前政策是以項目定供地。同時90km2也不是一厥而就的,需要各級干部群眾的努力,只要萬眾一心,加之市域城鎮化高速推進的外部驅動力,目標是實在而可行的。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工作的實績,以正確的用人導向和激勵機制來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強力推進六大片區建設。要大力倡導“5+2”、“白+黑”的創業拼搏精神,制定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倡導謀事創業的濃厚氛圍。要開展項目競賽,實行“領導掛點、現場調度、限時辦結”的工作機制和政治物質獎懲用人激勵機制,講正氣、蕩邪氣,消滅假大空,反對積極表態、消極應付的不正之風,積極破解征地拆遷和融資難題,為迎接海西經濟春潮而高歌猛進。
2.加強運營,充分發揮片區公司的主體作用。五緣灣路橋投資運營公司只融資投入了60億元,出讓片區三分之一土地即獲收益130億元。可見片區運營公司不僅是融資的平臺,更是效益產出的主體。要大力推行項目代建制,超常規不違規,只爭朝夕謀發展。鼓勵運營公司整合片區所有有形和無形資產加大融資力度,通過片區公司的投資拉動效應帶動整個片區的大開發。同時,片區運營公司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項目的市場競爭,主動拿地,在市場經濟的風浪博擊中不斷壯大自身實力,為片區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3.未雨綢繆,以項目為片區發展的靈魂。廈門片區運作最核心的就是圍繞項目儲備和開發來推動城市空間的拓展。項目要求高質量、有特色、有活力、有帶動性,能夠體現片區的形象,為片區未來的發展注入活力。給我們的啟示是各片區要聘請專業的策劃咨詢公司對片區進行形象包裝和戰略定位,確定空間發展時序和重點開發的亮點項目。加大項目儲備力度,要推出和儲備的項目均應做資金平衡和可行性研究論證,確定項目具體的運作模式和融資渠道。策劃中要特別注重項目的形象定位,充分挖掘人文、社會、經濟、區位、交通、環境價值,全方位包裝。如五緣灣橋梁建設取意為天、地、日、月、人共生共融,以“海上生明月”的設計理念,灣內五座園拱橋一線排開,創造了新海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4.動態更新,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參照廈門經驗,概念規劃所覆蓋但尚未編制控規的區域,可分四階段來編制控規。即“控規大綱——征求意見、定向修訂——城市設計、景觀設計——控規”。首先,以片區為單位,按不同土地使用性質劃大地塊編制控規綱要,確定大地塊的總指標,不細分至小地塊,從而確保規劃的彈性和貼近市場需求。其次,由總指揮部項目部、規劃、國土、片區運營公司共同提出下一年度地塊出讓計劃,經總指揮部審定后上網公布,并召開規劃項目推介會,根據開發商意見由規劃部門根據總體平衡的要求落實具體地塊的相關規劃指標,在此基礎上再編制城市設計和景觀設計,最終匯集成控規的最后成果。
5.基礎先行,提升片區環境品質。各片區要優先投資道路、管線、亮化、綠化、文教體衛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以大手筆拉開片區發展大框架,以大氣魄、懷納大投資、大項目。要注重片區景觀環境營造,特別是道路設施建設要管網同步實施,路燈、綠化配套,加大道路綠化率,營造生態景觀走廊。按照每500m有一處集中公共綠地的要求建設生態廣場和公共開放空間,改造好山地林相,保護和利用好原有地形植被建設城市綠肺,營造特色空間,形成山水城林共融的城市格局,從而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彰顯片區魅力,實現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統籌發展。
6.突出重點,優先投資發展潛力大的片區。按照“先南后北、東西對進”的空間發展策略,量力而行,合理安排建設時序,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杠桿效應。短期內政府投資主要應以城南片區、紅金片區、洋塘片區結構性市政公用設施為主,在實現投入產出平衡的基礎上逐步滾動推進,切忌貪大求全,撒胡椒面,以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總指揮部要用好資金綜合平衡調配權,集中資金投向重點片區和重點項目。其他片區應加大項目包裝推介力度,積極向社會融資,引導社會資本優先投向功能性和基礎性項目,在力求平衡的前提下積極經營好片區。
7.系統管理,實現片區和諧發展。按照建管同步的要求,組建片區規劃建設、城管分局和物業管理公司,參與項目建設期間和后續的管理,實現建管合一、文明施工,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研究出臺更加惠民的拆遷安置政策,切實保障失地農民的利益,考慮失地農民的社保、低保、就業和發展問題。倡導公寓式安置,按現行拆一補一供地標準在安排安置公寓后多出的土地和返遷土地用于出租公寓、商貿小區、農貿市場等設施建設,為失地農民提供多元化的收入,以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片區的和諧發展。
8.以人為本,把民生工程作為片區發展的推力。每個片區都要規劃文化、藝術、教育、醫療、環衛、體育、市場、廣場、公園綠地、停車場、保障性住房等民生設施,功能混合,使之自成體系,并優先投資。將空間規劃與經濟規劃相融合,策劃與規劃相聯動,把社會經濟環境價值思考貫穿規劃的全過程,從而切實體現規劃為“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進而改善片區投資品質,帶動其他房地產和經營性項目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