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氣象災害范文

氣象災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氣象災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氣象災害范文

關鍵詞 氣象;災害;分類;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35-0078-01

0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的國家,其災害種類之多,影響范圍之廣,造成的損失也不可估摸。而在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又是最為嚴重發生頻繁的災害。每年由于這些災害,給國民經濟帶來極大損失,使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受到威脅,因此我們作為氣象部門,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氣象部門的各種系統,以使損失減到最小。

1 影響我國主要的氣象災害

根據氣象災害特征、致災因子和天氣現象類型,可將我國氣象災害分為如下幾類:

1)洪澇就是在短時間內或連續的一次強降水過程,造成地勢低洼或者地形比較閉塞的地區因雨水不能及時排泄而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給農業帶來災害;經常以暴雨大雨的天氣為主,主要危害是造成河湖水泛濫、城市積水、山洪暴發,內澇,毀壞農作物和建筑物,嚴重的可造成人員傷亡和作物歉收或絕收,交通、通信受阻,還有可能引發農林災害和地質災害等。氣象部門規定,在24h內降水量為等于大于50mm雨稱為“暴雨”。我國的長江流域是暴雨多發地區,經常出現洪澇災害,最為頻繁的是長江三角洲和兩湖盆地地區;

2)干旱就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降水量嚴重不足,致使河川流量減少,土壤水分虧損,使正常的作物生長和人類活動受到破壞了的災害性的天氣現象。主要危害是造成旱災、城鎮用水缺乏,干旱風,還有可能引發農林災害,地質災害等,造成農作物和果樹減產,人畜飲水困難,以及工業用水缺乏等災害。在眾多的氣象災害中,對我國農業影響最為嚴重的就是干旱。據統計,我國農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積達3億多畝,成災面積達1.2億畝,每年因旱減產平均達100億~150億kg,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 000億元;

3)臺風,危害性極大,主要伴隨有狂風、暴雨、巨浪和風暴潮等惡劣天氣,可造成山洪暴發、海難、河湖水泛濫、城市積水,毀壞農作物和建筑,造成人員傷亡,作物歉收,使交通、通信受阻,還能引發地質災害和水圈災害 ;

4)冷凍害,主要是冷空氣及寒潮侵入造成的連續多日氣溫下降,致使作物損傷及減產的農業氣象災害。主要伴隨有大風、寒潮、強冷空氣、霜凍、積雪等,造成作物歉收, 使經濟林木、人畜、莊稼凍害,牧場積雪、牲畜死亡,雪崩,電線、道路結冰,交通、通信、送電受阻,還可以引發農林災害,水圈災害等次生災害。

2 我國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我國氣象災害的防御主要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2.1工程性措施

2.1.1大力興建水利工程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進行堤防修筑、河湖整冶、水庫加固、澇區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個完整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和農田灌排工程體系,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和防御干旱。

2.1.2興建防護林

防護林的建設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災害,改善生態環境,控制沙漠化,防御水土流失,增強農業穩產高產。在我國,1978年啟動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經過幾年的發展,該工程完成了大規模的造林工程,是世界林業建設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生態建設工程。“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對農田小氣候和大氣環境的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2.2非工程的措施

2.2.1建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建立一系列的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有效的減輕災害的程度。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了4 000多個各類氣象臺站以及各種類型的氣象災害監測網,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合理的綜合氣象災害監測系統。

2.2.2加強氣象災害的預警預報及預測

準確的氣象災害的天氣預報和及時的氣候預測,特別是汛期預測,對減少損失和降低危害程度起到主要作用。目前,已初步建成適合我國天氣氣候特點的、由全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中期集合預報模式、有限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和臺風、沙塵暴、核污染擴散、大氣污染數值預報模式等組成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體系。

2.2.3氣象災害的減災服務

目前我國的氣象服務正逐步完善,服務領域逐步擴大,已經滲透到國民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服務手段也在不斷增多,目前主要使用媒體來傳播信息,例如報紙、電臺、電視、氣象信息電話、網站、手機短信等,及時災情,以及防災減災的信息,為降低氣象災害的損壞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

3.1健全氣象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體系

氣象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體系的建立,是重要的防災減災措施。制定各種相關的技術標準,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氣象防災減災法律體系。

第2篇:氣象災害范文

吉林省蛟河市初霜預測方法研究

夏季吉林省雷暴的時空分布特征

和龍市地溫隨時間的變化特征分析

白城市2012年兩次強對流天氣對比分析

龍嘉機場霧的氣候分析及預報方法研究

四平地區近50年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地市級客觀化鄉鎮天氣預報系統

臨江市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預警方法

一次暴雪空報的診斷分析和預報探討

淺析Linux系統的安全機制及防護策略

影響龍嘉國際機場飛行活動的雷暴特點

日本數值預報產品在溫度預報中的釋用

用VB數據庫編程實現加密站的自動監測

雨量站距離對估算區域降雨量影響的分析

秋末冬初的一場雨凇天氣過程分析

吉林地區兩次透雨天氣過程的對比分析

一次較強降雪天氣的多普勒產品分析

吉林省颮及颮暴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分析

群集技術在省級中心服務器的應用

長春市逐時氣溫客觀預報方法的探討

長春機場夏季雷暴天氣特征分析

吉林省2003年冬季的天氣特點及影響

一次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的個例分析

吉林省夏季降水量潛在可預報性估計

加厚空體墻日光溫室保溫性能分析

長春加溫玻璃溫室小氣候特征及其調控

用高空因子識別長春機場雷暴試驗

松原市前春一次明顯降水過程分析

天氣、氣候變化對消化道疾病影響分析

吉林省2001年秋季天氣特點及環流特征

90年代吉林省洪澇災害的特征分析

靜止氣象衛星云導風的結果分析

兩種桑葉分別育蠶及氣象條件試驗報告

地面氣象綜合有線遙測儀模塊化設計

呼吸系統老年死亡病例與氣象要素相關分析

吉林省2001年春季天氣特點及其影響

作物抗低溫助長劑田間應用示范研究

推行規范化服務加快文明行業建設

白山市人工影響天氣綜合信息管理系統設計

多普勒氣象雷達發射系統故障分析與處理

基于聲音高炮作業用彈量檢測電路設計

一次低溫凍害天氣引發的決策服務思考

延吉機場初選地霧的氣候特征及影響因素

長春市暴雨強度公式編制和雨型確定

吉林省春旱的時空分布特征及預測研究

間歇性深層地溫傳感器故障的處理方法

草面溫度與初霜預報的可行性分析

第3篇:氣象災害范文

關鍵詞 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內蒙古額濟納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214-01

氣象災害主要包括天氣災害和氣候災害。天氣災害主要包括寒潮、沙塵暴、暴雨、冰雹、霜凍、大風等;而氣候災害包括干旱、洪澇災害、低溫冷害、雪災等。額濟納旗地區的氣象災害種類較多,包括有干旱、高溫、寒潮、暴雪、霜凍、冰雹、大風、沙塵暴、干熱風等。這些氣象災害不僅直接影響額濟納旗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同時還極易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嚴重制約著額濟納旗國民經濟的發展。

1 額濟納旗主要氣象災害

1.1 干旱

干旱災害是影響額濟納旗地區農業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春旱危害最大,每年3―5月是額濟納旗地區春播用水和冬作物生長需水關鍵期,如果降水量少,極易引發干旱災害,影響冬小麥等農作物產量。

