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礦業投資論文范文

礦業投資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礦業投資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礦業投資論文

第1篇:礦業投資論文范文

摘要:從礦山行業的產業鏈角度出發,分析了礦山項目投資的特點,對目前我國礦山項目投資風險管理的現狀進行了整體評價,提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主張進行全程風險管理,為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礦山投資風險風險管理管理能力制度

1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鋼鐵行業的迅速發展,作為鋼鐵產業鏈上游的原料供應者——礦山企業也遇到了發展的大好時機。于是礦山企業通過加強勘探力度,進一步發掘潛在的資源;進行了采選的重新設計,提高年生產能力;對以前開采條件惡劣、經濟可行性達不到要求的儲備資源,進行可行性研究與規劃設計。由于礦業行業的特殊性,這些項目的投資規模越來越大,無論從時間方面考慮,還是從空間方面考慮,這些投資項目都具有實施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經濟風險和技術風險大,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嚴重,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等特征。因而所面臨的風險種類繁多,各種風險之間的相互關系錯綜復雜,所以在整個項目從立項到完成后運行的整個周期中都必須重視風險管理。

2礦山項目投資的特點

礦山項目的投資具有多階段性及復雜性的特點。一個完整的礦山開發要經過礦產勘查、礦山開采可行性研究、礦山建設設計、礦山基本建設、礦山投產經營等許多階段。由于不同階段的主要任務不同,決定了各階段的投資需求量、投資回收期、投資回報率,乃至投資風險的不同。如勘查階段的投資是一種風險資金投入,一旦勘探成功,就可以獲得較大的風險收益,包括探礦權轉讓收益或優先取得采礦權后的開采收益;而萬一勘探失敗,則需要承擔風險損失。礦山開發階段,投資的需求與收益,同礦山的興建期、上升期、鼎盛期、衰退期緊密關聯,并隨時受到市場需求與礦產品價格的影響。這就使得礦山項目的投資也必須要考慮到風險管理的問題。

3礦山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過程和方法

礦山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過程可以分為風險規劃、風險識別、風險估計、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風險監控六個環節和階段。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前四項在我國礦山的投資中有較多的應用,風險的應對與監控就鮮有系統應用。這是兩個相對薄弱的環節。傳統的礦山項目投資多在立項前做風險評估,而忽視了還應該同時針對所存在的可以預測的風險制定具體的應對措施,并且在項目進行過程中進行全程的監控。這樣才能達到項目風險管理的目的。

目前,礦山行業應用較為廣泛的風險評價方法有決策樹法、層次分析法、模糊風險綜合評價、故障樹分析法和蒙特卡洛模擬法。

(1)決策樹法是利用樹枝形狀的圖像模型來表述項目風險評價問題,項目風險評價可以直接在決策樹上進行,其評價準則可以是收益期望值、效用期望值或其他指標值。

(2)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在經濟、管理學中廣泛應用的方法。它可以將無法量化的風險按照大小排出順序,把它們彼此區別開來。

(3)模糊風險綜合評價法是模糊數學在實際工作中的一種應用,是對受到多個因素影響的對象做出全面地評價,按照指定的評價條件對評價對象的優劣進行評比、判斷。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風險評價的基本思路是:綜合考慮所有風險因素的影響程度,并設置權重區別因素的重要性,通過構建數學模型,推算出風險的各種可能性程度,其中可能性程度之高者為風險水平的最終確定值。

(4)故障樹分析法(FTA)是一種演繹的邏輯分析方法,它在風險分析中的應用主要是遵循從結果找原因的原則,將項目風險形成的原因由總體到部分按樹枝形狀逐級細化,分析項目風險及其產生原因之因果關系。在前期預測和識別各種潛在風險因素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沿著風險產生的路徑,求出風險發生的概率,并能提供各種控制風險因素的方案。

(5)蒙特卡洛模擬法(MC)是隨機的從每個不確定因素中抽取樣本,進行一次整個項目計算,重復進行成百上千次,模擬各式各樣的不確定性組合,獲得各種組合下的成百上千個結果。通過統計和處理這些結果數據,找出項目變化的規律。通過這些信息就可以更定量的分析項目,為決策提供依據。

4目前存在的問題

4.1風險管理意識還比較薄弱

長期以來,我國的礦山曾經都是隸屬于部委的統一管理,每年的生產計劃由上級制定并下達執行,礦山的經濟效益也與企業的生存沒有直接的關系,即使是連年虧損都會繼續生產。近幾年來,隨著礦業市場的一步步放開,礦山企業都開始考慮自己的投入與產出,大大削弱了對于政府的依賴性,但是仍然不是完全獨立的企業。政府仍然在政策上給與相當程度的支持與優惠。這就使得礦山企業的風險意識依然淡薄,這是制約項目風險管理的主要障礙。大多數企業和政府經濟主管官員不愿在資金短缺的條件下,增列風險管理費用,寧愿采用風險自留和風險不合理轉移的辦法。但是,這種自留的風險已經大大超過了企業或項目所預設的風險,一旦風險真正發生,企業或項目就會面臨艱難維持財務穩定和連續經營的狀況。此外

,許多政府官員也汲取了風險管理的思想,但是為數不多,尚未形成一種制度。

由于近一兩年來大量外資涌入中國,許多國際礦業巨頭都試圖或者已經開始入主中國的部分礦業資源。他們帶來了新的經營觀念和較高的風險意識,對自己的項目進行嚴格管理與控制。這對本土的礦山企業來說就面臨著更嚴峻的競爭和挑戰。

4.2風險管理能力較差

雖然通過全面風險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將過去憑直覺、憑經驗的管理上升到了理性的全過程管理,但礦山的風險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于管理者的經驗及管理者過去工作的經歷,對技術的了解程度和對礦山項目本身的熟悉程度。在整個風險管理過程中,人的影響因素很大,如管理者的認識程度、敬業精神、創造力等。在管理過程中一旦發現項目存在問題和風險時,很難及時地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和控制發現的問題和風險。對于礦山企業來說,每一個礦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哪兩個礦是完全相同的。地質構造的復雜性和不可完全預測性,使得在項目開始之前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在項目的風險評價中可能會出現較大的誤差。此外,如果在風險識別階段存在誤差,即使評價做得再好,也可能會因為主要風險源的漏列出現重大失誤或事故。

5結語

以上這些問題突出表現了我國礦山企業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相對落后,因此,迫切需要全面普及和提高風險管理。尤其是目前國際礦石價格高漲,但是同時又存在著價格跌落的高風險時期,投資開發原來不經濟的新礦山和擴大生產規模,都需要經過充分的可行性論證與風險分析,并且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實施全程風險管理,爭取將投資的風險控制到最小限度,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

參考文獻:

[1]王卓甫.工程項目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2]周勁.我國鋼鐵工業發展規模與資源支撐能力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05.8:16~171

第2篇:礦業投資論文范文

關鍵詞:礦業權;實物期權;二叉樹模型;價值評估

1. 礦業權的內涵

礦業權概念的由來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其理論內涵伴隨著人類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能力的提高而不斷豐富。時至今日,關于礦業權內涵的爭論仍是經濟學界的熱門話題。主流的觀點為,礦業權即探礦權和采礦權的合稱。探礦權是指在依法界定的勘探范圍內,勘察礦產資源并優先取得勘探區礦產資源開采權的權利。采礦權人依法享有開采和處分礦產資源并取得收益的權利。在法律的約束下有償轉讓礦業權是礦業權市場形成與發展的根基。

2. 礦業權價值的實物期權特性

礦業權的價值取決于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量及時間價值。礦業活動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主要體現在宏觀環境、預計儲量、礦種質量、開發成本、受益年限等方面。這些因素使未來流入的經濟利益無法有效量化,增加了礦業權價值評估的不確定性。在實踐中,礦業活動投資人可以通過靈活的管理活動選擇更加有利的發展方向,影響它所產生的現金流,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和突發狀況。投資于礦業活動經常可以增加投資人的選擇權,這種未來可以采取某種行動的權利而非義務是有價值的,它們被稱為實物期權。而這一未來選擇權也正是礦業權價值的核心所在。帶有實物期權性質的礦業權項目的現金流特征可以用下圖表示。(見圖1)

只要未來是不確定的,投資者就會利用擁有的實物期權增加價值,而不是被動的執行既定方案。完全忽視礦業權項目本身的實物期權特性,是傳統折現現金流量法在價值評估中的局限性。

3. 礦業權價值評估二叉樹模型分析

3.1 二叉樹模型綜述

二叉樹模型是期權定價理論中的經典模型之一,是由Cox,Ross和Robinstein提出來的。二叉樹模型用大量離散的小幅度二值運動來模擬連續的資產價格,建立相應的資產價值樹形圖。在得到每個結點資產價值的基礎上,從樹形結構的末端T時刻開始往回倒推,從而得出期權的定價。因而可以利用二叉樹模型對礦業權的價值進行評估。

利用二叉樹模型評估礦業權的價值可遵循以下步驟:首先是確定上行乘數和下行乘數u=1+上千百分比=eσ,d=1-下降百分比=1÷u其中e為自然常數,約等于2.7183,σ為標的資產連續復利收益率的標準差,t為以年表示的時段長度;然后構造現金流量二叉樹和項目價值二叉樹(見圖2);接著是確定上行概率和下行概率,根據風險中性原理期望收益率R=(u-1)p+(d-1)(1-p)求得上行概率p=(R-d+1)/u-d,下行概率=1-p,進而得出上行現金流量=u×p,下行現金流量=d×(1-p);最后通過逆推的方法求出起初礦業權的價值。

3.2二叉樹模型的應用

在對礦業權項目進行評估時,往往需要量化其中蘊含的放棄期權。作為一項看跌期權,其標的資產價值是項目的繼續經營價值,而執行價格是項目的清算價值,這里的清算價值不僅指礦區設備殘值的變現收入,還包括礦區有關資產的重組以及礦業項目價值的重新挖掘。以下將通過我國某公司投資云母氧化鐵礦的實例系統闡述帶有放棄期權性質的礦業權價值評估過程。

2011年3月,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會議同意子公司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投資人民幣1000萬元建設自產鏡鐵礦產品深加工云母氧化鐵的項目。項目可行性分析稱,如果項目順利達產,預計可實現年產云母氧化鐵4.8萬噸,初步預計該礦只有五年的開采量。目前市場上云母氧化鐵礦產品的平均單價2360元/噸,假設該價格每年的上漲幅度在3%左右,但是很不穩定,其標準差為15%,因此,銷售收入應當采用含有風險的必要報酬率10%作為折現率。若預計投產第一年的變動成本支出為2300萬元,每年以3.5%的幅度增長,但不穩定,適用10%的折現率。每噸云母氧化鐵礦的固定成本支出合計每年1800元。由于固定成本相對穩定,可以使用五年期國債票面利率5.75%作為折現率。假定1-5年后礦山的殘值分別為530萬元,500萬元,400萬元,300萬元和200萬元。

