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藥學畢業自我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養成教育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 培養途徑
1 問題的提出
教育是提高公民行為和道德素質的重要陣地。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國自古有“養成”之認識,孟子在他的教學論點里就一再強調“以善養人”: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什么是養成教育?狹義上它是指人的起碼道德意識和生活習慣的養成,在廣義上指人的思想素質、思想品質、心理素質、行為習慣、生存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的教育與養成。
根據我國《公民道德教育實施綱要》,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在學校內開展行為規范教育,著力于培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目前,國內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對于學生的養成教育認識不足,著力實施養成教育的學校也比較少。但是由此暴露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一些思想道德問題確實比較突出。因此,本研究為了解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養成教育現狀,以醫藥學校2009、2010級學生為對象,調查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對養成教育的認識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行為,同時也包括教師對其所做的評價。
2 養成教育現狀調查和分析
2.1 學生對養成教育的認識
我們首先調查了在校醫藥學校2009、2010級學生為對象對養成教育內容的了解情況,學生認為禮貌、禮儀,良好的校風、學風,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良好的行為規范都是養成教育的一部分,在調查中選擇了“其他”項的學生認為思想品德、素質教育和精神風貌也屬于養成教育的范疇。可見,學生對養成教育所要求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要求具有全面的認識,但仍有一部分同學對其認識模糊不清。
我們認為,學生在進入中等職業學校之前已接受了中小學教育的熏陶,他們對養成教育的內容具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沒有這方面認知的學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對養成教育的概念不甚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表現了學生對在中小學所接受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教育的忽視。
2.2 學生的行為、作風及表現
我們接著考察了養成教育在實踐中的實施情況。我們調查并分析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日常行為中的作風以及表現,包括人際交往、儀表和儀態、課余活動等方面。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情況。大部分學生在碰見熟人時都能主動地打招呼,可見大部分學生在交往中具有主動性,調查顯示也有一小部分學生從不與人打招呼,除了反映這些學生缺乏交往主動性以外,可能還隱含了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與他人關系不善,或者可能是此學生因某些問題而引起了自我封閉的傾向。平時和人發生沖突時只有一半學生會主動道歉,可見面子問題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所看重的,只是他們更多地站在自我的立場上看問題,缺少一定的人際交往技巧。
對儀表和儀態方面的調查。我們也對學生遵守學校和社會行為規范的情況進行調查,絕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注重儀表和儀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不穿著拖鞋上課和任意外出,反應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更愿意以符合學生身份的形象出現在公共場合。
對課余活動內容方面的調查。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把時間大都花在了上網和睡覺方面,而看書、參加社團活動、社會兼職的人數比例相對要少。可見學生從事休息活動的時間要多于學習的活動時間;從事個人活動的時間多于社會活動的時間。即將面臨社會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沒有抓緊時間充電,而更多的是在消磨時間,這種消極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是不正常的。
另外,我們也對遵守學校課堂紀律方面進行了調查,在學生中所做的調查顯示:有將近55%的學生早上偶爾會在課室里吃早餐,只有大約10%的學生從來沒有過這種行為;70%的學生會有偶爾在課堂上小聲說話或者發短信的記錄;有過半數同學不能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將近30%說自己的作業幾乎都是抄的。但是,遇到不喜歡的課時會無故請假或者曠課的學生不足5%,說明學生雖然不大注意遵守課堂紀律和自覺完成學習任務,但并不隨意放棄學習的機會,具有學習知識的欲求。
2.3 教師對學生的看法
另一方面,我們也對教師對學生的看法進行了調查。調查表明:10%的教師對本校的學生表示很滿意,30%的教師對本校的學生表示較滿意, 32%的教師對本校的學生態度為一般,而20%的教師對本校的學生表示不滿意。在此前提下,我們對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日常行為的印象以及教師所認為的屬于違反課堂紀律現象進行了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對學生學習態度的看法同教師對學生的滿意程度的百分比具有一致性。我們知道,學生課堂上的表現仍然是教師衡量學生學習態度的一個標準,對于遲到、曠課、吃東西、接電話等現象教師是難以忍受的,可見,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中小學教師更為復雜。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的文明禮貌和綜合素質具有較高的評價。結合教師對學生的滿意情況,我們認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除了課堂紀律的表現以外,還包括其他的內容,比如其個性或者人格特征、行為處事等。對于即將踏入社會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而言,這種評價更全面、更客觀。
2.4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自我評價
我們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評價的調查結果表示:90%的學生認為自己誠實有信,60%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已經養成了積極進取、有責任心、熱心助人、吃苦耐勞的優良品德。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希望不僅僅是取得好的學習成績,也包括鍛煉出優良的品質和品德。而誠實有信、有責任心等都是當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所重視和追求的品質修養。
但結合學生課余時間的表現來看,我們對學生將如何鍛煉以及表現這些優良品質的問題表示擔心,同時認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養成教育的認知和行為兩方面具有觀念上的差異。相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應更加自主的學習群體,但實際上這種自主性并沒有發揮出來,不少學生在放下中小學繁重的學習任務之后,在中等職業學校校園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里學習比較消極。從學習行為來看,在中小學所接受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觀念并沒有順利地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來,中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和學生的養成教育之間似乎出現了斷層的現象。
總之,可能由于受中小學時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養成教育存在著重理論、輕能力的現象。就以上調查表明,具有以下幾個問題:
(1)知道的多,思考的少。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養成教育的內容具有基本的認識,但是很少思考養成教育存在的意義,以及它與自身的關系;(2)應付的多,自我約束的少。比如他們雖然知道曠課或者講小話是課堂違紀行為,但是并沒有主動地約束自己的行為;(3)具有正確的自我認識,但缺乏向上的精神的動力和實際行動。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注意到所應該具備的形象和穿著,他們具有對優良品質的追求,但是他們實際的行為是消極的;(4)缺乏科學的指導。調查顯示學生具有自我認知的欲望,但缺乏客觀性和可操作性,雖然教育者對學生具有更全面的評價標準,但并沒有把這種標準具體化,作為指導學生行動的指南。
3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養成教育培養途徑的建議
3.1 形成完善的養成教育規范
前面已經提到中專生經過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之后,已經基本了解正確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內容。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養成教育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完善自身體系,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征選擇恰當的教育措施和制度,比如對一二年級的養成教育采用嚴格的紀律約束,重在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良好的素質和道德;畢業生建立導師制,對學生的生涯規劃和就業進行指導。各年級抓住重點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形成可操作性的養成教育制度和規范,并將其構成一個完善的整體。
3.2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也認識到教育不但需要認識,更需要認同。如何使得養成教育得到認同,從學生的角度上看,改變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是養成教育得以有效進行的前提。只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認識到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以及應該承擔的責任,才能使養成教育的內容自覺內化,使制度和規范的實施起到實際的效果;從學校的角度看,根據養成教育的滲透性、現實性特征,學校需要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改變消極的態度,鍛煉堅強的意志力,形成良性的循環。同時學校要將各種措施結合起來,形成密不可分的整體,才能使各種養成教育之措施才不至于空談。
3.3 提供正確的引導,培養自我引導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