如額濟納旗從2012年出現連續高溫少雨天氣,加上冬季春和下泄水量減少,農田、草牧場沒有得到及時灌溉,地下水未能有效補給,導致額濟納旗旱情較為嚴重,受此影響,全旗共有535戶牧戶、51 847頭(只)牲畜飲水困難,上千頭(只)牲畜死亡,僅哈日布日格德間烏拉鎮和達來呼布鎮就有230余峰駱駝、近900只羊乏死,直接經濟損失170多萬元,旱情已嚴重影響農牧業生產。2013年5月底,額濟納旗沿河草場返青差,植株高度c同期相比下降2%,覆蓋度下降3%,單位產草量減少30~225 kg/hm2,飼草儲備嚴重不足,同時干旱導致草原鼠蟲害增加,草原鼠害面積28.00萬hm2,嚴重危害13.33萬hm2。

1.2 冰雹

冰雹災害是額濟納旗地區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春、夏季較頻繁,有明顯局地性和季節性。額濟納旗地區冰雹集中在6―9月,約占冰雹總日數的35%。如2014年6月30日16:30左右,額濟納旗巴彥陶來蘇木浩寧呼布嘎查遭遇強降雨冰雹襲擊,共造成54戶農民蜜瓜受災,受災面積逾80 hm2。

1.3 霜凍

霜凍也是農業氣象災害之一。額濟納旗地區為霜凍多發區,1961―2010年額濟納旗地區初霜凍日為10月下旬,平均終霜凍日在3月下旬結束。初霜凍對額濟納旗地區棉花結鈴吐絮影響最大,延遲棉花生長期,降低棉花品質;晚霜凍會造成額濟納旗地區農作物幼苗凍害,影響正常生長發育。

1.4 雪災

雪災又稱為白災,長時間大量降雪形成大范圍積雪成災。額濟納旗地區雪災頻率較大,對畜牧危害嚴重。積雪掩蓋草場且超過一定深度,密度較大或雪面覆冰極易形成冰殼,牲畜很難將積雪扒開,影響牲畜正常進食。雪災還會影響交通、通訊、輸電線路等生命線工程,嚴重威脅農牧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2010年入冬后,內蒙古額濟納旗幾次出現大范圍較強連續性降溫降雪天氣,最低氣溫達-30.9 ℃,平均積雪厚度達30 mm,馬鬃山蘇木、東風鎮古日乃局部地區積雪超過60 mm。強降溫降雪天氣對純牧業蘇木的牧民群眾生產、生活及出行安全帶來了嚴重影響。

1.5 大風

額濟納旗地區的大風災害性天氣較多,主要出現在春季和夏季。此時正值關鍵農業生產季,大風會將砂壤土地表土層卷起,使沙漠化程度加劇,同時還損壞大田農作物莖、葉、花器官,進而影響作物開花授粉。

2 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

2.1 干旱災害的防御

應加強干旱災害監測預報,開展土壤墑情監測,建立起與旱災相關的氣象資料和災情數據庫。同時適時進行人工增雨作業,調查旱情,統計干旱情況,指導作業人員科學人工增雨作業,改善生態環境[1]。提升水資源利用率,應積極推廣先進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建設滴灌示范工程區。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著力發展見效快、投資少的小型水利工程。加強植樹造林,在交通主干道種植生命力強的樹種,推進綠化建設,降低農田水分蒸發,因地制宜地推廣耐旱作物或樹種。

2.2 冰雹災害的防御

加強氣象雷達的跟蹤檢測,引進優秀人才加強對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預報技術研究,做好冰雹等臨近天氣預報,提升冰雹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加強人工防雹技術研究,利用人工作業試驗,結合火箭發射法和催化劑降雹法,阻礙雹胚生長速度,降低冰雹災害損失[2]。

2.3 霜凍災害的防御

在霜凍災害即將發生之前,可將農作物秸稈或者柴草點燃使之生煙發熱,同時在近地面形成一層煙霧可以阻礙地面長波輻射,降低地面上的熱量損失。此外,煙粒可以有效吸收濕氣,很容易使水氣凝結成液體釋放熱量,提升氣溫,這種方法可以避免霜凍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3]。

2.4 雪災的防御

做好降雪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借助于氣象助理員隊伍的力量,做好企事業單位和設施農業的降雪預報服務,提供針對性對策。落實防雪災和凍害應急工作,制定冰雪災害專項應急預案,與交通、電力、通信等部門共同抵御雪災[4]。

2.5 大風災害的防御

額濟納旗氣象局應在第一時間做好大風災害的預報預警,確保人民可以提前應對。在接收到大風預報或預警信息后,農牧民應及時對棚架、臨時搭建物、廣告牌等現代農業設施進行加固,避免進行露天活動等。

3 參考文獻

[1] 向明燕,范麗紅,海米提?依米提,等.新疆近45年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措施[J].干旱區研究,2007,24(5):712-716.

[2] 范永剛,李俊有.敖漢旗主要氣象災害防御措施[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1):77-78.

第4篇:氣象災害范文

【特點】

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被稱為氣象災害。它是自然災害中的原生災害之一。氣象災害的特點是:

種類多。主要有暴雨洪澇、干旱、熱帶氣旋、霜凍低溫等冷凍害、風雹、連陰雨和濃霧及沙塵暴等其他災害共7大類20余種,如果細分;可達數十種甚至上百種。

范圍廣,一年四季都可出現氣象災害;無論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島,還是在江、河、 湖、海以及空中,處處都有氣象災害。

頻率高。中國從1950-1988年的38年內每年都出現旱、澇和臺風等多種災 害,平均每年出現旱災7.5次,澇災5.8次,登陸中國的熱 帶氣旋6.9個。

持續時間長。同一種災害常常連季、連年出現。例如,1951一1980年華北地區出現春夏連旱或伏秋連旱的年份有14年。

群發性突出。某些災害往往在同一時段內發生在許多地區如雷雨、冰雹、大風、龍卷風等強對流性天氣在每年35月常有群發現象。1972年4月15-22 日,從遼寧到廣東共有16個省、自治區的350多個縣、市先后出現冰雹,部分地區出現10級以上大風以及龍卷風等災害天氣。

連鎖反應顯著。天氣氣候條件往往能形成或引發、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產生連鎖反應。

災情重。聯合國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災害造成人員死亡達121.3萬人,其中61%是由氣象災害造成的。

氣候作為一種資源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有著的重要作用,但同時,大氣也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損害,我們稱之為氣象災害。

【種類】

氣象災害,一般包括天氣、氣候災害和氣象次生、衍生災害。

天氣、氣候災害,是指因臺風(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風、沙塵、龍卷、大(濃)霧、高溫、低溫、連陰雨、凍雨、霜凍、結(積)冰、寒潮、干旱、干熱風、熱浪、洪澇、積澇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氣象次生、衍生災害,是指因氣象因素引起的山體滑坡、泥石流、風暴潮、森林火災、酸雨、空氣污染等災害。

氣象災害有20余種,主要有以下種類:

(1)暴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城市積水;

(2)雨澇:內澇、漬水;

(3)干旱:農業、林業、草原的旱災,工業、城市、農村缺水;

(4)干熱風:干旱風、焚風;

(5)高溫、熱浪:酷暑高溫、人體疾病、灼傷、作物逼熟;

(6)熱帶氣旋:狂風、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強降溫和氣溫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樹受害;

(8)凍害:霜凍,作物、牲畜凍害,水管、油管凍壞;

(9)凍雨:電線、樹枝、路面結冰;

(10)結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凍,雨雪后路面結冰;

(11)雪害:暴風雪、積雪;

(12)雹害:毀壞莊稼、破壞房屋;

(13)風害:倒樹、倒房、翻車、翻船;

(14)龍卷風:局部毀壞性災害;

(15)雷電:雷擊傷亡;

(16)連陰雨(雨):對作物生長發育不利、糧食霉變等.