放棄期權的分析程序如下:

a. 計算項目的凈現值

計算標的資產的價值是實物期權分析的第一步,也就是未考慮期權的項目價值。用折現現金流量法計算的凈現值為-108.02萬元。(見表1)

如果不考慮該礦業權項目中蘊含的實物期權,這時項目凈現值小于0,是個不可取的項目。

b. 構造二叉樹

(1)確定上行乘數和下行乘數。由于礦產品加權平均單價的標準差為15%,所以:

(2)構造銷售收入二叉樹。按照計劃產量和當前價格計算,銷售收入為:

銷售收入=4.8×2360=11328(萬元)

目前還沒有開發,下個生產年度才可能有銷售收入:

第一年的上行收入=11328×1.1618=13160.87(萬元)

第一年的下行收入=11328×0.8607=9750.01(萬元) 以下各年的二叉樹以此類推。

(3)構造營業現金流量二叉樹。由于固定成本為每年8640萬元,銷售收入各結點減去8640萬元,再在此基礎上減去每年的變動成本支出,可以得出營業現金流量二叉樹。

(4)確定上行概率和下行概率:

期望收益率=上行百分比×上行概率+(-下行百分比)×(1-上行概率)

5.75%=(1.1618-1)×上行概率+(0.8607-1)×(1-上行概率)

上行概率=0.653603

下行概率=1-上行概率=1-0.653603=0.346397

(5) 確定未調整的項目價值。首先,確定第5年各節點未經調整的項目價值。由于項目在第五年年末終止,無論哪一條路徑,最終的清算價值均為200萬元。然后,確定第四年年末的項目價值,順序為先上后下。

第四年年末項目價值

=[p×(第五年上行現金流量+第五年上行期末價值)+(第五年下行營業現金+第五年下行期末價值)×(1-p)]÷(1+r)

=[0.653603×(12699+200)+(6484+200)×0.346397] ÷(1+5.75%)=10161.65 (萬元)

其他各節點以此類推。

(6) 確定調整的項目價值。

自上而下檢查各節點項目價值是否低于同期清算價值。低于清算價值,則表明清算比繼續經營更加有利,因此該項目應該放棄,將清算價值填入“修正項目價值”二叉樹相應節點。完成以上節點的調整之后,重新按照第五步的方法計算各節點的項目價值。計算的順序仍然遵循從后往前,從上往下,依次進行。最后得出0時點的項目現值為9884.01萬元。

注:為簡化計算,假設項目建設期間的變動成本與投產第一年相同,即2300萬元。

c.確定最佳放棄策略

通過以上計算得出在考慮期權的基礎上項目的現值為9884.01萬元,初始投資為1000萬元,因此:

調整后NPV=9884.01-1000=8884.01萬元

未調整NPV=-108.02萬元

期權的價值=調整后NPV-調整前NPV=8884.01-(-108.02)=8992.03萬元

綜上所述,在考慮放棄期權后,該礦業權的價值相當可觀,公司應該進行該云母氧化鐵投資項目。但是,如果未來價格下行使得繼續經營價值小于清算價值,則應當放棄該項目,進行清算。

4. 二叉樹模型在礦業權估值中的優越性

目前對實物期權進行估值運用最為廣泛的模型為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它由布萊克與斯科爾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該模型認為,只有股價的當前值與未來的預測有關,變量過去的歷史和演變方式與未來的預測無關。運用該模型對礦業權價值進行評估,面臨著變量選取難度較大、風險度量不夠精確等突出問題。

與Black-Scholes模型以及傳統的折現現金流量法相比,二叉樹模型在對礦業權價值進行評估時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1). 二叉樹模型可以更加直觀地揭示礦業權項目風險。二叉樹模型的樹形組合結構可以有效地對礦業權面臨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行單獨度量和分析,從而理清它們對礦業權價值的交叉影響,使管理者可以機動靈活地采取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2). 二叉樹模型可以更好的反映市場環境和經濟變動對礦業權價值的影響。用二叉樹模型直觀地表現了各單位時間內市場環境和各參數的變化。另外,二叉樹模型在構造礦業權價值樹形結構圖時,可以根據金融市場的利率變化靈活地改變各個時間段內復制組合所采用的無風險利率,使計算出的礦業權價值更加接近于其真實價值。

(3). 二叉樹模型在外觀上采用樹形的結構,在給人帶來良好視覺效果的同時,使模型使用者在分析各個節點的礦業權價值時更加游刃有余。

5. 結論

礦業權項目本質是一種風險投資,其本身蘊含著實物期權的特性。二叉樹模型通過樹形結構的建立得出了一種評估礦業權價值的科學方法。在礦業權項目風險度量、靈活性等方面二叉樹模型具有其他期權估值模型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在礦業權投資活動中正確應用二叉樹模型進行估值,可以有效地控制風險和度量收益,提高投資活動的效率,促進礦業權市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Frederiek Copleston, S.J.A, History of Philosophy[J],Volume1;Greak and Rome ,Garden City, NY:Image books,1985,22-24

[2] 中國礦業聯合會.什么是礦業權,具體包括哪些內容[J].北京:中國礦業,2010

[3] 李松青.基于實物期權的礦業權價值評估研究[D].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6

[4] 劉志新.期權投資學[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1:158-160,171-175

[5] YEO K T,QIU Fa Sheng. The value of management flexibility: a real option approach to investment evaluation[J].Int J Proj manage,2003,21(4):243-250.

[6]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7] Rubinstein, The valuation of uncertain income streams and the Pricing of options[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6,7(2):407-425

[8] 張怡和尹蔚昕.用二叉樹方法為期權模型定價[J].經營管理者,2011

[9] 郭長亮.基于實物期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價值評估研究[D].江蘇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0] 滕泰等. 暴漲-暴跌模型VS正確的投資理念[R].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2008

第3篇:礦業投資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介紹煤炭 企業 信息化的 發展 背景,列出整個信息系統的主要部分;探討煤礦企業信息化如何開展信息化實施的重點、企業信息化集成工作如何規劃,如何開展。

1前言

近幾年來,圍繞煤礦如何實現信息化提出過一些新的想法,其中數字化礦山最為常見。但在如何現數字化礦山這個問題上,很多廠家或集成商提出過自己的一套理論與實施方法,雖然出發點不同,也各有利弊,但總的觀念是一樣的:盡量與生產過程結合,與設備管理相結合。在這種背景下,錫林浩特礦業公司的信息化規劃確定了方向。

2錫林浩特礦業公司的信息化規劃

錫林浩特礦業公司的信息化規則從項目籌備初期就著手進行,在進行信息規劃的過程中,得到了公司領導的高度支持,專門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也得到了公司各部門的充分配合,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思路與想法。信息系統是一整套管理方法的數字化體現,因此,必須充分做好規劃,充分考慮到系統的擴展性與兼容性,這樣才能滿足將來公司發展的需求。礦業公司的信息化規劃涵蓋生產、經營、管理的所有主要環節,并確定了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基本思路,利用3年左右的時間進行數字化礦山的建設,在2010年初步形成數字化礦山基本模型。

在進行信息化規劃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握住幾個基本原則:

(1)以業務需求為驅動,以信息技術為手段;

(2)與生產過程與管理過程緊密相關;

(3)注重集成性,避免出現信息孤島。

3實施重點

信息化應該如何進行,不但是露天煤礦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我國信息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特別是在生產型企業中,脫離生產的信息化往往被看作是錦上添花,沒有進入到公司的核心業務中去。新成立的 工業 與信息化部,可以看作是國家認為信息產業部的社會普遍服務和市場化轉型已經基本完成。下一步的信息化推廣方向將更多地向生產領域融合。而信息系統的實施因為可能涉及到公司管理的變革,更需要將實施的重點放在信息技術之外的管理環節上。

(1)流程再造、規范管理。信息化實施的首要工作是規范管理過程與工作標準。因此,系統實施的第一步是對業務模式與流程進行梳理,對不盡合理的流程與模式進行再造,只有建立起了真正適用、精簡合理的業務流程,才有可能使管理制度與工作標準落到實處,而只有公司的管理落到實處了,信息化的實施才能成功。

在錫林浩特礦業公司信息化的實施過程中,重新梳理整理了物資管理業務流程30多余條,設備管理流程20余條,并對公司日常管理的其它業務流程重新整理,形成 電子 流程,公司的收文、發文、簽報、任務通知、工作聯絡等均實現了網上辦公,簡化流程的過程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2)高度集成、資源共享。系統實施要避免出現信息孤島,各個業務系統之間必須留有相應的接口,以實現業務數據在各個信息系統的共享。在礦業公司的信息化集成過程中,實現了財務與物資管理系統的集成,物資管理系統中的入庫、出庫、付款申請可以及時同步到財務系統中,自動形成庫存及成本;而財務管理系統中的實際付款信息也可以自動回傳到物資管理系統中的合同模塊,實現對合同付款的有效管理。基建管理系統中的概預算管理數據也實現了財務系統的集成,實現了基建期概預算管理、合同管理、投資完成的同時,具備了快速竣工結算功能。而卡車調度系統與設備管理系統的集成,則可以把調度系統的故障自動傳到設備管理系統形成故障工單,為設備的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礦業公司的信息化集成,不但表現為集中存儲、數據共享這樣的層面上,還表現為更深層次的應用。系統集成采用了先進的ldap認證,并采用oracleoid技術實現了單點登陸,只需要通過登陸門戶系統之后,就可以輕松的訪問其它的業務系統。在實現單點登陸的基礎上,系統還實現了待辦事項的集成,通過門戶系統與其它業務系統的集成,將各應用系t統待處理業務集成到門戶系統中進行處理,通過及時地對待處理業務進行提醒,減少了流程流轉的時間,并減少管理人員的工作量。

(3)創新管理、決策支持。信息化的過程就是流程再造的過程,就是管理變革的過程。在礦業公司的實施過程中,針對煤炭生產管理的實際情況,在多個環節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財務系統中的日利潤模型采用了實際成本加計提的方式;gps卡車調度系統創造了新的自動卸載模型;設備管理中引入了工單的先進管理模式,并實現了與gps卡車調度系統的接口,使設備故障有了記錄可供追溯,管理人員可對頻發故障進行統計與分析,為設備管理提供了決策依據。

在整個信息化集成體系中,oracle的biee工具成為重要的報表分析平臺,它的跨異質異地數據庫的強大功能,良好的數據展現方式,成為我公司數據展現和決策支持的重要平臺。通過合理的建模與展現,與公司管理相關的生產數據、經營數據、設備數據、物資數據等均實現了無縫的集成(見圖1),公司管理決策層只需要登陸到biee系統中,就可以及時了解到企業管理各方面的數據,而這些數據都是自動從業務系統提取出來,不需要人工干擾的準確的管理數據,極大的提高了決策分析的效率與速度。