(17)濃霧:人體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風切變:(飛機)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中最為頻繁而又嚴重的災害。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十分頻繁、災害種類甚多,造成損失十分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每年由于干旱、洪澇、臺風、暴雨、冰雹等災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國民經濟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失,而且,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亦呈上升發展趨勢,直接影響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影響中國的主要氣象災害:

1 干旱

是在足夠長的時期內,降水量嚴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發而水分虧損,河川流量減少,破壞了正常的作物生長和人類活動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其結果造成農作物、果樹減產,人民、牲畜飲水困難,及工業用水缺乏等災害。干旱是影響中國農業最為嚴重的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據統計,中國農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積達3億多畝,成災面積達1.2億畝,每年因旱減產平均達100億-—50億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目前,中國420多個城市存在干旱缺水問題,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有110個。全國每年因城市缺水影響產值達2000億至3000億元。

2 暴雨

是短時內或連續的一次強降水過程,在地勢低洼、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給農業帶來災害;暴雨甚至會引起山洪暴發、江河泛濫、堤壩決口給人民和國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中國氣象部門規定,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稱為“暴雨”。長江流域是暴雨、洪澇災害的多發地區,其中兩湖盆地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受災尤為頻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發生過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

3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在熱帶海洋大氣中形成的中心溫度高、氣壓低的強烈渦旋的統稱。造成狂風、暴雨、巨浪和風暴潮等惡劣天氣,是破壞力很強的天氣現象。近年來,因其造成的損失年平均在百億元人民幣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陸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損失就超過百億元人民幣。

風雹災害是指在對流性天氣控制下,積雨云中凝結生成的冰塊從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災害。冰雹常常砸毀大

片農作物、果園,損壞建筑物,威脅人類安全,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通常發生在夏、秋季節里。中國風雹災害發生的地域很廣,據統計,農業因風雹受災面積的重災年達9900多萬畝(1993年),輕災年也有5600多萬畝(1994年)。

5低溫冷凍

低溫冷凍災害主要是冷空氣及寒潮侵入造成的連續多日氣溫下降,致使作物損傷及減產的農業氣象災害。嚴重凍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凍害死苗毀種面積達20%以上。1977年10月25~29日強寒潮使內蒙古、新疆積雪深0.5米,草場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

6雪災

長時間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圍積雪成災的自然現象。危害有:嚴重影響甚至破壞交通、通訊、輸電線路等生命線工程,對人民生產、生活影響巨大。2005年12月山東威海、煙臺遭遇40年來最大暴風雪,此次暴風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3.7143億元。

回顧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比較嚴重的氣象災害,干旱、暴雨洪澇以及熱帶氣旋導致的臺風是中國最為常見、危害程度最為嚴重的災害種類。在氣象災害中,干旱也是中國影響面最大、最為嚴重的災害。旱災的特點是范圍廣、時間長、影響遠。因此,旱災也是中國氣象災害中損失最為嚴重的一類災害。在中國,暴雨洪澇災害是僅次于旱災的氣象災害。此外,雷擊、沙塵暴、霜凍、冰雹、霧災等在中國也是經常發生的危害較大的氣象災害。

時間分布:

一月:寒潮,凍害,大雪,暴風雪等.

四月:華北,西北春旱,華北暴雨,洪澇,冰雹.

七月:梅雨,長江流域的伏旱,洪澇,臺風.

地區分布

東北地區:暴雨,洪澇,低溫凍害等

西北地區:干旱,冰雹等

華北地區:干旱,暴雨,洪澇等

長江中下游地區:暴雨,洪澇,伏旱,臺風等

西南地區:暴雨,干旱,低溫凍害,冰雹,臺風等

華南地區:暴雨,干旱,低溫凍害,冰雹,臺風等

防護措施

臺風

在家里:

1.斷電。

2.盡量避免使用電話。

3.未收到臺風離開的報告前,即使出現短暫的平息仍須保持警惕。

4.如果無法撤離至安全場所,可就近選擇在空間較小的室內(如壁櫥、廁所等)躲避,或者躺在桌子等堅固物體下。

5.在高層建筑的人員應撤至底層。

在街上:

切勿隨意外出。

在海岸附近或海上:

1.不要在河、湖、海堤或橋上行走。

2.海上船舶必須與海岸電臺取得聯系,確定船只與臺風中心的相對位置,立即開船遠離臺風。

3.船上自測臺風中心大致位置與距離:背風而立,臺風中心位于船的左邊;船上測得氣壓低于正常值500帕,則臺風中心距船一般不超過300千米;若測得風力已達8級,則臺風中心距船一般150千米左右。

龍卷風

在家里:

1.切斷電源。

2.遠離門、窗和房屋的墻壁,躲到與龍卷風方向相反的墻壁或小房間內抱頭蹲下,盡量避免使用電話。

3.用床墊或毯子罩在身上以免被砸傷。

4.最安全的躲藏地點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在街上:

1.就近進入混凝土建筑底層。

2.遠離大樹、電線桿或簡易房屋等。

在曠野:

1.朝與龍卷風前進路線垂直的方向快跑。

2.來不及逃離的,要迅速找到低洼地趴下,姿勢:臉朝下,閉嘴、閉眼,用雙手、雙臂保護住頭部。

雷電

1.在路上避雨時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樓、電桿、煙囪、房角房檐,更不能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到大樹下躲雨。

2.遠離開闊地帶的金屬物品(拖拉機、農具、摩托車、自行車、高爾夫球車及高爾夫球棒等)。

3.不要去山頂、開闊地、海灘或船只上。

4.不要待在開闊地單獨的屋棚或其他小建筑內。

5.有條件的家庭最好安裝家用電器過電壓保護器(又名避雷器)。

冰雹

1.關好門窗。

2.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大風影響的室外物品。

3.戶外作業人員暫停作業,到安全地方暫避。

4.暫停戶外活動,勿隨意出行

沙塵暴

1.特別注意收聽天氣預報。

2.出門戴口罩、紗巾等。

3.關好門窗,屋外搭建物要緊固。

4.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5.身處危險地帶或危房里的居民應轉移到安全地方。

6.幼兒園、學校、單位應采取暫避措施,必要時須停課、停業。

7.受影響的機場、高速公路、輪渡碼頭要注意交通安全,必要時暫時封閉或停航。

8.不要購買露天食品。

9.盡量減少外出,暫停戶外活動,盡可能停留在安全的地方。

10.騎車、開車要減速慢行,遠離樹木和廣告牌。

高溫

1.盡量留在室內,并避免陽光直射;必須外出時要打遮陽傘、穿淺色衣服、戴寬沿帽。

2.暫停戶外或室內大型集會。

3.室內空調溫度不要過低;空調無法使用時,選擇其他降溫方法,比如向地面灑些水等。

4.渾身大汗時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應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再用溫水洗澡。

5.注意作息時間,保證睡眠;暫停大量消耗體力的工作。

6.宜吃咸食,多飲涼白開水、冷鹽水、白水、綠豆湯等;不要過度飲用冷飲或含酒精飲料。

雪災

1.汽車減速慢行,路人當心滑倒;必要時封閉道路交通。

2.老、幼、病、弱人群不要外出,注意防寒保暖。

3.關好門窗,緊固室外搭建物。

4.船舶進港避風。

5.高空、水上等戶外人員停止作業。

寒潮

在室內:

1.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及緊急狀況警報。

2.多穿幾層輕、寬、舒適并暖和的衣服;盡量留在室內。

3.注意飲食規律,多喝水,少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

4.避免過度勞累。

5.警惕凍傷信號:手指、腳趾、耳垂及鼻頭失去知覺或出現泛蒼白色。如出現類似癥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或就醫。

6.可使用暖水袋或熱寶取暖,但小心被灼傷。

7.盡量不開車外出。

駕車外出:

1.走干道。

2.不夜間開車,不單獨駕駛,不疲勞駕駛。

大霧

1.注意收聽天氣預報。

2.盡量不要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戴口罩。

3.騎自行車要減速慢行,聽從交警指揮。

第5篇:氣象災害范文

關鍵詞: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響應;信息傳播;社會參與

百色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右江上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降水充足,干濕分明,冬季短促夏季長。氣象災害較為頻發,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有干旱,洪澇,低溫冷害,霜凍,大風,雷暴和熱帶氣旋,其中以旱澇災害最為突出。百色市發生春旱頻率高達70%~90%,每值汛期,強降水天氣常誘發地質災害,造成河水上漲,沖毀堤壩房屋,淹沒農田倉庫等。據相關數據顯實,90 年代以來氣象災害給廣西壯族自治區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近100 億元。極端災害天氣頻發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值得深思,如城市基礎建設不完善,排水能力弱,防災減災指揮運行機制不科學,氣象災害知識公眾普及率不高,社會動員能力不足等,這些都需要善用氣象災害應急預警響應機制予以協調配合,提高社會參與度,動員新媒體力量和群眾力量同步響應信息傳播,積極保衛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1]。

1 預警信息傳播媒介的發展

伴隨著4G的成熟應用和5G的快速開發,依托于移動互聯網技術興起的微博、qq、微信、手機客戶端、CMMB(無線多媒體)顯示屏等新媒體傳播平臺受眾廣,且社會接受度高。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9 年全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超過16 億,普及率達到平均每百人擁有115 部。4G基站已經建成544 萬個,2019 年新增172 萬個,實現了網絡大規模擴容,農村地區覆蓋盲點得到彌補。另一方面,核心網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為即將到來的5G時代奠定良好基礎。截至2019 年底,4G用戶總數達到12.7 億,占移動電話用戶總數80%,遠超世界平均水平。這些數據說明中國智能化信息時代已加速到來,新傳播媒介不斷在公共事業,智慧社區,氣象服務等領域大放異彩[2]。

2 氣象災害應急信息傳播現狀

2.1 時效性和覆蓋面低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除卻為氣象決策提供依據外,還兼有通過其自身服務渠道向社會大眾傳播的功能。但分析這些傳播渠道能發現一些不足之處,如手機短信推送氣象報相關技術不成熟,信息推送類型為從點到面,使需要大量且頻繁傳播的預警信息面臨流量困局,進入時效滯后和覆蓋率低的,如何保障民眾可以及時收到預警信息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氣象信息即使準確到百分之百,但無法打通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也是枉然。氣象部門自身業務渠道模式屬于合作業務性質,多方面都無法達到氣象災害應急響應信息傳播標準要求。在百色市汛期,有不少市民表示手機無法收到強降水預警短信,短信內容篇幅有限,僅以文字表示也較為簡單,具體降雨范圍和時長以及防災應對措施無法一一展現。

2.2 公眾參與度低

氣象預警信息渠道的社會價值需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才能得到最大發揮。現今渠道延展性差,社會參與度不高,不能滿足“提速擴面”和“分秒必爭”的要求。社區組織、企事業單位、鄉鎮農村、工礦企業和旅游景點等中間媒介沒有主動參與到預警信息的社會傳播中,大眾就會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氣象信息傳播成為單向主導,公眾需求無法反映在內容中,供需不匹,更加削弱了社會參與度。應當明確,預警信息重在時效性,應以動員群眾和組織、及時傳達為要。僅靠氣象部門通過廣播電視和自身渠道難以實現公眾廣泛參與。

3 構建高參與度的及時傳播機制

在長時間內打造的信息高速公路時代終端和互聯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邊界。進入3G時代后,更是融合了兩者的特點,互動式人際傳播和獨白式大眾傳播真正開始匯流發展。傳統媒體傳播方式是普遍化撒網式,匹配不特定、無差別的公眾群體所需信息服務。3G通信設備端攜帶方便,普及率高,通信渠道快速,既支持點對點,也支持點對多,多對點,多對多的傳播模式,一種全新的傳播關系―“及時深度交互傳播”在此種語境下應運而生,相信在5G時代,這種新形態將不斷深化演進。

3.1 規范社會參與制度

社區鄉鎮具有服務和管理轄區民眾,承擔部分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是社會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在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響應信息傳播機制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區物業處可通過樓宇大廳的布告或顯示屏、內部交流系統等將預警信息傳播至個人。但此種方式強制性差,因此,可由政府出面,在立法層面強化社會組織參與信息播出義務。比如香港頒布的《天災應變計劃》,其中規定了各政府部門在氣象災害應對方面的明確職責和采取行動的步驟。香港天文臺在氣象預警信息后,每隔1h要向媒體、港府新聞處和有關政府機構通報進展情況,另外,香港主要電臺和電視臺、社會組織、私營企業都有義務協助天文臺及時災害預警信息。

3.2 與第三方平臺進行合作

QQ和微信在改變人們交際方式的同時也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廣西各級氣象部門積極尋求和第三方交互平臺合作。自治區氣象部門和騰訊政務旅游廣西公司達成合作協議,通過氣象專用企鵝號臺風、強冷空氣、高溫、干旱等災害性天氣信息,并第一時間通過天天快報、騰訊新聞、QQ新聞、QQ看點、微信信息、QQ瀏覽器、騰訊網等騰訊新聞媒體平臺推廣,對全區用戶進行靶向全方位覆蓋。此種傳播方式收獲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使騰訊方和氣象部門取得了雙贏局面,既提升了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響應信息傳播速度和服務品質,又為騰訊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品牌信譽度。新浪微博“百色氣象”官方號粉絲數近20 萬,微博傳播速度極快,集“轉”合“傳”特點于一身,其裂變式傳播模型既帶來了傳播量指數級遞增,也充分給予公眾話語空間,用戶可以在微博下方和官方進行互動咨詢,共同探討防御措施。民眾在災害發生之時,只需一部聯網手機便可將照片或文字編輯后分享給大眾,為政府和民眾處理突發性事件贏得寶貴時間。通過和這些第三方平臺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能夠彌補手機短信、電視廣播傳遞面過窄的問題,將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社會效果最大化。

3.3 移動設備客戶端

手機App可以帶來手機瀏覽器不能獲取的個性化服務。廣西氣象App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官方手機決策氣象服務客戶端,面向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準確、及時、高效的決策氣象服務信息。“廣西氣象”涵蓋服務材料、氣象預警、天氣預報、臺風路徑、雨情雨量、風向風速、氣溫實況、氣象雷達和衛星云圖等頻道,直觀地展現天氣實況、預報預警細節信息及廣西氣象局權威的決策氣象服務信息,為政府部門、各級應急指揮人員以及行業部門決策提供了科學參考,為與天氣相關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

4 結語

氣象部門不可能大包大攬整個預警信息傳播工程,社會的主動參與、氣象部門和政府調查立法對于傳播機制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積極探索應急預案和條例的法律化實現途徑,賦予社會組織、媒介平臺、公眾等獲取預警信息的義務和傳播信息的責任,根據應對指引做好防范措施,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第6篇:氣象災害范文