4主要實施內容

礦業公司信息化內容包括了 企業 管理的大部分內容,分批次先后建設了oa辦公系統、無線集群系統、ccs基建管理系統、 工業 電視監控系統、surpac生產計劃管理系統、清華紫光檔案管理系統、網上招投標系統、四位一體人力資源管理系統、eam資產管理系統、fmis財務管理系統、gps卡車調度系統等。oa辦公系統實現了便箋、收發文、工作流轉、工作安排等協同辦公功能;無線集群系統是生產調度的通訊工具,是生產指揮、統一協調的重要系統;ccs系統實現了基建期與投資有關的財務管理、進度管理;工業電視監控系統是安全生產與安防保衛工作的有力助手,分布于公司各處的監控對于減少現場管理人員、事前發現和事后追溯有重要意義;surpac實現了計劃、地質、建模等與生產管理密切相關的管理功能;清華紫光檔案管理實現了檔案臺帳、檔案分組、 電子 檔案、檔案借閱管理等功能;網上招投標系統使主要的采購工作通過網上來進行,降低了物資成本、提高了采購透明度;四位一體人力資源管理實現了人事管理、工資管理等;eam資產管理系統實現了包括物資計劃、匯總利庫、物資采購、合同和物資出入庫管理,設備管理模塊實現了設備臺帳、頻發故障、油脂化驗、單機成本核算等;fmis財務管理實現了總帳、應收、應付、固定資產等相關功能;gps卡車調度系統是生產調度指揮的重要信息系統,實現了自動調度,自動統計產量、運距、提升高度、設備實動率、可用率等生產指標。

第4篇:礦業投資論文范文

[關鍵詞] 國有地勘單位;礦業權;企業化探礦權經營

[中圖分類號] F20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4-0116-02

正是因為黑龍江省的礦業權市場發育相對滯后,也就給國有地勘單位經營礦業權帶來了巨大的難度。因此,要想更好響應國家政策改革的號召,國有地勘單位就必須活用政策,牢牢的抓住機遇。黑龍江省第六地質勘察院始終堅定不移的抓住礦權經營不放松,結合國家給予的相關優惠政策,開展以礦權為股本的資本運營,為企業化轉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一、國有地勘單位實現企業化轉制的歷史必然性和在轉軌時期肩負改革發展任務的雙重性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地質勘查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仍然擔負著重要的任務”。這是對地質勘查工作在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務的高度概括。所謂“先行性”表明地勘行業發展要領先于國民經濟和社會其他各行業的發展;所謂“基礎性”表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離不開地勘工作的服務與支持。這種時間排序上的“先行性”、空間定位上“基礎性”和貫穿“全過程”的關聯性也就決定了地勘隊伍所承擔任務的極其重要性。

地勘單位肩負改革發展的重任,要求地勘隊伍必須在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大力發展地勘經濟的同時,積極為自身轉企創造條件,加快改革步伐,最終實現企業化經營。當前,地勘單位全部家底是在地質勘查工作形成的地質成果資料,而地質成果資料附加在自然界的礦a資源中形成的權益經法定程序批準又取得礦業權。所以,地勘單位進行所謂企業化經營,從經營起點或經營內容上說,也就是對礦業權的取得、占有和有效經營。

二、的勞動價值論是地勘單位礦業權市場主體資格成立的理論根據

勞動創造價值,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交換價值,這是勞動價值理論的基本原理。地質工作者進行地質勘查找礦,其具體勞動創造出現實的各類地質技術成果,其抽象勞動創造出地質成果資料的交換價值(或表現為礦業權價款)。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地質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必然體現勞動的兩重性,既創造使用價值,又創造交換價值。這也就從根源上決定了國有地勘單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礦業權經營主體地位的必然確立。

多年來,全國的國土資源部門和地勘單位如何經營礦業權和礦業權市場的構建進行的深入探討收效很大,但也經歷了一個理論困惑期,主要是混淆礦產資源和礦業權的關系;懷疑礦業權作為法人財產的經濟法律定性;否認地勘單位的礦業權經營市場主題定位。因而,以勞動價值理論為指導,對地勘單位礦業權市場主體定位的理論根據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建立和完善礦業權市場化機制是國有地勘單位實現企業化定位的客觀先決條件

目前,國有地勘單位逐步實現企業化經營的任務還沒有完成,而實現企業化是有前提和條件的。所以,[1999]37號文件指出“中央和地方都要對地質勘查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地勘單位轉讓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時,允許其將部分或全部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2003]76號文件又進一步強調“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轉讓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礦產地的探礦權、采礦權,符合規定并經批準,其價款的部分或全部轉增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國家資本金”。這為地勘單位依法經營礦業權提供了政策依據。

筆者認為,在確立地勘單位礦業權市場主體地位的同時,必須建立完善礦業權流轉的市場化機制,這是地勘單位完成企業化轉制的客觀前提和先決條件,兩者是因果關系。

從因果決定論的先后時序出發,推動地勘隊伍改革與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建立和完善礦業權市場化機制,而不是盲目急進地在條件尚不成熟的時候,靠行政手段制定轉企改制的日程表,否則,地勘隊伍在轉軌時期所肩負的雙重任務一個也完成不好,將對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損失。

四、國有地勘單位探礦權經營做法

探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勘查許可證的實際規定范圍之內從事勘察產權資源的權利。可以說探礦權不僅是地勘單位的法人財產權,更是地勘單位實施企業化經濟的生命線所在。

事實上,現如今的地勘單位尚處于獲取礦業權的邊緣化地位,在探礦權經營上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探礦權的實際數量在不斷的減少。尤其是經過近十年的運作,許多地勘單位往往將一些找礦成果較好的探礦權進行了轉讓,而那些找礦結果不理想的則直接被注銷,也就造成了自主礦業權所剩無幾,且絕大多數留下的還都是那些難度較大,風險較高的二、三類探礦權;國有地勘單位的實際資本積累較少,無法承擔失敗風險。近些年來國有地勘單位已經為國家找到了大批的礦產地,但是并沒有分到應有的紅利,也就造成了國有地勘單位資本積累較少,經濟基礎仍較為薄弱,也就無法承擔勘查失敗的風險。雖然個別地勘單位通過自有探礦權的轉讓獲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獲得資本金以后絕大多數地勘單位都用于基礎建設之上。因此,從經濟實力上進行分析,國有地勘單位仍不具備獨立運作探礦權,承受勘查失敗的風險,仍處于打工地位。目前仍有許多國有地勘單位,其主營業務仍是承擔政府、企業的地質勘查項目,而并沒有成為探礦權經營市場的主體。尤其是財政項目又屬于一種基礎性的,公益性的地質項目,也就造成了地勘單位在財政項目的資金使用上并沒有自主使用權利,一些項目費用并不能進行結余留用,勘查單位對勘查結果也沒有分配、共享權利,并不占探礦權權益,只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即便是開展商業性質的地勘項目,國有地勘單位與礦山企業也僅僅處于委托與被委托的關系,說到底仍然改變不了為別人打工的命運;勘察形式嚴峻,生存危機突出。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也由過去的高速發展逐步走入了新常態,礦產勘察明顯減少的同時,也對地質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可以說這種不容樂觀的發展形勢在短時間內是難以扭轉的。這也就造成了國有地勘單位即無處可以打工,又沒有探礦權動作,那些以找礦為主的地勘單位勢必會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國有地勘單位改革舉步維艱。從現如今國家改革的發展動態來看,國有地勘單位分離成公益性事業單位、商業性地勘企業的趨勢早已不可逆轉。而改革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國有地勘單位也只能占現如今國有地勘單位較小的一部分,絕大多數的國有地勘單位仍然要轉型為企業走入市場之中。然而想要進入市場最為基本的條件就是必須要擁有成熟的礦業權市場,而這正是現如今薄弱環節,也就致使了許多國有地勘單位改革難度較大,企業化運行困難。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國有地勘單位應該切實落實探礦權收益政策。也就是積極的貫徹并且落實2010年《國土資源部關于構建地質找礦新機制的若干意見》指出的,關于國有地勘單位可以按照國家相關規定,以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地質找礦風險投資,分享找礦收益,從而進一步增強國有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同時,還應該積極的爭取政府財政項目,并以地質找V為核心向著服務于資源、服務于環境不斷轉變。最為重要的還是要獲得探礦權,形成自己的優質產品,從而實現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目前礦業經濟形勢下行,從二級市場獲取探礦權的成本較低,從這一方面講,也是地勘單位進入探礦權市場的有利時機。

綜上所述,黑龍江省第六地質勘察院在省國土資源廳和省地勘局的領導下,以“兩個文件”作為指導,牢牢的抓緊礦業經營不放松。一方面指派專業人員對文件政策、法律法規等相關材料進行研究,以便為經營探礦權提供法律與政策性的依據,并選派專業人員參加國家舉辦的探礦權經營培訓班,吸取先進經驗。另一方面,把握市場動向與政策性變化,對礦權進行登記保護與延續。積極地與地方政府進行聯系與疏通,在取得政府認同與許可的基礎上,對礦產資源開發進行立項研究。同時,抓住商機,利用已經掌握的礦權進行招商引資、股本運作,與國內大企業集團聯系組織礦山勘查、開發、建設工作。截止到現今,地勘六院已經在實施“礦權強院”方面打開了對外開放的嶄新局面。

[參 考 文 獻]

[1]王文.我國地質工作現狀評價與發展展望[C].資源?環境?產業――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3

[2]王志剛.地勘單位企業化與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建設[C].資源?環境?產業――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3

[3]李建華.地質工作體制及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改革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7

[4]毛小兵.論我國礦業企業集團的礦產資源戰略[D].中南大學,2006

[5]余浩科.地質調查發展戰略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8

第5篇:礦業投資論文范文

關鍵詞:產融結合,企業

產業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企業家能否恰當地將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進行結合,并有效地運用資本市場所提供的各種資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決策。這對企業的持續發展和健康成長,以及中國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次調查了解了企業的產融結合情況,即持有金融機構股份、設立財務公司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情況。

1、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的滲透已經初具規模

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來看,當前的企業產融結合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在參加調查的樣本企業中論文范文論文格式范文,有20.4%的企業持有各類金融機構股份[1],27.8%的企業有自己的財務公司。有5.8%的企業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調查表明,各類型企業已成為我國股票市場的主要機構投資者之一(見表15)。

2、大型企業的產融結合程度明顯高于中小企業

從不同規模看,大型企業的產融結合程度要明顯地高于中小型企業,有30.7%的大型企業持有金融機構股份,而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分別為21.9%和17.6%;有32.2%的大型企業有自己的財務公司,而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分別為31.7%和23.9%;有25.8%的大型企業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而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的這一比例分別為5.4%和2.6%(見表15)。

3、國有企業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積極性更高,民營企業持有金融機構股份的積極性更高

從不同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產融結合方面各有側重。在持有金融機構股份方面,民營企業的積極性更高,20.7%的非國有獨資企業持有金融機構股份,要高于國有獨資企業(15.5%);21.4%的民營企業和家族企業持有金融機構股份,要高于國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屬企業(17.5%)。在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方面,國有企業的積極性更高,15.4%的國有獨資企業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論文范文論文格式范文,要高于非國有獨資企業(5.0%);12.9%國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屬企業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要高于民營企業和家族企業(4.1%)。在是否擁有自己的財務公司方面,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差別不是很大(見表15)。