一、總則

1、編制目的

2、編制依據

3、適用范圍

4、工作原則

二、組織體系

1、應急指揮機構組成

2、主要職責

三、預警預防

1、信息監測、預測與報告

2、預警預防行動

3、預警支持系統

4、預警級別的確定

四、應急響應

1、應急預案啟動

2、應急響應措施

3、信息共享和處理

4、應急通信方式

5、重大氣象災害評估

6、信息

7、應急結束

五、后期處理

1、重大氣象災害成因分析

2、災害保險證明

六、應急保障

1、通信與裝備保障

2、技術儲備與保障

3、宣傳、培訓和演習

七、附則

1、獎勵與責任追究

2、預案管理與更新

3、解釋

4、實施日期

ax

一、總則

1、編制目的

保證氣象災害應急工作高效、有序進行,全面提高應對重大氣象災害的綜合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保障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地減輕或避免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

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中國氣象局《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江蘇省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和《揚州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制定本預案。

3、適用范圍

⑴重大氣象災害,是指由于臺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道路結冰、龍卷風等天氣氣候事件影響,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和重大社會影響,涉及公共安全的氣象災害。

⑵本預案適用于高郵市行政區域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測預報、警報等應急工作。

4、工作原則

⑴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應當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原則。

⑵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應當堅持政府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

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氣象災害應急工作。

⑶應急工作應當堅持防災與抗災并舉、以預防為主的原則。

⑷應急工作應當實行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做到分工合理、執行順暢、運轉高效,形成應急處置合力。

二、組織體系

1、應急指揮機構組成

市氣象局成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各職能科室負責人為成員。

市水務、民政、財政、新聞、通信、供電、衛生、農林、交通、公安、環保、國土、發展改革、經貿、教育、保險、駐郵部隊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和各自職責,配合做好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工作。

2、主要職責

氣象部門:負責災害性天氣、氣候的監測、預報預測及警報,并及時有效地提供氣象服務信息;為市人民政府啟動和終止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組織氣象防災減災提供決策依據和建議;負責氣象災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評估、審核和上報工作;組織實施增雨、消霧、防雹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具體協調處理在實施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中的有關問題;承擔其他應急預案中規定的相應職責;完成市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水務部門:負責協調處理防汛抗洪工作的有關工作,落實各項防御洪水措施,及時提供并共享水文信息。

民政部門:負責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后災民的救助與轉移工作,組織災害調查,并做好救災募捐款物的接收與發放工作。

財政部門:按規定做好重大氣象災害氣象服務資金保障工作。

新聞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及時播發災害性天氣氣候的監測、預報預測、警報等信息,做好有關廣播電視宣傳動員和新聞報道。

通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利用短信等方式播發災害性天氣氣候的監測、預報預測、警報等信息;盡快恢復被破壞的通信設施,保證各種氣象信息傳遞和報送的通信線路暢通。

供電部門:負責協調電力應急工作,保證重大氣象災害信息傳遞、報送和重大氣象災害發生現場氣象服務工作的電力供應保障,保障人民群眾生活用電及企業生產經營用電。

衛生部門:負責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后災區傷員的救治和災區防疫工作。

農林部門:負責協調農業生產應急工作,及時提供并共享農林業信息,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生產方面的災害性損失。

交通部門:負責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后搶險道路的暢通,保障交通安全,做好車站、碼頭等處交通秩序維護和人員安全。

公安部門:負責對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后對交通道路等重要地點進行管制,迅速恢復和保證社會治安秩序。

環保部門:及時提供并共享環境資源等信息,做好災區水源檢測、保護等工作。

國土部門:及時提供并共享地質災害等信息,積極做好有關地質災害的應對。

發展改革、經貿等部門:調配預案實施后的相關物資,保障市場供應,保證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地氣象服務人員的正常工作。

教育部門:負責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前后在校師生的疏散工作,并迅速恢復災后正常的教學秩序。

保險部門:負責災后企業、群眾的財產保險理賠工作,保障災后重建需要。

駐郵部隊:協助有關部門進行搶險救災、失蹤人員搜救、被困人員解救等工作。

三、預警預防

1、信息監測、預測與報告

⑴氣象災害信息來源

市氣象局應當做好災害性天氣氣候監測、預測預報、警報工作,及時提供警報、實況和氣象災害信息。

其他有關部門、組織和個人應當向市氣象局提供氣象災害實況情況。

⑵氣象災害信息內容

災害性天氣預報和災害性天氣可能造成的影響;

災害性天氣實況,包括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情況、災害性天氣過程實況,以及災害性天氣可能造成的影響;

氣象災害災情,包括因氣象服務而減少損失的情況等。

凡符合《重大突發性氣象災害信息報送標準和處理辦法》規定報送標準的,應當按規定的格式、標準和程序,按照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有關規定報送上述內容。

⑶氣象災害信息審核

市氣象局得到氣象災害信息后,經審核符合省氣象局規定上報標準的,由市氣象局主要負責人或其授權的負責人簽發后,在2小時內上報江蘇省氣象局,并經省氣象局確認后,直接上報國家氣象局值班室和所屬決策服務中心。

⑷氣象災害信息報送

氣象災害信息的報送可以采用業務網絡、辦公自動化系統、傳真等方式傳遞,并通過電話確認。

市氣象局應當24小時值班,得到信息后及時審核、處理。

2、預警預防行動

市氣象局根據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警報信息,對可能發生重大氣象災害的情況,立即進行相關工作部署,并上報本級人民政府。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別做好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的配合準備,確保預案的順利實施。

3、預警支持系統

⑴市氣象局:加強氣象災害預警支持系統建設,保證重大氣象災害應急工作順利進行。

建立和完善以災害性天氣監測、氣象預報分析處理、氣象信息傳輸、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和重大氣象災害信息綜合加工處理為主體的重大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警能力。

建立重大氣象災害信息綜合收集評估系統,為市人民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建立和完善氣象防災減災綜合信息平臺,實現重大氣象災害信息資源共享。

⑵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建立和完善本部門互聯共享重大氣象災害緊急處置信息系統。

4、預警級別的確定

按照災害性天氣氣候強度標準和重大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確定為四級預警:

⑴Ⅰ級預警(紅色)。在高郵市行政區域內,氣象局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省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極大(特別嚴重)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的,或者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5級、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達5級。

⑵Ⅱ級預警(橙色)。在高郵市行政區域內,氣象局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省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特大(嚴重)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的,或者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4級、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達4級。

⑶Ⅲ級預警(黃色)。在高郵市行政區域內,氣象局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省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重大(較重)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的,或者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3級、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達3級。

⑷Ⅳ級預警(藍色)。在高郵市行政區域內,氣象局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省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較大(一般)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的,或者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2級、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達2級。

四、應急響應

1、應急預案啟動

⑴四級啟動。在高郵市行政區域內,根據發生或可能發生Ⅳ級氣象災害預警,市氣象局應當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市氣象局啟動內部相關應急程序,并上報高郵市人民政府和揚州市氣象局。

⑵三級啟動。在高郵市行政區域內,根據發生或可能發生Ⅲ級氣象災害預警,由揚州市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市氣象局根據揚州市氣象局的指令,啟動內部相關應急程序,并上報高郵市人民政府。

⑶二級啟動。在高郵市行政區域內,根據發生或可能發生Ⅱ級氣象災害預警,由省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市氣象局根據省氣象局和揚州市氣象局的指令,啟動內部相關應急程序,并上報高郵市人民政府。

⑷一級啟動。在高郵市行政區域內,根據發生或可能發生Ⅰ級氣象災害預警,由國家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市氣象局根據國家氣象局、省氣象局和揚州市氣象局的指令,啟動內部相關應急程序,并上報高郵市人民政府。

2、應急響應措施

⑴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后,市氣象局應當按照規定的應急程序做好應急響應。

⑵市氣象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電話、網絡等方式向社會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預報預測、警報信息。

⑶其他各部門應當按照市政府的統一部署,立即做好相應的應急啟動工作。

3、信息共享和處理

⑴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服務、災情等信息實行分級上報,由市氣象局歸口處理,實現共享。

⑵重大氣象災害信息的報送和處理,應當快速、準確、翔實,重要信息應當立即上報,因客觀原因一時難以準確掌握的信息,應當及時報告基本情況,同時抓緊了解情況,隨后補報詳情。

⑶重大氣象災害涉及境外人員傷亡、失蹤、被困時,應當按有關規定向有關機構報告。

4、應急通信方式

市氣象局應當保證24小時通信暢通,并將值守電話和輔助通信方式向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及市人民政府報告。

5、重大氣象災害評估

⑴市氣象局負責組織本市行政區域內所發生重大氣象災害的評估。

⑵重大氣象災害評估結果及時上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氣象主管機構。

⑶重大氣象災害評估結果可作為重大氣象災害救助、賠償的依據。

6、信息

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啟動后,市氣象局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社會公布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等信息。

7、應急結束

除國務院、省、揚州市氣象主管機構按職責決定終止的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外,本市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的終止,由市氣象局根據災害性天氣發生、發展趨勢信息和災情發展情況,決定是否終止相應的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應急預案決定終止,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報告。

五、后期處置

1、重大氣象災害成因分析

市氣象局應當組織專家對重大氣象災害成因進行分析,并報市人民政府。

市氣象局應當及時進行災害性天氣預報、預測技術總結和服務情況、效果分析。

2、災害保險證明

市氣象局應當做好為保險機構辦理受災人員和財產的保險理賠事項提供準確的災情信息證明。

六、應急保障

1、通信與裝備保障

⑴以現有的氣象通信網為主體,建立跨部門、跨地區,有線和無線、地面和衛星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穩定可靠的氣象信息通訊系統。

⑵建立反應迅速、靈活機動的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通信系統,確保應急期間通信暢通。

⑶市氣象局應當根據需要,在搶險救災現場建立移動氣象臺或現場氣象服務保障系統,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氣象保障。

⑷有關單位應該加強對重要通信設施、傳輸線路和技術裝備的日常管理和維護養護,配置備份系統,建立健全緊急保障措施。

2、技術儲備與保障

建立相關的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技術支持系統,組織開展重大氣象災害預警、預測和應急處置技術研究,做好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技術儲備。

3、宣傳、培訓和演習

⑴市氣象局應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報紙等各種媒體,加大對防御重大氣象災害的宣傳。

⑵市氣象局應當對本級應急工作人員進行應急管理等方面的培訓,組織本部門人員開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演。

七、附則

1、獎勵與責任追究

⑴獎勵:對在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表現突出而英勇獻身的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追認為烈士;對因參與重大氣象災害應急工作致病、致殘、死亡的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補助和撫恤。

⑵責任追究:市氣象局以及有關工作人員由于,導致漏報、錯報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致使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四十條規定追究相應的責任。發生重大氣象災害后,有關部門謊報災情或者知情不報,或者拒不履行本預案規定的應急處置職責,或者拒不配合、阻礙、干涉災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其改正,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對其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2、預案管理與更新

本預案制定后,需根據高郵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的進程等情況,及時對本預案進行評審與修訂,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市水務、民政、財政、廣電、通信、供電、衛生、農林、交通、公安、環保、國土資源、發展改革、經貿、教育、保險、駐郵部隊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在本預案公布后,根據本預案的要求并結合部門職責,制定本部門和單位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并報市人民政府備案。

3、解釋

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分為較大、重大、特大、極大四級,具體標準由省級及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制定。

本預案由高郵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負責解釋。

第7篇:氣象災害范文

玉米氣象產量與生長季降水量的關系圖2是玉米氣象產量和生長季降水量、溫度的標準化變化曲線圖,縱坐標軸為三者的標準化指數。可以看出,①玉米氣象產量與降水量的變化趨勢一致率較高,相關系數0.48,通過了0.01的信度檢驗。如1990—1998年降水量偏多,除1996年外降水量的標準化指數都大于0.5,對應的玉米氣象產量曲線達到最高峰。之后自1999年開始干旱,玉米氣象產量呈相對減少趨勢。②氣象產量與生長季降水量的時間分布有關。雖然1969年生長季降水量402mm,比歷年偏多,但降水量都集中在8月份,8月份降水量比歷年偏多123%,而4—7月份連續4個月降水量偏少,干旱嚴重,因此造成減產,氣象產量為-216.8kg/hm2。說明干旱是玉米減產的主要氣象災害。③氣象產量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變化幅度較小,90年代后變化幅度較大。說明隨著科技產量的增加,氣候對玉米產量的影響幅度也增大了,這也是重視氣候研究的意義所在。④生長季降水量異常偏多的年份對應的氣象產量多正值。按照澇年的標準(5—9月間任意一個旬的累積降水量在140~180mm之間或任意連續兩個旬的累積降水量大于180mm,為澇年),1979、1985、1994年和1998年是澇年,但都是增產年。事實說明,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降水偏多有利于玉米增產增收。玉米氣象產量與生長季溫度的關系圖2中玉米氣象產量與生長季溫度的關系經歷兩個不同的變化時段。1961—1986年這段時間二者的變化趨勢以正相關為主,1987—2011年以負相關為主。逐年滑動相關系數的變化也證明了這一點,1961—1986年26a的相關系數0.32,達到最大值,之后呈減小趨勢,51a的相關系數減小為0.05。原因分析:①二者的實際關系屬于二者不存在數學上的統計關系,但卻存在內在一種關聯,即灰色關聯[11]。51a來生長季平均氣溫變化存在三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平均16.1℃,70年代平均15.9℃,80年代平均16.4℃,90年代平均16.5℃,2001—2011年平均16.8℃。60—70年代溫度變化平穩,80—90年代呈升溫趨勢,之后升溫顯著。研究表明,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升溫相對明顯,而夏季升溫現象不明顯。春季和秋季的氣候變暖,使得熱量增加[12],霜凍災害減少,有利玉米生長,這就使得溫度的作用沒有凸現出來。②另一個原因是溫度與降水量本身具有負相關和不同步的趨勢。90年代降水量偏多,氣象產量增加,溫度的關系相對不顯著;21世紀初,溫度偏高,但降水量偏少,造成氣象減產,導致氣象產量與溫度在數學關系上的負相關。這也說明了90年代以前,玉米氣象產量與低溫冷害關系明顯,隨著氣候變暖,低溫冷害發生的頻率減少,災害相對較輕。玉米干旱、低溫冷害氣象災害評估干旱、低溫冷害氣象災害指標考慮到玉米需水過程與降水過程不同步引發的干旱,稱階段性干旱。比如旱災發生在玉米的播種期(4—5月),會造成缺苗;發生在玉米水分臨界期會影響雄花正常發育(6—7月);發生在玉米抽穗—成熟期(8—9月)也會造成減產。由于區域、對象、側重點不同,考慮干旱的指標也各不相同[13]。本文針對玉米的實際減產率,把降水分成若干個時間段進行試驗擬合,最后選擇4—5、6—7月和8—9月三個時間段的降水量負距平百分率和R,建立松山區玉米減產率干旱強度指數(見表1)。根據分析結論,同樣階段性低溫也會造成玉米減產。分析4—5、6—7、8—9月溫度,選擇這三個時間段的溫度負距平和T,對應玉米減產率的變化建立低溫冷害強度指數。玉米的減產率等于氣象產量除以趨勢產量的絕對值(見表1)。統計表明,51a來玉米減產率為特災年的頻數是1a,出現在2000年,減產率-31.7%。重災年的頻數是3a,中災年的頻數是10a,輕災年的頻數是10a。這符合當地的實際氣候特點,同時也符合《氣象干旱等級》國家標準GB/T20481—2006中對干旱等級規定的統計概率:中旱相當于10年一遇,重旱相當于20年一遇,特旱相當于50年一遇。干旱、低溫冷害氣象災害評估根據災害指標,為了評估干旱、低溫冷害及二者同時發生時的災害情況,首先剔除低溫冷害的中災年,即T<-2.0℃的年份,共12a,剩余年份認為玉米減產率是由于干旱導致的。統計表明,當R≤-85%時,平均減產率-10.1%。51a氣象減產量和為-15234.0kg/hm2,其中由干旱造成的氣象減產量和為-11676.8kg/hm2,占總減產量的76.6%。在低溫造成災害標準中,T<-2.0℃以下的年份共8a,剔除其中當R≤-50%的輕度干旱年后,其余年份認為是低溫造成的減產,平均減產-5.1%,最大值是1962年-22.9%。剔除T<-3.0℃的年份和剔除R≤-50%的輕度干旱年,剩余的當然就是干旱和低溫同時發生的年份。統計得出兩種災害同時發生時,平均減產率-1.0%。干旱和低溫同時發生的年份的平均減產率低的原因是:在這6a當中(1965、1980、1986、1991、1969、1995年),兩個指標都是符合輕度干旱,沒有中旱及以上強度的旱年,因此減產率小。當然糧食產量還受到冰雹、大風等氣象災害和其他復雜因素的影響。