表15企業產融結合情況分析(%)

 

 

 

企業持有金融機構股份的情況

企業擁有自己財務公司的情況

企業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情況

總體

20.4

27.8

5.8

東部地區企業

21.3

26.8

6.5

中部地區企業

20.9

31.5

4.0

西部地區企業

20.6

25.5

6.4

東北地區企業

10.4

30.9

3.8

大型企業

30.7

32.2

25.8

中型企業

21.9

31.7

5.4

小型企業

17.6

23.9

2.6

國有獨資企業

15.5

27.2

15.4

vs 非國有獨資企業

20.7

27.7

5.0

國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屬企業

17.5

25.0

12.9

vs 民營企業和家族企業

21.4

28.3

4.1

農林牧漁業

23.7

26.1

4.4

采礦業

29.8

29.8

12.5

制造業

20.8

28.0

5.3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7.1

27.9

10.8

建筑業

21.0

26.9

5.9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12.9

34.4

10.5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12.8

15.4

3.9

批發和零售業

15.4

28.2

8.0

住宿和餐飲業

28.9

31.6

5.7

房地產業

31.3

22.7

5.5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7.4

第6篇:礦業投資論文范文

關鍵詞:礦產資源 資產屬性 資產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6-077-02

礦產資源是地球演化過程中經過地質作用形成的,是天然產出于地表或地殼中的原生富集物。由于其天然產出性導致長期以來礦產資源所有者和開發企業均沒有對其價值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由于礦產資源資產信息的缺失,政府主管部門和礦產資源開發企業的利益相關主體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可能會作出一些錯誤的決策。從企業角度來說,無法確認收入與費用的發生,在企業的相關財務報表上無法體現,造成了企業財務信息披露的不完整,違背了會計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原則。從經濟學角度來說,資源的減少得不到確認損害了社會福利。

長期以來,學者們對礦產資源的資產屬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如陳雙世從我國礦產資源形勢出發,探討了礦業權的資本化經營;王昌銳就礦產資源資產屬性與礦產資源的確認進行了討論;李巖論述了礦業權的資產屬性以及礦業權資產評估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袁懷雨、劉保順、李克慶提出了礦產資源盡快由數量性礦產資源管理向資源性資產管理的轉變,并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馬毅敏等人對在礦山企業中礦產資源的屬性進行了研究;夏佐鐸提出了礦業權是一種特殊的權益性資產,首次提出了礦業權評估體系;高志敏、王良健針對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現狀,提出了建立礦產資源資產化管理的改革思路,推動有償獲得礦業權的“單軌制”;許抄軍、羅能生等人也對我國礦產資源產權研究及發展方向進行了研究,等等。

上述文獻從不同角度說明了礦產資源資產屬性確定的必要性,但大都是從宏觀上進行了說明,并未對礦產資源的資產屬性進行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討論,如究竟應將礦產資源劃歸哪種資產、劃歸以后的各方利益如何得以保障等問題進行深入討論。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從礦產資源涉及到的三權(即所有權、探礦權與采礦權)出發,對礦產資源的資產屬性進行了討論、各方利益的實現以及資產化實現途徑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礦產資源資產屬性確定的相關理論

礦業權是指賦予礦業權人對礦產資源進行勘查、開發和采礦等的一系列活動的權利。礦業權主要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但實際來看,礦產資源要涉及到三項權利的實現,即國家所有權、探礦權與采礦權。礦產資源實際上是國家(所有權)、企業(采礦權)、勘探方(探礦權)三方的利益博弈。

在我國,憲法第九條明確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三條也明確規定: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在礦法中也分別對探礦權和采礦權進行了定義,即探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取得勘查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個人稱為探礦權人。采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礦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開采礦產資源和獲得所開采的礦產品的權利。取得采礦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個人稱為采礦權人。

在我國現階段,探礦權與采礦權是相分離的,尚未一體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為礦產資源的資產化經營帶來了困難。

會計上,所謂資產,(會計上定義為)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并能為企業提供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資產按存在的形態分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有形資產是指那些具有實體形態的資產,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其他資產等。無形資產是指那些特定主體控制的不具有獨立實體,而對生產經營較長期持續發揮作用并具有獲利能力的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商譽等。

二、礦產資源的資產屬性的確定方法

從會計上資產的定義上看,礦業權肯定是資產,是一種有形的資產,因為礦產資源不同于專利權、著作權等,它是實實在在的,是一種經濟資源,因為它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屬于資產的哪一種,值得我們做深入的討論。我們認為,礦產資源的資產屬性應分別就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不同確認,因為我們國家現階段,探礦權與采礦權尚未完全一體化,因此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即探礦權與采礦權分離的情況與探礦權與采礦權一體化的情況。

1.探礦權與采礦權分離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存在兩方,即甲方(探礦方)、乙方(采礦方),有甲方負責尋礦,然后以一定的評估價格出售給乙方,我們分別就兩方的礦業資源的資產屬性進行討論。

甲方在礦業開采中扮演的是負責探礦的權利,對于其而言,礦產資源只是一種流動資產,因為甲方控制時間短,隨著開礦權的轉移,甲方已失去對該項資源的控制,因此不能歸為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因此將其列為流動資產更為合適。

乙方利用獲得的采礦權對礦產資源開采,獲取一定利益,礦產資源在其資產總額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主要從事的是礦產資源的銷售,而礦產資源是有形的,因此不將其列為無形資產,而應將其視為固定資產管理。

2.探礦權與采礦權一體化的情況。此情況較前一種情況簡單,對于探采一體化的企業來說,其探礦的目的是為了采礦,其主要的經營業務仍是采礦,仍是對礦產資源這一有形資產的作用,其勞動凝結在了礦產資源上,而且礦產資源在公司資產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將其視為固定資產處理。

綜上所述,對礦產資源的資產劃分應區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將其直接劃歸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來處理,這樣不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也不符合會計上對各項資產的確認,將會對日后會計上的處理帶來麻煩。

三、礦產資源涉及到的三方(兩方)的利益實現與會計處理

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涉及到的主要三項權,所有權、探礦權和采礦權,因此可能涉及到最多三方的利益分配,當探礦權和采礦權分離的時候為三方,即國家、探礦方與采礦方;當探礦權和采礦權一體化的時候為兩方,即國家和企業。筆者就三方利益分配及會計確認、計量等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首先對于國家而言,其擁有的是法定的礦產資源所有權,所有者權益如何體現?礦法中規定,國家通過征收資源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來實現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收益。其次,對于探礦方來說,其主要支出是勘探費用,當然探礦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在轉讓采礦權中獲得收入;開礦方則通過開采礦產,獲得礦產銷售收入。

在會計上,當探礦方和采礦方分離時,探礦方將礦產資源開采權轉讓獲得的收入,計入流動資產轉讓所得,因為探礦具有很大的風險,因此從轉讓中獲得的收入中,出彌補勘探所必須的費用,可按照提取資產減值準備的方法,提取探礦風險基金,作為后續探礦的風險基金;開礦方在將礦產資源計入固定資產,隨著礦產資源的不斷開采,其儲量也隨之而減少,在開礦的同時,可按照會計上提取固定資產折舊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方法,計提礦產資源折舊和礦產資源減值準備,用來購買新的采礦權。在探礦權和采礦權一體的時候,由于將礦產資源列為固定資產,因此只提取固定資產折舊和減值準備(比例可適當調整),用來滿足企業的進一步探礦。按照會計法企業可選擇適合自身的方法進行折舊和提取減值準備,可根據探礦風險和市場對資源的需求狀況確定合理的方法。

四、礦產資源的資產化管理的措施

礦產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現階段由于各種原因,礦產資源資產化管理的推進與普及仍然面臨很大困難,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為礦產資源資產化管理創造條件。

1.完善礦產資源管理體制。目前,礦產資源管理制度還是沿襲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做法,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礦業權出讓的高度集權;審批程序復雜,周期長,環節多等;收取的費用種類多,且存在交叉;探礦權與采礦權脫節;地方政府對礦業市場的干預嚴重等。應該簡化審批程序,將礦業權轉讓交由市場來調節;進一步實現探采一體化,統一合理科學設定費稅等。

2.對礦法進行修訂。現階段我國礦法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一些條款具有模棱兩可性,如探礦權與采礦權的分離,在礦法中規定,探礦人有權優先獲得采礦權,但優先又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往往取決于當地主管部門,不利于激勵探礦部門的積極性,應該在借鑒國外礦業國家礦法的優點,來完善我國的礦業法規,使得其更有利于實現礦產資源的資產化管理。

3.加強對礦業企業中礦產資源的會計立法工作。在我國現階段,尚未有明確的法律要求企業將礦產資源作為何種資產計入企業資產目錄,對礦產資源的計量、確認以及評估等仍需要學者們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以便在未來能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將其規定下來,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礦產資源資產化管理。

4.建立礦產資源價值評估體系,全面推行有償使用礦產資源。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礦產資源市場實行的是“雙軌制”,一部分企業的礦產資源是由企業無償獲得,另一部分企業則要花錢購買。全面準備評估礦產資源的價值是其中的一個難點。而這也是礦產資源資產化管理的一個難點,只有確定了礦產資源的價值,才能進行資產化管理。目前來說,礦產資源價值的評估方法,大都采用收益現值法,由于礦產資源資產的特殊性、礦產資源市場價格的波動性、開采技術以及國家政策等多因素的影響,如何建立真實反映礦產資源價值的數學模型顯得尤為重要,仍需學者們做進一步研究,以便能有效合理科學地評價礦產資源資產的價值。

5.進一步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我國現階段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礦產資源資產化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從已有的法律法規來看,已不能滿足礦業權市場的發展要求,需要盡快建立統一的“游戲規則”,來保證礦業市場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上進行,才能為礦產資源的資產化運作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

五、結論

本文針對礦產資源資產化這一問題深入進行了討論,從探礦權與采礦權的角度對礦產資源的資產化進行了探討,對礦產資源屬于何種資產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現階段礦產資源資產化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對礦產資源資產化管理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

[本論文受2010年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法律視角下的黑龍江省煤炭城市環境保護問題研究》支持]

參考文獻:

1.陳雙世.礦業權的資產化經營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有色冶金,2004(4)

2.王昌銳.論礦產資源資產的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3.袁懷雨,劉保順,李克慶.盡快實現向資產性礦產資源管理體制的轉變[J].中國礦業,2003(3)

4.馬毅敏,連民杰.礦業權資產管理初探[J].礦業工程,2004(1)

5.夏佐鐸.礦產資源資產評估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 (11)

6.高志敏,王良健.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資產化改革思路[J].中國礦業,2007(2)

7.許抄軍,羅能生,王良健.我國礦產資源產權研究綜述及發展方向[J].中國礦業,2007(1)

第7篇:礦業投資論文范文

關鍵詞:探礦權 出資 困境 思路

一、探礦權理論概述

探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是礦業權的一種。礦業權包括對礦產資源的探礦權和采礦權,涵蓋了對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采的權利。國家對礦產資源勘查實行統一規劃。探礦權作為行政許可權的一類,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國家建立了有形的礦業權流轉市場,包括出讓市場(一級市場)和轉讓市場(二級市場),出讓方式包括協議出讓、掛牌出讓、拍賣、招標出讓等方式。轉讓方式包括作價出資、出售、贈與和繼承、合作、抵押、出租等。其中,探礦權的作價出資是所有人將礦業權進行價格評估后,將礦業權作為用益物權出資并取得股權,并按股權比例或約定比例分享收益或分擔經營虧損。探礦權和土地使用權一樣作為一項用益物權可以在二級市場合理流轉。將礦業權作價出資后,接受方在國家規定的有效期內享有該探礦權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

二、國有探礦權出資研究

(一)國有探礦權出資的現實需求

探礦權的所有權人是國家,探礦權使用權人享有對該區塊內礦產資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政府代表國家擁有探礦權的初衷在于通過國有地質勘查資金投入,通過基礎性、公益性勘查和風險勘查,縮小勘查范圍,明確找礦靶區,降低社會資本勘查風險,進而帶動社會資金的勘查投入。

礦產勘查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的行業,隨著一部分礦產品價格逐年下跌,礦產資源補償費改稅、采礦權探礦權價款收入納入財政一般預算的同時,一方面中央和各級地方勘查資金大幅減少,使得國有勘查投入的資金來源呈斷崖式下跌,另一方面礦業企業因沒有足夠的財力去支撐這種高風險的勘查投入,也會給企業發展帶來致命沖擊。

國家可以通過出讓、劃撥、授權經營、作價出資入股等方式將土地使用權配置給企業。而對于礦業權而言,并沒有劃撥、授權經營或作價出資入股等方式。企業在沒有資金和專業能力尋求優質找礦資源的情況下,就需借助國家在公益性勘查工作中圈定的找礦靶區或有利工作區域的優質探礦權,而這些礦權的取得的前提是通過招拍掛等方式,給國家交納一定金額的采礦探礦權價款后方可,這對企業的資本實力和運營資金有很高的要求。礦業企業如果自己沒有擁有優質礦權,企業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客觀上有對國有探礦權注資有現實需求。

(二)國有探礦權出資的可能性

2007年6月,我國通過了《物權法》,將經行政許可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土地使用權,在民事基本法中明確地確立為用益物權。我認為,國有探礦權作為一項權利,價值能夠被確定,符合作為出資物的客觀條件。其次,國有探礦權能夠通過一定的經營手段而獲得增值利潤,作為出資行為的標的物,能夠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具有商業價值和創造更多財富的可能。再次,探礦權可以依法轉讓。《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六條規定“除按下列規定可以轉讓外,探礦權、采礦權不得轉讓……”可見,礦產資源法對探礦權的轉讓事宜是做出明確規定的,而估價便是轉讓的前提之一。礦業權的價值能夠被評估和轉讓,探礦權可以作為資產合理入賬,是礦業權能夠在法律監管內合法轉讓的前提。

三、國有探礦權出資的現實困境

礦業權作價出資入股在發達國家和我國香港及臺灣地區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運作模式,是礦業權流轉制度中經常使用的出資方式。但是在我內陸地區,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在沒有以招拍掛等形式公開出讓前由于探礦權價款政府并沒有收到,而是以作價出資入股的形式投入到企業中,在現實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困境。

根據國務院令第242號《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第五條:轉讓探礦權應具備下列條件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已經繳納探礦權使用費、探礦權價款”,國有探礦權是公益性地勘投入前通過申請取得,在取得一定找礦成果后通過招拍掛等公開方式交易而發生轉讓時政府收取探礦權價款。由于政府用地質勘查資金勘查投入而取得的國有探礦權并未實際交付價款,從而出現問題一:該探礦權價款并不實際交付的情況下有關法律并沒有明確依據確定是否可以作價出資?產生的增值及原始投資的累計收益或虧損如何分配?問題二:假設該項國有探礦權必需經一級市場按法律程序足額交付探礦權價款后再作價出資入股,形成完整意義上的探礦權出資,但這部分巨額價款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

探礦權作價出資需要對探礦權的價值進行評估。礦業權的估價程序較為復雜,需要由礦產主管部門指定專門的具有探礦權采礦權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采取專業方法評估,估價人員應當具備足夠的礦業權評估的經驗和專業技能。在礦業權作價出資尚未形成一定規模時,國內礦業權評估法律機制尚不完善,評估價值直接關系到國有資產的安全性,價值鑒定存在國有資產流失隱患。在對礦業權進行評估時,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無法預知,埋藏在地下的資源無法進行全部確定,有一定的主觀判斷來完成多項指標的評估。但主觀因素的過多參與會造成評估人員利用這一特性而虛造評估報告的現象,不利于公共資源安全性的保護

四、國有探礦權出資模式的思路――以服務企業為本,優化國有探礦權資源分配,完善評估機制,促進礦業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政府工作的本質在于服務企業,支持企業發展,不與企業爭利。為盤活資本、服務礦業企業,國有探礦權出資應當成為優化資源分配的有效手段,有效帶動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針對前面分析的國有探礦權出資的現實困境中的問題一,根據2004年國土資源部修訂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管理辦法》第三條“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以下簡稱國有企業)以及國有地勘單位在申請出讓或國有企業擬轉讓由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礦產地的探礦權采礦權時,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以申請將應繳納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部分或全部轉增國家資本金(國家基金)”,提出將政府持有的探礦權也納入上述辦法的申請人范圍的解決思路,或者增加國有礦業權授權經營出資方式和相應出資程序方面的明細規定的建議,政府層面相應完善配套修訂辦法。這一思路旨在將國有探礦權出資入股時,由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礦產地的礦業權的,也可視為國家資本金,政府將國有優質探礦權注資到大企業中,企業通過無形資產抵押形式取得商業銀行貸款,從而帶給企業較充足的流動資金以開展礦產勘查,形成企業、銀行、政府三方共贏的局面。

針對問題二,建議設立商業地勘基金,原始資本一部分來源于政府手中持有的國家出資形成優質礦權,另一部分為國家現金出資,政府通過實施地質勘查項目的進行項目和資金的雙向監管,以各類礦產和經濟專家團隊合作的方式服務企業。商業地質勘查基金通過企業模式運營,改變以前國有地勘基金重帶動、輕收益的投資理念,以取得基金收益為導向,實現商業地勘基金帶動礦業企業發展和社會資本的地質勘查投入,促進企業找礦能力的提高,實現商業地質勘查基金的良性循環。

完善評估機制。建立標準化的評估模式和方法,建立全國通用的評估體系。評估體系的建立要通過專業團隊的協作完成,由國家相關部門牽頭,形成評估體系建立研究小組。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已經形成的經驗完成評估體系相關參數設置和評估流程規定。在評估程序上,也應明確評估體系的參數使用范圍和流程方法,減少評估機構和人員的自由裁量權,降低主觀人為因素對評估結果的影響程度。

與此同時,加強評估管理,完善事后事項管理辦法。對于存在的違規評估行為,要嚴厲處分。明確處分辦法,規范評估人員的評估行為。通過行政手段有效杜絕濫用礦業權的不確定性而虛假評估的行為,防患國有資產流失,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

參考文獻:

[1]閭璽.論礦業權作價出資的現實困境及出路[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康紀田.中國現代礦業制度研究――基于《礦產資源法》修改的框架性建議[J].時代法學.2014 年2月

[3]康紀田.透視礦業權的虛無性[J].海峽法學.2015 年6月

[4]《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國務院.1994年3月

第8篇:礦業投資論文范文

關鍵詞 資源詛咒; 荷蘭病; 資源型經濟; 資源富集區 東西部差距

中圖分類號 F0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10-0129-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22

工業革命以來大量經驗事實表明,凡是資源先導型的國家和地區,其經濟發展幾乎都是不成功的,資源豐裕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往往慢于資源貧乏的經濟體。1965-1997年,石油大國沙特阿拉伯人均GDP平均每年下降3%,伊朗人均GDP每年下降2%,委內瑞拉每年下降1%;而資源狀況一般的泰國乃至資源匱乏的新加坡和韓國,同期真實GDP增長率都在4%以上。同樣具有說服力的典型例證還有20世紀資源豐裕國家占多數的非洲和資源匱乏的瑞士、日本等國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結果,以及擁有大量高品位磷酸鹽礦藏的瑙魯國已經礦竭國衰的殘酷事實……資源富集的地方似乎總是表現不佳,如同被“詛咒”了一般,這一悖論引起很多學者研究的興趣,包括研究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者通過實證的手段來檢驗其存在的普遍性,并將其命名為“資源詛咒”。

由于近年來我國的地區差距擴大,并且最富裕的省份恰好多為資源貧乏地區,像廣東、福建、浙江……而很多資源大省如山西、陜西、黑龍江的發展要遠遠落后于東南沿海地區,很多學者懷疑“資源詛咒”現象已經存在于我國省際層面上,并對此進行了一系列實證檢驗。然而與國際上已有成果相比,國內省際層面上的研究還比較單薄,有必要對此進行修正和完善。本文首先提出國內研究的不足之處,明確作者的創新點,然后介紹本文所采用的實證研究方法,并結合實際詳細分析了回歸的結果,最后總結出我國“資源詛咒”的形勢和原因。

1 研究背景

整體而言,國內研究“資源詛咒”問題的實證文獻通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直接對比資源豐度與人均GDP增長率兩組數據,列表或繪制散點圖,企圖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如徐康寧等[1],韓亞芬等[2],張菲菲等[3],武芳梅[4],但卻完全沒有涵蓋其它控制變量的影響。很顯然,資源不是決定增長的唯一要素,甚至不是關鍵因素。如果回歸方程中只有資源豐度作為唯一解釋變量,那么計量分析所顯示的負相關,實際上很有可能是包含了其它增長變量影響的綜合結果,這樣統計就是有偏的。假設很多資源豐富的省份恰好處于經濟落后的西部內陸地區(這很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那么即便資源并未帶來直接或間接的負面作用,僅僅由于存在地理位置、交通、物質資本及人力資本投資、制度安排等方面的較大劣勢,也會導致增長緩慢。若就此將其歸咎于資源的負面影響從而得出“詛咒”在我國省際層面上普遍存在的結論,顯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胡援成等[5]雖然在回歸中加入了一系列控制變量,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區位變量,而根據Shuming Bao et al[6]的研究,單只區位變量就解釋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地區發展差距的60%以上。不將這樣重要的變量納入分析,得到的結果仍然可能存在較大偏誤。