應對玉米主要氣象災害的對策

針對玉米的主要氣象災害———旱災,松山區近年來大力發展全膜玉米覆蓋技術和膜下滴灌技術約7×103hm2,增產顯著。這種措施,一是有效利用了水利資源,解決了旱災造成的玉米減產,使得旱作農業區玉米產量穩定;同時保溫效果好,能最大限度地預防低溫冷害。實踐證明,該措施有效預防干旱和低溫冷害,增產增收,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選擇優良的抗旱抗低溫的玉米品種,采取測土配方施肥、地膜覆蓋、病蟲害的預防和及時防治等措施,都是減輕玉米氣象災害的關鍵環節。

第8篇:氣象災害范文

摘 要:依據多年對氣候變化以氣象所產生的事件進行深入研究以后,對當前我國存在的旱災、霜凍等災害具有的特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在以往氣候變暖的環境下,我國一些地區的氣候變化會隨著降水量發生改變,隨著降水量的日益減少,致使出現干旱的情況也頻繁發生。通常情況下,影響氣候變換的主要因素是無霜期大幅度提升。即使在過去的時間里,我國發生沙塵暴的情況逐漸降低。然而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干旱的影響,致使在這幾年中會增加了沙塵暴出現的概率。

關鍵詞:氣候變化;極端事件;氣象災害

氣候是在長期發展下呈現出來的天氣特點,然而這種綜合并不僅僅是說平均值,其中也涵蓋了某種天氣環境的幾率及其相應的極端值。實際上,當某一地區的氣候長時間都是在穩定的發展下,那么人類及其生態系統都會在這種穩定的環境下慢慢適應。但是,氣候也有發生改變的時候,某些極端氣候及其相關事件大量涌出,就會致使人們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因為這些災害發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往往沒有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基于此,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氣候變化和氣象災害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供以借鑒。

1 我國近百年氣候變化概況、溫度變化

1.1 溫度變化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100年來我國的氣溫上升了0.5℃左右,其變化趨勢總體上與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趨勢相一致。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我國氣溫持續升高,50年代到80年代初氣溫有所卜降,80年代中期開始又持續增溫。從1950年開始,我國擁有了完整的氣象資料,分析結果反映出近50年我國北方地區的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增溫速率最大,達到0.4-0.8℃/10年左右,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氣溫略降,南方大部分地區沒有明顯的冷暖趨勢。

1.2 降水變化

研究表明,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國降水呈增長趨勢的測站與呈下降趨勢的測站大致相當。大范圍明顯的降水增長趨勢主要發生在西部地區,其中以西北地區尤為顯著。但是,我國東部季風區降水變化趨勢的區域性差異較大,長江流域降水趨于增多,東北東部、華北地區到四川盆地東部降水趨于減少。

2 我國氣象災害的變化

2.1 沙塵暴

沙塵暴通常發生在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在西北地區。沙塵暴的發生受到干旱、溫度和風等多重氣候條件的影響。1997-2002年期間沙塵天氣頻繁發生,嚴重影響我國某些地區,且波及到全國,使下游地區大氣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沙塵暴作為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

從當前沙塵暴出現的地區來講,在這半個世紀的發展下,我國沙塵暴帶來的影響得到了明顯的減少,從20世紀中期到后期這個階段沙塵暴發生的概率慢慢減少,尤其是在1997年的時候最少,然而在1997年以后沙塵暴的發生概率又大幅度提升。即使我國一些地區發生沙塵暴的概率逐漸減少,然而在大部分地區依然存在發生沙塵暴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沙塵天氣出現的頻率通常和冬季氣溫有著密切的聯系。春天的到來會對我國一些地區帶來一定的影響。隨著氣旋活動的降低及其氣溫變化對沙塵天氣出現的概率帶來直接的影響。由于春季沙塵暴發生的頻率能夠和地面風俗存在密切的關系,而風俗大小會和沙塵天氣出現的概率息息相關:倘若平均風速越大的情況下,那么出現沙塵天氣的概率就會越高;假如風速減小的情況下,那么沙塵天氣出現的概率也會逐漸減少。

2.2 旱滅和暴雨洪災

降水量的變化與干旱關系密切。雖然研究表明,20世紀嚴重干旱和雨澇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全球性長期變化趨勢,但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撒哈拉、亞洲東部和南非干旱更趨嚴重,而美國和歐洲等地雨澇增多。在我國,長江、黃河兩流域旱澇變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躍變。分析還表明,長江、淮河流域從20世紀70年代起降水明顯增多,洪澇加劇;而黃河流域從1965年起連續干旱,而且不斷加劇。某些研究人員用1958-1999年月平均觀測記錄,分析了42年以來長江流域大范圍旱澇的時空分布特征,發現長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顯的年代際變化,年代際的轉折發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20世紀60年代的持續干旱與90年代的多發性洪澇形成鮮明對比。

在降水頻率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年平均降水量出現某一確定比率的上升(下降),則強降水將會發生更大比率的上升(下降)。

當降水頻率下降時,即使年平均降水量不變甚至下降,強降水事件也可能會增多。從全國平均來看,我國總的降水量變化趨勢不明顯,但雨口明顯趨于減少。降水總量不變或增加但頻率減少,意味著降水過程存在強化的趨勢,干旱與洪澇可能會趨于增多。最近的研究指出,我國的極端降水平均強度和極端降水值都有增強的趨勢,極端降水事件也趨多,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極端降水量比例趨于增大。華北地區年降水量趨于減少,雖然極端降水值和極端降水平均強度趨于減弱,極端降水事件頻數明顯趨于減少,但極端降水量占總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西北西部總降水量趨于增多,極端降水值和極端降水強度未發生明顯變化,但極端降水事件趨于頻繁。長江及長江以南地區極端降水事件趨強、趨多。由此看來,我國降水極端事件的變化問題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顯然,這種趨勢與長江流域20世紀80年代以來洪澇增加的趨勢是相一致的。

2.3 高溫熱浪、霜凍和低溫冷害

我國在冬天的極端最低溫度逐漸上升的現象要比最低溫度慢慢升高的現象更加的明顯。所產生的溫度增溫情況在不大于極端最低溫度以及平均最低溫度的上升情況下,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國某些地區在夏天時候的溫度很高,然而從原來數十年的發展情況來講,我國某些地區的溫度一直保持在大概35℃的溫度并沒有發生較大的改變。所以,在這種極端氣候下出現自然災害情況的主要因素是年際變化的主要體現。

夏季低溫冷害是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性天氣。在近幾十年來氣溫顯著上升的背景下,東北地區低溫冷害的出現呈明顯的減少趨勢。總的來看,上世紀50年代前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是近50多年來東北低溫冷害出現較為頻繁的時段。1969,1972和1976年@3年嚴重的低溫冷害曾造成糧食減產300多億斤。但自70年代后期以來,低溫冷害的出現頻次迅速減少,特別是近幾年幾乎沒有出現過大范圍的嚴重低溫冷害。

結束語

通過以上內容的論述,可以了解到:倘若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逐漸增加,并且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溫室氣體增加而導致的,那么就會對人們的安全及其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舉國上下的有關部門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來挽回氣候帶來的災害。所以,這樣就要求相關部門事先做好防范措施,避免極端天氣的發生帶來無法彌補的后果。

參考文獻

[1]李t君,王春乙,趙蓓,劉文軍.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氣象災害與病蟲害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0(S1).