(2)對“資源”的理解不一。除去張菲菲等,其它研究均以能源資源代表了所有資源,通過構造能源資源豐度指數來體現一省資源富裕程度,換句話說,作者實際研究的是“能源詛咒”而非“資源詛咒”。這樣做并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為前文提到,自然資源從概念上可以分為“點資源”和“散資源”,前者租金分布集中,容易通過各種傳導機制形成詛咒,后者租金分布分散,不易形成詛咒,所以對點資源的研究無疑更有價值。而點資源包含了能源和各種金屬及非金屬礦產資源,種類繁多,難以將其折合成統一的豐度指標,加之考慮到能源的巨大作用、需求量和租金水平,國際上被“詛咒”的也往往是那些富有能源和貴金屬的地方,所以最應當警惕資源詛咒的正是能源富集區,針對其所作的研究自然十分有價值。但是筆者認為,應當在文章中將“能源”與“資源”的概念區分清楚,在明確資源分類的基礎上分析能源或其它種類的資源豐度對地區增長的影響,而不應當造成概念上的混淆。這個問題在外文文獻中也時常出現,如Davis[7]文中論證的是自然資源而實際數據描述的是礦產資源,又如Birdsall[8]干脆把自然資源理解成了土地資源。本論文欲盡力糾正這一問題,分別從能源、非能源礦產、綠色資源(包括圖1中的環境、生物和土地資源,主要體現地區農、林、牧、漁業生產條件)三個層面討論不同類型資源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圖1就各種資源進行了簡單分類,并指明了與其相匹配的增殖性能,可以作為參考。

此外,關于資源變量應當采用豐度指標還是依賴度指標一直存在爭議。如前所述,國內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能源豐度指數這樣一個豐度指標,另外像Hamilton & Clemens[9]采用的也是豐度指標,而Sachs & Warner[10]則采用初級產品出口強度這樣的依賴度指標。兩類指標雖密切關聯卻又不盡相同,針對它們的研究都對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只是同第(2)點中談到的問題一樣,不應該將這兩類指標混淆。有的文獻言明是在研究資源豐度對增長的影響,實際采用的卻是依賴度指標,例如Sachs & Warner,這樣概念不清,容易對讀者產生誤導。筆者也將在論文中努力修正這一問題,盡量利用可得的數據同時完成對資源豐度和依賴度作用的考察,并通過比較它們的系數印證對“詛咒”效應檢驗結果的穩定性。

我們一般把租金收入豐厚且集中的資源稱為“點資源(point resources)”,把租金相對稀薄且分散的資源稱為“散資源(diffuse resources)”。點資源和散資源大致可以與上述礦產資源和綠色資源相對應。由于點資源比散資源造成“詛咒”的危險性大得多,我們的研究將主要圍繞點資源展開,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拿一些關于散資源的信息作參照。

此外,資源詛咒實際上專指“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不涉及“社會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為使論述簡潔,后文中談到的“資源”一概指自然資源,不包括社會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

(3)樣本數據需要有較長的時間跨度來保證回歸結果的穩定性,如果只用某一年的截面數據,容易因為偶然的因素而導致統計發生偏誤。而許多國內研究包括王閏平等[11]對人均GDP和資源儲量之間關系的考察以及李賢功等[12]對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研發投入力度的判斷都存在這一問題。甚至Sachs & Warner[13]中關于荷蘭病的回歸實驗也采用了1979年的截面數據。為增強結果的穩定性,我們的研究中將盡量采用面板數據,具體的方法會在下一節中詳細介紹。

2 回歸模型與統計方法

文獻中的回歸方程一般會采取以下形式:

Gi=β0+β1NRi+β2Zi+εi(1)

其中被解釋變量Gi反映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或水平,通常采用的指標是人均GDP增長率,也有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或真實收入的[14]。本文中承襲絕大多數文獻的做法,繼續使用人均GDP增長率指標。NRi是資源豐度或依賴度變量。Zi表示一系列控制變量,本論文引入的控制變量包括:投資率(INV)、人力資本積累(HR)、區位(GEO)和開放政策(OPEN),這樣本文中的主要回歸方程就可以表示為:

Gi=β0+β1NRi+β2INVi+β3HRi+β4GEOi+β5OPENi+εi(2)

需要說明的是,許多外文文獻的回歸方程中都包含了各種制度和政策變量,像Atkinson et al[15]或者Papyrakis et al[16],這樣就涵蓋了促成經濟增長的自然、物質、人力和社會資本各個方面。但在這篇論文中,由于數據的不可得,加之同一國家內部各省區的制度與政策區別畢竟不會太大,我們就不再引入各項制度變量,只保留了唯一的政策變量,即開放政策。因為,根據Bao et al,我國東部沿海省份改革后的快速增長多半得益于FDI和出口加工工業,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因此,預計對外開放程度將是決定增長速度的一個關鍵因素。很多研究也提到優惠政策是吸引外資的重要手段,于是有必要將該變量納入回歸,考察此類政策對于地區發展的影響。

很多研究資源詛咒起因的文獻均認可:出現“詛咒”的根本原因是開發自然資源通過一系列傳導機制(即通過改變中間控制變量)對增長產生負的間接影響,故而資源與控制變量間或許會有密切的聯系,我們將下述方程加入模型。

由于各決策變量對增長的影響都是長期的,并且存在難以估計的時滯,不是每一年的解釋變量樣本數據恰好對應被解釋變量樣本數據,所以我們將樣本的原始面板數據通過求平均值的辦法壓縮為截面數據后再進行回歸。具體的做法是,將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自1992-2007年的數據求平均值,然后作為一個樣本點出現。例如陜西省人均GDP增長率計算的是1992-2007年這16年間每年人均GDP增長率的平均值,而陜西省投資率也是1992-2007年各年投資率的平均值……這樣得到關于陜西省的一組數據,是為一個樣本,總共包含 31個樣本。由于數據不可得,加之地區經濟發展歷史背景迥異,我們沒有統計臺灣與港澳地區。這種方法在關于資源詛咒的實證研究被普遍采用,例如Gylfason,而國內一些研究卻簡單采用某一年的數據直接回歸,竊以為不可取,容易造成偏誤。

之所以從1992年開始計量,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在此之前的經濟體制改革基本上還處于試行階段,政府對能源與礦產這樣的戰略資源管制還是比較嚴格,不能反映真實的市場規律。改革初期的“雙軌制”使作為原料主要供應地的中西部利益受到損害,部分利益由內地廠商轉移到沿海廠商處,直到1990-1991年間雙軌制方才取消。其次,1992年以后省際差異才開始擴大(見圖2),因此才產生了研究的必要。圖2中的曲線表示各省份人均GDP分散程度(用方差來標識)逐年變化的情況。很明顯,自改革后到1992年以前,省際差異不但沒有擴大,還有縮小的趨勢。

3 統計結果分析

我們針對每一變量選擇的統計指標列在表1中,某些變量可能會選取不同的指標來保證結果的穩定性,增強說服力。但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我們不再具體說明指標選取的依據和數據來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與作者聯系索要這部分內容。

既然我們在每一次回歸中對于同一個變量只能采用一個指標,總共可以得到4×4×2=32組回歸結果(由于版面所限,我們將回歸結果略去),通過分析這些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選取能源豐度指數作為資源變量指標時,該變量不顯著或在10%的程度上系數顯著為正,說明能源富集的地方人均GDP增速并不慢,如果以此為標準衡量資源詛咒,則這種“詛咒”至少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并沒有明顯的征兆。在我國,能源開發或許能夠為當地的發展帶來微弱的資源優勢。

(2)如果選取采礦業從業比例作為資源變量的代表,則“詛咒”初露端倪。因為該變量的系數在某些回歸方程中已凱變作了負值,盡管它們并不顯著。整體而言,礦業是否發達與增長快慢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3)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此處農業(其實包含了農、林、牧、漁業)從業比例與增長之間微弱的負相關關系并不能說明綠色資源帶來了“詛咒”,因為在我國農業從業人口多是由于工業不發達,而不是因為土地或其它綠色資源豐富。以農業從業比例為資源變量指標的回歸并不能直接用于解釋“詛咒”的存在性,但是可以用于解釋能源和礦產資源在我國的表現為何與國際上常見的情況不同。因為在我國,很多資源貧乏地區的主導產業依舊是傳統農業,其實力甚至還不及那些礦業為主的地區,所以整體看來,礦業發達的地方經濟表現并不顯得很差。

(4)以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來衡量資源依賴度,其結果類似于農業從業比例,資源變量系數幾乎全部為負,但是均不顯著。這一條也證明了農業比重與增長速度之間的弱負相關,因為根據(2)點所述,礦業與增長之間的關系本來是正的(雖然不顯著),但是加上農業合并為整個第一產業后,關系就變成了負的,顯然是農業的負面作用抵消了礦業的正面作用。

顯然,本文數據分析的結果與其它國內研究完全不同,并沒有絕對地肯定資源詛咒存在于我國,而是認為農業的投入程度與增長速度弱負相關,礦業的投入程度與增長速度弱正相關。至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我們分析可能是下列原因造成:

(1)首先,盡管發展最快的幾個省份礦產資源儲量都比較貧乏,如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但是發展最慢的省份中也有資源貧乏的如寧夏、青海、等;反過來很多礦產資源富集的省份如內蒙、新疆、山東、河南,經濟表現并不差,一些文獻只拿圖3、4中位于左上和右下部分的省份為例就得出資源詛咒在我國已發生的結論似乎過于武斷。實際上,左上角的省份發展得好并不是因為缺乏資源而是借地利之便通過發展出口導向型加工工業使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而右上角省份的資源優勢也為其帶來了發展基礎工業的契機。總之,圖3、圖4和大家的直觀印象都表明,在我國,決定經濟增長速度的關鍵因素應該不是資源的富集程度而是工業化程度,后者與區位優勢密切相關。從數據分析只能看出資源優勢的作用遠不及區位優勢明顯,但并不能反過來證明資源的作用是負的,像其它國內研究的結論那樣。

(2)某些國內研究得到“詛咒”確實存在的結論,據筆者估計,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回歸方程中只引入資源豐度唯一的一個解釋變量,而沒有分離出控制變量,特別是像區位這樣重要的控制變量。那么計量結果所顯示的負相關,實際上很有可能是包含了其它增長變量(例如區位)影響的綜合結果,這樣結果就是有偏的。Papyrakis & Gerlagh也在文章中說明:隨著解釋變量的增加,資源的負面作用越來越不顯著,甚至在有些方程里系數開始為正,這樣的話資源對增長就可能是無害的了。

(3)荷蘭病機制不能在方程(2)直觀地反映,因為它不是通過已有控制變量起作用,如果荷蘭病確有發生,則資源通過該傳導機制擠出制造業,負面影響與其本身對經濟直接的正面作用相互抵消,也有可能造成資源變量不顯著的結果。

(4)與上述荷蘭病機制一樣,從方程(2)中也看不出資源對制度的影響,因為我們沒有引入制度變量。但是倘若這項傳導機制存在,也必然如荷蘭病一般,抵消資源的正面作用,造成不顯著的結果。

綜上所述,(礦產)資源詛咒在我國省際層面上的表現不明顯,沒有國際間研究表現得那么突出。資源稟賦雖未能普遍地推動地區經濟快速增長,但還不至于成為障礙;資源優勢雖然發揮得不是很充分,倒也沒有掉轉成為“劣勢”。基本上它對地區發展不起關鍵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滿足于現有狀態不作任何防范,因為:

(1)近年來國內能源價格猛漲,使得一些與能源相關的產業正處于“紅利收獲期”。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例,1990-2003年14年間,油氣資源價格上漲幅度為392%。其中前9年(1990-1998年)漲幅還不算太大,大約為74%;而其后僅僅5年(1999-2003年),價格就上漲了3倍還多,之后也一直維持在高位運行[20]。如此優越的市場條件下,一些能源富集省份暫時性地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比起以往只能從事低效率的傳統農業生產,收益是大了很多,但是這種狀態是不可持續的。一則易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沖擊,二則能源等大多礦產資源本身是可耗竭的,加之我國的礦產資源儲量總體上并不豐富,許多種礦開采不了多久就會枯竭,比如陜北的石油最多也就能再開采十年左右。以礦業為主的經濟是不能持久繁榮的,像甘肅玉門這樣油盡城衰的先例擺在面前,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需及早為轉型準備。

(2)采用人均GDP平均年增長率作為經濟表現指標的最關鍵問題在于沒有把自然資本折耗和環境因素考慮在內。也就是說,盡管看上去許多資源型地區的GDP增長并不慢,但這是以我們使用掉了資源本身的價值(即資源租)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這部分價值并沒有在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作為成本投入從產出中扣除,導致粗放式的增長只見收益不見成本,表面上的成就比實際要好得多。尤其是現在低資源、環境稅收的承包制下,資源開采的環境成本由眾多人共同承擔,而收益卻為經營者獨占,加上承包期有限,經營者必不會考慮使用者成本,對資源進行跨期有效分配,而是在技術條件允許的范圍內,任何時候都會開足馬力生產,事實上消耗掉的資源使用者成本和環境成本都是相當大的。如果再加上技術水平低下時進行掠奪式開采造成的巨大資源浪費,以及安全措施不過關導致的事故損失,沒有統計進來的成本其實是相當高的。

現在聯合國正在試行其1993年提出的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SEEA),可以預見到,將資源耗減與環境降級涵蓋入GDP的測算后,資源型地區的表現恐怕就不那么令人樂觀了。因此,資源詛咒的威脅并沒有被排除。

(3)采礦業通過荷蘭病擠出制造業,其危害在長期必然更加突出,遠超過至目前為止的數據所能顯示的程度。因為制造業在規模報酬、干中學、技術革新、企業家培養、以及帶動相關產業的正外部效應等方面的優勢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發揮得越來越充分。所以,在工業化起步階段利用資源產品出售的收入作為原始資本投入升級產業是必要的,一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短視的行為,把危機留給了后代。

(4)受資源租刺激的尋租行為必然侵蝕掉社會資本。尋租占用正常生產要素,并且伴隨著租值耗散;租金在官員和經營者之間分割,導致分配不公,同時腐化官員,使政府行政效率低下,道德滑坡。這些社會影響深遠、難以估量,絕不是這十六年的數據可以充分反映出來的,因此在“詛咒”端倪尚未呈現之時就需及早預防。若以為當前的“詛咒”現象還不明顯就放松警惕,聽之任之,將來發展偏離嚴重的時候再修正就很困難了。

(5)雖然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區位劣勢是造成西部地區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但區位不是人為可以改變的,我們能做的只有更加充分地發揮西部省份的資源優勢,積累資本,聚集人才,引進技術,逐步進行產業升級,以及結合地區特征發展替代產業,力求跟上沿海地區的步伐,即俗語所謂“堤內損失堤外補”。我們研究資源詛咒的目的正是為了消除資源開發的不良影響,使資源富集區優勢更加突出,完全滿足資源型地區發展的需要。

起初理論界對資源詛咒的定義是“資源越富集的地方發展越緩慢”,因為正是在這樣的悖論警示下,人們才展開了對資源詛咒問題的探討。研究中人們發現,造成“詛咒”的根本原因是資源開發擠出了其它有益的經濟活動,使得資源對經濟的負的間接效用超過了正的直接效用。但是另一方面,現實中也有可能存在負的間接效用沒有超過正的直接效用的情況,就如同我們的回歸結果所顯示的那樣,資源富集的省份發展未必不及資源貧乏的省份。如果用傳統的定義來衡量,這說明我國不存在資源詛咒現象,于是便沒有繼續研究下去的必要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因為負面影響依然存在,若能采取有效措施規避之,則當地的資源優勢本可以發揮得更加充分,增長可以更加強勁。所以在近年來一些文章中,資源詛咒的概念已經被演化作了“資源的負面影響”,規避資源詛咒就是規避資源的負面影響。資源變量系數不顯著為負只能說明“詛咒”不嚴重,不等于沒有問題,不需要進行規避。

下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除資源變量外的其它各控制變量對增長的影響:

(1)常數項很顯著,說明1992年以后各省發展的總體態勢都是良好的。

(2)投資率系數只有在個別情況下顯著為正,而且均是在10%的程度上,其它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顯著,說明投資率的不同不是造成各省增長差異的原因。

(3)人力資本變量系數或者不顯著,或者顯著為負,只有以政府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為指標時系數在5%程度上顯著為正。這樣的結果與我們的常識是相違背的,可能由三種原因造成:一是統計年鑒上的人員歸屬是按照戶口所在地劃分,而之前我們提到過改革后我國出現了巨大的人口流動,原本戶口在A地的文化程度較高的勞動力選擇去經濟更發達的B地工作,這樣的現象很普遍,但是在統計中無法反映出來,容易造成結果的偏差;二是關于人力資本的前三項指標衡量的都是教育的數量,不能體現質量;三是也許在我國,教育轉化成生產力還存在一定障礙。而最后一項指標系數顯著為正是由于政府教育投資力度大的地方通常也是學府云集的較發達地區,吸引了人力資本集中于此,發展自然迅速。

(4)區位變量在任何情況下都很顯著,說明區位是造成我國地區差異的最主要因素,這一點與Bao, et al及Demurger,et al的結論完全一致,他們認為區位變量解釋了60%增長方面的差異。此外REG1系數顯著為正而REG2系數不顯著說明差距主要體現在沿海和內地的差別,中部和西部間的差別不明顯。這樣的結果完全證實了90年代以來沿海地區的增長主要由FDI驅動,從事出口導向型加工工業的三資企業、民營企業以及由此催生的其它民營經濟是沿海省份的主要增長點這樣一個結論。

(5)開放政策變量一直都不顯著,筆者分析有兩方面原因:其一,自1992年政府開放14個港口城市后僅兩年,內地的所有主要城市也開放了,優惠政策很快覆蓋到其它地區,沿海省份在這方面并不是獨占優勢;其二,這說明吸引FDI的主要還是區位上的便利,政府在稅收及信貸上的優惠政策作用不是很大。

最后簡單提一下方程(4)、(5)的統計分析結果(研究的方法和過程略去):

(1)農業從業比例和第一產業產值比重都和人力資本變量的前三個指標負相關。筆者認為這是由于工業不發達地區貧困落后,教育水平就比較差,而不是因為資源富集導致人們低估了人力資本投資的價值,Gylfason提出的人力資本傳導機制不適用于現在的中國。資源變量與政府對教育的投資不相關也說明了這一點。

(2)礦產資源豐度、依賴度與投資率不相關說明資源租收入降低人們儲蓄、投資和動力這一傳導機制在我國也還沒有出現。這可能與我國人民勤儉節約的傳統有關,也可能是政府對礦業及相關產業投資的力度提高了全省的投資率,但至少從沒有進行產業細分的投資率這樣一個粗略的指標中看不出這方面的危機存在。拋開固定資產投資的行業成分不論,單從投資總量上講,礦產資源富集、礦業發達的地區表現并不差。

以上兩點說明在我國資源并沒有通過降低人力資本投入和儲蓄、投資來阻礙增長,這兩條傳導機制在我國基本上不發揮作用。無獨有偶,Sachs & Warner[21]和Stijns[22]都認為資源豐度與政府儲蓄、投資及人力資本積累(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衡量)之間并不存在穩定的關聯。可見得出這樣的結論并不奇怪。

4 刪除奇異點后的回歸

從人均GDP平均年增長率和四個不同的資源指標之間的散點圖(略)中我們發現,內蒙古這個樣本比較特殊。一則距離擬合線很遠,可以當作一個奇異點;二則它的資源豐度和依賴度都很高,人均GDP增長率也很高,于是我們不能不懷疑這樣一個特殊的樣本對造成現在比較樂觀的估計結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必要看一下去除這個奇異點之后的回歸結果(由于篇幅問題,不能將所有的結果顯示在這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與作者聯系)。

通過與前面的結果相比較可知,去掉奇異點內蒙古后,能源豐度指數和采礦業從業比例的系數都減小了,有的還轉變成了負值,盡管所有的數據依然不顯著。說明我們之前的實證分析得到的結論――礦產資源稟賦好為當地發展帶來一定的但不是顯著的優勢,去除奇異點后依然成立,不過其作用強度有所下降,也就是說,若不計內蒙近些年來的高速發展,礦產資源所表現出來的對經濟的正面推動作用只會更加不顯著,“詛咒”的潛在危險原本更加嚴重。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一方面,資源大省內蒙古在資源產業的“紅利收獲期”獲得豐厚的收益是很自然的事情;另一方面,內蒙的數據也存在我們之前描述過的無法將自然資本折耗、環境破壞損失、產業單一的隱患以及制度滑坡的風險量化計入GDP的問題。當前的良好表現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實的,可持續的?我們對此似乎不應過于樂觀。總之,資源的負面影響有可能比初步回歸中所表現出來的更為嚴重。

5 結 論

綜合本文所作實證研究得出結論:若以人均GDP平均年增長率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態勢的指標,則它與省際層面上的礦產資源豐度及依賴度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即傳統意義上的“資源詛咒”在我國尚未有明顯的表現。原因可能在于:

(1)造成我國近年來經濟增長差距的主要原因不是各省資源稟賦的差異而是它們區位上的差別,將區位的作用分割開,就能夠看到,礦產資源對當地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基本上還是正面的,之前一些文獻做出負的結果多半是由于沒有在回歸方程中加入區位這樣一個非常顯著的控制變量。

(2)我國當前正處于重化工業階段,這一階段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投資品需求強勁,于是拉動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快速增長。如此格局暫時性地為資源豐裕地區帶來很好的發展機遇,資源的正面作用突出。

(3)像荷蘭病、尋租這些非常重要的資源詛咒傳導機制,其負面影響往往是長期而深遠的,在統計期內的十數年間表現也許還很不充分,而且就已有的表現也無法在我們的統計方程中體現出來,容易造成對資源負面影響估計不足。

(4)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在統計GDP時沒有將資源開發的使用者成本和環境成本從收益中扣除,所以很多資源型地區GDP的增長是以損耗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若計算上這些,則資源型經濟的真實表現應該遠不似當前數據統計出來的這樣樂觀。

鑒于此,對于未來有可能出現,或者現在已經出現只不過我們尚未覺察的“資源詛咒”現象應當及早防范。否則若任由資本和勞動力在利潤的驅動下過度流入資源產業,導致原本畸形的產業結構產生更大程度的扭曲,一旦國際原材料價格下跌,或者我國走出了資源約束的重化工業階段,或者當地資源瀕臨枯竭,這些資源富集地區恐怕就會陷入長時間的經濟衰退難以復蘇。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徐康寧,韓劍. 中國區域經濟的“資源詛咒”效應:地區差距的另一種解釋[J]. 經濟學家,2005,(6):96-102.[Xu Kangning, Han Jian. “Resource Curse”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y in China: Another Explanation to Regional Discrepancy[J]. Economists, 2005, (6): 96-102.]