[2]翟盤茂,王萃萃,李威.極端降水事件變化的觀測研究[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03).

[3]張海東,羅勇,王邦中,董文杰,王志強.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02).

第9篇:氣象災害范文

吉林省玉米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低溫冷害、寡照,以及冷害、澇、霜、冰雹等氣象災害。本文論述了氣象災害對玉米生產產生的影響和防御措施,以指導農業生產。

關鍵詞:

玉米;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1干旱

1.1干旱對玉米生產的危害在雨養農業條件下,長期干燥少雨,造成農田水分虧缺,降水量越少,水分虧缺額越大,干旱越嚴重。干旱是吉林省的主要氣象災害,特別是對吉林省中西部玉米生產區而言,每3~4年就會發生一次比較嚴重的春旱,造成出苗晚,出苗差,對當年的玉米產量有很大影響。吉林省夏季雨熱同步,但個別年份有熱無雨,造成伏旱,伏旱影響玉米拔節、抽雄,影響散粉,造成玉米植株高度降低,雄穗剛抽出苞葉即散粉,而此時雌穗花絲還沒有抽出或抽出很少,授粉效果不好,穗粒數減少。灌漿期干旱,水分供應不足,則造成籽粒敗育粒增加,果穗禿尖加大,穗粒數減少。晚秋季節出現干旱,這一時期,穗粒數已經確定,干旱主要影響穗粒的重量。

1.2旱災防御措施一是加大農業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西部易旱區興建引水灌溉工程,擴大澆地面積,利用該區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多打一些抗旱井,解決短期抗旱問題。有條件地方可以修建小、中型水庫,以儲水防旱;二是充分了解旱災區域變化規律,合理安排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土壤儲水能力;三是廣泛采用抗旱栽培技術,采用抗旱玉米品種,應用抗旱播種措施。西部地區還應掌握春季土壤水分變化規律,搶摘播種。還可以在播種期使用抗旱劑對種子及土壤進行處理,提高出苗率。玉米田干旱時實施鏟趟,改善農田水熱條件。多施農家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還可采用覆蓋保墑等措施。最近幾年來針對西部干旱區研究的玉米膜下滴灌技術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抗旱增產措施。

2低溫冷害

2.1低溫冷害對玉米生長發育的影響吉林省玉米低溫冷害主要是夏季低溫天氣引起的。玉米種子發芽下限溫度為6℃~7℃,發芽過程很緩慢,且易感染病害發生霉爛。長期間低溫,發芽率降低。玉米拔節到開花期要求溫度較高,日平均氣溫低于18℃不利于開花。灌漿期仍要求較高的溫度,20℃以下灌漿速度緩慢,16℃以下則影響淀粉酶活性而抵制營養物質的運輸與積累,導致減產。

2.2低溫冷害的防御一是根據玉米品種熟期和當地熱量資源合理安排品種布局。這是防御冷害的主要措施。低溫冷害有自然氣候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東部山區低溫冷害,除了熱量不足外,另一個原因就是越區種植了晚熟品種。種植晚熟品種,在積溫較高的年份可以獲得高產,但多數年份成熟度不好而導致減產。只有根據各地80%保證率下的積溫及有效生長期安排相應的玉米品種,才能有效地避免低溫冷害的威脅,保證玉米品種在秋霜前正常成熟;二是開展玉米生長季節內氣候的長期預測研究,農民可以根據中長期預測預報,安排當年的玉米品種種植布局。高溫年份可多安排些晚熟品種,而低溫年可適當安排些早熟品種,這樣既可以利用有利的氣候資源,又可以減少和避免低溫冷害而造成減產;三是加強田間管理,促進玉米苗早生快發。春季,根據氣象條件適時早播,盡可能多的爭取有效積溫。在玉米營養生長期,遇到低溫可多鏟趟,改善玉米田水熱氣候條件,促進玉米苗生長發育。在玉米生殖生長期,遇到低溫,可通過調整水、肥管理時間和數量,調節玉米生長發育。調整田間通風、透光,防御貪青晚熟。

3大風災害

3.1大風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春季大風可刮走表層土,露出或吹走種子,折斷或埋沒小苗,加速土壤水分蒸發,導致土壤干旱。吉林省中、西部的干旱通常與大風有關。夏季的大風常造成植株倒伏。秋季的大風不僅可以造成植株倒伏,而且常常將植株折斷。吉林省一年四季都有大風,一般而言,6級大風就會給玉米特別是生育后期的玉米造成很大傷害。而8級以上的大風會對玉米造成嚴重性傷害,春季大風可以刮走土壤,刮出種子,夏秋季大風可以折斷玉米植株。因此,對于玉米生產而言,6級以上的大風就可以稱為風災。

3.2風災的防御一是營造防風林網。防風林網既可以減少風對玉米植株的直接傷害,又可改善局部生態小環境,防止農田生態環境惡化,是大面積防風害最有效的措施。林網雖然占有一定的土地面積,但有林網的保護,農田免受風災,水、熱環境改善,其增產效應高于林網所占面積的損失,并且林網可防風固沙,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二是掌握栽培措施。選用抗倒伏的玉米品種是防御風災的較好措施。減少氮肥的施用量,多施鉀肥,也可以增加玉米的抗倒伏能力。玉米行向與大風盛行的方向一致,可減少植株阻力,減輕大風對玉米的危害。在拔節期對玉米植株進行化控,可有效地防止倒伏。

4其他氣象災害

4.1冰雹冰雹活動路線有一定的規律性,往年發生過冰雹地區再發生的概率較大,目前防御冰雹最有效方法是利用火箭彈。在冰雹云層來臨之際,用火箭彈射擊云層,通過火箭彈的勢力和動力,改變雹云的性質,變雹為雨,這個方法效果較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特级全黄一级毛片不卡 | 亚洲spank男男实践网站 | 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 | 国产精品香蕉夜间视频免费播放 | 成年片黄大全 | 成人深爱网 | aⅴ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高清人在线 | 99精品热女视频专线 | 亚洲综合日本 |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 欧美高清免费 | 午夜看黄 | 国产99re| 在线动漫网站 | 日韩香蕉视频 | 色亚洲色图 |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一区国产二区欧美三 |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不卡在线播放 | 一级做a爰毛片 | 精品成人在线视频 | 点击进入不卡毛片免费观看 | www.99热这里只有精品 | 日本在线观看一级高清片 | 污网站免费观看污网站 |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动漫 | 五月激情久久 | 日韩精品欧美 | 日本在线资源 | 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 久久久免费观看 | 国产醉酒 | 亚洲影视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7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免费 |