[2]韓亞芬,孫根年,李琦. 資源經濟貢獻與發展詛咒的互逆關系研究:中國31個省區能源開發利用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 資源科學,2007,29(6):188-193.[Han Yafen, Sun Gennian, Li Qi. Mutually-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Contribution and Resource Curs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 A Case Study in 31 Provinces of China[J]. Resource Science, 2007, 29(6): 188-193.]

[3]張菲菲,劉剛,沈鐳. 中國區域經濟與資源豐度相關性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4):19-24.[Sun Feifei, Liu Gang, Shen Lei.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Abundance and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Resource Curse Theor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17(4): 19-24.]

[4]武芳梅.“資源的詛咒”與經濟發展:基于山西省的典型分析[J]. 經濟問題,2007,(10):24-27.[Wu Fangmei. “Resource Cur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Typical Analysis to Shanxi Province[J]. Economic Problems, 2007, (10): 24-27.]

[5]胡援成,肖德勇. 經濟發展門檻與自然資源詛咒:基于我國省際層面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J]. 管理世界,2007,(4):15-23.[Hu Yuancheng, Xiao Deyong. The Threshold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Curse[J]. Management World, 2007, (4): 15-23.]

[6]Bao S, Chang G H, Sachs J D, Woo W T. Geographic Factors and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Market Reforms, 1978-1998[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2, 13: 89-111.

[7]Davis G A. Learning to Love the Dutch Disease: Evidence from the Mineral Economies[J]. World Development, 1995, 23(10): 1765-1779.

[8]Birdsall N, Pinckney T, Sabot R. Natural Resources,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C]. In R M Auty(Ed.),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57-75.

[9]Hamilton K, Clemens M. Genuine Savings Rat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9, 13(2): 333-356.

[10]Sachs J D, Warner A M.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C].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5398. Cambridge, MA, 1995, revised 1997, 1999.

[11]王閏平,陳凱. 資源富集地區經濟貧困的成因與對策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 資源科學,2006,28(4):158-165.[Wang Runping, Chen Kai. Causes of Poverty and Anti-poverty Strategies in Resource Rich Area:a Case Study in Shanxi Province[J]. Resource Science, 2006, 28(4): 158-165.]

[12]李賢功,李新春. 煤炭資源型城市資源優勢陷阱效應分析及對策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4(6):57-59.[Li Xiangong, Li Xinchun. Analysi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Pitfall Effect on Resource Superiority in Coal-Mining Resource Based Cit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57-59.]

[13]Sachs J D, Warner A M.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 45: 827-838.

[14]Neumayer E. Does the “Resource Curse” hold for Growth in Genuine Income as Well?[J]. World Development, 2004, 32(10): 1627-1640.

[15]Atkinson G, Hamilton K. Savings Growth and 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J]. World Development, 2003, 31(11): 1793-1807.

[16]Papyrakis E, Gerlagh R. 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and Its Transmission Channel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4, 32: 181-193.

[17]Gylfason T. Natural Resources,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 45: 847-859.

[18]李子奈.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1-152.[Li Zinai. Econometrics[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0:151-152.]

[19]Demurger S, Sachs J D, Woo W T, et al.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Location And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Being in the Right Place and Having the Right Incentive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2, 13: 444-465.

[20]胡健,焦兵. 油氣資源開發對中國西部區域經濟的拉動效應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 資源科學,2007,29(1): 2-8.[Hu Jian, Jiao Bing. Stimulating Effec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Development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West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Shaanxi Province[J]. Resource Science, 2007, 29(1): 2-8.]

第9篇:礦業投資論文范文

[關鍵詞]新疆成礦域 地質礦產 研究問題 分析

[中圖分類號] F407.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8-102-1

1引言

2008年8月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IUGS,2008)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召開,有來自全世界113個國家和地區的5925名代表參加了本次大會。本屆國際地質大會明顯關注了全世界各國科學家對中亞成礦域地質與礦產研究的成果,其中也包括中國學者對新疆地質礦產研究的成果(20篇相關研究論文)。本屆國際地質大會還特別組織了七個有關中亞成礦域的專題會議以及有關中亞成礦域研究成果的報告,同時參與會議的國家學者人數有顯著的上升和提交論文的數量也有明顯增加。

中亞成礦域擁有的豐富礦產資源(包括能源),以及成礦域良好的勘查潛力,吸引來了除毗鄰的國家之外的來自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和礦業公司的參與投資和研究。中亞成礦域包括了新疆和內蒙古西部的我國廣大地區,這些區域尤其是新疆成礦域已經成為我國現代礦業發展重要的基地。對新疆成礦域的研究和保護利用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我國也在“十一五”其間設立了對新疆成礦域研究的重點項目,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果。

2新疆成礦域地質礦產研究中存在的科學問題

近幾年來,對新疆地質與礦產的研究我國學者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同時礦山企業在新疆勘查發現了大量新礦床。我國新疆的地理和資源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并且所處區域為中亞成礦域的核心地區。對新疆地質與礦產的研究也在不斷的深入。我國與周邊相鄰國家開展了國際合作研究,對新疆成礦域從整體上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雖然在國家“十一五”期間的科研項目中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對于新疆地質與礦產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關鍵性的科學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在全球地質構造體系內中亞成礦域的形成和演化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2)環巴爾喀什―西準噶爾成礦區域的地質背景:成礦域的斑巖型礦床和相關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的成礦環境是島弧環境還是后碰撞環境;

(3)成吉斯―塔爾巴哈臺山地質演化的過程,以及此過程對相關金屬成礦作用的制約機制;

(4)廣泛發育于天山和阿爾泰地區的韌性剪切帶與區域構造演化的耦合以及對金成礦作用控制時限的問題:成礦流體為何會在中地殼的韌性剪切帶匯聚;

(5)火山巖和次火山巖(晚古生代晚期的)中銅―金多金屬礦集區形成和演化過程:破火山口驅動的巖漿熱液或古熱泉的活動形成了大型金礦;

(6)印支期地質過程對新疆成礦域的成礦意義以及地球動力學背景;

(7)中生代陸相盆地的演化以及能源資源形成的動力學過程。

對這些科學問題的探討將與有助于對新疆成礦域地質研究的深入,并且能夠在礦產資源勘查方面獲得突破。

3新疆成礦域地質礦產研究的進展

與新疆成礦域的成巖成礦過程有關的是俯沖帶流體作用。李光明等(2008) 對中哈薩克斯坦斑巖銅礦研究的總結表明早古生代斑巖銅礦的形成與島弧演化的早階段有關,而晚古生代斑巖銅礦的形成與晚泥盆世―二疊紀的火山巖漿弧有關。成吉斯―塔爾巴哈臺成礦省一直延伸到新疆塔城地區,以及在塔城盆地發現了早二疊世銅礦化現象(朱永峰和徐新,2009)指示了新疆塔城地區具有重要的找礦勘探前景。透巖漿流體成礦理論認為:熔漿與含礦流體能夠耦合成一個復雜的體系。然而(羅照華等,2008)熔漿與含礦流體耦合成的復雜體系能夠在不同的演化階段形成不同類型的礦床。對位于東準噶爾貝勒庫都克錫礦帶中的四個獨立錫礦床進行了礦石的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學研究,研究表明成礦作用發生在晚石炭世(唐紅峰等,2009)。

近些年來,科學家對同位素年代學數據的不斷積累,改變了我們對新疆成礦域地質演化的認識。例如:前寒武紀基底(之前所認為)出露區實質上是早古生代的巖漿巖。以及其他新證據的發現將原劃歸前寒武紀的溫泉群重新確定為晚奧陶世的侵入體,并不是之前所認為的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出露于西天山吐拉蘇盆地的大面積晚古生代火山―沉積巖地層確定為阿希和京希―伊爾曼德金礦賦礦的圍巖。地質學家對中天山望峰―天格爾金礦研究證實了韌性剪切帶的長期發育控制了金礦成礦的過程,同時該金礦的成礦作用不是發生在前人所認為的海西期,而是發生在印支期。可可托海偉晶巖3號脈邊緣帶獲得的同位素年齡為220Ma,從而確定了阿爾泰含稀有金屬偉晶巖形成時期不是前人所認為的海西期或者燕山期,而是印支期。通過地球化學特征的研究表明阿爾泰阿巴宮巖體形成于大陸巖漿弧環境,是由于陸殼物質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劉鋒等,2009)。柴風梅等(2009)依據阿爾泰南緣康布鐵堡組的變質流紋巖的年齡(407―413Ma)以及對流紋巖的地球化學特征的研究,認為該區域的流紋巖是玄武質巖漿(與俯沖作用有關)底侵誘發下的地殼部分熔融物形成的。

仍然存在爭議的問題是有關準噶爾板塊古老的變質結晶基底是否存在。蘇春乾等(2008)對沙爾德蘭變質核雜巖(噶爾板塊東南部的覺羅塔格構造帶西段)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準噶爾板塊的基底是由覺羅塔格構造帶的前震旦紀結晶基底和準噶爾板塊東北部褶皺基底共同構成的。塔里木北緣興地斷裂帶至少經歷了四期地質構造演化,其深部存在一個中一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基底(鄧興梁等,2008),雙峰式火成巖測年數據證實,該區在820―800Ma發生過強烈的裂谷巖漿活動。

4小結

我國新疆的地理和資源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并且所處區域為中亞成礦域的核心地區。隨著國際社會對中亞成礦域研究的不斷深入,會不斷帶動我國國內地質學家對新疆成礦域的不斷研究。雖然近些年來,國內和國際對中亞成礦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為了弄清楚成礦域資源的儲量以及分布,還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分析。地質學家對本文提及到的科學問題的探討將與有助于對新疆成礦域地質研究的深入,并且能夠在礦產資源勘查方面獲得突破。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免费黄色网页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 亚洲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特级黄a三级三级三级 | 中文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 本道久久综合88全国最大色 | 国产精品视频自拍 | 国产在线视频专区 | 四虎国产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欧洲精品国产区 | 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 |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 最近中文字幕++中文 | 亚洲影院国产 | 亚洲综合色网站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地址 | 国产区最新 | 精品四虎免费观看国产高清午夜 |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九九热精品视频 | 伊人网青青草 |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 www.色网站| 亚洲区精选网址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 | 一级做性色a爱片久久片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 田中瞳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无遮挡男女羞羞影院在线播放 | 两个人在线看视频 | 四虎影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 色avav| 欧美三级久久 | 性欧美在线 | 激情图片激情视频激情小说 | 国产在线91观看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98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